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杜的行書怎麼寫

杜的行書怎麼寫

1. 每字的行書怎麼寫好看

每字行書寫法如下:

杜的行書怎麼寫

每,měi,從屮母聲。艹盛上出也。

(1)形聲。小篆字形,從屮( chè),母聲。屮,草木初生。一說“每”為“母”的異體字。本義:草旺盛生長)。

(2)同本義 [flourishly]

每,草盛上出也。——《說文》

輿人誦曰:原田每每。——《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杜注:“ 晉軍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

2. 行書怎樣寫的又快又好

就學習書法而言,多數人認為先學楷書,這是基本功.今天有些人認為可以直接從行書入手.並且有些人竟然頗有成效,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顧名思義,一個偏重楷書,一個偏向於草書.行與草分述於下:

行書是繼草書、楷書之後,出現的一種書體。相傳是後漢桓、靈帝時一位書法家劉德升所創,西晉時期的衛恆的《四體書勢》裡講:“魏初有鍾(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具學於劉德升。”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跡。

什麼叫行書呢?簡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加以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行書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不象草書那樣難寫難認,又不象楷書那樣嚴謹端莊。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它的特點是運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改變了楷書筆形,草化了楷書的結構。總之它比楷書流動、率意、瀟灑,又比草書易認好寫。

行書在漢末是伴隨著楷書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書體,在當時,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草書,是人們為了書寫便捷而創造的一種筆畫連綿、結構省簡的字型。草之本意,在古時含有草率、急就、草創、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於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說是東漢章帝愛好這種書體,因而得名。唐張懷瓘說:“章草即隸書之捷。”因而章草還保留了某些隸書筆畫形跡。章草產生於秦末漢初,盛行兩漢魏晉,唐始衰落,元明覆興,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興起來。漢朝,杜度是史載最早的章草藝術家,崔璦也以章草稱著,時人並稱“崔杜”。張芝章草學杜、崔,又有出藍之譽。三國時,皇象章草冠絕一時,鍾繇也擅精此體。西晉,索靖的章草藝術登峰造極,和衛瓘並稱“一臺二妙”。東晉,羲獻父子、衛鑠俱是深諳章草能手。唐宋時,書家輩出,但工章草者絕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元朝,惟趙孟兆頁復古工章草。明朝,以“三宋”稱著,其中宋克獨善章草。清末,章草復興,湧現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章草的歷史並不長,但它對代之而興的今草起著很大積極作用,歷史上的草書家們也從中吸收了很多營養。

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習慣上,我們把今草直接稱為草書。據史書記載,今草始創於漢末的張芝。然而,從流傳下來的他的作品來看,不盡可靠。普遍地認為,晉代的王羲之是草書的集大成者,由於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功績,人們將他奉為“書聖”。

3. “每”的硬筆行書寫法

“每”的硬筆行書寫法為:

每,měi,從屮母聲。艹盛上出也。

(1)形聲。小篆字形,從屮( chè),母聲。屮,草木初生。一說“每”為“母”的異體字。本義:草旺盛生長)。

(2)同本義 [flourishly]

每,草盛上出也。——《說文》

輿人誦曰:原田每每。——《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杜注:“ 晉軍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

擴充套件資料

行書結構特點

1.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2.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佈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4.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硬筆書法

4. 熙字的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怎麼寫

殷墟甲骨文約有單字四千左右。

經過幾代學者的研究考釋,已經認識一千來字。我這裡選釋部分常見的字以饗讀者。

“”:字從二(上)從(人),隸作“元”。人之上會意為首。

《孟子·滕文公》:“勇士不忘喪其元。”即用其本義。

引申義為始為大。例如:稱國家**為“元首”,稱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旦”;稱每個年號的第一年為“元年”,稱主將為“元戍”。

“”:甲骨文“天”字或寫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頭部。或寫作“”,從二(上)從大。

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顛。故《說文》曰:“天,顛也。”

卜辭雲“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義,“疾天”即指頭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異構很多,王國維、郭沫若謂“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

葉玉森雲像束薪積柴形,用於祭天,相當後來的體字。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義。

葉說近是。 “”:甲骨文“祝”字從“示”從“兄”,亦是神主。

象人跪於神主之前有所禱告之形,字或省示。《說文》:“祝,祭主讚詞者。”

甲骨文“示”字寫作“”等字形。 “”甲骨文“王”字象鉞形。

鉞為古兵器多為弧形刀,青銅或石制,盛行於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參考。斧鉞為禮器,象徵王者之權威。

王權是抽象的,乃以鉞形代表。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

橫劃代表玉豎劃(或作)代表穿玉之絲繩。珏字作“”。

殷商時玉乃貨幣或飾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即山,房屋形,故崖下之即洞窟也。

王即玉, 即“”(箕筐之屬),“”即辛,鑿類工具。象于山洞中雙手執辛,開鑿玉石置於“”之意。

唐蘭釋璞,《戰國策.秦策》:“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象(飄帶),中間之口,應是一方形箱子,四面標明方向。故甲骨文“中”字,象風向標,可隨風向轉動,而立柱恆居中央而不動。

卜辭雲“五中”,即以之測風向及風之大小。甲骨文“中”字多用為伯仲之仲,與“”有別。

或謂“”即旗幟,“五中”即立 ,氏族議大事時先“立中”聚眾。 “”甲骨文“每”字,從“女”或從“母”,義同。

其上部之↓或↑,象髮飾之形。甲骨文女作“” 母作“” ,中增兩點表示**,已字之女為母也。

女與母在卜辭中有時通用無別。每字在不辭中用為悔、晦。

“”甲骨文“”字從又從“”或從“”,從“”與叢林同。又即手。

象以手取草之形。《說文》:“、”字從又持“”,即“”之義,“”以飼牲畜謂之“”,引申之放牧之牲畜牛羊亦謂之 “”,再引申之,放牧牲畜亦謂之“”。

“”字象埋牛羊犬於土坎中之形。學者釋為“薶”字。

“薶”又寫作“埋”。卜辭用為祭名。

“”字象以斤斷木之形,即“折”字。斤,古人用以砍斫木頭的橫刃斧子。

《說文》:“折,斷也,從斤斷 。”許說不確,斷 不用斧斤,割雞鄢用牛刀;甲骨文折字所從形即斷木。

許慎乃據篆書折字()為說。 “”甲骨文“春”字構甚多。

《說文》:“春椎也。從“”從日,“”春時生也。

屯聲。篆書“春”作“”,與甲骨文略同。

“”甲骨文"蓐"字,從“林”(或從“”)從“辰”從“又”,象手持辰除草之形。辰即蚌鐮,當時的農具,用蜃殼做成。

“”《說文》:“莫,日且冥也,從“曰”在“”中。”甲骨文“莫”字從“”或從“林”。

日落“”中或“林”中,表示天色已晚。此即“暮”字。

“莫”與“暮”為古今字,“莫”被借為虛詞後便又增一日字以作“朝暮”之“暮”。 甲骨文莽字從林從犬,象犬在林莽之中。

《說文》:“莽,南昌謂犬善逐兔中為莽。從犬從 , 亦聲。”

甲骨文從從林同。《方言》:“草,南楚之間謂之莽。”

古籍中用如草字,有時草莽連文。 甲骨文小字作三點。

《說文》:“小,物之微也。”又有作者,隸作少。

小和少古本一字,卜辭中有時通用無別,有時又有區別,說明甲骨文中小少二字開始分化。 甲骨文分字從刀在兒中。

《說文》:“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 字象以支柱支撐屋頂之房舍,釋為餘。

卜辭中餘字借為第一人稱代詞。卜辭中商王自稱“餘一人。”

《尚書》、《周禮》、《國語》等古籍中作“餘一人”或“予一人。”《爾雅。

釋詁》:“餘,我也。” 甲骨文牛字。

象牛頭形。 字中之乃雄性家畜之形符,甲骨文字對畜獸之性別分別表示之,後來則統一用杜字作為公畜之通稱。

字中之乃雌性畜之形府。與牡字一樣, 字後來成為母畜之通稱。

字象圈養畜之形。隸作牢。

《說文》“牢,閒養牛馬圈也。

取其四周幣也。”卜辭中的牢是專門圈養以供祭祀之用的牛羊。

象人張口吹氣,《說文》:“吹,噓也,從口從欠。”甲骨文欠字作、,象一跽之人的側面形,上是口字,人張著大口大哈欠。

甲骨文問字從問從口以會問訊之意。口在門外,是外來之人問門內之人,後來為了字形的整齊方正,把口子安在門內。

字從戶從口,即啟字。《說文》:“啟,開也。”

甲骨文戶字作日,半個門字,即一扇門, 即 ,以手開門謂之 ,卜辭中用為雲開天晴之義,或又增口作 ,同。又作諸形,增加義符曰表示雲開日出。

鹹字從戍從口。《說文》:“鹹,皆也,悉也。”

甲骨文戍()是一種兵器。或雲鹹乃喊之初文。

卜辭用為人名,鹹亦稱鹹戊,。

標籤: 行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01e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