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道的精髓和內涵

茶道的精髓和內涵

茶道的精髓和內涵

茶道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儀式,其精髓在於將茶藝、禪意、文學、美學、哲學、禮儀、人文等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在茶道中,茶人藉助茶道具、茶具、茶水等物品,通過爐火、水聲、香氣、觸感等感官體驗,表達出對生命、自然、人情、社會的深刻理解。

茶道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心境淨化和內省:茶道強調的是“內在美”,而非“外在美”。在茶道儀式中,茶人通過時間的緩慢、空間的安靜、氣氛的祥和,使心境得以淨化,進而從內省中領悟生命的真諦和人性的可能性。

2. 禮儀和尊重:茶道注重禮儀和敬意,同時也鼓勵茶人用心待人、真誠相待。茶道中每一步動作、每一個環節都有著明確的規範和標準,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禮儀體系。

3. 自然和感性:茶道追求的是簡約、自然、質樸的美。在茶道中,自然和人文是一體的,茶人通過感知茶水、味道、香氣等元素,領悟到自然妙趣和生命的無常。

4. 文學和藝術:茶道中涉及的詩歌、曲藝、書畫等,構成了茶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學和藝術作品不僅美化了茶道儀式,也佐證了茶道所倡導的美學觀念。

總之,茶道所倡導的是一種自然、簡約、精緻、美好的人文生活方式,它在不斷地啟迪人們的思想、情感和靈性,成為了日本文化中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茶道精神是什麼?

中國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個方面。

1、怡是指怡情、養性,指的是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夠強身健體,同時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在精神方面得到昇華。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講求人的身體和心靈上的清淨,其與“道家”的思想一脈相通。

3、和是指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

4、真是指真誠守信,不虛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真”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擴充套件資料: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2、日本茶道精神可濃縮為四個字“和、敬、清、寂”。這是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後提出來的。“和”指的是和諧、和悅;“敬”指的是純潔、誠實,主客間互敬互愛;“清”和“寂”則是指茶室內外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氛圍。

3、 日本茶道中的閒寂、恬靜,已成為日本人欣賞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其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原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級走上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很多貴族隱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著隱逸的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精神

茶道的精神內涵

  茶已不侷限於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那茶道精神內涵有什麼?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精神內涵,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精神內涵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併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日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各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昇華的至美意境。

  “道”源於道家,其概念飄忽不定,語焉不詳,可意會,而難以確言之。後又衍生出儒家之道、佛教之道等等。因理念不同,信條各異,致使各家之道又不盡一致。隨著近現代學術研究的開展,道這一古老的概念又獲得了新生,最終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的同義語,所指可闡釋為“宇宙法則”、“終極真理”、“萬物本質”、“世界本源”、“運動規律”等諸多概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儒道互補”,唐宋以降又趨於“三教合一”。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佛法、道藏,而道士、比丘也大都旁通儒典。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禪宗一派,便是在對孔孟老莊的諸多理念加以改造並吸收融合而形成。宋明新儒學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謂“朱子道,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竭力提倡三教合一,曾有“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之名言。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茶道的泡茶步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後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於旁邊。

  準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一瓶裡;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於腹前掩於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蔘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佈置,並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後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淨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淨手(象徵性)然後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後主,主客也需淨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淨手無疑已等於淨心)然後茶師點燃香爐,一放於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於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於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於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絡交流。

  展示茶具——然後茶師將茶具放於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洗茶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後,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後,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於茶壺上(謂之溫壺);再開啟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儘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後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後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裡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於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複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衝或滴,或緊或慢)後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於儲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於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薰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緻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於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於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後將茶杯放於香爐前薰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後,依次往茶杯裡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裡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後,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於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於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後取下聞香杯,雙手端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註上茶水後,取聞香杯覆於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覆靜氣,然後將絲帕放於左手,用右手摺疊,將茶杯放於絲帕上,然後雙手放茶杯於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於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後侍女捧案依次奉於客人,先客後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於杯上,一起端於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託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於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後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於杯前部,防禦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後放下。(對於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後,將茶杯放於自己桌上,眾人靜肅一段時間,不僅回味剛才喝過的茶,也默默感受這一切。

  禮盡謝茶——最後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後,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後,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成功的舉行了吧。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他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臺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臺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此外,臺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種種說法不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各家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是因為中、日、韓三國茶道的發展根基就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和、靜、怡、真。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怡”是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以什麼為核心內涵

中國茶道以和、靜、怡、真思想為核心。

和指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靜指的是修身養性、追求真我,虛懷入谷、內斂含藏、洞察秋毫;怡指的是和悅、愉快的心態;真指的是真理、真性、真誠,坦誠相見,相互理解包容。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茶道禮儀的分類

1、待客茶禮儀

中國傳統待客之 “禮”,以仁 、 敬 、誠 、讓為核心,行為上遵循禮節,表現出一種“和樂”的人際關係。中國待客茶禮發展到現在,可概括為五禮六境,分別為準備禮儀、泡茶禮儀、請茶禮儀、飲茶禮儀和續茶禮儀。

準備禮儀,在座次禮儀中,從主人左面順時針排座。泡茶禮儀,茶不可倒滿,雙手舉起茶杯遞給客人。請茶禮儀,客人也應當雙手接取茶杯,如果對方是長輩,也應當半鞠躬狀。飲茶禮儀,不能一次喝完。續茶禮儀,保持文雅即可,如果茶杯有殘渣,主人應更換。中國古代茶禮,有“六境”的要求,即擇茶、選水、配器、佳人、環境、飲者修養,核心在於“品”。

2、宮廷茶禮儀

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核心是時刻體現出君臣雙方的各自身份,使得皇帝滿足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其在茶具 、茶品、儀禮上更為繁複,茶具有“銀質鎏金”系列,《茶經》在描寫二十四用具 ,強調了 “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 ,則茶廢矣”,飲茶也變為皇帝賜茶,臣子要叩謝聖恩方可飲用,以達到和諧穩定的君臣關係。

3、婚嫁茶禮儀

婚禮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明媒正娶在古代婚姻各種禮儀的表現形式總稱為‘‘三茶六禮 ”。其中“三茶”是三次敬茶禮,一茶為 “求婚時敬甜茶”,即男方到女方家,待嫁女兒按禮儀次序敬甜茶,俗稱 “壓茶杯”,二茶為 “結婚時請喝茶”,即婚禮當日新娘對男方家的來的人敬甜茶 ,男方來的人回禮並表達祝福,三茶為 “公婆前新娘拜茶”。

4、祭祀茶禮儀

祭祀茶禮是用茶作為祭品來表達對祭獻物件的敬畏之意的宗教儀式。祭祀茶的最早記錄是在樑蕭子顯的《南齊書》,即“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 ,唯設餅果 、茶炊 、乾飯 、酒脯而矣”。中國民間祭祀的習俗有“三茶六酒 ”(三杯茶 、六杯酒)和 “清茶四果”說法,佛教把茶作為神物,道教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的 “天梯”,視茶為 “仙草 ”。

茶道精神是什麼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根據茶道精神可從事茶文化活動,而茶道精神的內含則為和、靜、怡、真,通過茶道精神、內含、文化等,我們可以更好的從事茶葉活動,並可以更好的傳承與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內涵:

幾千年的飲茶習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碰撞,凝聚和提煉出中國茶道精神,即“和、靜、怡、真”。其中“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怡”是中國茶道的獨特享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和”,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學理念,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茶聖陸羽認為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風爐的製造材料是鐵,從“金”;煮茶燃燒的是木炭,從“木”;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風爐放置在地上,從“土”;木炭燃燒,從“火”。這也是《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思想。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而不重形式。在中國茶飲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橘皮,薄荷,桂圓, 紅棗 ,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  倫理 道德 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好人格的昭雪,這既是中國茶飲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他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還注重精神內涵。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 清 寂 ”,即為茶道的四諦 四則 四規 。“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尊重,並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 清爽 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 敬 清 寂 ”的四諦 四則 四規。 “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 “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莊重 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 敬 清 寂 ”的四諦始創與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那麼,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呢?

   

   臺灣中華茶道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 敬 怡 真 ”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清潔”,“清廉”“ 清靜” “清寂” 。茶道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鏡清寂 寧靜 明廉 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們,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即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子啊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  美 和  敬 ”。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 武夷山茶痴”林治克生認為“和 靜 怡 真” 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為:“清”、“敬”、“和”、“美”。

1、“清”。是指與茶葉、茶飲相關的清茶、清醇、清淡、清香,與情操修養有關的清心、清靜、清純、清淨、清平、清雅、清逸、清高,與從政為官相關的清白、清風、清正、清廉、清官、清譽。“清”是茶的基本特徵和人的基本品質的充分體現。

2、“敬”。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的友好關係;是指人對自然、規律、歷史、人民的敬畏之心。一個“敬”字型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守則。

3、和”。是指基於茶文化“清”的本質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和諧關係。一個“和”字所體現的,既是茶道,也是人道和社會執行之道。

4、“美”。既指茶葉的色香味形、茶園的美化、茶人的美意、茶境的美妙,更是生活美滿、道德美好、人性美善的概括。

茶文化的發源地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茶道的精髓是什麼?

【基本介紹】

[tea ceremony;sado] 烹茶飲茶的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歷史】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中國茶道文化精髓?

中國茶道的精髓 中國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範。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範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閒。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國茶道精神是什麼?

中國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個方面。

1、怡是指怡情、養性,指的是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夠強身健體,同時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在精神方面得到昇華。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講求人的身體和心靈上的清淨,其與“道家”的思想一脈相通。

3、和是指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

4、真是指真誠守信,不虛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真”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擴充套件資料: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2、日本茶道精神可濃縮為四個字“和、敬、清、寂”。這是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後提出來的。“和”指的是和諧、和悅;“敬”指的是純潔、誠實,主客間互敬互愛;“清”和“寂”則是指茶室內外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氛圍。

3、 日本茶道中的閒寂、恬靜,已成為日本人欣賞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其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原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級走上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很多貴族隱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著隱逸的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精神

茶道的精神內涵

  茶已不侷限於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那茶道精神內涵有什麼?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精神內涵,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精神內涵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併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日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各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昇華的至美意境。

  “道”源於道家,其概念飄忽不定,語焉不詳,可意會,而難以確言之。後又衍生出儒家之道、佛教之道等等。因理念不同,信條各異,致使各家之道又不盡一致。隨著近現代學術研究的開展,道這一古老的概念又獲得了新生,最終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的同義語,所指可闡釋為“宇宙法則”、“終極真理”、“萬物本質”、“世界本源”、“運動規律”等諸多概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儒道互補”,唐宋以降又趨於“三教合一”。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佛法、道藏,而道士、比丘也大都旁通儒典。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禪宗一派,便是在對孔孟老莊的諸多理念加以改造並吸收融合而形成。宋明新儒學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謂“朱子道,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竭力提倡三教合一,曾有“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之名言。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茶道的泡茶步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後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於旁邊。

  準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一瓶裡;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於腹前掩於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蔘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佈置,並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後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淨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淨手(象徵性)然後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後主,主客也需淨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淨手無疑已等於淨心)然後茶師點燃香爐,一放於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於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於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於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絡交流。

  展示茶具——然後茶師將茶具放於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洗茶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後,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後,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於茶壺上(謂之溫壺);再開啟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儘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後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後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裡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於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複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衝或滴,或緊或慢)後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於儲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於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薰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緻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於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於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後將茶杯放於香爐前薰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後,依次往茶杯裡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裡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後,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於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於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後取下聞香杯,雙手端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註上茶水後,取聞香杯覆於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覆靜氣,然後將絲帕放於左手,用右手摺疊,將茶杯放於絲帕上,然後雙手放茶杯於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於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後侍女捧案依次奉於客人,先客後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於杯上,一起端於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託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於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後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於杯前部,防禦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後放下。(對於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後,將茶杯放於自己桌上,眾人靜肅一段時間,不僅回味剛才喝過的茶,也默默感受這一切。

  禮盡謝茶——最後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後,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後,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成功的舉行了吧。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什麼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他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

臺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臺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此外,臺灣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種種說法不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各家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這是因為中、日、韓三國茶道的發展根基就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和、靜、怡、真。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怡”是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以什麼為核心內涵

中國茶道以和、靜、怡、真思想為核心。

和指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靜指的是修身養性、追求真我,虛懷入谷、內斂含藏、洞察秋毫;怡指的是和悅、愉快的心態;真指的是真理、真性、真誠,坦誠相見,相互理解包容。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茶道禮儀的分類

1、待客茶禮儀

中國傳統待客之 “禮”,以仁 、 敬 、誠 、讓為核心,行為上遵循禮節,表現出一種“和樂”的人際關係。中國待客茶禮發展到現在,可概括為五禮六境,分別為準備禮儀、泡茶禮儀、請茶禮儀、飲茶禮儀和續茶禮儀。

準備禮儀,在座次禮儀中,從主人左面順時針排座。泡茶禮儀,茶不可倒滿,雙手舉起茶杯遞給客人。請茶禮儀,客人也應當雙手接取茶杯,如果對方是長輩,也應當半鞠躬狀。飲茶禮儀,不能一次喝完。續茶禮儀,保持文雅即可,如果茶杯有殘渣,主人應更換。中國古代茶禮,有“六境”的要求,即擇茶、選水、配器、佳人、環境、飲者修養,核心在於“品”。

2、宮廷茶禮儀

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核心是時刻體現出君臣雙方的各自身份,使得皇帝滿足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其在茶具 、茶品、儀禮上更為繁複,茶具有“銀質鎏金”系列,《茶經》在描寫二十四用具 ,強調了 “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 ,則茶廢矣”,飲茶也變為皇帝賜茶,臣子要叩謝聖恩方可飲用,以達到和諧穩定的君臣關係。

3、婚嫁茶禮儀

婚禮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明媒正娶在古代婚姻各種禮儀的表現形式總稱為‘‘三茶六禮 ”。其中“三茶”是三次敬茶禮,一茶為 “求婚時敬甜茶”,即男方到女方家,待嫁女兒按禮儀次序敬甜茶,俗稱 “壓茶杯”,二茶為 “結婚時請喝茶”,即婚禮當日新娘對男方家的來的人敬甜茶 ,男方來的人回禮並表達祝福,三茶為 “公婆前新娘拜茶”。

4、祭祀茶禮儀

祭祀茶禮是用茶作為祭品來表達對祭獻物件的敬畏之意的宗教儀式。祭祀茶的最早記錄是在樑蕭子顯的《南齊書》,即“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 ,唯設餅果 、茶炊 、乾飯 、酒脯而矣”。中國民間祭祀的習俗有“三茶六酒 ”(三杯茶 、六杯酒)和 “清茶四果”說法,佛教把茶作為神物,道教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的 “天梯”,視茶為 “仙草 ”。

茶道精神是什麼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根據茶道精神可從事茶文化活動,而茶道精神的內含則為和、靜、怡、真,通過茶道精神、內含、文化等,我們可以更好的從事茶葉活動,並可以更好的傳承與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內涵:

幾千年的飲茶習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碰撞,凝聚和提煉出中國茶道精神,即“和、靜、怡、真”。其中“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怡”是中國茶道的獨特享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和”,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學理念,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茶聖陸羽認為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風爐的製造材料是鐵,從“金”;煮茶燃燒的是木炭,從“木”;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風爐放置在地上,從“土”;木炭燃燒,從“火”。這也是《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思想。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而不重形式。在中國茶飲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橘皮,薄荷,桂圓, 紅棗 ,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  倫理 道德 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好人格的昭雪,這既是中國茶飲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他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還注重精神內涵。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 清 寂 ”,即為茶道的四諦 四則 四規 。“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尊重,並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 清爽 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 敬 清 寂 ”的四諦 四則 四規。 “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 “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莊重 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 敬 清 寂 ”的四諦始創與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那麼,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呢?

   

   臺灣中華茶道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 敬 怡 真 ”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清潔”,“清廉”“ 清靜” “清寂” 。茶道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鏡清寂 寧靜 明廉 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們,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即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子啊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  美 和  敬 ”。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 武夷山茶痴”林治克生認為“和 靜 怡 真” 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為:“清”、“敬”、“和”、“美”。

1、“清”。是指與茶葉、茶飲相關的清茶、清醇、清淡、清香,與情操修養有關的清心、清靜、清純、清淨、清平、清雅、清逸、清高,與從政為官相關的清白、清風、清正、清廉、清官、清譽。“清”是茶的基本特徵和人的基本品質的充分體現。

2、“敬”。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的友好關係;是指人對自然、規律、歷史、人民的敬畏之心。一個“敬”字型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守則。

3、和”。是指基於茶文化“清”的本質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和諧關係。一個“和”字所體現的,既是茶道,也是人道和社會執行之道。

4、“美”。既指茶葉的色香味形、茶園的美化、茶人的美意、茶境的美妙,更是生活美滿、道德美好、人性美善的概括。

茶文化的發源地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茶道的精髓是什麼?

【基本介紹】

[tea ceremony;sado] 烹茶飲茶的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歷史】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中國茶道文化精髓?

中國茶道的精髓 中國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範。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範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閒。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標籤: 精髓 內涵 茶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zl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