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特立尼達殖民地

特立尼達殖民地

特立尼達殖民地

特立尼達殖民地是指英國在17世紀初至20世紀初期間對千里達及托巴哥群島所實施的殖民統治。在此期間,英國殖民者在該地建立了植殖園、糖廠、棉花種植園,以及奴隸制度,以便從貿易出口獲得利潤。除此之外,英國還將該地區作為軍事基地和石油開採地。特立尼達在1962年成為英國殖民統治下的西印度群島之一,其後於1976年成為獨立國家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千里達及托巴哥是屬於哪個國家

千里達及托巴哥是一個的國家,為英聯邦成員國。

千里達及托巴哥位於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的東南端,西與委內瑞拉隔海相望。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溫在20至34度之間。特立尼達島原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居住地。1498年哥倫布經過該島,宣佈其為西班牙所有。1781年被法國佔領。

1802年根據《亞眠條約》劃歸英國。多巴哥島歷經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多次爭奪,1814年根據《巴黎條約》淪為英國殖民地。1889年兩島均成為英國殖民地。1956年實行內部自治。1962年8月31日。1976年8月1日改為共和國,為英聯邦成員國。

擴充套件資料

千里達及托巴哥的對外關係:

千里達及托巴哥奉行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維護民族和國家主權,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開展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合作。外交以促進特多經濟發展為核心任務。

千里達及托巴哥積極推進加勒比一體化程序,參與加勒比共同體、美洲國家組織、聯合國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事務。同西方傳統盟友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注重加強與中國、印度等主要開發中國家的聯絡。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領事服務網-千里達及托巴哥國家概況

千里達及托巴哥的歷史沿革

這裡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1945.6: 各郡議會 County councils 成立,包括:卡羅尼 Caroni 、納裡瓦 Nariva、馬亞羅 Mayaro、聖安德魯 St. Andrew、聖戴維 St. Davi、d聖喬治 St. George、聖帕特里克 St. Patrick、維多利亞 Victoria和多巴哥 Tobago。阿里馬自治市鎮 borough of Arima 及西班牙港和聖費爾南多兩市 cities of Port of Spain and San Fernando 是單元。

1962.8.31: 千里達及托巴哥脫離英聯邦。

1980: 多巴哥議會成立,成為多巴哥地方機構。多巴哥島的地位變為分割槽(ward,英格蘭和蘇格蘭的一些郡的地區,大致與郡的分割槽或舊時英格蘭北部的小行政區相對應)。  

1980.4.30: 福廷岬自治市鎮脫離聖帕特里克郡。

1990: 地方部門將多巴哥分為7個區。

1991.10.1: 查瓜納斯 Chaguanas 脫離卡羅尼郡,成為的自治市鎮。

1992: 進行地方重組,特立尼達島改分為9區,多巴哥島分為東西2區。

特里尼達和多巴哥

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首都: 西班牙港

面積: 5128平方公里,其中特立尼達島4827平方公里,多巴哥島301平方公里

人口: 128萬(1999年)

民族:印度人佔40.3%,黑人佔39.6%,混血種人佔18.4%,其餘為歐洲人、華人和阿拉伯人後裔

語言:英語為官方語言和通用語。

宗教:居民中34%信奉天主教,25%信奉教新教,25%信奉印度教,6%信奉教。

概況

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的東南端,西南和西北與委內瑞拉隔海相望。屬熱帶雨林氣候。氣溫20-30℃。特立尼達島原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498年哥倫布經過該島附近,宣佈為西班牙所有。1781年被法國佔領。1802年據《亞眠條約》劃歸英國。多巴哥島歷經西、荷、法、英多次爭奪,1812年據《巴黎條約》淪為英國殖民地。1889年兩島成為一個統一的英殖民地。1962年8月31日。1976年8月1日改為共和國,仍是英聯邦成員國。

特立尼達及多巴哥共和國(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是一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緊鄰於委內瑞拉外海的島國。全國是由兩個主要的大島特立尼達島與多巴哥島,再加上21個較小島嶼組成,而全國大部分的人口,都是集中在特立尼達島之上。在二戰戰後掀起了一股殖民地解放浪潮,其中加勒比海原屬英國殖民地的諸多地區也在1958年時組成西印度群島聯邦(West Indies Federation)替作準備,特立尼達與多巴哥都是聯邦的一部分,但此聯邦在牙買加退出後遂告瓦解,特立尼達與多巴哥合組為一個國家,在1962年建國,並在1976年成為大英國協的會員。

位於特立尼達島西岸的海港城市西班牙港(Port-of-Spain)是該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最大城市。該城目前也是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常設代表處總部預定地的候選名單裡,排名順位最優先的城市,在中南美洲的經濟圈裡佔有頗重要的地位。

特立尼達及多巴哥最主要的兩個人口族群分別是印度裔特立尼達人與非裔特立尼達人,合佔全國人口約79.8%的比例,其中前者是殖民時代由英國引進到此地工作的印度勞工之後裔,後者則是非洲來的奴隸後裔。英語是該國的官方語言,但民間最常使用的語言卻是特立尼達英語與多巴哥英語(二者皆可視為是英語的方言,或一種克里奧英語,English Creole,也就是以英語為基礎的混種語言),但由於特立尼達離南美非常的近,為了與它的南美洲鄰國進行良好的交流,西班牙文在近年來也受到該國的重視與推廣。

千里達及托巴哥的歷史沿革

1498年哥倫布第三次航海時發現特多等地,並在特島西南部Maruga登陸。1530年西班牙任命其總督。1592年西班牙在特多建立第一個定居點。因特多無金、銀礦產,長期被西班牙王室忽略。1642年拉脫維亞人在多巴哥島定居,其後屢遭法國、英國列強入侵,多次易主,被稱為歐洲殖民者棋盤上被典當最多的地方,據說1814年被徹底劃給英國以前共易主31次。 1777-1783年西班牙國王為加強邊緣海外住地的防禦,邀請法國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教徒到特多等海外領地移民。大量在其他西印度群島上的法國移民帶著黑奴來到特多發展可可、咖啡和甘蔗種植業。1796年5名中國水手抵達特立尼達島。1797年英國艦隊一不發打敗西班牙軍隊,佔領千里達及托巴哥。1802年根據“亞眠條約”特立尼達島劃給英國。1806年華人契約工抵達特多,先從事種植業,後經商。1812年根據“巴黎條約”多巴哥島劃給英國。1840年印度契約工抵達特多從事種植業。1889年特、多兩島合併成為英國殖民地。二戰期間美國在千里達及托巴哥建立225個軍事基地(1970年撤除)。1946年千里達及托巴哥舉行第一次普選。1956年千里達及托巴哥實行內部自治。1957年千里達及托巴哥參加“西印度聯邦”。1962年“西印度聯邦”解體。8月31日千里達及托巴哥宣佈。1974年6月20日千里達及托巴哥與中國建交。1976年千里達及托巴哥現行8月生效。8月1日改製為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古巴獨立前,是哪國的殖民地?

美西戰爭(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美國贏得勝利後,西班牙承認古巴(名義上),實際上淪為美國的保護國,直至1959年卡斯特羅建立主義國家(真正意義)。

米格爾大街的作品鑑賞

米格爾街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對男性尊嚴和父權統治的過度追求。被殖民者模仿殖民者的控制和支配手段,使用家庭暴力尋求男性尊嚴、個力以及父權統治,這從整個社會層面上反映了殖民主義造成殖民地國家社會力量失衡的深遠影響。米格爾街這個微縮殖民地社群裡多元種族文化的混雜固然對其居民的生存條件和思想狀態有巨大的影響,但這絕不是造成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法農早已敏銳地指出:被殖民者衝動的暴力行徑“不是神經系統的組織,也不是性格的古怪,而是殖民環境的直接產物”。

《米格爾街》中英屬特立尼達遭受的經濟剝削才是反映在家庭這個社會細胞中暴力行為頻發的根源:靠著老婆養奶牛為生的喬治在老婆死後不得不以開妓院營生,對女兒也越發粗暴;生性膽小懦弱的“大腳”做過木匠和泥瓦匠卻都無法維持生計,只得打腫臉充胖子,靠著繼承暴力的假名聲當了拳擊手;墨爾根正是在自己製作的焰火完全賣不出去的情況下才“比以往更經常地打自己的孩子”;而比哈庫則是自從在一心想賺錢的老婆慫恿下買來了一輛老賠錢的卡車之後,便“一直記恨著他老婆,經常用那板球棒揍她”。正如法農所言:“在殖民時期,人和物質的關係、和世界的關係、和歷史的關係,是人和食物的關係。對於一個被殖民者,生存絲毫不是體現價值,不是投入一個世界的協調一致和有成果的發展中。生存就是不死亡。生存就是維持生命”。在受壓迫的第三世界殖民地環境中,被殖民者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是其所承受的巨大經濟壓力的外放表現,但個人由於無力與強勢經濟的衝擊、擠兌和盤剝進行抗爭而選擇以家庭暴力作為發洩的途徑,卻使施暴者和受害者雙方都受到了殖民主義的雙重傷害。 比喻修辭手法

一、明喻手法的運用

奈保爾短篇小說集《米格爾街》的一大特色在於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作品中的人物主要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西印度群的特立尼達,這些人物是處於邊緣化的下層人,其中大多數是移民。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極其貧困,身份複雜形象各異,沒有歸屬感。相對於社會上的名流和顯貴,處在社會底層,相對於他們所依附殖民主義宗主國的“白人”,處在“沒有自己話語權”的臣屬境地,他們是雙重意義上的邊緣人,具有比一般社會意義上的小人物更復雜的性格和命運。奈保爾憑著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刻畫出的人物形象都帶著時代烙印,顯示出深刻的思想內涵、生活底蘊和高度的真實。塑造生動人物形象的重要修辭因素就是奈保爾對明喻手法出眾的運用。

明喻在結構上包括本體﹑喻體和引導詞,其精妙之處取決於不同事物之間“在一定的對比含義上有相同之處”,而“採用明喻可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生動、真”。奈保爾深諳明喻的特點,在用日常事物來比喻和描繪人物形象時,巧妙地抓住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來做比擬,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被刻畫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小說《米格爾街》中,奈保尓所描述的這些話語: “他的目光凶狠冷酷,就像那些從不狂吠而用眼角瞅人的惡犬”; “這時的墨爾根活像一隻小鳥,不光他的身體細小得像根火柴,就連他那細長的脖子搖頭晃腦的樣子也很像小鳥”;“泰斯特·霍伊特的腦子裡像個雜貨鋪,無所不有,而且時常還冒出些怪嚇人的念頭”;“事實上這也並非易事,比哈庫太太的身材使人很容易想起一隻放在磅秤上的鴨梨,她肉多膘厚,當她雙手卡腰時,那雙圓渾的手臂像是鑲在圓球上的兩個把手”。這些明喻不是停留在描繪人物形象的外部表象上,而是能深入人物的性情、精髓,反映出其內在的性格特徵。奈保爾在運用明喻時,能將兩種互不相干的事物紐結在一起,建立本體、喻體之間的複雜關聯,並把他們的相似性藏於深處,由讀者通過自己的審美眼光,去獲得超乎尋常的豐富意蘊。從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選取喻體,從而使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兩種事物得以溝通,這樣比喻的新奇就產生了。在小說中,奈保爾認識到表面上不相干的兩個事物間的相似性,並用明喻的形式表達出來,使讀者通過共同點來體會本體與喻體在某方面的相似,並獲得語言藝術的美感享受。

《米格爾街》是奈保爾運用明喻修辭比較集中的一部小說。小說中展示了一個不為人關注的世界:在貧瘠的特立尼達,有一群生活在一條叫“米格爾街”的小人物,其中包括整天做一件“叫不出名字東西”的木匠博特,瘋言瘋語、胡思亂想的曼門,外表高大、盛氣凌人而實際上外強中乾、膽小如鼠的大腳,這些人,他們每個人都無所適從,靠著一些荒唐滑稽的事情來消磨時光,而促使他們做這些事的是處在強勢地位的殖民地文化。這也正是小說所蘊含的主旨:殖民地時代殖民地人民身份界定的困惑、精神家園的喪失。

奈保爾通過明喻這種文學的手法對特立尼達殖民時期社會的混亂與無狀態、人們的絕望思想及暴力的行為進行了形象地描述。例如,從下面《米格爾街》裡的一些明喻可見一斑:“墨爾根的老婆把前門關上了,墨爾根只好在他家園裡跑來跑去,像一隻發瘋的公牛,把柵欄撞得咚咚直響”;比哈庫太太的嗓門“聽起來像是留聲機裡的唱片快速倒退的聲音”;“那些鵯和鸚鵡看上去很像一群惱怒且好鬥的老孃們兒,任何人都是它們攻擊的目標”;“他就像他院子裡拴著的那頭毛驢,又灰又老,除了偶爾歇斯底里地吼叫一番外,還算比較安分”。很顯然,《米格爾街》中這些明喻起到了深化主題,真實展示客觀社會現實的作用。

二﹑隱喻手法的運用

隱喻,是詩歌和小說等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它把深刻而抽象的思想或者主旨蘊涵在具體生動的描寫之中,往往能收到回味深長﹑引人入勝的效果。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在這部短篇故事集《米格爾街》中,奈保爾就非常出色地運用了這種手法。下面通過對這些隱喻的解讀,探究隱喻在深化作品主題中的顯著作用。

《米格爾街》中《曼曼》的故事則戲仿了殖民控制下的和宗教信仰。奈保爾創作《米格爾街》中故事時,正值特立尼達從殖民地走向,但社會根本狀況並無多大好轉。故事中同名主人公曼門每年都要舉著貼上自己相片的競選牌參加市鎮議會和立法機構的競選,但每次都只能得到連他本人自投在內的三張選票。這是對西方民主政體的一個諷刺,邊緣人永遠改變不了自己的邊緣地位,更為荒誕的是,曼曼宣稱他是新救世主,並定好上十字架的日期。針對曼曼借上帝之名的瘋狂舉止,其他人既感到疑惑又感到驕傲。許多人聚集起來,唱著聖歌,按他的要求把他送到一個叫“藍池子”的地方,然後豎起十字架,把他綁在上面。曼曼大聲要求人們用石頭砸他。他自己則用耶穌的口氣著說:“上帝啊,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當人們真的向他臉上和胸口大扔石頭時,他似乎變得很傷心也很驚訝,說:“你們知道你們在幹什麼呀”,“聽著,這個狗屁玩笑該結束了”。然後破口大罵,罵得大家都震驚了,最後帶走了曼曼。整個過程就是一場鬧劇,作家以諷刺的口吻揭示了殖民者帶來的宗教影響。他的荒誕競選戲仿了那個時期特立尼達的狀況:候選人是沒有政黨的的個人。

西印度群島人們往往寄希望於名人,希望達到釋放和拯救,有論者指出在殖民晚期和早期時期,和宗教的結合常常是新世界領導者的特徵。“曼曼只不過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它展示了缺乏公認社會標準是如何迅速地變成幻想和暴力,產生出沒有任何明確的計劃而只會作秀表演的領導者。”顯而易見,作者描述曼曼對和宗教信仰戲仿的行為具有深邃的隱喻意義。

《米格爾街》中的人物是失敗的,無論怎樣奮鬥或掙扎都是徒勞的,他們無法改變其邊緣群體地位與受壓迫的命運。《職業選擇》故事中的主人公伊萊亞斯有著遠大的抱負。街上其他孩子的理想是當上像埃多斯那樣駕駛藍色垃圾卡車的司機,“那些開車的簡直可以算作貴族,他們只在清晨乾點活,白天什麼事也沒有。儘管如此,他們動不動就罷工”。而伊萊亞斯卻始終夢想成為一名醫生。他勤奮好學,但是飽嘗考試失敗的打擊,目標一降再降,從最初的醫生降到衛生檢疫員,最後只能“開起一輛垃圾車,當上了街頭貴族”。伊萊亞斯屢次考試失敗,不是因為他智力不高,也不是因為他不努力,而是因為“考卷是英國人出的,你指望他們讓伊萊亞斯通過?”這裡反映了殖民地文化居於支配地位殖民地,殖民地人被拋棄的命運,在殖民體系控制之下的處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相當困難的。因而,伊萊亞斯“擇業”經歷的隱喻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小說《米格爾街》中第十六個故事《哈特》也耐人尋味。哈特在敘述者奈保爾的眼中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喜歡板球﹑足球﹑賽馬,飼養了一些美麗的鸚鵡和其它的鳥兒,坐在人行道上侃大山,聖誕之夜和除夕夜多喝點酒,並且不時地給一些平常的事新增上神奇色彩。“他似乎什麼都不需要,非常自足。”但是,後來一天,哈特把一個名叫多麗的女人領回家了,不斷給她買珠寶首飾,成了一個承擔責任和義務的男人。從外邊看來,哈特家裡也有兩個變化,“一是把所有的鳥都關進了籠子;二是大狼狗被鎖在鐵鏈上後變得憂鬱寡歡”。評論家西預設為“兩個轉變是哈特將多利帶入其生活而犧牲自己自由生活方式的隱喻”。隨後發生的事情更加令人吃驚。多麗從哈特那兒逃走,帶走了他給她的所有禮物,哈特追蹤、發現了她,並痛打了她一頓,而他受到了監禁四年的處罰。小說中像“籠子”、“鐵鏈”這類隱喻很多,如“粉紅色的房子”、“藍色的卡車”、“十字架”等等。

隱喻是文學形象化諸手段中的一種,能使人們根據已知事物把握未知事物,並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相互激發的過程中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美學效果,它建構人們觀察﹑瞭解和思考事物的方式。顯然,隱喻手法的運用,使這部短篇小說集錦上添花,更加耐讀、耐品,散發出更為濃烈的醇香。

三、提喻手法的運用

提喻也是詩歌和小說等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特點是以區域性代整體,或以全體喻指部分,以具體代抽象,或以抽象代具體”。在短篇小說集《米格爾街》中,作者成功選用“米格爾街”和“勞拉”等人物分別作為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真實地呈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特立尼達人民生活的畫卷,勾畫出殖民地人邊緣化後得過且過、無所適從,卑微怪異的生存狀態。在故事《花炮師》的開頭,作者不經意這樣對“米格爾街”做了一個概要的描述:“要是陌生人開車經過米格爾街時,只能說一句:‘貧民窟!’因為他也只能看到這些。可是,我們這些住在這裡的人卻把這條街看成是一個世界,這裡所有的人都有其獨到之處,曼門瘋,喬治傻,大腳是個暴徒,海特是個冒險家,波普是個哲學家,墨爾根卻是我們中間的一個小丑。”

更意味深長是在第九個故事《註冊會計師泰特斯·霍伊特》中,敘述者講述他剛從鄉下搬到西班牙港,母親叫他出去買點東西,回來時他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時,敘述者敘述道,“我發現大約有六條名叫米格爾的街道”。敘述者顯然是在暗示他的附近都是米格爾街,住在那些街上人們的困境與住在男孩這條街上的人們沒有區別。“米格爾街”成為整個殖民社會的象徵和縮影,它所反映的下層人們的生活也是當時殖民地下層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更廣意義上來看,《米格爾街》的意義不侷限於“米格爾街”這個小小的“本土世界”,同時“米格爾街”又是一個可以小中見大的微觀世界。奈保爾的作品不僅是對殖民地社會的批判,而且是對人及生活本身的反映。

《米格爾街》真實地再現了一群生活在特立尼達社會的小人物: 流浪漢、木匠、馬車伕、瘋子、酒鬼、膽小鬼、幻想家、喜劇藝術家、教育家、理髮師、機械天才、時髦青年、流浪女、可憐的母親、窮孩子等等,他們是處在邊緣地位的人,在物質生活上極度貧困,身份複雜而模糊,沒有文化上的歸屬感。

書中對每個主人公性格特徵做了典型﹑精簡的刻畫,如“裝出一副靠做裁縫維持生計的樣子”的博加特,“自命為木匠”的波普,“在粉紅房子裡聚集了一群女人”的妓院老闆喬治,自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的布萊克·華茲華斯。尤其對《母性的本能》中的女主人公勞拉的描寫,更是令人難忘。勞拉是被生活與性所累人物,是特立尼達殖民地婦女的典型。勞拉是一個有八個孩子的母親,當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兒年紀輕輕就懷孕並且走自己的老路時,痛哭了一場。不久,當得知大女兒投海自殺的訊息時,她只說了幾個字:“這好,這好,這樣更好。”這句話表面上看有悖於《母性的本能》這個標題所要表達的含義,其實這正是作者的點題之處:勞拉認可女兒的選擇。對女兒而言,與其屈辱的生活下去,重蹈母親的覆轍,不如離開這個令人絕望的世界,從而獲得一種解脫與救贖。“正如米格爾街是特立尼達殖民社會的一個縮影,勞拉是奈保爾詳細塑造的屈從於這種環境的廣大婦女的代表。”評論家佩吉也認為:“對於勞拉這樣的女性,在這世界上,只有隨便性的行為和生育眾多的孩子是唯一通向快樂和溫暖的通道。她們無法從貧困中解脫,也沒有別的創造力。”在描寫故事的過程中,作者敘事指向個人的生活際遇,置身於個體命運的深淵,感受他們的痛苦與困惑,用典型人物生活的磨難和際遇呈現了“被壓抑歷史的真實存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奈保爾對事物有著獨樹一幟的敏銳感受,以其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格調,想人之所未想,以比喻這種文學的方式呈現了一幅完整的殖民地底層人們生活的畫卷;用冷峻的筆調描述了人們的愚昧天真和無知,殖民文化和貧困對人性的扭曲,使人深深地感到底層生活的可悲和窒息,發人深思。

大英帝國曾經的殖民地現在都是哪些國家?

以下是已經脫離的殖民地及其對應國家

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西澳大利亞→澳大利亞

澳屬新幾內亞→諾魯

埃利斯群島→吐瓦魯

吉爾伯特群島→吉里巴斯

斐濟保護地→斐濟

紐西蘭→紐西蘭

索羅門群島保護地→索羅門群島

湯加保護地→湯加

新赫布里底群島→萬那杜

塞普勒斯→塞普勒斯

馬耳他→馬耳他

亞丁,亞丁保護地→葉門

巴林保護地→巴林

不丹自治地→不丹

英屬新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汶萊保護地→汶萊

英屬緬甸→緬甸

錫蘭→斯里蘭卡

英屬香港,英屬九龍,新租界→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

威海衛租借地→威海衛(中國)

英屬印度→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伊拉克自治地→伊拉克

科威特保護地→科威特

馬來亞,北婆羅洲,沙撈越,海峽殖民地→馬來亞地區,沙巴州,沙撈越州(馬來西亞),新加坡

馬爾地夫群島→馬爾地夫

巴勒斯坦委任地區→巴勒斯坦,以色列

尼泊爾→尼泊爾

阿曼保護地→阿曼

卡達保護地→卡達

外約旦→約旦

特魯西爾保護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英屬蓋亞那→蓋亞那

英屬宏都拉斯→貝里斯

新英格蘭→美國

英屬魁北克,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西北地區,紐芬蘭島→加拿大

安提瓜→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巴哈馬

巴貝多→巴貝多

多明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

格瑞那達→格瑞那達

牙買加→牙買加

聖克里斯托弗,尼維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聖露西亞

聖文森特→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特立尼達島(千里達及托巴哥)

巴蘇陀亞→賴索托

貝專納保護地→波札那

英屬多哥,黃金海岸→迦納

英屬喀麥隆→喀麥隆

甘比亞→甘比亞

埃及保護地→埃及

肯亞→肯亞

模里西斯→模里西斯

奈及利亞→奈及利亞

北羅德西亞→尚比亞

尼亞薩蘭→馬拉維

獅子山→獅子山

南羅德西亞→辛巴威

英屬好望角,奧蘭治,德蘭士瓦,納塔爾→南非

西南非洲→奈米比亞

史瓦濟蘭保護地→史瓦濟蘭

蘇丹→北蘇丹,南蘇丹

坦噶尼噶,桑給巴爾→坦尚尼亞

烏干達保護地→烏干達

法國的殖民地都有哪些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北美洲:1.加拿大 2.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3.美國 加勒比:4.安圭拉 5.安地卡及巴布達 6.多米尼克 7.多明尼加共和國 8.格瑞那達 9.瓜德羅普 10.海地 11.馬提尼克 12.蒙特塞拉特 13.聖馬丁島 14.聖巴託洛繆島 15.聖露西亞 16.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17.聖尤斯特歇斯(短暫統治) 18.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19.千里達及托巴哥 20.美屬維爾京群島 21.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南美洲:22.巴西 23.法屬蓋亞那 非洲:24. 西非塞內加爾 25.印度洋模里西斯 26.留尼汪 27.塞席爾 亞洲:28.南亞法屬印度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北美洲:1.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2.加勒比瓜德羅普 3.馬提尼克 4.聖馬丁島 5.聖巴託洛繆島南美洲 6.法屬蓋亞那 非洲: 7. 摩洛哥 8.阿爾及利亞 9.突尼西亞 10.貝南 11.布吉納法索 12.象牙海岸 13.幾內亞 14.馬裡 15.茅利塔尼亞 16.尼日 17.塞內加爾 18.多哥 19.喀麥隆 20.中非共和國 21.查德 22.加彭 23.剛果共和國 印度洋: 24.葛摩 25.馬達加斯加 26.馬約特 27.留尼汪 28.印度洋斯卡達島 28.坦尚尼亞 亞洲: 29.吉布提 30.葉門 31.黎巴嫩 32.敘利亞 33.土耳其 34.法屬印度 35.柬埔寨 36.廣州灣租借地 37.寮國 38.越南 39.廣州法租界 40.上海法租界 41.漢口法租界 42.天津法租界 43.雲南、海南、兩廣是法國的勢力範圍。 大洋洲 44.克利珀頓島 45.新喀里多尼亞 46.法屬波利尼西亞 47.萬那杜 48.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49南極洲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

直至今天,法國只剩下在南太平洋的一些海外屬地,以及一部份島嶼。 美洲 1.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 加勒比 2.瓜德羅普 3.馬提尼克 4.聖馬丁島 5.聖巴託洛繆島南美洲 6.法屬蓋亞那 . 00印度洋 7.馬約特 8.留尼汪 9.印度洋斯卡達島 00大洋洲 10.克利珀頓島 11.新喀里多尼亞 12.法屬波利尼西亞 13.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00南極洲 14.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

英國最早的殖民地是哪裡?後來的是?和?

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範圍達到全世介面積的1/4。但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大部分殖民地先後。

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後的三個世紀中英格蘭不斷地在海外擴張勢力範圍並鞏固了國內的發展。

在1921年其領土擴張的頂峰,大英帝國的版圖如下

非洲

巴蘇陀蘭 即今賴索托。1868年英國吞併了該地區,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管轄,1884年英國恢復對其的直接管轄。1966年。

貝專納 即今波札那。1884年英國遠征軍到達該地,1885年宣佈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895年貝專納部分地區交由好望角殖民管轄,其餘部分繼續直接隸屬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66年。

英屬多哥 原為德國的殖民地,一戰後被分為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戰後英國對該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19年被併入黃金海岸,迦納後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英屬喀麥隆 原為德國殖民地,一戰後英國對其部分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併並宣佈。

甘比亞 自1661年起該國就是英國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併入獅子山,1888年成為的英國殖民地,1894年部分內陸地區也被宣佈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獲得。

黃金海岸 即今迦納。自1631年起英國商人就開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屬獅子山的下設行政區,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領土開始向內陸擴張,1874年英國設立黃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邊界最終被確定。1919年將英屬多哥併入,1957年。

埃及 1882年埃及被英國佔領,1914年至1922年期間是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獲得,但對英國履行必要的條約義務,英隊在該國持續駐軍直到1954年。

肯亞 1886年英國與德國瓜分東非後獲得肯亞,1888年將其併入英國東非公司管轄,1895年由英國取代東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亞殖民地,1963年。

模里西斯 1814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模里西斯,1968年。

奈及利亞 1851年在該國建領事館,1861年吞併部分地區,1885年成立尼日地區保護地,1886年交由英國皇家尼日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間英國繼續佔領奈及利亞的剩餘領土,1900年英國開始直接對奈及利亞施行統治。1914年南北奈及利亞合併,1919年將英

屬喀麥隆併入奈及利亞,1960年。

北羅得西亞 今尚比亞。1891年起劃歸英屬南非公司統治,1924年英國開始直接統治該地,1953年北羅得西亞與尼亞薩蘭和南羅得西亞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

尼亞薩蘭 今馬拉維。1875年起就有傳教士在次建立據點,1891年英國在此建立中非保護地,1907年被命名為尼亞薩蘭,1953年與南北羅得西亞合併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

獅子山 自1787年起獅子山就是英國公司進行黑奴貿易的重要據點,1807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896年其內陸地區被宣佈為英國的保護國,1961年。

南羅得西亞 今辛巴威。1893年英國從非洲部落手中奪得南羅得西亞,並由英屬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責任,由英國管理,1953年至1964年間與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組成中非聯邦,1965年該國的白人少數自行宣佈,只獲得南非等少數國家承認。1980年白人政權與黑人族群達成共治協議,更名辛巴威,成為獲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

英屬索馬利亞蘭 1884年成為亞丁的保護國,1897年劃定邊界,1905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間曾被義大利短暫佔領,1960年併入索馬利亞後。

南非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從荷蘭人手中兩次奪得好望角的部分領土,1814年全面吞併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國直接管轄。英國佔領了這個原屬荷蘭的殖民地後,眾多荷蘭裔白人開始向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移民,但英國在1900年布林戰爭後吞併了這兩個地區。納塔爾則於1843年被英國吞併併成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併組成南非聯邦,成為一個自治領。

西南非洲 今奈米比亞。1878年奈米比亞的沃爾維斯港被宣佈為英國領地,1884年被併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國吞併了該港周圍的德國殖民地,於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統治地。1990年。

史瓦濟蘭 1890年英國與德蘭士瓦對史瓦濟蘭統治者進行聯合保護,1906年英國單獨對其保護,1968年。

蘇丹 蘇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後在1880年代埃及統治被馬赫迪推翻;1898年英國以埃及的名義重新佔領蘇丹,並與埃及共同對蘇丹進行統治。1956年蘇丹。

坦噶尼喀 原為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1964年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 1841年英國在該島建立領事館,1890年宣佈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963年,次年與坦噶尼喀合併組成坦尚尼亞。

烏干達 1890年英國東非公司與布幹達王國簽訂條約,1894年布幹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6年其他幾個地區陸續加入保護國,1905年成立烏干達殖民地,1962年。

美洲與大西洋

阿森松島 1815年拿破崙被囚禁於聖赫勒拿島後,英國為防止法國人控制該島在此駐軍,1922年起由聖赫勒拿島對其進行行政上的管轄。

英屬蓋亞那 今蓋亞那。英國於1796年和1803年分兩次奪得了原屬於荷蘭的三塊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1831年3塊殖民地被合併組成英屬蓋亞那殖民地,1966年。

英屬宏都拉斯 今貝里斯。1636年起就有英國的洋蘇木砍伐者在該國沿岸定居,之後西班牙與英國展開了對該地控制權的爭奪,直到1786年英國取得完全的控制權。1862年至1884年該地由牙買加管轄,1884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81年。

加拿大 法屬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國佔領,1763年成立英屬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魁北克被分為上下加拿大兩個的殖民地,後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為東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稱作西

加拿大,東西加拿大又分別是後來魁北克省與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們與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舍於1867年合併組成加拿大自治領,之後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西北地區和紐

芬蘭島又陸續加入加拿大自治領。

福克蘭群島 1765年英國首次佔領福克蘭群島,後在西班牙的下於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佔領,1841年開始進行殖民統治。1982年阿根廷宣佈福克蘭群島歸其所有引發馬島戰爭,英國在戰爭勝利後重新取得該島的主權。

紐芬蘭 15世紀後期起英國的船隻就在該地區海域捕魚,1583年漢弗萊·吉爾伯特爵士登陸紐芬蘭並宣佈其為英國領土,1713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直接的殖民統治,1855年紐芬蘭成立責任,但1934年英國又恢復對其殖民統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領。

安圭拉島 1650年部分聖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該島被宣佈為英國領土,1882年至1967年它與聖克里斯托弗由一個聯合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國恢復對該島的統治。

安提瓜 聖克里斯托弗於1632年對其進行殖民統治,1663年被置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81年為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群島 1717年開始被英國統治,1973年。

巴貝多 1625年起開始有人在該島上居住,1663年歸英國統治,1966年。

百慕大群島 1612年一家倫敦公司開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國直接管轄。

英屬維爾京群島 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為英國殖民地。

開曼群島 1670年西班牙割讓該群島,行政上一直屬牙買加殖民管理,直到1959年成為的殖民地。

多明尼加 1761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8年法國重奪多明尼加,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8年。

格瑞那達 1762年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該島,1779年法國重奪格瑞那達,英國則於1783年再度佔領;1974年。

牙買加 1655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該島,1962年。

蒙特塞拉特 1632年起島上開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為英國殖民地,法國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兩度統治該島。

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 1623年聖克里斯托弗成為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第一塊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國直接統治,1782年至1783年間曾被法國短暫佔領。1882年聖克里斯托弗與尼維斯島組成聯合,1983年,稱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1778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該島,1783年又歸還法國,1796年和1803年英國又分別兩次重新佔領,1814年英國永久吞併聖露西亞,1979年。

聖文森特 英國於1762年佔領該島,1779年~1783年法國曾佔領該島,1979年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島 1797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獲得該島,1888年與多巴哥成立聯合,1962年千里達及托巴哥。

特克斯和凱克斯群島 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國吞併該群島,之後曾先後由牙買加和巴哈馬的殖民管轄,1973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

聖赫勒拿島 1651年英國吞併該島,1661年起東印度公司對其進行管理,1834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直接管轄。

特立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為防範1815年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拿破崙而由英國皇家海軍於1816年佔領該島,1938年起成為隸屬於聖赫勒拿島行政管轄的英國殖民地。

南極洲

英屬南極領地 1819年英國對該地區宣告主權,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南極洲領土宣告主權的國家。1908年和1917年英國分兩次取得了南極洲的部分領土,1959年《南極條約》制訂,規定南緯60°以內的土地不屬於任何國家,也禁止在南極洲其他地區擁有領土的國家在此移民或從事其他與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

亞洲

亞丁 1839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得該港口,1858年東印度公司將統治權交給英國,成為英屬印度殖民的管轄範圍。1936年亞丁與其內陸地區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亞丁保護地。1963年亞丁加入南阿拉伯聯邦,後者於1967年為南葉門,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後亞丁依然是葉門的一個港口城市。

巴林 1820年,英國與巴林埃米爾簽署協議,將其變為保護國,1971年巴林宣佈。

不丹 1864年英國通過戰爭佔領了不丹的邊境地區,1911年不丹與英國簽署條約,不丹的外交交由英國執行,內部事務則保持自治;1947年印度後英國也結束了對不丹的控制。

英屬新幾內亞 1884年英國在此建立保護地,1906年轉由澳大利亞管理並更名巴布亞,1949年巴布亞與其餘的新幾內亞合併併為巴布亞紐幾內亞。

汶萊 1888年英國宣佈汶萊為其保護國,1942年至1945年間曾被日本佔領,1983年汶萊脫離英國的保護完全。

緬甸 英國經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戰爭後佔領緬甸全境,並將其置於印度殖民的行政管轄之下,直到1937年。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佔領過緬甸,1948年緬甸。

錫蘭 今斯里蘭卡。1796年東印度公司從荷蘭手中奪得該島的沿海地區,1802年交由英國管理,1815年英國廢黜了錫蘭的國王,將錫蘭全島置於英國統治之下,1948年,1972年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

香港 1842年鴉片戰爭勝利後英國取得香港島;1860年英國又獲得九龍半島;1898年英國向中國簽訂租約,將新界置於香港的管理之下,租期99年。1984年英國同意在新界租期屆滿後將全香港政權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政權順利轉移,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英屬印度 1609年起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據點,1757年開始向內陸擴張領土,多數印度邦保持內部事務的自治,但是就必須服從東印度公司的絕對權威。1858年英國正式接管印度的統治,印度也逐漸成為英國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稱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國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稱號。1947年印度在為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後;1972年孟加拉國又從巴基斯坦出來。

伊拉克 英國在一戰期間佔領原屬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開始對伊拉克進行國際聯盟授權下的委任統治,1922年伊拉克實行自治,1932年。1941年至1945年間英國曾重新佔領過伊拉克。

科威特 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爾就與英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保護條約,喪失了部分主權。1961年科威特完全。

馬來亞 今馬來半島。1874年至1930年間英國與馬來亞半島上的多個蘇丹簽訂了一系列的保護條約;1896年部分州組成馬來亞聯合邦,1942年至1945年間馬來亞全境被日本佔領,1948年除新加坡外的馬來亞組成一個新的聯合邦,包括了1896年沒有加入聯合邦的州,1957年完全。1963年馬來亞、新加坡(後退出)、北婆羅州和沙拉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合邦。

馬爾地夫群島 1887年被納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

巴勒斯坦 1918年一戰期間英國佔領了原屬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領土,1920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48年英國放棄委任統治,之後發生了幾十年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武裝衝突。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佔領。

尼泊爾 1814年英國與尼泊爾王國進行了一場戰爭,英軍勝利後從1816年起在尼泊爾宮廷派駐特別代表,對尼泊爾進行間接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後尼泊爾也隨即獲得。

北婆羅州 今東馬來西亞的沙巴。1881年,汶萊蘇丹將該地區割讓給英國北婆羅州公司,1906年起英國對其進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間曾被日本佔領,1963年更名沙巴並加入馬來西亞。

阿曼 英國自19世紀初開始就控制著阿曼繁榮的貿易,1891年阿曼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71年。

卡達 1916年起英國就與卡達的統治者簽訂了一系列的協定,將卡達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1971年。

沙拉越 1841年汶萊蘇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國人詹姆斯·布魯克擔任該地區的總督,1861年至1905年間沙拉越的領土不斷擴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佔領該地區,1946年英國正式取代布魯克家族對沙拉越進行統治,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

海峽殖民地 即今天的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1826年這三個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聯合組成海峽殖民地,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管轄,1858年起由印度管理,1867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交由英國直接管理。二戰中這三個城市都曾被日本佔領。1948年馬六甲和檳城加入馬來亞,1957年。新加坡則單獨繼續保留在大英帝國的版圖內,1959年才允許其自治。1963年新加坡選擇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又退出,宣佈。

外約旦 今約旦。1918年英國佔領了曾經是土耳其約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約旦,1920年起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21年外約旦與巴勒斯坦分離,1923年英國允許約旦王國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讓其完全於英國。

特魯西爾酋長國 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887年起英國就與當地的阿拉伯統治者們簽訂了一系列保護條約,1971年。

威海衛 今中國山東省威海市。1898年英國向中國租借該港,1930年歸還。

歐洲

塞普勒斯 1878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條約,獲得了塞普勒斯的統治權,1914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完全。

直布羅陀 1704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這個軍事要塞,1713年英國與西班牙籤訂條約,正式確認其主權歸英國所有。

馬耳他 1800年英國人趕走2年前佔領了馬耳他的法國人,並在1814年正式吞併馬耳他。1964年。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即英國本土,是大英帝國的中心,牽涉到帝國的殖民與行政事務都在此處理,帝國的國家元首英國君主也居住在此。

愛爾蘭 在1922年前屬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前身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於1949年廢除君主制及自動退出了英聯邦,但仍可享有所有英國公民權利。

太平洋地區

澳大利亞 新南威爾士是英國在澳大利亞最早的一個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庫克就提出對澳大利亞東部沿海進行開發,1788年第一批英國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爾士成立責任。1824年昆士蘭成為英國在莫爾頓灣所建的第一個殖民地,一開始隸屬於新南威爾士殖民,1859年脫離,成立的責任。1834年英國議會決定在澳大利亞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到達南澳大利亞,1855年南澳大利亞成立責任。塔斯馬尼亞則早在1803年就被歐洲人殖民,最早被稱作範迪門蘭,是新南威爾士殖民下的一個行政區。1825年脫離新南威爾士成為的英國殖民地,1856年成立責任。1834年,來自塔斯馬尼亞的英國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維多利亞殖民地成立,4年後成立責任。西澳大利亞則從1826年開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責任。1901年由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和西澳大利亞合併組成澳大利亞聯邦,後取得自治領地位。

埃利斯群島 今吐瓦魯。1892年該群島被英國宣佈為其保護國,1916年埃利斯群島與吉爾伯特群島組成殖民地,1978年。

吉爾伯特群島 今吉里巴斯。1892年與埃利斯群島一同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16年與埃利斯群島組成殖民地,1979年。

斐濟 1835年起就有傳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濟定居,1874年應斐濟酋長的要求,英國將斐濟置於其保護之下,1970年。

諾魯 原屬德屬新幾內亞,一戰結束後澳大利亞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一直持續到1968年諾魯。

紐西蘭 詹姆斯·庫克分別於1769年和1770年對紐西蘭北島和南島提出主權要求,1840年英國與當地毛利人簽訂條約,英國開始統治紐西蘭,1856年紐西蘭成立責任,後取得自治領地位。

皮特開恩群島 1790年,英艦邦蒂號發生軍變,9名水手逃亡該島,並在此定居,1838年英國將其納入帝國版圖。

索羅門群島 1893年起成為英國保護地,二戰期間曾被日本佔領,1978年。

湯加 1879年湯加統治者與英國簽訂友好條約,1900年起受英國保護,1970年。

新赫布里底群島 原為英國和法國的共屬殖民地,1980年。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8B%B1%E5%B8%9D%E5%9B%BD

美洲的國家都被哪些國家殖民的

西班牙:新西班牙(墨西哥及美國西南部)、新格拉納達(中美、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祕魯、智利、拉普拉塔(阿根廷北部)、古巴、特立尼達、巴哈馬、佛羅里達、牙買加

葡萄牙:巴西

英國:北美十三殖民地、加拿大東部、貝里斯、蓋亞那、牙買加、巴哈馬、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維爾京群島、巴貝多、蒙特賽拉特

法國:加拿大東部、路易斯安那、法屬蓋亞那、海地、多明尼加、瓜德羅普、馬提尼克

荷蘭:荷屬蓋亞那(蘇利南)、阿魯巴、荷數安的列斯及一些據點

俄羅斯:阿拉斯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kk0p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