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心得體會300字

茶文化心得體會300字

茶文化心得體會300字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體現。

在我看來,茶文化所蘊含的最大意義在於其獨特的禮儀文化。在茶道文化中,人們不僅注重煮茶的方法和口感,更注重在禮儀上的表現,無論是對茶具、對茶葉、對水源,都有著非常嚴謹的要求。而這種嚴謹的禮儀文化,不僅僅是在煮茶時,而是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另外,茶文化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喝茶其實是一種尋找互動的過程,不同時期、不同時空的人們因為茶而有所交往、有所溝通。在茶宴的場合中,不論高低貴賤,都可以擁有平等的交往機會。這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的身份、地位有多高,都需要有一顆謙虛和平等的心,與人交往時態度要平和、友好。

總之,茶文化其實是一種涵養,它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態,這對於我們的成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茶文化》教學設計推薦度:學習的心得體會推薦度:稅收學習的心得體會推薦度:參觀學習的心得體會推薦度:學習書法的心得體會推薦度:相關推薦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1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紮根於中國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為核心內容的,同時它也體現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們學習茶文化不僅要學習茶知識,更要學習其中的蘊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在這一學期的選修課中學習了茶文化,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中國何時開始飲茶,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個說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茶經》的權威性是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

茶葉在中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還有許多的功能。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富有營養,能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茶葉被發現就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個傳說是眾所周知的,從而證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農本草》 雲: “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本草綱目》中更系統地總結了茶的藥理作用,書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葉能降低血壓防治動脈粥樣化等等。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2

學習《茶文化》這門課程,首先讓我學到的不是茶,而是禮。老師課前課後那真誠的鞠躬禮,讓我深感訝異和震憾,這禮彷彿彌合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鴻溝,表明了我們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師的這份恭敬之心,使我學會了恭敬與謙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謝我的老師,能作為您的其中一名學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榮幸!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並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並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後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採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幹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型別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後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溫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溫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采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幹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採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機揉。最後是乾燥,乾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後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幹、固定品質、便於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名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準,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彷彿與宇宙相融合,昇華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對於茶的瞭解只能說是紙上談兵,並沒有親身實踐。但對於茶文化中所倡導的精神,卻著實有切身體驗。茶文化中的“愛”與“定”,使我感觸良多。陽關撫摸著大地是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是愛;在他人有困難時,扶他一把是愛;就連給陌生人一個微笑都是愛。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有時我們會忽略它。老師說的對,我們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這會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有愛,用愛去化解我們的怨,就像在冬季裡,眼前是一片蕭條的景象,但只要有愛,我們會看到,大地上的動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將會是一片奼紫嫣紅。在學會要擁有“愛”的同時,我也學會了“定”。記得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態來上課,不要去想那紛紛擾擾的事。這就讓我的心靈有了歸屬。這一年是我第一次當班長,由於缺乏經驗,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處理,年輕氣盛的我,難免會變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這門選修課後,我的急躁與不安慢慢平復下來,趨向平和。這不是我自己的感覺,是身邊的朋友對我說的,她們覺得我變得越來越沉著冷靜,遇到什麼事都能平和對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為上了這門課程的原因。

茶文化這門課程不僅在思想上改變了我,而且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稱之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準備,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歷經各種磨難,才能成就大業。”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薑片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體驗,寓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過於如此!這是我們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體會時,又有多少人明白箇中的哲理?

這門課程真真切切地改變了我,我很慶幸自己能遇到這麼好的老師,教了我們那麼多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長路上因為遇見了你,而變得豁然開朗。謝謝您,我的老師!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3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愜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態與世間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風廬茶事》中寫道:“飲茶要諦應在那隻限一杯的‘品’,從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種氣氛。成為‘文化’,成為‘道’,都少不了一種捕捉不著的東西。而那捕捉不著,又是從實際中來的。”

品茶,真正的內涵便是品生活。有了這一個“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罷,苦也罷,人生的酸辛,就從這“尋常茶話”中透現出來。

朱竹坨在《掃花遊·試茶》詞中說道:“培香氣,嫋一縷早煙,人靜門閉。”“清話能有幾,任舊友相尋,素瓷頻遞,悶懷盡矣。”這裡似道出了飲茶的兩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穀雨初晴,獨處於清室,嫩芽初試。以止水之心,而舌頭之味,鼻觀通神,是為自得其樂。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劇談半日,暢敘款曲,此則闔座怡顏,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裡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見茶之文化由來已久。品味茶趣,知曉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觀其色而知蒼生萬物,品其味而曉人世沉浮者,寥寥無幾。而這樣的人又往往都是白髮蒼蒼、仙風道骨般的長者。他們經歷了人世萬變,滄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舉杯把盞之間,萬物已瞭然於胸。他們,可能過多的並不在乎茶的優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靜的心情。

國人愛茶,一日不可無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餉賓迎親會友不可或缺的禮節。每到一處,主人除了給你介紹山水勝蹟,少不了要讓你品嚐當地的名茶。一杯熱茶端上來,自然有種心靈的溝通,感情的融合,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溫和的,不像酒那樣熱性張揚,也不似咖啡濃豔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韻味、品位可與玉與水晶媲美。正是有了這些特性,才和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養心養情之說相契合,茶自然是國人的所癖所好。

茶為神樹,一身清正,忌俗、忌塵、忌噪音、忌油膩、忌羶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嵐雲霧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壺中,抑或是收藏在罐裡,雖然經歷採摘、揉搓、滾煞、烘炒、氣蒸等多道工藝,她都是一個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繹生命的精彩,釋放生命的本色,讓你體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對水質、水溫的要求極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過燥,沏之過急,悶蓋過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聞到煙火的熟湯氣。

如今,喝茶花樣迭出,又是檸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純幽香,澀中回甘,沁心潤肺,兩腋生風,耳目清亮的體驗全都丟失了,那並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喝茶。

喝茶,是種心靈的愉悅,精神的滋潤,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間,選個幽靜茶館,泡上一壺陽羨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細細去品,讓你浮躁的心態平穩下來,讓你矜持的神情放鬆開來,然後你嗅到飄逸的茶香,看到葉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態,於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搖曳,聽到高樹的鳥鳴,於是你的思緒變得清新而高遠,怡悅的快感滲透到身體的每個細胞,這時,神茶在你不知不覺中助你進入“寧靜致遠”、“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裡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裡那庸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待上一杯茶,看著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出頗多感慨:茶要沸水後才有濃香,人生也要經歷磨練後才能坦然。濾去浮躁,沉澱下來的是深思,在肺腑間蔓延開來,滌盡了一時的疲憊冷漠。孰能不醉,朦朧中,久久不願醒來。是夜的芬芳,茶香滿室,杯中茶由淡變濃,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澀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4

1997年因某種原因我與佛結緣,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靜不下來。牽掛太多,總有煩惱,一句話,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資糧不夠,心想等到我70多歲,那時候能靜下心來修煉了吧。

在2011年的金秋十月,慶廣叫我去喝茶,於是又與茶道結了緣。我滿心的歡喜,這種浪漫的修行方式,試試吧!其實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來喝茶的真諦,茶能生善,愛心寬容,反聞自性,已是千載本相通,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與遠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難讓人做到,年輕人更是不可能。

上週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見他鏟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壺裡泡茶,泡出來的顏色深深的,像老紅糖。我喝不出來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好問是什麼茶,真希望都長點見識。福昌泡這款茶時,介紹了茶的名字,還說價格不菲,告訴我們要懂得喝茶,要明白為什麼喝茶。兩巡後,我頭頂像有什麼罩住了壓下來了,只覺得頭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這是茶湯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給我加持,我靜靜地體悟那種感覺。

主泡點名讓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來與慶廣唱起了《天路》這首歌,我也從中感悟到為什麼在喝茶時唱歌,因為在茶湯的作用下,讓我們用歌聲抒懷,讓真情在茶湯中流淌,一切順其自然,增強了磁場的能量與親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我與往日一樣用淡鹽水洗鼻咽部,從鼻吸入,從嘴撥出,我發現了好多碎汙濁,沾滿了整個臉盆。於是我不忙著沖洗,我去叫老伴來欣賞。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衛生間,他也呆了,問怎麼回事。我笑了,對他說,我們喝茶時用聞香杯來回聞香,我還用暖杯溫我的鼻兩邊,覺得特舒服,怎麼樣?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讓他支援我參加喝茶。這還真神奇,茶能讓這些藏在鼻子深處的汙濁全都渲洩出來。我在想是否又與昨晚頭疼的反應也有關係,這種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懷中讓真情、真愛源源不斷地湧出。我們與佛更貼近了。感謝行家茶送我一片雲朵,我願乘著這片雲朵飛到彼岸。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5

每一個潮汕家庭都會在家裡擺放著一套茶具,不管是閒時還是客來,都喜歡沖泡一壺純正的功夫茶,伴隨著茶香味,閒聊雜談。作為一個潮汕人,可以說我從小就是在茶水裡泡大的,所以我對茶的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但對於茶的瞭解卻不是很深,剛好通過這個《茶文化與茶健康》這個課程,我對茶才算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我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化學成分,如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都是人體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營養及藥用物質。這中間的有些成分,實際是一個大類,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種的酚類物質;維生素,又可具體分為維生素和肌醇等10多種成分。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我國古書中就有很多記載,也為現在國內外醫藥界所肯定。如茶葉對於防治痢疾、腸胃炎、腎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癌症、白血球減少和輻射損傷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葉特別是綠茶的抗癌作用,據日本靜岡縣的調查,發現茶區特別是綠茶產地,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就明顯比其他地方要低。現在基本弄清,茶葉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兒茶素;這種成分,在綠茶中約含15%-20%。此外,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輔助效用。可能正是因為這樣,茶在國外才有"安全飲料"、"保健飲料"、"健康長壽飲料"等各種各樣的讚譽之詞。長飲茶,的確是能有助於益壽延年的。

飲茶雖然好處很多,但也不宜過量。一般早上宜飲淡茶,可達到腸胃的去垢作用。早餐後或上午飲茶,適當濃一些,可幫助振奮精神,有利於學習和工作。午後飲茶,有失眠症或神經衰弱著,應少飲一些。晚餐後則不宜飲茶,特別不宜飲濃差,以免過度興奮,影響睡眠,早飲則相反,中樞神經興奮過度後會疲勞而起抑制作用,有利於改善失眠症狀,脾胃虛寒或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人,飲茶不宜過濃,更不宜飯前飲茶。空腹時不宜飲茶,尤其不常飲茶的人,往往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會引起心悸、頭痛、胃不適、眼花、心煩等“醉茶”現象,一旦發現“醉茶”,可以喝糖水緩解。孕婦不宜飲濃茶,避免咖啡鹼對胎兒的刺激。兒童宜喝淡茶,過濃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另外茶中氟的含量較高,有利於防齲齒,少飲細茶多飲粗茶。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型別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不同的茶類。有綠茶、黃茶、紅茶、白茶,和黑茶等,各種茶的口味及製作工藝都有所不同,所形成的茶文化都又差別,不同的茶也是代表著不同的的地區文化。

茶葉具有保健功能已經廣為人知。但是由於嗜好不同,有的人不喜歡飲茶,卻又期望能夠利用茶葉的保健功能,因此茶食品應運而生。茶食品是指以茶為原料,或是輔料製作出來的含茶食品,這些食品既有茶的保健功能,卻又能帶來不同於喝茶的感受。常見的茶食品有茶飲料、茶蛋糕、茶糖果,茶菜品等。不斷豐富的茶食品滿足了更多人群對茶的需求。

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植物,飲料,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也必將得到新的發展,但無論怎樣,它都不會淡出人們的視線的,只會散發出更清新的香味。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6

談起茶,相信不少人肯定會自然而熱的想到“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語了,是啊,茶文化歷史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從神農嘗百草發現茶的妙用,再到唐代陸羽《茶經》問世,到盧仝《七碗茶詩》,再到蘇東坡的:“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從有宋一代的“抹茶”、“點茶”藝術再到東傳到日本的茶道文化,茶文化延續千年而不覺,到如今依然氣場浩大,深入人心。

而對於出生於茶鄉長於茶鄉的我,飲茶就是生活。在家鄉人心中,茶葉並不只是用來謀生的手段,而是是聖潔之物,供奉佛祖,追思先人,獻上清茶一杯,自然是表達無限敬意的最好方式。人品如茶品。希望能像茶葉一樣聖潔,受人尊重。茶還象徵著從一而終,對愛情的堅貞不移,茶樹繁茂生長帶有一種多子多孫的涵義。在我的家鄉,茶貫穿著婚禮的始終,所以把整個婚禮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即指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洞房時的合茶。也有的把提請、相親和洞房前的三次所沏之茶,合稱三茶。這些都是家鄉人民用茶表示最真摯的願望,是中國人奉茶為寵兒的重要原因。

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茶葉在很多心中很多的看法,或者神祕,或者小資,或者很平常...茶葉並不神祕也不是平常。品茶,我認為就是用心去感受,尊重、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提升自己的感受能力。

靜下心來,調動自己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去感受茶的色、香、味、口感。有機會的話,在沖泡之前,可以感受一下幹茶的形狀、色澤、香氣;在沖泡之後,可以看看沖泡過之後的茶底的形狀、色澤。如果沒機會,這兩者暫時省略也沒問題,品飲的主體在茶湯。

再投入一點,還可以調動聽覺,聽聽水燒開的聲音,注水、出湯的聲音,不過這不是重點。如果喝茶時有合適的音樂,用心聽,會讓喝茶的感覺更加美妙。 如果再投入一點,可以激發一下美好的記憶,或者發揮一下豐富的想象,這就是品茶由感性的物質層面提升到靈性的精神層面了。這就是品茶,充分調動以味覺為中心的感覺系統。

很幸運能順利選上茶藝這麼門選修課,系統的學習了茶藝,冥想—出具—溫杯-投茶—浸潤泡- 搖香-高衝-奉茶-收具,動作輕柔寧靜,並不做作忸怩,配合著高山流水般的輕音樂,坐在茶臺旁,靜神觀看杯中那沉浮的茶葉,放鬆一下身心,看著茶葉在杯中上下翻騰,茶色由淺變深、飄出淡淡清香,深吸沁人肺腑茶香也隨之飄飄渺渺,在空中悄悄瀰漫。香氣好似深谷幽蘭,若隱若現。用力嗅之,不留痕跡;不經意間,卻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舉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稍覺味苦,細細品嚐,回味之中略有甘甜。啜一口,細細的品味著茶味的苦澀甘甜,體悟著、起伏,榮辱,品味著人世的苦樂、炎涼。慢飲中飄飄然,醺醺然,好似半醉,怕失去而不想清醒,茶香中擁有了朋友的味道,略帶一點兒感動、一點兒清冷,一點兒溫暖,一點兒傷懷,於是惆悵消散了許多,茶香依然芬芳。

茶葉的品質並不見得有多好,但多了一份情懷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冥想過後的感覺身心被淨化,濾去浮躁,沉澱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熱鬧後的落寞。沖泡茶葉確實需要風輕雲淡的心境。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3篇

茶 文化 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對茶文化的感悟 文章 ,一起來看看。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1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 飲茶 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2

  中國茶文化 心得體會

  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 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

  (即青茶) 、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洞庭碧螺春 、黃山毛峰 、廬山雲霧 、六安瓜片 、君山銀針 、信陽毛尖 、武夷巖茶 、安溪鐵觀音 、祁門紅茶

  2)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 方法 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綠茶。

  3)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

  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 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

  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 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 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 法 教育 、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 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 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 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 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10)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 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 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說“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3

  浮沉--茶的思索

  入夜,明月初升,街燈依舊,燈月交輝,映在玻璃窗剛剛凍結的冰上,閃爍晶瑩,像是誰家灑落的水晶,發出奪目的光亮,給夜平添了幾分幽靜。

  玩累了遊戲,沏了杯綠茶,藉著柔和的光,一邊品,一邊看,菜葉在熱水中漂浮激盪,忽上忽下,不停的動,有的到最後乾脆浮到了水面上,有的則沉到了水底,茶色越來越濃,清香隨著熱氣冉冉升起,漸漸散開,瀰漫了整個屋子。

  茶還真是好東西,醒腦提神,減輕疲憊,一會兒便覺得輕鬆了許多。

  喝了一杯,又續上水,顏色變淺,味道變淡,一些浮著的茶葉逐步下沉,漸漸的,浮在上面的越來越少,最後所有茶葉完全沉入水底。

  看到這裡,不由得浮想聯翩......

  人生如茶。從一出生,來到這個紛擾的世界上,就註定在紅塵中浮沉。人之初,適應環境,學做人,練本領,掌握如何生存,為生計奔波勞頓,辛酸甘苦下來,歸於塵土。

  境遇如茶。人的境遇,有逆有順,浮浮沉沉,一直走順境的不多,一直走背字的也鮮見,多是逆順摻雜。人在平常的日子裡,一但遇到挫折,就可能手足無措,不知所以,也可能因此沉淪下去,一蹶不起。處於逆境中,那些沉下去的想浮上來,談何容易,除了有信心和頑強的毅力外,還要克服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最主要的是要戰勝自己,走出自己,才能再度浮起,走向理想的期冀。

  情性如茶。人的性情,有時浮躁,有時冷靜,如茶浮沉。浮躁時隨情隨性任意東西,不計得失,不管後果,只圖一時之快,常常得不償失。冷靜時以不變應萬變,看滄海桑田,觀雲起雲落,淡定心神,理智處事。

  涵養如茶。飽含水分越多的茶葉越容易沉下去,相反則浮在水面或東搖西逛。人常說一瓶不滿,半瓶子逛蕩,說自己傻的人一定不傻,說自己聰明的人不一定聰明。飽滿的穀穗總是低著頭,不去張揚。越是有涵養的人,越謙遜有禮,對誰都尊重包容,關愛有加。

  境界如茶。茶葉展開的越多,與水的接觸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捲曲,把自己侷限起來,越是浮著。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的穩,看的遠,凡事從大處著眼,通盤考慮,不計眼前得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顧眼前,不會有大的收益。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茶的顏色味道,無色到有色到深到淺到無。無味到有味,漸濃漸強,漸無味。伴著加水次數的增多,茶水色越來越淺味越來越淡,其實失去的那些色彩和味道,隨著人的飲入,都已經進入人體,融入五臟六腑,進入脊髓,刻骨銘心。不論物質上將來如何變化,都將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揮不去,抹不掉。

  歲月如梭,人要是能經常品品茶,聯想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練就一種平和的心態,那麼,還會有什麼看不開呢?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_中國茶文化學習總結 中國茶文化 心得體會 範文 篇1

上完茶文化後,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並能瞭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 畢業 了,以後的路不知道怎麼樣,心中的理想是那麼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瞭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民族的茶,先苦後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後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得體,高貴典雅,學習茶道後我瞭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用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和的心態對待,用修養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 飲茶 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後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後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2

茶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 、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 諺語 、茶事掌故、茶與 故事 、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茶的發現大約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在晉代、南北朝時期,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幹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在明清時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年產的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1959年,全國名茶評比會中評選出了‘中國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華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茶道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之功效,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身

心。 中國的茶道有悠遠的歷史淵源,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 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禮儀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戶來訪馬上奉茶。奉茶前應先請教客人的喜好,如有點心招待,應先將點心端出,再奉茶,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七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同時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配合茶盤端出,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上茶時應從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並說:?這是您的茶,請慢用!?奉茶時應依職位的高低順序先端給職位高的客人,再依職位高低端給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1.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2.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3.有利於社群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汙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建立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4.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5.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3

經過這幾次關於中國茶文化的學習,我對茶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對中國茶的濃厚興趣,瞭解到中國茶的文化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歷史意義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識和文化不是我們一時就可以瞭解的,所以需要以後更加深入的學習的探索,通過這次的聽課,也對中國茶的分類,地域的分佈,還有一些簡單的識別,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淺層的瞭解。還欣賞了茶藝的表演。

雖然中國茶葉的分類尚無統一的 方法 ,但比較科學的分類是依據製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來劃分的,特別是根據各種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淺入深而將各種茶葉歸納為六大類,即是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紅茶。綠茶多酚氧化最輕,紅茶氧化最重。這六大茶類被稱為基本茶類。其代表性的分別是綠茶:龍井、碧螺春 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紅茶:金駿眉、丘山小種黑茶:普洱,青茶:鐵觀音、凍頂烏龍 黃茶: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

茶的地域分佈也是非常的廣泛的,不同的區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吳覺農等根據茶區的自然條件、茶農的經濟情況、茶區的分佈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的不同種類,在1935年提出,將全國劃分為外銷茶、內銷茶二大類,13個產茶區,即外銷紅茶5個茶區(祁門紅茶區、寧州紅茶區、湖南紅茶區、溫州紅茶區、宜昌紅茶區)、外銷綠茶2個茶區(屯溪綠茶區、平水綠茶區)、外銷烏龍茶1個茶區(福建烏龍茶區)和內銷茶5個茶區(六安綠茶區、龍井茶區、四川茶區、雲南普洱茶區和 其它 茶區)。這一劃分是根據各種條件綜合提出的,所以對近代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型別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影響茶的不同的原因還有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濟、技術力量、交通運或、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

說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裡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豔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餘。

5、金屬茶具

6、竹木茶具 緊接著我們欣賞了功夫茶,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這幾個: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與水缽。功夫茶的一些簡單的步驟(只能粗略的說一下)

1.茶葉放入蓋碗或茶壺。

2.溫茶,沸水衝入幾秒鐘後將茶水倒出,亦可將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溫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將沸水衝入蓋碗或茶壺,泡茶時間可依茶或個人喜好。

4.拿起蓋碗或茶壺,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來濾掉茶葉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濃度平衡,待茶水適量時,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別倒入品杯中。

6.放鬆身心,舉杯暢飲。

以上的這些就是對茶的一些簡單的瞭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詳細的瞭解中國茶文化,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們老師說的一句話“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學習一輩子也學不完,我們需要慢慢的體會和理解”!

>>>下一頁更多精彩“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學習茶道與茶文化的心得體會文章

茶道與茶文化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關於茶藝培訓學習的個人心得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開啟“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2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3

  學習茶藝的心得

  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內容燦爛多彩,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充實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茶是和平的飲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寧靜,就可以泡一壺自己喜歡的茶來。

  茶藝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綜合的學科,也是整合的科學。學習了茶的相關知識之後,各種體會也慢慢隨著茶知識的提高而產生。

  首先,還沒有學習茶的種類時,我只懂得綠茶、紅茶、茉莉花茶、龍井茶這麼幾種並且還不知道它們的特點如何呢。然而當聽到老師的講解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見識的多麼的窄小,學過之後,才知道竟然還有那麼多的種類,僅咱中國就已經有很多了。基本茶類就是綠、紅、白、黃、青、黑。

  除此之外,還有它們的加工方法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蘊藏著高尚的品質。 自從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藝是如此的麻煩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貴,猜想懂茶的人肯定是個氣質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個優雅之人。努力認真學習這門課:《茶藝學》。與此同時,也學習鑑別鑑別茶的好壞,讓我不禁感嘆茶的奧妙和精深的內涵。鑑別茶的好壞,選擇好茶葉很重要,一般來說,判斷茶葉的好壞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即察看茶葉,嗅聞茶香,品嚐茶味,分辨茶渣。茶藝的形式可以分為五個要項。第一要項是選擇茶葉,第二要項是茶具配合,第三要項是泡茶用水,第四要項是純正技藝,第五要項是品名環境。

  後來,學習了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和技巧,看著視訊,主人公的泡茶動作是那麼的優雅高貴,深深地震撼著我: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的泡茶方法,也竟有如此的講究,這必定是懂茶的人才會的享受吧。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葉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溫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用量就是放適當分量的茶葉;水溫就是用適當溫度的開水;沖泡茶葉時間,就是將茶葉泡到適當的濃度後倒出。泡茶用水需要講究,好茶需要好水。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社會,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佛家有曰:茶禪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說法:人生如茶,品茶猶如品味人生。  當品味到甘、甜、苦、澀、酸等味道各異的茶的時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茶從到嚥下的過程就好像一個人生的歷程。茶有不同的味道,人生也有各種各樣的經歷。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人生也要用心經營才能創造出燦爛的人生。   不品嚐甘苦何以有回甜?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

  把茶看作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本教科書,它教育我們要熱愛生活。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於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讓我們結合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弘揚茶的文明,廣泛提高藝術修養,推動社會的高度。我要用我所學,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周老師的精彩解說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操作課上週老師教我們展示茶具,學泡烏龍茶。在學會展示茶具的自己,似乎不再羨慕視訊裡的 主人公的那優雅高貴了,因為我也可以做到,至少自我感覺身心已經達到那種境界了。

  以上是對《茶藝學》這門學科的心得體會,感謝周老師的精彩講解,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我將會運用這些所學到的知識伴隨著我的生活,讓茶藝豐富我的人生。

對茶道的感悟的文章3篇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對茶道的感悟的文章,一起來看看。

  對茶道的感悟的文章1

  對茶道的認識與感悟

  1997年因某種原因我與佛結緣,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靜不下來。牽掛太多,總有煩惱,一句話,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資糧不夠,心想等到我70多歲,那時候能靜下心來了吧。

  在2011年的金秋十月,慶廣叫我去喝茶,於是又與茶道結了緣。我滿心的歡喜,這種浪漫的修行方式,試試吧!其實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來喝茶的真諦,茶能生善,愛心寬容,反聞自性,已是千載本相通,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與遠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難讓人做到,年輕人更是不可能。

  上週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見他鏟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壺裡泡茶,泡出來的顏色深深的,像老紅糖。我喝不出來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好問是什麼茶,真希望都長點見識。福昌泡這款茶時,介紹了茶的名字,還說價格不菲,告訴我們要懂得喝茶,要明白為什麼喝茶。兩巡後,我頭頂像有什麼罩住了壓下來了,只覺得頭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這是茶湯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給我加持,我靜靜地體悟那種感覺。

  主泡點名讓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來與慶廣唱起了《天路》這首歌,我也從中感悟到為什麼在喝茶時唱歌,因為在茶湯的作用下,讓我們用歌聲抒懷,讓真情在茶湯中流淌,一切順其自然,增強了磁場的能量與親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我與往日一樣用淡鹽水洗鼻咽部,從鼻吸入,從嘴撥出,我發現了好多碎汙濁,沾滿了整個臉盆。於是我不忙著沖洗,我去叫老伴來欣賞。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衛生間,他也呆了,問怎麼回事。我笑了,對他說,我們喝茶時用聞香杯來回聞香,我還用暖杯溫我的鼻兩邊,覺得特舒服,怎麼樣?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讓他支援我參加喝茶。這還真神奇,茶能讓這些藏在鼻子深處的汙濁全都渲洩出來。我在想是否又與昨晚頭疼的反應也有關係,這種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懷中讓真情、真愛源源不斷地湧出。我們與佛更貼近了。感謝行家茶送我一片雲朵,我願乘著這片雲朵飛到彼岸。

  對茶道的感悟的文章2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對茶道的感悟的文章3

  茶禪與人生感悟

  根據《中國茶葉大辭典》對“茶禪一味“這一條目的註解,以河北茶史上東晉時僧人單道開飲茶、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史料、唐代禪門“吃茶去“公案為藍本來著重詮釋。茶禪入性明心見境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長興大唐貢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國禪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臨漳昭德寺。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被奉為中國茶禪文化和“茶禪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經典。

  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與禪一直有著神祕的關聯,茶意可通禪,至於是漸悟還是頓悟,就要看個人造化了。傳說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了下來,丟在地上,那地方長出一株矮樹。他的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有人說,會喝且能有茶喝並能品味出禪意的人是種灑脫,無茶而能直入禪趣的人是種超脫,有茶而不拘泥於茶趣或是禪趣的人是種超越,無茶而能處處與茶道禪心相應的人則是奇蹟。在我們看來,品茶悟禪無須刻意,禪意佛心也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這一飲一食的平常之間。

  我們安排茶席,有茶壺、茶則、茶葉、茶碗之類,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無,則一概不列。儉約是一種美,留下空白,是為美留下時機、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雜、瑣碎,因為這背離茶道歷史和文化本質。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簡約日本人倉岡天心所寫《說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茶師千利休看著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後,茶師卻說:“不夠乾淨。“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於是再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也擦拭多遍。樹木衝灑過了水,苔蘚上也閃耀著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茶師卻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最佳方法。這像是潔癖。“說著,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茶文化課程的收穫心得總結

  中國茶 文化 課程已經在大學裡開展,那麼我們在上茶文化的課程後有什麼 心得體會 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課程的收穫心得 文章 ,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課程的收穫心得文章篇1

  茶藝課程心得體會

  經過身體的肢體舉動,聽聽茶藝課程心得體會。讓自身從理會感知自身早先,其實品茶的精美 句子 。經過運氣 經驗 身體有光陰撐到極致,事實上茶藝課程心得體會。有光陰憋到極致;經過舞蹈經驗肢體的合營,感受自身的氣力,我不知道舞蹈。柔滑與氣力並存。專家在所有閉上眼睛盡興的開釋自身的能量。

  分組舞動的環節,茶藝茶道學。師長教師讓B組先看A組舞蹈過去,A組再看B組舞蹈,專家都盡興的騰躍,你知道實訓心得 總結 。閉上眼睛,感受自身由心而舞,通過舞蹈體會肢體的配合。然後每組兩位同硯面對面而座,學會茶藝課的心得體會。用背部撐持對方,課程。彼此3分鐘的分享,自身舞蹈整個經過的感受、勞績以及分享自身的想處理的題目。

  末了,一句話茶語。沙龍會員袁哲還為我們分享了她參與本次沙龍的心得經驗:師長教師的這個課程太棒,在方才的舞動中,配合。我的腦海裡浮過很多畫面,感受很多,一句話茶語。以至有想哭的充動,感受自身很不隨便,肢體。看茶藝網。我們每一個女人都要對自身好一些,好好愛自身,才幹更好的愛家人,對比一下茶藝課程心得體會。有一個師長教師說過,一個總是不開心,相比看茶語人生 經典句子 。抑鬱的父母給不了孩子歡喜的童年,孩子會覺得父母都不開心,自身是歡喜不起來的。你知道茶語清心品茶品人生。女人該當好好愛自身。感動悅私享空間,我們心靈的後花園,讓我們的心靈更豐富更多彩!

  心隨舞動可汙染頭腦並能有用的轉化能在舞蹈中每私人都可能忘我的去除心田的壓力、感情與習性生命在不知不覺中並得緊張安閒。

  茶文化課程的收穫心得文章篇2

  茶藝與茶道 學習心得 體會

  茶藝與茶道學習心得體會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 方法 ,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 傳統文化 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開啟“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 飲茶 的習慣及 愛好 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文化課程的收穫心得文章篇3

  開發茶文化校本課的點滴體會

  說起茶文化校本課的開發真是一個偶然。2005年,在我校10幾米的地方開了一家“筠竹園”茶館,外觀看很有文化氛圍,現代茶館是什麼樣子呢?一直對茶文化嚮往的我很想進去參觀一下,可又沒好意思(囊中羞澀)。機會終於來了,一天王校長告訴我這家茶館的主人就是我校的家長,而房東又是我的朋友,經房東的引薦我走進了茶館。立刻我被茶館裡溫馨、典雅,古香古色的氣氛吸引住了。在家長的支援下,我校的“茶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了。剛開始,我們完全在茶館裡進行,有解說員為我們介紹茶的知識,進行茶藝表演,我和孩子們被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深深吸引住了,茶藝表演的高雅意境真是讓人回味無窮。我禁不住學習茶文化,瞭解茶文化,繼而能開發這個校本課程。

  一、開發的目的和目標比較明確

  茶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種新的嘗試,從來沒做過。而我選擇的茶文化,又是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不是幾節課堂教學能說清楚的。因此我把學習目標定的低一點,叫做“初識”,更符合國小生知識積累的實際情形,讓他們通過參與這一課,對茶文化產生興趣,瞭解茶的一些基本知識。欣賞並做初步的茶藝表演,培養學生對茶藝的興趣及欣賞,在操作中品味,在品茶中感悟,師生共同創設一種氛圍,`幽雅、寧靜、香氣襲人、古音悅耳,讓人整體感受到茶韻之美,讓學生明白飲茶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優美的品茶環境中感悟那種崇尚自然,待客之道, 文明禮儀 等。

  二、課程的主要內容比較合理

  茶源於中國,始於神農氏,興與唐,盛於宋,延續至今,被譽為我國的“國飲”。我國的茶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展茶文化 教育 ,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認識茶道、茶文化及其與中華傳統文明的關係,做一名茶文化的傳播者;同時,陶冶學生的性情,使之養成文明有禮、熱情好客的美德,並培養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各種能力。所以我制定了以下內容:①瞭解的一些關於茶文化知識,認識茶在人們生活中重要作用,為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例如:茶的簡史、茶葉的分類和鑑別、認識中國十大名茶,各國飲茶趣聞等。

  ②多動手,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積極與同學探究合作,共同進步,愉快地學習.即進行茶藝表演的欣賞和訓練:茶具的介紹,如何泡一壺好茶,不同茶葉的沖泡方法等。

  ③弘揚中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提高生活與鑑別能力,養成耐心細緻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健康地成長。如:組織學生參觀茶館等。

  三、開發課程的收穫

  1、很多學生原來是不懂茶的,只知道有茶藝表演,以為只是沖水,泡茶,剛開始純粹是為了好玩,以及對我這位品社老師的好感而來。通過學習知道了人們對茶的認識瞭解已經遠遠超出飲用的範圍,它已經是一種文化,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真正體會到茶藝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茶藝的修身養性作用和品德教化功能,在學生身上得到體現;茶禮教育使學生懂得敬老愛幼,懂得禮儀;茶事活動使學生,更加和睦相處;茶史教育使學生更加了解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體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泡茶訓練使學生養成自己動手,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2、通過茶文化校本課的開發使我們認識到:雖然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但是我國對茶文化的教育還很不夠,尤其是國小生的茶文化教育更是被忽略。我們借實施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將對中國茶文化的研討內容列入我校的校本課程之中是非常正確的,使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的、和諧的融合到青少年素質教育之中。如果能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群以茶藝的形式,把傳統文化和素質教育有機的和諧的結合在一起。通過有形和無形的潛移默化的薰陶,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哺育,使他們成為既合乎時代需要,又有傳統美德的合格人才會更好!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課程的收穫心得文章” 

茶道課心得體會範文合輯

【 #心得體會# 導語】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以下是 考 網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茶道課心得體會範文合輯,歡迎各位前來閱讀。

  茶道課心得體會範文【1】

  從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卻都是基於簡單的生理需求,就像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添衣一樣,雖然對於茶道一直心嚮往之,對茶道更豐富的內涵我卻基本沒有了解,這學期的茶道課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由於報名的人太多,我沒有機會親身實踐,但是現場觀摩也讓我有了很多的體會。

  在上課開始時,老師為我們講解了許多關於茶的知識,包括茶的由來、分佈、種類、文化內涵以及和醫學、植物學等學科的緊密聯絡等,豐富了我們對茶的認識。老師還親自示範泡了一壺茶,並讓同學們也嘗試了一下,最後讓我們一起品他們泡的茶,讓我們體會有什麼區別。我們發現老師泡的茶無論是色澤還是香味都要更加濃郁,續水後茶的味道也沒有減少多少,而同學們泡的茶在色澤和香氣上也要差很多。老師告訴我們,茶道與養生一樣,強調眼耳鼻舌身的協調,泡茶就像為人處世,不能太過急躁,茶葉也是有靈氣的,在加水的時候不能直接加到茶葉上,而應該沿著杯壁加進去,讓茶葉在水裡翻滾、發散,只有這樣才能讓茶葉充分“啟用”,而同學們往往倒水的時候比較急躁,直接倒到茶葉上把茶葉內部的細胞都給破壞了。老師把為人處世的道理通過茶道向我們闡述,同學們都受到了觸動,明白了泡茶同時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而接下來的親身實踐更讓同學們深刻的領悟到這個道理。

  泡茶時需要跪坐、淨手、小心動手,這些都強調泡茶時一絲不苟的態度。在現在這個快速的網路社會,每天接受數不盡的資訊,受到各種事物的干擾,我們已經很難完全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拋開網路,放下手機,和老師、同學一起坐好,互相注視,頓時就有了濃濃的人情味,傳統的交往方式彷彿一下子又回到了我們身邊。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雜念,身心也回覆到空靈的狀態,讓我們可以好好體會茶道的深刻內涵。

  茶者,飲也;茶道者,飲食處世之道也。為人處世的道理就體現在茶道的每一個細節當中。傳遞點火器時點火口朝向自己,愛護也;奉茶時放低身子,謙遜也。正襟危坐,一絲不苟,本來就體現著對客人、對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對方喝到自己親手泡製的茶時,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奉人香茶,心留溫暖。人與人的距離在奉茶的過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過程不僅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是加深情誼的過程,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熱情、謙遜、友愛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也許這就是幾千年來茶道源遠流長的祕密之所在吧。

  上課的時間很短,只有不到兩個小時,而我們學到的東西卻很多。心神不定時,泡上一壺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誼的溫暖。

  茶道課心得體會範文【2】

  這學期,抱著對茶文化的強烈興趣,我選修了校選課“中國茶文化”。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瞭解。

  任課老師運用幻燈片和自身專業知識詳實地講解了茶的文化及分類、茶具的發展、茶藝與茶館經營。

  對我來說,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2)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綠茶。

  3)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

  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10)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說“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茶道課心得體會範文【3】

  首先,老師們十分的用心,把教室佈置得非常雅緻。進去後就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清靜,身心都好像沉靜放鬆了下來。

  在茶道的學習中,老師非常的耐心,一步一步地示範並講解。而且還會十分細緻地為同學們糾正不規範的動作,很讓人感動。

  在練習茶道的時候,我覺得雖然我們也是在專心致志地練習,但是感覺絕對不同於平時做作業、寫論文,覺得整個身心都是在放鬆的,好像有一股寧靜的力量。內心變得平靜,好像還感覺到一絲敬畏,而且覺得自己當時不再被一些瑣事所煩惱。

  最後,非常感謝老師提供的茶道課程以及老師們耐心細緻的教導!

茶文化的感悟範文

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 文化 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心得感悟,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的感悟 範文 1

  好茶無味 茶香四溢

  週末早起泡了一道安溪鐵觀音茶,茶香溢口,使我悠然想起一件令我感觸良多的小事。

  記得數月前,我將一小撮珍藏的茶葉給了一個愛喝茶的好友錦德君。嗣後重逢,我忍不住問他那茶喝了感覺如何,他嘿嘿一笑,說那茶拿回去後,他用心沖泡,但似乎沒什麼茶味,應該是他不懂欣賞吧。

  朋友此言,令我詫異。好茶無味,令我意外,知道緣由後,感慨良多。

  這小撮茶,雖然分量很小,但的確不是壺中凡品。那茶是我的一位畫家朋友一葦君回鄉時機緣巧合得到的。一葦君今年夏天回老家潮陽寫生創作,專程去訪母校潮陽一中,然後去了母校後面的山——當地著名風景區——東山。

  他揹著畫架,順著蜿蜒溪水拾級而上,一路和蜜蜂、小鳥和山花打招呼。當他到達山頂景點——“猴子石”後駐足小憩。時值盛夏,汗流浹背,一路上他帶的水喝完了。看到大石頭附近的一家小茶房,他便進去想喝茶解渴,他點的單樅茶卻沒有了,茶房老闆連聲致歉。茶房大廳裡另一位茶客起身,熱情邀請他喝他在沖泡的單樅。一葦君致謝後喝了一口,頓覺滿口生津,渴意頓解,茶香滿頰。

  追問之下,才知這是極為罕見的原樹宋種鳳凰單樅茶,每年產量稀少。那位茶客不久前去潮州鳳凰山,聽說某處茶莊有少量該茶,設法賣得100克。一葦君去的那天,適逢茶客帶著茶葉專程上山泡飲。他說在家裡喝不出那茶的最高境界,一葦君來前,他已泡了十幾衝。一葦君一邊看他泡茶,一邊和他談畫論道。只見那茶客用茶房專用陶爐——一種以前潮汕家庭家家備用的燒水茶具,裝好木炭煮開巴馬山泉水,然後將沸騰的水衝到潮州骨瓷蓋碗茶壺裡,高斟低酌,先“關公巡城”後“韓信點兵”,把那金黃透亮的茶湯送到三個潔白無瑕的小瓷杯裡。炭火通紅,茶香四溢。

  他們邊喝邊談,極為投緣,頗有相見恨晚之感,那畫面使人想起王右丞那首名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臨別時那茶客包了兩泡(約20克)茶贈一葦君,一葦君推辭不過收下茶葉,留了微信,把自己畫的一幅扇面小品回贈他。

  回深後月餘,適逢中秋,我約一葦君到家裡賞月。一葦君自幼習畫,上世紀90年代 畢業 於廣美 國畫 專業,在深大教書育人,連續30多年浸淫在國畫藝術中,任憑世風物化他屹然不動一心教 學畫畫 寫字。我喜歡看他作畫,聽他講畫,每覺樂在其中。中秋是晚,他帶著那20克茶葉微醺而來。我們分出一半泡來喝,雖無陶爐木炭,但皓月當空,佳茶在口,我倆都有超凡脫俗之感。辭行時一葦君態度堅決地將餘下10克茶葉贈我。

  錦德君是自由職業者,來深圳快30年,在老東門附近開個小日雜店,日常由太太看管,他負責進貨和每天做好三餐送到店裡。他是性情中人,時刻在微笑。他懂 武術 ,擅歌詠,常寫詩,個子不高打 籃球 卻能三步上籃連過數人,投籃精準。他收入一般但從沒怨言,從不胡作非為,朋友找他幫忙總會盡力相助。他偶爾也會老夫聊發少年狂,背上行囊,買一張火車票四處遊走。他還有一絕就是擅長寫行書體的“反筆字”——用鋼筆十分流暢地寫字,寫好後你從紙的背面去看,才看得清楚寫的是什麼。他酷愛喝茶,外出時常跑去雲南等地淘茶,有時能以低價購得好茶,回深後與大家分享。

  我擔心那茶是不是拿錯了。錦德君說茶葉絕對沒搞錯。那天他燒開水後,取了2、3克茶葉,仔細洗了三遍,倒在泡龍井茶的透明玻璃杯裡,衝滿一杯,看那茶葉翻滾、沉澱、騰昇,一邊吹氣一邊虔誠品嚐,但真的沒感覺到太多的茶香。我邊聽邊幾乎笑出眼淚來。原來不是茶葉的問題,而是他沖茶 方法 不對。那麼幹淨的茶葉卻用洗普洱的方法猛洗三遍, 少量茶葉卻泡了一大杯,茶葉底蘊再深,哪經得起這般折騰?檀香再好,若在曠野點燃,其香也微。 “君子愛茶,泡之有道”。再好的茶葉,衝不對,衝出來的茶水自然不香。我自責贈茶時沒告知他沖泡之法,因為他平時多喝普洱和龍井。

  “好茶無味”使我想到了人世間一些事。比如一葦君,科班出身,心無旁騖,一心入畫,有大師的手法和情懷,兼之精研書法,畫藝與書法爐火純青,已臻一流,比一些徒有其名的人,更應值得人們的重視和崇敬。但在不識貨人心目中,他的畫和字也就是普通的大路貨。又如錦德君,人品能力一流,多才多藝,讀書時品學兼優,20多年前大學聯考發揮失常以數分之差未被大學錄取,他不願就讀中專出來闖蕩,但如不瞭解他,見他每天踩著單車揹著便當在路上奔忙,難免將其視為城市中的一個盲流。他倆都是高潔高尚的一流人才,如果把他們比作茶葉,那就是茶中佳品。我國人才輩出,三步之內必有賢者,但在歷史長河中能像姜太公、百里奚、諸葛亮和張釋之那樣最終被品為“好茶”的還是不多。我想,應該是有不少乾枯在樹梢頭、悶壞在壺裡或是沖壞在盤中吧。但不管怎麼樣,中國人都能好好活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中國人“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義者和一半儒家主義者”。我想,這應許就是中華文明能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根源吧。

  再啜一口晨茶,我們商定這幾天找個佳時,在清風麗月下,將那好茶,好好斟泡,讓那茶香,氤氳抒懷。

  茶文化的感悟範文2

  茶

  我從來沒有喝過茶。

  總聽人們說茶好喝,對健康有利,我就也想試一下喝喝看。抓茶葉,沏…….一切都因為一顆好奇的心而變得格外迅速。茶好了,我喝了一口,不禁失聲道:

  “好苦的茶!”

  我將沒有喝完的茶水連同茶葉倒到水池裡去,心想:“以後再也不喝茶了”!

  的確,人世間似乎有許多東西欺騙了我們。我們參加了各種比賽,精心的準備、滿懷信心,最終只是一個“鼓勵獎”“優勝獎”。一些看來親密的同學關係,打分班後就大不如前。為什麼世間這麼多欺騙?我這樣問自己。

  不知不覺中,一陣清香飄入我口中,漸漸我感到一股芳香與清甜。我恍然大悟:這就是茶的味美所在……

  茶原本並非甜,初嘗上去有一些苦澀,然而過一會兒苦澀會化為清甜。俗話說:“苦盡甘來。”只有當你品嚐了茶的苦澀之後,才真正能夠體驗到它的香,它的甜。“不經歲寒三凍苦,哪得梅花撲鼻香。”梅花也是如此,當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之後,香味便格外迷人。噢!我真正明白了……

  看似欺騙了我們的世間萬物,實則都對我們的成長大有好處:雖然在比賽中沒拿到好名次,但比賽宗旨是“重在參與,培養能力”而不是“重在名次”,同學間雖然有了隔閡,只要我們堅信友誼長存,友誼便會儲存下去,這也是對人生的考驗。

  人生之路,也需要苦澀,也需要嚴冬,只要勇於堅持,那麼苦澀之後便是香甜;嚴冬會換來清香。但是如果不能堅持的話,人生的長路只會沒有目的地,永遠沒有終點。正如一杯茶,如果你用清水沖淡了茶的苦澀,那麼你所感覺到的甜香也會隨之變淡。

  從這一杯澀茶中,我感受到了喝茶的美趣。

  從這一杯澀茶中,我體驗到了人生之美。

  堅持不懈,不畏艱難困苦,敢於同困難作鬥爭,這樣困難也會變成一個個美妙。勇敢地面對困難,即使再難的問題也會解決,這是人生的真諦。

  我重新拿起茶杯,又沏了一杯澀茶。

  茶文化的感悟範文3

  人生如茶

  我的 愛好 一定要超出我的年齡很遠。也許,因為我的心不再年輕。從去年開始,我喜歡上了茶道。或許,現在我的技藝不十分精湛,或許,我的工具還很粗糙。但是,對於茶道我有了近乎信仰般的痴迷。閒來無事,伴隨著茶道音樂的旋律,由著自己的心情,沏一壺茶,即便是破屋陋室也能夠體會到這茶世界的風情萬種。沏一壺茶,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浮世中摸爬滾打不見色彩的心,需要用甘洗滌,方使初心不改。看著茶葉在沸水中翻騰,就是一場人生的盛宴。起起伏伏就是生活,唯有在起伏間才可實現生命淋漓盡致的舒展。品茶之時,就是一次充滿了禪的詩意之旅。調動所有的感官,來體會茶的芬芳和世界的魅力。當所有程式都結束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你的心前所未有的寧靜,你會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

  一壺清茶,一把摺扇,一卷古書,雖簡陋但是承載了萬千的詩情畫意,承載了歷代文人詩意的棲居。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起來看看。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1

  中國茶道的人生哲理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奔走在喧囂繁華都市裡的“弄潮兒”,涉足於險風惡浪市場經濟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個避風的港灣,要學會忙裡偷閒,擺脫文山會海、商務羈絆,在歌罷曲終、酒闌人散之時,不妨安靜地沏上一壺茶,或臨窗獨啜,或邀三兩知己共飲,品味人生的真諦,感受生活給予的美好享受。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這是人類文化又一進步”,“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這不求解渴的茶和不求充飢的茶點,是一種精神的物化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積累,它使生命情調、人生情趣、心靈律動和審美觀念,變得更加具體可感,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唱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茶,天然沖淡的真滋味,使人在寧靜平和、舒適怡悅之中萌動蓬勃的生機,強烈的摯愛。茶詩化了生活,人們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有位哲人說:品著茶似乎是品味著人生。的確,中國茶道,不僅是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而且蘊含著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薰陶,猶如淋沐著帶音樂的日光浴。杯茗在手,神馳八極,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綿長的人生之路,回味的是從艱難足跡尋得的人生哲理。

  首先,茶性尚情,和愛茶人的性情相近。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不得有半點玷汙;其用滌煩,其功濯塵,屬通靈性之物,是山中精英,不失其高潔的本性。詩人在贊茶,也是在頌人,借茶而言志。

  明人陸樹聲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類》,又都在論述茶品之前先論人品,把“人品”列為第一。陸樹聲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得傳於高流隱逸有云霞泉石磊塊胸次間者。”徐渭說:“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與其說陸樹聲、徐渭愛飲茶,倒不如說他們更注重於飲茶人的人品。與他們同時代的許次紓在《茶疏》中有“論客”一節說:“賓朋雜沓,止堪交錯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調,彼此暢適,清言雄辨,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茶品出於人品,一個道德和審美趣味低下的人,必然領略不到中國茶道的真諦。

  中國茶道,還引入了儒家和道家的“內省”思想。孔子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老子的“致虛”、“守靜”(《老子·第十六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都是強調通過內省這種獨特的思想修養方式,達到道德和理智的自我完善。歷代茶人追求的就是物我相合,並以外物陶悅我心,把深層的文化素養與人格薰陶作為根本。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也頌揚了這種精神與境界。

  唐詩僧皎然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人品茶的過程即是以“自省”精神參悟得“道”的過程。心頭鬱積的煩惱排除,心境趨於平和,情感得到淨化。

  當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有一幅書法作品:茶話坐忘機。目觀茶的綠的本色,品嚐回味著苦的真味,智巧變詐的心計自然會得到盪滌。作家憶明珠說得好:“茶的綠,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茶,性潔不汙,是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徵。人生似茶,品茶即是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這是一種超越了物質需求的精神升化。

  茶道與人生感悟的文章2

  茶禪與人生感悟

  根據《中國茶葉大辭典》對“茶禪一味“這一條目的註解,以河北茶史上東晉時僧人單道開飲茶、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史料、唐代禪門“吃茶去“公案為藍本來著重詮釋。茶禪入性明心見境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長興大唐貢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國禪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臨漳昭德寺。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被奉為中國茶禪文化和“茶禪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經典。

  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與禪一直有著神祕的關聯,茶意可通禪,至於是漸悟還是頓悟,就要看個人造化了。傳說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了下來,丟在地上,那地方長出一株矮樹。他的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有人說,會喝且能有茶喝並能品味出禪意的人是種灑脫,無茶而能直入禪趣的人是種超脫,有茶而不拘泥於茶趣或是禪趣的人是種超越,無茶而能處處與茶道禪心相應的人則是奇蹟。在我們看來,品茶悟禪無須刻意,禪意佛心也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這一飲一食的平常之間。

  我們安排茶席,有茶壺、茶則、茶葉、茶碗之類,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無,則一概不列。儉約是一種美,留下空白,是為美留下時機、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雜、瑣碎,因為這背離茶道歷史和文化本質。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簡約日本人倉岡天心所寫《說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茶師千利休看著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後,茶師卻說:“不夠乾淨。“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於是再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也擦拭多遍。樹木衝灑過了水,苔蘚上也閃耀著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茶師卻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最佳方法。這像是潔癖。“說著,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茶文化作文800字(通用5篇)

  對於學生來說,寫作文是家常便飯,寫作題材不限,可以關注現實生活,可以仰望星空想象未來。優秀的作文裡面包含了許多技巧,我們不能敷衍地寫去寫一篇作文!相信你應該喜歡我整理的茶文化作文,建議你收藏並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茶文化作文【篇1】

  窗外的雨還是那麼大,打在玻璃窗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我閒來無事,便擅自動用了父親的茶具,泡了一杯芳香四溢的西湖龍井。才小小地品了一口,那熟悉的味道便將我的記憶喚醒,四面八方地朝我湧來。

  那也是一個雨天,出門忘帶傘的我只能在大街上奔跑著回家,雨淋溼了我的衣裳,刺骨的寒意讓我不禁陣陣打著哆嗦。忽然,我看見了一家店鋪,想都沒想,就衝了進去。“進來躲雨啊”一個柔和的聲音傳來。我抬頭,一個約摸三十歲的婦人正微笑著看著我。“嗯。”我淡淡地回了一聲,她倒也沒在意,臉上還是一派溫柔,可我總覺得氣氛好像有些尷尬。

  “對了。”她像是想起了些什麼,趕忙站了起來,從貨架上拿了一瓶礦泉水,放進身旁的熱水器里加熱。水很快就熱好了,然後她拿出兩個小玻璃杯,利索地放了幾片茶葉進去,最後倒上了熱水。她把杯子遞給我:“剛剛你在外面淋了雨又吹了風,喝點熱水暖暖身子,等雨停了再走吧。”我緩緩地接過杯子,熱水正冒著白氣,幾片茶葉迴旋在杯子裡,時上時下,很是漂亮。“這是什麼茶啊”我下意識地問。“西湖龍井,你嚐嚐。”她又輕聲笑了笑,打了個手勢示意我喝一口。我把杯子湊到脣邊小小地喝了一口,水是熱的,溫度從口中傳入,順著血液直至心臟,我整個人都被溫暖了。

  她盈盈一笑,脣角上揚,眉眼上揚,整張臉彷彿是一朵綻放的桃花,樸素而美麗。“我的家就在西湖湖畔,茶葉是自家種的,價格不比外面,味道卻一定好上很多!”我點點頭:“是很好喝啊。”她笑得越發開心了,不知不覺間,氣氛變得如此融洽。

  外面的雨也不知什麼時候停了,天空一碧如洗,美得令人心神恍惚。“我該回家了。”“是呀,這雨來得快,去得也真是快。”“再見。”我轉身欲走。“下次別忘了再到我這來坐坐。”她熱情地向我揮了揮手。“嗯。”我答應了她,回頭向她揮手的一霎那,我又看到了她如花的笑靨。

  喝著手中的龍井,我不由地想:其實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距離並非那麼遙遠,只需一杯淡淡的茶,一抹淺淺的笑,一句甜甜的話,便可以依偎在一起。

茶文化作文【篇2】

  玉山的茶葉十分漂亮,泡茶也十分的香。城裡人肯定沒見過茶樹,也應該不知道茶葉還可以賣錢。玉山的茶葉品種多樣。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等,但最有名的莫過於婺州東白。

  關於婺州東白還有一段玉山人耳熟能詳的的故事。相傳晉朝時,玉山茶農過著半年種茶,半年挑鹽,無米過年的困苦生活。一天,道士許遜傳播道教文化遊歷於此,喝到當地醇香的山茶而流連忘返。他見茶樹遍佈山野,茶農卻為茶葉賣不出去而愁容滿面,他就住了下來,與茶農一道切磋製茶工藝,終於製成婺州東白。許遜還派道徒帶四處施茶。從此,四方茶商紛至沓來,玉山古茶婺州東白名聲鵲起,暢銷各地。唐代,陸羽專著《茶經》記載:婺州東白作為名茶,被列為貢茶,排第十位。秉承唐代貢茶婺州東白的工藝特色,1979年磐安研製出雲峰名茶,歷史名茶婺州東白在千年之後實現了華麗蛻變。雲峰茶具有外形條索挺直有鋒苗,芽葉肥嫩,色澤翠綠鮮潤;內質葉底嫩綠成朵,湯色杏綠明亮,滋味醇和鮮爽,回味甘甜,香氣清高持久的品質特點。雲峰茶問世後,暢銷大江南北。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裡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泡茶的方法也有很多種,下面我來介紹新手泡茶。泡茶的第一步,要想泡好茶,首先要選對茶具。茶具有材質上的不同,一般分為瓷、陶、紫砂、玻璃;茶具還有形態上的不同,分為小壺、大壺、蓋碗、杯。想和好茶就要學習泡茶,泡茶有多種方法,這裡介紹一個比較簡單適合新手的方法。

  但,茶葉喝多了也有壞處比如茶葉讓牙齒變黑。日常生活中都會看到有很多人牙齒會是黑的,這很可能是因為平時茶喝得過多而引起的,這時候就要多加控制了。因為喝太多茶或者過濃的茶都可能引起牙齒出現黑色的情況,在牙齒的內外都會殘留一些喝茶後的痕跡,就是呈現出黑色的牙齒,這不僅影響美觀,還會讓牙齒很不健康的,因此要多加控制。

  所以茶葉茶不要多喝。看了我給茶葉的介紹,你有沒有羨慕呢?

茶文化作文【篇3】

  “流血了嗎?用‘邦迪’!邦迪貼處透氣,不用多久,傷口就能癒合,真棒!”電視上常賣這個廣告,而我呢?也常常買“邦迪”止血貼。可是,自從我看了《茶水也能療傷》這個故事後,我就改變了我往日的做法。

  有一天,我在家蹦啊跳的,忽然,我不知怎麼的,腳絆了一下,跌倒在地,手心的皮被擦破了,鮮血一下子湧了出來,我驚呆了。不過,當我看到桌上有一杯茶時,我又冷靜了下來,我忙把手掌浸在茶水裡,嘿!還真神,血止住了。不過,我覺得還是奇怪,問了父母。原來,茶葉中含有大量安茶鹼,它能暫時麻醉神經末梢,如果茶水的溫度較低,還會讓傷口的毛細血管緊張收縮,起到封閉傷口的作用,血也就止住了。

  從這件事中,我深受啟發:如果多關心一下週圍的事物,就會有新發現,如:洋金花為什麼使人麻醉?那是因為洋金花裡含有一種麻醉成分,它能使人的大腦神經細胞的資訊受到阻礙,人也失去知覺了;為何切開了的茄子會發黑?那是因為茄子的果實含有單寧,它是地種藥構複雜的酚類化合物。單寧有一個物性,空氣中會氣化成黑色的物質,時間一長,就逐漸氧化變成黑色了;為會麼荷葉上會有水珠?因為荷葉的葉面上有許多密密麻麻的纖細茸毛。它們每根都很細而含有蠟質。這種蠟質的葉面會使水凝結成珠而不滑落……,這些都是細心的人認真觀察瞭解所發現的自然界植物的奧祕。

  《茶水也能療傷》這篇作文的作者在出血的時候,急忙把手伸進了茶水裡,偶爾發現了茶水也止血。而我們學校有許多含羞草,用手輕輕地動一下它就會把葉子合上了,但是我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其實,在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情。

茶文化作文【篇4】

  茶是世界四大飲料之一,但它並沒有想象中的好喝,不像咖啡中帶有一絲甜甜的奶香,茶大多是苦澀的。現在的人飲茶已經和從前不大一樣了,年輕人喝不慣苦的飲料,對於大多數中年人來說,喝苦茶卻是一種享受。

  擺一張八仙桌,在實木托盤上放上幾個精緻的瓷杯子,用紫砂壺沏上熱水,泡上上好的普洱或者大紅袍,當香氣從壺中偷偷溜出來鑽進你的鼻孔時,慢慢地把壺中的茶水從過濾杯中倒入小茶杯裡,這樣一杯上好的茶葉水就沏好了。淡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人喜好加上幾片茶葉或者是茉莉花,這樣的茶入口後先苦後甜,脣齒留香。

  茶不僅僅是飲料,它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這裡面的內涵,就是中華文化。

  沏茶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一個人若是太急躁,入口的茶就會燙口,茶葉並沒有融入水中,茶水就會發澀,還伴有一絲絲的酸。同樣的,一個人若是太慢,入口的茶就會發涼。茶涼了,便失去了入口時那溫潤的感覺。中華文化反映的出是從古至今中國人的一種樂於吃苦的態度,茶苦,證明這個人幹活幹事不辭辛苦,那麼他喝到嘴裡的茶過一會就會變得香甜無比,這就是先苦後甜的茶道。有些人認為茶苦放些糖不就行了嗎?但是加了糖的茶就會發澀,變酸,難以下嚥,這些人可能因一時吃不了苦而錯過了成功的機會,這杯沏得不好的茶就成了鞭策他們吃苦的最好禮物。

  茶道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喝茶,茶是一種文化,它所反映的就是先苦後甜的做人態度,它不急不躁,不慢不驕,越是經歷挫折,越是活得開心快樂。浮浮沉沉的茶才是一壺好茶,起起落落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茶文化。

茶文化作文【篇5】

  馳名中外的茶鄉,孕育了燦爛輝煌的茶文化,凡中外好茶之人歷來關注產茶聖地,僅憑這點,我們的湯湖那可真是“前途似錦”呀!這裡的自然條件為栽種茶葉提供了一個絕妙佳鏡,這裡的茶農們個個更是老手。

  春天是採茶、產茶、出茶的好季節。這兒的人們,春季的喜慶無法把他們沉迷,因為魅力茶文化牽引、喚醒他們內心綠色的希望,這時的茶葉不僅鮮嫩,而且芽壯葉厚,整日煥發著朝氣,雨露後的茶,沾有雨水,玲瓏剔透,樣子更是可愛。大冊裡的姑娘對採茶可謂是鍾愛有加,輕盈的雙手喜摘茶葉,因為茶的確討她們的歡心,當地的姑娘唱出茶山歌,更體現淳淳的茶情民味,茶在這時最受人們歡迎,因為它能給茶農帶來最好的經濟效益,因此,他們稱茶是湯湖的“搖錢樹”。

  茶不僅僅是本質清秀,而且它的製作過程可謂是一種絕倫的藝術。茶農們精湛的技藝,的確值得稱道。茶園裡剛採下的茶,沾有過量的水分,要用墊子攤開,待水分幹後,才可真正上鍋炒制,製茶時火候要適中,火熱程度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茶的質量,茶農製茶一般有三道工序:炒茶---揉茶——烘乾,每道工序,都有獨特的藝術。我只是井底之蛙,難以面面俱到。工序完成後,茶葉外形緊結秀麗,條索捲曲勻齊,葉嫩片勻,香氣十分高雅,飲而可覺其口感醇厚,清爽甘冽回味悠長。

  文學也包掩不了茶的魅力。曾經就有文化墨客,領悟出了人生如茶的理。只要我們用心去體驗感悟,茶可以與人生相比擬。我們每人的精神、追求、心境不同,其感悟的哲理意味亦不同。用心去感悟,茶是我們人生的導師。

上茶文化得行心得體會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學習《茶文化》這門課程,首先讓我學到的不是茶,而是禮。老師課前課後那真誠的鞠躬禮,讓我深感訝異和震憾,這禮彷彿彌合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鴻溝,表明了我們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師的這份恭敬之心,使我學會了恭敬與謙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謝我的老師,能作為您的其中一名學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榮幸!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並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並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後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採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幹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型別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後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溫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溫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采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幹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採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機揉。最後是乾燥,乾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後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幹、固定品質、便於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名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準,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彷彿與宇宙相融合,昇華到“天人合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lx3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