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1、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農具。

用竹篾、藤條等編成。

略似鬥,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汲水。

2、桔槔:俗稱吊杆、稱杆,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槓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

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3、轆轤:提取井水的起重灌置。

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

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4、戽斗:柳罐是在井下用來打水的工具,是用細柳條編織而成。

5、井車:是由轆轤發展而來的古代從深井中提水進行灌溉的工具。

圓木上絞纏繩索,索系水平,圓木旋轉,帶動繩索。

水斗隨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

不能繞圓木旋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主要包括: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戽斗、水車、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戽斗、水車,並且大部分使用者都認為桔槔更好。

桔槔 桔槔是利用槓桿原理的取水工具,早期的桔槔主要用於園圃中的“井”上,代 替缸、甕等來汲水灌田,後來也應用在湖、河、塘、溪的邊上汲水。

應用桔槔的汲水過程主要是藉助人的體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減輕了人們提水 的疲勞感。

桔槔作為汲水工具雖然簡單卻使人們的勞動強度得以降低,因而是 古代中國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轆轤 隨著農田耕作規模的擴大,桔槔已經不能滿足農田灌溉的需要了。

於是出現了 另一種灌溉工具——轆轤。

轆轤便於深井汲水,彌補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滿足 了農田灌溉對水資源的進一步需求。

翻車 翻車也叫龍骨車,是利用鏈輪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 向高處的灌溉機械。

翻車在東漢時已經出現。

後經過三國時馬鈞的改良成為灌 溉園圃的工具,直到唐代才成為農業灌溉機械發展繁盛起來。

筒車 筒車大約發明於隋朝,是利用水流衝擊水輪轉動的農業灌溉機械。

筒車一般要 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上,

筒車 筒車大約發明於隋朝,是利用水流衝擊水輪轉動的農業灌溉機械。

筒車一般要 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上,且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動水輪不停轉動, 從而將地槽裡的水通過水輪上的木筒或竹筒提升到高處,最終流進農田進行灌 溉。

筒車是靠激流衝擊來實現自動運轉的,所以筒車的使用受到一定地形限 制。

戽斗 [hù dǒu] 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漢族農具。

戽斗很早就在中國用於灌溉農田了。

由於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米。

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綁在杆上,一人操作即可。

(水車)東漢製造,三國完善。

(農業灌溉工具) (水轉筒車)隋朝興盛於唐。

(農業灌溉工具) (浙碓)大約元代。

(翻土農具)(代耕架)源於唐代,改進 於明。

(人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孔明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

(農業灌溉工具) (龍骨水車)始於東漢,三國改進。

(排水灌溉的機械) (鍤)漢朝。

(掘土的工具)

“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主要包括: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戽斗、水車、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戽斗、水車,並且大部分使用者都認為桔槔更好。

桔槔 桔槔是利用槓桿原理的取水工具,早期的桔槔主要用於園圃中的“井”上,代 替缸、甕等來汲水灌田,後來也應用在湖、河、塘、溪的邊上汲水。

應用桔槔的汲水過程主要是藉助人的體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減輕了人們提水 的疲勞感。

桔槔作為汲水工具雖然簡單卻使人們的勞動強度得以降低,因而是 古代中國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轆轤 隨著農田耕作規模的擴大,桔槔已經不能滿足農田灌溉的需要了。

於是出現了 另一種灌溉工具——轆轤。

轆轤便於深井汲水,彌補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滿足 了農田灌溉對水資源的進一步需求。

翻車 翻車也叫龍骨車,是利用鏈輪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 向高處的灌溉機械。

翻車在東漢時已經出現。

後經過三國時馬鈞的改良成為灌 溉園圃的工具,直到唐代才成為農業灌溉機械發展繁盛起來。

筒車 筒車大約發明於隋朝,是利用水流衝擊水輪轉動的農業灌溉機械。

筒車一般要 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上,

筒車 筒車大約發明於隋朝,是利用水流衝擊水輪轉動的農業灌溉機械。

筒車一般要 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上,且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動水輪不停轉動, 從而將地槽裡的水通過水輪上的木筒或竹筒提升到高處,最終流進農田進行灌 溉。

筒車是靠激流衝擊來實現自動運轉的,所以筒車的使用受到一定地形限 制。

戽斗 [hù dǒu] 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漢族農具。

戽斗很早就在中國用於灌溉農田了。

由於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米。

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綁在杆上,一人操作即可。

(水車)東漢製造,三國完善。

(農業灌溉工具) (水轉筒車)隋朝興盛於唐。

(農業灌溉工具) (浙碓)大約元代。

(翻土農具)(代耕架)源於唐代,改進 於明。

(人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孔明車)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三國。

(農業灌溉工具) (龍骨水車)始於東漢,三國改進。

(排水灌溉的機械) (鍤)漢朝。

(掘土的工具)

我國古代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1、水轉翻車

水轉翻車,舊時中國水利灌溉農具,流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即使用水流驅動水車輪旋轉起來。

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產活動。古代多用作舂米生產,現多用作景觀。

2、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

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3、風力水車

明清出現廠風力水車的記載,風力水車包括風車和水車兩部分。風車將風能傳遞給水車,然後由水車將能量傳給所汲水體,從而使水得到提升。

這類提水機械用於太湖流域排水,有風就轉且可經常工作。

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農具。用竹篾、藤條等編成。略似鬥,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汲水。桔槔:俗稱吊杆、稱杆,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槓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轆轤:提取井水的起重灌置。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1、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農具。用竹篾、藤條等編成。略似鬥,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汲水。

2、桔槔:俗稱吊杆、稱杆,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槓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3、轆轤:提取井水的起重灌置。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4、戽斗:柳罐是在井下用來打水的工具,是用細柳條編織而成。

5、井車:是由轆轤發展而來的古代從深井中提水進行灌溉的工具。圓木上絞纏繩索,索系水平,圓木旋轉,帶動繩索。水斗隨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不能繞圓木旋轉。

我國古代農田灌溉工具

我國古代農田的灌溉工具有桔槔、轆轤、翻車、筒車等。桔槔是利用槓桿原理的取水工具,早期的桔槔主要用於園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甕等來汲水灌田,後來也應用在湖、河、塘、溪的邊上汲水。

我國古代農田灌溉工具

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轆轤的應用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轆轤。

翻車也叫龍骨車,是利用鏈輪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向高處的灌溉機械,翻車在東漢時已經出現,後經過三國時馬鈞的改良成為灌溉園圃的工具。

筒車大約發明於隋朝,是利用水流衝擊水輪轉動的農業灌溉機械,是和翻車相類似的提水機具,利用湍急的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

古代灌溉農田的工具

古代灌溉農田的工具有:戽斗、桔槔、翻車、筒車、轆轤等。其中,戽斗用竹篾、藤條等編成,形狀略似鬥,兩邊有繩,是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漢族農具,桔槔俗稱為吊杆、秤桿,是一種汲水工具。

古代灌溉農田的工具

戽斗在使用時兩人對站,通過拉繩汲水,兩人手牽拉繩索,使之上下有節奏地戽水上岸入田,由於人的身高有限,其提水的高度一般為0.5-1米。

也有一些地方的農民把戽斗做成簸箕形,並綁在杆上,這樣就一個人可以進行操作。

翻車,也稱龍骨水車,出現在東漢時期,創造人為畢嵐,是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水車怎麼灌溉農田

水車通過將水源注入至渡槽來實現灌溉,具體方法如下:

工具:水車、刮板、水斗、渡槽、水。

1、水車通常由1根長度為5米左右、口徑為0.5米左右的車軸支撐起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每根輻條的頂端均帶有1個刮板與水斗,刮板可用來刮水,水斗可用來裝水。

2、當河水流動時,水車可以藉助水勢緩緩轉動,此時上面的水斗也會隨之裝滿河水,而且水斗會被逐漸提升至頂端,到了頂端水斗便會自然傾斜,然後把水注入渡槽,水會流到需要灌溉的農田中。

3、水車的高度一般為10米左右,重量一般為10噸左右,其外形酷似古式車輪。

水車的作用

1、水車的作用為引水灌溉,它是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別稱“天車”。

2、部分較大的水車其輪幅直徑可達到20米左右,提水高度可達到15-18米左右,大型水車可灌溉600-700畝農田,小型水車可灌溉100-200畝農田。

3、用水車進行灌溉可達到省工、省力、省錢的效果,在古時候可算一種先進的灌溉工具

4、水車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我中華農業文明,也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證明材料。

5、水車的發明也為古代人民的安居樂業、社會的和諧穩定奠定了基礎。

農用工具名稱和圖片

農用工具有耕地整地工具、灌溉工具、收穫工具、加工工具。運輸工具。

1、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於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業。經歷了從耒耜到畜力犁的發展過程。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這套耕作體系在宋代已經形成。晉代發明了耙,用於耕後破碎土塊,耖用於打混泥漿。宋代出現了耖、礪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於打混泥漿。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

2、灌溉工具

商代發明桔槔,周初使用轆轤,漢代創造並製作人力翻車,唐代出現筒車。筒車結構簡單,流水推動,至今我國南方丘陵河溪水力豐富的地方還在使用。

3、收穫工具

收穫工具包括收割、脫粒、清選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莖杆的鐮刀、短钁等。脫粒工具南方以稻桶為主,北方以碌碡為主,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4、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糧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兩大類。糧食加工工具從遠古的杵臼、石磨盤發展而來,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5、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在我國古代,農民都是怎樣給農作物灌溉水的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灌溉工具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平時農作物灌溉主要依靠自然的降雨降雪,但氣候並不由人控制,更多的時候需要進行人工灌溉。那麼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怎樣給莊稼澆水的?

常見的、比較出名的古代灌溉工具有:商代的桔槔,周初的轆轤,漢代的人力翻車。

桔槔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取水工具,作用原來就是有名的槓桿原理,早期的桔槔主要用於園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甕等來汲水灌田,後來也應用在湖、河、塘、溪的邊上汲水。應用桔槔的汲水過程主要是藉助人的體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減輕了人們提水的疲勞感。桔槔作為汲水工具雖然簡單卻使人們的勞動強度得以降低,因而是古代中國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農田耕作面積和規模不斷擴大,桔槔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因其滿足不了當時的農田灌溉的需要了。於是出現了另一種灌溉工具——轆轤。主要是利用輪軸的原理來控制井底汲水提上來的一種起重灌置。轆轤便於深井汲水,彌補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滿足了農田灌溉對水資源的進一步需求。

農田耕作面積和規模不斷擴大,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需要灌溉的田地越來越多。為了將低處的水連續地提升到高處,滿足了大面積田地的灌溉需要,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了水車這一灌溉機械。翻車也叫龍骨車,是利用鏈輪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向高處的灌溉機械。水車的出現使得農業灌溉能力大大提高,並使農業生規模進一步擴大。

古代灌溉工具對古代農業的發展是舉足輕重的,反映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人造物的設計思想,折射出人與自然之間純樸而和諧的關係。

水車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水車是怎麼灌溉農田的?

水車通過向水渠注水進行灌溉,其原理如下。水車通常由一條長約5米、口徑約0.5米的車軸支撐24根木質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每根輻條的頂端有一個刮刀和一個水桶,刮刀可以用來刮水,水桶可以用來盛水。當河水流動時,水車在水流的幫助下緩慢轉動,上面的水桶裝滿水。水桶逐漸升到頂部,在那裡自然傾斜,將水倒入水渠,流向需要灌溉的田地。

水車的高度一般為10米左右,重量一般為10噸左右,其外形酷似古代的車輪。水車的作用為引水灌溉,它是古代運水灌溉的工具,又稱 "吊車"。、部分較大的水車直徑可以達到20米左右,提水高度可以達到15-18米,大水車可以灌溉600-700畝農田,小水車可以灌溉100-200畝農田。

水車灌溉可以達到省力、省工、省錢的效果,在古代可以算作是一種先進的灌溉工具。竹筒作為一個葉輪:它接受水的衝力(由水的動能(速度)提供),獲得的能量使滾筒旋轉。並克服鼓的摩擦阻力,以及鼓上升起的水的反轉矩)。當轉動一個角度時,浸泡在水中的竹筒(已經裝滿了水)將被抬出水面。這時,由於竹筒高於桶底(這也是竹筒朝向小車的原因),一些水被儲存在桶裡。當木桶經過桶頂時(這時木桶開始倒水),木桶開始相對於桶底下降,木桶裡的水被倒入水槽。你可以調整水槽的位置,使其能接受更多的水。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不屬於古代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不屬於古代農田灌溉工具有翻車。翻車又叫龍骨水車,可以手搖、腳踏、牛拉。筒車是利用水流轉動車輪自動提水,不需要人畜提供動力。中國古代作為農具的風車,指的是一種吹去糧食中的草屑癟粒的工具。中國古代沒有歐洲那種像螺旋槳一樣的風車,因為中國特殊的氣候,風向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風車不是灌溉工具。

灌溉的方法

畦灌是在田面用土埂修成畦,灌溉水引入畦內,在流動程序中逐漸滲入土壤,溝灌是在作物行間開溝灌水,側向浸潤土壤,此法不破壞土壤結構,水量較節省,淹灌是在田面用土埂圍成格田,灌溉水在格田內滯留,成為均勻水層並逐漸滲入土壤。

漫灌是一種粗放的地面灌溉,田面不修田埂,任水漫流下滲,用此法土壤結構易破壞,養分易流失,經常大水漫灌還能招致鹽漬化和沼澤化。

唐代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鬱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擴充套件資料:

唐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佈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蕩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鬥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鬥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朝(中國歷史朝代)

標籤: 農田灌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gq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