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原創)我們成功穿越了雪山

(原創)我們成功穿越了雪山

文、攝影|杜文傑

(原創)我們成功穿越了雪山

2008年的冬天,臨近春節,我們三個人穿越了一座“雪山”。說起“雪山”,不禁讓人想起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時的艱苦歲月。不過,我們穿過的“雪山”,雖不能與紅軍相比,但卻是另一番景象。

這次是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我們選擇了走這條“爬雪山”的路,沒想到走這條路的經歷早已深深烙在我的腦海之中,一輩子難忘,除了一路上見到了冬天難以見到的美麗雪景和茫茫的大山之外,還有我們挑戰“雪山”風險的勇氣和鬥志。當然,現在想想都有點後怕,因為在當時,這是一條大家都不敢走的路,一路上可能出現的風險遠比平安多得多,但我們終究還是戰勝了困難,成功到達了目的地。

這一路上,由於興趣所致,我透過車窗玻璃拍攝了很多照片,畫面都很清晰,也很震感。十多年來,一直未向外釋出和展示,最近仔細翻閱電腦資料夾,才找到了這一組珍貴的照片。正值圖書館開展“冬情徵文”活動,關於這段經歷和一路上所見到的有關冬雪的美麗景觀是時候向大家展示一下了。

2008年冬天,離過年沒有幾天了。寒冬時節,天氣很冷,氣象預報當天是雨雪天氣,區域性地區可能會有中到大雪。根據單位領導安排,必須儘快出差去湖北十堰竹山、竹溪兩個縣做一下電視宣傳。一是臨近春節,年前無日;二是可能過幾天會出現更加惡劣的天氣,宜早不宜晚。我們一行三人,一名司機,一名帶隊領導和我。

據考古研究,早在80—100萬年前,竹山所在的堵河流域就有人類生存與繁衍。美麗竹山在殷商時,為侯國,名庸,曾名列八國之首,古代將此地稱為“上庸縣”。西魏廢帝元欽因見竹山境內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將此地正是命名為“竹山”。也有人在竹山的大山深澗中找到了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所描述的人間“桃花源”仙境,而認定陶淵明曾在此地居住過。

竹山位於鄂西北山地,秦巴山腹地。北屬武當山,南屬大巴山,東鄰房縣,北界鄖陽區,西北鄰陝西省白河縣,西交竹溪縣、陝西旬陽縣,南接神農架林區、重慶市巫溪縣。地理區位尤其是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竹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江漢平原的重要生態屏障。貫穿竹山縣南北堵河流域的生態狀況,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敗至關重要。

那些年,因工作需要,美麗鄂西北十堰市所屬四縣三區一市及鄉鎮,我幾乎都跑遍了,雖然很多路線都比較熟悉,但這次我們去竹山、竹溪縣城沒有走原先經過房縣到竹山的老路,也沒有走有十堰經過鮑峽和鄖西進入竹山的那條近路,而是考慮不走回頭路,先到竹溪再輾轉竹山的一條路,於是改走一條由十堰經過鮑峽、胡家營鎮、構扒鎮、卡子鎮,途中還需要翻過海拔1500多米的界嶺,再經過得勝鎮、擂鼓鎮、水坪鎮,先到竹溪縣城;隨後再回轉水坪鎮、縣河鎮、寶丰鎮、麻家渡鎮、溢水鎮、潘口鄉到竹山縣城。

其實從地圖上看,這條路線並不比走老路近多少,但是我們一致決定想嘗試走這條以前從未走過的路。當然,主要是考慮走這條路去竹溪近一些,也避免走過多的回頭路。

當時,我們真不知道這一決定是否正確,風險有多大。早上8點30分我們從市區出發,城區裡只是空中吹著刺骨的西北風,天空還飄著小雨,雨中夾雜著雪花。天空沒有一絲透亮的色彩,灰濛濛的,似乎一場中到大雪隨時會降臨。我們趁著雨雪還不算大的時候,抓緊趕路,祈求著這一路上,一帆風順,平安抵達目的地。

這一路,按天氣正常行走大約需花四個小時左右到達目的地,但是今天下雪了,就很難說,估計需要六七個小時。當車子經過鮑峽進入胡家營鎮的時候,雪下的比原先更大了。我們知道這一時刻遲早會來的,只是擔心最難行走的一段山路——界嶺是否能順利通過。界嶺因海拔較高,應該早已下雪,而且積雪較厚,天氣更加寒冷。

我們趁著路上積雪不多,尚未上凍時,硬著頭皮往前衝。當然,此時的安全完全掌控在一路同行的司機手中。

界嶺是途經竹山途中一座山的最高地理標誌,海拔1500多米,上面留有1938年10月時任陝西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雷保華和總督(總工程師)黃慶慈修築的“界嶺碑刻”字跡,這早已成為了一個歷史豐碑的見證和一道永不磨滅的風景。七十年儲存到現在,就為此,走一趟界嶺,也是值得的。

界嶺是從十堰經過鄖陽區鮑峽鎮、胡家營鎮進入竹山、竹溪的必經之路。山高路窄,山勢也很險峻。據說當年李宗雲徵調民工為運輸物資,抗擊日寇侵略而修築了一條“老白公路”(老河口至陝西白河),順便也修築了打通界嶺至竹山、竹溪的公路。只是這條路很崎嶇陡峭,盤旋而上,行走多有不便。改革開放後,隨著道路交通的發展,交通部門對這條難走的老路慢慢放棄了維護。大部分從十堰至竹山的車輛就繞道經房縣或經鄖西進入竹山、竹溪了。不過,最近幾年,隨著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鮑竹路、竹向路、白竹路等相繼開通運營,界嶺隧道高速路也建成通車,交通狀況較以前有顯著的改善和提高。

我們來到這座陌生的界嶺山腳下,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是想碰運氣,爭取趕在天黑前翻過這座“雪山”,另一方面,也要領略一下此時無人(車)敢過的“界嶺”雪山風光。

當時,我們憑著一輛小轎車和一名有10多年駕駛經驗,做事還算比較沉穩的年輕司機以及我們三人的能力來壯膽。上山時將車子裝上防滑鏈,鼓足了勇氣,準備翻越遠遠望著一片白茫茫的界嶺“雪山”。

在翻越這座“雪山”前,我們問了山腳下的一位村名,“前面是否有車通過這條路,去竹山或竹溪縣城。”村名說:“這條路是通的,昨天有車從這裡經過,但今天雪比較大,路上積雪較深,今天暫時還沒有看見有車從這裡過去,你們最好還是小心謹慎一點。”

既然是路,昨天也有車輛通過,我們就稍稍放心了,車已至此,走了4個多小時(一路上不能開的太快),現已“箭在弦上”,無迴路可走,哪怕是車開慢點,小點心,也要穿越這座道路蜿蜒崎嶇的“雪山”,見見“界嶺”埡上的山巒風光,我們堅信這一路運氣應該是不錯的。

心裡正做著美夢,一路透過車窗,觀看並搶拍著道路兩邊的雪山,其實道路早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了,只留下了前一天少量車輪碾過的痕跡。車越往上行走,氣溫越低,風雪也越大,路也很難走,司機一路小心翼翼的把控著方向盤。

在慢速行駛中,我有足夠的時間欣賞大山上的雪景,那是一種讓人震撼的感覺,只要放眼望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美麗的雪山畫卷,我從車裡透過車窗,舉起相機搶拍了一些圖片,即使眼前的雪山風景十分讓人誘惑,但是我們也不能停下腳步來欣賞。因為,在這盤旋的公路上停止前進,就意味著有更大的風險。

因為之前車差點拋錨了。當時車在爬山快2公里的時候,路面的雪下的較厚,我們的車在拐彎處,一個車輪陷在溝裡了,硬往上衝,車輪會在雪地裡打滑。這時,車已走上半路,後面不僅沒有車輛通過,而且這山上更沒有其他行人,找人幫助是難上加難,只能靠自己。

現在車的一個後輪已陷在雪下面的泥土中打滑,不能進退,關鍵是不能讓車輪越陷越深。好在司機精明,沒有蠻幹,停車,趕快下車察看路況,分析車輪下陷的原因。我們都從車裡下來,以減輕車的重量,並在適當的時候把車推上來。但除了司機,就剩下我們倆。時間不容耽擱,必須儘快走出困境,因為,車在上坡的途中,又是冰雪路滑,隨著氣溫降低,路面隨時有結冰的可能,那樣行車就更加危險,所以,此時一定要謹慎行事,必須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和辦法,一切貿然行動,都是很危險的。

司機在察看路況後,及時正確地分析原因,看到路邊正好有丟棄的紙盒紙板等,這個地方轉彎較急促,或許先前也有車輛在此地拋錨過,曾使用過這些紙殼防車輛打滑等,這只是猜測,或許是上天的眷顧,為何恰恰這個地方有丟棄的紙殼正好能為我所用。

司機當即就將紙殼墊在打滑的車輪下面,以增加車輪和地面的摩擦,經過採取這一措施後,司機啟動車輛,掌握好方向盤,加上我們用力往上推一把,在這緊要的關頭,司機正確的決定,讓我們擺脫了車輪被陷的困境。

我們一路上小心謹慎,不能再出現任何閃失了,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們坐在開著空調的車裡,外面雪景真的讓人流連忘返,給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觸動。山上的氣溫很低,我們不敢開啟車窗,即使如此,在車輛緩慢行駛的途中,我用相機抓拍了很多珍貴的圖片,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和美麗。

此時眼前雖然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的世界,但依然覺得這冰雪天氣裡充滿了生機和希望。山上的枯草、樹枝上滿都是雪,路邊石磴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雪,山路兩邊的崖上隨時可見十分壯觀的冰瀑,煞是壯觀。山上及道路兩旁的樹枝光禿禿的挺立在雪山之中,無論天氣再冷,只要不被凍死,它們就一定會在來年的春天裡,呈現出一幅碧草連天,綠樹掩映的另一番美麗景象。

正當我貪婪地欣賞著美麗雪景的同時,車已行至界嶺的頂端。我看見了飽經滄桑,風采依然的“界嶺”碑刻,雖然時隔七十年,但碑文字跡蒼勁有力,上面還留有當年負責修築這條公路的領導和總工程師的名字。

經過界嶺山頂,我們慢慢延山而下,山的兩面不僅山勢不同,而且雪景及氣候也有所區別。這邊似乎是陽坡,雪也沒有先前下的那麼大,而且氣溫略顯得高一點,但這邊也一樣,路上鋪著厚厚的雪。

當山腳下的村民看著我們開車從界嶺上下來的時候,無不嘖嘖稱奇,並露出敬畏的目光,因為在這大雪封山的季節,一般是很少有車輛經過界嶺的。我們這次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平安順利地穿越了界嶺“雪山”,這在當地老百姓看來真是創造了奇蹟。

不僅如此,我還趁機拍下了很多難得的雪山風光,如今界嶺已修建了穿山隧道,並於2014年高速通車,想必今後能在下大雪的冬天登上界嶺山頭欣賞如此美麗的雪景,恐怕已是不大可能了。

我非常珍惜這次美麗神奇的界嶺雪山穿越之旅,並引以自豪。它不僅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經歷,而且這次克服困難,挑戰“雪山”的行動,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勵著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不畏艱險,勇攀高峰。

2019.11.23—17     書館首發

標籤: 雪山 穿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081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