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塑化劑事件始末

塑化劑事件始末

塑化劑事件始末

2011年,曝光了一系列塑化劑汙染飲料的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些事件主要發生在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飲料市場。塑化劑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化學品,用於製造塑料製品和橡膠製品等。然而,當塑化劑在接觸到高溫環境時,它們有可能會釋放出危險的化學物質,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在臺灣,這個事件最初被曝光是因為一家名為“易果”的公司被發現其飲料中含有兩種塑化劑,分別是DEHP和DBP。這兩種物質是一種用於製作塑料製品和橡膠製品的新增物,但它們都被證實對人體有害。DEHP會導致男性不生育和女性月經不調,DBP則會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後來,臺灣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檢查,同時開始全面取締含有這些塑化劑的飲料。

在中國大陸,同樣曝光了多起涉及塑化劑的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2011年初,在廣東省茂名市的一家飲料公司被曝光其產品中含有高濃度的DEHP。這次事件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導致許多消費者開始懷疑他們購買的飲料是否安全。中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制定了相關的食品安全法規和檢測標準,並開始大規模取締含有塑化劑的飲料。

這些事件無疑給當地消費者帶來了強烈的不安,引起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然而,隨著政府的介入和監管力度的加強,這些問題得到了解決。今天,塑化劑問題已經大大減少。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白酒塑化劑事件怎麼回事?

白酒塑化劑事件指的是在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爆由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查出塑化劑超標2.6倍,酒鬼酒公司針對此事,卻認為檢測不夠權威,甚至懷疑被檢測的酒是否出自酒鬼酒公司。

廣州市質監局表示,白酒檢測標準中沒有塑化劑專案的檢測要求。中國受此事件影響,沒有停牌的白酒類上市公司仍遭遇資金打壓,2012年11月20日早盤白酒股大跌之後午後再度暴跌。

擴充套件資料

一些不法商家為了追求產品的外觀誘人,比如飲料的黏稠、酒類的掛壁,在食品中非法新增塑化劑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又達到了高品質的外觀要求。

各類食品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接觸到一些由塑料、橡膠材料製成的裝置或管道、容器,其中如果含有塑化劑,就可能遷移到產品中而汙染產品。

比如大米、小麥粉企業生產中的鬥式提升機的料斗、帶式輸送機的輸送帶、溜管(常用塑料作為襯填物),以及大米拋光機中的塑料固定片等,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塑料製品中大部分都無需加入塑化劑,但如果用回收的廢舊材料製作成的塑料製品,一般都會加入塑化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酒塑化劑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塑化劑

塑化劑事件是哪一年

塑化劑事件是2012年,事件簡介:酒鬼酒一直以醞釀湘西千年文化,傳承湘西古老祕方自居,號稱“無上妙品”的酒鬼酒已經躋身高階白酒行列。不過,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檢出塑化劑超標2、6倍。受此事影響,酒鬼酒2012年11月19日起停牌,公司證券部工作人員說,企業正在自查相關流程。事件影響:從“酒鬼酒塑化劑含量超標260%”訊息正式傳出到2012年11月19日,僅僅一天時間,不僅酒鬼酒股票臨時停牌,白酒板塊也遭受重挫。截至收盤,白酒板塊跌幅居首,據相關估算,兩市白酒股總市值共蒸發近330億元,跌幅前15的個股中,酒類佔據10席。

白酒塑化劑事件是哪一年

白酒塑化劑事件發生在2012年11月19日。

起因是酒鬼酒被媒體曝出一份塑化劑超標的檢測報告,這件事引發了白酒行業的動盪。因為當時的國家標準裡,並沒有塑化劑這項指標,導致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人注意到。

在白酒生產的過程當中,根本就沒有加入塑化劑的必要,很多業界人士也覺得奇怪,最終查出來的結果是:在白酒輸送管道和包裝中的塑料可能析出了一些塑化劑。

最終,各白酒企業都將塑料管道和包裝進行了替換,以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塑化劑的臺灣事件

2011年5月24日,臺灣地區有關方面向國家質檢總局通報,含有化學成分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起雲劑”已用於部分飲料等產品的生產加工。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一種普遍用於塑膠材料的塑化劑,在臺灣被確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為非食用物質,不得用於食品生產加工。 馬英九在臺南說,塑化劑事件嚴重打擊國民健康及臺灣形象,他自己也不知道哪些產品含有塑化劑,“也許我也吃過”;有決心要把有疑慮產品全部清查出來下架,“大家不要過度恐慌”。

據臺灣地區衛生部門的統計,受這一事件牽連的廠商已經接近200家,受汙染的食品可能接近500種,眾多知名廠商都陸續發現部分產品遭到塑化劑的汙染,這些產品不僅涉及到運動飲料,水果飲料、茶飲料,就連水果糖漿、兒童鈣片、乳酸菌咀嚼片等都統統捲入了其中。

同時隨著食品的全球流動,這起食品安全事件受影響也不限於臺灣地區,這些塑化劑的食品或者食品原料已經至少被銷售到、香港、東南亞、美國、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臺灣有關部門已經將這一事件通報給世界衛生組織,有臺灣的衛生專家認為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塑化劑的汙染事件。 隨著臺灣“查塑”工作的繼續,臺灣烘焙糕餅業也被塑化劑波及。適逢端午假期,原本應是食品業銷售旺季,但隨著臺灣“查塑”工作的繼續,臺灣烘焙糕餅業也被塑化劑波及,島內消費者的信心卻再遭重創。往日熱賣的果醬麵包已鮮見蹤影,不少店家打出大幅讓利的海報,以挽回消費信心。而且飯店都會在提供的果汁上特別標明為新鮮水果現榨而成。有業者乾脆把大號榨汁機搬到現場,即榨即飲。臺衛生主管機構除對各地夜市、市場進行嚴查外,端午龍舟賽場內的“查塑”也成為重點。有的縣市還在節日期間開始第二波稽查,防止不法商販將已下架食品重新開售。

島內認為,塑化劑風波已造成消費者對食品業、食品安全管制產生嚴重疑慮和信任危機,需要各部門、各層級、各領域合作治理,以儘快消除恐慌,恢復信任。 臺灣各縣市2011年6月11日同步銷燬塑化劑汙染食品,總重量超過286噸。據悉,臺灣衛生主管部門下一步將制定塑化劑容許攝取量,作為管制塑化劑的執法參考標準。

根據統計,截至11日傍晚,臺灣有毒塑化劑汙染食品案波及近300家廠商、超過960項食品,超過百噸,掃蕩毒塑食品的全面稽查行動也接近尾聲。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11日上午到彰化主持了當地的銷燬啟動儀式。他表示,希望清除塑化劑的戰鬥順利成功,同時也要全力防範其它的食品汙染問題,相關主管機構要與廠商一起努力重建食品消費信心。

臺北市、新北市、新竹縣、臺中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高雄市、屏東縣等縣市當天同步執行銷燬,共有286.44噸的膠囊錠狀食品或果汁、運動飲料被送進焚化爐或汙染處理廠。

茅臺的塑化劑事件

針對2012年12月,微博賬號“水晶皇”送檢茅臺酒檢出塑化劑一事,茅臺集團12月10日晚間釋出公告稱,自送產品至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等三家權威檢測機構檢測均符合標準,並請求國家各級監管部門抽檢本公司產品並將結果及時公佈。

“水晶皇”被指做空茅臺?高階白酒腹背受敵

受該檢測塑化劑行為影響,號稱“典藏”績優股的貴州茅臺遭遇投資者瘋狂拋售,股價在短時間內暴跌超過20%。機構分析師指出,貴州茅臺股價劇烈震動時,有大資金包括大機構大舉賣出和大批買進。機構對茅臺股價的分歧很大,因此在這個價位發生爭奪戰。

早在塑化劑事件發生之前,就有市場人士質疑高階白酒連續提價之後的銷售增長潛力。星石投資總裁兼首席策略師楊玲認為,2012年前三季度,14家白酒上市公司淨利潤總和297.6億元,同比增長88.65%。是2012年少有幾個還能保持高增長的行業。不過,從行業層面看,白酒行業的高速擴張已經到了需求難以與之匹配的地步。僅2011年一年,白酒產量就已經超過1000多萬千升。2012年1至7月份,全國白酒產量繼續高歌猛進,已達610.53萬千升,同比增長19.63%。她認為,以塑化劑事件為界,白酒行業粗獷式發展的黃金時代或許已經過去,靠大放槓桿、盲目擴張將不再有效。

2012年12月12日,貴州茅臺股份有限公司就塑化劑相關問題召開媒體見面會,國內多家媒體就相關問題與貴州茅臺經營班子及國內相關專家進行交流。

會上,茅臺相關負責人介紹,3家權威質檢部門對茅臺酒抽檢結果表明,貴州茅臺酒沒有塑化劑含量超標現象。貴州省質監部門抽取12批次茅臺酒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茅臺酒塑化劑未超臨時限量值。貴州質監部門對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專項檢查,未發現人為非法新增行為。

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袁仁國說,塑化劑事件發生以來,茅臺的生產經營沒有受到影響,產品市場表現穩定。

白酒塑化劑事件的事件簡介

酒鬼酒,一直以醞釀湘西千年文化,傳承湘西古老祕方自居,號稱無上妙品的酒鬼酒已經躋身高階白酒行列。不過,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檢出塑化劑超標2.6倍。

21世紀網在酒鬼酒實際控制人中糖集團的子公司北京中糖酒類有限公司購買了438元/瓶的酒鬼酒,並送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進行檢測。檢測報告顯示,酒鬼酒檢測出3種塑化劑成分,分別為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中酒鬼酒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為1.08mg/kg,超過規定的最大殘留量。

關於食品安全的的案例

個別不良商家為了讓豆腐顏色好看提高韌性,會在豆腐中加入吊白塊,導致二氧化硫超標,危害人體健康。通過調查記者瞭解到,這種情況出現概率很低。

酒鬼酒的塑化劑事件

21世紀網在酒鬼酒實際控制人中糖集團的子公司北京中糖酒類有限公司購買了438元/瓶的酒鬼酒,並送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進行檢測。

檢測報告顯示,酒鬼酒檢測出3種塑化劑成分,分別為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其中,酒鬼酒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為1.08㎎/㎏。而2011年6月衛生部簽發的551號檔案《衛生部通報食品及食品新增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這份檔案規定DBP的最大殘留量為0.3㎎/㎏。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12年11月21日向質檢總局報告,經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對50度酒鬼酒樣品進行檢測,其中DBP最高檢出值為1.04mg/kg,按照0.3mg/kg的標準計算,超標2.47倍,與此前媒體報道的超標247%。

檢測報告中,DBP明顯超出了衛生部規定的最大殘留量,也就意味著,酒鬼酒已經威脅到人體安全。 酒鬼酒副總經理範震表示:

首先,公司已經和報道這一事件的媒體進行了溝通,還不能確定媒體送檢的就是酒鬼酒公司的產品,而且作出檢測的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商業檢測機構,其檢測標準、檢測手段不具權威性。

第二,白酒行業檢驗的國家標準裡,沒有塑化劑檢驗這一項,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謂超標2.6倍的問題。由於國家檢測沒有這方面的要求,酒鬼酒公司也不具備塑化劑檢驗的手段。媒體報道後,公司已經積極將產品送檢權威檢測部門進行塑化劑檢測。

第三,酒鬼酒生產仍使用傳統工藝,包括酒鬼酒在內的整個白酒行業,釀酒過程中都不需要新增任何塑化劑產品來多釀酒、釀好酒,沒有利益驅動。

酒鬼酒公司自2012年11月20日起開始停牌,待公司刊登相關核查公告後復牌。 2012年11月21日,國家質檢總局通報了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於當天向質檢總局報告的結果。經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對50度酒鬼酒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DBP最高檢出值為1.04mg/kg。如參照衛生部食品DBP限量標準,酒鬼酒的塑化劑“超標”247%。這意味著,湖南權威機構的檢測結果與媒體送檢的結果基本一致。由於沒有針對酒類中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限量標準,因此,酒鬼酒方面始終表示不存在所謂的“超標”。

國家質檢總局官網2012年11月21日發表宣告稱,“根據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11月21日向質檢總局報告,經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對50度酒鬼酒樣品進行檢測,截至目前的檢驗結果,其中DBP最高檢出值為1.04mg/kg。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已經督促企業查明產出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原因,認真進行整改。”

而就在2012年11月20日晚間,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其官網發表公告稱:“湘西自治州質監局對酒鬼酒公司進行執法檢查,截至11月20日17:30,沒有發現人為新增塑化劑行為。質監部門將繼續進行調查核實和原因分析,如發現違法行為,依法從嚴處理。”此時,距離媒體報道酒鬼酒塑化劑超標事件尚未超過48小時,這也是酒鬼酒塑化劑風波發生後,公佈的第一個官方檢查結果。 2012年11月21日23點58分,酒鬼酒在新浪官方認證微博上發出一則宣告稱,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衷心感謝廣大消費者、投資人、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人士長期以來給予我們的關心和支援。並“對近日發生的所謂酒鬼酒‘塑化劑’超標事件給大家造成的困惑與誤解表示誠摯的歉意”。

酒鬼酒的宣告中引用質檢總局此前的表態,並強調“未發現人為新增‘塑化劑’”、 “不存在所謂‘塑化劑’超標”等字眼。酒鬼酒同時還稱,“可以放心飲用”。

對公司50度酒鬼酒被檢測出DBP最高值1.04mg/kg的問題,酒鬼酒公司則稱“可以放心飲用”。因為“經國家質檢總局、衛生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3個權威部門認定,根據國際通用風險評估方法和歐洲食品安全域性推薦的人體可以耐受攝入量,按照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在適量的情況下,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

並稱,由於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我國及其他國家均未制定酒類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限量標準,故不存在所謂“塑化劑”超標的問題。

酒鬼酒稱,公司將根據質量監督檢驗部門的要求,對轉運和包裝過程的各個細節進行嚴格檢查,查明可能導致酒類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原因並認真進行整改,同時就相關情況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以徹底消除任何可能的食品安全隱患。

據悉,酒鬼酒公司股票今日復牌。

由於微博上宣告並未加蓋公司公章,因此,這份宣告的真實性仍有待確認。

詢問公司是否會因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公佈的“酒鬼酒沒有人為新增塑化劑的行為”而考慮股票復牌,工作人員表示拒絕回答,並表示:“酒鬼酒公司在生產過程和工藝流程中不存在新增塑化劑的可能,並在第一時間將產品送至相關部門檢測。”問何時能夠公佈結果,該人士表示不清楚。 2012年11月23日,酒鬼酒公司發出公告就“塑化劑事件”向社會各界致歉,並承諾在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

酒鬼酒公司在公告中表示,自相關媒體報道酒鬼酒公司50度酒鬼酒塑化劑成分含量超標問題以來,得到廣大消費者、投資者、經銷商、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司對酒鬼酒“塑化劑事件”給大家造成的困惑和質疑表示誠摯的歉意。公告稱,酒鬼酒公司高度重視此事件的社會影響,並稱將以“塑化劑事件”為“清醒劑”,完善質量保障和檢測體系。公告中還稱,公司嚴格按照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開展了全面自查和清理,對採購、基酒生產、貯藏、勾兌、包裝、運輸等生產經營中每個環節進行全過程控制和整改,對有可能導致酒類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感染、遷移的裝置和設施進行徹底更換。 2014年2月送檢了10年紅花郎酒、習酒1998、酒鬼酒和東方喜炮金盛世酒進行塑化劑檢測。結果顯示,酒鬼酒馥郁香型白酒中DBP(塑化劑的一種)含量為1.58mg/kg;10年紅花郎酒中DBP含量為1.03mg/kg。

比照原國家衛生部發布的551號檔案《關於通報食品及食品新增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規定,即DBP的最大殘留量為0.3mg/kg,以此推斷酒鬼酒超標427%,10年紅花郎酒超標243%。

企業危機公關案例有哪些?

2011上半年十大企業危機公關事件盤點回顧,剖析危機的擴散路徑,從中探討危機應對策略。    

案例一:家樂福價格欺詐事件

事件主角:家樂福

發生時間:2011年1月

所屬行業:零售服務行業

危機型別:誠信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過程:

2011年1月中旬,經濟之聲《天天315》節目連續報道家樂福大玩價籤戲法,價簽上標低價,結賬時卻收高價;明明是打折,促銷價卻和原價相同

1月26日,國家披露,多地消費者舉報“家樂福等部分超市價籤標低價結賬收高價”,惡意坑害消費者。經查實,確有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價格欺詐行為。緊隨其後,央視、新華社、新浪網等國內最重要的媒體連續、大篇幅、顯著位置譴責家樂福,各種媒體報道鋪天蓋地,一時間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針對這一事件,家樂福就價籤問題發表宣告稱:“相關問題是由於我公司價籤系統不完善而造成的,我們正著手進行升級改造。針對目前出現的問題,公司特別加強了內部監督檢查工作及檢查頻率,並將積極與各地的物價等監管部門進行溝通,邀請各地物價檢查部門的專業人員對我公司相關負責人及員工加強培訓。” 

然而,媒體調查顯示,公眾對以上補救措施並不買賬。這一外資零售業巨頭挽救誠信問題絕非易事。  

案例分析:

欺詐消費者時屢教不改,道歉時缺乏誠意,是家樂福應對此次危機事件的兩大硬傷。

家樂福的道歉中表現出企業的傲慢。缺乏真誠和誠意的反應,使得家樂福並未能在危機發生後的道歉中重新獲得消費者的支援和信任,公眾對企業和品牌的好感盡失。家樂福在本次事件發生後,對消費者號稱賠償,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力度並不足夠。

更讓人失望的是,國家將涉嫌價格欺詐的超市名單公佈後,媒體對多個城市的相關門店進行了實地採訪,結果仍然找到了一些低標價、高結算的商品。即使是在虛假優惠價格事件曝光後,全國各地仍有不少地方的家樂福門店被查處仍頂風欺詐,不做改善。敷衍消費者,後果會是很嚴重的。對於企業來講,誠信問題是立足之本,再反思家樂福近幾年頻繁發生的信任危機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家樂福並沒有從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走出一條危機公關的正確道路。

你所閱讀的文章來自《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業危機公關事件盤點分析》(林景新,趙玉竹/文)

案例二:康芝尼美舒利事件

事件主角:康芝藥業

發生時間:2011年2月

所屬行業:醫藥行業

危機型別:信譽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過程:

2010年11月26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報了一則關於“2010年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的報道。報道稱:“尼美舒利用於兒童退熱時,對中樞神經及肝臟造成損傷的案例頻頻出現。根據中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資料,尼美舒利在中國上市的6年裡已出現數千例不良反應事件,甚至有數起死亡病例。” 尼美舒利似乎成了兒童退燒藥中的三聚氰胺。這一則出自2010年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的傳言與質疑,經由媒體推波助瀾,在中國引起了一場藥品安全恐慌。

兩個月後,訊息開始在網上瘋傳,並被媒體重新提起,爭相報道解讀,並將矛頭直指生產尼美舒利的康芝藥業。

至2011年2月中下旬,媒體報道稱全國多地大藥房已開始下架“尼美舒利顆粒”等含有尼美舒利的藥物。

3月,一封被稱為“強生打擊尼美舒利”的匿名絕密郵件的出現使得整個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郵件稱這場引發駭人聽聞的安全性恐慌的事件或是一場陰謀,某藥企策劃此場商戰,意在排擠對手,幫助旗下同類藥品搶佔市場份額。隨後,康芝藥業發表宣告,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通過各類媒體散佈並無端擴大‘尼美舒利顆粒’的副作用,從而達到惡意詆譭‘瑞芝清’產品聲譽的目的”。為此,康芝聲稱已經向有關部門舉報。  

案例分析:

在“尼美舒利”用藥事件再次炒得沸沸揚揚之際,康芝藥業的這份狀紙,更像是一次維護形象的公關策略。

在無情的市場反應壓力之下,加上醫藥行業正處於大洗牌,大重組的起跑階段的背景,而在起跑階段就因主打產品質量問題這一藥企的致命傷而倒在起跑線上,這絕不會是康芝製藥所願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康芝藥業的焦急乃至憤怒也並非不可以理解。

然而兒童藥物的安全性,更受社會的強烈關注。康芝藥業未能就媒體的質疑報道給出一個明確而有說服性的迴應,反而將矛頭指向其他藥品企業。此事是否真正涉及不正當競爭,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急需知道的是,尼美舒利是否適用於兒童,其安全性將如何保證。

事件危機處理中沒能讓公眾和投資者的視線儘早移出事情本身,康芝藥業無疑會將心理上的牛角尖做實,讓公司走進真正的死衚衕。  

案例三:錦湖輪胎質量門事件

事件主角:錦湖輪胎

發生時間:2011年3月

所屬行業:輪胎行業

危機型別:形象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過程:

今年央視“3•15”晚會,扔出首枚重磅,世界十大輪胎製造商之一錦湖輪胎原料大量摻假,為減少成本不按照比例摻膠,而使用大量返煉膠,嚴重影響輪胎的質量,給採用其品牌輪胎的汽車帶來了安全隱患。

錦湖輪胎是全球十大輪胎企業之一,在國內為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神龍汽車、一汽轎車、奇瑞、比亞迪、長城汽車、哈飛汽車、華晨汽車等12家汽車企業的35款車型提供配套輪胎,在中國國內配套市場佔有率第一。其行業的特殊地位,使得錦湖輪胎事件牽一髮而動全身,很多車企被錦湖輪胎事件拖累。錦湖輪胎正面臨一場信任危機的風暴。  

案例分析:

錦湖輪胎雖然不直接面向消費者市場,但是經過央視曝光之後的成了人盡皆知的品牌。錦湖輪胎竟然是以此種方式第一次強勢登場實在悲哀。而錦湖輪胎在危機發生之後的反應也顯示出其公關意識不到位。

錦湖輪胎在被曝光之後先是“拒不認錯”,表示輪胎不存在質量問題。這樣的態度首先讓消費者對其品牌形象大跌眼鏡,也由此引起媒體的更大關注,並最終引起更大的負面。

所閱讀的文章來自《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業危機公關事件盤點分析》(林景新,趙玉竹/文)

之後,迫於壓力,錦湖輪胎中國區總裁李漢燮公開發佈道歉宣告,否認之前宣稱的“不存在質量問題”的情況,以獲得消費者的諒解。同時在國家質檢總局的壓力下,走上了漫長的免費檢測和召回的道路。

然而,我們仍有很多疑問亟待解決,這一事件的影響範圍、問題的癥結所在、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等等。錦湖仍然要為其質量的缺陷付出漫長而沉重的代價。  

案例四:雙匯“瘦肉精”事件

事件主角:雙匯食品

發生時間:2011年3月

所屬行業:肉類加工行業

危機型別:誠信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過程:

央視3•15特別節目《“健美豬”》的報道,將我國最大肉製品加工企業雙彙集團捲入“瘦肉精”漩渦之中。報道聲稱,河南孟州等地採用違禁動物用藥“瘦肉精”飼養的有毒豬,流入了雙彙集團下屬的濟源雙匯。因為捲入“瘦肉精”醜聞,目前處於風暴眼中的濟源雙匯公司已於3月16日停產整頓。

肉製品行業又一次受到消費者的質疑,同時也激增了中國居民消費者對食品行業食品安全的更加不信任。中國消費者的身心本來就幾經折騰,夾在國產奶粉與洋品牌奶粉之中還肝火正旺,現在“瘦肉精”門又捲土重來,中國肉製品行業也接受嚴峻的生存考驗。

雙匯產品已經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規模撤櫃,並開展一系列補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譽度卻難以挽回,雙匯產品在全國遭遇銷量前所未有的“滑鐵盧”。  

案例分析:

儘管雙匯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危機公關,應對的態度和積極性比起當年的三鹿有了很大的進步,也更為主動地進行一些與公眾溝通的動作,但很顯然,社會的普遍還是沒有得到緩解。

雙匯作為全國肉品行業的“龍頭老大”,在事件發生後多次表現出的更多是對企業本身的關照和重視,強調事件對雙匯造成了多麼嚴重的損失,對於消費者的健康和利益卻很少提及,只是用“困擾”來解釋事件的影響,這一態度並非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和情感,這絕對是危機事件處理的大忌。

危機事件後,雙匯需要做的絕不僅僅是向公眾開誠佈公事件,更重要的是履行企業本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重塑企業一個負責任、關注消費者權益和健康的正面形象,通過能彰顯企業責任的實際行動去重新獲得消費者的支援和信任。的確,只有以誠意應對危機,只有以尊重進行公關,受損的品牌才可能得到修復,對於遭遇危機的雙匯來說,尊重消費者才是最好的公關。

案例五:國美“3.15”曝光醜聞

事件主角:國美電器

發生時間:2011年3月

所屬行業:家電行業

危機型別:誠信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過程:

每年的央視“3.15晚會”都會曝光一些不法商家的行為,在2011年的晚會上,央視將鏡頭對準今年以來處在媒體報道風口浪尖的國美電器,主要曝光了國美電器員工借節假日套取消費者贈品及返贈的現金卡。並且,這些違法人員還借用家電以舊換新,通過購買舊家電、盜用消費者身份資訊等多種手段,騙取國家補貼資金,這種情況在國美電器多家門店存在。據瞭解,國美並非初次使用這樣的伎倆。

3月16日凌晨,國美針對此事件做出迴應,稱將嚴查各門店違規操作人員,並將通過回訪對造成損失的消費者將進行補償。

3月22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責國美家電“以舊換新”騙補的事件被曝光質非常惡劣,相關部門已經取消了國美電器在天津的相關門店以舊換新業務開展的資格。同時商務部門也約談了國美電器總部的負責人,要求國美電器進行內部的調查、整改、處分。  

案例分析:

國美此次危機事件非比尋常,企業傷害的不僅是消費者的權益,更被指責“坑騙國家金錢”,這樣的行為在中國特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是一大忌諱。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國美企業能夠有效藉助的力量,無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實際上,在企業的利益相關群體當中,對企業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可以直接干預企業的運營,對企業的監管行為造成重大影響,諸如產品質量抽查、財務核查等工作。可以想象,假如這一次國美沒有徹查事件,向國家提交一份滿意的回覆,今後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環境。

除了需要對和國家做好溝通和協調工作,國美可以採取“還利於消費者”的做法,來重新獲得消費者的好感和信任。說到底,企業發生危機事件後只有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援,才有可能繼續後續每一步的企業戰略和策略執行。國美在這個事件中主要發生了誠信危機,員工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對企業造成一種負面的影響,反映的是一種道德的危機,更反映的是一種制度的危機。在這個時候,國美必須採取一定的行動,向消費者傳遞正面的資訊,讓消費者相信國美仍然是一個與消費者站在同一立場的、關懷和關心消費者實際利益的好企業。  

案例六:卡爾丹頓的“假洋鬼子”事件

事件主角:卡爾丹頓男裝

發生時間:2011年3月

所屬行業:服裝行業

危機型別:形象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過程:

一個據稱產自義大利,叫做“卡爾丹頓”的服飾品牌,據說是歐陸頂級男裝品牌,設計主要以義大利風格為主。由於其是高階品牌,因此價格比一般品牌要高出不少。卡爾丹頓從1993年被引入中國,至今已有18年,目前在全國已有數百家分店,僅機場店就有30餘家。

3月16日,央視節目曝光了國內著名的所謂義大利品牌“卡爾丹頓”,其實是純正國產品牌,打著假洋牌的幌子,要價動輒幾千塊乃至上萬元,坑害了中國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據報道,目前在國內眾多機場、高檔商場裡設立專櫃的“歐洲頂級男裝品牌”卡爾丹頓,其實只是在義大利註冊商標。卡爾丹頓僅僅只是一個個人註冊的空殼的義大利商標,在海外註冊歷史最長也不過13年。在國外並沒店,義大利只是品牌註冊地。

然而,從3月18日起,在網際網路上可以發現與卡爾丹頓有關的多篇正面報道,。從這些報道,我們可以讀到的是卡爾丹頓品牌的高階品味和優良品質,同時通過聚焦品牌在行業裡面的聲譽和影響力。

案例分析:

公關得法,化危機於無形,公關不當或臨危機而不動,則有可能讓多年積累起來的企業毀於一旦。卡爾丹頓的“假洋鬼子”事件又是一次由於負面訊息而引發的社會關於熱門話題的討論,而我們看到的是在危機發生後,卡爾丹頓另闢蹊徑,選擇的是堅持品牌的品位和內涵,繼續強化作為“民族自主創新自強”品牌的一個形象。在各大網路媒體上投放大量品牌形象的報道,通過媒體的報道製造有利於卡爾丹頓品牌形象塑造和構建的正面。 

案例七:中石化“天價酒”事件

事件主角: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

發生時間:2011年4月

所屬行業:石化能源行業

危機型別:形象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回顧:

2011年4月11日,天涯論壇出現名為《中石化廣東石油總經理魯廣餘揮霍鉅額觸目驚心》的帖子,網上貼出了四張購買酒的,總消費金額約168萬元,引發網民議論。

13日,廣東分公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購買高檔酒情況屬實,但購酒與魯廣餘無關,酒品主要是用於“非油品經營業務”沒有向媒體說明事實。之後,中石化集團公司成立調查組,赴廣東展開調查。

此後,多家媒體對中石化的“天價酒”事件進行報道,“網路媒體+傳統媒體”的傳播格局加速了事件的向外擴散,使得整個危機事件如同“核裂式”發展一樣愈演愈烈,媒體成為了的集中地,一時間對中石化的質疑和指責成為了報道的焦點。

4月15日,調查組宣佈了中石化黨組的決定: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魯廣餘停職配合調查,中石化油品銷售事業部副總經理夏于飛臨時主持廣東分公司工作。

4月25日,中石化集團黨組召開通報會迴應天價茅臺酒事件,中石化集團決定免去魯廣餘廣東石油分公司總經理職務,降職使用,並對魯廣餘給予經濟處罰。一場引發了社會大討論的“天價酒”事件暫告一段落。  

案例分析:

天價酒事件無論對於魯廣餘本人還是整個企業形象,都是一種損失;更為重要的是,以中石化為代表的國有壟斷企業在接二連三的作風上出現危機問題,不能不說是對整個國有企業行業形象的一個重大打擊。面對這樣的形象危機,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有清晰的態度去應對,尤其是對於中石化這樣的央企,更應該注意危機的防範及處理,從危機意識的樹立、應對機制的建立以及社會責任的履行多方著力,解除危機根源。

你所閱讀的文章來自《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業危機公關事件盤點分析》(林景新,趙玉竹/文)

案例八:臺灣塑化劑事件

事件主角:臺灣食品行業

發生時間:2011年5月

所屬行業:食品生產行業

危機型別:質量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回顧:

2011年5月24日,臺灣媒體稱,5月23日是臺灣食品安全的崩壞日,除其他食品安全問題外,更出現了塑化劑飲料。上萬公噸“致癌起雲劑”流入30多家下游廠商,製造出各類飲品和果凍,波及全臺食品生產銷售領域。

之所以事件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因為原本起雲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新增物,可促進食品乳化,常用於果汁、飲料、果凍和優格粉末。但某些廠家為降低成本,用DEHP代替起雲劑,DEHP屬於環境荷爾蒙,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臺灣已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不得新增在食品裡。

臺灣衛生部5月30日表示,含致癌塑化劑DEHP的問題起雲劑的相關食品已流通到香港、及東南亞地區。

6月,開始就臺灣塑化劑事件展開社會熱議,尤其以微博等網路平臺的網民關注更是引起對於塑化劑的恐慌。隨後,各大傳統媒體也進行了實時報道,塑化劑事件從而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  

案例分析:

較之三鹿毒奶粉等危機個案,此次臺灣塑化劑事件的致命軟肋在於事件發端便波及整個食品行業,統一等行業大佬更是黑榜有名,嚴重挫敗臺灣食品行業的生產銷售。

此次事件中,無論是臺灣官方、還是涉事企業自身,都積極應對危機,配合調查並及時公開相關進展與結果。可以說在危機處理上較為及時。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危機處理,必須建立在產品質量與行業法律的監管規範之上。危機公關只能基於事實的基礎上,引導媒體報道、公眾與相關事態的良性發展,決不能規避產品本身的嚴重問題,而掩過飾非。

案例九:藍月亮洗衣液“熒光增白劑”事件

事件主角:廣州藍月亮公司

發生時間:2011年6月

所屬行業:日用化工行業

危機型別:誠信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回顧:

2011年6月20日,有“中國打假第一人”之稱的王海在其個人微博上指出,由楊瀾代言的藍月亮洗衣液(亮白增豔)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物質熒光增白劑,並且出具了相關的檢測報告,引起了眾多網友和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

對此,藍月亮公司迅速做出了反駁,其副總經理鄧崗向媒體解釋,國家的行業標準允許在洗滌劑中新增兩類熒光增白劑,多國允許在衣物洗滌劑中使用。同時中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針對此事發表的特別說明稱,行業標準所規定使用的熒光增白劑安全可靠,不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可以改善和提高洗滌效果。

此後,藍月亮公司又在其官方網站、官方微博上釋出了專門解釋關於其產品中涉及的“熒光增白劑”的基本知識和使用規範的條文,同時持續強調其洗衣液產品使用“熒光增白劑”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企業不會停止使用。

你所閱讀的文章來自《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業危機公關事件盤點分析》(林景新,趙玉竹/文)

案例分析:

此次藍月亮洗衣液可能導致致癌事件的發生與微博密切相關,在危機處理上給予我們的警示,同樣與微博背後所代表的網路輿情監督氛圍、現實中消費者敏感的神經有關。

然而其資訊公開化的程度和有效傳達至受眾的效果依然不容樂觀,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光有資訊的及時釋出遠遠不夠,企業更多的應該考慮消費者需要得到什麼樣的資訊,同時考慮如何將這些資訊有效地通過不同平臺準確傳達到消費者那裡。

作為行業中的主要廠商之一,藍月亮對於此項行業中的潛規則必定了解很深,這有時候會成為危機爆發的一個關鍵點,因此需要企業正式自身行業中存在的潛規則,分析其可能帶來的對於企業形象和誠信帶來的傷害,避免成為同行中“打出頭鳥”的危機承受者。  

案例十: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

事件主角:中國紅十字會

發生時間:2011年6月

所屬行業:社會公益組織

危機型別:信譽危機

關注指數:★★★★★

事件回顧: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使用者“郭美美Baby”備受網友關注,這個自爆“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而認證身份卻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網友對其真實身份也猜測萬分,更有網友認為她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的女兒,由此引發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的熱議。

6月21日早上,新浪微博上出現了一個名為“郭長江RC-”的未認證微博與“郭美美”互相關注。其釋出三條的微博,釋出不到兩個小時,就引來了諸多網友的口水,不少網友認為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的微博。有些網友還在諷刺道,“唾沫淹死人啊,您閨女太高調了。”

6月22日中國紅十字會稱“郭美美”與紅十字會無關,新浪也對實名認證有誤一事而致歉。

6月29日,天涯、貓撲相繼刪除原始爆料郭美美炫富事件的帖子。而北京警方也對郭美美事件正式立案,通報結果為郭美美及其母親與中國紅十字總會無直接關聯,其認證的“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身份屬自行杜撰。

警方最終通報似乎將郭美美事件與中國紅十字會徹底撇清關係,然而浪潮早已一發不可收拾,紅十字會深陷信譽危機。  

案例分析:

最應具有愛心的紅十字會,變成揮霍奢侈的代表。

此次中國紅十字會的信譽危機並非偶然,郭美美無疑只是一條導火索,引爆長期積累的潛伏因子。紅十字會作為公益組織,財務資訊卻從來諱莫如深。公眾捐款捐物獻愛心,卻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一份愛心淪落何處。可以說,此次中國紅十字會信譽危機,是其長期不透明管理與內外資訊渠道封閉造成的,更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公益組織進行公眾拷問。

從危機傳播來看,微博,無疑成為本次事件的最核心媒介。全媒體背景下,微博等SNS平臺已承擔起社會責任型媒體角色,因而,企業或行業組織更應當注重網路形象的塑造,一方面懂得運用微博推廣自身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要實時把握網路輿情走向,防範危機於微博傳播之始。

茅臺塑化劑事件哪天

11月29日,雪球使用者“水晶皇”表示,要將貴州茅臺旗下產品拿去香港檢測,貴州茅臺“送檢門”事件大幕拉開。12月3日,有關貴州茅臺被網友送檢的新聞大量見諸報端。

標籤: 塑化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o9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