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局外人》讀後感

《局外人》讀後感

《局外人》讀後感通用15篇

《局外人》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局外人》讀後感1

現在的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

對一切漠不關心,為人淡然超脫、處事與世無爭、工作本分守己、生活平庸普通;

參加葬禮,除了正常的流程中規定的安靜外,心理感受不到到任何悲傷的情緒;

葬禮結束後,就依舊按照自己過去生活的節奏各奔東西;

面對“是不是愛過”的問題時,用網路上的標準答案回答時,心裡想的是“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在被邀請做別人的朋友時,其實心裡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

在面對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時,心裡想的是“這個安排其實可有可無”;

在被問到是否願意改變現在的生活時,心裡想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其實都差不多”。

現在的社會是不是這樣的社會:

媒體不報道客觀的事實,只深挖會被大眾感興趣的熱點;

即便是通過簡單的調查就能發現的真相,也通常被人們的主觀臆斷所忽略;

輿論僅僅依靠眼前部分的現象便對事件中的相關人進行宣判甚至是懲罰;

在《局外人》中,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

很多書評都在說,在當時,這樣的社會是荒誕的,默爾索的命運並不取決於命案的客觀事實,而是取決於審判員和民眾如何看待他在母親葬禮後沒有悲傷、葬禮結束後我行我素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眾的意識形態超越的法律機制、進而影響法律判決的社會肯定是荒誕的。

但是,在現在,這樣的人不荒誕麼

不會因為親人的離去感到悲傷;

不會被愛情和友情所牽絆;

不會對周圍任何事件和人產生積極的應對;

堅信自己所堅信的,執著於自己做執著的。

在當時,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是荒誕的,但是,在現在,這樣的人要在這樣的社會繼續生存,的確需要改變,不要輕易提倡做人要真實,要對抗荒誕的社會。因為荒誕的社會就是由荒誕的人組成的,默爾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灘上目睹命案的圍觀者、關注熱點事件引導媒體報道方向的民眾、法庭上和法庭外關注這個夏天兩起命案的所有人,他們都是默爾索。

改變荒誕的社會,需要從荒誕的人做出改變開始。

《局外人》讀後感2

說實話,沒怎麼看懂這本書,不知從哪總結此書,我特意百度一番寫下本文。我同樣在反省自己,為什麼自己寫不出來東西?哪怕一篇觀後感。

迴歸正題,《局外人》只是簡單的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無意殺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個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對周圍世界鈍化、身處局外的故事,反襯出世界太多的“理所當然”,主人公是一個不按照約定俗成慣例生活的人,且因沒在母親葬禮上哭泣而遭受譴責,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怪物,是殺人犯,最後處決而死。

作者非常擅長通過細節來描述整個案件。開頭這樣寫道:“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簡短的幾個字凸顯了作者的冷漠,因為一般人對於母親的死,心情怎麼會那麼平靜又冷漠呢?沒有痛苦,不知道去世時間,彷彿母親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之後他參加葬禮,沒有流淚,第二天正常上班,馬上就去約會、看滑稽電影、游泳、做愛……當他女朋友瑪麗問他愛不愛她?想不想和她結婚的時候,他的回答又出其不意。“我怎麼都行,如果你想這樣,我可以這麼做。”為何他會這樣?追起溯源,他認為別人在乎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在我們看來,他的態度太悲觀了,很難被世人理解。其實不然,這正是他的寶貴之處:忠於自己的內心和感受,而有些人為了避免承受很多壓力,學會了說謊,因為說謊會讓一切變得簡單,易於接受。有些人看似兩手空空,卻擁有世上最珍貴的東西。

默爾索的審判部分也讓人印象深刻。審判之前,默爾索看見記者和律師,檢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猶如一場歡鬧的聚會,而自己反而像一個觀眾。自己明明是事件的當事人,在審判過程中卻沒人聆聽過自己的聲音,聽取自己內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員指責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這一行為,審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運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迫害。

默爾索是特立獨行的,他願意為他所犯的錯誤贖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沒有他的容身之處,別人也不能評判他的靈魂。

你會為了生存而失去真實的自己嗎?還是為了活出自己而成為怪咖?

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問題。

《局外人》讀後感3

初讀這部作品,我只能感受到莫爾索的冷酷無情和他那“那與世無爭”的頹態,好像這個世界與他並無關係,就連母親去世這樣與他有密切關係的事也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加繆對這顆像被冰凍了的心的刻畫簡直妙極了:“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整個小說都是選用一種與主人公性格一致的枯燥、呆板、閃爍的語言風格來連線全文的。作者選用這些超乎尋常、刻意追求的語言來宣揚人生的荒誕和無意義,主人公在多人眼中是荒誕的,眾人在莫爾索的眼中變是荒誕的。整部小說如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劇,所有人包括觀眾都是荒誕的。加繆在這之中為我們提示了社會的醜態。

然而度娘說加繆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揭露社會荒誕的層面,原來他揭露荒誕的終極目的是要指向人們對本身的追求。在加繆的荒謬論中有一個有名的論點:“人生沒有希望但不包含絕望”所以要活得真實而不虛偽,莫爾索就必須堅持下去,哪怕是苟延殘喘,並不是不願迂迴,而是沒有退路可走。

倘若這樣一想,莫爾索怎麼好像又變得有點正面了?是的,莫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

看文中的這一段“我喝了咖啡,想抽菸。可是我猶豫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媽媽面前這樣做,我想了想,,認為這不要緊。我給了門房一支菸,我們抽了起來”平淡不驚的活著實刺激著讀者,使人感受到他的確是一個幸福自由人。甚至,當他坐在被告席上等待判決的時候,他仍無動於衷,他只覺得“這麼一個老故事重複來又重複去,真叫我煩透了。”諸此種種,無不彰顯著莫爾索身上那種淡然的氣質,他對於一切都是那麼滿不在乎,這大概也就是他幸福的源了吧。

可以說,局外人並不只指莫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的人的代表,莫爾索的意義也正在於此。作為一個人,他是特別的,但普通卻往往富於特別之中,他身上有太多太多人的影子。莫爾索的個人世界也便成為一類人共有特質。也正因為有對莫爾索的探知,我們才能更深入地認識“局外人”這種現象。

《局外人》讀後感4

《局外人》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分成兩個部分,通過完整細膩的心理活動,塑造了一個凡事無所謂、卻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衝昏頭腦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詳細的敘述了"我"在母親去世後的短暫時光中不帶情感而平淡如往昔的生活日常。

在養老院見到的老女人的大肚子、老男人的眼睛和皺紋等垂垂老矣的形象描寫,同理心強的看起來易感生悲憫,同理心弱化如主人公默爾索,亦難免生出對人類病老發展狀態的厭煩情緒。無所謂的人生態度,導致母親下葬第二天就吃喝玩樂的常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方式、女友催婚便不鹹不淡的答應、皮條客需要幫助誠懇的拜託便身體力行的給予乃至最後稀裡糊塗誤打誤撞的槍殺了毫無恩怨的人……

短小的篇幅,卻讓一個冷淡無情、遊離於社會大眾標準之外的局外人形象無比豐滿。這部分的“局外人”強調的是主人公默爾索順從個人的性格特點主動選擇的離群狀態。

第二部分開啟了“我”被投入監獄到庭審判定死刑過程中觀察生活的視角。

從初入監禁生活的不適到習慣了後的內心安逸,同樣以對命運走向無動於衷的旁觀姿態,繼續著逆來順受的隨遇而安,沒有情感啊良知啊道德標準啊的牽絆、一心關注自己的生理狀態的人生真是蠻新奇的。

尤其是庭審過程中對一心指控其預謀殺人的檢察官的喜愛,心有多大才能完全的不在乎對立實質。細究起來,檢察官實際上與他竟是同類,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自己的心意斷章取義的理解著生活、並影響著他人的生死。不同的"是,檢察官因為身負職責而過於強調社會規則,關注案件重判所能起到的殺一儆百的警示作用,雖然他採取的誅心審判導致了默爾索被判死刑,但這與默爾索沉浸在自己不愉悅的生理感受中就開槍誤殺了無辜人的行為對比起來,也並沒有更殘忍更惡劣更值得批判。

不信任上帝、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需要懺悔、對別人的關愛(瑪麗的愛情、神甫的引導)無動於衷、生無可戀死亦無可懼的情感缺失的隨便心態,讓默爾索自然而然的放棄了上訴申辯的權利,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自己將被絞死的判決。在等待死期來臨的監禁生活裡,百無聊賴甚至以重生的視角想象起圍觀絞刑的場景。

這一部分,“局外人”強調的是庭審“我”過程中“我”被排除在外沒有發言權的異狀。這種情景,其實很像命運之於人類,走向與本人並無關係了。

不過是人間走一趟,生死何妨。了無牽掛,真灑脫的人生哲學。

《局外人》讀後感5

這本書是法國作家、哲學家加繆的代表作,全書很短,寫的也很直白,但是卻是引發後世思考的傳世之作。

知道加繆是來自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西西弗神話》。這篇文章是真的極富哲理又極其難懂。我現在畢業了都不敢說我讀懂了這篇文章。《局外人》也是這樣的風格。男主人公彷彿是個局外人,對於母親的去世、對於女友的結婚提議甚至是對於殺人都莫得感情,這個顛覆大家三觀的主人公就像個冷冰冰的機器人。還是我看完之後翻到最前面讀了讀譯者的分析才略懂一二。作者是想通過這本書來呼籲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與更加開明的司法程式系統。

更讓我例外的是在前言中我得知加繆幾乎是以肯定的態度來描寫這個人物的,他十分稱讚穆爾索的理性。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我覺得這個人活的有點太過理性。生而為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人是感性的。如果現實生活當中,每一個從身邊路過的人,都是像默爾索這樣冷冰冰的人的話。文學作品的出現將不再具有任何意義,因為無法令人感動,影視作品也是如此。生活少了恨,但是也少了愛。

此外,提到加繆,我真的非常想提西西弗斯這個人物。高中課本中提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一直非常非常的困惑。那樣一個每天進行著機械作業,不停滾著石頭的人,怎麼可能是幸福的呢?直到最近看了蔡康永老師寫的書,他用西西弗斯舉例,我才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他說:“深深感到這位西西弗斯的處境就是我們大家生而為人的處境,日復一日,被逼著做同樣的事。”

很少有學生能夠每門功課都掌握的非常好,對每門功課都非常有興趣,所以在應試教育階段,經常是要逼迫著自己去學一些不喜歡的東西,並且日復一日,每天的日子也大同小異。工作中一名小小的程式設計師,每天會坐在電腦前敲著那些程式程式碼,對他來說這就是生活。很少有人能過著每天都不一樣的人生,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每天都是大同小異的。而我們時常都會有抱怨,為什麼我一定要學好這門功課?為什麼我一定要完成這麼多的作業?為什麼我就不能換一份工作?當個旅遊博主,又掙錢又瀟灑,一走了之。問題問完了,生活還得照常進行。而那個被我們看不起的西西弗斯,是沒有任何怨言的一個人。也許這就是加繆想通過這個人物告訴大家的道理吧。看似也是個局外人的西西弗斯,可能就是你。

《局外人》讀後感6

序言所論以及後文中主人公自己所述,皆指出在那場審判中當事人被隔離在外,被當作一個局外人,可是書名應該不是由此而出。

本書分兩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講審判的過程,而第一部分講了什麼呢,作者像記流水賬似的記錄了主人公在其母親死亡前後的生活瑣事及心理狀態。這種行文方式與主人公的性格,生活態度相當匹配:白開水樣,波瀾不驚。主人公的處事態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樣也可,那樣也行。他好像沒有什麼在意的事情,什麼都可有可無的,就連面對死亡的問題也沒驚起太大的波瀾。所以不是別人讓他處於局外人的位置,而是他自己將自己置於局外人的位置,他充當了他自己生命中的局外人。而他何以能活成這樣呢?我認為是因為他擺脫了道德,擺脫了宗教,擺脫了藝術,擺脫了生活中的一切偽裝。他是如此客觀而又真實地活著,他的所言所行皆是他心中所想,外物於他都不重要,這麼說來,他倒是身體與靈魂合二為一了。

可殺人就是殺人,我不會替他辯解,儘管他沒有犯罪的動機,但他有犯罪的事實。而他能引起相當一部分人同情的原因就在於第二部分的審判中,整個司法集團將審判的重點荒謬地放在了主人公在其母親喪事期間的態度上,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他是以一個殺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他的母親。

司法集團不惜張冠李戴,牽強附會,硬要把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冷血之人,一個天生的殺人犯,是因為他們實在找不到他的殺人動機。而且面對審判,面對罪行,主人公表現得如此平靜,毫無波瀾,既沒有痛哭流涕地懺悔,也沒有膽戰心驚得畏懼,更沒有巧言花語地狡辯。

他就那麼平鋪直敘地陳述自己的作案經過,這種平靜,似乎有些……藐視法庭?所以司法人員可能有些氣急敗壞。我也說不上文中主人公的這種處世態度好不好,似乎與道家的無為思想類似。這又讓我想到了所羅門王的語句: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切都是捕風一切都是捉影當一切成為過去的時候你又得到了什麼如果一切都毫無意義,那我們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呢?

《局外人》讀後感7

《局外人》這本書核心情節其實就兩個,一個是默爾索母親在養老院去世,他去給母親處理後事,另一個就是他殺人以及被判死刑的過程。

他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他本身和這個人無冤無仇,是因為幫助鄰居雷蒙,才捲入和阿拉伯人的糾紛。事情發生的時候,默爾索頂著烈日,在海灘上閒逛,意外地和一個阿拉伯人狹路相逢。對峙中,阿拉伯人拔出了口袋裡的匕首,默爾索被太陽晒得頭昏眼花還感受到了威脅,朦朧之間他槍殺了阿拉伯人,然後朝屍體開了四槍。其實這是有點自衛性質的,如果他表達悔恨,是可以免於死刑的。

但當法官問他是否感到後悔時,他說:“與其說是悔恨,不如說是某種厭煩”。因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默爾索複述了無數遍案發過程,他已經厭倦了。

法庭找來了許多人證,試圖通過證明他在母親葬禮上表現得麻木不仁,來證明他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殺手。可是他的辯護律師問他母親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時,默爾索回答:“我很難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法官、辯護律師、陪審團、臨終關懷的神父,全都希望默爾索承認他對母親的死悲痛萬分,承認他對於殺人罪行悔恨不已,他們希望默爾索深刻懺悔,像其他罪犯一樣在宗教的感召下聲淚具下。可是默爾索拒絕了,因為“這不是真的”。

為什麼默爾索被判死刑了呢?

作者加繆曾經給《局外人》寫過一個序言,這個序言讓我立刻理解了默爾索的選擇:這本書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刑,是因為他不參與這個社會設定的遊戲……默爾索是以怎樣的方式抵抗這個遊戲的,答案很簡單: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僅是說假話。事實上,尤其是當你說的不僅是真相的時候,你就在撒謊。在人心靈的層面上,說出的內容比內心感受到的更多,就是撒謊。

“說出的內容比內心感受到的更多,就是撒謊”,這句話太震撼了!默爾索執拗地守護著屬於自己的真相,哪怕在其他人看來愚蠢且沒有任何好處。

無論對誰,他說出的內容從來沒有多於內心所感受到的,哪怕面臨著死亡威脅,他也是一個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感受的人。

但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感受,常常是要承受很多壓力的,有時候說謊反而會讓一切變得簡單。

《局外人》讀後感8

局外人,這個書名就很吸引人。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局外人,大部分時候,我都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跳脫於現實之外。本書給我的感覺亦是如此,主角默爾索的視角非常符合我的日常,一個人冷冷的分析這個世界,身邊人和事物的細節更能吸引我,而這些人或事本身又是那麼的無所謂。當然,默爾索比我更加極端點,他認為的生死毫無意義,所以現在死和未來死沒什麼區別,而我覺得既然死後無意義,那興許要尋找活著的意義,更希望不要死。所以他對世界多的是一份冷漠,而我是一份溫柔。

因此在他看來,或許開槍打死一個人是無所謂的。於是法庭的審判和別人對他的批判,他都認為是不公平的,在他看來他憋屈了很久沒有機會表達自己,於是法律也不對了,其他人都錯了。最後他告訴神甫,他對自己的生命是最有把握的,他覺得什麼時候死沒什麼重要,他認為所有人都不重要,最後他反而期待行刑的到來,看看別人多唾棄他,好讓他知道自己是有多正確。最後這段話,我認為是他在無能為力的時候給自己心理的解脫,是一種出於無能的憤怒,所以我很好奇,如果他沒有被判死刑,是否會說出那些豁達的話。

大部分人覺得,主角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的罪行不足以死刑,並且忘記了他的殺人行為。這就好像在告訴我們:我殺了人,但我是個好人。這樣不是說對他的審判就是對的,只是在這裡說明,不應該忘記他是一個殺人犯的事實。換個角度,如果那個阿拉伯人是主角,他正經工作,和善待人,只是為了給姐姐出氣,跟蹤了那個人,結果最後在沙灘上因為一次對峙,被這個人的朋友殺死了。然後這個殺人犯被判了死刑,這是否又是另一個故事。因此我認為主角是不應該被稱讚的,他的原罪就是認為生死無意義而產生的那不應該存在的對所有事情的冷漠。

作者加繆是十九世紀初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據說《局外人》是他“荒誕哲學”的啟動篇,後續的《西西佛的神話》、《鼠疫》都是其非常著名的代表作。《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這非常符合我當前的想法,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正確的對待這個“荒謬”,這些也許在後續他的其他作品中去發現了,到那時再重讀本書,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局外人》讀後感9

讀過的.第一本加繆,也是寫的第一個書評嘻嘻。有幾天了,讀的那天高中時期最後一個(我想象是)很傾慕的男生找到女朋友啦。感覺高中關於戀愛這一part就這麼過去了,心情複雜,就想讀一下這本,給自己一些“局外之感”,少一些對他人給自己動力的依賴。當天晚上就看完了。

看書之前我想當然地覺得,局外人應該只是主人公消極對待人生,是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閱讀完整本書後,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去閱讀了書前譯者柳鳴九先生的前言。

現在翻閱,對於書名的理解看到了兩種:一種是柳的默爾索在法庭上被各種妖魔化,像是個局外人,另一種是默爾索對於世事不關心不在意,活出了瀟灑愜意,是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我更傾向第一種。非常欣賞譯者對於加繆“荒誕——反抗”的哲理體系的分析~其次是自己讀書過程中也注意到他“不對過去的事情悔恨,總是要為將要來到的,今天或明天的事忙忙碌碌”“我對自己很有把握,對我所有的一切都很有把握”“我以前有理,現在有理,將來永遠有理”,是能體會到他對於生活有自己的態度,不是作為局外人沒有去參與其中的,只是懶,覺得這些可有可無罷了。在法庭上他也忽然感覺“純系多餘”,更加可以印證第一種,是他在法庭上沒有參與感,是局外人

雖然我個人不是像默爾索一般的淡然,不在乎,我更是一個入世,功利心很強的人。但是閱讀他的心理,並不讓我覺得難以接受,而是讓我想到,在我過度的爭取和勞累之後,我也可以這樣調節我的身心。書中大段的、奇妙的心理描寫,和一些哲理性的句子,也很好地緩解了我一輪複習的焦慮...

具有現實意義的一點,是我非常以後從事法律相關工作,很想當律師啦~這本書給我與《殺死一隻知更鳥》不同的法律環境,讓我對從業計劃有更多的考慮,社會環境有更多的反思。

要堅持人道主義,尊重個人的不同的思想觀念。不用社會世俗觀念,不用法律殘殺人性,不要強迫別人相信自己的信仰來完成像宰割一隻牲畜般的“儀式感”..

最近看羅翔老師的一些視訊,也看到法律不是冰冷無情,行使法律,更要有作為人的意識,也能與除法律外別的領域,如現代的網路平臺的輿論,當事人有時也是“多餘”一般...產生諸多思考。

真是一本好書呀。

《局外人》讀後感10

“不,在這裡,您當以我為父,我的孩子,”他將手放在我肩上,“這一點您還搞不清,因為您的內心依舊充滿了迷惘,我會為您祈禱。”

這個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什麼東西爆開了,我聲嘶力竭地衝他吼,我拽住他的衣領,告訴他我不需要他的祈禱,我向他傾瀉著內心所有的情緒,包括全部的喜怒哀樂。他不是很得意嗎?不是堅信有把握嗎?但他的堅信還比不上女子的一根髮絲,他沒有把握說自己還沒死,因為他本就是行屍走肉。至於我,我似乎什麼都沒有,但我能把握我自己,把握我的所有,比他強很多。沒錯,這種把握是我僅剩的東西了,可最起碼這個真理依舊掌控在我手中,就像我已經被真理俘獲一樣。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真理始終都為我所有。我的生活曾經是這樣,或許,曾經是另一種。我做過這些,沒做過那些,這樣的事情我做過,那樣的事情我沒做過。可將來呢?好像以前的我一直對這一分鐘滿懷期待,亦即黎明到來,亦即我或許會被改判無罪。所有的東西都無關緊要,所有的東西,我知曉原因,他也知曉原因。

在我還過著那荒唐的生活的時候,一股源自未來深處的陰暗氣息便已經朝我襲來,它從未來的時光中穿過,有它的地方,我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每一種事物都不再有高低優劣之分,相比於曾經的生活,未來的生活也未必就更加真實清晰。他人生命的終結,母親的愛情,對我來說無關緊要。既然我的命運已經註定,而像這位神甫一樣被生活眷顧的千萬人還在用兄弟來稱呼我,那麼對我來說,他們對生活的選擇,他們已經註定的命運,被他們所崇奉的上帝,同樣無關緊要。他明白嗎?大家都很幸運,世界上沒有不幸的人。終有一日,其他所有的人也會被處以死刑,沒有特例,包括他自己,無法逃脫。這麼說來,遭到謀殺的控訴,只因為不曾在母親下葬之日落淚就被處以極刑,也無關緊要。對沙拉瑪諾來說,他的狗等同於他太太,那個如機器般一絲不苟的矮小女子和馬鬆來自巴黎的太太及盼望著與我結婚的瑪麗,也都是一樣的,全都有罪。雷蒙是否是我的同夥並不重要,相比於雷蒙,塞萊斯特是否更好也不重要。今天瑪麗是否正在與另一個默爾索接吻也無足輕重。他懂了,這個神甫,他也接到了死亡判決!從在未來的死亡之淵中吶喊,因吶喊而窒息。可這個時候,神甫被其他人解救了,我遭到了看守嚴厲的恐嚇,神甫勸慰他們,讓他們安靜。之後,他雙目含淚,一聲不吭地看著我,良久之後,轉身離去。

《局外人》讀後感11

不管歷史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一個特定的人,從他一生下來到死,都要面臨一個事實,那就是:人生只有一次;同時他也要一直思考一個沒有人可以替他解答的問題,那就是:他應該如何度過這一生?對於極端悲觀主義者來說,只有一次人生意味著虛無。歷史長河波濤滾滾,人是多麼渺小,取其一瓢,盡其一生品之而不得其味,就更別說要在這歷史長卷上留下自己的一筆了。

人生之於時間就如晨露之於四季,輕輕地來,默默地走,之後便找不到存在過的痕跡;而對於極端樂觀主義者來說,只有一次人生卻意味著全部。人啊,生在這個物質與精神並存的世界上,財富、功名、權利、地位同健康、幸福、愛一樣,是人生追逐的目標,而人生只有一次,這些目標卻如魚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認為一次人生意味著全部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心態,想要把所有東西都收入囊中,才覺得這唯一的一次人生夠完美。而我們一般人時而屬於極端悲觀者,時而屬於極端樂觀者,更多的時候是處於兩者之間,但是這樣的“中庸”位置是經過冷靜思考而採取的對人生要理性對待的態度,還是不得已而採取的應付世事的無奈之舉呢?這就因人而異了。

說到因對人生看法不同而採取不同態度來“消費”人生,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這種思想。加繆持有許多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雖然他自己再三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活著沒有意義。

這種思想在《局外人》主人公莫爾索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莫爾索對人生各種悲歡變故冷漠淡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世以及對自身的死亡都抱著局外人的態度。

加繆早期的思想在這部作品中體現得很明顯,他認為人生就是一串荒謬的事實,疾病,災難,死亡終究會到來,人生終究要歸於黃土,那麼因親人離去而悲傷,因朋友分離而痛苦,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又何必苦苦挽留,傷神費力呢?況且這一次的挽留並不會避免下一次的分離和傷痛,人生就是一串串不可避免的接踵而來的荒謬事實,這樣有什麼意義呢?他以為他就是這樣看透了人生,因此他小說中的主人公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他所在的這個世界,對待他自己的生活。

《局外人》讀後感12

《局外人》是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加繆26歲完成的作品。是法國荒誕哲學的代表作。最開始吸引人的是書在介紹的時候就是“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讀《局外人》”這本書。一開始就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但是有從一個荒誕的故事入手,但是當你完整的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卻發現本書完整的意義通過一個荒誕的故事,告訴人們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發出了充滿和諧又有道德分寸的聲音。

《局外人》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絡,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在第二部分裡,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係聯絡在一起。

《局外人》這本書通過塑造莫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狀況。莫索爾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不近人情,實則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刻特殊時刻,感覺自己對待一些事物的時候,感覺自己與這個社會完全脫節,好像一個局外人一樣,但是又在這個劇中。做一些被人認為離經叛道的事情。也許這樣才能體現自己身在局中的意義。但是這也許是平凡的人沒能自身強大的原因。當你強大到可以掌控全域性的時候,才能使得自己身在局中吧!

《局外人》讀後感13

之所以會看起《局外人》這本書,是當時很要好的一個朋友提起的,她對於這本書的描述讓我有一些動心,於是便在回家後去書城買了這麼一本書。這本書的結局讓人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她當時是這麼對我講的。

充滿好奇心的我,再加上這位朋友推薦的基本不會壞到哪裡去的信念,我便開開心心地翻起這本書了。

全書共197頁,我的書是插圖典藏版,在後面對於《局外人》一書的書評竟有21頁之多。我首先沒有去看書評,沉澱了一下自己,翻開第一頁開始看正文的內容。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這是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我朋友有給我看過第一頁,於是我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情緒,不過在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是為這句話寫的大膽誠實而吃了一驚。竟然會有人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

主角這種似乎不大在於母親的心態在後來她的葬禮上用行動和語言表達的清楚,但也能看出主角是遵從自己的想法,不習慣也不想去虛偽地對待別人。比如文中他與一個周圍人似乎都不怎麼喜歡的倉庫管理員雷蒙·桑泰斯結交了朋友,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說實話,我很贊同主角這種性格,與他的人生態度,如果現實中有這麼一個人,那與其相處應該蠻不錯的。不過現實生活中最好還是具備一些親情的好。

後來,在某些因素(朋友,天氣等)下,主角過失殺人而被捕了,在這部分裡主角接受了法庭的審訊,這其中再次刻畫了主角的性格與其形象,審訊過程中還提及了主角對母親冷漠的態度,等等等等。最後男主角的結局我就不知道該怎麼描述了…似乎有人說男主角是冤的,說他是時代背景的濃縮。突出了當時的社會。

筆者文字上的枯燥沒有辦法完全描述出對此書的感覺與評論,請各位見諒。

最後用書評中的一句話做為此文的結尾:

但是,對默爾索(主角)這種性格、這種精神狀態的人物來說,這一判決是最暴虐不過、最殘忍不過的,因為它將一個善良、誠實、無害的人物完全妖魔化了,在精神上、道德上對他進行了“無限上綱上線”的殺戮,因而是司法領域中一樁完完全全的人性冤案。

《局外人》讀後感14

今天讀的是一本短篇小說《局外人》,作者是法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

看完小說,我去搜索了一下什麼是“存在主義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瑋是這樣為其定義:

“所以在回答人生意義、自我、情感這些問題的時候,傳統哲學也都會給出一些抽象的回答。但是存在主義想要推翻傳統的哲學體系,徹底轉換哲學的視角,去關注每個鮮活的個體真實的生存處境和具體的生存體驗。

存在主義就會格外強調人非理性、情感的一面,還要把傳統哲學不屑一顧的很多負面情緒當作哲學分析的核心,比如我們面對世界的荒謬感、面對人生的虛無感、面對死亡的焦慮感。“

讀完這些相關資訊,我對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有了更深的瞭解,《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名公司的普通職員,開篇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寫了默爾索參加媽媽葬禮的場景,他的冷漠和周圍人的情感反應並沒有直白的寫在文章中,而是埋伏於各種細節之中。接著寫了葬禮過後的平常日子,他不經意間做了很多周圍人為之震撼的事情,比如葬禮第二天就和喜歡的女孩子上了床,看了一場喜劇電影。

女孩問他結不結婚,他說隨便吧。

原文這樣寫道:“我說結不結婚都行,她要是想結,我們就結”

老闆問他要不要去新環境改變一下生活,他說隨便吧。

原文這樣寫道:“我說人們永遠也無法改變生活,生活都差不多,我在這裡也挺好的”。

他也不在乎結交的朋友是否是流氓,最後這個流氓朋友邀請他去海邊度假,就這樣他神不知鬼不覺的殺死了流氓朋友的對頭。

他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審判的六個月裡,他甚至習慣了監獄生活,在哪裡過不是過呢。

最終主人公這種格格不入的處事態度把他送上了斷頭臺。在等待死亡的那些日子裡,他才發出了內心的吶喊:“他被控殺人,然後被砍了腦袋,就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這又有什麼關係?”

故事結尾也非常精彩:“為了讓自己感覺不再那麼孤單,我只希望在我被處決那天,有很多人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普通人,平淡的人生,只是多了一個沉重的結局。讓我不禁會想,我們認為的正義就是正義嗎,這樣一個普通人,各種巧合殺了人,就可以被世人定義成十惡不赦嗎?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局外人”的一面,我們與世俗定義格格不入,為了讓自己感覺不再那麼孤單,我們很好的隱藏了起來。

《局外人》讀後感15

當初我們英文課讀這本書的時候,同學們都討論的很激烈,有覺得默爾索的性格不可思議的荒唐,有覺得默爾索很酷,而我想的是——為什麼他就能變成那樣的性格?不過世界上人那麼多,總歸有一個默爾索,所以也就沒有再鑽牛角尖。但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複雜,而且也一直在變化,好吧,說遠了。

我把默爾索的變化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也就是開頭至殺人案,基本上可一看到默爾索無疑比起普通人缺乏了一些情感,但他是一種未經過reason的非常自然、無意識的狀態。他非常會觀察,對外界趨於客觀。這是他的nature,還未經過下意識的改變。所以他簡簡單單殺了個人,因為太陽太討厭了,這其實說得通不是麼?

第二個階段基本上cover了全文,從中間到那位牧師全算上。默爾索幹了件大事——對他來說,他也感覺到不一樣了。而對於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這可相當不可思議。所以法官問默爾索你愧疚嗎,所以marie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慰默爾索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默爾索壓根不覺得這是個那麼大的問題,監獄挺無聊的,但漸漸睡個十六個小時,再消磨過剩下的幾個,一天就過去了。唯一困惑,唯一讓自己煩躁的就是法官啊,或者marie,他們都和自己想得不一樣。法官還有那個養老院的director為什麼要說自己那麼多壞話,這種惡意讓默爾索很難過。監獄適應得不錯,可要消除和別人的矛盾(conflict)可挺讓人不爽的。而這種不爽在牧師來的時候到了極點,所以默爾索又咆哮又生氣地跟牧師喊了一通。

說了之後,他——第三個階段。他覺得沒啥可在乎的了。他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亡。不是一時的自暴自棄,默爾索是真正接受了這個事實並無所畏懼。這個世界冷漠就冷漠吧,我有法子對待這樣的冷漠。而我死的那天,我可以期望的也就是一些人帶著對我深深的仇恨來看我的死刑。我只能期待這個,那就期待。

默爾索某種意義上算是局外人,因為他容不得一點虛偽,一點都不可以,這跟很多人都不一樣。但是他也跟大部分人一樣,想要活得舒服些,不然他為什麼折騰出來一個荒謬主義呢,也不過是不讓自己失望。最後死的那一刻,他肯定也是滿足的,至少他讓他自己變得滿足。

標籤: 讀後感 局外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kylg0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