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膠捲可以分層嗎

膠捲可以分層嗎

膠捲可以分層嗎

膠捲可以分層。膠片的分層結構為保護層、上層感光乳劑、濾光層、隔層、中下層感光乳劑、結合層、片基、抗光暈靜電層。膠片的影像成分,也就是感光乳劑層,是核心部分,由明膠、銀鹽和新增劑構成。膠捲又名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現代廣泛應用的膠捲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常見到的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反轉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膠片照片是怎麼製作初來的?

把膠片裝進膠片相機裡面,拍完了拿去沖洗,得到底片,再把底片放在一個機器裡面,就得來了。

蘋果相機的照片是分層的嗎

額、、、照片不存在分層的說法啊。不過iPhone的相機濾鏡倒是分層的、iphone4

四層

iPhone4

s

五層

iPhone5

五層

膠捲材料

膠片的分層結構為:保護層、上層感光乳劑、濾光層、隔層、中下層感光乳劑、結合層、片基、抗光暈靜電層。

膠片的影像成分也就是感光乳劑層是核心部分,是由明膠、銀鹽、和新增劑構成。明膠是從動物骨骼與皮中提取的高階動物膠。銀鹽是金屬銀和化學上稱為鹵素的氯、溴碘形成的鹽類化合物。新增劑一般是化學增感劑,一般還有抑制膠片產生灰霧的溴化鉀和提高藥膜強度的鉻礬化學藥品。

明膠是固定鹵化銀用的。而且溴化銀加入微量碘化銀感光速度最快,溴化銀次之,氯溴化銀再次之,氯化銀感光最慢。感光顆粒最小直徑50毫微米,其他大部分為0.1至4微米。銀鹽對黃綠紅光幾乎不起作用,為了擴大感光範圍,要加入光學增感劑,為了加快感光速度還要加入化學增感劑,在具體我也不知道了。

關於膠捲沖洗如何拆開膠捲的問題

給你幾個建議作為探討,根據你的問題,應該是135膠捲,即以135為例吧。

1、如何把膠捲弄出來:如果拍攝完、倒片結束並未將片頭倒入暗盒,就好辦了。否則就要準備一個135膠捲的“引片器”,用引片器將倒入暗盒內的片頭引出。此物淘寶上有售。

此引片器需要練習方能熟練掌握,可以用一廢卷加以練習。

2、不會花?一般不會。你想,拍攝時,一點一點的拉出來,倒片時又拉回去了,你不過再將它拉出來而已,只要注意暗盒的絨口不要有灰塵即可。

3、兩頭掰開?一般不用掰開的方法,而且也很難掰開,鉚得蠻牢的。還是用引片器較妥。

4、將膠捲裝入沖洗罐時,完全是暗袋操作,同樣有一個熟練過程,同樣用廢卷加以練習,需保證膠捲不能有粘連,還有手指不要在膠捲藥膜上留下指紋。

5、水珠應該如何處理:用一干淨、柔軟的海綿,擠幹水分,輕輕的擦掉水珠。你說的對,不處理的話將會在底片上留下水漬。

6、用夾子將膠片掛起、下面也夾一個防止膠捲捲起,晾乾。

7、理論上絕對是專家:理論已經準備好了,再加以操練和實踐,你就成真正的專家了。

供參考。

膠捲拍完後,要一整卷拿去沖洗,還是可以自己挑選喜歡的剪成一張一張的拿去

一般彩擴店先要把整卷膠捲沖洗出來,然後給你一個膠捲袋,上面有編號(可對應膠捲上的編號填寫),客戶可根據拍攝情況填寫所需擴印的照片及其張數。不要“剪成一張一張的拿去”,否則不好擴印價格還高(按散片處理)。

生膠片是什麼

問題一:膠片是什麼意思 膠片就是銀鹽感光膠片,也叫菲林。由PC/PP/PET/PVC料製作而成。現在一般是指膠捲,也可以指印刷製版中的底片。菲林都是黑色的,菲林的邊角一般有一個英文的符號,是菲林的編號,標明該菲林是C、M、Y、K中的哪一張,是cmyk的其中一個(或專色號),表示這張菲林是什麼色輸出的,如果沒有,可以看掛網的角度,來辨別是什麼色。

問題二:什麼是電影的 生膠片 是吧

問題三:膠捲是什麼意思? 膠捲的分類:

1. 按尺寸分類:常見的有120,135,6×4.5等。我們經常用的是135膠捲,這種膠捲寬35毫米,長160~170釐米,片邊兩旁具有規則的片孔,一般可拍攝3.6釐米×2.4釐米的底片36張,也有可拍攝20、24、72張的135膠捲。

2.按感光速度分類: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這裡數值變一倍則我們曝光時所需的曝光量也變一倍,數值越大則速度越快。當然,以前也用過很多其他速度表示方法,如GB、ASDI等等,分別是中國、美國、德國的標準。

3. 按色彩還原分:有黑白片,彩色片,X射線片等等。其中黑白片按其感色範圍分可分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等,全色片是對所有顏色都感光(現在我們用的黑白片都是這骸型別)。分色片指可感受藍紫色光和黃、綠色光,但對紅色光不可感受。色盲片指對藍紫色光敏感,而對綠、紅色光很不敏感,一般用於檔案與黑白底片拷貝等。

膠捲中各個成分:

1.保護膜,它的用處是,保護。因為膠捲的感光乳劑很軟,容易劃傷,所以在它上面塗一層保護膜以使它不致受傷。保護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2.最重要的是感光乳劑其主要成份為鹵化銀和照相明膠。鹵化銀便是膠捲的感光材料,照相明膠是鹵化銀的載體,鹵化銀受光的照射後形成潛影,(這時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潛影)既鹵化銀中出現了銀原子的顆粒。後期經顯影,就成為我們一般看到的膠片了(就是將形成銀顆粒的點放大)。其實將膠片長時間曝光也有這樣的效果,膠捲頭的顏色就是長時間曝光形成的(沒有經過顯影過程)。

3.片基,它的用處就是一個架子,所以對它的要求是透明度好,平整韌性好和機械強度高,要能撐起感光乳劑。

4.防光暈層,拍攝的一個路燈會大的像太陽一樣,這就是光暈,強光使膠捲上一個很大的面積感光。

膠捲的感光效能:

這包括:感光度、反差、灰霧、寬容度、最高密度、解象力、顆粒度、感色性等。

1.感光度:前面已經說過了,是膠捲的感光能力的標準。

2.反差:是指拍攝後的影像的明暗程度與原景物的明暗程度的比值。如果我們用膠捲把被攝物的明暗度正確的反映再底片上,我們則稱其反差為1 ;如底片大於被攝物,則大於1。我們看圖會明白一些。照片從左到右反差逐漸加大。一般來說反差大可以給人震撼力,但會使其不真實。反差是可以除和膠捲本身有關外,還和沖洗有關。

3.灰霧:灰霧就是膠捲不經過曝光,顯影后產生的灰密度,反映在照片上就是使照片過亮,灰霧是越小越好的,產生灰霧有膠捲本身的原因,也有曝光時不準,沖洗不當等原因。

4.寬容度:寬容度是指膠捲表達被攝物全部亮度間距的能力。一般說來,膠捲的寬容度是有限的,是小於真實景物的。所以,在拍攝時經常會遇到景物反差過大的情況,這時,就要選擇一個範圍,一個要用膠捲表達的範圍。設景物從最暗到最亮有200級,而的膠捲只可以表達100級,則如果選擇了1~100,那麼在100~200的那些景物在膠捲上就只會是一邊白,也就是所說的丟失了層次。此為其一,還有一點,對於彩色膠捲,雖然有很大的寬容度,但可以最正確表達層次,顏色的範圍很小,這就是什麼要準確曝光的願因,差了半檔,效果就

會不一樣。

5.最高密度:就是膠捲可以黑的最高程度。

6.解像力:指膠捲對被攝物細部清晰辨別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在單位面積內可以表示出的可分別的線的數量。

7.顆粒度:指膠捲經曝光、顯影后現成影像的銀粒的大小。注意此與解像力是不同的。......>>

問題四:pvc膠片是什麼 PVC原名稱聚氯乙烯, 屬於基礎化工原料。

PVC中加衝擊改性劑和有機錫穩定劑,經混合、塑化、壓延而成為透明的片材。利用熱成型可以做成薄壁透明容器或用於真空吸塑包裝,是優良的包裝材料和裝飾材料。

PVC膠片效能:耐老化,價格底,環保

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耐高溫,對摺會出現白痕!

問題五:膠片是什麼材料 彩色膠片的分層結構為:保護層、上層感光乳劑、濾光層、隔層、中下層感光乳劑、結合層、片基、抗光暈靜電層。

膠片的影像成分也就是感光乳劑層是核心部分,是由明膠、銀鹽、和新增劑構成。明膠是從動物骨骼與皮中提取的高階動物膠。銀鹽是金屬銀和化學上稱為鹵素的氯、溴碘形成的鹽類化合物。新增劑一般是化學增感劑,一般還有抑制膠片產生灰霧的溴化鉀和提高藥膜強度的鉻礬化學藥品。

這樣說你是不是瞭解它的成分了。

問題六:膠捲如何曝光(什麼叫曝光呢?) 如果你直接取出來就叮了

你給照像館弄 只讓他們給定影就可以了 不要洗照片

也就幾元錢一卷

問題七:我想知道寫膠片什麼意思 就是做ppt。。華為和中興都會這麼說

問題八:膠片曝光原理是什麼??? 當你拍攝時,光線射到膠片的乳劑層,乳劑層內的鹵化銀晶體發生化學反應,並與鄰近也受到光線照射的鹵化銀晶體相互聚結起來,沉積在膠片憨,留下影像。乳劑層接受到的光量愈多,就有更多的晶體聚結在一起,光量愈少,晶體的變化和聚結也愈少。沒有光落到的乳劑上也就沒有晶體的變化和聚結。由此得到不同的影像。

問題九:膠片材質是什麼 片基是聚醋酸酯,其他有水溶背膜,不同的感光乳劑,不同的成色劑,電影膠片還有導電炭黑層。

問題十:裝訂膠片是什麼東西 是放在封面上的那張透明的紙,裝訂的時候加張那個看起要好看西。

膠片接發自己怎麼拆

在家如何拆膠接的頭髮

用接發尖嘴鉗。先分層,也是從上層往下層。再用尖嘴鉗把膠頭夾扁,讓膠頭裡面有空隙,然後滴入適量的奈米去膠液。最後捏緊髮根,用手拉髮梢,一根奈米接發就去除了。髮根噴修護蜜,用細齒梳梳通即可。

奈米無痕接發怎樣拆卸

一、加熱法:所謂加熱法,就是用奈米接發鉗。

1、分層。分層時和奈米接發相反,先從最上面一層。

2、加熱。奈米接發器通電,加熱。取一縷需要拆卸的奈米接發,膠頭放入奈米接發鉗圓口裡。奈米鉗夾緊後有兩個圓形的孔,那個就是為卸奈米接發而設計的,具體用哪個孔,根據膠頭大小而定。

3、一手捏髮根,一手拉髮梢,加熱後的奈米接發就拆下來了,然後塗專用奈米去膠液,去除殘留膠液。

二、冷卸法:所謂冷卸法就是無需加熱,用接發尖嘴鉗。

1、分層。也是從上層往下層。

2、夾扁。用尖嘴鉗把膠頭夾扁,讓膠頭裡面有空隙,然後滴入適量的奈米去膠液。

3、捏緊髮根,用手拉髮梢,一根奈米接發就去除了。髮根噴修護蜜,用細齒梳梳通即可。

什麼是奈米無痕接發

奈米無痕接發是採用進口奈米蛋白膠,接頭很小,只有2毫米左右大小。奈米無痕接發接好後接頭可以過梳子。很多消費者甚至理髮店都搞不清楚奈米接發和無痕接發的區別:無痕接發也叫生態膜接發,通俗的叫法是無痕片接。膠片寬度為4釐米,很多人把他剪小,以冒充奈米無痕接發。膠片剪的過小,就造成了脫落,影響了奈米接發的口碑。無痕接發就是剪得再小,也不能過細齒梳子。即使能過梳子,也只是寬齒梳。

光學等密度分割處理

(一)影像密度的概念

各種遙感資訊最終都可以記錄在攝影膠片上。對於黑白膠片,最主要的評價指標便是影像密度(亦稱黑度)。在攝影技術中,通常以膠片透光率(T)倒數的對數表示,即影像密度 。在遙感影像膠片上,它的大小代表了地物反射或發射輻射的強弱。其中,在各類負片中,D與輻射強度呈正相關,正片則相反。

不同遙感方式的影像膠片,其密度D的物理意義不同。例如,全色攝影,它反映了地物在整個可見光範圍內反射太陽光的強度;多波段掃描,記錄的是地物在不同光譜段的反射強弱;而熱紅外,則是地物熱輻射的大小,等等。此外,影像密度在膠片上的分佈,還構成了各個地物目標的空間幾何特徵,如形狀、大小、圖案、紋理結構以及相互間的位置關係;同一地區同類遙感在不同時間獲得的影像,彼此的密度變化又構成不同目標的時間特性。光學影象處理究其實質,就是通過光學途徑人為地改變膠片的影像密度,擴大不同部分的密度差異,或者以不同色彩顯示影像密度的細微變化,用以壓抑“噪聲”、強調或突出目標資訊,增強人們對細微密度差異的判讀和識別能力。

(二)假彩色等密度分割

任何一幅遙感影象都可以看作是地物電磁波輻射強度的二維分佈函式。對於膠片影像,可用影像密度值的二維分佈來表徵;對於像片,則為灰度值的二維分佈。與地形圖的等高線相仿,照例可按一幅影象中密度(或灰度)值的變化範圍,將其劃分為若干個等級,以等值面對影像密度(或灰度)函式進行分層(圖4-1),用等值線圖來表示影象各部分的密度(灰度)差異變化。在遙感影象處理中稱此為密度分割,或密度分割技術。

圖4-1 密度分割的幾何解譯圖

在一般的光學影象處理中,通常用影像膠片(正片或負片)作處理物件,最簡單的辦法是等密度製圖,即用光密度計逐點測量膠片密度,然後連成等密度圖。這種圖以密度等值線表示,精度一般較高。但由於是手工操作,處理速度較慢,且不具醒目的視覺效果,故目前已很少採用。不過,其原理卻為後來的影象數字化及光電和計算機等密度分割技術奠定了方法基礎。

現今最常用的是假彩色等密度分割法,即通過光電儀器將膠片上不同的密度等級以色彩的變化顯示成彩色的影象。這種儀器通常稱彩色等密度分割儀,如日本Pho-sdac型的數字彩色影象分析儀、我國南京產NST-1型密度分割假彩色分析儀等,基本上都是由小型計算機控制、集光/電、模/數變換於一體的一套閉路彩色電視系統(圖-42)。一般情況下,這類儀器均可按線性、對數變換或指數變換將膠片的影像密度分割為8、12、24、32、64等級;不同密度級的色別可在64色內任意選調變換,並在數秒鐘內顯示在彩色監視器的螢幕上,通過反覆調節變換色彩,選擇最佳的處理結果;一般還具有單色或數色抽取顯示和麵積量算的功能。

(三)假彩色等密度分割的地學應用

假彩色等密度分割以色彩代替影像密度,不僅明顯改善視覺效果,而且分割的密度等級可以遠高於人眼對黑白灰度(一般10級左右)的分辨等級,因此顯著提高了人眼對膠片密度差異的分辨能力,起到了影象增強的作用。但由於它只能處理單張膠片,只單純考慮影像密度一個因素,因此,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地物內部的結構和原有的形態特徵,影象的立體感一般較差,對同物異譜(密度)或同譜異物現象也不易區分。所以,在實際的地學應用中,該增強處理方法比較適用於輪廓簡單、背景單調、目標特性與影像密度有明確對應關係的地面景況的分析判讀。如入海泥沙,河、湖、海水的水深、混濁度,地熱異常、汙染源及汙染分佈等。一般效果都比較理想,這方面成功的應用例項也很多。這裡僅舉二例說明它在地學應用中的意義:

1.長江河口演變與泥沙擴散

長江口屬分汊河口,由於河口徑流與潮流相互消長作用,以及主流的擺盪遷移和汊道的更替盛衰,口門地區水下地形十分複雜,以往採取常規海上測量,先後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和鉅額投資才大致弄清了其基本面貌和變化規律。惲才興等利用水體在紅光波段的反射率與其泥沙含量呈明顯的正相關的特性,對1978年8月9日長江口(上海幅)陸地衛星MSS-5影象作了假彩色等密度分割處理,根據不同色彩顯示的影像密度差異,很容易地將清水、濁水、渾水舌、沉積羽流等區分出來,並解譯出它們的分佈範圍(圖4-3)。

2.瓊州海峽的水下地形

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海水中泥沙含量極低,水質清澈。由於MSS-4波段對清水有一定的透視效果,因而在該波段影象上水下地形往往有較好的反映。據此,張聖凱對瓊州海峽陸地衛星MSS-4影象作了彩色等密度分割處理。(在取得的處理結果影象圖版2)上,水下地形的特徵得到十分清晰的顯示,色彩的變化與水深之間呈現出良好的對應關係,尤其是海峽西口海流造成的水下三角洲扇形擴充套件的形態特別矚目,影像增強效果相當顯著

圖4-2 彩色密度分割工作原理方框圖

圖4-3 根據彩色等密度分割影像解譯的長江口泥沙擴散形勢圖

圖4-4 多波段影象生成示意圖

用膠捲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膠片的解析度是分子級的,理論上可以近乎無限放大,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使用中是不可能的。

數碼相機會產生噪點,膠片會產生顆粒。顆粒跟噪點一樣,都會影響畫質。膠片的顆粒產生與沖洗條件有直接的關係,大多數的沖洗條件下,100度的135膠片能放到14寸,特別好的沖洗效果,能放到18-20寸。

有人說135膠片相當於600萬畫素,有人說1000萬,還有人說2000萬,這些數字都算對。因為不同的感光度,不同的沖洗條件,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差距非常大。另外如果將膠片轉換為數字,掃描或電分的條件也很重要。

我有時候沖洗黑白膠片,如果想降低顆粒度的話,我不是定到20度,而是18-19度,選擇盤洗,10秒攪動一次。藥水會選擇d23。這樣洗出的底片顆粒非常細膩,當然對比度也較低,大光圈拍美人,放出來效果蠻好的。

單說膠片的解析度,影響它的因素有鏡頭素質,最佳光圈,相機曝光組合,膠片感光度,選擇沖洗藥液種類,藥液溫度,藥液新鮮程度,沖洗時間,相紙選擇,放大尺寸,掃描器器選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沖洗條件,有條件要找高等級的圖片社,說家門口那種洗印店,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沖洗質量都不可能有保證的。這跟自己沖洗黑白膠捲不一樣,稍微重要點的片子藥水我都是一卷一換,沖洗店能管你這個?藥水快用廢了就迫衝唄。那些說600萬畫素的朋友,你把膠捲寄到北京一些著名圖片社試一試,保證讓你大吃一斤。

現在玩膠片,玩黑白的多一些。自己衝自己放。用柯達卷的話,柯達出的那個沖洗液效果要比自己配的d76好些。一大瓶子夠用好多卷。

最舒坦的玩法是8x10直接印象,底片多大,照片就有多大,那畫質,那質感,完全不是數碼能比的。拿起放大鏡,你可以細細品。

膠片還是很好玩的。很有意思。

用膠捲拍照,底片最高解析度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哈蘇中畫幅相機,10年前,5000萬畫素大概是20萬塊錢。今天,1個億畫素的哈蘇相機,是380000,這個比用膠片拍照的成本貴多了,可是,為什麼商業攝影不用成本更低的膠片拍攝呢?

你好,膠捲也分為很多尺寸品種,常見的有35mm膠捲和120膠捲。我具體談談:

一、如果不只是膠捲,還包括膠片的話,8x10膠片的解析度

8x10底片的膠片解析度,大概實際上相當於1-2個億畫素。

不是說膠片的解析度只有1-2個億畫素,主要是8x10相機的鏡頭的解析度不夠高。

如果是印刷膠片,由鐳射照排機在膠片上輸出,那個解析度確實是驚人的,而且印刷膠片也更大,A4A3根本不是問題,有人民日報那麼大的印刷膠片,按照4000dpi進行輸出,你可以想象一下,解析度是不是幾十億幾百億畫素呢?

只是,8x10的膠片相機,不是印刷膠片用的鐳射照排機。

8x10的膠片相機,鏡頭的解析度太差,所以,真正最終能夠獲得的實際解析度,只有1-2個畫素。

如果把這個8x10的膠片,用鐳射照排機來輸出黑白文稿,那輕鬆10個億畫素是沒有問題的了。

二、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膠片和相機,是圖書館用的縮微膠片

如果用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換算為35mm膠捲,大概相當於最高4000-5000萬畫素的解析度,當然,要用最頂級的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縮微鏡頭。

只是,無論鐳射照排機,還是縮微膠片,縮微鏡頭,也只是針對高反差的物件,具備最高的解析度,如果是正常的有豐富明暗層次和豐富的色彩層次的物件來說,解析度就很低了。

比如說,鐳射照排機或者彩色影視,印刷黑白的文字,解析度可以達到4000dpi,但是,印刷彩色照片,卻很難達到300dpi。

三、如果是攝影用的膠捲和相機、鏡頭,那麼,確實很遺憾,解析度很低

35mm規格的膠捲,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1000萬畫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120規格的膠捲,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5000萬畫素的數碼相機的解析度水平。

大家可以想一想,商業攝影,要求夠高了吧?可是,為什麼,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後背,在只有2000多萬畫素的時候,就把哈蘇的120相機給淘汰了呢?

這個問題,只要你想一想為什麼,結論就不難的出來了。

2004年的時候,一臺2000多萬畫素的哈蘇或者飛思,大概要十幾萬。

2004的時候,一臺120膠捲的哈蘇相機,也就是幾萬塊錢。

對於商業攝影來說,一直都是使用120膠捲,膠捲的成本,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在當時,拍攝一卷120膠捲,帶沖洗費用,也就是最多七八十塊錢。

你覺得對於世界500強企業拍攝商業廣告來說,真的出不起這膠捲費用嗎?

最常見的35mm彩色膠捲,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正常沖洗掃描,頂天相當於600萬畫素的數碼單反相機

因此,最根本的,還是膠捲的解析度太差了。

更不要說,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相機,有5000萬畫素了。

和哈蘇的5000萬畫素相機相比,哈蘇120相機,真的有優勢嗎?

你想一下,哈蘇5000萬畫素相機,10年前大概是20萬塊錢,使用成本比120膠捲貴多了吧?

何況數碼相機的折舊費用很高,折舊速度很快。

綜上所述,只要你用腳趾頭想一想哈蘇數碼相機取代哈蘇120相機的這個 歷史 程序,你就可以很輕鬆的得出結論了。

荒謬至極,膠片是化學銀鹽感光顆粒,顆粒是極小的,需要顯微鏡才能觀看,理論上來說,只要你鏡頭解析度到位,膠片解析度可以無限跟進;另外,膠片的乳膠塗層有厚度,物理感光過程中使膠片分層感光,這就使寬容度極大地增加,層次分明,較為好看自然,這是數碼永遠不可能具備的,也就是說數碼味的問題!所以,藝術家追求照片本身的承載價值的時候,應該用膠片!而新聞、商用市場都應該用數碼,因為傳播方便!所以,未來應該建立兩種體系,高階藝術類的風光攝影等,你要想拍賣,那麼必須是膠片作品,版權購買可以涉及原始膠片!而商用新聞則必須數碼!

對於光學膠片來說,其等價的畫素極限與這麼幾個因素有關:

1 光波長。可見光波長零點幾個微米或幾百個奈米。在底片或ccd上聚焦後,有效的畫素點極限就是零點幾個微米。

2 畫素點大小。底片用鹵化銀感光後形成銀原子晶體,這個晶體可以輕易實現膠體粒子水平,也就是幾個到幾十個奈米直徑,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水平。數碼相機的ccd點陣目前遠遠達不到。

對於長度幾十㎜的底片而言,相當於可見光波長的大約十萬倍水平,上面可以很容易排列出百億等價畫素,目前數碼相機畫素才多少?

那麼為何大約三十年前的柯達富士樂凱照片我們目視其清晰度不高?一是那時普通相機的鏡頭不行,二是軟片在相機裡不易充分展平。如果用好鏡頭外加硬底片(例如老式玻璃底片),那麼可以不很困難地實現可見光極限解析度下達成的百億畫素水平。

結論

底片本身畫素水平在可見光範圍內遠勝數碼相機,而且永遠不可能被數碼相機超越。可見光範圍內,目前原理製作的數碼相機最樂觀的前景就是達到零點幾微米的可見光物理極限,與底片持平。

葉公好龍的人真多。

本人80後,親手衝過上百個卷是有的。光學放大機不知道有多少人玩過?自己掃的卷更多。

膠片除了大畫幅的畫幅優勢,中幅和135膠片對應數碼在現今全是劣勢。感光度低,解析度低,絕對的偏色(除非拍照嚴格按色溫使用相應色鏡)。

說膠片解析度無限高,建議多看看高質量的攝影集或者光學放大的負片或黑白。135的高質量印刷只能印大半個巴掌大個的尺寸,再大就看得出劣化了。光放135真放不了多大,放得稍大點真不能看細節。

約2400萬畫素左右。膠片的解析度是靠極細的化學團,大化學團越細,膠片越細膩。以135膠片36mm×24mm來講,過去膠片一般為70~90點(mm),100點就是極細的了。3600×2400=864000。現在數碼三色排列在同一平面,再X3約2600萬以內,由於綠感光元件佔50%,再適當減點,所認2000萬~2400萬即相當於膠片最好效果。當然膠片還有無數更細微顆粒,這一般在解析度上是不計算的。大顆粒的最細程度決定膠片解析度。

國外的一個權威科研機構介紹說膠捲的每個鹵化銀分子就是一個畫素,一張135底片是所含的鹵化銀分子那是一個天文數字,那是現在的感光元件無法比擬的,現在的感光元件的每個畫素能作到一個分子嗎,而且中間還含有很多線路,因此同尺寸數碼感光元件和膠片的畫素是無法比的,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類現在和未來的一段時間還無法做出一個分子大小的畫素,何況還有線路。

135膠捲兒大概有600萬畫素。不過這個並不一定,感光度越高的畫素就越低。樂凱的畫素就比較低,柯達的富士的畫素就高一點。反正都超標。放7寸相片兒200萬畫素就足夠了。但再放大點兒就不行了。這就是從前婚紗攝影的正規店兒用120底片的原因。現在的數碼相機手機畫素都是虛標。凡是說2000萬畫素的比1000千萬畫素的效果好的都是在騙人。電腦顯示器解析度至今還是200萬畫素。4k顯示器遠沒有普及。200萬畫素就是1600×1200。20寸顯示器上正好能滿屏播放。

很有意思的無解問題!在一個數碼像數點裡不能包含三原色,這是大師們多年來苦中求解的事情,哈蘇h6d成像原理有了很大的進步。簡單的說叫做畫素疊加。理論上很是複雜,一下子說不清楚。膠片上沒有畫素點,直接反應三原色,不需要疊加。所以膠片資料不能用畫素點來表達。但是膠片資料是後期電分出來的,也不能無限放大。現在的好數碼相機像數達一億或者更高了。有的專業數碼相機已經是幾十億的畫素級別的啦,比如天文照片或者是衛星地圖照片。我覺得二者成像原理不同,用途不同,沒有可比性。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貌似鏡頭講解析度,達到中心100線的已經很不錯了,若是用於數碼相機,這些頭依舊不行,玩“味道”是另外一回事,換句話說,底片不存在解析度一說,即便最細膩的底片,鏡頭解析度低也無法刻畫細節。以前有人問過比你這個問題更接近數碼相機的問題“底片相當於多少畫素”,這也是一個沒有可比性的問題,數碼照片極致放大,你看到的是“馬賽克”一樣的規則方塊,當觀看距離越遠時,影象越“清晰”,底片照片極致放大,你看到的是不規則的幾何塊,觀看距離越遠,越“清晰”。

感測器尺寸的分層

假如分解CCD,你會發現CCD的結構為三層,第一層是“微型鏡頭”,第二層是“分色濾色片”以及第三層“感光層”。 CCD的第二層是“分色濾色片”,目前有兩種分色方式,一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個則是CMYK補色分色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兩種分色法的概念,RGB即三原色分色法,幾乎所有人類眼睛可以識別的顏色,都可以通過紅、綠和藍來組成,而RGB三個字母分別就是Red, Green和Blue,這說明RGB分色法是通過這三個通道的顏色調節而成。再說CMYK,這是由四個通道的顏色配合而成,他們分別是青(C)、洋紅(M)、黃(Y)、黑(K)。在印刷業中,CMYK更為適用,但其調節出來的顏色不及RGB的多。

原色CCD的優勢在於畫質銳利,色彩真實,但缺點則是噪點問題。因此,大家可以注重,一般採用原色CCD的數碼相機,在ISO感光度上多半不會超過400。相對的,補色CCD多了一個Y濾色器,在色彩的分辨上比較仔細,但卻犧牲了部分影像的解析度,而在ISO值上,補色CCD可以容忍較高的感光度,一般都可設定在800以上 CCD的第三層是“感光片”,這層主要是負責將穿過濾色層的光源轉換成電子訊號,並將訊號傳送到影像處理晶片,將影像還原。

傳統的照相機膠捲尺寸為35mm,35mm為對角長度,35mm膠捲的感光面積為36 x 24mm。換算到數碼相機,對角長度約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越大。在單反數碼相機中,很多都擁有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例如尼康的D100,CCD/CMOS尺寸面積達到23.7 x 15.6,比起消費級數碼相機要大很多,而佳能的EOS-1Ds的CMOS尺寸為36 x 24mm,達到了35mm的面積,所以成像也相對較好。

標籤: 膠捲 分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3k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