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意思是:為何要依賴像魏帝那樣的高人物開出一顆奇藥?我們只需像盧仝那樣喝七碗茶,就可以達到與他一樣的效果。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不必追求過分的高貴富有或人脈背景,通過簡單的方法,我們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成就。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何須魏帝一丸藥全詩

全詩: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白話譯文:高僧維摩生病了,維摩長者即知文殊與佛弟子將來,於是運用神力將室內搬空,變得一無所有,只自己睡在一床上。文殊菩薩入室,即向維摩詰長者問病。謝靈運已是在俗之人到處遨遊。哪裡需要魏帝的長生不老藥,只需要唐盧詩中的七盞濃茶即可。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的七言絕句《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蘇軾在杭州任地方官時,他遍遊佛寺,一天喝了七盞濃茶,興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維摩菩薩,又比作謝康樂,並說飲了茶,藥也不用吃了。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他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東坡七集》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承天寺夜遊》等。

的其它作品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 題西林壁

○ 江城子·密州出獵

○ 更多作品

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宋·蘇軾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詩人在杭州任職時,遍遊佛寺,一天飲了7盞濃茶,興致勃勃,把自己比作菩薩,並說飲了茶,藥也不用吃了。

飲茶文化自古在我國就十分盛行,不僅是因為茶味清香,提神清腦,還因為茶能解膩,常喝茶還能防止過度肥胖,延年益壽。

在寒冷的冬天,吃完油膩的食物,給自己泡上一壺濃茶,或獨自斟品,或邀友暢談,消食解膩防疲勞!

茶道最經典詩句

【詩詞類】

1、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大碗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白話譯文高僧維摩生病了,維摩長者即知文殊與佛弟子將來,於是運用神力將室內搬空,變得一無所有。)

——宋·蘇軾《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2、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冬夜有客來訪,一杯熱茶當美酒,圍坐爐前,火爐炭火剛紅,水便在壺裡沸騰。)

——宋·杜耒《寒夜》

3、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

(在寒冷的冬天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一抹明月斜照在茶壺上拌茶同煮.一盞不深的甌盛著新茶,嘴裡吹著寒氣正準備往嘴裡喝。)

——明·文徵明《復履約同作》

4、

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來到竟陵西塔寺,儘管支遁、陸羽的蹤跡已難於尋覓,但是品飲陸子井清爽寒涼的水烹煮的茶,回想高僧、茶聖的高風亮節,仍然可以讓人精神抖擻。)

——唐·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

5、

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想一早就趁著大雪騎一匹羸弱的小毛驢,獨自一人去雪地裡反覆吟唱《詠雪詞》。這時候道旁的茶館、酒肆,想是因為天寒無人而“灶冷”“門閉”,暫停營業。)

——宋·吳文英《無悶·催雪》

6、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山裡的僧人翻過山嶺去看茶葉生長的情況,村裡的姑娘站在酒壚邊煮酒,酒香四溢。)

——明·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7、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採的新茶。)

——宋·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8、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兩鬢已經稀疏病後又添白髮了,臥在床榻上看著殘月照在窗紗上。將豆蔻煎成沸騰的湯水,不用強打精神分茶而食。)

——宋·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9、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酒後更喜歡品嚐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餘香。)

——宋·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10、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陽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

——宋·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盧仝的《飲茶歌》及賞析?

盧仝茶歌千古傳

●飲茶風尚到了唐代,逐漸普及開來,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講究,茶成為許多詩人、文學家醞釀、累積靈感時不可或缺的物品。於是產生了大量有關飲茶的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一著《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飲茶歌》。

盧仝,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范陽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境貧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曾作《月蝕詩》,譏諷當時宦官專權,招來宦官怨恨。“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涯同時遇害,死時才40歲左右。

盧仝愛茶成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是他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直抒胞臆,一氣呵氣。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蓮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俗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函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這首詩的內容可分為三部分。開頭寫謝諫議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至為稀罕,這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中聞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江河浪漫極了。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詩人期待勞苦人民的苦日子能有盡興,得有喘口氣的一天。可知詩人寫這首《飲茶歌》的本意,並不僅僅在誇說茶的神功奇趣,背後蘊藏了詩人對茶農們的深刻同情。

茶是香的,但唐代的茶農是辛苦的,貢茶制度則是朝廷給茶農套上的沉重枷鎖。中唐詩人袁高,擔任湖州太守時,曾直接負責督造顧渚貢茶,親眼看到了茶農忍著早春的飢寒,男廢耕,女廢織,攀高山,臨深崖,採摘新芽的艱辛,更直接目睹各級官吏如狼似虎催繳茶的惡行,痛心的寫下了一首五言長詩《茶山詩》。晚唐詩人李郢的《茶山貢焙歌》,對貢茶傷民的情狀,更是做了精細的描述。當時規定貢茶必須在清明前送抵長安,從採茶到製成茶,到人貢京師,只有10多天的時間,可真是急於星火啊!我們的詩人盧仝對貪官以茶害農的惡行,同樣憤懣不平,嗤之以鼻,寫下:“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的千鈞一問。我們的詩人雖號“茶痴”,但對貢茶給茶農帶來的痛苦卻一點也不“痴”。

盧仝的《飲茶歌》飲茶風氣的普及,茶文化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自宋以來,幾乎成了人們吟唱茶的典故。嗜茶、擅烹茶的詩人墨客,常喜與盧仝相比,如明人胡文煥的詩句:“我今安知非盧仝,只恐盧仝相及。”品茶、賞泉、興味酣然時,常以“七碗”、“兩腋清風”代稱,如宋人楊萬里詩句:“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蘇軾詩句:“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此常喜歡引用,如蘇軾的《試院煎茶》詩句:“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就是化用《飲茶歌》的詩句而成。盧仝的這首《飲茶歌》是如何受到世人的仰慕與推崇,就由此可知了。

http://tea.zjol.com.cn/system/2004/02/10/000005613.shtml

這上面是什麼字?

照片中的草書文字右起豎讀為:

明月來投?川?,清風吹破武林春。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其中,漏寫了一個字,有一個字沒認出來。

以以上文字在網上搜索,可知這是兩幅與茶有關的對聯:

明月來投玉川子

清風吹破武林春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希望能幫到你。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我個人一直覺得該詩的作者一生經歷非常奇葩,所以除了愛茶,還愛詩詞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詩筆記。

茶友們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描繪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狀態,描述了茶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號玉川子,是" 初唐四傑 "之一 盧照鄰 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 諫議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 宦官專權 ,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 張籍 、 孟郊 、 賈島 渾在一起,成為唐代 韓孟詩派 的重要人物。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我原以為盧仝是一位隱於野的隱士,人生會有一個的隱士結局,不想卻非常出乎意料的死於非命。

盧仝雖是一介布衣,卻因出身名門且有才情,還是經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誰料發生 甘露之變 時,盧仝恰巧與宰相 王涯 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盧仝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好友 賈島 有《 哭盧仝 》詩:“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為一格宗師。" 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 在他的論詩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評 盧仝 :“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盧仝受到韓愈的影響,詩作過於好奇逞怪。 元好問 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為這種創作是“鬼畫符”。這可能也是雖然盧仝現存詩103首,但是除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詩詞愛好者對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書法作品後面既是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大家一起欣賞一下吧!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釋義為蓓蕾。本詩中喻茶之嫩芽。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蘇軾愛茶,熙寧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的美圖!)

趙麗巨集:《玉屑集》

趙麗巨集:《玉屑集》--詩中茶味

  在淮海路上的一家茶葉店門口,曾看到有人用大字抄寫盧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千餘年前的古詩,出現在現代鬧市,和時尚廣告比肩,很有趣,也令人欣喜。

  唐代詩人盧仝的這些詩句,其實是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一段,被後人抽出,成為流傳最廣的詠茶詩。盧仝的詩寫得通俗,把飲茶的妙處寫到了極至,這是藝術的誇張。雖然是他個人的感受和遐想,卻讓很多愛茶者心生共鳴。後來有不少人在詩中呼應他,如蘇東坡: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楊萬里: 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 。儘管兩位詩人名聲比盧仝大得多,然而論詠茶,還是盧仝的 七碗茶 家喻戶曉。

  中國古詩中,寫酒的篇章很多,詩和酒,似乎密不可分,文人無酒不成詩。寫茶的詩,其實也不少,但流傳廣泛的名篇不多。不過如仔細讀唐宋詩詞,和茶有關的佳作俯手即是,詩人們把茶的種、採、焙,到種種喝茶的方式和境界,都寫到了詩中。杜甫: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白居易: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韋應物有《喜園中茶生》: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面對自家庭院裡的茶樹,一面品茗,一面想象山野景象,如與性情高潔的佳人促膝談心,那是何等詩意。宋代文人詠茶的詩詞特別多,蘇東坡有《西江月》: 尤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雲腴釅白,連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鬥取紅窗粉面。 那種雅緻,令人神往。他還有一首《汲江煎茶》,很細緻地描繪如何煎茶: 活水還須活水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椀,臥聽山城長短更。 范仲淹的長詩《鬥茶歌》,也是流傳很廣的詠茶詩,把武夷山區的鬥茶習俗寫得活靈活現,我尤其喜歡詩中最後幾句: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

  說到茶詩,有一首詩必須提一下,那是唐詩人元稹的《茶》,在唐詩中,它的形態很獨特: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如果分行排列,每行從一字到七字,狀如寶塔。千年之後,追求形式感的現代派詩人也寫過類似的文字,自以為獨創,其實老祖宗早已做過嘗試。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詳細介紹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一】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區域性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賞析二】

本篇為熙寧九年(1076)中秋蘇軾在密州超然臺飲酒賞月時所做。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兩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以至書法,繪畫等都有極高成就。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表現出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高遠筆力遒勁的特點,在當時及對後世都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熙寧四年(1071),到寫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與胞弟蘇轍也整整五年未見。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特地請求北徙,來密州任職,然而,濟南與密州相距並不算遠,卻也因各自疲於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見,本篇正是表現這種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寫手足情深的同時,詞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於與變法派相左而出為地方官,並備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險惡。所以“大醉”遣懷,表現出世與入世,隱退與仕進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與詞為一,交代詞的寫作時間,“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背景,“歡飲達旦”;題旨,醉後抒懷“兼懷子由”,前者是主,後者是輔。具體言之:抒詞人外放期間寥落情懷。

此首中秋詞。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變。揮灑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蕩之氣,超絕凡塵。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一出,餘詞盡廢,可見獨步當時之概。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不知”兩句,承上意,更做疑問,既不知明月幾時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蓋因問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願,“我欲”與“又恐”相呼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慰藉。“起舞”兩句,仍乘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歸去,惟有徘徊於月下。自首至此,一氣奔放,誠覺有天風海雨人之勢。換頭,實寫月光照人人無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諦。“不應”兩句,實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願”兩句,更進一步,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借月盟心,長毋相忘。原意雖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蘇軾加“但願”二字,則情更深,意更濃矣。

其詞詠月,關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自現孤高。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不知”數句,筆勢回折,開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隱與進仕間的抉擇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脫塵世,乘風歸去,又猶豫徘徊,樓高宇寒不勝之,落足現實,月下“起舞弄清影”,勝似仙境,這就說明詞人並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於自然中覓求“苦中作樂”的生活意義,即蘇軾還是立足於現實,熱衷於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之愛的人間生活,來得更親切更溫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怎麼翻譯

Show disease Weimo not falling ill yuan , be at home effective luck already forgets a family. And He Xu Wei emperor one pill, uses up Lu Tong seven bowls tea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mq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