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葉審評的基本流程

茶葉審評的基本流程

茶葉審評的基本流程

茶葉審評的基本流程包括:

1. 觀察外形:通過觀察茶葉的外形、色澤、大小、均勻度等特徵,評估其整體質量。

2. 嗅聞氣味:用鼻子聞取茶葉的香氣,評估其香氣強度、香型、清香程度等特徵。

3. 品嚐口感:用口感受茶葉的味道、滋味、潤滑度、回甘程度等特徵,評估其口感品質。

4. 判定品質:根據以上觀察和品嚐結果,綜合評估茶葉的品質,比較之前評判過的茶葉,最終決定其等級和價格。

5. 審評記錄:將評估結果記錄下來,與其他茶葉進行比較和對比,為後續提高茶葉品質提供參考和指導。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審評的基本步驟

茶葉審評的基本步驟無非分為幹評和溼評兩個步驟。

幹評是審評茶葉的外形、色澤、淨度、香氣等,是用專業的評茶盤在幹評臺上完成,如圖:

溼評是審評茶葉的內質,主要是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來評判,是在專業的溼評臺上,用沖泡茶葉來完成,如圖:

其實,不難,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得很好。

怎麼辨別茶葉的品質,對茶葉的審評,從哪幾方面入手。

茶葉的審評可分幹評和溼評兩大程式。

所謂幹評即為看幹茶的外觀,溼評則為沖泡審評,又稱“開湯”。

茶葉審評又有五大審評專案和八大審評因子之說。

五大審評專案分別審評的是茶葉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其中審評外形即為幹評;八大審評因子分別審評的是茶葉的老嫩、條索、色澤、整碎淨度、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其中審評茶葉的老嫩、條索、色澤、整碎淨度為幹評,其餘為溼評。

茶葉審評的操作流程如下:取樣→外形→稱樣→沖泡→瀝茶湯→評湯色→聞香氣→嘗滋味→看葉底。首先是看幹評的四項因子:

1、茶葉的老嫩:

(1)芽及嫩葉的比例相近、芽頭壯實、葉質厚實,則嫩度較好。

(2)鋒苗:指芽葉緊卷做成條的銳度。條索緊結、芽頭完整鋒利並顯露,表明嫩度好,因為嫩度好,葉質柔軟,在揉捻做形時,芽葉更容易捲曲成條。此外能夠突顯嫩度的還有芽毫,所謂芽毫即為芽上的茸毛,茸毛多、長而粗為好。一般來說炒青茶,由於在炒制的過程中茸毛脫落,致使芽毫減少,烘青茶則芽毫較多。

(3)光糙度:嫩葉的細胞組織柔軟且果膠質多,容易揉成條,使條索光滑平伏。而老葉質地硬,條索不易揉緊,條索表面凸凹起皺,幹茶外形較粗糙。

2、條索:葉片卷轉成條稱為“條索”。各類茶都具有一定的外形規格。

(1)長條形茶的條索比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如茶條細緊,體積小為好;條索渾圓挺直為好;芽葉肥壯、葉質厚的鮮葉有效內含物含量高,製成的茶葉條索緊結重實。

(2)扁形茶的條索比規格、糙滑。如龍井茶條形扁平挺直,形似碗釘。大方茶條形扁直,稍厚,較寬長且有較多稜角。

(3)圓珠形茶比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顆粒緊結、重實勻正為好。

3、色澤:評比茶葉色澤的深淺、枯潤、勻雜。

(1)深淺:首先看色澤是否符合該茶類應有的色澤要求,對正常的幹茶而言,原料細嫩的高階茶顏色深,隨著茶葉級別的下降顏色漸淺。

(2)潤枯:“潤”指茶葉表面油潤光滑,反光強,表示鮮葉嫩而新鮮,加工及時合理,品質較好。若枯暗則反映鮮葉老或制工不當,茶葉品質低劣。

(3)勻雜:茶葉色澤一致均勻則茶葉品質較好。若色澤不一致,茶葉中多、青條、焦片等則說明茶葉色澤雜亂,品質較低。

4、整碎淨度:

“整碎”指外形的勻整程度,毛茶要完整,精茶要拼配比例恰當。茶葉中的夾雜物可分為兩類,茶類夾雜物和非茶類夾雜物。茶類夾雜物如茶梗、茶籽、茶末、毛衣等。非茶類夾雜物指如竹屑、雜草、砂石等。淨度越高,茶葉品質越好。

稱樣是茶葉外形審評的流程之一對嗎

稱樣是茶葉外形審評的流程之一。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茶葉審評的操作流程前面幾步分別是:取樣、外形、稱樣等,所以稱樣屬於外形評審的範疇。

審評外形般是將適量茶葉放入樣茶盤中,雙手持樣盤的邊沿,運用手勢作前後左右的迴旋轉動,使樣茶盤裡的茶葉均勻地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有次序地分佈,並通過“篩”與“收”的動作使茶葉分出上中下三層次。

茶業外形評審的概念:

嫩度是外形審評因子的重點,一般嫩度好的茶葉,應符合該茶類規格的外形要求,條索緊結重實,芽毫顯露,完整飽滿。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是區別商品茶種類和等級的依據。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等。

整碎是指茶葉的勻整程度,好的茶葉要保持茶葉的自然形態。

色澤是反應茶葉表面的顏色、色的深淺程度以及光線在茶葉面的反射光亮度,各類茶葉均有其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淨度是指茶葉中含夾雜物的程度,淨度好的茶葉不含任何夾雜質。

綠茶審評的操作程式包括哪些步驟和要求

綠茶的評審我們通過茶葉感官審評確定茶葉的品質優劣,價值高低,從而劃分等級。感官審評分為幹評和溼評,常以溼評內質為主,因產銷要求,偶有以幹評為主。審評時,依外形、香氣、湯色、滋味、葉底而行,順序如下:

把盤:將茶樣放入樣盤裡,持邊沿,前後左右順勢迴旋轉動,使茶葉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不同次序分佈,後反轉收攏成饅頭狀。此後,茶葉可分成上段茶(面裝茶)、中段茶(腰檔或貨肚)、下段茶。看茶時,順序而下,需因比重分析評定幹茶等級。在精茶審評時,要檢視三檔茶拼配比例是否恰當相符,平伏勻齊不脫檔。

開湯:取3g投入審評杯(150mm),以滾沸適當的開水慢快慢沖泡,水量與杯口要保持一致。五分鐘時將茶湯過濾至審評碗內,要完全濾盡。開湯後先嗅香氣,次看湯色,再嘗滋味,後評葉底。綠茶則應先看湯色再嗅香氣。

嗅香氣:依靠嗅覺辨別香氣。此時,一手拿住審評杯,另一手揭開杯蓋,靠近杯沿用鼻輕嗅或深嗅,也有將鼻部深入杯內接近葉底以增加嗅感。每次所嗅時間不宜過長,一般3S左右。:嗅香氣要熱嗅、溫嗅、冷嗅相結合進行。嗅香氣以55℃最適宜,超65℃感到燙鼻,30℃茶香太低沉。

看湯色:依靠視覺審評。茶葉開湯後,茶葉的內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現的色彩,稱為湯色,又稱水色,俗稱湯門或者水碗。茶湯中的成分和空氣接觸後易發生變化,審評需及時,按湯色性質及深淺、明暗、清濁以及沉澱物多少等評比優次。

嘗滋味:滋味是由味覺器官來區別。舌頭不同部位對滋味的感覺不同,茶湯入口要在舌頭上迴圈滾動,從而體味各種味感。舌尖感受甜味,舌兩側前部易為鹹味,後部為酸味所興奮,舌心對鮮澀味最敏感,近舌根為苦味所影響。審評前,儘量吃得清淡,少吃刺激大的食物。審評滋味時,按濃淡、強弱、鮮滯和純異評定優劣,湯水溫度以50℃為宜。嘗味後的茶湯一般不宜嚥下,嘗第二碗時,匙中茶液應倒盡,或是在白開水中漂淨,防止相互影響。

評葉底:依靠視覺和觸覺來判別,根據葉底的老嫩、軟硬、勻雜、整碎、色澤和開展與否來評定優次。將杯中沖泡過的茶葉倒入葉底盤或者放入審評杯的反面,用葉底盤將茶葉拌勻、鋪開、撳平,如果感到不夠明顯時,可在盤裡加茶湯撳平,再將茶湯徐徐倒出,使葉底平鋪看或反轉。用漂盤看,則可增加清水漂葉,使葉張漂在水中觀察。可用手指按撳葉底的軟硬、厚薄,再看芽頭和嫩葉含量、葉張卷攤、光糙、色澤以及均勻度等區別好壞。

茶葉審評過程中,每一環節都無法單獨反映出茶葉整體品質。每個審評環節需相輔相成,綜合對比才能得出結論。感官審評的每個步驟都要嚴格按照評茶操作程式和規則進行,並做好記錄,取得最好的結果。

求茶葉檢驗規範

(一)評茶程式1、審評程式按企業制定的標準進行,分幹看、開湯溼看、八大因子等。 2、各級感官審評指標必須符合標準實物樣。若發現湯色的色澤和茶葉的新鮮度等專案有缺陷時,應作降級處理。(二)物資驗收入庫 1、憑證驗收。核對採購計劃(或採購合同)、發貨票、入庫單、合格證等。 2、數量驗收。大件物品應拆包進行實物清點,需檢斤、檢尺的應複驗。 3、質量驗收。檢驗包裝物有無破損,外觀有否損傷,物品與發貨票、合格證是否相符等。 4、在上述過程中應做好記錄,對驗收中發現的不合格品,應及時通知採購部門,按有關規定予以妥善處理。 5、物資驗收應做到“四不入庫”,即手續不符、質量不好、數量不對、規格不清不入庫。 6、對於特殊購入物資因不便入庫而直接送到現場的,可憑領料單辦理入庫手續。(三)產品質量可追溯性管理1、茶葉加工過程中各工序的加工流程卡,應記錄操作者姓名、工序號、日期、批號、產品名稱、數量、過程的有關引數記錄,並按生產科規定做好唯一性標識。產品標識及其記錄歸入產品生產檔案,實現可追溯性。 2、根據加工實況,質檢科根據生產科的有關標識抽取各品種、各級別的茶樣進行外形、內質開湯審評,記錄有關資料,評定等級,並通知生產科,若無疑慮,必要時發放勻堆通知卡。 3、倉庫接到入庫單時進行計量,按照品種、級別進行堆放,並標上標識,傳遞有關引數。 4、根據倉庫貯藏及銷售情況,包裝車間提取倉庫茶葉產品進行包裝並傳遞相關資訊,在產品包裝物上列印好日期(或批號)、等級、名稱及檢查標識的所有內容是否齊全,然後存放倉庫待發。 5、包裝的成品茶葉,必須經出廠檢驗,有關農殘的檢驗委託國家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驗,本企業主要對水份、淨含量、碎末茶進行檢驗,並進行開湯審評,填寫有關表單和出廠檢驗報告單,並作為檔案進行儲存。 6、倉庫保管員根據銷售科所開提貨聯的品種、數量、級別進行發貨,同時彙總記載每天發貨銷售情況。(四)包裝過程的質量要求4.1 茶葉包裝車間要求 4.1.1 包裝車間做到清潔衛生。 4.1.2 按照要求,包裝作業前應用紫外線進行消毒。 4.2 茶葉內包裝袋的要求 4.2.1 茶葉內包裝袋必須符合食品用包裝材料。 4.2.2 內包裝袋錶面應平整,雙手拉粘合處不得開裂,目測無砂眼。 4.3 茶葉裝袋要求 4.3.1 包裝人員必須經過洗手消毒以後上崗。 4.3.2 茶葉包裝必須做到不同等級、批次分別進行包裝,防止級別混淆。 4.3.3 用不鏽鋼勺或清潔、無汙染、無異味的工具盛茶,不得用手直接盛裝茶葉。 4.4 計量要求 4.4.1 計量器具應在檢定的時限內才可使用。 4.4.2 設定的淨含量準確。 4.4.3 淨含量的計量檢驗執行JJF1070《定量包裝商品淨含量計量檢驗規則》。 4.5 內袋封口質量要求 4.5.1 封口機上的出廠時間(批次)設定好後開機。 4.5.2 包裝袋封口必須牢固,無散包現象。 4.5.3 若發現封口不牢固有問題時,必須重新封口或再次包裝。 4.6 最小銷售單元包裝物的質量要求 4.6.1 最小銷售單元包裝材料應堅固、乾燥、清潔、無異味,無機械損傷。 4.6.2 及時清理包裝廢棄物。 4.6.3 檢查最小銷售單元包裝上的標籤是否符合產品標示的內容:產品名稱、配料、淨含量、產品標準號、保質期、生產廠名、地址、QS標誌及證書號、產地、電話等。 4.6.4 在最小銷售單元包裝物外側(或罐底)列印上生產日期、質量等級。 4.6.5 列印的油墨必須是無毒的。 4.7 外包裝物的質量要求 4.7.1 外包裝物必須符合堅固、乾燥、清潔無異味的要求,無機械損傷。 4.7.2 外包裝上同時要求標註4.6.3上的內容。 4.7.3 外包裝物上必須列印上最小銷售單元包裝外側(或罐底)同樣的生產日期和質量等級。 4.7.4 根據設計要求,將最小銷售單元包裝好的茶葉放入外包裝盒時,應檢查是否有空罐入內。 4.8 將盛有茶葉的外包裝盒和手提袋按照原有設計的數量要求放入指定的大紙箱內,貼上專用封口紙,同時進行捆紮。 4.9 捆紮好的大紙箱上方貼有產品的名稱、質量等級、出廠批號(或出廠日期)。 4.10 同批同等級同一產品的茶葉內包袋封口上的出廠日期與最小銷售單元包裝材料上的出廠日期以及外包裝物上和大紙箱上所標註的出廠日期(出廠批號)、產品名稱和質量等級必須相同。 4.11 將捆紮好的大紙箱放入指定倉庫或出售。如有其它疑問可以檢視測庫的QC百科和資訊的其他相關內容。

茶葉審評師(中級)操作程式(壹)

謹以此篇獻給應試的孩紙們。

具有一定辨茶能力,喝得出好壞,說得出一二。

根據八種茶的茶類歸屬,分為壹、貳兩種程式(簡稱壹,貳):

壹:西湖龍井,碧螺春,滇紅,祁紅,普洱散茶,茉莉花茶(其他茶類)

貳:安溪鐵觀音,條形水仙(烏龍茶類)

1、隨機抽一種茶審評(八選一)

2、在審評樣X號和參照樣X號二者之間,找出與對照樣2號(位左)品質最接近的審評樣X號;

3、填寫茶葉品質審評記錄單。(正規化)

審評茶樣評定結果醬紫寫:

審評樣X號與對照樣2號相比較:形狀。。。色澤。。。內質香氣。。。滋味。。。

綜上所述,根據對照樣2號,審評樣X號,參照樣X號之間等級差,判定審評樣X號高於/低於對照樣2號一級。

4、考試時間為40mins.。

幹評臺:

對照樣2號罐,審評樣茶罐X或參照樣茶罐X。四隻茶樣盤(疊起),樣茶稱(感量為0.1g的托盤天平),抹布。

溼評臺:

定時器(5mins.),葉底盤一排,審評碗(審評杯扣在審評碗中)一排。湯碗,碗內放茶匙、網匙。茶巾。左下吐茶桶,右下水壺和托盤。

幹評臺:

對照樣2號罐,審評樣茶罐X或參照樣茶罐X,依次排開。茶樣盤依次開啟,與茶罐對應。第四隻(作勻樣用)位右。缺口相對,方便後續操作。

溼評臺:

將葉底盤逐個翻下,將審評杯逐個取出。如果審評碗中有水,要倒進吐茶桶。

雙手緩緩旋轉2號罐,將茶葉倒入茶樣盤中,可敲擊茶罐,以防有茶末殘留。(注意手法,這已經開始悄悄的勻樣哦)。左手持茶樣盤,右手持勻樣盤,來回傾倒2~3次,使其充分拌和,即可觀察茶葉外形,作出初步判斷。

左手水平持茶樣盤,右手指沿對角線劃一次,再沿茶樣盤兩邊劃,意在從不同的部位取出適量的有代表性茶樣(150g-200g)。要謹慎取樣的質量和數量。這是整個審評的基礎哦。將剩餘茶葉倒回茶罐,蓋上蓋子。

依次,從其他兩個茶罐中勻樣,取樣。

取天平。將兩個秤盤輕輕釦擊,保證無殘餘茶末。調節天平(刻度為零,指標指在中間粗紅線)。手指勾取至茶葉最底部,稱3g,倒入審評杯中。依次稱重。保持天平與茶樣盤一一對應。結束將天平歸零,稱盤落起。歸位。(tips:茉莉花茶稱重時,需剔除殘留在茶葉中的花渣,以免影響審評結果)

左提杯蓋,右提水壺,注入熱水的同時,按下定時器。依次將熱水注入審評杯,審評碗中。注意控制水量,滿而不溢,水面與月牙缺口齊,蓋上杯蓋。

雙手拿住茶樣盤對角的邊沿,運用均勻手勢往復波動,意在篩旋使茶葉在樣盤中分成上、中、下三層,粗大輕飄的浮在表層,較緊重實的集中於中層,碎末茶沉於底層。觀察茶幹,判斷茶葉拼配是否合理,審評各段茶的組合、老嫩、淨度等內容。

雙手拿住茶樣盤對角的邊沿,分別用左右手顛簸茶樣盤,使均勻分佈在樣盤內的茶葉收攏成饅頭形。雙手再輕輕推送一下,使茶葉居中,放下茶樣盤,觀察茶幹。

雙手拿住茶樣盤對角的邊沿,然後雙手同時作上下簸動,使盤內細小輕質的茶葉簸揚在樣盤內茶葉的前方。觀察茶幹。

定時器響起,立刻按下,依次出湯。抓穩評茶杯蓋子與杯身。始終保持檯面乾淨。

撩淨茶渣,對比湯色。主要看茶湯的色度、亮度和清晰度。

主要聞香氣的純異,香型,濃淡,鮮陳等,凡有煙、焦、酸、餿、黴等均屬異氣。

主要按純異、濃淡、醇澀、鮮陳、爽滯等來評定優次。

主要是判斷香氣的高低,香型,濃淡等。

主要按純異、濃淡、醇澀、鮮陳、爽滯等來評定優次。

當葉底溫度接近室溫時,嗅茶葉的香氣,若香氣較高,說明茶香高持久。一般好的茶葉,香氣維持的時間久一些。差的茶葉或低檔茶葉多有粗老氣。

主要按濃淡、強弱、鮮滯、爽澀、苦甜及純異等來評定優次。

將葉底全部倒入葉底盤中,拌勻、鋪開、掀平,觀察其嫩度、勻度和色澤。用手指按掀葉底,感受葉張的軟硬,觀察葉張的厚薄,芽頭和嫩葉的含量等。

幹評臺:

茶罐位置依次為2號(對照樣),審評樣,參考樣。茶樣盤落起。

溼評臺:

定時器歸零。將所有物件放在茶盤裡,端走清洗。茶巾抹乾外部,歸位。

Ps.心中確定審評樣時,即可開始著手寫評語。

審評名優茶的程式和方法與各茶類評審方法基本不同。

當評價一款茶葉時,審評的程式和方法通常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外形:名優茶的外形特點是一個重要的審評因素。好的茶葉應該形狀勻齊、色澤鮮亮、整體勻稱。

香氣:香氣是名優茶的重要特點之一。好的茶葉應該有清香、花香、果香等不同香氣,並且香氣持久、濃度高。

滋味:好的茶葉滋味應該濃郁、醇厚、爽口,並且不苦澀、不澀口。

湯色:好的茶葉湯色應該明亮、清澈、無雜質。

葉底:好的茶葉葉底應該柔軟、有彈性、無異味。

色澤:好的茶葉色澤應該鮮豔、光澤度高。

淨度:好的茶葉淨度應該乾淨、無碎末、無雜質。

含水量:好的茶葉含水量應該在正常範圍內,通常為8%至14%之間。

生長環境:好的茶葉生長環境應該優越,包括土壤、氣候、品種等因素。

製作工藝:好的茶葉製作工藝應該精細,包括採摘、萎凋、揉捻、發酵、烘焙等環節。

在審評過程中,通常會從以上幾個方面對茶葉進行全面的審評,以綜合評價其品質和價值。同時,審評還需要結合茶葉的產地、年份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確保所評價的茶葉具有良好的品質和價值。

茶葉鑑賞有哪五個步驟?

一、從視覺感官出發,通過以下五個方面來鑑賞:

1、外形:茶葉的外形包括色澤在內,為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審評處形,即檢驗茶葉外形鬆緊、整碎、粗細、輕重、均勻程度及片、梗含量與色澤。

2、嫩度:茶葉的老嫩與品質有密切關係。凡茶身緊結重實,完整飽滿、芽頭多、有苗鋒的,均表示茶葉嫩、品質好;反之,枯散、碎斷輕飄、粗大者為老茶製成,品質次。

3、淨度:即正茶內含有梗、片末、樸及其它雜質的程度。

4、勻度:是指茶葉是否整齊一致,長短粗細相差甚少者為佳。5、色澤:凡色澤調和、光滑明亮,油潤鮮豔的,通常稱為原料細嫩,或做工精良的產品,品質優,反之則次。

二、香氣:北方通稱"茶香"。茶葉經開水沖泡五分鐘後,傾出茶汁於審評碗內,嗅其香氣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氣為佳。而煙、餿、黴,老火等氣味,往往是由於製造處理不良或包裝貯藏不良所致。

三、滋味:北方通常稱"茶口"。凡茶湯醇厚、鮮濃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湯苦澀,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湯軟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四、水色:也稱"湯色"。審評水色主要的區別品質的新鮮程度和鮮葉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綠茶要清碧濃鮮,紅茶要求紅豔而明亮。低階或變質的茶葉,則水色混濁而晦暗。

五、葉底:審評葉底主要是看它色澤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組織細密而柔軟的葉片愈多,表示茶葉嫩度愈高。葉質粗糙而硬薄則表示茶葉粗老及生長情況不良。色澤明亮而調和且質地一致,表示製茶技術處理良好。

茶葉審評的步驟,幹評和溼評有什麼區別

幹評臺

如LF-200GP型幹評臺

用精度為0.01的

電子稱取出500g茶樣

放置在“樣茶盤”上

在通過扦取的方式

在“評茶盤”上搖勻

再對茶葉的外形進行綜合評分

按條索的

外形、色澤、整碎、淨度

來綜合審評茶葉的

外形

得分約佔20%左右

另外是通過

在溼評臺

如LF-260SP型溼評臺上

進行茶葉沖泡

不同的品種,

按不同的數量

用電子稱

如(LF-165DZC電子稱)

一般為3-5-7g等

放置國家標準茶葉審評杯

再進行水溫為90-100度沖泡

先拿蓋或半開蓋聞香約佔20-30%

再倒出茶湯

國家標準茶葉審評碗

再看湯色色澤約佔5-10%

再用品茗杯嘗滋味約佔30-40%

再把葉底倒在葉底盤

(如LF-480型葉底盤)

用LF-960型網匙撈出葉底,

看葉底約佔5-10%

茶文化的茶葉評技法是什麼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茶葉評技法,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茶葉評技法

  一、評茶用具

  評茶用具主要有審評盤、審評杯、審評碗、葉底盤、天平、砂石計、網匙、茶匙、湯杯、吐茶筒和燒水壺等。

  二、評茶方法

  (一)、泡茶用水

  泡茶用水,PH值在5以下,用天然軟水或非碳酸鹽硬度的水。

  (二)、泡茶水溫

  泡茶水溫標準為100度。開水沸滾過度或不到100度的開水都不能達到良好的評茶效果。

  (三)、泡茶時間

  紅茶與綠茶的沖泡時間,國內外均定為5分鐘。青茶類(烏龍茶)第一泡為3分鐘,第二泡為5分鐘 。

  (四)、茶與水的用量

  為了正確審評茶湯的色、香、味的優次或好壞,用茶與用水量必須一致,國際上審評紅、綠茶一般採用3克茶葉用150毫升水沖泡,茶水比例為1:50。審評青茶類(烏龍茶),由於要求著重香味、並重視耐泡次數,其用茶量為5克,用水為110毫升,茶水比例約為1:22。緊壓茶中的餅茶的審評茶水比例與紅、綠茶相同    。

  三、茶葉審評

  茶葉品質的鑑定主要是依靠人的嗅覺、味覺、視覺、觸覺和大腦來綜合分析判斷的。

  進行茶葉審評,主要是從幹評(外形審評)和溼評(內質審評)兩個方面。

  (一)、幹評

  主要是從茶葉外形的四個因子來審評:

  1、條索:指各類茶葉的外形規格,如茶葉的大小、長短、粗細、輕重。

  2、整碎: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勻稱,二是指茶葉個體條索(或顆粒)的大小、長短和粗細是否均勻,整碎的好壞要視茶葉整體感覺。

  3、淨度:主要是指茶葉中茶類夾雜物(梗、籽、樸、片和毛衣等)和非茶類夾雜物(雜草、樹葉等)含量的多少。

  4、色澤:茶葉外形的色澤主要是從茶葉本身的顏色和光澤度來看。色澤好的茶葉帶有油潤感,色澤差的茶葉呈暗灰色。

  (二)、溼評

  1、香氣:

  嗅香氣可分為熱嗅、溫嗅、冷嗅三個階段。熱嗅主要是聞香氣中有沒有異味(煙、焦、酸、餿、黴);溫嗅主要是判定香氣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氣的永續性。

  2、湯色:

  主要評比茶湯本身的正常色(性質、深淺)和茶湯的亮度(明暗、清濁)。

  正常色是指茶湯應具有各類茶的湯色,如綠茶的湯色應為綠湯或綠中略帶黃、明亮;紅茶的湯色應為紅色,紅豔而明亮。青茶的湯色則為橙黃明亮;黃茶的湯色應為黃而明亮;白茶的湯色是淺黃而明亮;黑茶的湯色為深褐色,明亮。

  亮度是指茶湯明暗的程度。

  因為茶湯中的化學成分和空氣接觸後容易發生變化,使茶湯變深、變渾,所以有時會把看湯色放在嗅香氣之前完成。

  3、滋味

  品嚐茶湯的滋味,適宜溫度一般在50度左右,主要按濃淡、強弱、鮮滯、爽澀、苦甜及純異等來評定級次。

  4、葉底:

  審評完滋味後,將葉底倒入葉底盤中,觀察其嫩度、勻度和色澤。葉底的老嫩、勻雜、整碎、色澤的亮暗和葉片展開的程度等是評定茶葉優次的一個重要因素。

  茶葉的審評一般是通過上述的外形審評和內質審評來綜合觀察評定的,僅茶葉的某一項因子或某幾項因子是不能正確反映茶葉品質的。

  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中國茶的發源地在中國中西部山區,唐代陸羽《茶經》雲:“茶者,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現今重慶西和湖北西,正是當今之神農架地區)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發源地在中國是無可爭議的。在英國,有人說飲茶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事實是這樣的:1823年,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茶樹,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這些茶樹種其實是印度人從中國偷過去種植的——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製茶。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製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製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始於唐朝,興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代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地區為代表),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樹。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肅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區。

  茶的傳播在中國唐朝達到鼎盛,最聞名的日本茶道起源與中國。日本的飲茶風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鑑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帶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傳。

  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採用“茶寄合”的大眾化形式。吸收“茶數寄”的品茶論證和鑑賞茶具的內容,結合佛教莊嚴肅穆的儀式。創立了茶道藝術。提倡茶禪合一,旨在清心。以後由禪門逐漸普及民間,形成20多個流派。如內流、樂流、細流、織部流、南聲流、宗偏流、鬆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紀後期豐臣秀吉時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最大眾化的“一派茶道”又稱“千家茶道”後來,千利休子孫分三支,又稱“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為茶道宗匠。

標籤: 茶葉 審評 流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6lkp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