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信陽文化特色

信陽文化特色

信陽文化特色

信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以下是信陽文化特色的幾個方面:

1. 良渚文化遺址

信陽境內發現了良渚文化遺址,證明該地區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這表明信陽文化歷史非常久遠。

2. 汝南書院

汝南書院始建於唐朝,是全國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古代書院之一。它曾是道家學派重鎮,清朝時更是江南區域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才。

3. 繁華商業氣息

信陽曆來是商賈雲集之地,歷史上就有“絲綢之路南口”之稱。現代信陽經濟繁榮,商業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徽州商人文化在這裡也有衍生髮展。

4. 汝河文化

汝河是流經信陽的一條河流,因其在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被譽為“中原文化的搖籃”。汝河文化的特徵是古老、豐富多彩,代表了華夏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5. 民俗文化

信陽是中原區域的省轄市,民俗文化十分豐富,各種傳統習俗、節慶活動層出不窮。如“信陽天鼓”、“清明上河”、“小年崇山”等,這些傳統節日活動都具有濃厚的信陽地方特色。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信陽文化特色”主要包括:信陽民歌、羅山皮影、火綾子、光山花鼓戲、商城花傘舞、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潢川皮影戲、信陽民歌、羅山皮影、火綾子、光山花鼓戲、商城花傘舞、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潢川皮影戲,並且大部分使用者都認為信陽民歌更好。

信陽民歌信陽民歌廣泛流傳於河南省信陽市境內各縣區,而以商城、潢川、固始、新縣、光山、羅山等縣為主。作為中國漢族民歌的一朵奇葩,信陽民歌與中國民歌的發展歷史同步。

潢川皮影戲、羅山皮影等,潢川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源起漢武帝時期,元代後流傳到南亞、波斯、埃及、土耳其及歐美。羅山皮影從明朝嘉靖年間繁衍生長,在民間流傳,以羅山為代表的信陽皮影戲,是中國皮影四大流派之一,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火綾子演出動作瀟灑大方,情節詼諧風趣,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是被省政府第一批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專案之一,目前又被省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專案,足以顯示它的寶貴价值。

1.信陽民歌 河南省信陽市 2.皮影戲(羅山縣) 3.光山花鼓戲(光山縣) 4.信陽毛尖茶採製技藝(信陽市)

—15商城花傘舞,商城, 3?—16商城花挑舞,商城, 3?—17信陽龍燈舞,商城, 3?—18大頭和尚逗柳翠,商城, 3?—19信陽高蹺舞,平橋, 3?—20信陽竹馬舞,光山, 40、?—21信陽獅子舞,光山, 4?—22九連環,息縣,

信陽民歌 息夫人傳說 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 潑陂河獅舞 豫南花鼓戲與地燈 潑陂河風俗 紫雲山廟會 火綾子(商城杈傘舞) 商城花傘舞

娛樂方面,潢川皮影戲,光山花鼓戲,商城花傘舞等民間娛樂行為,歷久彌新,從漢朝至今,始終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愛好者不遠萬里前來觀賞,是信陽乃至全國的文化瑰寶。

信陽人怎麼樣 探尋信陽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一、信陽人的文化特色

信陽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信陽人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下面就來一起探尋一下。

信陽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信陽人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下面就來一起探尋一下。

信陽人的飲食習慣以米麵為主,以麵食為主,如麵條、麵皮等。此外,信陽人還喜歡吃糖蒜、醬肉、糯米飯等傳統美食,這些美食都是信陽的特色。

1.國粹傳承

信陽人喜歡休閒娛樂,他們喜歡去公園散步、打太極、跳廣場舞等。此外,信陽還有很多景點和旅遊資源,如南湖、靈山、雲夢山等,這些地方是信陽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追問

網頁連結

網頁連結

網頁連結

網頁連結

網頁連結

網頁連結

信陽有哪些風俗

非常典型的習俗是喝綠茶,可以說對在信陽人的概念裡,喝水其實說的就是喝茶,特別是當有人去家裡串門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泡茶給客人喝,這是一種禮俗,並且對待尊貴的客人,他們會拿出自己收藏的最好的信陽茶葉泡茶給你喝,以示熱情。

飲食習俗:與河南其他區域不同的是,信陽不是以吃麵食為主,日常主食是大米。信陽被譽為“河南的小江南”,這個可不是浪得虛名的,是由於信陽氣候溫潤,處在南北分界線淮河邊上,信陽的山水是出了名的好,所謂“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擴充套件資料:

還有其他方面的風俗習慣:

1、定親:通常由男方請媒人提媒,備禮傳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後,將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簡應允,名為允帖,視為正式定親。定親後,男方或男女雙方設宴謝媒,備禮相送,謂之喝定親酒。

2、擇吉:俗稱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請求婚期。先請陰陽先生算出吉日,忌單日、晦日,尚雙月雙日,以花朝節和臘八節的日子最多。選好後,用紅紙寫上喜日,備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無異議,雙方著手各項婚事的準備。 

3、備婚:男方修建新房,裝飾室內,女方購置嫁妝。嫁妝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櫃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興旺之意;半嫁則各樣兩套,象徵成雙成對。中等人家多置全嫁,農戶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妝,極盡奢華。

4、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備大禮送至女方家中,內有大肉、雞、鵝、衣物等。潢川縣南部在迎親前兩日,過禮必有1只公雞,女方須回1只母雞,而在縣北部則分別為公鵝、母鵝。商城縣在迎親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進行暖轎儀式,晚上賓客滿坐,喝暖房酒。

5、迎娶:迎親的時間,淮濱、固始、息縣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縣城關在午夜。是日,男家洞房、中堂、門、窗及樹幹張貼大紅“囍”字,有正貼和倒貼,倒貼者取“喜到”之意。迎親時,男方備彩轎至女家接親。

6、曲藝:信陽灶戲,是信陽特有的民間曲種,其唱腔音樂與端公祭神唱的"灶書"唱腔相近,修稱"唱灶"。它最早流行於固始東鄉、北鄉的羅集、分水、蔣集、往流等地鄉村的木匠群體中,至今約150年曆史,其代表曲目為《郭丁香》。

信陽飲食文化與豫菜飲食文化的關係

信陽飲食文化是指具有信陽地方特色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特色。而豫菜飲食文化是指河南省傳統的菜系之一,以河南地方特色為主要風格。二者的區別在於以下幾點:

1、信陽地處河南省南部,與湖北、安徽接壤,其飲食文化受到這些地區的影響。信陽的飲食特色包括蒸燉、燒煮等烹飪技法,並且以魚、肉類、竹筍等為主要食材,以清淡為特點。

2、豫菜是指河南省的傳統菜系,豫菜以河南省原料為主,以特色調味品為輔,以烹調工藝精細為特點。豫菜有“魯派”,以鄭州為代表,有“運河菜”,以開封為代表,有“黃河菜”以洛陽為代表等不同的流派。

3、信陽飲食文化更注重鮮嫩、清淡、不偏辣,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為主。而豫菜注重色、香、味的全面提升,採用熬、燉、炒、炸等多種烹調方法,調味豐富多樣,口味較重。

4、信陽的人民飲食文化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菜品,如黃粱糯米飯、豆腐猴頭、竹筒燒雞等。豫菜則以豫菜選單上廣泛的菜品為特色,如水煮魚、河南泡椒、汴京醋團魚等。

信陽茶文化 信陽茶文化介紹

1、信陽茶源遠流長,起源於東周,盛名唐朝,宋代興盛,清代興盛,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的陸羽、李肇分別在《茶經》和《國史補》中把義陽(今信陽)茶列為國之名茶。數千年來,信陽人以茶為媒介,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信陽茶文化。

2、信陽茶葉文化節依託“信陽毛尖茶”綠茶的品牌優勢,每年4月28日至30日舉辦一次大型的茶文化盛會。電視臺、人民日報、河南電視臺、人民日報主流媒體、網路媒體以及香港商報等海外新聞媒體對此次活動進行了採訪和報道。自2010年第18屆會議以來,信陽茶葉文化節正式更名為“中國茶都-信陽國際茶文化節”。

誰知道有關信陽特色飲食文化的資訊??

信陽飲食習俗

信陽主食:主食型別分為兩種:淮河以南米為主,每日早晚為稀食,中年為幹米飯;還有本地獨特的高樁饃、油酥火燒、潢川貢面、三股酥油條等。麵條吃法除常見的用菜下面外,還有清水面條、撈麵條、熱乾麵條、蒸麵條等。包子的餡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麵餅的品種有鍋餅、蒸餅、燒餅、餡餅等,多是貼鍋烙制,油條、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還有一些節日食品,如臘八粥、湯圓、粽子、餈粑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由以米麵為主的主食型結構,逐步向主、副食品結構發展,高營養食品有所增加。�

信陽菜餚:豫南人“會吃”,對菜餚甚為講究,家庭主婦大都是熟飯能手,男子擅烹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鹹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燜為主,其次是燉、煮。待客時,蒸、煎、炸、爆、熘、拌、滷樣樣皆有。油、鹽、醬、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調料。菜餚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現。商城、新縣由於山高水寡,水質偏酸、缺碘,熟制菜餚用豬油,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強度大,一日不吃豬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塊肥肉才能把莊稼種”之說。植物油被視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們還偏愛用有異臭味的臘豬油調菜。帶有臭味的筒鮮魚和風乾熏製的羊肉、鴨蛋幹、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視為佳味。過年的臘肉一直可吃到次年農曆七月十五以後。

魚頭酒的來歷: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全德考證,流行全國的魚頭酒就起源於信陽一帶。信陽人擺宴最講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說,若不喝醉幾個客人就覺得不盡人意,為此想方設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舊時的文人士紳常行雅令,現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輩份低的要給客人、長輩敬酒。為讓客人多喝酒,上整魚時將魚頭對著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須喝魚頭酒,魚尾所指的人則要陪喝魚尾酒。魚頭酒不下肚,喝魚頭酒者不在魚身上動筷,他人不得先行動筷吃魚。魚頭酒一般為2一3杯,魚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頭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說,意在勸客人多喝幾杯。�

商城飲食:過去,光山南五縣(商城、潢川、固始、新縣、光山),在民間都曾以自己的一個社會人文特色而冠名流傳,如“吃家”、“打家”、“穿家”、“說家”等。商城以飲食上吃的精美、吃得考究而得“吃家”之名。傳說,英法聯軍進京時,慈禧曾安排南北兩條出逃路線,時任大學士的商城籍京官周祖培,將御廚10多人提前安排到自己老家等待南轍。但後來慈禧與咸豐北逃熱河,這些御廚便留在了商城,同時將御菜的做法及吃法和北方菜系的風格也帶到了商城,與商城的飲食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尤以做魚最有特色,一條鮮魚可有魚丸、魚糕、魚片等50多種變化。客人光臨,廳內桌上鋪著桌布,擺十個涼盤,酒杯、餐盤下面放著紅綠紙墊(供擦筷、盤、勺之用)。客人分左右座次而坐,坐席的左下方留下空隙,謂之“席口”。酒過一巡,席二爺(席間的服務人員)捧上一道熱菜,盛菜的器皿上罩著蓋子,蓋上貼有條譜(菜譜)。片刻後,席爺二揭開蓋子,先讓客人觀其色,聞其味,再由主人引筷嘗其味。上菜時,一般上3個煎炒菜後,第4個必上湯,或吊爐點心,或甜食,3個檔次不斷的更換,一直吃到首席客人告退,陪客方退席,若首席客人不告退,酒宴要飲至日落或午夜。最後壓桌菜是四大碗,兩道點心,客人一般不吃,不吃的點心,由席二爺用紙分裝成包,席散後,客人每人一包,叫“帶包”。�

新縣飲食習慣:新縣人對吃菜比較講究,每日三餐無菜不食。且多以熟菜為主,偶有涼拌菜,也很進究,須加拌各種佐料、調料,使之色、香、味俱佳,方可入食。待客之餐,往往是菜餚滿桌。即使是貧寒之家,也要借錢拉債殷勤待客,待客除三餐之外,還要過“晌午”和過“晚上”,有湯類,有甜食。�許多家庭主婦均是烹飪能手,能做出煎、炒、燴、燒、燜、燉、炸各種拿手好菜。平時親朋往來,必酒菜相待,至少有八、九個菜上桌。如遇紅、白、喜、喪則大設宴席,一桌正飯要布20至30多道菜。隆重時待客酒席名曰“雙抬席”,即每樣菜餚均是雙份,也叫“吃一席看一席”,菜餚往往達50個之多,近年來,城鎮待客趨向“冷盤”化,“熱缽”化,即:首先通用各樣冷盤冷盤,飲酒後上“熱缽”(火鍋及各種熱菜),吃、喝兩便。

農村待客,除學習新式做菜方法外,迄今仍保留著大塊燒肉、大塊煎魚的習慣,以此表示待客厚道。�待客或逢年過節主要傳統菜餚有:虎皮肉(紅燒肉)、粉蒸肉、燉雞、煎魚、豆油卷肉、雞旦肉餃、八寶飯、油炸丸子、滑肉、火鍋羊肉、火肉、排骨肉、肉丸子、清燉牛肉、辣子狗肉、心肺湯、鹹鴨蛋、菠菜麻油涼拌、芫荽麻辣涼拌、臭豆腐、腐乳、辣子鹹豇豆、鹹蒜瓣、炸魚、鹹韭菜等。南部地區還有血豆腐、魚糕、煨葫蘆、南瓜燉泥鰍等。�

息縣飲食習俗:息縣群眾平時生活較為儉樸,以米麵雜糧和蔬菜為主,逢年過節或來客時,才捨得吃較好的飯菜。縣境內南片人以吃米為主,中部以米麵兩摻,北片以面雜糧為主。息縣人待客隆重、厚誠,俗言有“寧窮百天,不窮一頓”之說,即來客時盡力辦得豐盛一些。凡來了貴客或婚喪等事酬謝待客,多以成席招待。專請名師高廚,購買所需雞魚肉蛋,蔬菜佐料,配料品種,由廚師巧手拼配,燒製成席。常規席面:先擺出八個冷盤盤,其中為四暈四素,然後逐個上熱菜和湯,冬季桌中間設一暖鍋,熱菜中的名貴菜多少,數量多少,顯示出宴席的豐盛程度。以菜的色、香、味看廚師的技術高低。熱菜品種有雜伴(先上桌,份量多,讓客人可藉此充飢)、紅燒肉(雞、魚、肚)片、燒迴腸、紅燜肉(豬肉、牛肉、羊肉、雞)、辣子雞丁、爆炒血肝、紅燒整魚、清燉整雞、雞湯燴春捲(豆腐皮卷肉沫熱油炸制)、拔絲山藥(或蘋果)、炒皮絲(或水花豬肉皮)、紅燒大肉(肥豬肉)。根據不同菜所需要,配料有蘑菇、黑木耳、黃花菜、玉蘭片、姜、蔥、蒜等。湯類有鹹酸肉(魚)丸湯、清燉雞湯、雞片湯、肚片湯、羊(牛)肉湯、雞蛋甜(鹹)湯、海蔘湯、魷魚湯、銀耳湯等。平時紅(婚)白(喪)事待客為八個冷盤、十個熱菜(包括湯),在上熱菜時最後一道菜必須是紅燒大肥肉,俗言“大肉上了桌,有菜也不多”,故大肉上罷,最後以四個湯菜碗結束。若來貴客,冷盤仍為八個,但質量可以提高,熱菜16—20不等,數目得為雙數。1981年香港五分行商人來息洽談生意,息縣招待所一頓共做出60個不重樣菜餚。如此豐盛,不足為奇。本縣曾有“富貴不斷頭”宴席,即輪流不停地上菜,不計其數。�

光山飲食習俗:光山人好客,春節時請春酒或平時招待過重親朋,酒席頗為豐盛。建國初期,席上用(兩葷六素)八個菜,主人會歉意地說:“沒菜,只幾個乾菜碗。怪酒不怪菜,大家多喝幾盅”。20世紀60年代菜餚有所增加,一般設八個菜,一個暖鍋,另有幾盤冷盤(滷肉,生菜之類的涼拌),都是一次端上桌。進入80年代,酒席內容更加豐盛,花色多樣,也不是一次端上桌,而是邊吃邊端。一般有八個冷盤、四個爆炒(如肉絲、雞雜腰花、肚片等)、四個煎炸(如糖醋魚、春捲、紅燜雞、藕夾或茄夾肉等)、四個烹蒸(如米粉肉、紅薯糕等),四羹湯(如燉豬蹄、蓮子羹、圓魚湯等)。桌上擺放水果酒和白酒外加啤酒或其它飲料,隨客人選用。

上第一道菜時,由主人親自端放在桌上,一一敬酒,並客套一番;筵宴中間上“圓子”菜時,主人又二次敬酒,以示熱情。

信陽的文化習俗有哪些啊?民俗是?

建國前,信陽農民家庭多居住土牆草頂的房屋,稍好的砌成磚牆草頂房屋。富裕人家多系磚石為牆,八柱落腳,房蓋瓦,房內鋪磚,門坎用石條或硬木鋪成。深山區葉岩石頗多,農房多用天然石片砌成牆壁,堅固耐用。沿淮漁家多為船居,一家人按輩份長幼、未婚已婚而分前、中、後艙居住。建房是一大事,講究頗多。首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地基,審查山川形勢,講究方位、向背、排列結構等。房前有山,稱有靠山;房前屋後水向裡流,意為生財。山嶺煙霞騰繞,植被蔥綠,流泉甘冽,土膩石潤的地方,“生氣行於地”,利於建宅。取坐北向南最好,但限於地形,通常只考慮山形向背,不建正北正南房屋。一般地方坐西北向東南的農房約佔一半,坐東北向西南的約佔35%。水鄉農民多居住在水圍中,四周環以塘、溝,設路壩供出入。城鎮房屋取決於街道走向,非臨街房屋儘可能取坐北朝南方向。建房用料崇尚杉、鬆、椿、柳、泡桐等,忌用桑、槐(因與喪、壞諧音)和楝樹(因其為苦楝)。嚴禁前屋高於後房、右房高於左房,即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只許青龍高萬丈,不許白虎抬頭望”。自家的門、窗不能正對著他人家的屋樑頭、過樑頭和山牆尖。因為民間視門窗為人的口眼,而“尖”即“箭”,對口、眼不利。窗楣低於門楣,堂屋門不與院門直對。講究前後牆要一樣長,3間屋兩頭的暗間要一樣大,屋兩頭山牆要一樣長等。

上樑是建房最隆重的場面。上樑時,請樹的主人喝酒或贈送禮物酬謝。送樑多是至親好友所為,將樑披上紅布,名曰樑衣,由兩名童男抬著,伴以嗩吶鑼鼓,吹吹打打送到。上樑前一天夜裡,燃香燒紙祭樑,俗稱暖樑。上樑之日,主人擺宴請工匠,親友送禮品相賀,大梁、中柱、斜樑上貼對聯,寫上“豎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幕卷西山雨”之類。有的在樑畫一太極陰陽圖。上樑過程中,由會說彩頭、唱讚歌的木工或泥工騎在樑頭,邊唱邊拋撒花生、餈粑、糖、煙、果等,樑下的人們哄搶喝彩,熱鬧非常。近年來,固始一帶還流行在上樑時“燎鍋底”“呼牆根”等習俗,剛打好地基,親朋好友就來祝賀,當然少不了帶有贊助性質。

光山縣做樑習俗,一般都用紅椿樹,但不是由主家自備,而是由家庭主婦的孃家負責(這一歷史習俗,流傳至今),而且在上樑的頭一天就要送來。送樑這天,梁木披紅搭彩,送樑粑還有賀幛,一路吹奏鳴炮,菸酒、果品等禮物隨後。進村前,主家鞭炮鼓樂出村迎接。夜晚暖樑(迷信的做法,燒香供奉),有的主家請班子唱戲,有的請藝人說書,有的請嗩吶吹奏。次日上午7至9時前後上樑,上樑時,鞭炮鼓樂齊鳴,由黑白匠的掌線師傅喊彩頭,一邊喊,一邊撒樑粑,鄰人圍觀看熱鬧,小孩爭著搶樑粑。

新縣有“偷樑”習俗。樑大多是偷砍別人的活立木,名曰“偷樑”。“偷樑”之風始於何時,無從查考,但偷砍他人樹木做樑,被視為天經地義,無可非議之事。偷樑一般在深夜寂靜時,由身強力壯的數人進行,以不被樹主發現為最佳,如被發覺,只要好言好語道謝,不會發生麻煩,但要面接樹主去吃喜酒。偷砍梁木時,切忌從樹木上跨越,凡跨越了的,一律不用,須重新偷砍。

飲食習俗

主食主食型別分為兩種: 淮河以南以米為主, 每日早晚為稀食, 中午為幹米飯; 淮河以北面食佔一半(其中又以麥面為多, 雜糧面極少), 早晚為面粥或紅薯、玉米等雜糧粥; 午時除米飯外, 有時以饃為主, 亦有撈麵、蒸麵等。稀飯用米, 或在米中摻以紅薯、紅豆、虹豆之類熬煮而成。麵食除饃外, 有面條、包子、麵餅、水餃、油條、麻花等, 還有本地獨特的高樁饃、油酥火燒、潢川貢面、三股酥油條等。麵條吃法除常見的冊菜下面外, 還有清水面條、撈麵條、熱乾麵條、蒸麵條等。包子的餡常用菜、肉、豆等, 均蒸食。麵餅的品種有鍋餅、蒸餅、煎餅、燒餅、餡餅等, 多是貼鍋烙制, 油條、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 還有一些節日食品, 如臘八粥、湯圓、棕子、餈粑等。隨著經濟的發展, 城鎮居民由以米麵為主的主食型結構, 逐步向主、副食品結構發展, 高營養食品有所增加。

菜餚: 豫南人“會吃”, 對菜餚甚為講究, 家庭主婦大都是烹飪能手, 男子擅烹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威不淡, 稍喜麻辣。日常做菜, 以炒、燜為主, 其次是燉、煮。待客時, 蒸、煎、炸、爆、熘、拌、滷樣樣皆有。油、鹽、醬、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調料。菜餚熟食居多, 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現。商城、新縣由於山高水寡, 水質偏酸、缺碘, 烹製菜餚用豬油, 尤其是農忙季節, 勞動強度大, 一日不吃豬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塊肥肉才能把莊稼種”之說。植物油被視作水油, 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 人們還偏愛用有異臭味的臘豬油調菜。帶有臭味的筒鮮魚和風乾熏製的羊肉、鴨蛋幹、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 被視為佳味。過年的臘肉一直可吃到次年農曆七月十五以後。

回族人不食奇形怪狀、醜惡的禽獸肉, 一切自死之物, 一切動物之血, 一切未誦“安拉”之名而殺的畜禽都在禁食之列, 尤其禁食豬肉。可食的有: 凡以吃水草和糧食為主, 住情溫順、形狀俊美的禽類, 如天鵝、大雁、鴿子、雞、鴨等; 草食類動物頭上有角、足蹄分瓣且反芻的, 如牛、羊等; 鱗介類動物有腮、有鱗、個頭不大的魚類, 如鯽、鯉、鏈 魚等, 魚類屬冷血動物且有腮, 故雖自死的亦準食用。任何可食的畜禽, 須誦經之後屠宰方可食用。平時吃肉多請阿甸宰牲。

信陽茶文化

信陽是名茶之鄉,盛產白毫細嫩、湯色碧綠的上乘“信陽毛尖”。信陽人茶文化——愛喝茶、會喝茶,茶喝得可謂盡心盡意而又家常至極。信陽飲茶文化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無論為文的為商的為官的為民的,也無論有身份的無身份的錢多的錢少的,幾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

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信陽茶,以信陽毛尖為代表,是中國一流名茶之一,是綠茶中的佼佼者。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一起來看看。

  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產,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能。

  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據查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巨集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信陽毛尖的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園面積有80萬畝,開採面積70萬畝,茶葉總產值8億多元,社會總收入12億元以上。

  信陽毛尖是所有信陽人的驕傲、河南人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

  信陽茶文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巨集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信陽——一座飽含茶葉文化底蘊的城市

六月的最後一天,凌晨四點,伴著頭頂微微亮的晨光與腳下涼爽的清風,商學院調查茶文化實踐團隊的小夥伴們坐上了前往信陽的火車,在睡意繚繞的五個小時後,終於抵達信陽站,出站豁然開朗,睡意瞬間被眼前繁華的景象所打破,整整齊齊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十字街頭,我們終於到達了中國毛尖之都——信陽。

初次走在信陽街頭,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裡的與眾不同,區別於河南大部分城市,信陽的空氣非常溼潤,在燥熱的夏季,微風中透著一絲涼意,天氣忽而晴朗忽而陰雨,變幻莫測,這也是為何毛尖茶葉在此發源的重要原因之一。毛尖屬中國十大名茶,被譽為“綠茶之王”,創制於明國初年,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湯色明亮清澈,味道清香撲鼻,入口回甘生津,具有清心明目、去膩消食等多種營養價值。信陽街頭隨處可見茶鋪與茶樓,城市周邊遍佈茶山,與市民的交談中感受到他們的樸實,整座城帶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

在三天的調研時間裡,我們走訪了多家茶市與茶莊,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更加深了我對這座城市的喜愛。可能是從小受父親影響,有了愛喝茶的習慣,看到茶葉市場裡琳琅滿目的各色茶具,茶街上一家又一家的茶鋪,都令我激動不已。我們還去爬了茶山,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的接觸,整整齊齊的茶樹好似一撥又一撥的綠色海浪,站在山頂俯瞰大地,清香的茶味瀰漫四周,令人神清氣爽。

信陽人愛喝茶,是一種骨子裡的喜愛,他們願意花時間去茶樓喝喝茶,走訪各個茶市尋找好的茶葉,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營銷方式在信陽與其他地方卻有不同差別,毛尖不僅帶動了信陽的經濟,更養育了信陽人由內而外如茶葉般清雅的氣質,使得這座城市更加豐富多彩,希望毛尖茶文化可以更加發揚光大,在世界的茶盤上綻放屬於它的耀眼光芒。

信陽有什麼特點

信陽,古稱義陽、弋陽、申州,又名申城,為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東連安徽,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間的戰略要地,鄂豫皖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國毛尖之都。

信陽處於武漢城市圈、皖江城市帶、中原經濟區的結合部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的京廣、京九“兩縱”經濟帶的腹地,東中部人口密集區的中間位置。

信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被譽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

標籤: 信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8r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