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潮汕茶文化的感悟

潮汕茶文化的感悟

潮汕茶文化的感悟

潮汕茶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其文化內涵豐富,不僅涵蓋了茶藝、茶道、茶文化、茶道德、茶學術等方面,而且蘊含著潮汕人的歷史、民俗、信仰、哲學和生活方式。

在茶藝方面,潮汕茶文化講究“一壺多斟,一花多插”,注重儲存茶湯的鮮香和溫熱,同時還注重清洗、砂點、注水等一系列細節上的處理。在茶道方面,注重茶席、茶具、茶點、茶曲等設計,強調禮儀、儀式感、心境與心理的協調。

潮汕茶文化的重要價值還在於推廣文化交流和傳承。隨著潮汕茶文化的慢慢普及,人們之間不再是單純的茶友,而是深入交流文化、學習歷史。在傳承方面,潮汕茶文化注重通過學術講座、研究院等途徑,不斷地激發人們對文化傳承的熱情。

潮汕茶文化的感悟在於,茶文化可以促進人們的社交,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文化的粘合劑;茶文化也能讓人們拓展人生的思考,獲得一種平和、恬淡的心態和人生的智慧;茶文化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承和發展,是展示中國文化底蘊和風範的一種方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茶文化》教學設計推薦度:教師學習心得推薦度:黨校學習心得推薦度:暑期學習心得推薦度:安全學習心得推薦度:相關推薦

茶文化學習心得(精選14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茶文化學習心得(精選1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1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2

經過這幾次關於中國茶文化的學習,我對茶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對中國茶的濃厚興趣,瞭解到中國茶的文化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歷史意義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識和文化不是我們一時就可以瞭解的,所以需要以後更加深入的學習的探索,通過這次的聽課,也對中國茶的分類,地域的分佈,還有一些簡單的識別,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淺層的瞭解。還欣賞了茶藝的表演。

雖然中國茶葉的分類尚無統一的方法,但比較科學的分類是依據製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來劃分的,特別是根據各種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淺入深而將各種茶葉歸納為六大類,即是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紅茶。綠茶多酚氧化最輕,紅茶氧化最重。這六大茶類被稱為基本茶類。其代表性的分別是綠茶:龍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紅茶:金駿眉、丘山小種黑茶:普洱,青茶:鐵觀音、凍頂烏龍黃茶: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

茶的地域分佈也是非常的廣泛的,不同的區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吳覺農等根據茶區的自然條件、茶農的經濟情況、茶區的分佈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的不同種類,在1935年提出,將全國劃分為外銷茶、內銷茶二大類,13個產茶區,即外銷紅茶5個茶區(祁門紅茶區、寧州紅茶區、湖南紅茶區、溫州紅茶區、宜昌紅茶區)、外銷綠茶2個茶區(屯溪綠茶區、平水綠茶區)、外銷烏龍茶1個茶區(福建烏龍茶區)和內銷茶5個茶區(六安綠茶區、龍井茶區、四川茶區、雲南普洱茶區和其它茶區)。這一劃分是根據各種條件綜合提出的,所以對近代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型別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影響茶的不同的原因還有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濟、技術力量、交通運或、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

說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裡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

2)青瓷茶具

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豔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餘。

5、金屬茶具

6、竹木茶具緊接著我們欣賞了功夫茶,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這幾個: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與水缽。功夫茶的一些簡單的步驟(只能粗略的說一下)

1、茶葉放入蓋碗或茶壺。

2、溫茶,沸水衝入幾秒鐘後將茶水倒出,亦可將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溫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將沸水衝入蓋碗或茶壺,泡茶時間可依茶或個人喜好。

4、拿起蓋碗或茶壺,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來濾掉茶葉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濃度平衡,待茶水適量時,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別倒入品杯中。

6、放鬆身心,舉杯暢飲。

以上的這些就是對茶的一些簡單的瞭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詳細的瞭解中國茶文化,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們老師說的一句話“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學習一輩子也學不完,我們需要慢慢的體會和理解”!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3

喜歡茶的,現在大家都想了解國學知識。可是正統的國學歷經幾百年的傷害。我們可以找合適的師傅,慢慢的學習些。

茶的知識,,我還是建議大家,尊重兩個道理:

1、茶藝師是在茶裡泡出來,要用實踐推到理論,不能一味的拿來主義,只聽別人說怎麼怎麼!連書本今天都是剪紙業得發揚了啊。有幾個著書的不是為了所謂的職稱和經濟利益的?

2、泡茶不要太顧及技術層面的東西,因為很多技術都是口說的。真正的技術在自己心裡:把心放在茶裡,把茶泡在水!

這兩條是我教導一貫主導理念。涵信茶道茶文化的理念是:

淡茶若水素信則結緣君子,知美修和為己而後於天下!

有幾人能理解這裡面的含義!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4

本學期有幸選到了藝術類的文化選修課《茶文化》,在老師的講授下,通過這幾周的學習,讓我從一個對中國茶文化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變為了對茶文化有了一些瞭解的人,並感染了我,使我對“茶”產生了興趣。下面我來具體談談這幾次課的收穫。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當初稱為“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為“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因而也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飲茶製茶最早的國家。數千年前就在我國的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並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製茶方法,然後再發展本國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採集野生植物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後,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

飲茶由藥用轉變為飲料,究竟始於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晉常璩據載:周武王姬於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後,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為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著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第二,飲茶的歷史

早在西漢時,飲茶在我國已較普遍,並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西漢王褒在《僮約》中曾講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成都賣茶”。王褒不僅要家僮煎茶,還要他去當時的茶葉市場武陽買茶,並去茶市集中的成都賣茶。從中可看出,茶葉在當時已不僅僅是飲料,而是已經作為商品了。

至唐代時,飲茶在我國已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稱。自唐代陸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謂之見“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與宋代一樣,當時的飲茶方法是把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來烘乾,叫“餅茶”、“茶餅”或“片茶”。喝茶時,將餅茶碾成碎末,放鍋裡煮滾,讓茶葉滲透再喝。士大夫們還將茶葉碾成碎末、壓成小餅相饋贈。唐代時,隨著飲茶之風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們紛紛品茗論水、著書立說。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後,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鬥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宋代鬥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並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製成茶膏,然後用特製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再品嚐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鬥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鬥茶者的茶技、茶藝。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於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後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並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製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誇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我是山東人,品茶,我是個外行,只是在一些書中看到,中國飲茶習俗在唐煮宋點之後基本成形,現代流行的,撮茶法,即把茶葉放入有蓋或無蓋的大杯子中,多次衝開水飲用,一直到色淡為止。雖然也講究泡茶的水質、水溫、器具和茶葉品種,但是注重茶的實用功能,如不喝涼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飲茶等等,而不是其藝術功能。至於中國人講究不同的季節飲不同的茶,那是純粹形而下的物質區分,如春飲花茶,升發陽氣;夏飲綠茶,生津止渴;秋飲青茶,辛涼益肺;冬飲紅茶,禦寒保暖。

事實上,我對茶的瞭解很少很淺,之所以報這門選修,對茶有種莫名的感觸,在翻看選修表時,無意看到茶文化這三個字,心中便泛起一絲絲的漣漪,說不出為什麼,很毅然而然的就報了。

中國人談心性,從來不會執迷。喝茶沒有時間與季節的限制,不論雪夜古寺。春來茶館。夏日亭臺,還是秋月江心,只要願意,隨時可以提壺泡茶以茶會友本是雅事,需要環境,還要氣氛。然而,雅、俗是個很可疑的詞語,如果總是喜歡借物發揮,雅有時是偽雅,俗倒是真俗。兩相比較,正如。偽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樣,今人許多故作姿態的風雅之舉,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於弄成了一種負擔,整日為這事擔憂,就像寄禪以詩償債那樣,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千萬不要把喝茶弄成陽春白雪的樣子,就像李少紅把充滿生活氣息的紅樓夢搞得人鬼不分,戲畫不分,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墮入大俗大惡了。

我喜歡茶,但但不會品茶,不會欣賞茶,這是我在上這門課前自己覺得自己對茶的看法,可是,後來我才發現,自己連茶是什麼都不清楚,真的很慚愧。

我以為,茶葉,就是樹葉在機器加工後的產物,茶水,就是,水與茶葉的結合品,或許,茶可以讓人心曠神怡,品茶可以修身養性,殊不知,從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醜。

時常在想:人來到這世上,為了什麼?該如何?能如何?時常有些鬱悶。在泡茶時突然想到:人這一生豈非正如茶葉,而生活則是一杯白開水,泡茶時,茶葉在水中翻騰上下,豈不正如人這一生浮浮沉沉,剛開始時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會兒,色漸濃,味亦濃,茶葉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後來,色越來越淡,味亦越來越淡,直到無色無味,茶葉也沉於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嗎?在生活的開水浸泡下,忽上忽下,總是沉的時候多,浮的時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隨著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總是短暫,也總會歸於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總會歸於平淡!

想想茶葉的一生,剛在茶樹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採摘,被炒制或發酵,製成各種、各色、各味的茶葉,後被開水浸泡至無色、無味,被倒去,茶葉的一生,總是在人的手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塵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如何,生下來,即被生活之水泡製,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後也是歸於沉寂、歸於塵土,正如茶葉最後被傾倒,化為塵土,哪裡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下下,心的愁苦、煩悶,讓軀體發脹,變得沉重,沉於水底,化為塵土!該如何?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興奮,翻騰的快樂,也只是短暫!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無可奈何,被太多的東西左右,有太多的無可奈何。

從不知,自己可以在選修課上感嘆人生的無奈。茶,養身,養生,也養心。我相信緣分,就像我對茶的認識一樣,從以為自己知道不少,到後來發現自己竟對他一無所知,最後,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對人影響那麼深。

小時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甚是不解,一邊飲茶一邊談笑風生,十分愜意,很期待和她們一樣,但又怕太沉悶了,慢慢的,我也喜歡喝茶了,慢慢體會個中滋味了,才發現,原來,茶,也可以這麼美,品茶,也可以這麼優雅,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所以,會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因為她們可以再茶中尋找人生真諦。只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們一樣,品味茶中人生。

總之這幾次課老師從茶的起源、分類、茶具、沖泡、品鑑等給我們做了介紹,讓我對茶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對茶文化有了興趣,上完這個選修課,我腦海裡出現過一個畫面,那就是我想像著有一天,自己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個環境優雅,靜謐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確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後我們一起品茗、暢談人生。希望自己這個想法有一天能實現!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5  摘要: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紮根於中國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為核心內容的,同時它也體現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們學習茶文化不僅要學習茶知識,更要學習其中的蘊含的高深人生之道。關鍵詞:茶文化道德定力人生之道

一、茶文化知識歸納

1、茶的起源

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中國何時開始飲茶,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個說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茶經》的權威性是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

2、茶葉的功能

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富有營養,能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茶葉被發現就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個傳說是眾所周知的,從而證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農本草》雲:“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本草綱目》中更系統地總結了茶的藥理作用,書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另外茶葉能降低血壓防治動脈粥樣化等等。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動人們發現的。喝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除煩、去膩、消炎解毒等功效。

另外,古代的文人騷客都通過品茶感受飲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為內容吟詩作作賦,留下了不少名詞不達意佳句。

3、茶葉的審評

茶葉的審評中要數紅、綠茶的品質審評最嚴格和最有難度了。紅綠茶的審評主要包括:外形、嫩度、淨度、勻度、色澤這五點,其中,在審評的過程中,要步步嚴謹,不能有一絲的疏忽。而其它的茶葉審評則依照香氣、滋味、水色和葉底等來一一審評,過程也是要嚴謹,不能有一絲的疏忽。

4、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二、個人的心得體會

茶文化是以茶道為核心的,德貫穿於茶文化的始終。關於這個德,我是比較有感觸的,尤其是在現在的這個社會裡,特別需要道德來衡量我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們的”聖人“孔子就提出了倫理道德,非常重視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強調統治者要為政以德,臣要忠君,還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這標準來做。雖然以前的倫理道德束縛了人們的思維發展,儘管它有著種種弊端,但毫無疑問是維繫民族團結、統一和中國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沒有這倫理道德的束縛,也許中國早已經像其他的文明古國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了。

相對於古代,縱觀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道德已經被人們摒棄了,人們的道德已經跌到了最低點,可謂碩果僅存了。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什麼“孫悅悅”事件,無一不在挑戰著我們的道德底線。通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的道德缺失。當然,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喚起了一些人對道德的呼喚,重新倡導我們幾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經領悟的道德,但裡面的糟粕是需要摒棄的。但願我們是社會真的可以喚起道德這面旗子,否則,一個國家是很難強大並延續下去的。

我個人對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嚴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雖然有時在別人眼中有些另類,但我依然堅持,不求影響別人,但求心中無過。讓我感到非常幸運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較有德行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感染著我。小時候,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爺爺經常去義務修路、搭橋等,那時我真的覺得他們很傻,但慢慢地我就領悟到其中的真諦了。其實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就是創造快樂,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

德行不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應該是我們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條成功之路。

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除了德,還有定和靜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靜雖然有著字面上的差別,但大體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靜,靜中必有定,兩者是不可割離的,必須連在一起。

我十分贊同老師的“定能生慧”,這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可以領悟到的。定,我自己是把它理解為心定,內心平靜並堅定。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那一切問題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寥寥無幾,特別是在現在這個充滿浮躁的社會中,能定下來更顯得可貴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浮躁的人,定下來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難做到的,但學習了茶文化後,特別是看到我們上課時那種淡定,真的讓我感悟良多,特別是在上課時,我覺得我無法不定下來,因為上課時的那種氣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夠定下來,即使有時不是很認真去聽課,但老師常說的:能兩節課安靜地坐下來,就是一種定了,一種不小的成功了。

在其他的課堂上,每當我想起老師說的話,也能很快地靜下來,在定下來的那一刻,聽課效果已不重要了,因為重要的已經做到了,還有什麼比靜下來更難呢?“定能生慧”說得一點也不錯,這也許是一種境界,一種人生的最大境界!

茶文化的精髓還有孝、恭敬心、謙卑等很多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啟發和教育意義的東西,只有慢慢地深入體會,才能領悟其中的奧祕。

今學期選擇了茶文化,真的沒有選錯。這節課不僅是學習茶文化知識,更多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現在的學習中,都是以專業課為主,而專業課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讓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識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禮儀都沒有,更不要說自身的內涵了。而茶文化這門課,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在平時的學習中,選修這樣一門課,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讓我們乾枯的內心得到一絲滋潤。

雖然在課堂上我沒有學到很多關於茶的知識,只會一點很簡單的知識,但我卻學會了比茶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茶文化真是讓我獲益良多,我儘量地讓自己可以獨善自身,讓自己的覺悟和智慧更上一層。一門讓人感悟良多,收穫甚豐的課,一門真正有意義的課。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6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開啟“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7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

“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8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書今夜閱。閱讀茶藝先生大美推薦的《品茶圖鑑》,忽然記起要寫課後感想,腦海裡浮現善壯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館門口送別的身影,現在才覺知原來茶藝課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清楚還有哪支古琴曲與茶有關,我聽著《酒狂》,寫“茶道”課後心得體會。

為什麼來學茶藝?

因為朋友丁丁引領我體會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閒情逸致,我才略知道這個世界裡有一些人以茶會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過茶參禪悟道,有的堅持做一個傳統的茶人。現代工業化的浪潮裡,還有許多人炒作茶葉猶如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認識茶與人的世界。

從技能方面,我想考個證,或者有一天在有關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裡用得上。前幾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學習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地民間組織就安排我們欣賞了茶道。那時候,與日本翻譯分享有關宋茶和建盞的皮毛認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我有迴歸傳統的願望,在行茶儀式裡,與各色人等分享傳統的茶道,大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趣。

學到了什麼?

聽課的時候,我覺得很愜意,聽得興致盎然,感受到一個茶人的心態和氣質。對照之下,大美老師每次都講了3、4小時的內容,包括茶的產地、茶的歷史、茶的化學成分、茶的分類、日本茶道、品鑑茶質、4種行茶法。這些知識在四次課裡,固然屬蜻蜓點水,略泛一圈漣漪。

作為一個學生課後功夫,我主要把握幾點:

1)閱讀《品茶圖鑑》,

2)觀想行茶儀式的點點滴滴,

3)鍛鍊腕力,

4)三五人湊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擬品鑑,從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鑑:

(1)茶葉、茶湯、器皿色、

(2)水沸聲、沐霖甌杯的聲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葉、茶湯、茶底、杯底氣味

(6)口腔與喉嚨的各種味道、

(7)身體其他部位的反應。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9

茶與畫,兩者都與詩歌、文學以及宗教、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彼此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在創辦並主編《中國書畫》月刊時,曾擬了六個字的宗旨口號"文化之為文化",史樹青、周汝昌、袁運甫、周紹華、馮其庸等多位文化界前輩就都當面對我盛讚這六個字的口號,認為有格調有境界。林健、馬士達、鞠稚儒、蔡元林諸位篆刻家還惠贈了同題印章以示支援與鼓勵。有一些人不大能理解這幾個字,其實很簡單,我的意思是用辦刊的每一個細節來闡釋、整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移用在這裡,我畫茶畫,是用筆墨丹青來表現我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與心得。

中國的文化特別重視"通",詩文書畫,琴棋茶酒,都有相通之處。對於每一位志在中國文化的人來說,所謂通,就不是一般的瞭解或掌握,就是興趣廣泛,就是轉益多師,就是博採眾長,在相關、相鄰的幾個領域能夠同時汲取知識、技能與精神上營養。無論是從文還是做藝,通則靈,不通則不靈。我畫茶畫,想努力追求的境界,老實說也就是一個"通"字。當然,"通"是何其難的事情!

每個畫家都有意無意地會給自我定位。我所從事的專業與行業不止一個,身份頭銜也不止一個,用主流的標準來衡量,學者、專家、官員、作家、文人、教授或畫家哪一頂帽子都可以套在我的頭上,不過,說實話,哪一頂帽子我都覺得不完全合適,都是或多或少的以偏概全。如果非要有個頭銜標籤的話,庶幾為"士"乎!

中國自古以來以士立國。與現代的"知識分子"、"學者"、"文人"等稱呼相比,"士"的分量要重得多。士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才能,是一種品格,士代表著中國人的智慧、胸懷、勇氣與品德。"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為什麼?因為"士"不同凡庸,三日不見,在學問、技能、際遇、處境上也許就有改天換日的變化。

"知識分子"、"學者"、"文人"都有職業分工的意思,有的甚至被蒙上了若有若無的貶義色彩。而"士"則截然不同,沒有職業、專業的意思,請看"士可殺不可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格言,就可體味其中差異。如今,"士"的根基被全面動搖,"士"作為一個群體被消解掉了,只剩下似乎總是處在受特殊待遇的"知識分子"了。所以上世紀80年代冰心老人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無士則何如》,呼籲重建士的傳統。"士"這個概念,對於理解認識中國書畫傳統是至為關鍵的,美術史論往往把中國書畫分為宮廷、民間與文人三大體系,又以文人畫為正統,這種表述其實並不準確。事實上,在書畫發展史上,真正的主角是"士"而不是所謂文人。我們能看到古代經典,基本上都是士夫字、士夫畫,而不是職業作家性質的文人的書畫。

在書畫印美術界、文藝批評界、新聞傳播界、新聞學術與教育界、茶學界等領域,我不止一次被分別稱為"黑馬",這當然是對我所做的事情的一種肯定或表揚,不過,能在幾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都能當黑馬,卻絕非偶然巧合,而是付出了相當的辛勤努力。戲諺有一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內行過來人的經驗之談。還有一句諺語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有沒有什麼?功夫,天分,悟性,本領,實力也。我個人很信奉新聞業的一個行規--"見官大一級",當然,空有架子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做到"見官大一級",殊非易事,要有資歷、學養甚至聲望與成就才支撐得住,個人的修為必須達到藝壓當行的境界。

我於茶於畫,都是自幼喜愛,不敢說有多大天分,然而可以說下過不少功夫。這些年來,於茶有專書,於畫有論著,僥倖頗蒙兩個專業的認可錯愛。我畫茶畫,結合了茶學與畫學兩方面的專業研究心得。

茶畫在中國有上千年曆史,自古以來不少畫家留下了以茶為題材、以茶為背景的作品,既有人物、故實,又有風俗、禮儀,還有山水或文房清供,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門類都不乏經典傑作,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反映了茶文化與書畫藝術結合的親和力與生命力。我在畫茶畫時,只想畫出對茶的感覺,想表現出"茶味",筆墨之間想傳達或營造的是由茶引發或伴生的詩意與禪意。如果就作品而論,我的茶畫中除少數以茶具為題目的可歸入花鳥博古畫一類,大都是山水寫意,畫的是茶的產地、名泉所在地或者飲茶的名勝,都是我曾走訪過的,有著個人的印象、體驗、感受。當然,還有一類是懷古題材或是仿古臨古的。

中國畫與其他國家的繪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與詩文的結合。西方畫以文學性為大忌,不唯在題材選擇上避免文學性,更不會在畫面上題寫文學性文字--其實除了少數簽名與日期之外,西方經典畫作基本上是見不到文字的。中國畫則顛倒了過來,以文學性為美,在畫面之上題寫詩文,在元代以後蔚然成風。在文人畫也即士夫畫成為美術史主流之後,書畫與詩文哪項也不可偏廢,否則就被視為藝術上的缺憾。在一幅畫上,同時創作一篇有意味的隨筆或札記、題記,或是創作一首詩詞,在技術上大大提高了難度。而歷代的茶畫,就大都遵循著這一有著相當高文學門檻要求的書畫創作模式,如文徵明的《茶具十詠》、唐寅的《事茗圖》,就都是美術與詩文的複合作品。

前輩名家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所以,創作起來詩、書、畫各顯神通,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和古今大師相比,我有自知之明,之所以選擇在畫上題詩或文,其實是出於一種樸素的想法,也就是讓自己作品中的詩、文、書、畫彼此攙扶幫助,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方不亮西方亮。總之,讓人看了之後,多少能從作品中找出一點有意思或有趣之處來。當然,詩文與書畫都是極難矇混過關的,根本無法取巧,事實上,我自己對作品的詩文書畫幾方面都滿意的,就少而又少,幾乎是沒有。若說有何可取,大概也就是"還不俗"吧。

為了與《功夫茶話》相區別,同時,也是為了與其他茶書有明顯的不同,《閒閒堂茶話》最終是作為插圖本而面世的--圖文字茶書在坊間已經比比皆是,而插圖本,也就是書中全部畫作都是為了該書而創作的,《閒閒堂茶話》可能是頭一本。這幾十張茶畫,有一半是舊作,而在李瀟瀟編輯與我商定了這個方向後,我又專門突擊畫了近一個月。我不喜歡重複別人,也不喜歡重複自己,所以,我畫茶畫,常常是數易其稿,產量極低,計算起來,我用在幾十幅插圖上的時間精力,比寫十五萬字的文字所花費時間精力還要多。

茶尚質不尚量,尚精不尚多。這與中國傳統價值觀非常一致,在文學藝術創作中,質是唯一重要的,量相對而言無足輕重。這也就是所謂"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近些年來,書畫家被市場中的外行買主以尺論價的商業誘惑所左右,以至書畫作品越畫越大,四尺對開幾乎成了下限,而古人字畫四尺對開已經接近於上限,傳世的古代字畫絕大多數作品都在四平方尺以下。對這種風氣,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從性質與藝術效果出發,茶畫不適合過大尺幅。因此我畫茶畫,就多是小品。

畫上的題詩,一半是我所特別喜歡的古今茶詩名作或名言雋句,一半是自己有感而發的順口溜,偶爾有兩句算得上打油詩(自唐代以降,打油詩實在很少有寫得好的,一般人喜歡自謙己作為打油詩,那是不熟悉中國詩史的誤會。因為打油詩最難寫),這樣一來,同一冊書在文字之外又兼有茶畫選與茶詩選的性質,目的是增加閱讀的樂趣,以茶喻書,便是希望能更耐人咀嚼玩味,不過,對作者來說難度大大提高,所謂言多必失,因此,不當之處想必不少,還望行家多多指正!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10

上完茶文化後,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並能瞭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了,以後的路不知道怎麼樣,心中的理想是那麼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瞭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民族的茶,先苦後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後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得體,高貴典雅,學習茶道後我瞭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用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和的心態對待,用修養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後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後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11

昨天下午我參加了在馬連道舉行的名為:20xx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的“奧運冠軍遊走馬連道,體驗中國茶文化”活動。

同我一起參加活動的還有射擊奧運冠軍李對紅,游泳奧運冠軍錢紅、樂靖宜等10餘名奧運冠軍。

在主辦方的陪同下,我們親身的體驗了中國茶文化,並且還參觀了馬連道茶城、茶馬大廈、京閩茶城、茶緣茶城、得天福緣茶城、北京茶葉總公司、普洱茶都、更香茶葉公司等馬連道地區較大的茶城。

我們不僅可以和老將軍們一起展示書法、交流品茶體會,還可以親身體驗炒茶和製茶的過程。

這次的茶文化節辦得非常好,不僅提出了“我飲茶我健康我長壽”的口號,並且將奧運與茶文化相結合,不僅弘揚了中國的茶文化,而且融入了奧運元素。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12

每一個潮汕家庭都會在家裡擺放著一套茶具,不管是閒時還是客來,都喜歡沖泡一壺純正的功夫茶,伴隨著茶香味,閒聊雜談。作為一個潮汕人,可以說我從小就是在茶水裡泡大的,所以我對茶的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但對於茶的瞭解卻不是很深,剛好通過這個《茶文化與茶健康》這個課程,我對茶才算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我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化學成分,如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都是人體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營養及藥用物質。這中間的有些成分,實際是一個大類,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種的酚類物質;維生素,又可具體分為維生素和肌醇等10多種成分。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我國古書中就有很多記載,也為現在國內外醫藥界所肯定。如茶葉對於防治痢疾、腸胃炎、腎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癌症、白血球減少和輻射損傷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葉特別是綠茶的抗癌作用,據日本靜岡縣的調查,發現茶區特別是綠茶產地,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就明顯比其他地方要低。現在基本弄清,茶葉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兒茶素;這種成分,在綠茶中約含15%-20%。此外,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輔助效用。可能正是因為這樣,茶在國外才有"安全飲料"、"保健飲料"、"健康長壽飲料"等各種各樣的讚譽之詞。長飲茶,的確是能有助於益壽延年的。

飲茶雖然好處很多,但也不宜過量。一般早上宜飲淡茶,可達到腸胃的去垢作用。早餐後或上午飲茶,適當濃一些,可幫助振奮精神,有利於學習和工作。午後飲茶,有失眠症或神經衰弱著,應少飲一些。晚餐後則不宜飲茶,特別不宜飲濃差,以免過度興奮,影響睡眠,早飲則相反,中樞神經興奮過度後會疲勞而起抑制作用,有利於改善失眠症狀,脾胃虛寒或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人,飲茶不宜過濃,更不宜飯前飲茶。空腹時不宜飲茶,尤其不常飲茶的人,往往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會引起心悸、頭痛、胃不適、眼花、心煩等“醉茶”現象,一旦發現“醉茶”,可以喝糖水緩解。孕婦不宜飲濃茶,避免咖啡鹼對胎兒的刺激。兒童宜喝淡茶,過濃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另外茶中氟的含量較高,有利於防齲齒,少飲細茶多飲粗茶。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型別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不同的茶類。有綠茶、黃茶、紅茶、白茶,和黑茶等,各種茶的口味及製作工藝都有所不同,所形成的茶文化都又差別,不同的茶也是代表著不同的的地區文化。

茶葉具有保健功能已經廣為人知。但是由於嗜好不同,有的人不喜歡飲茶,卻又期望能夠利用茶葉的保健功能,因此茶食品應運而生。茶食品是指以茶為原料,或是輔料製作出來的含茶食品,這些食品既有茶的保健功能,卻又能帶來不同於喝茶的感受。常見的茶食品有茶飲料、茶蛋糕、茶糖果,茶菜品等。不斷豐富的茶食品滿足了更多人群對茶的需求。

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植物,飲料,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也必將得到新的發展,但無論怎樣,它都不會淡出人們的視線的,只會散發出更清新的香味。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13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愜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態與世間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風廬茶事》中寫道:“飲茶要諦應在那隻限一杯的‘品’,從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種氣氛。成為‘文化’,成為‘道’,都少不了一種捕捉不著的東西。而那捕捉不著,又是從實際中來的。”

品茶,真正的內涵便是品生活。有了這一個“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罷,苦也罷,人生的酸辛,就從這“尋常茶話”中透現出來。

朱竹坨在《掃花遊·試茶》詞中說道:“培香氣,嫋一縷早煙,人靜門閉。”“清話能有幾,任舊友相尋,素瓷頻遞,悶懷盡矣。”這裡似道出了飲茶的兩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穀雨初晴,獨處於清室,嫩芽初試。以止水之心,而舌頭之味,鼻觀通神,是為自得其樂。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劇談半日,暢敘款曲,此則闔座怡顏,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裡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見茶之文化由來已久。品味茶趣,知曉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觀其色而知蒼生萬物,品其味而曉人世沉浮者,寥寥無幾。而這樣的人又往往都是白髮蒼蒼、仙風道骨般的長者。他們經歷了人世萬變,滄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舉杯把盞之間,萬物已瞭然於胸。他們,可能過多的並不在乎茶的優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靜的心情。

國人愛茶,一日不可無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餉賓迎親會友不可或缺的禮節。每到一處,主人除了給你介紹山水勝蹟,少不了要讓你品嚐當地的名茶。一杯熱茶端上來,自然有種心靈的溝通,感情的融合,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溫和的,不像酒那樣熱性張揚,也不似咖啡濃豔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韻味、品位可與玉與水晶媲美。正是有了這些特性,才和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養心養情之說相契合,茶自然是國人的所癖所好。

茶為神樹,一身清正,忌俗、忌塵、忌噪音、忌油膩、忌羶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嵐雲霧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壺中,抑或是收藏在罐裡,雖然經歷採摘、揉搓、滾煞、烘炒、氣蒸等多道工藝,她都是一個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繹生命的精彩,釋放生命的本色,讓你體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對水質、水溫的要求極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過燥,沏之過急,悶蓋過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聞到煙火的熟湯氣。

如今,喝茶花樣迭出,又是檸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純幽香,澀中回甘,沁心潤肺,兩腋生風,耳目清亮的體驗全都丟失了,那並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喝茶。

喝茶,是種心靈的愉悅,精神的滋潤,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間,選個幽靜茶館,泡上一壺陽羨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細細去品,讓你浮躁的心態平穩下來,讓你矜持的神情放鬆開來,然後你嗅到飄逸的茶香,看到葉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態,於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搖曳,聽到高樹的鳥鳴,於是你的思緒變得清新而高遠,怡悅的快感滲透到身體的每個細胞,這時,神茶在你不知不覺中助你進入“寧靜致遠”、“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裡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裡那庸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待上一杯茶,看著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出頗多感慨:茶要沸水後才有濃香,人生也要經歷磨練後才能坦然。濾去浮躁,沉澱下來的是深思,在肺腑間蔓延開來,滌盡了一時的疲憊冷漠。孰能不醉,朦朧中,久久不願醒來。是夜的芬芳,茶香滿室,杯中茶由淡變濃,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澀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學習心得 篇14

1997年因某種原因我與佛結緣,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靜不下來。牽掛太多,總有煩惱,一句話,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資糧不夠,心想等到我70多歲,那時候能靜下心來修煉了吧。

在2011年的金秋十月,慶廣叫我去喝茶,於是又與茶道結了緣。我滿心的歡喜,這種浪漫的修行方式,試試吧!其實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來喝茶的真諦,茶能生善,愛心寬容,反聞自性,已是千載本相通,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與遠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難讓人做到,年輕人更是不可能。

上週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見他鏟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壺裡泡茶,泡出來的顏色深深的,像老紅糖。我喝不出來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好問是什麼茶,真希望都長點見識。福昌泡這款茶時,介紹了茶的名字,還說價格不菲,告訴我們要懂得喝茶,要明白為什麼喝茶。兩巡後,我頭頂像有什麼罩住了壓下來了,只覺得頭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這是茶湯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給我加持,我靜靜地體悟那種感覺。

主泡點名讓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來與慶廣唱起了《天路》這首歌,我也從中感悟到為什麼在喝茶時唱歌,因為在茶湯的作用下,讓我們用歌聲抒懷,讓真情在茶湯中流淌,一切順其自然,增強了磁場的能量與親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我與往日一樣用淡鹽水洗鼻咽部,從鼻吸入,從嘴撥出,我發現了好多碎汙濁,沾滿了整個臉盆。於是我不忙著沖洗,我去叫老伴來欣賞。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衛生間,他也呆了,問怎麼回事。我笑了,對他說,我們喝茶時用聞香杯來回聞香,我還用暖杯溫我的鼻兩邊,覺得特舒服,怎麼樣?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讓他支援我參加喝茶。這還真神奇,茶能讓這些藏在鼻子深處的汙濁全都渲洩出來。我在想是否又與昨晚頭疼的反應也有關係,這種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懷中讓真情、真愛源源不斷地湧出。我們與佛更貼近了。感謝行家茶送我一片雲朵,我願乘著這片雲朵飛到彼岸。

如何評價潮汕的茶文化?

我們潮汕人無日不茶。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

導語:潮州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以下是我整理潮汕的功夫茶作文(精選12篇),以供參考。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的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衝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說是茶濃情更濃。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2

潮汕功夫茶是我們家鄉傳良的傳統文化之一。潮汕人四海為家,遍佈全球。因此,潮汕功夫茶自然也馳名中外了。在潮汕地區,喝功夫茶成了人們飲食生活的需要和習慣。不管走到哪家,客廳裡都有茶几,在大家閒的時候,一家人經常圍坐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或一邊看電視,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尤其是來了客人,請你喝茶是最大的尊重。說起潮汕功夫茶,它裡面還蘊藏著不少學問呢!它對茶具、茶葉、泡茶的水和泡茶的方法都大有講究。茶具包括茶池、茶壺和茶杯。茶池整個就像一個小圓鼓,是用陶瓷或木料做的。分為一個圓盤和一個圓缽。圓盤上面有幾個小孔,這是便於泡茶和倒廢水用的。茶壺的好處是泡出來的茶不變味。茶杯一般三個,放在一起像“品”字,意為“品茶”。泡茶前先下茶葉,茶葉大約茶壺的三分之二。方法是泡前要用開水將茶具消毒。消毒後,把茶葉放入茶壺,然後往茶壺裡倒開水,水面會起泡沫,不能喝,要拿壺蓋將泡沫刮掉。沖茶的時候,把三個茶杯靠攏,輪迴衝,使茶水的濃度一樣。茶的濃度雖高,喝下去似乎很苦,漸漸的由苦變涼,由涼變甘,回味無窮。沒有真功夫是喝不下去的,這大概是“功夫茶”的來歷吧。

雖然我並不十分精通潮汕功夫茶,但我從小就受到了它的薰陶,大家都喜歡。因為它代表了潮汕的傳統文化,代表了潮汕人的濃濃深情。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3

避開紅塵喧囂,平心靜氣喝壺潮汕功夫茶,讓茶汁沿著喉嚨緩緩而下……那感覺令人七竅暢通,滿腹清香;飯後回甘,如人花苑。

並非我有意吹噓,如果沒有潮汕功夫茶,恐怕陸羽的《茶經》就會少了許多寶貴的素材吧。

這裡,我不妨將家鄉潮汕的功夫茶的茶藝、茶德教你幾招。

泡茶三步。首先,用開水將茶具消毒,下好茶葉。下茶葉不能太吝嗇,也不可貪多,下泡壺容積的2/3為宜。茶葉在水裡一泡,就會舒筋展骨“胖”起來,盈滿茶壺。幹茶葉被開水一泡,水面馬上會產生一些白泡沫。泡沫有灰塵,不能喝,應用壺蓋將泡沫弄到一旁,待泡沫聚集到一起時,再用蓋子將其挑出壺外。當然,這道工序只有動作嫻熟的人才有這種身手,初學者往往難以一步到位,如果多挑幾次,泡沫也就破了。

頭泡茶不能吝惜,應將它倒掉,因為再幹淨的茶葉,都多少帶有一點灰塵。泡功夫茶有這麼一句俗語:頭泡倒,二泡早,三泡四泡味道好,五泡六泡不可少,七泡久,八泡老,九泡十泡不要了。

也有文人將功夫茶的泡茶關鍵打趣地比喻說:功夫茶,看杯中,蜷縮未展褓中嬰,舒眉展骨豆蔻年,肥肥碩碩陽壽盡。可以說這是俗語的別解。

其次是篩茶。篩茶也有學問,應做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所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讓茶壺圍繞著茶杯輪流篩,切忌篩滿一杯再去篩另一杯。這樣,茶汁就不會濃淡不一了。

最後,每杯篩人多少茶汁也頗有講究。深諳功夫茶茶道的人都明白,如果茶汁不足茶杯的一半,說明主人瞧不起客人,這是鄙夷的暗號;如果將茶杯篩得滿滿的,那就是暗示你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或是主人請你回去的“逐客令”。

功夫茶有一種約定,俗稱茶規。篩茶人篩完茶後,自己不能先飲,要等客人端起茶杯後,方能端杯。篩茶人兀自先喝,意為目中無人。一個茶盤上同時有三杯茶(這是潮汕地區的習俗,一般情況下都擺著三個茶杯),主人也好,客人也罷,只能各取身旁的那一杯,而不可隔杯取茶,否則會被視為無禮。主人催請客人飲用時,會用左手指頭輕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來個“請”的姿勢。

功夫茶,開胃健脾,生津止渴,提神醒腦,延年益壽……功夫茶,潮汕人的閒情雅逸、志趣豪情,潮汕人待人接物的禮節、為人處世的象徵……功夫茶,茶濃情更濃,永遠追尋著春天的足跡……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4

在雄雞版圖的右下角有這麼一塊風水寶地,它人傑地靈,古老的文化源遠流長,古典的建築讓人歎為觀止,它就是功夫茶的起源地——潮汕。

說起潮汕,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那無人不知的功夫茶。在潮汕,幾乎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套功夫茶具,這可不是吹牛,一些富裕人家,甚至還有好幾套十分珍貴的茶具呢!

一般的茶具只要一個茶鼓,外加一個紫砂茶壺和幾個玲瓏剔透的小杯即可。

爸爸是個老茶迷。從小我就受爸爸的薰陶,愛上了喝茶。看爸爸沖茶的次數多了,我也將爸爸的沖茶手法銘記於心了。

要衝一杯功夫茶,首先,要按茶壺的大小放入七成茶葉,要是太多,衝出的茶便會過於苦澀;反之,則會太淡。然後,我們便可以將水衝下,注意要把水從高處衝入壺中,這樣才有更大的衝擊力,使茶香能更快地揮發出來。接著,將壺蓋蓋上,用開水淋於壺上,爸爸說,這樣一來能使熱氣內外夾攻,使茶香揮發更快;二來小停片刻,等壺身上的水分幹了,就可知茶已泡得差不多了;三來能洗去壺蓋旁的茶葉末。淋完壺身後,就該洗杯子了,這一步比較容易,只要將茶杯的內外清洗乾淨就行了。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了,也是最能體現你手藝的一步,那就是倒茶入杯。倒茶的時候講究兩個口訣,一是“關公巡城”:將三個杯子擺成“品”字型,茶壺按順序繞這三個杯子倒,這樣,三杯茶的味道才會相同,而不會有淡有濃;二是“韓信點兵”:將壺中的水一點一點平均地分在三個杯裡,就大功告成了。

功夫茶不講究環境,在裝修華麗的屋子裡喝,能為屋子添上些許優雅;在林間涼亭裡,幾個人圍著一張石桌,一起說笑喝茶,多麼的愜意自在!

功夫茶能給潮汕人帶來快樂,送走煩惱,潮汕人已將功夫茶嵌入生命裡了,誰也離不開。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5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謂工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功夫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汕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6

我的家鄉在美麗富饒的潮汕地區。潮汕地區南面瀕臨海洋,其餘三面環山,形成—個封閉而開放的體系。潮汕文化既儲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納了海外文化的菁華,歷經了數千年的融匯昇華,形成了中國典型的海洋文化,成為與齊魯文化、蜀漢文化相媲美的中華文化的—支。

潮汕地區最早的居民是越族。傳說,越族人的腳小趾是“重甲”的(即有兩片相疊的趾甲)。到了秦朝以後,來自河南、山西—帶的中原人民陸續南遷。他們大多先遷往江浙地區,後經福建輾轉遷入潮汕地區。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與越族人交流、融合、繁衍生息,使越族人逐漸漢化,形成了潮汕先民。現在,要找到腳小趾“重甲”的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的大姑兩隻腳小趾都“重甲”,我爸爸則是右腳的腳小趾“重甲”。

潮汕方言屬於閩南方言,是—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體系。據專家研究,潮汕方言起源於古老的閩越土語。中原人民入潮後,他們帶來的中原方言與古閩越土語逐漸融合,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潮汕方言逐漸形成,成為的次方言。

潮汕方言是潮汕族群的紐帶,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無論走到哪裡,聽到潮汕話,都會感到無比親切。潮汕方言古樸典雅,它保留了許多中國古語。郭沫若說:“潮州話是中國古語保留得最多的—種方言,和現行的標準語似乎也是距離得最遠的—種。”比如,古字中有許多在“不”字下面加個字,用來表示相反的意思。現代漢字裡只剩下“歪”“甭”“孬”三個字;而潮汕就有“不會”,“不是”,“不怕”等字。這些字寫出來,觀其形,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潮汕話也保留了—些古詞。如:把炒菜的鍋叫“鼎”,把粥叫“糜”,這正是兩千年前的用法。潮汕人稱廁所為“東司”,它的來源是因為唐代廁所大多建在東側。如此說來,這個潮汕人認為很“土”的詞,倒有些古雅了。

潮汕方言也引進了—些外來詞彙。比如,有些人稱“卡車”為“羅離”(“rolly”),稱“小麵包”為“羅的”(“roti”),稱“柺杖”為“動角”(馬來語)等。這些外來語的應用,與潮汕地區靠近東南亞,較早開埠等因素是有很大關係的。

潮汕話中也有—些避諱。在我爸爸的出生地——東墩,聚居著“張”“黃”兩個姓氏的人。那裡張姓的人說紙的時候不說“—張紙”,他們說“—合紙”。

潮汕工夫茶名揚海內外。工夫茶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愛、精、潔、思。這五個字的深刻涵養,正體現了潮汕文化儒雅的“和”的思想。喝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飯後喝茶,閒聊喝茶,茶几乎陪伴著潮汕人的每時每刻。就連學校的辦公室裡,老師們在課間也會抽空喝上—杯茶。潮汕的美食是最負盛名的。潮汕地區有“美食之鄉”的美稱。

潮汕地區瀕臨海洋,海鮮自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血蚌就是—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買—些血蚌。家裡人煮—鍋開水,把血蚌放進去悶—會兒,大約—分鐘後就可以取出來吃了。掰開蚌殼,會看到帶著血的蚌肉,吃起來鮮美卻不帶腥味。

潮汕小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出名的小吃有炒糕粿、蠔烙、鱟粿等,還有—些專門做供品的粿品,如紅桃粿、鼠粬粿等。潮汕小吃注重色香味形名俱美,做工精細,讓人流連忘返。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7

若是有人問我最喜歡品嚐的東西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那就是——茶。我的媽媽有一個習慣,每當吃過晚飯就要泡上一壺茶,那香氣瀰漫整個屋子,使人心曠神怡。在媽媽的影響下,我對茶也是情有獨鍾。

泡茶的過程是:首先把茶具洗乾淨,接著燒開水,然後放些茶葉在茶壺裡:等水開了:把開水倒進茶壺:再倒到小茶杯裡。第一次衝出來的茶要先洗茶杯。洗完後,再衝第二次。“沖茶也是有講究的,首先把茶往前兩個杯子倒上半杯,三個倒滿,再回過頭來把剛才兩個杯子也倒滿,這個環節叫做“關公巡城”。接著第遍二個環節,就是把茶壺裡的水一點一點滴在三個茶杯上,這個環節叫“韓信點兵”這樣茶就算泡好了。這個時候,輕輕端上一杯茶,用嘴脣輕輕抿,慢慢地吞下去,喉嚨便有甘甜的味道,使人回味無窮。這便是潮汕特有的“功夫茶”。

媽媽說,喝茶可以醒酒又可以去除疲勞,還含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氨基酸。本來不喝茶的爸爸也因為它的種種好處,慢慢喜歡上功夫茶。

恬靜的夜晚,一家人邊品茶邊談天說地,把一天的疲勞和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其樂融融,何樂而不為呢!我喜歡茶,特別是潮汕的.功夫茶!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8

今天,老師說要泡功夫茶,我們很開心,老師說:“你知道泡功夫茶步驟嗎?”同學們說:“不知道。”老師拿一壺水來泡茶,並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步驟。

第一步是洗杯,也叫“白鶴沐浴”:把杯子放進一個大罐子裡面。再把水澆到了一個大罐子裡面。這樣,所有的杯子都洗乾淨了。

第二步是落茶,也叫“烏龍入宮”:把茶葉放進一個大罐子裡面。

第三步是沖茶,也叫“高山流水”:把一壺水衝到了一個大罐子裡。

第四步是刮沫,也叫“春風拂面”:就是拿壺蓋把茶水中的泡沫刮掉。

第五步是倒茶,也叫“關公巡城”: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指扶住罐底,往杯子裡往返倒茶。

第六步是點茶,也叫“韓信點兵”;就是把剩下的茶一滴一滴的點到杯子裡。

今天,放學回家,我按老師說的方法沖茶給爸爸媽媽喝,我和爸爸媽媽喝得很開心。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9

今天,老師教我們泡功夫茶。

老師首先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六個步驟。第一步是洗杯,洗杯主要是提高杯子的溫度,叫“白鶴沐浴”;第二步是落茶,就是把茶葉放到罐子裡,叫“烏龍入宮”;第三步是沖茶,要把水壺提高一點,然後往罐子裡倒水,叫“高山流水”;第四步是刮沫,叫“春風拂面”;第五步是倒茶,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根指扶住罐底,往四個杯子裡往返倒茶,叫“關公巡城”;第六步是點茶,就是把剩下的茶一滴一滴的點到杯子裡,叫“韓信點兵”。

接下來,老師說:“誰要泡茶呀?”我們大家都舉起手,老師叫我去泡茶,茶泡好了,我喝著自己泡的茶,真好喝,我又回去寫作文了,我真高興,因為我終於會泡功夫茶了。

我以後要多泡茶。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0

今天,老師教我們泡潮汕功夫茶,在教室泡茶,這對我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呢。我們可高興了。

老師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過程有六步。

第一步是洗杯,也叫“白鶴沐浴”。先把杯子放到罐子裡,再把水倒罐子裡,再把罐子裡的水倒出來,這樣杯子的溫度提高了。

第二步是落茶,也叫“烏龍入宮”。先把包裝袋撕開,再把茶葉倒進杯子裡,就完成了,這一步比較簡單。

第三步是沖茶,也叫“高山流水”。把熱乎乎的水倒進杯子,要倒的時候,水壺要提高一點,就像水從山上流下來一樣。

第四步是刮沫,也叫“春風拂面”。先把杯子的蓋子拿起來,切切切,刮掉泡沫。

第五步是倒茶,也叫“關公巡城。要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指扶住罐底,往三個杯子裡往返倒茶。

第六步是點茶,也叫“韓信點兵”。杯底下的剩下的茶水要一點一點的滴在杯子裡。

今天真高興,我以後一定泡茶給爸爸媽媽喝。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1

潮汕的文化特色有很多,例如:猜燈謎、潮劇、行彩橋······但我覺得最具有文化特色的還是功夫茶。

如果你是潮汕人,你就一定會知道我們潮汕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家每戶至少都會有一套茶具。無論你去到誰的家裡做客,他們一定會泡上一壺香濃的功夫茶來招待你,正所謂“以茶會友”。

我們潮汕人在泡茶時,是很有講究的。先用開水把茶壺的裡裡外外都沖洗一遍,這叫洗杯。然後放一點茶葉到茶壺裡,這叫納茶。再把剛燒好的水倒進去,刷洗一下茶葉,把茶葉表面上的灰塵除去,古時候第一杯茶被稱為“洗腳水”。隨著升騰的蒸汽,頓時滿屋清香,沁人心脾。第二遍泡出來的茶才能倒入杯中,供人飲用。當然,泡茶的手法也有講究,要高衝低篩。開始在每個杯子都倒上八分滿的茶水,這叫關公巡城;然後把最後幾滴金黃的茶水均勻地分到每個杯子裡面,這叫韓信點兵,而且,在我們潮汕有一句俗語:“酒滿為敬,茶滿為欺。”因此,茶絕對不可以倒滿。這樣,幾杯香氣撲鼻的功夫茶就成功地泡好了,情不自禁地嘗上幾口,啊!甘甜的味道從口到喉直沁入心。

潮汕人閒聊的時候,都會泡起功夫茶,有時還會拿幾塊餅乾。一邊喝茶,一邊吃著香脆的餅乾。這樣喝茶的時候跟別人聊天就會感覺親切多!

潮汕功夫茶不僅是一種風俗,一種文化,也體現了潮汕人民高雅的情趣,熱情好客的性格。難怪潮汕人如此迷戀功夫茶。哪一天,你有空,你也要來潮汕走走,說不定你也會愛上我們潮汕的功夫茶哦!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2

我現在可是衝潮汕功夫茶得能手,不管誰喝了我衝得潮汕功夫茶,都贊不絕耳。可壹想起剛學衝潮汕功夫茶那壹會兒,就覺得別有壹番味道。

壹年級時,我常常覺爺爺在沖茶時得姿勢十分瀟灑、好玩。於是就整天吵著爺爺教我衝功夫茶。這壹天,爺爺終於被我給吵得不耐煩了,說:“好吧!就讓我來教教你,怎麼沖泡壹壺真正得功夫茶吧!”於是,爺爺便拿來功夫茶得茶具放在桌上。

壹切準備完畢。爺爺說:“功夫茶就是要有功夫,那才叫功夫茶。”爺爺說:“沖茶共有七步,第壹將水煮開,淋罐淋杯;第貳將茶葉分粗細,各放在茶壺裡得各各地方;第叄降水壺提高,揭開茶壺蓋,“高山流水”環壺口,緣壺邊衝入,所謂“高衝底灑”;第四,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用茶蓋輕輕颳去茶沫;第五先洗杯,壹手洗壹杯兩手可以同時洗兩個杯,小心不要燙到,然後再燙杯,使杯內熱;第六倒茶,泡壹至貳分鐘後,提起茶壺,將茶水從右到左依次巡迴,注入各個茶杯所謂“關公巡城”。第七點茶,當茶水倒到少許時,壹點點到倒各個杯裡使其濃淡均勻,所謂“韓信點兵”。”爺爺壹邊說,壹邊衝起來給我看。

我按照爺爺說得做,先煮水,分茶葉,灌水入茶壺,刮茶沫,洗杯,倒茶……可是,不是手被燙傷,就是把茶具給摔了,我得手都被燙氣泡來了,茶杯也被我摔了叄個。爺爺勸我:“沒關係,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堅持就是勝利。”我覺得有道理,就繼續練習,經過了無數次得燙傷,摔茶具。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讓我學會了怎樣衝壹壺真正得功夫茶。

過後,爸爸帶來了幾個客人,他讓我給客人衝功夫茶,客人喝後連聲讚歎道:“小朋友,你衝得茶不僅好喝,還很有功夫。”這時我心裡就象蜜壹樣甜。

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道理!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法_茶文化與品茶藝術

潮汕茶文化是潮汕在明清以後,繼唐宋茶俗而新興起的茶道。在全國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是茶文化的高峰。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法,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品茶方法

  潮汕功夫茶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馳名中外,但她作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對於潮汕人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飲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載著潮汕人的生活態度,映耀著潮汕人的處世哲學。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總是讓我很納悶,往一大杯水裡扔進一些茶葉,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雖然這種喝茶方法效率比較高,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吧茶當作解渴的飲料喝,而不是一種悠閒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國人喝茶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發黑的紅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來 茶味全無,茶的精粹消失殆盡。

  而真正地喝茶,應該是氣定神閒,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這種境界地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閒,不管泰山崩於前,還是黃河之水泛於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況下有四個小杯,一個特殊茶壺,最好茶壺是由紫沙呢製作的;一壺煮沸的水而且還要不斷加熱;沖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講究的,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不管用什麼方法,沖茶還是要不緊不慢的,講究心手協調,內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撲鼻孔,慢慢沁入心肺,與內心的平靜容為一體。

  潮汕茶文化的茶藝表演

  潮汕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的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迴圈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謝茶敬客:完成整套潮汕工夫茶的沖泡程式。

  潮汕工夫茶的表演以沖泡兩次茶為宜,最多不超過三次。這樣既給來賓一個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時間過於冗長。如果在生活中,則可以繼續沖泡下去,且每一次沖泡,時間上應有一段間隔,不可一壺泡完緊接著又泡一壺,間隔時間大致為10分鐘左右。

茶文化的感悟範文

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 文化 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心得感悟,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的感悟 範文 1

  好茶無味 茶香四溢

  週末早起泡了一道安溪鐵觀音茶,茶香溢口,使我悠然想起一件令我感觸良多的小事。

  記得數月前,我將一小撮珍藏的茶葉給了一個愛喝茶的好友錦德君。嗣後重逢,我忍不住問他那茶喝了感覺如何,他嘿嘿一笑,說那茶拿回去後,他用心沖泡,但似乎沒什麼茶味,應該是他不懂欣賞吧。

  朋友此言,令我詫異。好茶無味,令我意外,知道緣由後,感慨良多。

  這小撮茶,雖然分量很小,但的確不是壺中凡品。那茶是我的一位畫家朋友一葦君回鄉時機緣巧合得到的。一葦君今年夏天回老家潮陽寫生創作,專程去訪母校潮陽一中,然後去了母校後面的山——當地著名風景區——東山。

  他揹著畫架,順著蜿蜒溪水拾級而上,一路和蜜蜂、小鳥和山花打招呼。當他到達山頂景點——“猴子石”後駐足小憩。時值盛夏,汗流浹背,一路上他帶的水喝完了。看到大石頭附近的一家小茶房,他便進去想喝茶解渴,他點的單樅茶卻沒有了,茶房老闆連聲致歉。茶房大廳裡另一位茶客起身,熱情邀請他喝他在沖泡的單樅。一葦君致謝後喝了一口,頓覺滿口生津,渴意頓解,茶香滿頰。

  追問之下,才知這是極為罕見的原樹宋種鳳凰單樅茶,每年產量稀少。那位茶客不久前去潮州鳳凰山,聽說某處茶莊有少量該茶,設法賣得100克。一葦君去的那天,適逢茶客帶著茶葉專程上山泡飲。他說在家裡喝不出那茶的最高境界,一葦君來前,他已泡了十幾衝。一葦君一邊看他泡茶,一邊和他談畫論道。只見那茶客用茶房專用陶爐——一種以前潮汕家庭家家備用的燒水茶具,裝好木炭煮開巴馬山泉水,然後將沸騰的水衝到潮州骨瓷蓋碗茶壺裡,高斟低酌,先“關公巡城”後“韓信點兵”,把那金黃透亮的茶湯送到三個潔白無瑕的小瓷杯裡。炭火通紅,茶香四溢。

  他們邊喝邊談,極為投緣,頗有相見恨晚之感,那畫面使人想起王右丞那首名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臨別時那茶客包了兩泡(約20克)茶贈一葦君,一葦君推辭不過收下茶葉,留了微信,把自己畫的一幅扇面小品回贈他。

  回深後月餘,適逢中秋,我約一葦君到家裡賞月。一葦君自幼習畫,上世紀90年代 畢業 於廣美 國畫 專業,在深大教書育人,連續30多年浸淫在國畫藝術中,任憑世風物化他屹然不動一心教 學畫畫 寫字。我喜歡看他作畫,聽他講畫,每覺樂在其中。中秋是晚,他帶著那20克茶葉微醺而來。我們分出一半泡來喝,雖無陶爐木炭,但皓月當空,佳茶在口,我倆都有超凡脫俗之感。辭行時一葦君態度堅決地將餘下10克茶葉贈我。

  錦德君是自由職業者,來深圳快30年,在老東門附近開個小日雜店,日常由太太看管,他負責進貨和每天做好三餐送到店裡。他是性情中人,時刻在微笑。他懂 武術 ,擅歌詠,常寫詩,個子不高打 籃球 卻能三步上籃連過數人,投籃精準。他收入一般但從沒怨言,從不胡作非為,朋友找他幫忙總會盡力相助。他偶爾也會老夫聊發少年狂,背上行囊,買一張火車票四處遊走。他還有一絕就是擅長寫行書體的“反筆字”——用鋼筆十分流暢地寫字,寫好後你從紙的背面去看,才看得清楚寫的是什麼。他酷愛喝茶,外出時常跑去雲南等地淘茶,有時能以低價購得好茶,回深後與大家分享。

  我擔心那茶是不是拿錯了。錦德君說茶葉絕對沒搞錯。那天他燒開水後,取了2、3克茶葉,仔細洗了三遍,倒在泡龍井茶的透明玻璃杯裡,衝滿一杯,看那茶葉翻滾、沉澱、騰昇,一邊吹氣一邊虔誠品嚐,但真的沒感覺到太多的茶香。我邊聽邊幾乎笑出眼淚來。原來不是茶葉的問題,而是他沖茶 方法 不對。那麼幹淨的茶葉卻用洗普洱的方法猛洗三遍, 少量茶葉卻泡了一大杯,茶葉底蘊再深,哪經得起這般折騰?檀香再好,若在曠野點燃,其香也微。 “君子愛茶,泡之有道”。再好的茶葉,衝不對,衝出來的茶水自然不香。我自責贈茶時沒告知他沖泡之法,因為他平時多喝普洱和龍井。

  “好茶無味”使我想到了人世間一些事。比如一葦君,科班出身,心無旁騖,一心入畫,有大師的手法和情懷,兼之精研書法,畫藝與書法爐火純青,已臻一流,比一些徒有其名的人,更應值得人們的重視和崇敬。但在不識貨人心目中,他的畫和字也就是普通的大路貨。又如錦德君,人品能力一流,多才多藝,讀書時品學兼優,20多年前大學聯考發揮失常以數分之差未被大學錄取,他不願就讀中專出來闖蕩,但如不瞭解他,見他每天踩著單車揹著便當在路上奔忙,難免將其視為城市中的一個盲流。他倆都是高潔高尚的一流人才,如果把他們比作茶葉,那就是茶中佳品。我國人才輩出,三步之內必有賢者,但在歷史長河中能像姜太公、百里奚、諸葛亮和張釋之那樣最終被品為“好茶”的還是不多。我想,應該是有不少乾枯在樹梢頭、悶壞在壺裡或是沖壞在盤中吧。但不管怎麼樣,中國人都能好好活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中國人“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義者和一半儒家主義者”。我想,這應許就是中華文明能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根源吧。

  再啜一口晨茶,我們商定這幾天找個佳時,在清風麗月下,將那好茶,好好斟泡,讓那茶香,氤氳抒懷。

  茶文化的感悟範文2

  茶

  我從來沒有喝過茶。

  總聽人們說茶好喝,對健康有利,我就也想試一下喝喝看。抓茶葉,沏…….一切都因為一顆好奇的心而變得格外迅速。茶好了,我喝了一口,不禁失聲道:

  “好苦的茶!”

  我將沒有喝完的茶水連同茶葉倒到水池裡去,心想:“以後再也不喝茶了”!

  的確,人世間似乎有許多東西欺騙了我們。我們參加了各種比賽,精心的準備、滿懷信心,最終只是一個“鼓勵獎”“優勝獎”。一些看來親密的同學關係,打分班後就大不如前。為什麼世間這麼多欺騙?我這樣問自己。

  不知不覺中,一陣清香飄入我口中,漸漸我感到一股芳香與清甜。我恍然大悟:這就是茶的味美所在……

  茶原本並非甜,初嘗上去有一些苦澀,然而過一會兒苦澀會化為清甜。俗話說:“苦盡甘來。”只有當你品嚐了茶的苦澀之後,才真正能夠體驗到它的香,它的甜。“不經歲寒三凍苦,哪得梅花撲鼻香。”梅花也是如此,當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之後,香味便格外迷人。噢!我真正明白了……

  看似欺騙了我們的世間萬物,實則都對我們的成長大有好處:雖然在比賽中沒拿到好名次,但比賽宗旨是“重在參與,培養能力”而不是“重在名次”,同學間雖然有了隔閡,只要我們堅信友誼長存,友誼便會儲存下去,這也是對人生的考驗。

  人生之路,也需要苦澀,也需要嚴冬,只要勇於堅持,那麼苦澀之後便是香甜;嚴冬會換來清香。但是如果不能堅持的話,人生的長路只會沒有目的地,永遠沒有終點。正如一杯茶,如果你用清水沖淡了茶的苦澀,那麼你所感覺到的甜香也會隨之變淡。

  從這一杯澀茶中,我感受到了喝茶的美趣。

  從這一杯澀茶中,我體驗到了人生之美。

  堅持不懈,不畏艱難困苦,敢於同困難作鬥爭,這樣困難也會變成一個個美妙。勇敢地面對困難,即使再難的問題也會解決,這是人生的真諦。

  我重新拿起茶杯,又沏了一杯澀茶。

  茶文化的感悟範文3

  人生如茶

  我的 愛好 一定要超出我的年齡很遠。也許,因為我的心不再年輕。從去年開始,我喜歡上了茶道。或許,現在我的技藝不十分精湛,或許,我的工具還很粗糙。但是,對於茶道我有了近乎信仰般的痴迷。閒來無事,伴隨著茶道音樂的旋律,由著自己的心情,沏一壺茶,即便是破屋陋室也能夠體會到這茶世界的風情萬種。沏一壺茶,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浮世中摸爬滾打不見色彩的心,需要用甘洗滌,方使初心不改。看著茶葉在沸水中翻騰,就是一場人生的盛宴。起起伏伏就是生活,唯有在起伏間才可實現生命淋漓盡致的舒展。品茶之時,就是一次充滿了禪的詩意之旅。調動所有的感官,來體會茶的芬芳和世界的魅力。當所有程式都結束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你的心前所未有的寧靜,你會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

  一壺清茶,一把摺扇,一卷古書,雖簡陋但是承載了萬千的詩情畫意,承載了歷代文人詩意的棲居。

潮汕茶文化,世界聞名的潮汕功夫茶

茶葉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飲品,茶葉更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不同的地域都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而在潮汕地區也有著潮汕獨有的功夫茶。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詳解潮汕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

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汕人愛喝茶,愛喝茶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瞭解茶文化?

潮汕人的一天,一日三頓飯,但茶卻不知道要衝多少泡。在家裡時,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當然是洗臉刷牙,然後喝一碗熱騰騰的白粥配鹹菜,接下來茶就登場了,不管這一天有多少的活要幹,都必須先喝一壺茶再說,不然這一天都沒精神。燒水溫壺放茶米,沖茶的時候先關公巡城,再韓信點兵,確保每個杯子裡的茶量和茶色一樣,然後再喊家裡人過來喝茶。從這開始,這一壺茶就要喝到晚上睡覺前才罷休,當然,中間茶米是要換好幾次的。所以,從小到大,家裡買茶葉的時候都是一次二十斤三十斤的量來買的,等到臨近過年時,囤積的茶葉量更多,畢竟過年走訪親戚朋友,人來人往,茶葉消耗得就更快些。

在家裡,茶很重要,不在家裡,茶也一樣不能落下。很多潮汕人喜歡聚在一起爬山鍛鍊身體,他們會先在山上某個聚集地藏好一套茶具。早晨爬到山上後就拿出茶具,拾柴起火,燒水煮茶,迎著晨起的太陽,呼吸新鮮的空氣,悠悠閒閒地聊聊天泡泡茶,沒有比這更愜意的生活了。一壺茶喝完,在太陽還不太刺眼的時候就收拾東西,撲滅火堆,慢悠悠地下山回家。茶的身影在潮汕人的生活中確實是隨處可見的,不管是一人獨酌,或者兩三好友閒聊,亦或生意場上的往來,茶都是最合適的招待品。以前在網上看過一則搞笑的對話,問:茶在潮汕人生活中有多重要?答:哪怕你是去跟人家吵架的,進門也要先喝一杯茶。雖然聽起來很搞笑,但這是真的,潮汕人的待客之道中茶是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進門先喝茶,喝了茶再說事。

喝茶,會喝茶,喝好茶。喝茶,在潮汕地區如果說重要性的話,還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潮汕人的祖籍大部是“福建省閩南地區”遷移過來的。福建省是中國產茶大省,素來茶文化濃厚。在福建以茶待客是“基本禮儀”。來者皆是客,入門三杯茶。所以對於潮汕人來說“喝茶”是文化的傳承,是對故鄉的緬懷,是習慣的愛好。潮汕人以“經商”出名,而經商更需要清醒的頭腦,喝茶使人清醒,談生意時更能加深相互之間的關係。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3篇

茶 文化 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對茶文化的感悟 文章 ,一起來看看。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1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 飲茶 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2

  中國茶文化 心得體會

  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 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

  (即青茶) 、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洞庭碧螺春 、黃山毛峰 、廬山雲霧 、六安瓜片 、君山銀針 、信陽毛尖 、武夷巖茶 、安溪鐵觀音 、祁門紅茶

  2)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 方法 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綠茶。

  3)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

  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 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

  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 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 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 法 教育 、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 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 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 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 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10)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 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 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說“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3

  浮沉--茶的思索

  入夜,明月初升,街燈依舊,燈月交輝,映在玻璃窗剛剛凍結的冰上,閃爍晶瑩,像是誰家灑落的水晶,發出奪目的光亮,給夜平添了幾分幽靜。

  玩累了遊戲,沏了杯綠茶,藉著柔和的光,一邊品,一邊看,菜葉在熱水中漂浮激盪,忽上忽下,不停的動,有的到最後乾脆浮到了水面上,有的則沉到了水底,茶色越來越濃,清香隨著熱氣冉冉升起,漸漸散開,瀰漫了整個屋子。

  茶還真是好東西,醒腦提神,減輕疲憊,一會兒便覺得輕鬆了許多。

  喝了一杯,又續上水,顏色變淺,味道變淡,一些浮著的茶葉逐步下沉,漸漸的,浮在上面的越來越少,最後所有茶葉完全沉入水底。

  看到這裡,不由得浮想聯翩......

  人生如茶。從一出生,來到這個紛擾的世界上,就註定在紅塵中浮沉。人之初,適應環境,學做人,練本領,掌握如何生存,為生計奔波勞頓,辛酸甘苦下來,歸於塵土。

  境遇如茶。人的境遇,有逆有順,浮浮沉沉,一直走順境的不多,一直走背字的也鮮見,多是逆順摻雜。人在平常的日子裡,一但遇到挫折,就可能手足無措,不知所以,也可能因此沉淪下去,一蹶不起。處於逆境中,那些沉下去的想浮上來,談何容易,除了有信心和頑強的毅力外,還要克服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最主要的是要戰勝自己,走出自己,才能再度浮起,走向理想的期冀。

  情性如茶。人的性情,有時浮躁,有時冷靜,如茶浮沉。浮躁時隨情隨性任意東西,不計得失,不管後果,只圖一時之快,常常得不償失。冷靜時以不變應萬變,看滄海桑田,觀雲起雲落,淡定心神,理智處事。

  涵養如茶。飽含水分越多的茶葉越容易沉下去,相反則浮在水面或東搖西逛。人常說一瓶不滿,半瓶子逛蕩,說自己傻的人一定不傻,說自己聰明的人不一定聰明。飽滿的穀穗總是低著頭,不去張揚。越是有涵養的人,越謙遜有禮,對誰都尊重包容,關愛有加。

  境界如茶。茶葉展開的越多,與水的接觸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捲曲,把自己侷限起來,越是浮著。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的穩,看的遠,凡事從大處著眼,通盤考慮,不計眼前得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顧眼前,不會有大的收益。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茶的顏色味道,無色到有色到深到淺到無。無味到有味,漸濃漸強,漸無味。伴著加水次數的增多,茶水色越來越淺味越來越淡,其實失去的那些色彩和味道,隨著人的飲入,都已經進入人體,融入五臟六腑,進入脊髓,刻骨銘心。不論物質上將來如何變化,都將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揮不去,抹不掉。

  歲月如梭,人要是能經常品品茶,聯想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練就一種平和的心態,那麼,還會有什麼看不開呢?

求關於潮州茶文化的發展

潮汕文化,源遠流長。至少在距今6000年以前,在潮汕大地上便已有人類行走的腳印了。潮汕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它的存在和影響,早已超越本土,跨越重洋。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品茶一是講究茶的精美,二是不求解渴,而是追求一種精神享受。范仲淹在鬥茶歌中有這樣的句子;“吁嗟天產石上英,不愧階前蓂,眾人之濁我獨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古人對品茶是一往情深的。我對茶稱不上多麼痴情,但我從懂事以來,品嚐了不少茶,唯獨嗜工夫茶。

今年暑假,舉家赴潮州去拜訪親戚。叔叔以上等的工夫茶敬我們。

潮汕人品工夫茶是很講究的。一套小巧的宜興紫砂茶具,精美之極,但見“紫玉金砂迎客至”幾字繪於如滿月似的紫紅色茶具上,分外雅緻;那蜜橘般大小的紫砂壺,胡桃大的茶杯,玲瓏小巧,精緻之極。未曾品茶,先被這如古玩般的茶具醉了。

叔叔將沸水注入茶壺內,而後迅速倒在杯子裡,一是洗茶,二是暖杯。之後,再將水壺懸高而衝,先快後慢,徐徐遍淋茶壺之外,此時隨著水霧的升起,頓時茶香四溢。好茶!媽媽禁不住叫聲好,此茶不愧是茶之上品。這時叔叔將三個小杯緊挨著放在一起,端壺緩緩斟茶,挨次數匝於杯內。叔叔把這工夫茶操練得如此嫻熟,真是一種由技術到藝術,再由藝術臻至一種境界的奇妙歷程。

我們端起茶杯,先聞上一聞,一股清香直入肺腑,再小啜一口細細品味,甘甜與茶香令我“飲罷清風生兩肢”,一杯入肚,齒頰彌香,如入仙境。

潮汕工夫茶的習俗早已聞名遐邇。然而,這一地區的婦女從前愛喝“女子茶”的風尚,卻鮮為人知。

曾聽媽媽講,“女子茶”可與“工夫茶”相媲美。“女子茶”是以“油麻茶”為主,配以“潮汕米方”的飲茶方式,稱她為“女子茶”。

這種“女子茶”,選用福建武夷山的“鐵觀音”,潮汕鳳凰山的“鳳凰茶”,放入帶齒的缶缽內,用番石榴樹削制的“擂茶槌”,將茶葉擂成粉末,然後加入炒熟的芝麻花生黃豆香菜蒜子和少量的鹽,將其拌合在一起,衝上開水。飲用時,再加上炒米,便成了香甜鹹甘澀諸味俱全,獨具一格的“潮州油麻茶”。喝著“油麻茶”,再配上一快“潮州米方”,那可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潮汕文化,源遠流長。潮汕茶文化,很有特色。隨著時間的流逝,潮汕茶文化會一代代地發揚光大。

有潮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一壺工夫茶,成為他們對故土親朋眷念的唯一方式。所謂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的潮汕地區一帶的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製工夫茶,一般是烏龍茶葉,潮人獨鍾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最受青睞。潮人煮茶,多用絞只炭。絞只炭的優點是木脂盡脫,煙臭無存,敲之有聲,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泡製時先將水燒開後沖茶。衝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衝”、“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裡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無怪乎人們說,沒有工夫就莫飲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飲茶不僅可以解渴,更是一種藝術。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結構的多元化,潮汕的茶文化正發生悄然變化。傳統茶藝的發展越來越精深;飲茶的方式在變,品茶的地點也在變,這一切給潮汕的茶文化帶來一定的衝擊,也給傳統的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

有人說茶文化屬於農耕文明,與現代化格格不入,與城市的發展建設步伐不協調,我認為此論大謬。茶無論作為一種飲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剛好是現代社會所需要、所缺乏的。現代社會一系列社會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需要“和諧”的引領。作為飲食文化、禮儀文化、休閒文化相交匯的潮汕茶文化,在“引領”中越來越成為社會和諧、家庭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積極動力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亮點。在重視家庭傳統、禮貌親情的潮汕地區,茶文化的內涵是對此最好的詮釋。《中庸》說:“盡人之性而後可以盡物之性”。潮汕茶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人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的。因此,通過各種渠道和載體進行潮汕茶文化建設,都必須“以人為本”,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經濟的關係引入到潮汕茶文化的發展中來。一切有悖於茶文化精神的行為,都要加以糾正、克服,使潮汕茶文化事業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感受茶文化,品鑑茶韻味

自從上了茶課以後,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瞭解,我對自身修養與看問題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漸漸的發現品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裡面有很多的學問,每個步驟都是需要你用心去做方能品嚐出茶中滋味。上週我們上的是茶的歷史文化及基礎分類課,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飲茶大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我對茶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對中國茶的濃厚興趣。

一、茶的分類

這次師傅拿了6種中國茶和一種日本茶,6種中國茶分別是:高山綠茶、小種紅茶、壽眉(白茶)、普洱深茶(黑茶)、霍山黃芽(黃茶)、臺灣烏龍茶(青茶),日本茶則是煎茶。通過師傅講解茶的分類,我明白了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國曆代茶人富有創造地開發了各種各類的茶類,外加茶區的分佈廣泛,茶樹品質繁多,製茶工藝不斷革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類,目前世界上茶的分類方法有很多:

1、根據製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發酵)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六大類,這也是目前我國運用最廣泛、最權威、認知度最高的茶分類方法,發酵程度的多少就直接影響到茶湯的顏色或者是可以說直接影響了茶葉裡的茶鹼和葉綠素的多少,按此方法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

關於再加工茶:中國的六大茶類,以這些基本茶類作原料進行再加工以後的產品統稱再加工茶類。主要有花茶、果味茶、藥用保健茶等。

2、還從產地劃分將茶葉稱作川茶、浙茶、閩茶等等,這種分類方法一般僅是俗稱。

3、按照茶葉形狀不同,可分為:餅茶、散茶、尖形茶、顆粒狀茶葉、片狀茶等。

4、還可以其生長環境來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

總之,中國茶類繁多,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和不同的季節,選擇適合於自己的茶。

二、茶藝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充套件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都沒有什麼特定儀式,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而是就是將茶融入生活。

三、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它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之後又傳入西方。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身心。茶道對於我們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相當浮躁的社會,品品茶,論論道,會對我們的身心大有裨益。師傅說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

四、功夫茶

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我問了師傅一個問題:“什麼是功夫茶?”通過師傅給我演繹一遍,我才明白: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 一定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潮汕地區一帶。

想起最初學茶,什麼都不懂,上了幾節課之後,漸漸的懂了不少茶知識,我開始懂了茶的韻味,靜謐又充滿活力,平淡又有著無窮的智慧。品茶的過程,其實就是放緩生活節奏,享受愉悅的過程;就是沉靜自己,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就是提升生活品質,感受優雅與嫻靜的過程。要想更深入和更詳細的瞭解中國茶文化,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探索,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我還需要慢慢的去體會和理解......

茶文化的感悟有哪些

1、喝茶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裡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裡那庸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待上一杯茶,看著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出頗多感慨:茶要沸水後才有濃香,人生也要經歷磨練後才能坦然。

2、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3、沏一壺茶,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浮世中摸爬滾打不見色彩的心,需要用甘洗滌,方使初心不改。看著茶葉在沸水中翻騰,就是一場人生的盛宴。起起伏伏就是生活,唯有在起伏間才可實現生命淋漓盡致的舒展。品茶之時,就是一次充滿了禪的詩意之旅。調動所有的感官,來體會茶的芬芳和世界的魅力。

4、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5、茶文化的茶藝,不僅表現社會教養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特徵,而且具有表現人們的心態、民族的融和、經濟的發展及的民主和社會的穩定等特殊功能。傳統的中國茶文化不愧是中國曆的珍寶,它以其深刻的內涵在中國文化上佔有特殊地位。

6、茶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一個分支,它一方面從中國各民族文化中源源不斷吸收精華以壯大其身,另一方面又以回報的方式促進了我文化的進步,使得我國文化更博大精深。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

7、我國茶文化是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社會文明生活中的一束美麗花朵,芬芳而甘醇。

8、茶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本無字天書,只有用心體會,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於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讓我們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弘揚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藝術修養,推動社會的高度。

9、我喜歡在酒後喝茶,在醉熏熏的時候,用茶來清醒自己的大腦。我喜歡在那一片寧靜中品茶,可以讓我獨自靜思。我品著茶,茶也品著我。我、茶、人生都是一個味。

10、即使同一品種的茶,不同的人去泡、去品,也會得出不同的滋味,即使其是同樣的茶,每一泡的滋味也是不盡相同的。就像許多同時代、同年齡、受過同樣程度的教育,甚至同一種生存環境下,人們的生存狀況、發展程度、取得的成就、生活的幸福感存在差異一樣。

標籤: 茶文化 感悟 潮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lk2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