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的核心內涵

茶文化的核心內涵

茶文化的核心內涵

茶文化的核心內涵:答案是茶道、茶德、茶藝。

茶文化指的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茗、茶俗和茶藝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並與生活相互交融。

茶文化的核心內涵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尊重自然:茶樹生長需要大自然的呵護和保護,茶文化注重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

2. 同心協力:在泡茶和品茶過程中,茶文化強調團結協作、合作共贏的精神。

3. 知行合一:茶文化重視實踐、注重實踐操作和實際效果,善於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和技能。

4. 儒雅和諧:茶文化注重內涵和外在品位,講究和諧、均衡、簡潔、自然的審美意識和文化品味。

5. 修身養性:茶文化追求生命的成長與自我修煉,注重發掘自身的潛力,培養修身養性的品格和情操。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的核心為茶道、茶德、茶藝。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有八德,即為康、樂、甘、香、夫額系責煙植連和、清、敬、美,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厚項候、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上城物重令機毛漸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

茶文化的核心為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茶道,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

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中國茶文化發展

中國茶文化經歷了宋代的“宮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簡約化”,到明清時,茶文化已經十分繁榮。直到現在,茶對於中國人來說依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對於全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不論是英國茶文化、韓國茶文化,還是日本的茶道,都起源於中國。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程序,不僅是茶的從無到有,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發展,它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結晶,這才是中華茶文化最珍貴的地方。

茶文化有三大核心,分別是什麼?

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茶德、茶藝。

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擴充套件資料:

泡茶文化:

泡茶用水燒煮需嚴格掌握程度,以免水的過“嫩”或過“老”。沏泡茶葉泡茶水溫因茶類而有所區別。為保持綠茶的湯色、葉底的綠翠和儲存茶中的維生素C,

宜用略低溫度的開水沖泡,一般80-85攝氏度,而要使緊結的芽葉展開和顯露出濃強的香味,沖泡的開水溫度宜高些。綠茶、花茶、紅茶宜用90--95攝氏度的開水沖泡,烏龍茶是要用沸騰的開水沖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藝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靈魂。那麼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藝。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開始:《茶經》

  茶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茶經》是我國茶道的開始。作者陸羽在書中所倡導的煮茶方法、品飲技藝是世界茶道、茶藝的最早典範,尤其可貴的是,他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動是《茶經》對中國茶學的重大貢獻,從此茶飲研究才成為一門學科,茶學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這首《六羨茶歌》是《全唐詩》中僅存的一首“茶聖”陸羽的詩,這位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的茶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相傳陸羽自小因相貌奇醜、口吃而被遺棄,那麼,陸羽又是如何走上學茶、研茶的人生之路,併為茶文化、茶藝、茶道的傳播和弘揚奉獻一生,直至澤被後世被尊稱為“茶聖”的呢?

  唐開元年間,陸羽時年三歲,被遺棄野外,後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西湖邊上拾得收養。陸羽當童僧的這段時間正值寺院飲茶風習方興未艾之時,而智積禪師又是位博學而又嗜茶的禪師,陸羽在他身邊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的好手藝,在掌握火候、湯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相傳,在陸羽離開龍蓋寺之後,智積禪師有許多年不願飲別人烹的茶。在佛門淨土成長,日聞梵音,讓陸羽自幼好學,習慣於閉門著書,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機會經常接觸茶事——買茶、烤茶、碾茶、羅茶、烹茶和飲茶,學到了一些基礎的茶學知識與烹茶技藝,從而令他對茶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有茶緣無佛緣的陸羽一心向往儒學,因不願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陸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園。誰也未曾料到這個容貌難看、說話結結巴巴的小夥子卻詼諧善變,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歡迎,並且還是天生的編劇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被推薦到火門山鄒夫子處接受正規教育。在讀書之餘,陸羽常去採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茗,一邊學習儒學,一邊繼續學習煮茶和茶藝。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時期的陸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於茶。為了廣泛汲取茶學知識,天寶十一年***752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出遊,對各地名山、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安史之亂髮生後的第二年***756年***,陸羽為避亂渡過了長江,沿長江南岸東下,實地調查與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產茶區,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並曾赴今南京市棲霞山區採製野生茶葉,進行焙制試驗。在各地考察期間,陸羽結識了對茶有濃厚興趣的著名詩僧皎然並與之結為忘年之交,後又逢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數次到訪。皇甫冉曾作《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採茶非採,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詩中充分反映了陸羽在研究茶學的實踐中,親赴深山茶區,攀懸崖登峭壁,為採製野生茶葉、獲取第一手資料,不辭辛勞、風餐露宿的生動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陸羽在遊覽了湘、皖、蘇、浙等數十州郡後,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隱居,閉門著述《茶經》,其間他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在歷經數年的研茶事、修茶禮、參茶道、品茶德、記茶史之後,終於寫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成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經》,才有了茶學,才有茶的文化積澱和傳承,中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發祥地。《茶經》問世之後,飲茶很快成為在階層都很盛行的一種社會風尚。在活字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茶經》的手抄本和後來的石刻本廣為流傳,陸羽也聲名鵲起。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憑藉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為人稱道,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竟不就職。到了晚年,陸羽仍然四處出遊考察,曾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因此上饒遺有“陸羽井”,據說是陸羽的故居遺址。在陸羽辭世200多年後,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句:“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約事春茶。”

  《茶經》的問世,有力地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並一直惠及後代,陸羽也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範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中國茶道以什麼為核心內涵

中國茶道以和、靜、怡、真思想為核心。

和指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靜指的是修身養性、追求真我,虛懷入谷、內斂含藏、洞察秋毫;怡指的是和悅、愉快的心態;真指的是真理、真性、真誠,坦誠相見,相互理解包容。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茶道禮儀的分類

1、待客茶禮儀

中國傳統待客之 “禮”,以仁 、 敬 、誠 、讓為核心,行為上遵循禮節,表現出一種“和樂”的人際關係。中國待客茶禮發展到現在,可概括為五禮六境,分別為準備禮儀、泡茶禮儀、請茶禮儀、飲茶禮儀和續茶禮儀。

準備禮儀,在座次禮儀中,從主人左面順時針排座。泡茶禮儀,茶不可倒滿,雙手舉起茶杯遞給客人。請茶禮儀,客人也應當雙手接取茶杯,如果對方是長輩,也應當半鞠躬狀。飲茶禮儀,不能一次喝完。續茶禮儀,保持文雅即可,如果茶杯有殘渣,主人應更換。中國古代茶禮,有“六境”的要求,即擇茶、選水、配器、佳人、環境、飲者修養,核心在於“品”。

2、宮廷茶禮儀

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核心是時刻體現出君臣雙方的各自身份,使得皇帝滿足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其在茶具 、茶品、儀禮上更為繁複,茶具有“銀質鎏金”系列,《茶經》在描寫二十四用具 ,強調了 “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 ,則茶廢矣”,飲茶也變為皇帝賜茶,臣子要叩謝聖恩方可飲用,以達到和諧穩定的君臣關係。

3、婚嫁茶禮儀

婚禮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明媒正娶在古代婚姻各種禮儀的表現形式總稱為‘‘三茶六禮 ”。其中“三茶”是三次敬茶禮,一茶為 “求婚時敬甜茶”,即男方到女方家,待嫁女兒按禮儀次序敬甜茶,俗稱 “壓茶杯”,二茶為 “結婚時請喝茶”,即婚禮當日新娘對男方家的來的人敬甜茶 ,男方來的人回禮並表達祝福,三茶為 “公婆前新娘拜茶”。

4、祭祀茶禮儀

祭祀茶禮是用茶作為祭品來表達對祭獻物件的敬畏之意的宗教儀式。祭祀茶的最早記錄是在樑蕭子顯的《南齊書》,即“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 ,唯設餅果 、茶炊 、乾飯 、酒脯而矣”。中國民間祭祀的習俗有“三茶六酒 ”(三杯茶 、六杯酒)和 “清茶四果”說法,佛教把茶作為神物,道教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的 “天梯”,視茶為 “仙草 ”。

茶文化的基本理念有什麼

中國茶 文化 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誕生了自己的理念,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理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理念:茶文化核心理念

  1.“清”。

  一個“清”字,涵蓋著“淡”“儉”“廉”“正”“真”“靜”等茶文化多種內涵。“清”的特徵,首先來源於茶的自然品質。清是與茶葉、茶飲、茶道(藝)相關的清氣、清和、清雅的清純品性。茶生長在山水草木之間、雲霧繚繞之境、生態良好之地,聚天地之精華,集山水之靈氣,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寶物。

  “清”是與修養、品德、情操相關的清心、清靜、清平的茶道品格。用一杯茶品味人生沉浮,持平常心觀大千世界,領悟到從容平淡之心,用清平生活態度觀人察事,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積極的人生。“清”是與從政為官相關的清正、清白、清廉的品質。幹部清正、清廉、 清明 ,“清”乃為政之本,權力本該清純。“清”是茶文化的基本特徵,她既是茶葉特徵的自然顯現,也與人的基本品質相關聯,更是茶與人在道和德的層面的和諧統一。

  茶道中把“清”“靜”作為達到物我兩忘的必由之路,喝茶就是清靜平和的心境,營造幽雅清靜的環境和空靈靜寂的氛圍,在世事紛擾中,讓人們心寧神靜,自省自察,去除煩躁,化解心結,於清思靜觀之中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發現生活中多種多樣的福地洞天。正如唐代著名詩僧皎然詩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無門禪師在《無門關》中也說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讚美了“平常心即道”的清平生活態度。

  拿起、放下是喝茶的基本動作,得到、捨去是人的基本選擇,拿起、得到就要敢於擔當,專心致志,精行成事;放下、捨去就要坦然面對,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丟掉不切實際的慾念,把心開啟,才是開心、高興。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俗話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清心、清氣、清正、從容平淡、善於捨得,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人生的哲理。

  2.“敬”。

  “敬”乃是人的誠敬、尊敬、敬畏、敬愛之情。“敬”是人對自然、對規律的敬畏之心,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友好相處、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敬”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互懷敬意、相敬如賓的友好關係。“客來敬茶”,是中華傳統禮法禮俗中最為普遍和常見的禮儀之道。贈茶、敬茶正是睦鄰友好情誼的重要載體。泡茶、 飲茶 、敬茶、贈茶,既是口舌之需,也是禮節,更是禮儀。“敬”是人所應該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愛之情。當今,敬祖尊老、和睦相親、長幼有序等生活禮儀更應當發揚光大。

  敬德是清廉的本質。“敬”字所體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美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只有“德”植根於心,才能保障個人和國家更快的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歸根到底就是培育人的“德”“法”的基本問題。中華茶文化尊崇和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中的恭敬、自律、沖和、淡泊等思想要素,是人在與自然相處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資源和人生態度。

  茶中的生活,不僅只是物質的享受,更講究的是對自然、對規律、對歷史的敬畏和敬老尊祖愛幼及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規矩操守,並在禮俗薰陶中涵育道德修養的行為方式,促使人與人之間以“敬德”為重的友好關係的培育。

  唐代劉貞亮稱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他把茶作為養生之術和修身之道。做人,首先要修身養性,砥礪脾性,做到正心,心正則行正,心靈端正,人才端正。先,再成才;既,則成才。

  有人說,人生像一輛車,輕車簡行,不超載,不超速,就能順利抵達幸福港灣。幸福就是行走在青山綠水間,是與健康相伴行。人與茶的關係,其實是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友好關係的反映。人類不僅要敬畏自然,更需要在這敬畏之中,建立起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生態倫理關係。特別是在當今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關係十分緊張的現實環境中,尤其需要修復甚至重構這種友好關係,在茶意氤氳之中,推崇迴歸自然,節制、簡單生活、詩意棲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轉人類背棄自然的身影、阻止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延緩人類匆忙無序的腳步、消減人類貪得無厭的慾念。

  3.“和”。

  “和”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的本質,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展現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氣派。“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我心靈的和諧關係,顯現人心向善的道德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是自我心靈的寧靜和諧,是社會和諧執行的內在樂章。

  平和,關乎人自身心靈的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協和交往的尺度,大都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中來。茶文化的精神核心,不僅是個人的修身養性,更講究的是社會和諧執行的內在秩序。茶講究奉獻和分享,相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多元共生、共容共榮。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於一個“人”字,重要的是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的關係,將尊重、包容、平等的理念體現在人際關係之中。茶具有的清和、淡逸的特性,自然地呈現出平和恬淡的神韻,十分適宜於人們對平靜和諧的社會環境的追求。茶,清純淡雅,清新怡人,以茶明倫,兼和天下。

  和是中道,和是平衡,和是適宜,和是恰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而茶在採製、泡飲到品飲的整個茶事過程中,無不體現“和”的理念。如煮茶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不同之和。“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是泡茶時的中庸之美;“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深意表濃情”是待客時的明倫之禮;“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茶中英”,是飲茶時的謙和之態;“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是品茗環境的儉行之德。由此,顯現和誠處事,和氣待人,和諧社會,和平發展的意境。

  茶可以養“愛心”,以致“仁者愛人”;可以養“德心”,以致“精行儉德”;可以養“靜心”,以使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養“苦心”,苦其心志,苦盡甘來;可以養“凡心”,唯是平常心,方可清心境;可以養“放心”,放下繁忙的工作,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的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可以養“專心”,專心致志,用心體會,充滿恭敬,飽含感恩;可以養“和心”,和諧中庸。

  八心安寧,人自和靜,便能感悟人生、領悟真諦、提升覺悟,看世界碧海藍天,山清水秀,風和日麗,月明星朗,以臻於身心、淨化自我、道德、心靈和諧之境。自心和方能和人,己和人和則天下和。心靈是田地,慾念是種子,每個人的精神健康了,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清朗起來。

  茶文化本質上就是和諧文化。茶總是清純淡雅,清新怡人,有君子之風、和諧之韻,具有平和心境之效,是撫慰心靈的良方,故而儒以養廉,佛以參禪,道以修真,民以持家,飲以養生,由此達到和誠,和氣,和諧,茶和天下之境界。

  4.“美”。

  “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願景,是天地人茶水情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哲學境界上的共同昇華。中國人總以潔淨為美,如藍天如洗,一泓清泉,空氣潔淨,冰清玉潔、潔身自好等。“美”是純美茶葉和精美茶園的觀賞之美。

  茶葉素有“東方美人”之稱,其純淨光潔之形、水中蹁躚之姿、鵝黃嫩綠之色,頗具“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之少女的清雅之態。茶與水在純淨的色調對比中,析分出豐富的層次,濃淡淺深之間,深蘊著內在的生命活力,洋溢著青春年少的美麗。而湯色的豐富多彩,更是呈現出翠綠、杏黃、杏紅、橙黃、中國紅、琥珀色、乾紅等原生態的、豐富的豔麗層次,令人由衷而起“名茶如美色,未飲已傾城”“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嘆,因而引得古往今來的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吟詠、揮毫,讚賞茶葉的至純至美,韻味之美和大美之美。

  茶為南方之嘉木,或灌木叢生,或喬木傲立,連線成漫山遍野的蒼翠茶園。茶園,是紅脈綠韻的風景線,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是返璞歸真的絕妙地。她吐故納新,淨化空氣;固土納水,涵養大地;四季常綠,賞心悅目。既是生態的結晶、自然的內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環境、生態美好的象徵。

  茶韻之美更是茶道中的佳境,是精神層面上的無限風光,更是茶飲品味的綿長氤氳對精神浸潤、體現茶客的修養和之功。盧仝的《七碗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其意境何其美妙。

  茶文化的理念:茶文化的和諧理念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通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 傳統文化 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通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通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著中國人的博愛準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薰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為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為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著飲茶,中國人啟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衝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通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合作時報》茶週刊(總94期)刊登過訪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的一篇 文章 ,題為《茶應成為“國飲”》,文章中說:“新世紀以來,一種全球範圍的對茶的重新認識給中國茶葉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提倡茶為國飲,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已成為重要課題。何為‘國飲’,就是要通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文章還從各個角度論證了茶為“國飲”的力點,分析了飲料與民族文化的關係,最後 總結 說:“茶的內在價值吻合了新世紀人類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提倡國飲,是與倡導新生活、新價值觀聯絡起來。要通過茶內在精神的發掘,利用茶德來弘揚民族文化;要倡導以茶為禮,以茶待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要讓茶的開發與新科技、新產業、新消費方式結合,樹立品牌,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茶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既然中國茶界已經把茶提升到“國飲”的高度,那麼,這個“國飲”稱號就理應給和諧社會灌輸文明動力,起到“國飲”應有的作用。我們認為,茶應該成為“國飲”,畢竟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品(無酒精飲品),況且中國又擁有著世界上茶消費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們不能把“茶”這個世界上最聖潔最天然最有內涵的飲料僅僅放在物質消費的空間當中,我們還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貢獻給人類社會,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內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國茶文化雖歷經千載滄桑,卻歷久彌新,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造中,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我們都知道,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無論從人際關係方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方面講,誰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可這樣說,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氛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傳統茶文化的理念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和諧 作為中華文化源頭的《易經》,以陰陽二爻演化出八卦繼而六十四卦,分別各種陰陽組合狀態,直觀地講述自然、萬物皆由陰陽兩種不同的元素組成,陰陽相互對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陰陽組合得適當和有序,人和事的發展就能處於最佳狀態,“陰陽和諧”是一切變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陰陽變易,整體和諧,才得以化生萬物。世上萬事萬物就處在這樣一個統一的超巨系統之中而互相聯絡、互相制約而達成整體運動,理想的狀態便是“太和,和之至也”。這種注重整體與區域性聯絡的萌芽態的系統思想,寓含著原始而樸素的協調、平衡與和諧的理念。

  儒家從《易經》中引申出“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認為人不過是天(自然)的一部分,認為“天之道”與“人之道”是統一的,人應當與自然和諧相處。孔子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推動事物的的變化發展,這是天(自然)的法則;人只有順應這個法則,維護矛盾雙方的動態平衡,以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協調、共生,這要成為人的基本素質,並由此衍生出“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為貴”的管理理念、“禮、義、仁、智、信"的做人準則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觀。

  道家除了更加重視處理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明確提出“自然之道不可違”之外,對個人自我修養的要求別居一格。道家強調在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認為“天道助弱”、“天之道”就是要“損有餘而補不足”,反對以智欺愚、恃強凌弱、以少犯老,從而把扶弱濟困和公平正義提到了“天道”的高度。道家經典《道德經》提出處理人際關係的“不爭”思想:“不自見,故明;不自是,自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的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迷信自己,自以為是,爭強好鬥。只有先尊重別人,才能最終獲得天下人的尊重。道家的“不爭”說,與儒家的“中庸中正”、墨家頗具平民色彩的“兼愛非攻”、佛家的"八戒十善”是出一轍,各有千秋。即使是崇尚法治的法家,也是為了“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依法治國,確保社會安定和諧。法家主張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體現了原始的司法公平與公正。

  佛教所說的“淨土”,即世界中的一切人事物象皆莊嚴、清淨、優美、良好,這種淨土也是一種和諧的社會;“普度眾生”是徹底的公平;“出家人不打誑語”就是誠實信用;佛教特別重視懲惡揚善以求公正;佛教講“慈悲為懷”即是講寬容、團結,處理好人際關係;另外,佛教也很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倡佈施,戒殺,放生,素食等等,具有尊重生命,提倡節約,關懷生態平衡,注重環保的深層意義,本土化了的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合理核心中的瑰寶。

茶道精神是什麼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根據茶道精神可從事茶文化活動,而茶道精神的內含則為和、靜、怡、真,通過茶道精神、內含、文化等,我們可以更好的從事茶葉活動,並可以更好的傳承與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內涵:

幾千年的飲茶習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碰撞,凝聚和提煉出中國茶道精神,即“和、靜、怡、真”。其中“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怡”是中國茶道的獨特享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和”,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學理念,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茶聖陸羽認為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風爐的製造材料是鐵,從“金”;煮茶燃燒的是木炭,從“木”;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風爐放置在地上,從“土”;木炭燃燒,從“火”。這也是《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思想。

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很多人對茶葉不陌生,但對茶文化並不瞭解。懂茶的人首先要懂茶文化,懂茶文化的人首先要懂茶常識。茶常識包括與茶相關的內涵、外延以及地域民情、風土人情等。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內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文化而論之。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範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文化而論之。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範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世界之最

  一、最先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相傳在公元前2730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神農氏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的第一人,迄今已有4700多年。茶葉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享有“東方恩物”、“綠色金子”的美譽。

  二、最早開展國際化種茶和飲茶交流傳播。早在西漢時期,我國茶葉已作為商品飲料向海外傳播。9世紀初期,我國種茶首先傳入曰本,以後又傳入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

  三、最早的茶話會。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賜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韋曜酒量小,孫皓為照顧韋曜,便祕賜“以茶代酒”。後來,逐漸產生集體飲茶的茶宴,類似今天的“茶話會”。

  四、最早的詠茶詩。西晉詩人張載的茶詩《登成都白菟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士聊可娛”,被稱為第一首詠茶妙詩。

  五、最早的種茶專著。唐代陸羽撰述的《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專著。《茶經》已被譯成10種國家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六、最早的茶館。晉代,最早的茶攤出現;唐初,最早的專業茶館誕生於四川。唐代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除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嚐小吃、談生意、做買賣外,還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七、最權威的茶葉博物館。位於杭州市西湖龍井茶產區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家國家級茶專業博物館,也是別具特色的茶文化專題博物館,其包含茶史、茶萃、茶事、茶緣、茶具、茶俗6大相對而又相互聯絡的展示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對茶文化進行詮釋。

  八、最完備的茶葉科研教育體系。自《茶經》問世至今,我國十分重視茶葉的理論研究,現在我國有10所高等院校設有茶葉專業,在校學生居世界之首。我國有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所等兩所全國性茶葉綜合研究所以及13家省級茶葉科研所,是世界上茶葉科研教育體系最完備的國家。

  九、最豐富的茶品類。晉代時,我們的茶樹選種就有了文字記載。一千多年來,我國的茶品類空前豐富,除了有紅茶、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緊壓茶外,還有再加工複製的花茶、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各種保健茶和食品飲料茶。

  十、最多樣的名茶種類。我國除傳統的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外,還有近年來比較盛行的普洱茶、滇紅、屯綠等各種茶類50個以上。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為:“清”、“敬”、“和”、“美”。

1、“清”。是指與茶葉、茶飲相關的清茶、清醇、清淡、清香,與情操修養有關的清心、清靜、清純、清淨、清平、清雅、清逸、清高,與從政為官相關的清白、清風、清正、清廉、清官、清譽。“清”是茶的基本特徵和人的基本品質的充分體現。

2、“敬”。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的友好關係;是指人對自然、規律、歷史、人民的敬畏之心。一個“敬”字型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守則。

3、和”。是指基於茶文化“清”的本質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和諧關係。一個“和”字所體現的,既是茶道,也是人道和社會執行之道。

4、“美”。既指茶葉的色香味形、茶園的美化、茶人的美意、茶境的美妙,更是生活美滿、道德美好、人性美善的概括。

茶文化的發源地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請談談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內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內涵

  茶為國飲,發於神農,聞於周魯公,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時遍及中華,漫長的飲茶歷史,不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屬性,也認識了茶的精神屬性,形成了各種民問飲茶風習,品茶活動形為一種美和藝術的創造,成為-種文化。

  我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客來敬茶,以茶會友,茶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飲料,茶與文化一直結有不解之緣,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的祖先,在發明茶的栽培和各類茶製法的過程中,還創造出品飲藝術。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它融詩詞、書法、琴棋、歌舞、戲曲、工藝為一體,集哲學、經濟、歷史、地理、宗教、民俗、禮儀、旅遊、科研、教育、醫學、園藝、食品、陶瓷為一堂。綜合體現了燦爛的東方文化,它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倫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內容結構分為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為物質文化,包括茶葉科學技術、實踐經驗導致茶葉產量的提高和茶葉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包括生產流通形式、生活消費地域、消費方法、茶政設施。二為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質文化的存在反映到人們記憶中的資訊,包括人們的有關茶的知識、宗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在社會文明中起積極推動作用,又對茶的物質文化發展起促進作用。具體而言,茶文化的內容包括茶的發現、茶的歷史、茶的生產、茶與風土人情、飲茶藝術、茶禮儀式、文學藝術、科技成果等等方面的內容。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燦爛明珠,而茶藝是茶文化的綜合體現。茶從藥飲到解渴,從解渴到品茗,從品茗發展到茶藝。茶藝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不僅是講究擇茶、擇水、擇具、擇法(泡茶方法)和品茗藝術以及品飲的環境,還包含對茶葉生產、製作工藝的探討,同時還涉及書畫、詩詞、琴棋、歌舞、影視以及延伸到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茶藝是生活中的藝術,是茶文化的綜合體現。

  茶館品茗,目的不是解渴,而是精神樂趣。品茗情趣常與青山翠竹、小橋流水、古寺寒月等幽雅環境相伴。百忙一閒,邀三朋四友,圍桌而坐,泡茶品飲,水甘茶串香。一邊觀其形、聞其香、嘗其味、察其色、辨其底,一邊談古論今、吟詩作畫、下棋彈唱、其樂無窮。北京的老舍茶館,可以邊品茗邊欣賞曲藝;上海的茶樓,則多是商人談生意,記者採訪社會新聞,藝人說書彈唱;廣州茶樓,不僅供茶飲,還供應物美小食品。江南水鄉,茶樓林立,憑欄觀賞,品茗談心,別有風趣。各地的茶館、茶樓、茶墒、茶座、茶室、茶屋、茶肆、茶棚、茶寮、茶社、茶行、茶店、茶莊、各具特色,但都充當民間知識交流的載體,又是人們身心修閒娛樂的去處,也是民間活動會友的場所。

  現代茶藝活動的興起,將提高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著淨化社會心理的作用。現代茶藝應適應當前時代精神,有益於身心健康、社會進步。作為茶藝具體體現的茶藝館,應充滿時代氣息,人於古典出於現代,融生活、藝術於一體,集科學、文化於一堂,為繁忙工作、緊張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一個休閒空間。現代茶藝館應該成為“文化視窗”、“藝術殿堂”、科學園地”,人們將在此中享受樂趣,增廣見識,陶冶情操。

  茶文化的內涵層次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多方盤剝。

 

茶文化的概念是什麼?有何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文化的含義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說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著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是最早發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

茶文化的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 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 13 個屬縣之一,稱為 “ 荼 ” 陵縣。在《漢書 地理志》中, “ 荼 ”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 “ 茶 ” 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 “ 茶 ” 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 “ 茶 ” 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標籤: 內涵 茶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rn6n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