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村醫藍雲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村醫的事蹟怎麼寫

村醫藍雲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村醫的事蹟怎麼寫

1.村醫藍雲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被稱為“生命的守護神”——43歲的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叢村村醫藍雲,他身患癌症4年多,仍堅持帶病行醫,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後無人給村民看病,又送妻子到衛校學醫,繼續為群眾看病……

村醫的事蹟怎麼寫 村醫藍雲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當我坐在電視機前,我內心是何等的感動:當我們與家人團聚,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的種種便利時,在大山的那一邊,有多少人忍受著不堪忍受的貧窮與苦難,藍雲醫師在那樣貧困的環境中紮下了根,奉獻自己,服務他人,多少次在山間獨行,多少次在暗夜中行走,有了他,村裡少了死在送往鄉衛生院路上的小孩與老人,有了他,村裡的人們不再為疾病擔憂害怕,他就是他們的守護神,是最無私的白衣天使。

藍雲的先進事蹟,感動了社會各界,在河池掀起了學習先進典型,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的熱潮。藍雲同志心繫群眾,以大局為重,身患絕症後仍以頑強的毅力穿行在大化之間,含辛茹苦救治病人,表現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黨的隊伍裡有著這樣一個為國家為人們堅貞不移無私貢獻的優秀農民醫生,他的故事傳遍山城,觸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感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靈。究竟是什麼讓他長期“衝在一線”面對艱難困苦不畏懼?是什麼讓他為救死扶傷堅守執著?是什麼讓他扶危濟困慷慨相助?又是什麼讓他身患重病卻對本職崗位不離不棄?藍雲同志之所以能獲得群眾的擁護,在於他心繫民情,為民解憂,傾心付出,服務群眾不擺架子、從不放棄。

藍雲同志為了幫助山裡貧困百姓看病,四處奔走、日月兼行,積勞成疾,但出色的完成了本職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如果僅僅是牢騷抱怨、推脫逃避,往往無濟於事,難有收效。藍雲同志的諸多事蹟都告訴我們,要履行好職責,就必須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耐心。而這正是我們年輕工作者必需的品德要求。

當我看到藍雲身患重病還衝在一線的先進事蹟時,其“心繫工作,惟獨沒有他自己”的精神再一次感動了我。捫心自問,作為健健康康的我們,平時的工作再苦再累,這點付出其實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要多想想得到了什麼,不抱怨我們付出什麼;多思考還有什麼差距,不自滿於小小的成績,不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曾說過:“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為人民服務不難,難的是藍雲十幾年來始終如一地做到了這一點,這種矢志不渝的“恆心”告訴我們,任何成績的獲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久地追求和堅持。確實,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事業,無不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付出和努力。必須堅持不斷學習、提升素質、追求創新。只有擁有“恆心”的支撐並貫穿工作始終,個人的潛能才可能被髮掘,工作的素養才能被培育,良好的業績才能被獲得。

2.關於一些醫德高尚的醫生的事蹟

孫思邈發揚我國古代醫師行醫的優良傳統,要求醫生具有高尚的醫德。他說,一個高尚的醫生,一定要以普救病人的痛苦為職責,不貪名聲,不圖金錢,對病人應該有高度的同情心,治療工作要有始有終。病人來請看病,不能計較他們的窮和富、美和醜,應該一視同仁,都給以盡心治療。遇到危險的病症,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瞻前顧後。如果遇到傳染病人,醫生雖然要保持清潔,講究衛生,卻不能有所顧慮,害怕接近他們。遇到需要出診的時候,不管山路怎樣險阻,天氣怎樣冷熱,或者是在夜晚,自己尚未吃飯,都要立刻出發。

孫思邈認為,一個好的醫生還應該有好的醫學修養。要熟讀古代的醫學經典,也要廣泛地涉獵其他著作,使自己具有比較豐富的文化知識,從而加深在醫學上的造詣。

結合當時醫學界存在的問題,孫思邈說,有的人只讀了三年書,就驕傲地說天下沒有他治不了的病。但是等他治了三年病之後,才懂得自己懂得的實在太少了。他還批評有一種人,偶然治好了一次病,就以為自己天下第一,驕傲得了不得,這是醫生致命的弱點。

孫思邈自己具有高尚的醫德,堪稱典範。他對病人愛護備至,一心為病人著想。他把一些病人接到自己家裡,耐心為他們治療。有的患者面板潰爛,他不怕髒、不嫌臭,熱情地為之擦藥治療;有的脖子很粗,難以下嚥,他便讓人餵飯,千方百計地讓病人吃下去;有人久病不愈,性情變得很暴躁,他就耐心地給以開導安撫。他還常常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深入群眾,治病救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當時,許多病人都為他高尚的醫德深深感動。

孫思邈認為,醫生不僅要治病,而且要勸人防病。他告誡人們,講究衛生,可以預防疾病。要經常勞動,但不要過度疲勞。他要人們不要隨地吐痰,吃飯要細嚼慢嚥,不要吃過飽,喝酒不要過量,飯後要漱口,睡覺不要矇頭、不要張口等等。他自己栽種藥物,早晚做按摩、氣功和打太極拳,活了101歲。由於長壽,宰相魏徵等人在修齊、樑、周、隋等朝的史書時,都曾徵求他的意見,請他提供資料。

孫思邈對醫藥學的偉大貢獻,和他的高貴品質,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人們尊他為“藥王”,並且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他曾隱居在五臺山,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五臺山改名為“藥王山”,在山上建了“藥王廟”,塑像立祀。廟裡有“拜真臺”,相傳唐朝皇帝曾在這裡封他為“真人”。廟裡還有一個“太玄洞”,據說是孫思邈當年隱居的石洞,洞裡有他的塑像,洞旁有一座亭,內豎八個石碑,叫做“千金寶要碑”,是在1124年北宋時期建立的,上面刻著“千金方”中的部分藥方。廟裡有個洗藥池,據說是孫思邈洗藥的水池。在藥王山的南山上,有一個1081年刻的石碑,上面詳細記載著孫思邈的生平事蹟。

3.衛生小標兵事蹟怎麼寫

今天,我要當家裡的小標兵,但不是站崗的小標兵,是衛生小標兵。

就是我負責一天家裡的衛生,掃地呀,擦桌子呀等等等。但是媽媽好像也不能閒著,因為我媽媽怕我闖禍。

開始打掃衛生了,我是小標兵,媽媽讓我安排打掃的順序。媽媽說:“但那些擦玻璃呀很危險的事讓我來做,那些你能做的事你來做。”

我說:“好吧,你來擦玻璃,我來掃地擦地。“後來我們一起擦冰箱,媽媽來打掃廁所,我來打掃左邊的屋子,媽媽來打掃右面的屋子。

幹了整整一上午,累得我們倆個腰痠痛背打掃完了以後,媽媽問我感到了什麼我說我感到了父母的辛苦。

4.我要寫一份關於全國農村先進村醫生報告

農民健康的守護人 ——記“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上杭通橋村衛生所所長劉桂榮 10次搬遷,從泥巴房到明亮的磚房,從簡易的衛生室發展到現在初具規模的鄉村甲級衛生所,3次被評為“省級文明村衛生所”,成為農民心中一個護佑生命的“港灣”。

35年堅守,從熱血青年的赤腳醫生成為鄉村名醫,紮根鄉村、救死扶傷,為當地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成為國家衛生部首次表彰的200名“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之一,作為福建省唯一的代表,他出席了今年春節前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表彰大會。在今年5、6月閩西遭受特大洪災侵襲期間,他站在救災第一線,積極搶救群眾生命財產,配合縣鄉醫療隊做好村衛生防疫工作。

6月29日,他到龍巖出席了市優秀**員表彰大會。 他就是“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市優秀**員、上杭縣湖洋鄉通橋村衛生所所長劉桂榮。

7月6日,我們慕名來到通橋村衛生所採訪他。 忙,不斷地學,不停地忙 我們來到通橋村衛生所的時候,劉桂榮恰好沒有出診,但陸續到來的病人使我們的採訪變得斷斷續續。

來自鄰縣武平縣武東鄉的劉明東老人也冒著高溫來到衛生所,不過這次他不是來看病。他說,這兩個月服用了劉桂榮開的藥後,神經衰弱症狀減輕了許多,所以專門準備了一些土特產來看望劉醫生並表示感謝。

看著劉桂榮忙碌的身影,聽著村民和他的同事、病人的介紹,我們瞭解到了這位鄉村醫生不平凡的事蹟。 通橋村是一個典型的閩西山村,有1700多人,分散在9個自然村,方圓20多公里。

1953年7月,劉桂榮出生在這個山村。貧寒家境造就了劉桂榮自強不息的性格。

那時的農村缺醫少藥,群眾就醫十分不便,他親眼目睹了鄰居的孩子發高燒,因無醫無藥,被病魔折磨致死。此事震撼了他幼小的心靈,他立志要當一名醫生。

1970年,劉桂榮國中畢業後,村裡選送他去鄉衛生院培訓學習,結業後,他回到家鄉通橋村做起了“赤腳醫生”。在上級的支援下,劉桂榮與另外兩人創辦起通橋村衛生所。

剛開始,劉桂榮只能診治一些頭痛腦熱、皮外傷之類的常見病。在臨床實踐中,面對不斷變化的病情,尤其是疑難病症,劉桂榮常常感到束手無策。

他深深感到,治病救人,光有滿腔熱情不行,必須有真才實學。他走上了不斷自學的路子。

他到縣醫院跟班、進修,總愛問一些疑難病症的診治辦法;他每月固定從微薄收入中省出錢來購買醫藥書籍,一有空便啃、鑽。杏林百家學說,開闊了劉桂榮的醫學視野,提高了他的醫學水平。

為了方便鄉親們就診,劉桂榮堅持24小時接診,他的衛生所長年“關門難”,過年過節他都難得有休息的時候。無論嚴寒酷暑、風霜雨雪,只要有病人求助,劉桂榮都會帶上急診包十萬火急地趕到患者家中,認真地為病人看病打針,指導服藥。

他被打斷睡夢是家常便飯,有時一夜要出診幾次。35年來,劉桂榮行走在崎嶇的山村路上,足跡遍佈了通橋村的每一個角落,累計診治病人12萬人次。

幹,為民謀福,痴心不改 鄉村醫生不僅承擔著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任務,還承擔著疫情報告、預防保健、衛生知識宣傳等農村公共衛生工作。正是劉桂榮這些“赤腳醫生”們,用自己的脊樑,撐起了保護農民健康的重擔,精心打造最基層的預防保健網。

打預防針是一件苦差事。疫苗需要冷藏,必須儘快注射。

於是每當疫苗一到,劉桂榮就和兩名同事背起裝有冰塊的保溫箱上山,為適齡兒童注射疫苗,幾十年從未間斷。30多年來,通橋村計劃免疫接種工作一直走在全縣前列,近年適齡兒童“五苗”全程接種率達100%。

劉桂榮從不進貴藥,不開大處方。為了讓村民小病不出村,他儘量購齊藥品。

他堅持從主渠道進貨,嚴格執行規定的藥品價格,確保病人醫療用藥安全有效和合理消費。藥監部門從未在所裡檢出過期、偽劣藥品。

村衛生所開辦35年來沒有發生過醫療事故。 35年來,在劉桂榮的帶領下,通橋村衛生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1999年在村委會和群眾的支援下進行了第十次搬遷,把舊的土木房子拆除,新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樓房一幢,面積達240平方米,設有中西藥房、診室、注射室、觀察室、預防接種室。

衛生所服務範圍也從本村覆蓋到周邊包括鄰縣的七八個村,服務群眾面達3000多人。衛生所先後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村衛生所”,市、縣“先進村衛生所”、“示範村衛生所”、“放心村衛生所”。

合,集體辦醫,形成合力 35年來,劉桂榮一直堅持集體合作辦醫。他說:“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就難折了。”

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合作醫療生存的基礎發生了變化,其他村的衛生所紛紛解體,村醫有的到縣鄉街頭開診所,有的改行做起了生意。但劉桂榮仍堅守在通橋。

有人說他傻,說要是他單獨出來開診所,憑他的醫術,早就發了。他卻說,我走了,還有誰來這山溝為村民看病啊? “分吧,別人都在分了。”

剛開始,劉桂榮面對所裡的其他醫生的勸說也有動搖,可又一想,要是各自為戰,惡意競爭,就會失去團結互助的力量,不利於醫術的交流和提高,更不利於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在日常工作中,劉桂榮始終做到率先垂範,嚴格。

5.衛生委員的個人事蹟200字

國小“衛生之星”先進事蹟材料

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班級,環境衛生,就像一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那樣重要。學生需要在一個窗明几淨的環境中讀書,教師也樂於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學。但是讓國小生把班級衛生搞得井井有條,確非易事。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十分注重教室的環境整潔,把培養學生的衛生習慣作為一項重點內容來抓,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班幹部的衛生意識。班級中的中隊委員大都是一些學有餘力的孩子,一週五天上學,我要求他們幹部輪流每週一天做到“早出晚歸”。所謂的“早出”,就是輪到的班幹部要在這一天比較早的到校,為教室開窗通風,打掃衛生;所謂“晚歸”就是輪到的幹部要在別的同學離開教室之後,做好清校工作,擺放好課桌椅,擦乾淨黑板,清理垃圾桶。這個措施大大增強了中隊委員的主人翁意識和班級責任感,使他們“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班級環境也進入了良性迴圈。

二、動員班級學生全員參與。班級的環境整潔主要靠的是大家,光靠班幹部的努力那只是杯水車薪。為了讓每個同學都能積極維護班級的衛生環境,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我讓在校午餐後的學生回到班級先把班級地面上的垃圾、灰塵、汙漬清理乾淨。經驗是在實踐中積累的,能力也是在實踐中培養的。在勞動中,他們互幫互助,分工合作,有一個專門負責收集垃圾的同學,有一個專門清理垃圾的同學,這些可都是他們自告奮勇的選擇。由於大家把打掃當成了每日必做的工作,班級變成了最乾淨、最賞心的一個。

三、落實衛生責任。勞動委員主要對班主任負責,每週作好各組值日安排,並時時提醒組長,再由組長具體分配本組人員任務,以確保責任到人,並作好記錄,認真監督。勞動委員還要每天要做好記錄。

總之,通過以上的班級衛生管理達到衛生整潔,班上同學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和團結互助的美德。同時,給勞動委員和衛生組長提供了展示他們組織領導才能的平臺,並在班主任的指導中得以提高。也減輕了班主任和勞動委員的工作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xo8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