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參考文獻

茶文化參考文獻

茶文化參考文獻

1.《中國茶文化史》 葉聖陶、葉嘉瑩

2.《茶經》陸羽

3.《中國茶道基本技藝與文化》楊大倫

4.《茶荒寥錄》馮夢龍

5.《紅茶:品味歷史與文化》(英文)Jane Pettigrew

6.《中國茶道精義》張之香、張錦慧

7.《茶有道:茶人茶事茶文化》丁曉勇

8.《茶與中國文化》王宗稷、高桂藩

9.《中國茶道源流史》徐樹生

10.《茶與文化》黃炎培、陳紹雄、倪培芳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

  西方茶 文化 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也湧現很多的關於西方茶文化的論文。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一起來看看。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篇1:中西茶文化比較分析

  參考文獻

  [1]朱亞夫.意義的七種型別和英語詞彙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005(9):28-30,35

  [2]馬曉俐.茶的魅力———英國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

  [3]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人民論壇,2011(A12):142-143.

  [4]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2014(4):51-54.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篇2: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較

  參考文獻

  [1] 徐先玲,李相狀.中國茶飲文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2]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倫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 教育 出版社,1990 (4).

  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篇3:茶文化中西方涵義芻議

  參考文獻

  [1]白靖宇.文化與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葛傳.陸谷孫等.新英漢詞典(增補本).上海譯文出版.

>>>下一頁更多精彩“西方茶文化論文參考文獻” 

茶具設計參考文獻(細談茶文化的內涵與茶具設計)

眾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國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孕育著許多的文明。也發生過很多奇蹟般的故事。飲食的發展牽動著每一箇中國人的情懷,而這個領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現。茶發展到後期,也逐漸走向了世界,甚至成為了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千百年來,人們嘗試著從茶文化之中尋找更深層次的內涵。當然 茶文化的內涵與茶具設計 之間,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茶具,顧名思義,就是飲茶時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種類的餐具一樣,茶具從出現到發展,再到不斷精化的過程,也是隨著茶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喝茶的過程並不僅僅是對於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對茶所蘊含精神的一種享受。

用器和品飲,這些都是人們在不斷吸收茶文化的一種過程。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對於 茶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入 , 茶具的發展就會隨之增強 。茶具的製作工藝越發精良時,人們也會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飲。並且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來,這其實是一個 不斷迴圈遞進的過程。 所以可見,我國的茶文化和茶具設計之間,是存在著諸多關聯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進 ,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狀態。

據記載,我國國內所儲存的有關茶文化的史書典籍相當多。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們對於茶都持有一種推崇的態度,這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深藏在人們記憶裡的一種文化。茶的歷史發源地在中國,光是 中國的茶書典籍就有上百種 。當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誕生和發展 。就比如陸羽所編寫的號稱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記錄瞭如飲茶的原理,製作茶的工藝,甚至茶具的“四之器”。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與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一、歷代茶文化與茶具的關聯發展

01.唐茶與越窯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會發展速度較快,社會安定繁榮,到處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對於茶文化來說, 唐朝的大環境決定了茶文化最終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陸羽的《茶經》也是在唐朝時期撰寫的,它詳細地總結了當時社會人們的飲茶習慣。唐濤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稱為“煎茶法”,就是將茶葉放入一種被稱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飲用,這種方法可以說是最為通俗且流行的。

當然, 唐朝時期的煮茶器還有風爐,喝茶用的器具還有茶甌 ,甚至出現了可以用來儲存茶葉的茶盒。可以說,唐朝已經具備了茶具的雛形,這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越窯青瓷了,這是一種青色的瓷器。茶葉在煮出來時,會呈現出紅色,將茶倒入青澀的瓷器裡,茶的顏色則會變為綠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對於綠色的茶極為推崇,所以當時,人們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窯青瓷的茶具。

02.宋茶與建窯黑盞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開始出現了一種名叫“點茶法”的泡茶方式,這樣一來,唐代的茶具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宋代人在飲茶時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這種器具的使用與宋代所流行的“鬥茶”文化是脫不開關係的。 鬥茶最早起源於晚唐時期,到了宋代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那時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對於鬥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詩人范仲淹就曾寫過一首《鬥茶歌》:“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可見,鬥茶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眾都喜聞樂見的活動了。

在鬥茶時,對於茶湯的顏色、均勻程度都有很大要求。為了能夠更好地觀察到這些細微的變化,一種名叫建窯黑盞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鬥茶人士的目光 。黑窯茶盞在很多方面,都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除了方便觀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於茶葉的傾倒;量度也中規中矩,而且胎體比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 建窯黑盞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釉色十分美觀,雖然顏色單一,只有黑白兩色 。但是在燒製過程中,釉面上出現的紋路形態不一,各有其獨特之處,審美價值也極高。

03.明茶與紫砂壺

明代時期飲用的茶開始偏向於芽茶,芽茶煮泡過程中所出的茶湯是黃白色的,已經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於建窯黑盞這一類的器具,而是興起了用紫砂壺沖泡茶葉的方法。

紫砂壺的出現和明朝社會的發展是脫不開關係的 ,明朝多推崇較為簡潔的飲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人們開始更加註重茶湯本身所呈現出來的韻味,品茶時主要側重於茶的味和香兩個方面。紫砂壺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也符合當時社會人們對於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漸開始風靡起來。明代馮可賓的《茶箋》中也有對紫砂壺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當然,紫砂壺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諸多優點:首先, 紫砂壺主要是用砂錘鍊出來的,含鐵量較高 ,且大部分屬於開口型的設計,具有極好的透氣性,可以更好地儲存茶的香氣;其次,它也具有很強的適應冷熱變換的能力,耐熱性較好;最後,紫砂壺的外在形象比較古樸典雅,能更好的與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柔靜思想相融合,展現出一種高雅的情趣。

04.清茶與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內涵基本上承襲了明代,但是各地開始形成了風格各異的飲茶方式,人們對於茶具的要求也逐漸苛刻起來。

浙江和江蘇等地,依舊流行著用紫砂壺泡茶的方式,在品飲茶的過程之中,既要觀察茶湯的成色,又要對茶的香味、茶葉沖泡之後的形狀進行一定的考量,從多個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這些地區飲茶時所用的茶杯也相對較小。

長江以北一帶, 則更喜歡用蓋碗茶具沖泡茶湯 ,使用的茶葉一般都以紅茶和花茶為主,為了能夠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氣,有時也會選擇用大瓷壺泡茶。蓋碗茶具還有一個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溫度,像是在北方這樣冬天比較寒冷的地區,最適合用蓋碗泡茶。

廣東和福建一帶,有飲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藝十分的繁瑣,講究頗多,製作功夫茶時所選用的茶葉一般是烏龍茶葉,色味濃郁。

二、茶具和茶文化具有相同的藝術價值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協調

在中國古代,飲茶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享受,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樣式形態 。作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要能夠帶給人一種視覺衝擊,也要體現 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設計方面,要有一種展現形態的美韻,以器物的形態去表達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蘊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結合 。除此之外,茶具還可以通過線條的張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還有色彩的明暗濃淡,來彰顯出不同種類的文化,可以是張揚個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轉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畫、蟲鳥百獸的裝飾,不同材料的配套設計,茶具在使用過程中就可以彰顯出茶文化所蘊含的審美情趣。

02.都體現出了道德精神和價值觀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種載體的概念出現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載感情 、 託物言志 的作用,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志士都會將自己對於茶文化的獨特見解運用各種有型語言刻畫在茶具上面,這也是茶具為什麼不是單一的商品,而是形態各異的原因之一。因為不同的形態就代表了不同的審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種銅製茶具和陶瓷茶具開始出現,逐漸代替了之間的金銀茶具,這主要是因為銅製茶具更加便於製作,而且價格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製的茶具還要能夠有效的儲存茶的香氣。但是唐宋時期人們的煮茶方式相對來說比較繁瑣,這種複雜的程式一直到明清時期,紫砂壺開始出現的時候才被徹底打破。在用紫砂壺煮泡茶的過程中則更加註重茶本身的韻味。用簡單質樸的方式表達了一種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飲環境的相互協調

在品茶的過程中,周圍的環境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與品飲環境的氣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起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說,在沖泡不同種類的茶葉時, 環境和茶具也要相應地做出調整 ,並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環境現出來的。

這樣的環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開始出現了居家茶具、茶館茶具、旅行茶具等多個種類,品飲環境的相互協調就顯得格外重要。

簡單來說,茶具的用器過程,就是茶的品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得到美的感受,也能從中領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發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參考文獻:

《茶史探索》

茶飲料的參考文獻?急求、、、

[1] 鄭紅髮. 名優綠茶加工方法[N]. 湖南省茶葉研究所(410125),2009.

[2] 汪鬆能,李永火,江茗. 名優綠茶生產與儲藏保鮮[J]. 桑蠶茶葉通訊(江西省婺源茶校),2000,02,28.

[3] 李全,樑貴秋,陸飛等. 對桑綠茶加工技術的探討[J]. 廣西蠶業,2009,46(4).

[4] 農豔芳. 生化技術在茶葉深加工中的應用[J]. 中國茶葉加工,1997,(2).

[5] 任俊銀. 高新技術在茶葉加工中的應用[J]. 中國學術電子雜誌,1999,(4).

[6] 權啟愛. 高新技術在茶葉深加工中的應用[J]. 茶葉機械雜誌,1998,(2).

[7] 許小芹,汪勝華. 潛山縣無公害名優綠茶加工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09,(11).

[8] 納新. 新型茶葉食品的加工[J]. 中國食品.

[9] 綠茶加工新技術及裝置的開發研究[J]. 茶研院科技處,2009,(1).

[10] 林秀雲,林劍素,王忠. 茶葉中微生物汙染初探[J]. 茶葉科學技術,1996,(1).

[11] 朱建一,肖巨集儒,鍾成義. 綠茶加工過程中有害微生物汙染試驗研究[M]. 南京: 農業裝備技術出版社,2010,36(1): 23-27.

[12] 張方舟,林正和. 烘青綠茶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汙染及其控制技術[M]. 福建: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84-187.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篇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1

  茶服設計與茶文化研究

  摘要:飲茶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安神、靜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拋除一切雜念,與禪宗美學所表達的寧靜、自然和簡約的理念不謀而合。隨著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不斷蓬勃發展,時代文化符號的再度興起和迴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茶服飾文化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衍生並發展起來,同時,茶藝服飾已經成為急需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問題。本文就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藝服飾的演變進行探討,以期為現代茶服飾設計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提供借鑑。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為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通過茶服進行著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通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迴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通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代表著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著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款新興的日常著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後,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為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們認為通過喝茶、品茶可以脫胎換骨,因此傳說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乾淨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淨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為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鬆。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著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著親密的聯絡,伴隨著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後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淨。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為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為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樸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繡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為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聖潔。柞蠶絲面料來製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樸,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製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蕩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藉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於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於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徵,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為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著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製作的材料為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後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於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型別、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型別,這種審美特徵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鬆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徵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為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看了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嚐的衝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徵,通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於人們在服裝穿著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鬆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製作亞麻布需要通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著亞麻製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緻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通過染色之後,呈現出一種鮮豔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徵,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著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裡上利用亞麻樸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為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襬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於其中,其整體佈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豔、型別多樣等特徵,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著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製作過程卻是很複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於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為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徵,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餘顏色為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著主僕、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為一談。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淨之美,將青色、、白色、皁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為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為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緻、簡樸特徵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淨、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型別的茶葉,在沖泡後,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緻的美感,為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為底蘊,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鍾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

  [4]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92-95.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

  當代中國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傳播。茶服成為一個全新的茶元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呈現出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茶文化;茶服;文化傳播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發展,並由此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廣。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底蘊,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後,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和創新。隨著世界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茶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1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即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優秀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茶文化與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產生了密切的關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內涵。儒家有內省、和親的思想理念;佛家清淨、禪機;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豐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體現,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茶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寄託,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豐盈了人的內心,也昇華了人的品質。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了茶豐富的思想內涵,並將茶與情感、禮儀聯絡在一起。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人人愛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對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與其它藝術不斷融合,體現了更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並滲透到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價值體系中。茶文化的終極價值體現在人們能夠在平等、自強、自主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中國價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動態審美特徵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對於精神領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飲茶是當前城市人群最喜愛的一種休閒方式,能夠給忙碌的人們提供一種放鬆身心的機會。在茶藝和茶道過程中,服飾與茶需要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體現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茶服是在行茶時所穿的服裝,早在漢代,就有關於茶服的記載。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裝和服飾。從茶服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在一些茶藝表演中也採用了專門的服裝,茶服的式樣也在不斷增多,但是主要特點是以仿古為主。這種古裝茶服從設計到服飾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時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能夠體現茶文化內涵,具備茶藝表演功能的服裝。隨著對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將茶服與時代發展相融合,集合古典與時尚元素,將生態理念滲透入茶服設計中,通過各種時裝秀展示中國茶服風采,體現茶服的審美特色。茶服的動態審美是指茶服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神態。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不僅可以通過茶藝、飲茶等方式呈現,同時也可以通過服裝表演等方式呈現,茶服可以作為一個全新的動態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其豐富的審美特徵。在現代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流失,歷史的迴歸成為人們推崇的時尚潮流。茶服作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僅代表著中國傳統茶文化,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蘊含的茶文化內涵,才能對茶服做出準確的定位,使其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2.1音樂審美

  在茶服的呈現過程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使觀眾形成聽覺與視覺的統一,獲得審美的享受。音樂具有流動性和節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時,音樂能夠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使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音樂的配合下,人們能夠從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動性的美感。音樂能夠給予人們茶服創作的靈感,並通過音樂展現設計師的構思與效果。對於欣賞者來說,既能夠看到茶服的色彩、圖案和樣式,滿足視覺享受,同時也能夠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音樂與茶服的融合,能夠利用音樂提升茶服的表現力,引導和啟發觀眾的聯想。其次,利用音樂與茶服的結合,能夠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內涵,用音樂這種無形的藝術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現更具節奏感和鮮活性。同時在欣賞茶服時體會到傳統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優美意境。

  2.2服裝審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茶服作為服裝的一類,也被設計師賦予了生態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種行茶服裝,更具備了環保安全的優點,穿著之人能夠從中感受舒適放鬆的心情,尋求迴歸自然的精神體驗。傳統茶服具備了傳統的民族服飾特點,從布料、圖案到樣式,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可以說,傳統茶服體現的更多是古代服裝的特點,而茶文化氣息卻不夠濃厚。隨著茶文化的不斷髮展演變,茶服也出現了不斷的創新,茶文化內涵的滲透,使茶服的設計與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緊密。生態理念的滲透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設計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設計師注入生態理念,與茶服本身的特性有著密切關係。茶是一種自然之物,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尚元素,與時代潮流逐漸融合。茶服作為茶文化的代表,被賦予了優雅純粹的特點,同時具備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氣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現代時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與民族傳統服飾相結合的服裝,在茶藝表演中,茶服的運用十分廣泛。茶藝表演者的服飾對於表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濃厚的茶文化底蘊,其次,茶服與茶藝及環境相融合,需要設計師的專業設計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視覺藝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優秀的茶服不僅美觀典雅,而且能夠與茶藝融為一體,體現出深遠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獲得身心的愉悅,並且從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藝術魅力。

  2.3表演審美

  除了茶藝表演外,服裝表演也使茶服呈現出另一種美的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服裝表演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儘管基本形式仍然是傳統模式,但是卻在表演中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優雅的茶服配以美麗的模特,在各種音樂燈光背景下進行展示,使商品與藝術品得到完美的結合,不僅營造出濃濃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模特賦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態充分體現了茶服的性格特點。模特是流動的,音樂與燈光是流暢的,一切藝術元素都在茶服中變換交融,使茶服這一服飾傳遞出豐富的情感,不僅滿足了服務表演藝術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展現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飲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休閒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許多城市,都有飲茶的風俗習慣,例如杭州有全民飲茶日的法定節日。全民飲茶日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不僅國內的多個城市積極響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向當地民眾贈送中國茶,使中國茶文化得到積極的推廣和傳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現了生態茶服展示,也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這場時裝秀主打生態理念,雖然沒有精美的舞臺效果和走秀場,模特也並非專業出身,但正是這種自然而充滿青春活力的表演,體現出茶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將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無遺。模特與觀眾近距離接觸,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更直觀的藝術美感。各種優雅美觀的茶服表演為觀眾帶來了愉悅的視覺享受。許多來自國外的模特也給茶服增添了異域風情。在此次全民飲茶日活動中,茶服表演成為當天的亮點。尤其是活動在結束後,還向全國各地的茶館及茶企業及個人徵集各種特色茶服,並進行評選活動。此次活動也吸引了許多茶服設計者以及從事茶藝表演的參與。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這些茶服作品,不僅體現了茶的靜謐和優雅,以及茶自然質樸的特質,同時也結合了服飾的創意靈感,表達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茶人思想,體現了茶、自然與服飾的精妙統一。

  4結束語

  茶服作為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茶藝表演中的重要組成元素。隨著茶服的發展變遷,茶服也被設計師賦予了更豐富的理念,生態茶服是茶服的創新元素,已經成為當前時尚服飾的代表,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此後,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團體和個人參與到茶服的設計與應用中來,為茶服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各種茶服設計也做出了越來越大膽的嘗試,不僅引領了服裝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創新性和時代性,同時也有力地倡導了中國飲茶之風。在古典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中,充分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時代特色,在與世界時尚接軌的同時也重新開啟了中國茶文化的創新篇章,使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有力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繼東,胡正榮.超越與迴歸:談國際傳播的價值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5-7.

  [2]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40-45.

  [3]李曉巖.時裝表演的節奏韻律美—————動與靜[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18-19.

  [4]朱寧,王彥.展示的藝術————談服裝展示的多元化藝術表現[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69-171.

  [5]姜添文,張.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160.

  [6]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鑑、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158.

 

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寫作越來越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論文1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與傳統音樂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物件,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關鍵詞:

  茶文化;傳統音樂;共通性;應用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更是成為了社會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點綴。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來茶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緩解工作壓力尋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是走向世界作為中華文明流傳下來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物件,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與傳統音樂

  1.1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茶在《詩經》裡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為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為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誌著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著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模化批量化,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現當代,茶行業作為大家熟知的行業遍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為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並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著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於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為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著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眾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眾化。隨著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為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被認為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後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後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為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峰,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產生於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為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資訊的載體

  茶文化,作為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資訊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資訊,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為人所知所稱讚。這種資訊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並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資訊的載體,傳遞著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儘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為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現當代,茶也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為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範。古詩詞中,關於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眾瞭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資訊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資訊相一致時,聽眾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於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有利於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為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為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茶音相溶

  從古代開始,就有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也談琵琶者在酒樓賣唱。現當代,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更是緊密。不管是茶樓、茶館還是茶社,傳統音樂隨處可見。琵琶二胡古箏各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品茶者在品嚐茶的同時,還能聆聽優美且旋律動聽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煩惱。由此可見,為了讓茶藝活動表現得更加盡善盡美,讓品茶者更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情調,傳統音樂的加入變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義。

  4結語

  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和極其深刻的文化底蘊。茶文化與傳統音樂有著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兩者傳遞出來的資訊都能表達傳遞者的人生態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現代社會,通過傳統音樂在茶文化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瞭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在生活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結合應用對於城市白領的減壓和放鬆有著良好的效果,兩者的結合更加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我國的流傳和擴散,使人們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傳統音樂,從而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娟.茶藝活動與傳統音樂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2):218-219.

  [2]劉娜.傳統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5(6):195-197.

  [3]尹藝蓓.傳統音樂以阮為例與茶文化在審美層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葉.2015(6):240-242.

  [4]莊嚴.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與應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2):193-194.

  茶文化論文2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著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為困擾眾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眾說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為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著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著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才有瞭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為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為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衝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檯、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為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複的問題,應該嚴格規範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佈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複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定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為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割槽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為例,泡茶席也稱之為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眾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臥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床、地臺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為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摺疊功能的茶桌。為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甕、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準備泡茶用水的裝置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為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薰點適當的香料等,為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戶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衛生間、水池、服務檯、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複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為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衛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通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檯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儘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檯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檯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為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為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為: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迴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佈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迴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鑑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蘊;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鑑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俱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俱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閒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俱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俱,茶室中的傢俱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几等,傢俱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俱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為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俱的材料種類眾多,例如塑料傢俱、皮質傢俱、竹藤傢俱、鋼材傢俱、木質傢俱以及玻璃傢俱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俱、木質傢俱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脫、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臺空間是抬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悅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受,這種迴歸自然、恬靜、休閒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為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為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俱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四川茶文化

《神農本草》中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從此,茶便在民間流傳開來,茶的利用歷史與藥用植物一樣久遠,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程序不斷演變、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四川,作為茶的原產地之一,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一、關於茶文化的定義

茶文化是指以茶這一飲品為中心,折射出的與之有關的一切文化現象,包括茶的種植、研製、開發,茶具的生產、加工,特殊茶風俗的形成,以及與其它文化的現象相容而形成的各種藝術等。就此定義而看,茶文化包羅永珍,本文就將川茶、四川茶具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二、關於川茶

l、川茶歷史悠久,是我國茶的原產地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發現茶的國家,若追究我國茶業的根源恐怕就將追溯到四川。

李晉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述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於尚書……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率領南方八國伐紂,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說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帶就已經用茶作為貢品了,而在我國其它地方已沒有更早關於茶事活動的記述。而現在,多被人們認為是茶葉之鄉的蘇杭一帶,到了秦漢年間才有了關於發現野生茶樹的記錄,那麼在秦漢年間的四川對茶葉的栽種已非常廣泛成熟。據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益州(四川的古稱)川穀山陵道旁皆為茶樹,一隻,兩尺,甚有兩人合抱者。由此可見,四川對茶的栽培和認識是早於現今茶業非常發達的江浙一帶。

就四川地區本身的地理條件來看,四川盆地周圍具有較廣闊的丘陵地帶,這裡氣候溼潤,降水豐富,丘陵的排水性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這些都是適宜茶樹生成的自然條件。由此可見,四川成為我國茶樹的原產地也是有據可依的。

2、川茶"小有名氣"

說到全國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龍井,安溪的鐵觀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實上川茶也是頗有名氣的。80年代,全國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國的名優茶,四川名茶也近40餘種,其中省外較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頂甘露,青城雪芽,省內著名的還包括峨嵋竹葉青,蒙頂黃芽,邛崍文君茶,廣安松針,香山貢茶等。這些茶品在古代頗具名聲。

唐代白居易曾讚美川茶:琴裡知聞唯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李白詩曰:楊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

文同寫道:蜀中茶稱聖,蒙頂味獨尊。

由此可見,川茶的"名氣"在唐代就已流傳開來,並得到眾人的肯定。

三、關於"茶具"

1、四川出產的茶具中,不乏上等精品

茶具,按其狹義的範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我國茶具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者所親睞。由於製作材料不同而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幾大類,而就四川範圍來講主要出產的為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個類別。

白瓷: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大邑生產的白瓷質薄光潤,白裡泛青,雅緻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到了元代發展為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靚典雅,不僅得到國內人士的喜愛,還遠銷海外。四川大邑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安徽祁門並列為中國白瓷茶具的四大產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聞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質堅、釉色飽滿、色澤靜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陶瓷釉面有紋片,紋片開頭多樣,大小相間,此稱"文武片";也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北極碎",另外還有"蟹瓜紋"、"牛毛紋"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別具風格的紋飾圖樣是由於釉面原料的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黑瓷:中國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廣元和福建安的為上等。在宋代,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能根據經驗,認為黑瓷茶盞用以鬥茶最為適宜。北宋蔡襄《茶錄》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黑盞紺黑,紋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其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獨特之處,四川廣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飾上與建安都不相上下。

2、四川的"土茶具"---蓋碗杯

"蓋碗杯"分為茶碗、茶蓋、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稱"三件頭"。相傳為唐代四川節度使崔寧所發明,崔寧勤於政務,功於詩書,常常以茶會客。崔寧見使女送茶時,常因茶碗太燙而多有不便,於是他想出一個妙計,用蠟將茶碗固定在茶托上,這樣一來,茶碗裡的水就不會溢位,後來這種茶具在民間流傳開來而後全國仿造。對於這種茶具的託捧方法也有要領,左手託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蓋,在碗麵,碗沿上輕輕拔動,發出聲響,然後將茶蓋半沉入水中,由裡向外漫漫滑動,這時只見綠波翻湧,翠葉沉浮,幻影遊動。飲茶時將茶碗送到嘴邊,徐徐飲入,稍作停頓,茶水於舌邊,舌根迴盪,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聲,此時口中是暗香飄動,芬芳亂竄。行家們稱此招為"三吹三浪",蓋碗茶流傳於民間後,更豐富了其內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語。茶蓋翻轉在茶沿旁,要求續水、加湯;茶蓋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馬回來;茶蓋翻轉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結帳走了。

自蓋碗茶的問世,"三件頭"迅速風糜全國,四川人對茶具的喜愛也逐漸由"陽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轉化為"下里巴人"的蓋碗杯,出現了雅俗共賞的局面。而飲茶的風俗也為更多人所接受,"茶館"在四川的數量也可謂是"甲天下"。

參考文獻:

〔1〕張世英等《成都掌故》---"天府風情""藝壇春秋"成都出版社1996年出版社

〔2〕陳世鬆《天下四川入》---"天府心態剖析"四川人民出版杜1999年出版

〔3〕俞永明《說茶飲茶》金盾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小丁《四川導遊詞》---"川茶與成都茶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為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說 為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以茶文化為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專案設定要以地方茶文化為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著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為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為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專案的設定,為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專案的設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為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為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臺燈光為觀眾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為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為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專案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為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專案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為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為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為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為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為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為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為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晒茶篩子,設計為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為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灶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為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為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為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為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為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為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說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說、歷史名人雅士,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說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為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為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嘆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說為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著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臺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眾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為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為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為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著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啟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臺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溫,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著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正規化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著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為紅茶。但是隨著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為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為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為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為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為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正規化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臺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預設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為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為為茶葉統一正規化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眾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為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為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為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為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為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為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為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為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為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說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為,作為茶文化身份的核心,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蘊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妝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為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蘊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蘊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凶猛等特徵,與負面資訊相掛鉤。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峰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為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溫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蘊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蘊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著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為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臺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為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啟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徵論文

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徵論文

   摘要: 茶文化,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之一,在歷史的傳承中,茶文化經過了千錘百煉,正所謂風掠窗臺色,茶逸自然香。我國的茶文化不僅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而且代表了相當多的文化精神內涵,同時,其中也有一定的美學特徵,並以這些基礎的美學特徵作為基礎,形成了全新的茶文化美感。本文主要對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徵進行了研究,並針對茶文化的獨特美學價值進行了優化,以期提升其現有的文化韻味。

   關鍵詞: 茶文化;藝術;美學特徵

  一直以來,茶文化都是中國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藝術的美感,更是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全新的藝術體現。現如今,國內的茶文化已然成為了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和熟知。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藝術美感,尤其對於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徵,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其是一種無稽之談,只是對茶藝的一種渲染而已。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國的茶文化藝術,確實有其獨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徵,並不是簡單的表面美感,如果僅僅對茶藝的表面進行研究,所發現的美學特徵是十分淺顯的,而且並不是茶文化藝術的真正美學特徵。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徵呢?筆者認為,茶文化的藝術美感,其實是一個過程的昇華,也是一種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認,茶文化藝術也有著濃厚的現實藝術美感,它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藝術特色和精神最為直接,而且經常能夠給人帶來一定的修身養性功效。

   1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徵介紹

  對於茶文化藝術的認識,大多數人的第一直覺都是簡單的品茶文化,因為這是最為直觀也是最為切實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藝術並不是這麼簡單,其中還包含了一定的音樂、舞蹈、服飾、建築等藝術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飲藝術,同時,在整個品茶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有很多的茶藝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並且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現如今,藝術領域對於茶文化的評價是一種綜合文化的代表,能夠與多種藝術特色實現深層次的融合,而且在整個品茶的過程中,不僅僅有茶香的味道,還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當中,經常可以見到文人墨客,在吟詩作對的過程中,總要以茶作伴,將茶作為雙方品賞的主要內容,同時很多人更是以茶為主題進行詩歌的即興創作。而且,當有親朋好友上門拜訪的時候,主人為客人準備的,往往都是簡單的茶。為什麼一定要準備茶品呢?主要原因在於品茶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其對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關係的一種認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後,主人會邀請客人共同品茶,雙方的品茶過程一模一樣,都是簡單的品嚐即可,沒有進行完全的飲用,否則會沖淡茶的味道,難以正確地品析出來。而這樣的品茶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美感的彰顯呢?茶雖簡單,卻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並給予了品茶雙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藝術的美學表現

   2.1茶文化的綜合美體現

  我國的茶文化藝術,本身便是一種美的彰顯,而其中的美學價值,也在人們的推崇下獲得全面的提升。但是,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徵是否有著明顯的表現呢?答案是肯定的。茶香本隨風,入口香三分。很多人在品茶的過程中,單純地認為茶文化的美感主要體現在茶的味道上,味道佳的茶便是美的茶,味道較差的茶,則沒有品的必要性,其本質已然缺乏一定的美感。但是茶文化藝術的美感並不止步於茶的味道上。它的整個過程,都是一種美的體現。因而,茶文化藝術的美,也被視為一種綜合美。而其中的美學便體現在多樣的文化藝術特徵上,如音樂、書法、繪畫上,都有著一定的茶文化美感,而且能夠與品茶的過程銜接起來,形成綜合的美。通常人們在進行品茶的過程中,還會對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徵,進行多方面的凝練和昇華,進而形成一種全新的美學文化,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寧靜、平和,還有著現代文化中的流暢、靜然,其中著重體現了中華文化當中的獨特審美觀念,凸顯了中國人民最為誠摯的審美追求。

   2.2茶文化的創造美體現

  除了茶文化的綜合美之外,茶文化通常還被人們視為一種創造性的美。而這一美學特徵主要體現在茶葉技師的表演,也就是沖茶泡茶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這裡的沖茶泡茶,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不僅需要對茶葉進行一定的篩選,還必須進行一定分量的調配,整個過程十分的細膩流暢。即使是在後期的沖茶過程中,也存在一種形式美的表現,也就是長嘴的茶壺,將其最為實際地倒入杯中,需要具有較高的平衡能力,而且不能隨意的晃動。同時,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技藝精湛的茶藝師傅,在沖茶的過程中,茶水進入杯中的速度一直沒有變化,保持相當穩定的狀態。現如今的社會當中,茶文化也衍生出了獨特的表演藝術,其中蘊含了相當多的美學特徵,並且不再是一門簡單的理論性質學科,開始有了以實踐為主的表演形式,其中所產生的趣味十分高尚,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追求。茶文化的創造美是一種全新的美感體現,同時也是一種意境的昇華。

   3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徵

   3.1茶文化藝術的基礎美學特徵

  在當代的茶文化藝術當中,包含了較多的美學特徵,而歸納起來總共可以分為五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形式美,指的是茶文化的杯具以及茶壺等物件,細細觀賞起來有著獨特的美感。其次是動作美,它指的是沖茶泡茶的師傅在整個茶藝表演的過程中,所展現的一些動作,十分的優雅自然,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嚮往。然後是結構美,它指的是茶文化在展現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與其他的特色文化藝術產生一定的交流與融合,整體的結構十分的富有美感。再之是環境美,在品茶的過程中,雙方選擇的環境一般都較為優雅,而且十分美觀,與茶香進行了美妙的結合。最後是神韻美,這方面的內容主要指的是一種意境的昇華,人們在品茶的時候,茶香會由口中進入神經,給人一種全身的意境美感。

   3.2茶文化藝術表演四要素

  茶文化藝術的美感形成,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茶文化藝術韻味作為基礎,還需要表演的四要素進行充實細化。而這四要素的內容主要有最為基礎的茶席佈置、深層次的茶藝程式、高素質的茶藝師素養以及茶文化的主體內涵構成。在一個完善的茶文化表現過程中,首先需要對茶席進行佈置,也就是對品茶環境的佈置,如果整體的佈置過於平淡,也會給品茗茶香造成一定的阻礙。而如果整體的佈置具有一定的優雅風格,將會在無形之中深化品茶的意境。茶藝程式是一個選茶、泡茶、沖茶、品茶的過程,其中的各個環節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美感。而茶藝師的修養,也可以稱為茶文化藝術的靈魂,它對於茶藝的美感表演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最後,茶文化內涵本身存在於品茶的過程中,其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4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徵,並不是淺顯的停留在茶藝的表面,許多時候還更深的存在於品茶的過程當中以及整個茶藝的展現,人們在對茶文化進行賞析的過程中,應當正確審視茶文化帶來的獨特文化韻味,加以合理的優化,進而塑造出獨特的文化美感。

   參考文獻

  [1]佘藝玲,楊秋娜.閩茶文化英譯的美學意蘊[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5,(02):42-46.

  [2]宋小娟,顏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學內涵[J].美術教育研究,2016,(06):39.

  [3]丁玉霞,艾美華.紀錄片:茶文化傳播的美學意蘊[J].今傳媒,2016,(02):110-111.

  [4]董曉.中國茶文化的審美觀照[D].山東農業大學,2012.

  [5]孫妮娜.江南地域文化的美學特徵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以南京城市公共藝術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9):256-257.

;

有關雲南旅遊文化特色論文(2)   雲南旅遊文化論文篇三:《雲南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研究》

  摘 要:品牌標識是旅遊目的地的品牌資產和核心要素,是旅遊目的地參與旅遊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旅遊品牌標識能有效傳播旅遊目的地的有效資訊,為旅遊目的地樹立良好的形象。雲南臨滄是世界茶文化資源的寶庫,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及茶馬古道的緣起地,這些寶貴的茶資源為臨滄開發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提供了基礎。為了更好地開發雲南臨滄茶文化旅遊,通過分析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開發現狀,提出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傳承和創新的對策。

  關鍵詞: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研究

  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是茶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將目的地茶文化旅遊品牌與其他地方的茶葉品牌區分開來的重要標誌。雲南臨滄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發展茶文化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臨滄的茶文化旅遊開發還處於初級階段,能供旅遊者識別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較少,茶文化旅遊品牌單一。面對未來的旅遊發展,應加強對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研究,探索適合臨滄茶文化旅遊發展的道路。

  一、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

  (一)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含義與特點

  品牌標識是帶有商標圖樣的用於區別一個產品或服務與其他產品或服務的標記,主要由圖形、文字或者其組合構成,是一個品牌最顯著的特徵,它能夠將一個商品與其他商品區分開來。[1]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是旅遊目的地品牌的重要標誌,體現旅遊目的地的屬性和特點。它的主要作用是將旅遊目的地的核心資訊傳達給旅遊者,讓旅遊者容易識別,便於記憶,因此,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便於旅遊者識別和判斷。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設計應注意將旅遊目的地的屬性與茶文化結合,創新品牌標識,讓旅遊者能夠把它和同類茶產品區分開來,界限清晰;其次,便於表達與旅遊目的地的功能特性。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設計要充分考慮臨滄的實際,深刻理解茶文化的歷史,使茶葉品牌標識與臨滄茶文化以及茶產品的功能特性相吻合;第三,能吸引廣大旅遊者的眼球,方便旅遊者記憶。總之,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應考慮目的地的各個相關因素,結合旅遊者的身份、社會地位、品味等要素,將臨滄茶文化品牌的資訊有效地傳遞給旅遊者,激發旅遊者的購買願望。

  (二)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研究的意義

  茶文化旅遊的發展為各地的旅遊業開發帶來了新的契機,也使旅遊市場的產品不斷豐富化,多樣化和個性化。但目前旅遊者對茶葉品牌的認知度不是很高,旅遊市場中的茶葉品牌魚目混雜,影響了臨滄茶文化的品牌形象,因此,研究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具有重要的意義。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研究能提高茶文化旅遊消費者的品牌文化觀念,促進旅遊市場的有序健康的發展;有利於挖掘茶文化的歷史,促進民族地區以及國內國際茶文化的交流;有利於拓寬市場銷售渠道,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加深旅遊者對茶文化的瞭解,進一步從生態、健康、科學的角度對茶葉資源進行的深層次開發,在振興茶葉經濟的同時促進茶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三)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臨滄的茶文化旅遊產品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旅遊市場的競爭中,茶文化旅遊獲得了較好的發展。臨滄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缺乏整體有效的規劃,茶文化旅遊品牌的開發呈現零散性、自發性的特點,難以形成統一的茶企業品牌和具有競爭力的茶文化旅遊品牌戰略。精品西湖龍井的品牌標識以西湖龍井一圓為大背景,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於世。安溪鐵觀音的標識主要由茶具和綠色的弧形圖案組成,讓人聯想到綠色生態健康飲品,這對於臨滄茶文化品牌標識的創新都是很好的借鑑。

  1.臨滄現有的知名茶文化品牌

  臨滄鳳慶縣被譽為“世界滇紅之鄉”。鳳慶的紅茶以其品質名揚四海,其中比較知名的有風牌紅茶等紅茶系列、經典1958系列禮茶、晒青茶清茶系列等。

  滇紅茶即雲南紅茶的統稱,主要產於雲南的南部及西南地區,可分為滇紅功夫茶和滇紅碎茶兩大品種。滇紅功夫茶於1939馮紹裘大師在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順寧茶廠試製成功,其外形規格清楚,色澤調勻,沖泡後湯色紅豔明亮,金圈突出,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享有“祁門紅茶之香氣,印錫紅茶之色澤”的美譽。“滇紅特級功夫茶”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前來昆明訪問的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因此被國家外交部指定為接待外賓的外事禮茶,成為雲南省茶葉產品中受國內外公認的知名品牌[2];滇紅碎茶於1958年試製成功,1964年開始批量生產,是顆粒型碎茶,形狀不規則,湯色紅濃,滋味強烈富有刺激性,是滇紅系列茶的重要組成部分。

  2.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

  茶文化的品牌標識是標註在茶的外殼包裝上,用來和其他同類產品區分開來的獲得法律認證的一種商品標記。以下主要從影象、視覺、文化等方面對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進行分析。

  影象要素:影象要素決定了一個品牌能不能很快的被消費者接受,它能刺激消費者的眼球,為品牌走向市場打下基礎,滇紅茶的品牌標識的影象主要凸顯了茶葉的產地、規格及等級,再加上多種色彩組合,在消費者的心裡形成了上等綠色有機品牌的良好印象。

  視覺要素:茶文化品牌標識承載了茶品牌企業的各種資訊,表達了企業的經營理念。從視覺上看,滇紅茶的品牌標識主要有文字、影象、顏色三部分構成,文字表明瞭茶葉的品牌及產地,圖形以圓為主,代表了中國茶文化理念中和諧的因素,傳承了中國的茶文化傳統,顏色以紅色和綠色為主要基調,紅色表現了茶的色澤,綠色突出了茶是一種有機健康的綠色產品,為消費者留下了許多安全、健康、綠色食品的遐想空間。

  文化內涵:滇紅茶的文化理念可以用3H來解釋:一是Healththorigin(生態產區),滇紅茶原料依託於臨滄高海拔原生態產區,無論是氣候、土壤,還是光照、溼度都特別優越,適合 種植 優質茶種,原葉採自鳳慶優質大葉種茶,抗病能力強,無汙染,綠色安全。二是Healthtea(有機品牌),滇紅茶一直遵循有機健康的理念,從選址到茶葉的種植、栽培、施肥、採摘、加工、成品,都才有傳統的培植製茶工藝,選天然原葉,為廣大茶葉品牌的消費者提供生態產品,讓品茶者放心。三是Healthfunction(修身養性),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茶文化的消費需求在不同層次的人群中呈現不同的特徵,但識茶、品茶、 飲茶 直至茶文化品牌旅遊對廣大茶文化旅遊消費者頤養身心,修身養性的基本功效卻一直存在,旅遊者可以品茗休閒,放鬆身心。   三、影響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發展的制約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臨滄旅遊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茶文化品牌,但難以形成一條品牌線,能供旅遊者識別的品牌標識不多,品牌標識單一,很難刺激旅遊者的消費。影響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臨滄茶文化旅遊開發尚處初級階段,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單一。臨滄的茶文化旅遊品牌主要是紅茶類,並且大多數是初級產品,很少經過深加工,間接的導致知名品牌少,並且多數茶文化旅遊品牌的價位偏低,旅遊者對其瞭解不多,難以形成知名的品牌戰略;其次是已經開發的茶文化旅遊品牌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茶文化旅遊消費者對已經開發的茶文化旅遊產品認知度不高,在市場上銷量不高,主要還是因為宣傳力度不夠;再次是臨滄茶文化旅遊的社會環境不夠理想,茶文化氛圍不濃,當地居民缺乏開展茶文化旅遊的意識,即使是在小範圍的茶文化旅遊品牌市場上,各種強買強賣的現象時有發生,茶文化旅遊品牌市場混亂;總之,筆者認為,要有效的減少以上制約因素,的支援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除前期知名品牌外,新開發的茶文化旅遊品牌大多有私人或個體承包,品牌標識界限模糊,高仿產品在所難免,並且任意定價,旅遊者很少願意去了解,市場秩序混亂,要完善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市場,必須多方配合,加大管理力度。

  四、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傳承和創新對策

  目前,臨滄的茶文化旅遊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臨滄茶文化風情園。臨滄茶文化風情園地處臨滄北3公里的忙畔鄉青龍山茶園,有2400畝優質高產的連片茶園開發為茶文化旅遊區,是臨滄建成的第一個以茶文化為背景的“臨滄茶文化風情園”,展示了茗牌茗品、茶歌茶舞、茶禮茶俗、茶道茶藝等內容,並且提供了茶文化交流館,於1998年被列為雲南省25個旅遊精品之一,在各級的支援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二是舉行茶葉展銷會。為促進臨滄茶文化的發展和各地茶文化的交流,開啟茶文化旅遊市場,每年的陰曆三月,臨滄都會在鳳慶舉辦為期15天得大型茶葉展銷會,節日期間,進行各種茶藝表演,茶歌茶舞。展銷會上雲集了各種茶葉產品和其他的一些日用品,在當地有一定的規模,但由於人們對茶文化的認知度不高,大多數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日用品上,在促進茶文化的交流和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的銷售方面有待提高。

  可見,臨滄的茶文化旅遊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茶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還處於初級階段,呈現出自發性,分散性的特點,尚未形成整體的開發格局,茶文化旅遊品牌的知名度還有待提升。

  (一)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創新途徑

  筆者認為,第一,應深入分析臨滄現有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將同類的產品進行歸類,進行產品組合,創新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第二,應整合臨滄的茶文化旅遊資源,根據茶文化旅遊市場的需求,研究開發新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臨滄的茶葉品牌標識大多以地域來命名,對茶品型別及內容的涉及很少,除紅茶外,臨滄還盛產其他的茶葉,要注重綠茶、花茶的研發和茶葉功效的開發,滿足消費者的心理屬性,激發其購買;第三,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創新應走特色化道路,臨滄茶文化底蘊深厚,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保留了一些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種茶、飲茶風格,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開發應該結合這些特色優勢,開發出具有臨滄民族風味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最後,在圖案、色彩等方面,應通過新穎的圖形設計和醒目協調的色彩組合吸引旅遊者的注意力。

  (二)加強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營銷

  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營銷是通過茶葉市場的交換來滿足現實或潛在的茶文化旅遊消費者的需要的綜合性經營銷售的活動過程[3]。

  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營銷首先可以利用臨滄當地的茶樓文化進行宣傳。茶樓最初在唐代以茶館的形式出現,宋代開始逐漸繁榮。現代的茶樓是人們娛樂休閒的重要場所,臨滄應該抓住機遇,振興臨滄的茶館文化;其次,應通過茶藝歌舞表演提高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知名度。通過茶藝表演帶給旅遊者精神的享受,讓廣大旅遊者體會到臨滄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人們瞭解茶文化旅遊品牌,引導消費者愛茶、品茶,宣傳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再次,可以通過舉辦茶葉博覽會、展銷會,茶藝大賽等,巧借各種節會旅遊提升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影響力。展示知名的茶葉科技成果、茶葉包裝、茶葉的品牌標識、茶飲料等各類茶產品,展示茶葉旅遊品牌開發取得的成果和茶區的新風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注和參與茶文化的開發和利用。最後,應做好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的開發和歸檔工作,打造好進入茶文化旅遊市場的第一張名片,讓旅遊者獲得難忘的旅遊或購買經歷,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擴大茶文化旅遊品牌的影響力。

  (三)創新營銷理念

  一是利用 廣告 擴大知名度。通過廣告將茶葉品牌的核心價值傳遞給消費者,加深消費者對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標識的印象,提升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廣告可以採取形象代言人的策略,利用有價值的媒體、報紙、雜誌等加強宣傳。

  二是加強公關營銷。公關主要是針對公眾心目中的茶葉品牌形象進行管理,通過公共關係活動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在“滇紅特級功夫”公關營銷成功的基礎上,還可以採取贊助、捐贈等策略,打造良好的臨滄茶文化品牌形象,同時提升臨滄茶文化旅遊品牌企業的形象。

  總之,臨滄發展茶文化旅遊品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臨滄的茶文化旅遊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走品牌化道路,創新茶葉品牌標識,在茶文化旅遊市場中謀求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白光、李紅主編;中外著名品牌標識釋義詞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1月,1--17

  [2]臨滄市茶葉發展概況[J];普洱經濟日報;2010年第11期

  [3]羅明義,21世紀雲南旅遊業發展戰略研究[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154--167

猜你喜歡:

1. 關於旅遊文化的相關論文

2. 有關傳統文化的論文

3. 關於雲南旅遊隨筆

4. 雲南旅遊感想文章

5. 有關旅遊的論文

6. 有關傳統文化結業論文

淺談現代舞單人舞編舞技法

淺談現代舞單人舞編舞技法

  現代舞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自由,不會要求你用特定的步法動作來表現你的感情。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淺談現代舞單人舞編舞技法,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現代舞以其不拘一格的觀念和精神在當下贏得了一批年輕人的青睞,它所倡導的自由隨意的舞風和直指內心體驗的創作理念已經使其成為一個分類學意義上的“舞種”。而從學理上來看,現代舞並非一個舞種,而是一個外延寬泛的觀念,是二十世紀現代思潮在舞蹈界的反映,也是舞蹈正在進行時的狀態。在現代思潮所給予的自由空間裡,現代舞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探討編導技法無限可能性的過程。筆者就現代舞單人舞的編舞技法進行探討,希望有助於舞蹈編導初學者或愛好者的理論學習,使其瞭解現代舞單人舞的編舞技法內容,並在編舞實踐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援和引導。

  一、現代舞單人舞編舞的技法訓練

  現代舞編舞的教學是由“單人舞技法基本理論”、“基本的技法技術訓練”及“創作實踐”三部分內容結合起來的,並通過分析動作,對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創造性的重建架構,並盡力培養完成編導技術技法的形式訓練和動作思維的能力[1]。單人舞編導基本理論與技法是編導教學的根本。經過現代舞編導先驅們對動作研究和多年的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套清晰有效的教學體系:從啟發學生對動作的認識開始,引入時、空、力等相關因素變化,讓編舞者逐步瞭解舞蹈的語言層級,最終以純動作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舞蹈小品。

  (一)舞蹈動機

  “動機”一詞借自音樂,常指一個簡短的旋律型,一般長度為1小節。美國著名現代舞蹈家多麗絲韓芙麗把舞蹈的動機,稱為“動作動機”,指的是作為編舞起始之點的“1小節舞句”[2]。舞蹈動機是最基礎的動作結構單位,是舞蹈形象的基因,是統一舞蹈動作的中堅要素,也是發展舞蹈語言的主導因素。通常舞蹈動機具有形象性,可變性,鮮明個性,簡練性,舞蹈性,觀賞性等特徵。在形成動機以後就開始發展了,舞蹈動機的發展可以是單一動機向複合動機發展;方向、幅度、力度、節奏、空間的變化;原型動機中加新元素;加大原型動機難度;多次重複;變化重複;調整動機動作順序;改變完成動機節奏的身體部位;改變動機情態;改變原型動機的時值等。我們可以綜合利用以上的辦法來組合使用。

  (二)造型構思及其“解”“進”

  造型,是指相對靜止的動作。對於造型的要求是新穎,具有動作性而有所表達。這就需要造型的“解”與“進”。“解”“進”都是具有造型因素的動作過程。“解”是指在造型基礎上,一種緩慢的造型拆解動作。反之,“進”是緩慢潛入造型的動作。對於“解”與“進”的這種關聯性發展,我們可以理解成電視裡常看到的花苞到花兒怒放的慢鏡頭播放,可以用一段“解”或“進”的動作造型來分別比作“花苞”和“怒放”的狀態。我們需要詮釋出來的就是這兩種狀態在轉變過程中動作的層層解剖,關係緊湊的連結,造型的瞬間跳度。

  (三)時空力的綜合練習

  通過動作的發展變化,編舞者便可以進入到舞段練習階段。舞段技法練習分為四個板塊:時間、空間、力量的認識與動作的發展變化以及動作的分解與重構。在時間練習上,主要通過慢速,快速和節奏變化來使動作達到發展變化,呈現一個全新的舞蹈段落。在空間練習上,我們可以對空間進行無限的擴充套件與壓縮。在力量練習上,通過力量的變化引起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給動作“原型”以豐富的變化和發展。而力量的變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尋求兩極的對比,如收縮與放鬆,緊繃與鬆懈等。動作的分解是對動作進行分解,分解到最小元素。它包括動作分解,動作重構,元素舞段。通過這樣的分解,達到動作的發展變化,構成新的舞蹈段落。

  (四)節奏、情緒和路線的練習

  節奏練習,主要通過慢速,快速和變化節奏來練習。首先將動作慢速去完成,在慢速中感受動作的細膩;再將動作快速完成;最後則是將原型組合節奏化,比如幾個簡單的走步,在需要表達急切情緒時,變它為碎步,而後在一串碎步後嘎然而止。這種節奏的處理,可以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的波瀾,形成一定的.情感衝擊。 情緒練習,是以自己的肢體動作為主的,也包括一些表情的傳達,能使觀眾清晰動作的情感內涵,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情緒練習能有效的培養編舞者情感的表達,為後面成品舞蹈編創的情感核心打下良好基礎。這種情緒練習可以理解為一種生理上的情緒,也可以是擬人化的情緒,如,神泣等,甚至可以是一種意象性表達。如袁禾老師在《舞蹈意象論》中提到的“舞以達歡,舞以載道,舞以象和”就指出了舞蹈中意象的重要性和至高地位[3]。路線練習,簡單的理解就是要加強舞蹈的腳下流動,使動作能在舞臺上流動起來,動作流動過程中留下的路經痕跡形成一定路線影象,可以使整個舞蹈形成一種構圖,進而形成一種表達。

  (五)小品

  舞蹈小品,也是作品。只是在規模上,時間上短小一些,一般在3到5分鐘,結構相對。既然也是作品,首先它要求主題明確;作品的完整性;風格的統一性。它可以運用重複、對比、排程等多種手段進行編導,連貫性強。在元素、造型、舞句的材料使用上要進行細緻準確的分析,便於初學者對作品整體上的把握。

  (六)舞蹈成品

  在現今可供學習和參考的資料文獻中,單人舞技法練習通常分為七部分。認識、選擇動作;動作元素的分解;造型的構建;時空力的運用;舞段的構建;形式結構小品;音樂即興運用。音樂即興運用是指相對固定的舞蹈小品,在不同風格音樂的配合下進行舞動的形式,舞者可以和音樂同步而舞,也可以把音樂單純作為一種背景而進行舞動。這種練習主要是打破常規的編導模式,嘗試一種新的與音樂聯絡的方式,給觀者不同的藝術感知從而豐富作品的想象空間。

  二、對於現代舞學習的幾點意見

  現代舞強調自我、尊重個性,所以外表看來它幾乎是沒有審美規則可循的,無拘無束,有時甚至自由散漫、慵懶、無所事事。更有甚至可能會跟隨其他現代藝術荒誕、離奇、怪異的想法,與通常意義上的舞蹈漸行漸遠。因此學習借鑑它時要掌握分寸和尺度。巨集觀學習現代舞單人舞編舞的基本技法之後,需要更多的是實踐創作,這也是學習理論之於實踐的目的。我國舞蹈事業應是中國特色的舞蹈事業,不能崇洋媚外或異化自身文化,不能盲目苛求技術技巧的“高精尖”,使舞蹈成為雜耍,芭蕾。筆者以自身大學舞蹈學習環境,綜合我國的舞蹈發展現狀,對於我們如何學習好現代舞編舞提出以下見解。

  (一)發展民族特色的現代舞

  目前在中國,現代舞還只是一個小眾的藝術,但著名現代舞團雲門卻有眾多的觀眾,其原因在於編導林懷民提出的“中國人編舞給中國人看”思想,這也是雲門舞團長期積累培養觀眾的結果[4]。在雲門最新作品《行草》中很好展現了人生百味,氣定神閒的哲思,這種內涵植根於每個中國人骨髓,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舞。一個編導用輕盈的身體傳達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不僅能很好發展我國現代舞,而且能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09年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的《一桌N椅》,是從戲曲唱腔中捕捉現代舞。前身是由北京現代舞團首演於2000年的《一桌兩椅》,其主要編導曹誠淵立足傳統戲曲,在內容和形式上求新求變,雖然演出一度引起爭議,但它藉助傳統文化來創新,在褒貶不一的爭論聲中造就了一定影響。整個舞劇挑選了最具特色的八個劇種(京劇、越劇、秦腔、豫劇、粵劇、潮劇、二人傳及黃梅戲),選取其中精彩的劇目唱段,而每一唱段代表一種人類關係的特殊處境。多年後的再次登臺,編導依然借用中國戲曲高度凝練的抽象手段和精神意向,並別出心裁地在劇本架構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大膽解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兩個作品的巨大成功是在於他們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做支撐。作為中國舞者,我們除了不斷學習外國各方優勢之外,最終目的應該是發展和推廣自身文化。我認為,無論一個舞者跳得如何,編得如何,他能以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為宗旨才是最崇高而偉大的。

  (二)不做舞蹈機器

  中國舞蹈界是以表演為核心的一個體系,少有創新,就連CCTV舞蹈大賽都傳達著技術至上的資訊,這也導致舞蹈在中國形成了一種發展的畸形走向。有無數佚名網路筆者坦言:“當今中國官方和專業領域中的所謂舞蹈,已經不是舞蹈,而應該改稱為體操藝術;雜技藝術;人體雕塑藝術;變種芭蕾舞。”“一百多年來,中國不是對外開放不夠,而是中國已經喪失自己的精神家園已久!”[3]這麼犀利的批判是我們所有舞蹈藝術從事者值得深深反思的。編導用心創作,舞者用心舞蹈,真心的,真切的創作舞蹈形式,這才是作品達到極致的不變定理。因為任何一個作品最動人的,應該是它的那份情!學習編舞技法,是對舞者的完善且有助培養集表演、教育和編導於一身的綜合型舞蹈人才。在技法學習中,對舞者個性和思維進行開發和培養,這樣有助於舞者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不再是機械地肢體活動,不是程式化的編創。

  三、結束語

  中國的舞蹈行業發展迅速,我們需要發展的是我們中國人的現代舞,並且始終以創新為主導核心,形成能充分發揮舞蹈藝術批判性和性的良性發展氛圍。這就要求我國的舞蹈人才對於舞蹈有一個明確而清醒的認知。我國的舞蹈人才不應該是被舞種嚴格分割的專才,而是,不僅能跳任何舞種,能教學,更應該是能編創的,能表達生活感悟,能為舞蹈發展不斷提供新鮮血液的全面人才。戴愛蓮說:進一步發展繁榮中國的舞蹈藝術,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是一個需要很多人蔘加進來的事業,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的精力[5]。對於青年舞蹈職業者來說,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守和.單人舞編舞技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於平.舞蹈動機的捕捉與運演[DB/OL]. 2005-4-24.

  [3]袁禾.中國舞蹈意象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4]張麟.氣定神閒 意象萬千――從《行草》看林懷民的現代舞藝術追求[J].舞蹈,2010.

  [5]黃明珠.現代舞的風格特徵[DB/OL].

  【拓展】茶文化與現代舞教學研究

  摘要 :武夷山既是世界自然遺產又是文化遺產,武夷山的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將武夷的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歌將人與茶的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茶舞蹈更是優美若仙境舞蹈。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象徵,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茶舞蹈便是將這種精神用動作和舞姿更加形象地表達出來。將茶文化運用到舞蹈中是舞蹈教學的一大難點與亮點,這要求老師既要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又精通舞蹈編排。本文將針對茶文化內容進行簡單闡述,並針對茶舞蹈的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武夷;茶文化;舞蹈教學

  1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的四五月份是最有“味道”的時候,這個時候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瀰漫著茶香,沁人心脾的茶香,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福建是我國的茶葉大省,許多著名的茶都出自這個美麗的地方,不同的茶產區從南到北分佈在整個福建省,閩中有綠茶,閩南有烏龍茶,閩北有紅茶、白茶、烏龍茶等,當然,閩北的茶葉品種更加豐富,尤其以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武夷山而聞名。武夷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產茶基地,所以研究武夷茶文化以及茶舞蹈是十分具有代表意義和文化價值的。茶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精神文化的內涵,將茶文化寓於舞蹈教學中十分有必要的,通過舞蹈將茶文化的精神更加形象地表達,同時將中國的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2武夷茶舞蹈分析

  武夷山雖然是福建省產茶中心區,但是民間遺留的茶歌茶舞動態形象和資料較為貧乏,不及江西浙江地區,幾乎沒有關於茶舞的原生態舞蹈,更無從提取茶舞的元素。所以在缺乏詳細原始資料的情況下,對於武夷茶舞蹈的編排只能是深入民間,通過長期的資訊採集及採風,從民間茶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武夷茶問》是著名的武夷茶舞蹈詩,整個舞蹈詩的創作分為五個部分,將茶的歷史以及採茶過程中的動作和民間的一些儀式優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這一龐大的史詩般的鉅作。舞蹈詩《武夷茶問》的五個部分分別是《雷聲開山》、《風聲喊山》、《水聲茶靈》、《物聲茶蛻》、《心聲茶禪》。

  2.1舞蹈形象設計

  《雷聲開山》的舞蹈形象來源於雕塑—武夷魂,並與彭祖開山的故事相結合。彭祖和他的兒子帶領百姓開山造地,表現出不辭辛苦、堅韌不拔的精神,在舞蹈的部分,將開山者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人物形象特徵展現出來,通過男子群舞,將男子的陽剛之氣和力量之美展現在舞臺上,給觀眾帶來視覺震撼。《風聲喊山》來自於當地茶農們在開山採茶前的喊山習俗,主要將武夷山茶祭祀中喊山儀式展示出來。舞蹈改編自閩北特色的舞蹈動作—儺舞動作,這是閩北原生態民間特色舞蹈之一,古時主要用於祭祀、祈福、驅鬼、辟邪等,舞蹈中舞者的主要形象特點是佩戴著面具,這是儺舞中所使用的儺面具。舞者把儺面具戴在腦後,給人一種正面是人,背面是儺的一人雙面的人物形象。《水聲茶靈》直接描寫了茶,茶靈不僅想表現出茶的靈魂更是把茶想象成一個精靈。作品中多采用擬人的舞蹈表現方式,通過背景佈置和舞蹈表現,虛實結合,不僅僅是對茶的外形的單純模仿和描畫,而是用抽象的方法從本質上來表現武夷茶的特點與靈魂。《物聲茶蛻》表現茶的一個變化過程,從葉的採摘到最後的製成成品,將整個茶葉形成的複雜蛻變過程在舞蹈中表達出來,也從側面反映出茶農的採茶、製茶的艱辛和豐收後的喜悅,將茶葉的蛻變過程凝結昇華,打動觀眾。《心聲茶禪》是通過一群白衣少女的飄逸、莊重、恭敬的奉茶、品茶的動作,以及其中的祥和寧靜的氛圍來烘托出高雅淡泊的氣氛,讓觀眾觀後內心寧靜平和。這一部分主要側重於意境的表現,作品是被佛教音樂、燈光來烘托氣氛。

  2.2舞蹈動作設計

  《雷聲開山》的主題動作是來源於對開山的場景想象,主要由搬石頭、敲石頭、抬石頭、扛石頭等動態動作組成。舞蹈主要利用腳步的移動變化,用沉重的腳步表現開山艱難。《風聲喊山》主要再現喊山儀式,在舞蹈設計上借用音樂中的復調手法,一部分是背面的儺舞動作,另一部分人是正面喊山人的叩拜與擊鼓喊山動作,兩部分人在同一場景中表現喊山儀式。人和儺的正反面的動作對比在主題中得到和諧統一。《水聲茶靈》主要是通過舞者的手臂動作將茶的柔軟的花和葉表現出來,有一種剛柔並濟的感覺,將茶的韻味表現出來。每一個舞步以及手臂動作的設計都是將茶精靈的飄逸展現出來。《物聲茶蛻》主要是將採茶、製茶過程中幾個代表動作的生活動作原型展現出來,在動作節奏上,通過快速繁忙的舞蹈動作表現出製茶的忙碌,通過放慢節奏的動作表現出製出茶後的喜悅自豪心情。《心聲茶禪》在手形上,吸取了茶藝中對於佛教手形的總結,保持內心的寧靜,體驗茶道的悠遠。在腳步上,用緩緩的行走步伐表現超凡飄逸,總體營造出一種祥和安寧的氣氛。

  3寓茶於教

  3.1加強基本功教學

  要想將茶文化淋漓精緻地表現出來,加強舞蹈基本功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好的舞蹈設計及形象設計都需要優秀的舞者去展現,只有擁有紮實的舞蹈基本功,才能遊刃有餘地表現茶文化的精髓及形象。通過對武夷茶舞蹈的分析不難發現,要想提升茶舞蹈教學質量,就要加強基本功訓練,尤其是舞蹈演員的膝蓋功夫和手腕力量。有好的膝蓋功夫能夠讓演員在做半蹲、深蹲等動作時沒有吃力的感覺,使身姿動作更加輕盈優美,這樣也有利於更加準確地展現茶舞蹈所要表現的內容和情節,使表演更加到位。跳舞是十分消耗體力的,演員要想能夠在舞臺展現優美舞姿及長時間的表演,就要在平時加強基本功訓練。強化手腕的功夫主要是為了做一些輕靈飄逸表現採茶優美動作以及表現茶的靈魂時能夠神形兼備。當然,舞者其他方面的力量訓練也必不可少,只有有了堅強的體魄才能保證整場舞蹈的表演質量,滿足舞蹈情節講述需要,完美闡釋舞蹈內涵。

  3.2加強茶舞蹈文化背景的講解

  茶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的藝術結晶,這些舞蹈中蘊含著現實生活的養料,激發著後人不斷創新與創造。每一個茶舞蹈的動作背後都有其想要表達的故事或者靈魂,都是鮮活而生動的,只有真正瞭解了舞蹈的文化背景,才能將其主旨完美闡釋。要想使舞蹈演員在舞臺上做到情景交融,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利用多媒體教學,向演員生動形象地展現茶文化,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與茶相關的歷史文化以及其生長的自然環境等。也可以經常播放一下民間的茶舞蹈或者茶農採茶、製茶的畫面,讓學生從生活中吸取養分,從實踐中尋找靈感,而不是憑空想象。當然,有機會的話,老師還可以帶學生到茶園實地考察、採風,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尋找靈感,體會茶舞蹈的精髓,從而將茶的神韻表現出來。

  3.3加強情感訓練與舞蹈動作的結合

  舞蹈表演不僅僅是演員肢體動作的展示,更加是情感的表達宣洩,要讓觀眾在從舞蹈演員的表演中感受到作品的主旨以及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舞蹈是一種身體語言,通過這種語言向觀眾講述故事,通過舞蹈動作傳遞著情感的濃烈與淡雅。為了能夠提高教師的舞蹈教學質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要加強情感方面的訓練。基本功訓練和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固然重要,但只有富有情感的舞蹈表演才是有活力與生命力的。這就需要學生能夠深入地瞭解民俗風情與文化特色,儘量還原真實,並且能夠得到啟發。這樣,就需要教師多多帶領學生深入實地去體驗生活,甚至投入勞動中,從茶農的生活環境到工作環境,切實體會茶農採茶的艱辛和製茶成功的喜悅,欣賞沖泡茶湯過程的寧靜氛圍和動作手勢,這樣演員表演出來的舞蹈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骨骼豐滿的。

  3.4實現歌、舞、樂的結合

  在我國古代將歌、舞、樂三者相結合的表演並不少見,但是在教學中,往往容易將這三者割裂開來。後來似乎形成了這樣一種認知:歌,似乎是音樂學院的技能;舞,似乎是舞蹈學院的技能;樂(戲)似乎又是戲劇學院的技能。看似“各司其職”,互不影響,其實是將三者割裂開來,而舞蹈又正是這三者的完美結合,所以在現代舞蹈教學中應該三者相結合,不僅運用單項訓練,還要加強多元化交叉訓練,三者兩兩結合,使用這種高度融合的訓練方法,讓學生實現全方位的鍛鍊,實現全面發展。這種全能型的舞蹈人才也正是目前所稀缺的。

  3.5情景模擬訓練

  許多情況下,由於時間、精力等眾多方面的,老師並不能經常帶學生到實地去採風,在這種情況下,情景模擬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舞蹈教學方法。教師通過設定情景,指導學生在其創設的情景下進行技能訓練。這種互動教學法打破了常規的老師示範學生模仿的訓練模式,而是讓師生在模擬情景中實現互動,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也有利於老師形象教學。通過情景模擬,抽象的動作變得形象化,每一個舞蹈動作都有了生命力,學生也容易記憶,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4結語

  賈作光先生曾經說過:“舞蹈創作必須立足於生活這一源泉,這是唯一的源泉,要在批判地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來發展我們的舞蹈藝術。”舞蹈教學應當充分結合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茶文化是茶舞蹈的立足之本。舞者應該對傳統民間民族舞蹈有深刻的認識,深刻學習傳統民俗文化,從深層次發掘舞蹈主題背後的意義,領略其深刻內涵。所以,舞蹈教學中既要加強基本功訓練,又要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多重教學才能使學生將舞蹈動作與文化內涵相結合,表現在舞蹈作品中,最後帶來富有感染力與生命力的高質量的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劉俊.江西地區採茶舞蹈教學中“三道彎”的應用研究[J].福建茶葉,2016(5):374-375.

  [2]董銘,呂葷全.“三道彎”在贛南採茶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2(9):91-92.

  [3]李慶華.贛南採茶舞蹈“三大表演技巧”與舞蹈演員性格化訓練研究[D].雲南藝術學院,2011.

  [4]吳莉蘭.論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D].福建師範大學,2013.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5lo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