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聖朱利安傳奇

聖朱利安傳奇

聖朱利安傳奇

《聖朱利安傳奇》是一部以中世紀歐洲為背景的冒險小說,講述了主人公朱利安從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出發,經過一系列的考驗和磨練,最終成為一位英雄的故事。

朱利安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年幼時曾受到村裡騎士的指導,學習了不少武藝。然而他的生活一直沒有什麼改變,直到有一天村莊遭到了入侵,他被迫離開家鄉,開始了一段漫長的旅程。

在他的旅途中,朱利安遭遇到了各種險阻,也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他的實力逐漸提高,面對挑戰時也變得越來越果敢,最終他成為了一個受人敬仰的英雄,而且還找到了自己的真愛。

整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充滿了刺激和驚險。故事背景的描繪也很具有特色,深入解讀了中世紀歐洲的社會形態和文化風貌。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動人心魄的冒險故事,同時也是一部反映歷史和人性的經典作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法國文學選讀

課堂反饋

編者按

本學期高冀老師開設的中文系本科生課程“法國文學選讀”(助教為比較所2020級碩士生逯婧揚),要求同學們每週或每兩週閱讀一部法國文學作品,並在教學網討論區撰寫簡短的閱讀反饋,供課堂討論之用。在此選錄部分佳作,與大家交流分享。課程要求閱讀的文學作品共11部,閱讀反饋分上下兩期推出。本期包含《克萊芙王妃》《老實人》《巴馬修道院》《三故事》《在少女花影下》以及《東方故事集》六部作品的閱讀反饋。

展開剩餘96%

拉法耶特夫人《克萊芙王妃》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付雯

社會與主體的張力

——從來自母親的規訓說起

在小說中王妃的母親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為王妃挑選愛情,教王妃人情世故,在宮廷權力集團的鬥爭中保護女兒。她教給女兒唯一能令女子得到幸福的舉止是 “愛自己的丈夫和領受丈夫的愛”。母親的看法或許代表著時社會環境下考慮現實情況對於女性 較為理智的訓誡,或者說當時社會觀念下女子婚戀行為的最優解。 王妃接受著這樣一套社會的期望和規訓,並以此要求自己。在王妃與親王的婚事中,王妃已經明確向母親表達了自己對親王沒有任何特殊的愛意,沙特爾夫人仍然選擇了將女兒許配給親王,表明母親認為愛情並不是婚姻的必要條件。

在王妃處於與內穆爾關係的“危險”境地中時,母親離開了,但沒有象徵實體的社會規訓仍然存在甚至已然被王妃內化,這好像已然是王妃的一部分。而星相學的對王上、騎士的預言全部應驗,王妃的令人嘆惋的結局好像早已註定,故事中隱隱漂浮起宿命論的悲涼,王妃的愛與剋制交織的光輝以及無可避免的悲劇性結局力讓人唏噓,最後王妃在修道院中結束自己的一生,未嘗不是早已預定的結局。

在那樣充滿野心和風流韻事的宮廷,她不把感情當作玩樂的遊戲,真誠地向丈夫坦白自己愛上了一個人,並在丈夫生前死後都保持克制, 王妃成為“不可企及的精神力量的榜樣”倒不一定是指的克萊芙王妃保全了自己的名節,而是在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我的抗爭中展現了主體心靈的巨大張力。

另外雖然主人公無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的規訓,但在作者塑造的婚戀關係中,女性從男性形象的從屬與配角地位掙脫出來,更多地處於中心與主導地位,在男女關係中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而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雖然母親已逝,克萊芙親王已去, 王妃仍選擇獨身,其中有一種悲涼的對於社會力量的恐懼和對於愛情乃至於男性的疑慮,最後的選擇也未嘗不是回到母親的一種自我保護。

高冀:非常有洞見。For your reference,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一輩子保持獨身,就是為了保持英國的國家獨立,避免英國主權因為聯姻而受損。在那個時代的宮廷裡,愛情和婚姻不一定相關。很多時候,婚姻是為了實際的政治利益。從這個角度看,克萊芙王妃最終不婚,反而彰顯了其主體性。

謝謝老師的提示!正如您所說,確實王妃最終的不婚是彰顯其主體性與自我意志的選擇,可能我總是惡俗地把自己對於所謂的美好與圓滿的期待投射於小說之中,讀到王妃自我選擇的結果卻是剋制與自持,總是忍不住嘆惋。但是又會自我安慰,既然這是一個婚姻與愛情不必然相關的時代,王妃沒有選擇與內穆爾結合,或許並不代表她就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只是避免了愛情在現實殘酷與人性齷齪的摧殘下黯然凋謝。不知面對著修道院的空間王妃是否會像面對著《梅斯之圍》中內穆爾的肖像一樣忘情的悵惘,只能說獨守與自持帶來的自我觀照未嘗不是王妃自我選擇的又一次確證?

朱欣宇

將家庭看作“愛之共同體”,將理想愛情的幸福結局歸於婚姻的觀念是在十八、十九世紀,尤其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被建構的,不追求門當戶對的自由戀愛也是在《新愛洛伊斯》中才正式在法國文學中出場。十七世紀的古典主義戲劇中,悲劇作家由於選材限制,必定只能寫崇高人物之間地位對等的愛情,然而莫里哀的喜劇雖然寫資產階級人物,也秉承了門當戶對、各居其位的觀念,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 十八世紀馬裡沃的喜劇中,之後由浪漫主義戲劇推翻。

《克萊芙王妃》中除了對三位主要人物的細膩刻畫,還塑造了眾多宮廷人物,作為愛情悲劇的群像式背景,這一背景中的“愛情”有其特定內涵——宮廷中的 愛情永遠與事務(les affaires)相勾連,野心與風流(la galanterie)是宮廷的靈魂(p16);而禮俗(la bienséance)規定的愛情則有兩種涇渭分明的形態:夫妻之間的婚愛是節制而謙遜的感情(sentiment de modestie),情人之間的欲愛是心靈的震顫(mouvement de cœur)(p25)。三位主角的情感均非與事務交纏的愛情,且均處在婚愛與欲愛之間張力的撕扯之中。

兩位男性人物對王妃懷有的感情均為基於激情的欲愛,陷入愛河的方式均是一見鍾情。內穆爾先生出場時的形象符合 十七世紀放蕩主義(libertinage)的潮流,他遵循情人的行為規範,渴求愛情得到迴應,甚至為了對王妃的愛情放棄王位,激情主導他的行動。克萊芙先生求娶王妃並非為了她的財富,而是為她的個人魅力傾倒,他秉持一種更“現代”的愛情觀,希望在婚姻中實現婚愛與欲愛的統一,然而在故事發生的語境下,這種“炙熱焦躁的激情”對於他丈夫的身份來說是不合時宜的,也造成了他的悲劇。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爾夫人也推崇婚愛與欲愛的統一:“唯有愛丈夫且被丈夫所愛,才能讓女子獲得幸福”。而在內穆爾先生最後的告白中,也表達了希望王妃能成為妻子與情人的完美結合體的願望——這一願望被王妃用一種超越愛情的質疑否定。

王妃曾認為母親和丈夫是幫助她抵禦激情之愛的唯二依靠,在二者相繼去世之後,她只能依靠自己的美德和理性來支配感情,這種個人意志遠遠強過外力的支援。早在小說的第一次離題插敘瓦朗蒂努瓦公爵夫人的身世的時候,王妃就已提出了國王怎麼可能那麼長久地愛戀著同一個人的問題(p33), 這一質疑一直延續到了小說的結尾:“可是男子能在這種永恆的結合中保持真情嗎?”這種質疑超越愛情的領域,有關人的存在本身,既指向森內特的“破壞性共同體”(destructive Gemeinshaft),也與薩特對人際關係的悲觀態度形成呼應。鮑曼認為愛情有關人對於自我的確認,承載了令人恐懼的巨大期待,人們既渴望在愛情中尋求認同,又恐懼他者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這種張力也體現在王妃的掙扎之中——她拒絕與內穆爾先生結合,卻也忍不住要發出“為什麼我不在婚前就認識您呢”的痛呼。

克萊芙先生的死亡讓他的愛凝固為永恆,超越內穆爾先生現時的激情之愛,這又是喬伊斯的《死者》的主題了。

克萊夫先生死後,克萊芙王妃請內穆爾公爵不要打擾

伏爾泰《老實人》

Candide ou l'optimisme

郭錚妍

互相依賴且務實勞動的老實人們

文中多次提到人們有著"可自由選擇的意志",例如說"把人的思想寫出來是人類獨有的權利"、又比如老實人認為自己可以既不選擇捱打辮子,也不選擇讓腦袋被打進12顆子彈。

若按邦葛羅斯所信奉的因果論,則這種選擇也有歸其宿,且"此歸宿必為最美滿的歸屬"。但人們的種種經歷卻不斷揭示:這種"歸屬"並不美滿。例如長毒瘡是因為"哥倫布在美洲一座島上染到這個病"、老實人的恩人雅各被惡人水手淹死,老實人起了妒心殺死一個猶太人又殺死主角。毫無疑問,歸屬是人為的,並非早已由上帝決定。

老實人堅持著自己所謂的自由意志,覺得自己對居內貢小姐的愛意不應被男爵所阻撓,卻也不斷排斥著他人的自由意志,甚至偏激時會不擇手段地殺掉不允許二人結婚的男爵。再後來,老實人意外來到黃金國,才發現理想國度的人們沒有戰爭,從不祈禱,因為那裡的人們應有盡有,每個人的自由慾望都不彼此衝突,自然沒有競爭沒有爭奪。

可這種"樣樣十全十美"的世界畢竟只是理想,真實的世界中資源傾斜嚴重,甚至有國家"神甫們無所不有,老百姓則一無所有"。若人們相信因果論,便會質疑自然和神的不公,哭訴自己的不幸;若所有人都堅信自己"可自然選擇的慾望"等同自然權利,便會在能力範圍內扼殺所有違背己欲的人。要想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不與他人起衝突,則必然要共同勞動,相互依賴,各施所長。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中的人們有這種生存的自然權利,難怪老實人最終對邦葛羅斯說"可是咱們的園地要緊"。

法國作家伏爾泰

翁詩琳

《老實人》:紮根於敘述邏輯的荒誕混亂,以及質疑

閱讀前,我讀到柳鳴九先生介紹《老實人》戰鬥性更強,針對“一切皆善”的保守說法,橫掃整個歐洲的各方面。但當我看了《查第格》再看《老實人》時,我感到跟自己的閱讀預設完全不同!

《查第格》還是在現存體制框架內批判不合理的制度,《老實人》哲學意涵更深,開頭就丟擲“一切皆善/盡善盡美”的世界觀靶子,之後不斷回溯評判;結尾也放棄了《查第格》的好結局;不只批評現存政體,矛頭直指整個世界:教會、監獄、人性、禮節、生活、勞作、金錢、白人對黑人的壓迫、美貌、愛情、傳統、戰爭、法庭等一切規則與機構,都被反思。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文學經典的批評,“老實人所受的教育,讓他從來不會用自己的眼光判斷”,可見著書者以身試險,要徹底地播下質疑的種子。所有一切都被批倒,彷彿黃金國外的世界就是sound and fury,最後在叔本華式鐘擺悲觀上勉強找到“勞動”以維持生活,根本看不見現代性。

這種質疑被非常規的敘述邏輯強化。在這部大量寫實的小說中,如卡爾維諾所說的非常規的敘述速度,還有起死回生的虛假敘述瓦解了想當然的因果關係、打亂了情節記憶的連貫——由於(eg.斯葛羅斯講述居內貢一家的死亡,老實人在以為自己誤殺居內貢哥哥後的情緒和後面被捕時驗證自己不是耶穌會士)虛假敘述都過於信誓旦旦,而此書現實感又那麼強烈,我每一次都被騙了——我作為讀者感到了敘述邏輯製造的荒誕與混亂,跟隨飛快線性速度進入情節、又被顛倒的敘述帶回過去而重置記憶設定。伏爾泰非常老練地在敘述上也營造了荒誕混亂感,讓“老實”輕信的讀者充滿懷疑。

司湯達 (斯丹達爾)《巴馬修道院》

La Chartreuse de Parme

袁續航

一脈並蒂,悲情共茂

司湯達最推崇的,是激情至上的義大利精神,即為了追逐自我感情不惜衝破世俗的藩籬,不論是宗教道義,亦或是家國利益。這種激情的力量,在司湯達作品中往往體現於男女愛情之上。司湯達將愛情分為四種:人人應該努力追求的激情之愛,失去愛情靈性耀澤的趣味之愛,浮淺的肉體之愛和糜爛的虛榮之愛。司湯達極力推崇激情之愛,其筆下女性也如飛蛾縱火,九死而不悔地撲向愛情。女性不再是承載社會壓力的喑啞無聲的話語符號,她們從無聲無息的歷史敘事中浮出地表,生髮出自我的主體宣言。在激情之愛的驅動下,克萊莉婭這座“沉睡的火山”迸發出熾烈的激情,願意為了愛情放棄一切,包括父親的前程、道德的準繩、對聖母許下的承諾,而愛憎分明的姑母吉娜更是“一尊氣象萬千的雕像”,追求著驚世駭俗的生活和愛情,如立於狂風暴雨之下,驚濤駭浪從四面八方湧來,但她依然面不改色,無所畏懼地乘風破浪,為了所愛之人法布里斯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

但這力量卻衝不破世俗的羅網。雖然兩位女主的性格各異,但是命運都裹挾上了深深淺淺的悲劇色彩。克萊莉婭並不敬重自己的父親,卻必須為了父親嫁給不愛的人,無法與法布里斯白頭偕老,而吉娜亦在法布里斯去世後香消玉殞。空前絕後的愛情就此落幕,顯示出女性為愛搏鬥之中既定美的毀滅,以及這種既定美毀滅後留存下的更令人刻骨銘心、百般念想的悲劇之美,在讀者的心靈世界激盪起千層巨集闊的浪潮,呼喚起萬丈湧流並四下散漫的情音。

但我們也不禁思考,這背後是否也折射出了司湯達複雜的文化創作心理?女權意識萌發之上是男權意識的廕庇。德里達認為邏各斯主義虛構了一個超驗的能指和所指,在兩性關係中,男權會藉助被定義為“他者”的女性來證明自身的價值,《巴馬修道院》乃至《紅與黑》中的女主人公們都有著相同的特質,司湯達力圖雕塑出為愛奮不顧身的完美女性,且借這些女性對男主的一往情深襯托出男性角色的優秀特質。愛情模型建構的背後更是作者情愛幻夢與生命積鬱的糅合,幼年喪母的司湯達藉助文學創作編織愛情的幻夢,將壓抑的俄狄浦斯情結昇華為藝術創作,為愛情的飢渴感找到宣洩的出口。但探究愛情悲劇的根源,則是人物的激情之愛。司湯達極力渲染激情,那熾烈的躁動形成無休無止地想要超越現實的衝動,但是現實的侷限又決定了超越的不可能性。追求激情之愛的女性終究是與社會主流意識不符的,不可僭越的威勢如莊嚴大山橫亙在現實關口,而女性便在逼仄的暗河苦苦自渡。

激情,正是追逐自由的本質力量;悲劇,是追逐激情的必然結果。當司湯達將人性之光、激情之火高高擎舉,開花落英於文字之時,也需要讀者的迴音和共鳴,願我們都能做“the happy few”,沉潛至下以觀照司湯達的愛慾偉力,並還之始終擁有的行為和夢想。

丁立偉

“一切政治我只懂一樣:反抗。”福樓拜的名言曾被本雅明借來形容波德萊爾那種煽動者和密謀家式的政治哲學。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哲學“只有一個最近的目標,就是推翻現政府”。換言之,這種哲學的核心就是不論政治立場地反抗一切壓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反政治的政治。

這種反抗哲學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社會中發展到頂峰,我們幾乎能在所有的同時代的偉大作家身上看到它的影響。產生這種現象的現實背景是法國社會中風雲詭譎的政治鬥爭激發了這些敏感心靈的激情,但同時也帶給他們無盡的挫折與彷徨——不同派別的政權此消彼長,但其控制政權的手段無不是對自由的壓迫。於是,啟蒙所承諾的理想世界在酷烈的政治鬥爭中煙消雲散,理想主義者們唯一的信仰只剩下反抗的激情。司湯達作為福樓拜和波德萊爾的前輩經歷過革命最初的浪漫時代,對拿破崙的崇敬和對光榮的追求曾經塑造了其肯定性的政治立場。但到了書寫《巴馬修道院》的時代,他唯一相信的也只剩下反抗的激情,這種激情隨著政治理想的幻滅反而愈演愈烈,正是帶著這種激情他闖入了三百年前的義大利。

很多批評家都指出《巴馬修道院》的故事原型來源於十六世紀的一個叫作《法爾耐斯望族的創業史》 的手抄本,而小說中人物通過愛情或宗教熱忱表現出的激情完全是一種十六世紀的義大利風俗所獨有的激情,而不是十九世紀的現實。但在我看來,司湯達通過這樣一個異託邦的構建其實是將十九世紀籠罩法國社會的激情注入到了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傳奇之中,他所有投射在義大利風俗之上激情實際上都源於他被法國社會所培養出的反抗的哲學。司湯達的一生中既激烈地反抗專制政體,又對共和政體不以為然,他曾坦承說:“我熱愛人民,我痛恨壓迫者,但是,和人民生活在一起,對我卻是無時不受的一樁苦刑。”由此可見,司湯達同樣屬於那種為革命而生的作家。對於他們而言,唯一激盪心靈的力量就是弱勢者對強權的反抗,革命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天性,而對於革命之後的世界,他們則從來不抱希望甚至有些漠不關心。這是一個時代的共同的症候,用波德萊爾的話來總結就是:“我說‘革命萬歲!’,正如我說‘破壞萬歲!贖罪萬歲!懲罰萬歲!死亡萬歲!’”籠罩那個時代的從來不是政治,而恰恰是一種反政治的激情。

福樓拜《三故事》

Trois Contes

達珍

“兒童”和“淳樸的心”

《淳樸的心》小說第一節結尾對費莉希泰的評價是“沉默寡言、身子挺得筆直,一舉一動有板有眼,就像一個木雕的女人,由某種機械支配著她的行動。”(p5)這就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當福樓拜把“淳樸的心”在小說中具象化為了“費莉希泰的心“的時候,是什麼把一個沉默、僵硬、機械的心啟用成了一個淳樸的心?我以為就是小說中作者注入大量筆墨的兒童們。小說第二節,在被情人戴奧多拋棄之後,費莉希泰的心幾乎死去了(p7),而正是歐班夫人的兩個孩子七歲的保爾和四歲的維爾吉妮激活了費莉希泰的愛,兒童就像是費莉希泰三樓臥室的“天窗”一樣(p4),使她的心從僵死的狀態變成了一顆淳樸的心。小說中作者從幾個層面敘述了兒童對於費莉希泰的影響:

(1)費莉希泰的知識:

小說中費莉希泰的知識來源是七歲的保爾。佈雷先生用“地理知識圖片”給歐班夫人的孩子們帶來關於世界的知識;而七歲的保爾把它們講解給費莉希泰聽,“這就是她學到的全部文化知識”。(p8)作者在這裡非常細心地處理了費莉希泰的知識來源,不是來自於曾經當過訴訟代理人的佈雷先生,而是來自於僅僅七歲的保爾。兒童的純潔在小說中的處理方式也特別神奇,他們的純潔甚至有點不近人情。當歐班夫人一家來到傑福斯的莊園的時候,歐班夫人觸景生情,但是得到母親的允許後,保爾和維爾吉妮完全沉浸在戶外活動的樂趣之中。(p9)而費莉希泰對兒童的“愛”也並不是作為歐班夫人女僕身份的對主人的孩子們的偏私,而是作為一個人對純潔兒童的“愛”。這一點可以通過小說中的另一個情節得到證明:當他們被公牛的攻擊時,費莉希泰表現出來的勇敢成為了主教橋居民的談話資料,但是費莉希泰並不因此感到驕傲,“她甚至根本沒拿它當一回事。(p10)另外小說的敘述中,當裡埃巴的老伴見到歐班夫人一家時是滿嘴的客套話,對保爾和維爾吉尼的稱呼是“少爺”和“小姐”(p12),但是在費莉希泰的視角中永遠都是“保爾”和“維爾吉妮”。

(2)費莉希泰的宗教教育

契機:維爾吉妮進教堂學習教理知識

獲得教育的途徑:對維爾吉妮的模仿(p16)

在做彌撒的時候,費莉希泰在她真誠的愛的想象中,和維爾吉妮融為了一體。(p15)

(3)兒童之死:維爾吉妮之死、維克托之死

小說中維爾吉妮死於肺癌,而維克托則死於黃熱病,作者用兩種疾病處理了“兒童之死”的設計。這種“兒童之死”讓費莉希泰的淳樸之心超越了對“兒童”的愛,上升為了更加廣闊的愛,也正是因為兒童死於疾病而沒有使得費莉希泰的產生仇恨的物件。後來,她照顧士兵、霍亂病人、來自波蘭的流亡者、甚至還有曾經幹過壞事的考爾米許老頭,最終她的愛附著在一個擁有美洲血統的鸚鵡鷺鷺身上,甚至超越了對人的愛。小說中保爾最終長大了,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是另一種形式的兒童之死。

法國作家福樓拜

魯毅然

以《聖朱利安傳奇》為例,“現代小說”、內心觀照與同情心

我們知道,福樓拜的小說寫作模式,被很多後世作家和文論家奉為“現代小說的典範”,愛倫·泰特認為“(福樓拜)把這一點(以環境和場景表現情節)變成小說藝術活的屬性,就等於實際創造了現代小說藝術”;韋恩·布斯也諷刺地認為,自福樓拜以降,福樓拜式的寫作風格幾乎成為所有小說家認為的“好”的模式。這一點(指現代小說之父),至少,離不開福樓拜的幾個寫作特點:心理、環境與細節描寫;作者直接插入的退場;豐滿的人物塑造;以及對所謂的文學民主化。

接下來我們討論福樓拜的“現代小說”特徵(也就是,在這裡說的細節與心理描寫)是如何塑造“同情心”的。記憶力(至少比我)好的同學可能還記得,我們曾經說《萊歌集》中,對婚外戀主角的同情很可能來自對消極因素的反觀——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以一種“善的過度”造成的後果,來與原原本本的“惡”進行對照(婚外戀是一種愛的過度,而沒有這種戀情則意味著無止境的受難);在福樓拜筆下類似的寫作模式,必須讓位於另一種更加隱蔽的塑造同情的方法——現代小說中,所謂對豐滿人物的痴迷要求我們幾乎是全部地放棄《萊歌集》中那種(部分的)善惡對照的模式。而在福樓拜(和很多現代作家)筆下,這種方法便是亦步亦趨的細節和心理描寫。

想象一個被瑪麗描寫的(也就是說,比較粗糙的、情節堆砌出的第三人稱描寫)聖朱利安,我們看到他嗜殺成性、脾氣暴躁、手段殘忍等等,然後我們會看到他殺父弒母,震驚之下出門流浪,最後與耶穌合一而生天。沒錯,如果這是一個瑪麗筆下的人物,讀者會對情節(尤其是,這麼一個惡人最終昇天堂)感到迷惑不解——這是因為我們很難對人物僅憑情節便感到同情(同情意味著對崇高和歡樂的預見性,憎恨則相反)。聖朱利安的行徑可以說完全是罪有應得,他的殘忍既不是因為他人的戕害,也不是某種“善的過度”,僅僅是為了殺害而殺害而已(Killing for killing's sake)。

所以,為了讓我們對他產生某種意義上的同情,福樓拜必須通過亦步亦趨的細節與心理描寫,嘗試讓我們相信,聖朱利安是一個“值得被瞭解的人”,也就是說,一個在其行為之下有真正價值的人。這些心理和細節描寫,拉近了讀者與人物之間的審美距離;聖朱利安在幾乎每場過失之後都有某種受懲罰的細節緊隨;在一次次的殺戮後又附有一次次的自責與恐懼的心理——簡而言之,對朱利安的細節與心理的格外青睞讓我們把視角完全放在他的身上,把情感體驗與他合一,我們會被試圖相信,聖朱利安為每次行為都付出了代價,就像我們會對自己的缺點有所寬容那樣。(其實《太太學堂》也有某種這樣的傾向,通常來說,心理描寫總是能增進對人物的同情;儘管善惡對照的原則削弱了對主人公的同情,但不難看出,他總是比其他反派角色增添了一份可愛)

接下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我們都不難看見這種方法:簡·奧斯丁筆下的愛瑪、海勒筆下的約塞連等等。總結下來,作者(文字)控制讀者感情的方法, 目前來看,無外乎兩種:

“放上一個單獨的小丑,然後把較好的事情留給你的女主人公”

以及

“雖然你的主人公成了小丑,但是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小丑。”

普魯斯特《在少女花影下》

(《追憶似水年華》第二卷)

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

石沁梓

評論貝戈特作品時,馬塞爾認為他的天才在於“映照的能力”,而無關“被映照物件的內在品質”(p119),平庸的生活可以成為高超的作品。談論埃爾斯蒂爾的畫作,將之與小說類比,“素材本身並無高低大小之別”(p410)繪畫作為“摹本”,關係著感知、表象、幻想等,總之,與本質/真實相對。埃爾斯蒂爾畫作的魅力來自對現實事物的“變形處理”,“類似詩歌中的所謂隱喻”( p394):用城鎮和大海互相表現( p395)。整部《追尋》的寫作也充滿隱喻,敘述者用各種意象塑造對不同事物的感受和認知,愛情與樂曲,少女與變幻的大海,與鮮花,水果。這種創造與理性概念相左,然而與我們的實際印象更相符合。在馬塞爾眼裡,可見世界並不比想象世界更真實(p113),而現實世界的景象在他的眼裡也是畫作(p366—369),或者說藝術作品。普魯斯特用對氣味、聲音、顏色的描寫,開啟豐富的感官世界。如果沒有“映照的能力”和“沖印的才智”,這個世界可能並不為我們所知。尋回/重現時間,不僅是線上性時間意義上“逝去的”,或許還有因忽略而“遺失的”。找到“真正的生活”唯一的方式是藝術創作。

張家寧

與飄動而分毫畢現的意識流敘事相融的是輕快的幽默評點。對於社交場上的形色人物,其刻畫細緻入微,童稚視角與成人口吻的評述交織時略無斧鑿痕跡,多重敘事拓寬了回憶書寫的邊界,展現出更廣闊的社會風貌,而此種風貌又並未遮蔽回憶情境的動人細節。從《克萊芙王妃》的宮廷社交書寫和人物心理之間的分離(作為“心理小說”的源頭,其人物雖多,但除了筆墨集中的幾位主角之外,其餘人物的面貌並未顯明,似乎仍顯現為宮廷政治風言風語中的一些只有聲音的姓名),再到《包法利夫人》的客觀精細的上流社會環境描寫(作為情感與氛圍的烘托,在人物的心理周圍呈現為物而非語言),或參照奧斯汀小說中一個固定且相對封閉的社交圈(寧靜且自足的英國鄉村,而非龐大複雜的巴黎),她在這樣的環境中將一系列人物以巧妙的情節和家長裡短的幽默呈現出來,而《愛瑪》的心理變化呈現也極其成功。以上粗疏列出的種種類似社交書寫形態,似乎都可作為此種題材的悠久背景,來確定普魯斯特的獨異:即他以何種敘事口吻來處理“我”與形色人等的相對位置,以及他如何將情感與幽默輕盈地統一在回憶空間當中——例如“我”對斯萬家的天真而充滿惶恐的崇拜,表現在“我”對父親講起斯萬家的樓梯,希望他相信這是從遙遠地方帶回的藝術品,並且無法相信斯萬家的房子自己也能住,細節流暢地導向一系列心理活動,而情感也由於視角的隱含多重性而帶上了幽默的意味,因而顯得純粹而明快。

尤瑟納爾《東方故事集》

Nouvelles Orientales

劉彥湫

女神迦梨因為頭顱被連線上了一個妓女的身體,從此再不能做陀羅天的神,降格為人的她集合了種種矛盾:縱慾而又聖潔、殘忍而又仁愛、可怖而又美麗。此時的迦梨作為一個更具有普遍意義的女性個體形象而存在,她頭顱與身軀的二分性象徵了女性靈與肉的分離與衝突。

迦梨的身體使她神聖的頭顱感到痛苦,也使她被排斥到了宗教與社會的邊緣(女神身份的喪失與世人的憎惡恐懼),其罪過正是在於肉體的慾望性。女性的肉慾被呈現為有著巨大破壞性的邪惡力量(在本篇中,主要體現為對女性自身的毀滅;其他篇如《迷戀涅瑞伊德斯的人》還體現了對他者即男性的傷害),宗教道德與世俗規範一方面打壓它一方面又毫無抵抗之力。這是迦梨也是每一位女性個體痛苦的來源。尤瑟納爾作為女性作家,深刻體會到了女性身上兩種極端的共生性,就好像“那妓女竟同女神一樣在大腿上生著一粒美人痣”,靈與肉的撕扯感一直同時存在。

《後記》中說明了《失去頭顱的迦梨》是《東方故事集》中最早發表的一篇,在這篇小說的結尾,作者雖然用林中佛和迦梨的開悟來暗示一種痛苦向神聖的轉化,寫出了弗洛伊德式的死亡本能與超越趨向,然而也呈現出一種對問題的懸置。整篇文章籠罩在危機與緊張之下,迦梨的流浪是痛苦絕望的,這次漫遊對內是個體內部的“天人交戰”,對外是自我與世界的隔離與異化,有太多沒有得到解答的部分。而這些關於女性肉慾、女性話語的探討,在《迷戀涅瑞伊德斯的人》《燕子聖母堂》《寡婦阿弗洛迪西亞》等篇中也得以繼續深入下去。

朱慕遠

關於死亡主題的思考

死亡作為文字中反覆迴響的一個主題,並未呈現出僵硬生冷的面貌,而是作為與生命相互發展的符號,擁有其獨特的伸張的、擾動的力量。

1. 死亡的被動性在文中常被模糊化。例如,琳的父母之死被描述為彷彿小心翼翼地避免干擾其生活的自主選擇,琳的妻子自殺的直接動因是本人心理的因素而難以歸咎於外界(尤其是藝術內源的正當色彩切斷了琳承擔罪過的可能),馬爾科和亡人乳房的強大生命力則給生命的脆弱性投上了一層陰影;通過這種模糊,死亡便不能合法地作為生命的威脅而存在,但死亡的悲劇性這種經驗性認知不可能被完全顛覆,於是,死亡在現實中的真實存在被抽象化為文學作品中的探討空間,並由於其對於經驗認知的反叛而具有強烈的詭祕感,這種感覺與人對死亡後的去向的未知相混雜而隱約暗示了死亡並非必然通往空無與沉寂這種思想(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作者的一種哲學觀念或信仰,但至少潛移默化地向讀者傳達瞭如此資訊)。

2. 死亡直接聯絡的身體承受的破損被柔化。例如,琳妻子的屍體純潔無瑕甚至被作為審美物件而描畫,琳的授首被喻為剪去花朵且傷口在畫作中變形為一條紅圍巾,這條圍巾作為意象顛覆了對死亡的破碎形態的認識,反而顯現了癒合的、鮮活的一面,而馬爾科受損的身體被其微笑的表情所掩蓋,亡人的萎朽的身體也並未阻擋它完成哺育幼兒的使命,源氏親王承受的身體老化並未妨礙愛情的生成,迦梨身首異處但重新拼接後重獲了生命,仙女被摧殘的身體化為燕子獲得新生。通過這種方式,通往衰老與死亡的身體的破損不再頑固險惡,而被審美、激情和傳奇所過濾,死亡的具象的賦存形式通往了更為崇高的抽象主題,擺脫的沉重的肉身而獲得一種上升的力量。

3. 死亡提供了對生命的關照。死亡所帶來的社會關係的凋零為琳通往自由追尋藝術美的路途清除了障礙,進而扮演了對生命的關懷者的角色。必死性作為美的珍貴之邏輯前提(忘了是書中哪裡看到的了,尤瑟納爾在其他文字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為審美空間的完整性提供支撐。在我愚鈍的觀念中,帕內約蒂斯的呆痴或許也可以理解為,慾望的狂喜戰勝了必死的恐懼,不可言說的美使得生命的意義相形見絀,於是自我價值的追求被懸置,走向封閉與麻木的狀態。由此或許可以姑妄言之:死亡與生命的互動中凸顯了生之可貴,從而使得審美、愛情等活動空間得以成立,在某種程度上,花散裡夫人的悲慟也在於死亡之前提供的機會裡,源氏親王始終沒有愛上真實的自己。另外,科斯蒂的死亡給阿弗洛迪西亞的生命帶來強烈的攪動的力量,放大了她的愛恨情仇,實現了對生命中重要元素的擴音,同時,死亡也是阿弗洛迪西亞逃亡的途徑,從而擴充套件了死與生之間相互發展的潛力。

綜上觀之,《東方故事集》中佈滿了對死亡的非傳統認知的暗流,這種反思利用異域傳奇的陌生性而張開了其顛覆性的力量。我想,正是以死亡的主題為飼料,在異域空間內進行的反芻下,尤瑟納爾的文字才流淌出了憂鬱而動人的汁液。

法語系教授、尤瑟納爾專家段映虹到課堂上為同學們講解《東方故事集》(逯婧揚攝)

供稿:高冀老師“法國文學選讀”課程

稽核:中文系團委

編輯:中文系團委微信平臺 陸子熹

福樓拜的trois contes中文版,或者內容介紹

福樓拜“ Trois Contes”(三故事)的中譯本

《三故事》發表於一八七七年,包括《淳樸的心》、《聖朱利安傳奇》和《希羅迪婭》三個短篇。其中以《淳樸的心》流傳最廣。

這篇小說以質樸無華為特色,充分體現了莫泊桑關於“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評說。小說通過一系列生活瑣事刻畫了一個女傭人純潔而淒涼的一生。故事結構簡單,幾乎是平鋪直敘,沒有任何重大的波瀾起伏,然而作家高超的白描技巧,竟使無數讀者為之悽然淚下。後兩篇以歷史傳說為題材,分別描述聖徒朱利安拋棄榮華、修成正果的過程和施洗者約翰被害的故事,色彩濃烈,氣勢巨集偉。既勾畫出古代歐洲粗獷敦厚的民風,也成功地塑造了懺悔者朱利安和陰險毒辣的奴隸主希羅迪婭的形象。特別是莎樂美獻舞及向希羅特王索取聖約翰的頭顱的場景,描繪得有聲有色、驚心動魄,稱得上是一闋千古絕唱。

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福樓拜的短篇小說都有什麼

德·吉茲公爵之死

馬泰奧·法爾科內

謝弗蘭與普魯士國王

查爾特勒會修士

瑪格麗特·德·勃艮第臨終的情景

拜倫勳爵的肖像

聖彼得·奧爾納諾

伸向王冠的兩隻手

撲鼻的芬芳

十世紀諾曼底歷史

佛羅倫薩瘟疫流行

藏書癖

狂怒與為力

地獄之夢幻

賈里奧

狂人回憶

淳樸的人

聖朱利安傳奇

希羅迪婭

十一月

福樓拜是什麼世紀哪國人他的文字被稱為神麼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有哪些短篇小說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年12月17日-1880年5月8日),是十九世紀法國繼司湯達、巴爾扎克之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在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轉型中,福樓拜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居伊·德·莫泊桑就曾拜他為師。著名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三故事》和《布瓦爾和佩庫歇》等。他十分注重藝術和語言的完美。並且,他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鼻祖”和“西方現代小說的奠基者”等。

長篇小說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原因:這是福樓拜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於 1857年完成的。這部作品開創了文學史上的一個新紀元,也成為他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 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援,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短篇小說:《福樓拜短篇小說選》

德·吉茲公爵之死

馬泰奧·法爾科內

謝弗蘭與普魯士國王

查爾特勒會修士

瑪格麗特·德·勃艮第臨終的情景

拜倫勳爵的肖像

聖彼得·奧爾納諾

伸向王冠的兩隻手

撲鼻的芬芳

十世紀諾曼底歷史

佛羅倫薩瘟疫流行

藏書癖

狂怒與為力

地獄之夢幻

賈里奧

狂人回憶

淳樸的人

聖朱利安傳奇

希羅迪婭

十一月

都說法國的紅酒最好,果真如此嗎?怎麼選擇啊?

法國五大葡萄酒產區

產區介紹(根據 1855 年上好波爾多葡萄酒分等系統)

梅鐸 (Médoc) 32,110英畝 (只生產紅酒)

龐馬魯 (Pomerol) 1,803英畝 (只生產紅酒)

聖達美莉安 (St-émilion) 12,676英畝 (只生產紅酒)

格拉夫 (Graves) 5,992英畝 (生產紅酒和不甜白酒)

蘇玳 (Sauternes) 3,499英畝 (只生產甜白酒)

法國五大名酒莊

Chateau Margaux (位於梅鐸區)

Chateau Latour (位於梅鐸區)

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位於梅鐸產區)

Chateau Lafite-Rothschild (位於梅鐸產區)

Chateau Haut-Brion (位於格拉夫產區)

梅鐸(Médoc)

梅鐸克是波爾多紅酒代表產地,生產全世界最高階葡萄酒,上梅鐸(Haut-Médoc)位梅鐸南部紅酒產區;包含幾個非常著名的鄉社(commune)產區如聖達士蒂(St-Estéphe),寶雅克村(Pauillac),瑪歌(Margaux)等,不少世界聞名的酒莊就位於這些鄉社內,特別是寶雅克村及瑪歌村,酒價曾高達數千美元,此區內大約有七十個村莊,另較有名的村莊有聖朱利安村(St-Julien)及聖達士蒂村(Saint-Estéphe),此區內的特級酒莊有六十一個,其中有四個被排名於五大酒莊內。

【注一】波爾多區最具代表的五大產區以及上梅鐸的六個重要的次產區,由北至南為:

聖達士蒂 (St-Estéphe) 2,875英畝

寶雅克 (Pauillac) 2,667英畝

聖朱利安 (St-Julien) 2,084英畝

利斯塔克 (Listrac) 1,531英畝

慕里斯 (Moulis) 1,185英畝

瑪歌 (Margaux) 3,067英畝

龐馬赫魯 (Pomerol)

本區是波爾多生產紅酒上好產區中面積最小的,它的產酒量只有St-Emilion產量的15%,導致酒不但罕見且昂貴,雖沒正式分等系統,此區特級酒莊大約有十三家,但一直未有完整法定分級制度將它列出,其中Pétrus酒莊一直被視為第一特級酒莊。

聖達美莉安(St-Emilion)

本區產酒量約等於整個梅鐸產區的三分之二,也是法國最美的村莊之一,正式分等系統要比梅鐸晚一世紀,到1954年才正是分級並於1986年修訂,其中的Ausone級Ch執行-Blanc酒裝在Premiers Grand Crus分集中享有特殊地位,以下共有十二個可比美梅鐸列級酒莊的頂級一級酒莊和大約七十個頂級酒莊。

格拉夫(Graves)

自1987年起位於北部較好的產區被劃分為另一法定產區,稱為Pessac Leognan。最著名酒莊為Chateau Haut-Brion(在1855年分等系統中已見過),1959年分等中其它產良質格拉夫紅酒約有十二家酒莊。

『勃根地第地區』:本區約有一千八百處酒園,本區由南至北依序可再劃分六個產區:

莎布里(Chablis)、夜坡(Cote de Nuits)、邦內坡(Cote de Beaune)、莎隆內坡(Cote de Chalonnaise)、馬孔內(Maconnais)、薄酒萊(Beaujolais)-----勃根地六區中最精華的一區乃夜坡與邦邦內坡所構成的『黃金坡』(Cote d’Or),前者以紅酒著稱,後者則以白酒為尊。該地區的沃恩?羅曼尼(Vosne-Romanee)酒村中的『羅曼尼?康帝』酒園(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DRC)所釀產的『羅曼尼?康帝』(La Romanee Conti)位居紅酒首席。

『波爾多地區』:僅僅以法國波爾多地區一地而言,酒園(堡)已超過九千多座的。該地區的五大產酒區有:梅鐸(Medoc)、柏美洛(Pomerol)、聖特美隆(St.Emilion)、格拉芙(Graves)、蘇岱(Sauternes)。

梅鐸(Medoc)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區,僅生產紅酒。梅鐸(Medoc)又可細分為四個小酒區,由北至南依序為聖特夫塔夫(St-Estephe)、波儀亞克(Pauillac)、聖朱利安(St. Julien)與瑪哥(Margaux)。其中波儀亞克區(Pauillac)內的三大名酒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木桐?羅吉德堡)、Chateau Lafite - Rothschild(拉費堡)、Chateau Latour(拉圖堡),猶如三顆鑽石使得波儀亞克(Pauillac)簡直變成波爾多地區的代表了。

柏美洛(Pomerol)該區產地約只佔波爾多的百分之三左右,真是『物以稀為貴』。如果說『紅酒巨鑽』是羅曼尼?康帝,至於搶佔第二寶座榮耀的應當屬於法國波爾多的柏美洛(Pomerol)地區的代表作『彼德綠堡』(Chateau Petrus)。

聖特美隆(St.Emilion)這也是一個名園輩出的產區,在上個世紀中葉以前,本地區的酒品質普遍不佳,甚至有『車伕之酒』的譏諷!名列A等的只有兩家:歐頌堡(Chateau Ausone)與白馬堡(Chateau Ch執行-Blanc)。

格拉芙(Graves):該地區的Chateau Haut Brion (歐?布利昂堡)與Chateau Latour (拉圖堡)、Chateau Lafite-Rothschild(拉費堡)、Chateau Margaux(瑪哥堡)、,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木桐?羅吉德堡)、Chateau Haut Brion(歐?布利昂堡)共享波爾多官方評鑑的一等頂級酒,也是波爾多地區的五大酒莊。

『隆河坡地區(Cotes Rhone)或稱隆河地區』:與勃根地第、波爾多號稱法國三大產酒區。整個隆河地區最珍貴的紅酒,當推羅帝坡區的杜克酒(La Turque)。

品酒的五個基本步驟:顏色、搖晃、聞酒、品嚐、回味。

(一)顏色。想要看出葡萄酒的顏色,最好要有一個白色背景,並將酒杯放在它前面。當然顏色範圍要看您品嚐的是白葡萄酒(以下簡稱白酒)還是紅酒而定。下面是兩種酒的顏色:白酒有淡黃綠、稻草黃、金黃、金、暗金、馬德拉酒色和棕色;紅酒有紫、紅寶石、藥磚紅、紅棕、棕色。顏色會告訴您許多有關酒的事,例如白酒,當它們變老會加深顏色,相反地,紅酒則會失去色澤。

(二)搖晃。為什麼要晃酒?為了讓氧氣進入酒內。我不確定你準確好了沒有,不過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訴您:搖晃會使酯、醚和乙醛釋放出來,並和氧氣使酒產生香氣。

(三)聞酒。 現在您已經搖晃使香氣釋放出來,酒聞起來像什麼呢?它有那種形態的 NOSE , "NOSE" 為品酒人通常用事業形容酒綜合氣味的字。

精確地指出酒的 NOSE 其後意義是讓您能辨認出酒某些特性。

(四)品嚐。對大部分人來說,品酒指的是啜一口酒並快速吞下去。但這不叫品酒。品酒是一件用味蕾去從事的事情。記得它佈滿您口腔四周;舌頭兩側、舌背、舌尖,並延伸到喉頭底部。您如果像大部分人一樣牛飲葡萄酒的話,就忽略掉所有重要的品嚐味蕾了。

葡萄酒業有種古老的廉潔: " 買酒用蘋果,賣酒用乳酪 " 。蘋果會把葡萄酒中缺陷呈現出來,乳酪則有使葡萄酒氣味變柔順的傾向,留下使您更覺愉快的品嚐滋味。

(五)回味。當您有個機會品嚐過葡萄酒後,好好坐著一會兒並回味所品的酒。想想看您方才的體驗再問問您自個兒下面問題以協助您加深印象。酒是否:

? 清淡,中度濃郁,或濃郁?

? 白酒:酸度如何?極少,正好,或太酸?

? 紅酒:單寧太強或太澀?令人感到愉快嗎?或沒有單寧了?

? 餘味持續多久?

? 最重要是您喜不喜歡這瓶酒?

? 價錢值得嗎?

此處又衍生出另一個重點。當您品嚐一種酒後第一件事是您是否喜歡它,它是您想要的酒嗎?

再來說說傳統的品酒知識。

第一步:酒溫 冰鎮後紅酒味道較澀

傳統上,飲用紅酒的溫度是清涼室溫,18至21攝氏度之間,在這溫度下,各種年份的紅酒都在最佳狀態下。一瓶經過冰鎮的紅酒,比清涼室溫下的紅酒丹寧特性會更為顯著,因而味道較澀。

第二步:醒酒 紅酒充分氧化後才夠香

一瓶佳釀通常是塵封多年的,剛剛開啟時會有異味出現,這時就需要“喚醒”這支酒,在將酒倒入精美的醒酒器後稍待十分鐘,酒的異味散去,醒酒器一般要求讓酒和空氣的接觸面最大,紅酒充分氧化之後,濃郁的香味就流露出來了。

第三步:觀酒 陳年佳釀的酒邊呈棕色

紅酒的那種紅色足以撩人心扉,紅酒斟酒時以酒杯橫置,酒不溢位為基本要求。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將紅酒杯橫置在白紙上,觀看紅酒的邊緣就能判斷出酒的年齡。層次分明者多是新酒,顏色均勻的是有點歲數了,如果微微呈棕色,那有可能碰到了一瓶陳年佳釀。

第四步:飲酒 讓它在口腔內多留片刻

在酒入口之前,先深深在酒杯裡嗅一下,此時已能領會到紅酒的幽香,再吞入一口紅酒,讓紅酒在口腔內多停留片刻,舌頭上打兩個滾,使感官充分體驗紅酒,最後全部嚥下,一股幽香立即縈繞其中。

第五步:酒序 先嚐新酒再嘗陳酒

一次品酒聚會通常會品嚐兩三支以上的紅酒,以期達到對比的效果。喝酒時應按照新在先陳在後、淡在先濃在後的原則。

還有些高人的指點以及和人討論的心得:

首先,好的紅酒先從外觀上看,色調越淺的越好.這和白葡萄酒相反.不能有沉澱物在裡面.其沉澱物多為葡萄的外皮,不好.

其次,好紅酒入杯後慢慢搖動,在杯壁會有少許紅酒,我們稱為掛杯.

三,紅酒需用專門的弧型杯,在鼻前慢慢晃動,酒香會隨杯壁往上,慢慢入鼻.這時就已經開始品紅酒了.

四,紅酒入口後,先用舌尖品,好的是酸中帶甜,少苦味.

五,再用舌頭把紅酒擠向口的二側,用舌頭的二側品味,這時候,酒的味道就更能顯露.

幾經品味後,再慢慢下喉.如果用學生喝扎啤的方法,一口下肚,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罪過啊,罪過!

不同的葡萄酒適宜的飲酒溫度有所不同。

乾白葡萄酒 8-10oC

半乾白葡萄酒 8-12oC

半甜/甜型葡萄酒 10-12oC

乾紅葡萄酒 16-22oC

半乾紅葡萄酒 16-18oC

半甜/甜型葡萄酒 14-16oC

白蘭地酒 15oC以下

起泡葡萄酒(即香擯) 10oC以下

以上溫度僅供參考,飲酒溫度不等於品嚐溫度,如甜型葡萄酒可能要溫度更低些,才能品嚐出甜味;而白蘭地酒,則要用手掌握杯來使酒溫升到室溫的程度,才是最佳品嚐溫度等,應視情況靈活運用。

瓶葡萄酒放入冰箱後,經過1小時,酒溫便會下降10oC,一般只要將紅葡萄酒放入冰箱1小時,酒溫就會降至20oC以下。假如忘記了紅葡萄酒在電冰箱記憶體放了多久,也不用擔心,只要將紅葡萄酒取出,開啟並倒入杯中,隔30分鐘左右,該紅葡萄酒的溫度便約為20oC,即我們所指的“室溫”。白葡萄酒放入電冰箱中2小時或裝有冰水的酒桶中20分鐘便足夠。

費澤龍的英文名該怎麼取?

Fei Zelong

Bei Chak Lung

Philip

Felip

Lawrence

法國葡萄酒主要產區介紹和分級制度是怎樣的?需要詳細的

產區;

在飲用紅酒之前不妨先了解有氣質的紅酒文化與紅酒歷史,潛移默化之間就瞭解紅酒的高貴之處。   其實世界各地都有種植葡萄,所以世界各國也都有葡萄酒的生產。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0-20度的溫和氣候地區最適合栽種葡萄,而雨量豐、溼氣重的地方則有礙葡萄樹的生長,因此土壤排水良好也是栽種的條件之一。在眾多的紅酒中獨鍾『法國紅酒』的原因是,法國不但是全世界釀造最多種葡萄酒的國家,也生產了無數聞名於世的高階葡萄酒。   勃根地第地區:本區約有一千八百處酒園,本區由南至北依序可再劃分六個產區:莎布里(Chablis)、夜坡(Cote de Nuits)、邦內坡(Cote de Beaune)、莎隆內坡(Cote de Chalonnaise)、馬孔內(Maconnais)、薄酒萊(Beaujolais)-----勃根地六區中最精華的一區乃夜坡與邦邦內坡所構成的『黃金坡』(Cote d’Or),前者以紅酒著稱,後者則以白酒為尊。該地區的沃恩·羅曼尼(Vosne-Romanee)酒村中的『羅曼尼·康帝』酒園(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DRC)所釀產的『羅曼尼·康帝』(La Romanee Conti)位居紅酒首席。   波爾多地區:僅僅以法國波爾多地區一地而言,酒園(堡)已超過九千多座的。該地區的六大產酒區有:梅鐸(Medoc)、柏美洛(Pomerol)、聖特美隆(St.Emilion)、格拉芙(Graves)、蘇岱(Sauternes)、法國拉斯圖爾酒莊(Lastours)。   梅鐸(Medoc)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區,僅生產紅酒。梅鐸(Medoc)又可細分為四個小酒區,由北至南依序為聖特夫塔夫(St-Estephe)、波儀亞克(Pauillac)、聖朱利安(St. Julien)與瑪哥(Margaux)。其中波儀亞克區(Pauillac)內的三大名酒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木桐·羅吉德堡)、Chateau Lafite - Rothschild(拉費堡)、Chateau Latour (拉圖堡),猶如三顆鑽石使得波儀亞克(Pauillac)簡直變成波爾多地區的代表了。   柏美洛(Pomerol)該區產地約只佔波爾多的百分之三左右,真是『物以稀為貴』。如果說『紅酒巨鑽』是羅曼尼·康帝,至於搶佔第二寶座榮耀的應當屬於法國波爾多的柏美洛(Pomerol)地區的代表作『彼德綠堡』(Chateau Petrus)。   聖特美隆(St.Emilion)這也是一個名園輩出的產區,在上個世紀中葉以前,本地區的酒品質普遍不佳,甚至有車伕之酒的譏諷!名列A等的只有兩家:歐頌堡(Chateau Ausone)與白馬堡(Chateau Cheval-Blanc)。   格拉芙(Graves):該地區的Chateau Haut Brion (歐·布利昂堡)與Chateau La 高檔紅酒

tour (拉圖堡)、Chateau Lafite-Rothschild(拉費堡)、Chateau Margaux(瑪哥堡)、,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木桐·羅吉德堡)、Chateau Haut Brion (歐·布利昂堡)共享波爾多官方評鑑的一等頂級酒,也是波爾多地區的五大酒莊。   隆河坡地區(Cotes Rhone)或稱隆河地區:與勃根地第、波爾多號稱法國三大產酒區。整個隆河地區最珍貴的紅酒,當推羅帝坡區的杜克酒(La Turque)。   羅訥河谷產區(Rhone):羅納河谷產區歷史悠久,是法國最早的葡萄酒產地。考古表明,早在公元一世紀,隨著羅馬人征服高盧,羅馬人就發現了羅納河谷兩岸是種植葡萄的寶地,這裡成為法國葡萄酒的發源地。100多年後,葡萄種植才傳到波爾多等地區。公元十四世紀,羅馬教廷紛爭,教皇移居羅訥河谷地區,在其首府阿維農居住,共有7位教皇在此歷經百年,並先後修建了"教皇宮"和夏宮"教皇新堡"。為了滿足教廷所需,鄰近的葡萄園不斷改良葡萄品種和釀造技術,使羅納河谷產區的葡萄酒質量突飛猛進,產生了如"教皇新堡" Chateauneuf- -Pape 這樣的名酒。   阿爾薩斯 Alsace:阿爾薩斯的酒之路蜿蜒50餘公里,大部分葡萄園都散佈在弗日(Voses)山脈向陽的坡地上,攀山越嶺,橫跨深谷。在油綠的葡萄園之間矗立著一座座保留完整的中世紀小村莊。俯瞰平原,在藍天與松林的襯托下,裝點出法國最優美的葡萄園風光。   朗格多克/魯西榮 Languedoc/Roussillon:朗格多克(Languedoc) 由於長遠的葡萄酒傳統,多元的天然條件以及繁多的品種,讓郎格多克區出產各類多樣的葡萄酒,目前仍以出產地區餐酒(Vins de pays)等級葡萄酒為主,但AOC等級日漸增加。   魯西榮(Roussillon):靠近西班牙邊境的Roussillon產區,位在比利牛斯山腳,地勢較Languedoc高且崎嶇。這裡除了是全法國最重要的天然甜葡萄酒 (VDN)的產區,同時也出產不錯的幹型葡萄酒“魯西榮區(Cotes Roussillon)”,以產紅葡萄酒為主,但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也有生產。位於北部的“魯西榮村莊區(Cotes Roussilllon Villages)”只產優質的紅葡萄酒。本地的紅酒顏色深丹寧強是主要特色,除了果香外,常有香料味。這裡的白葡萄酒不多,清新的酸度和清淡的口感是最大特點。與西班牙交界的“科利烏爾(Collioure)”產幹型的紅酒和桃紅酒,顏色深,酒精強,口感頗為強勁厚實。   朗格多克-魯西榮地區的葡萄酒,和諧,光照時間長,以西拉和歌海娜兩種葡萄混合釀製而成。地理:地中海沿岸平原,高原山腳下丘陵地。氣候:地中海氣候,人照強,冬季溫和,夏季炎熱。

分級:

法國葡萄酒的四大等級

法國法律將法國紅酒分為4級:法定產區葡萄酒、優良地區餐酒、地區餐酒、日常餐酒。

一.法定產區葡萄酒

級別簡稱 AOC,是法國葡萄酒最高級別AOC在法文意思為“原產地控制命名”。原產地地區的葡萄品種、種植數量、釀造過程、酒精含量等都要得到專家認證。只能用原產地種植的葡萄釀製,絕對不可和別地葡萄汁勾兌。AOC產量大約佔法國葡萄酒總產量的35%。酒瓶標籤標示為 Appellation+產區名+Controlee。

二.優良地區餐酒

級別簡稱 VDQS,是普通地區餐酒向AOC級別過渡所必須經歷的級別。如果在VDQS時期酒質表現良好,則會升級為AOC。產量只佔法國葡萄酒總產量的2%。酒瓶標籤標示為 Appellation+產區名+Qualite Superieure。

三.地區餐酒

VIN DE PAYS日常餐酒中最好的酒被升級為地區餐酒。地區餐酒的標籤上可以標明產區。可以用標明產區內的葡萄汁勾兌,但僅限於該產區內的葡萄。產量約佔法國葡萄酒總產量的15%。酒瓶標籤標示為 Vin de Pays + 產區名,法國絕大部分的地區餐酒產自南部地中海沿岸。

四.日常餐酒

VIN DE TABLE是最低檔的葡萄酒,作日常飲用。可以由不同地區的葡萄汁勾兌而成,如果葡萄汁限於法國各產區,可稱法國日常餐酒。不得用歐共體外國家的葡萄汁,產量約佔法國葡萄酒總產量的38%。

以上答案可用百度搜索--法國紅酒。。的百度百科

探險家的故事200字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

1984年5月,他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崑崙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專案。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港臺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誌、電視臺報道了他探險事蹟,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鄧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於重慶,著名歷史學家、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協會創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方面的考察與研究。著作等身。

鄧廷良教授為研究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各部族的歷史與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時間隻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間,在曠野、叢林、河谷、山麓拜訪獷悍或和藹的部族居民。他先後在民族地區度過了十幾個春節,有時甚至整年不歸,人稱“犛牛”教授。他還是我國徒步全程考察西南絲綢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絲路”、“茶馬古道”、“蒙軍入滇”、“橫斷山民族走廊”、“華夏文明起源”等領域的權威。

鄧廷良教授詩、書、畫、散文具佳,且有著康巴漢子特有的豪爽、率真、與剛毅,極富人格魅力。他的“關注地球,關注生命”的人文關懷思想影響甚廣。三十年來,他用堅實的雙腳不斷書寫、記錄著人類發展艱辛歷程的史書,他告訴我們在現代都市以外,人原來可以與自然和諧地共生,質樸簡單的生活也展現著五彩繽紛的人生。作為現代中國探險家的典範,鄧廷良教授主持策劃了協會的“西南絲綢之路電視片拍攝”,“炎黃子孫大型系列畫冊”、“黑竹溝科學探險”等多項主題活動。如今,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活躍在協會活動的最前沿。

鄧廷良先生除了探險外,剩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高校裡任教。作為歷史學、民俗學的資深專家,同時作為有深厚藝術造詣的書法家、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範大學、重慶美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多所大學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其淵博的知識,認真、翔實的考察經歷,幽默的談吐,經常贏得學生的滿堂喝彩。

餘純順

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餘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銅像”在羅布泊遇難。8年間克服千難萬險,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點,完成了59個探險專案,總行程已達8.4萬華裡(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馬斯的9萬餘華里世界紀錄),其中尤以他前後用一年半時間,冒著泥石流、雪崩、高原反應等不斷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區”,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紀錄而震驚海內外。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金飛豹、金飛彪兄弟

金飛豹

生於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海拔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昆明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 )

金飛彪

生於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獨自徒步探訪珠江源頭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4年騎自行車環遊貴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龍雪山(麗江境內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5年首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參加梅里雪山中日聯合登山隊(未登頂)

1998年攀登雲南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雲南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嗊嘎山脈

2001年 5 月組織並參加雲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龍雪山,到達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嶺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參加貴州盤縣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念青唐古拉山到達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黃效文

2002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被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專門從事中國偏遠地區之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為保護中國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奮鬥了20年 。

他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的新源頭。本書為黃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費十幾年時間對中國黑頸鶴的觀察與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廖佳從1996年開始自駕車旅行,至今已駕車走遍中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行程18萬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單人、單車環繞歐亞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巨集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祕。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 19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遊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臺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遊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譁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裡,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遊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遊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裡記遊》。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衝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裡無人區、沱沱河400裡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電視臺、雲南省電視臺、昆明市電視臺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魏順德

他的《西部野生動物世界》專題電視片已正在拍攝完成,引起媒體極大的關注。採風團踏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樑子又喚起了魏順德老師的興趣。豐田麵包車剛一停下,他提著三角架和兩部相機就跳下了車,健步如飛,轉瞬之間,他已爬上大沙樑子支起了三角架,讓我們汗顏,一個66歲的老人

劉立

男,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祕書長,中科院成都分院高階工程師。中科院成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外事辦主任。

劉立多次組織參加西部地質、地貌、植物、植被等科學考察和科學探險活動。主 要從事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景觀資源開發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及文章。

劉立豁達樂觀,爽朗的笑聲極富感染力,作為我們國家極難尋覓的跨學科複合型 科考專家,極少有人象他那樣對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有著如此全面的瞭解,他在青藏高原從事科考探險活動近20年,作風膽大心細,冷靜沉穩,臨危不亂,他率領的隊伍總能既完成任務又毫髮無損、全身而退,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高原之狐”。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祕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一個探險家的故事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

1984年5月,他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崑崙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專案。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港臺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誌、電視臺報道了他探險事蹟,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鄧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於重慶,著名歷史學家、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協會創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方面的考察與研究。著作等身。

鄧廷良教授為研究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各部族的歷史與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時間隻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間,在曠野、叢林、河谷、山麓拜訪獷悍或和藹的部族居民。他先後在民族地區度過了十幾個春節,有時甚至整年不歸,人稱“犛牛”教授。他還是我國徒步全程考察西南絲綢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絲路”、“茶馬古道”、“蒙軍入滇”、“橫斷山民族走廊”、“華夏文明起源”等領域的權威。

鄧廷良教授詩、書、畫、散文具佳,且有著康巴漢子特有的豪爽、率真、與剛毅,極富人格魅力。他的“關注地球,關注生命”的人文關懷思想影響甚廣。三十年來,他用堅實的雙腳不斷書寫、記錄著人類發展艱辛歷程的史書,他告訴我們在現代都市以外,人原來可以與自然和諧地共生,質樸簡單的生活也展現著五彩繽紛的人生。作為現代中國探險家的典範,鄧廷良教授主持策劃了協會的“西南絲綢之路電視片拍攝”,“炎黃子孫大型系列畫冊”、“黑竹溝科學探險”等多項主題活動。如今,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活躍在協會活動的最前沿。

鄧廷良先生除了探險外,剩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高校裡任教。作為歷史學、民俗學的資深專家,同時作為有深厚藝術造詣的書法家、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範大學、重慶美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多所大學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其淵博的知識,認真、翔實的考察經歷,幽默的談吐,經常贏得學生的滿堂喝彩。

餘純順

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餘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銅像”在羅布泊遇難。8年間克服千難萬險,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點,完成了59個探險專案,總行程已達8.4萬華裡(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馬斯的9萬餘華里世界紀錄),其中尤以他前後用一年半時間,冒著泥石流、雪崩、高原反應等不斷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區”,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紀錄而震驚海內外。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金飛豹、金飛彪兄弟

金飛豹

生於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海拔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昆明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 )

金飛彪

生於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獨自徒步探訪珠江源頭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4年騎自行車環遊貴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龍雪山(麗江境內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5年首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參加梅里雪山中日聯合登山隊(未登頂)

1998年攀登雲南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雲南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嗊嘎山脈

2001年 5 月組織並參加雲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龍雪山,到達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嶺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參加貴州盤縣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念青唐古拉山到達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黃效文

2002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被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專門從事中國偏遠地區之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為保護中國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奮鬥了20年 。

他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的新源頭。本書為黃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費十幾年時間對中國黑頸鶴的觀察與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廖佳從1996年開始自駕車旅行,至今已駕車走遍中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行程18萬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單人、單車環繞歐亞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巨集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祕。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 19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遊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臺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遊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譁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裡,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遊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遊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裡記遊》。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衝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裡無人區、沱沱河400裡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電視臺、雲南省電視臺、昆明市電視臺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魏順德

他的《西部野生動物世界》專題電視片已正在拍攝完成,引起媒體極大的關注。採風團踏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樑子又喚起了魏順德老師的興趣。豐田麵包車剛一停下,他提著三角架和兩部相機就跳下了車,健步如飛,轉瞬之間,他已爬上大沙樑子支起了三角架,讓我們汗顏,一個66歲的老人

劉立

男,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祕書長,中科院成都分院高階工程師。中科院成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外事辦主任。

劉立多次組織參加西部地質、地貌、植物、植被等科學考察和科學探險活動。主 要從事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景觀資源開發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及文章。

劉立豁達樂觀,爽朗的笑聲極富感染力,作為我們國家極難尋覓的跨學科複合型 科考專家,極少有人象他那樣對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有著如此全面的瞭解,他在青藏高原從事科考探險活動近20年,作風膽大心細,冷靜沉穩,臨危不亂,他率領的隊伍總能既完成任務又毫髮無損、全身而退,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高原之狐”。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祕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麥哲倫環球的故事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后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遊歷

他從實地瞭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裡拋錨過冬。

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藉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

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湧。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開啟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衝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9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類的第一次環球一週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關於探險家的故事的文章

探險家皮卡德

居住在瑞士的著名深海探險家與發明家雅克·皮卡德1日在家中病逝,享年86歲。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皮卡德是最深海域探險史的傳奇人物。1960年,他和美國同僚沃爾什一起駕駛一艘由他父親設計的潛水器深入到了太平洋最深處的馬利亞納海溝。他們下潛的深度距離海面1.1萬米。

正是由於他們對深海水下生物的發現,國際社會決定禁止向大洋深谷丟棄核廢料。皮卡德事後描述他們的經歷時曾說:“最為有趣的發現莫過於那些從潛艇舷窗旁飄然遊過的各種魚類。在那麼深處發現高階生物令我們感到驚愕。”

雅克·皮卡德去世的訊息是由他的兒子、熱氣球探險家波特蘭·皮卡德在自己的網站上釋出的。他說,這位20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的探險家於11月1日在日內瓦湖畔的家中去世。

在宣告中,波特蘭·皮卡德把自己的父親形容為“一位真正的尼摩船長,曾經到達過超過任何人的水下深處。”尼摩船長是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主人公。

波特蘭·皮卡德還說,父親傳給他的是好奇感、向教條和常識挑戰的、對自由的信念,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

雅克·皮卡德出生在布魯塞爾,其父是熱氣球探險家奧古斯特·皮卡德。雅克·皮卡德後來到瑞士讀書並在那裡定居。

在馬利亞納海溝探險之後,雅克·皮卡德就職於美國航天局,繼續從事深海探險,並設計建造了4艘中深度水下潛艇,其中包括他經常帶領遊客在日內瓦湖進行水下游覽的世界上第一艘旅遊潛艇。

標籤: 傳奇 朱利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5x1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