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側孔針和斜面針區別

側孔針和斜面針區別

側孔針和斜面針區別

側孔針和斜面針區別在於注射針頭側面的開口方向和形狀不同。側孔針的針頭側面有一個小孔,通常是圓形或橢圓形的,藥液通過側面孔進入體內。斜面針頭的側面是斜角狀的,沒有小孔,藥液通過針頭前端斜切的開口進入體內。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輸液瓶中有瓶塞,你會怎麼辦?請教教?

一次性斜面針頭與一次性側孔針在配藥中的應用對照

在臨床上配製注射藥物時,經常有瓶塞碎屑堵塞針頭或掉入輸液液瓶中現象。若掉入輸液瓶中的碎屑不被有效清除,便只能棄之不用,造成浪費。現我院應用一次性側孔針加藥,通過與普通斜面針頭對照,發現可有效避免此現象的發生,現介紹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分別用一次性普通斜面針頭、一次性側孔針頭(均為12號)配製藥液。

1.2

分組

配藥500瓶,隨機分為2組,每組250瓶,各組中同一廠家規格的液體瓶數相等,使之具有可比性,並仔細記錄。

1.3

方法

2組均由同一個人操作,避免個體差異。將輸液瓶端正置於治療臺上,左手固定輸液瓶,右手將吸有藥液的注射針頭垂直於瓶塞面插入,然後推進藥液。兩針頭同樣操作。

1.4

效果評定

(1)產生瓶塞碎屑:瓶塞碎屑堵塞針頭或掉入輸液瓶中;(2)無瓶塞碎屑:針頭內及輸液瓶中未發現瓶塞碎屑。

2.結果

兩種針頭配藥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針頭配藥效果比較(略)

3.討論

瓶塞為橡膠質地,具有很大的伸展性,普通針頭斜面角度容易嵌入微塞而致推進輸液瓶中,側孔針前端為封閉圓錐形,推藥孔位於針頭旁側面,可有效地避免刺穿瓶塞時帶入塞粒;瓶塞碎屑中的內容物如硫化物及一些助劑、填充劑、黏膠劑等溶解到藥液內,對人體有害;從外觀上是一種異物,若在檢查中未發現,會給患者帶來緊張感,甚至造成醫療糾紛;普通針頭配製後若有碎屑則棄之不用,造成很大經濟損失。應用一次性側孔針加藥,降低了加藥微粒汙染藥液的機會[1],減少了外源性汙染,保證了配藥質量和輸液安全,減少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檢視原帖>>

有沒有針尖帶孔的超長針

有,稱為側孔針。

另一種為加長縫紉機針。

溶藥注射器與普通注射器的區別 請 詳細不吝賜教

溶藥注射器和普通注射器的區別:

1、使用上,溶藥注射器不能用於人體注射,只是用來配藥用;而普通注射器一般用於人體注射;

2、管理類別上,溶藥注射器按中國醫療器械分類屬於二類醫療器械;普通注射器屬於三類醫療器械;

3、結構上,溶藥注射器和普通注射器結構上最大的區別是配針不同。溶藥注射器配的是溶藥針,標稱直徑一般是1.2mm-3.4mm,常用的是1.2mm和1.6mm的,有側孔針和斜口針;而普通注射器配的是注射針,標稱直徑一般是0.40mm-1.2mm。

4、容量上,溶藥注射器的標稱容量一般在10mL以上,有10mL、20mL、30mL、50mL等;普通注射器標稱容量從1mL-50mL都有。

注射器上的配針規格0.45x12.5 RW LB是什麼意思?

就是尺寸為0.45x12.5的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

注射器是一種常見的醫療用具,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由前端帶有小孔的針筒以及與之匹配的活塞芯杆組成,主要用以注射藥液或抽液。

怎樣使用不同型號的縫紉機針

使用不同型號縫紉機針的方法如下:

首先,常見的縫紉機分為家用縫紉機和工業縫紉機。縫紉機針型號是指機針粗細,機針越粗縫的料越厚,機針越細縫的料越薄,長度不變。縫紉機針的標準全世界通用,有9號,11號,14號,16號,型號越小,機 針越細,號越大,針越粗。

一、家用縫紉機針的使用方法

家用縫紉機機針的針柄在圓形柱體上切除了一部分,便於不會使用縫紉機的初學者安裝。

9號和11號機針:宜縫綢緞、細紡、尼龍綢、滌絲綢、細支紗、棉細布、滌棉白布、漂布。. 

12號和13號機針:宜縫人造棉、的確良、府綢維尼龍和平紋布。 

14號和16號機針:宜縫白市布、斜紋布、單面卡、被單布、譁嘰滌棉斜布、舍味呢、法蘭絨、薄花呢、滌卡等。 

18號機針:宜縫厚卡其、帆布、呢絨、大衣呢、厚絨、人造革、毛皮、沙發布等。 

2號機針:宜縫人造革泡沫塑料。

二、工業縫紉機的使用方法

工業縫紉機機針與家用縫紉機機針不一樣,工業縫紉機機針的針柄為圓形柱

體。

驗針方法:將機針放在針板、玻璃等平面上滾動,機針和平板之間的間隙要一樣(彎曲的針不能用)。 

薄面料用細線和細針,針孔不會太大;厚料用粗針才能穿透面料,而不損壞機針。

機針的針孔,是攜帶機針縫線通過縫料的那一部分。針孔部位周圍的加工必須非常光滑、均勻,縫線自由通過針孔,只有這種針在使用時就不會出現斷線現象。

經常斷線的原因之一是針孔毛刺造成的,檢驗方法是將線穿入針孔,讓機針上下自由滑落,有毛刺的一看就明白了。 

針孔兩側有針槽。一條是長槽,是短槽,在機針通過織物時,可以保證縫線的自由移動,否則,縫線將被縫料擠壓在機針側面。

擴充套件資料

機針材質質量的判斷:劣質機針很軟,在縫紉時機針易被拽離位,針的錯位導致機針直接碰針板,出現斷針。 針尖應光滑,無尖刺鏽斑,這樣減少機針切斷面料纖維。

縫紉機針安裝時的注意事項:1. 機針的針柄平面向後。  如果針柄裝反了,將不能正常縫紉。 2. 將機針在針杆的針槽內向上推到頂。  機針向上推到頂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不能正常使用。3. 適當擰緊針夾螺釘,但不要將螺釘擰得過緊。  這一點最容易被忽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縫紉機機針

複雜堆積體斜坡形成演化機制

在我國西部山區廣泛發育和分佈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它是典型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產物。這類鬆散堆積物為介於土、巖之間的過渡型別,以往接觸與研究不多,尤其他是一套成因多樣、組分複雜、結構無序、土石混雜堆積的特殊地質體,且其衍生地質災害具有隨機性、複發性和多發性的特點,受到了工程地質學、土力學、岩石力學等學科的廣泛關注,已成為新穎的、特殊的重要研究物件 ( 劉衡秋等,2008) 。這種堆積體在虎跳峽峽谷左岸亦非常豐富,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在研究其形成成因之前,先探討這種複雜堆積體的區域型別和空間分佈規律。

4. 1. 1 堆積體型別與分佈規律

4. 1. 1. 1 堆積體型別

大型複雜鬆散堆積體成因多樣,組分複雜。其成因型別主要包括滑坡堆積物、崩塌堆積物、殘坡堆積物、衝洪積物、冰磧物等,但在很多情況下,以上各種堆積物都是若干種混雜在一起的,且在同一個地質時期形成的,因此很難將之區分開。在實際工程活動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型別組合均無法很好地反映其結構、膠結程度、成災性和環境效應的差異。因此,本文針對鬆散堆積物的分佈和工程地質特性,按形成條件和性狀將堆積體劃分為三個基本型別: 即河谷型、盆地型和原面型 ( 表 4. 1. 1) 。

4. 1. 1. 2 河谷型堆積體發育分佈規律

河谷型鬆散堆積體具有比其他兩種堆積體型別更易成災、環境效應影響大的特點,這也充分反映了河谷型鬆散堆積體的工程效應最為突出。河谷型鬆散堆積體的形成是河谷斜坡自然演化過程中的一種表生改造現象,其發育和分佈與地區地殼隆升、斷裂活動以及巖性組合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 1) 地殼隆升與鬆散堆積體之間的關係

鬆散堆積體的發育與分佈不是孤立的,在我國西南地區大江大河兩岸都有分佈,有其形成的區域規律,其根本原因在於: 西部地區受到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在喜馬拉雅地區的強烈碰撞,地殼內動力驅動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時推動高原附近的大江大河發育並強烈下切,河谷兩岸產生強烈的表生改造併發育了大量的鬆散堆積物,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據不完全統計,長江三峽庫區 90% 滑坡是鬆散堆積體產生滑動所致,藏西地區 67% 的滑坡是堆積體滑坡,金沙江虎跳峽河谷地區 70% 的滑坡為鬆散層滑坡( 赫建民,2004; 劉衡秋等,2006) 。這些地區幾乎毫無例外都屬於地形高差大、易遭受強烈侵蝕作用的區域,其中鬆散堆積物強烈發育。

表 4. 1. 1 大型複雜鬆散堆積體的基本型別表

此外,在虎跳峽地區野外實地調查中發現,峽谷區鬆散堆積體的發育程度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大大高於峽谷上游的寬谷地區。虎跳峽谷最大切割深度達3500m,自晚更新世早期的9.30萬年以來,地殼平均抬升速率約為2.25~3.09mm/a;寬谷段自8.09萬年以來處於間歇式抬升狀態,抬升幅度相對較小,歷史平均抬升速率約為0.89mm/a;由於地殼隆升速率的差異,導致峽谷段與寬谷段鬆散堆積體發育規模和數量相差很大,峽谷內鬆散堆積體規模巨大(如兩家人堆積體總方量約1.8×108m3),基本上沿河岸連續分佈,寬谷段鬆散堆積體規模相對較小(最大幾百個立方米)且零星分佈;三峽庫區大型鬆散堆積體(面積在0.5km2以上)基本上分佈在峽谷區(瞿塘峽—巫峽段),帕隆藏布江沿岸亦是如此,從而顯示出鬆散堆積體的發育程度(包括規模和數量)與地殼隆升速率呈正相關,表現在:在地殼抬升速率越大的區域,在河流的作用下越容易形成高陡邊坡,河流下蝕的側向卸荷作用越強,越易引起岩土體中應力場的巨大改變,斜坡岩土體越容易產生彈塑性變形或碎裂變形。

(2)斷裂活動與鬆散堆積體之間的關係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鬆散堆積體常沿斷裂線狀分佈,它們空間位置上的對應性,正說明斷裂活動對鬆散堆積體分佈格局的控制作用。斷裂錯動是地殼內動力作用的結果,容易造成區域性構造應力集中,在斷裂帶周圍產生一定大小且不斷變化的位移場和形變場。隨著形變的不斷積累,地質體內部將發生破裂,其連續性和完整性會遭到破壞。斷裂的長期活動對於斷裂帶及其周圍的地質體而言,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力源。因此,凡斷裂所經過部位岩石一般都非常破碎,可為鬆散堆積體的形成提供大量的物源。如三峽庫區巫山移民新城址、奉節寶塔坪和金沙江虎跳峽兩家人等地段都遭受到強烈的斷裂作用,導致巖體破碎,形成了大型複雜鬆散堆積體;而虎跳峽河段90%以上的堆積體發育在距離斷裂500m的範圍內(劉衡秋,2006)。

(3)巖性組合與鬆散堆積體之間的關係

鬆散堆積體主要發育在斜坡地帶,尤其是上陡下緩的複式斜坡,最有利於鬆散堆積物的發育與分佈。一般斜坡下部在25°以下,上部陡峭部分在38°以上,如川藏公路的波密地區、金沙江龍蟠地帶以及兩家人地段。這與構成斜坡的岩石型別有密切的關係,上硬下軟的巖性組合是形成此類斜坡及發育大型鬆散堆積體的最佳條件(殷躍平等,2000;張加桂,2001)。一方面上部堅硬脆性岩石如灰巖或泥質灰巖受斷裂錯動的影響,地形陡峭,巖體也更容易碎裂化,不同成因型別的斜坡破壞方式均可形成大量的鬆散堆積物;另一方面下部巖性較弱的岩石在河流(側蝕)作用下易形成寬緩的平臺,且利於賦存大量外來物質。如金沙江兩家人地段斜坡上部為上泥盆統大理岩,下部為片岩和千枚巖;三峽庫區巫山新城址區鬆散堆積體斜坡和奉節縣寶塔坪滑坡下軟(T2b2)上硬(T2b3)的“易滑地層組合”,其中T2b2為巴東組二段鈣質泥岩,T2b3為巴東組三段中厚層泥質灰巖、白雲質灰巖。

4.1.2 典型堆積體斜坡形成機理剖析

4.1.2.1 兩家型鬆散堆積體的成因機制

(1)基本地質背景

該堆積體位於虎跳峽兩家人村附近金沙江河谷左岸,距規劃中的上虎跳壩址下游約2km。此處河流流向為NNE向,河道狹窄,河谷呈不對稱的“V”字形。右岸邊坡較陡,地形坡度大於60°;左岸邊坡上陡下緩,上部陡崖受斷裂控制,坡度一般在70°以上,下部較緩,斜坡坡角平均約25°。左岸地勢西高東低,東側谷底金沙江水面高程1800m左右,後緣第一岸坡高程在3500m以上;兩岸階地極不發育,屬典型的高山峽谷重力侵蝕地貌。

堆積體處在近SN走向玉龍-哈巴復背斜SW翼,其下伏基岩下段為時代不明的灰-灰白色含絹雲片岩、雲母石英片岩,夾深灰-黑灰色絹雲片岩、絹雲千枚巖,為一套復理式砂泥岩的中等區域變質岩(M),巖體產狀為NW350°∠45°;2100m高程以上為白色上泥盆統的大理岩(D2),垂向節理裂隙發育。大理岩與片岩之間呈斷層接觸,為虎跳石斷裂,屬壓性斷裂,斷層總體產狀為NE5°~10°∠65°。此處基岩斜坡地層結構屬上硬下軟的二元結構陡傾反傾型別。

本區屬受季風影響的性高原氣候區,乾溼季節分明,氣溫垂直變化顯著。2000m以下為乾熱河谷區,年降水量小於700mm,汛期5~10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0%;海拔2000~3000m的中高山區氣候溫暖,雨季溫溼多雨,旱季晴朗乾燥;海拔3000m以上高山區氣候寒冷,常有積雪和冰凍。地下水型別以玄武岩孔洞裂隙水為主,水分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雨和冰川融水。

(2)形態與物質組成

該堆積體兩側以兩家人沖溝和水閘壩沖溝為界,分佈在2000~2500m高程之間,最大高差近600m,平面形態為順河谷方向延伸的條帶狀(圖4.1.1),總面積約0.69km2。堆積體為上下薄,中間厚,平均約80m左右,總方量約0.55×108m3,堆積體下伏基岩(M)面坡度起伏大,呈上下陡、中部緩的形態(圖4.1.2)。

圖4.1.1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平面示意圖

圖4.1.2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Ⅰ-Ⅱˊ地質剖面圖

堆積體由第四紀鬆散的或相對鬆散的岩土體構成,物質成分為碎石或碎塊夾細粒土(圖4.1.3),並夾有零星的巨大塊石,土石比一般為3∶7或4∶6。碎(塊)石成分以灰巖為主,主要來源於後緣D2堅硬結晶灰巖及大理岩地層。岩石呈微風化~中等風化狀態,其直徑大小不等,一般為0.1~1.0m,大者可達10m以上,細粒土主要以粘土為主。

圖4.1.3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的物質組成

(3)結構與變形特徵

兩家人堆積體內部結構已基本解體呈破碎巖塊堆積狀態,塊石間有孔隙,或部分填充不密實,透水性強。在堆積體範圍內零星出露有體積較大的岩石露頭,在公路開挖而形成的剖面上觀察均為堆積體中的巨大塊石。這些塊石的岩層產狀變化較大,多數與下伏基岩產狀不一致。地表流水侵蝕非常強烈,在堆積體表面發育有數條規模較大的沖溝(見圖4.1.4),一般呈“V”字型,溝寬10~40m,深10~30m。該堆積體結構鬆散無序,部分範圍內隱約可見灰岩層的相對層序關係,說明其成因型別的複雜性。在垂向剖面上具有自下而上的層次性,即下部岩土體主要為巨大的碎裂塊石組成,甚至保留了基岩的特徵;上部岩土體主要為含碎塊石的細粒土,表現形式為碎屑流;中間岩土體則介於兩者之間,反映物質分佈的非均一性(圖4.1.2)。

據野外實地踏勘查證,兩家人巨型堆積體後緣和表面未見明顯拉張裂縫,民房牆體未見拉裂現象,中下部坡體未見鼓脹變形,只是在沖溝邊緣可見區域性滑動和崩塌跡象;堆積體前緣沿公路一線,由於公路開挖,導致邊坡崩滑(圖4.1.5);特別是在雨季,公路常因崩塌、滑坡而受阻,值得說明的是這類區域性崩滑均因人類工程活動造成。堆積體結構鬆散,後期淺層滑坡改造頻繁,曾於1992年7月雨後變形破壞產生滑坡,滑體內塊石架空,坡陡臨空條件好,水文地質條件相對複雜。在大暴雨、強震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引起堆積體下滑阻塞金沙江過水斷面(夏金梧等,1997)。

(4)堆積體成因型別

兩家人堆積體是在複雜而特殊的氣候、地質和地貌條件下形成的。據野外詳細調查和鑽孔資料揭露,其主要表象如下:①在堆積體同基岩之間不存在類似滑坡的、連續的主滑帶;②在剖面上具有自下而上由巨大塊石-碎石-細粒土夾碎石的堆積層序;表層岩土體非常破碎,風化強烈,呈碎屑流運動形式,屬於風化崩坡積堆積體;③堆積體區域性範圍可見灰岩層的相對層序關係,反映區域性下滑的特點;④M片岩與D2大理石化灰巖之間呈斷層接觸,受構造錯動的影響,巖體破碎,易於發生重力崩塌、塊體位移,鬆散堆積體內塊石即是崩塌的產物,層理消失,塊體排列雜亂;⑤在堆積體的前緣零星分佈有河流相砂卵石。對於這種成因型別多解的特性,本文認為兩家型鬆散堆積體不是單純的滑移型,也不是純粹的重力崩塌或崩坡積形成的堆積體,而是一種由崩塌堆積物、滑坡堆積物、風化坡積物和河流相沉積物混雜的複合地質體(劉衡秋等,2005)。

圖4.1.4 堆積體內發育的沖溝圖

圖4.1.5 公路開挖造成的崩滑現象

(5)成因機制分析區域新構造運動強烈,以間歇式快速抬升為主要特徵,從而造成河流下切和側蝕作用交替增強,併成為河谷斜坡演化的重要動力。本段河谷斜坡下段由軟弱岩層(包括片岩和虎跳石斷裂帶破碎灰巖)組成,在河流側蝕作用下易形成寬緩的平臺,為外來物質的賦存堆積提供有利的空間條件,同時河流沖刷作用會形成河流相砂卵石層,部分儲存在堆

積體前緣底部,增加了堆積體成因型別的複雜性。堆積體後緣陡崖受楚波-白漢場斷裂控制,在地殼快速抬升運動作用下,斷裂活動加劇,使得斷裂帶附近巖體產生破裂,形成大量的節理或裂隙,導致巖體的強度和剛度降低,並且裂隙的產生和增多更有助於風化作用和被水軟化,加速坡體的失穩破壞。由於斜坡上部灰巖屬於中等~偏高模量和強度的巖體,其儲能條件很好,在應力釋放時回彈變形大而易產生變形與破裂。此外,斷裂活動引起的垂直位移造成斷裂帶及其周圍地形的高差懸殊,隨著斷裂的不斷活動,坡體更陡(目前坡度在70°以上),臨空面更高(1000~1200m),結果重力對坡體的作用加強,引起坡體變形破壞。在降水、地震等動力地質作用下,陡崖上破碎巖體易於發生重力崩塌或巖體傾倒滑移,從而為斜坡下部鬆散堆積體的

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質來源,經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形成大型複雜鬆散堆積體。兩家人堆積體規模巨大,其形成過程是很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地殼抬升、河流側蝕、斷裂活動、地震、降水和風化作用等內、外動力作用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和控制堆積體的形成,其中,地殼抬升運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他動力地質作用方式和強度,如地殼抬升促使斷裂活動加劇,巖體結構面發育,從而有助於風化作用和水動力作用,並且當有地震發生時,巖體變形破壞效應更加明顯。儘管每個動力作用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實質上該大型堆積體是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相互交替或並行作用的產物(劉衡秋等,2005)。綜合基本環境條件和堆積體形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動力地質作用,本文認為兩家型鬆散堆積體的形成基本上受控於三個基本條件,即地殼間歇式抬升與河流側切,有利於形成向河谷方向的臨空面;巖性軟弱,在河流側蝕作用下易形成寬緩的平臺,為堆積體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儲存空間;後緣山體陡峻,巖體強度高,應力釋放時回彈變形大,受斷層活動的影響,巖體破碎,可提供大量物源,為堆積體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其成因機制可概化為如圖4.1.6所示。兩家人堆積體在虎跳峽左岸具有代表性,研究其成因機制對於峽谷地帶鬆散堆積體斜坡形成演化具有借鑑意義。

圖4.1.6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形成機制圖

4.1.2.2 滑石板堆積體滑坡形成機制

(1)滑坡體的基本特徵

滑石板滑坡位於下虎跳峽哈巴雪山大具鄉一側,距下虎跳擬選壩址下游不到2km,地理座標為東經100°18″,北緯27°21″。滑坡體的平均寬度150m,軸線長約300m,厚度約30m,總方量約135×104m3。該滑坡最近一次滑動是在1996年10月28日,滑坡體下滑300餘米衝入金沙江,在河谷中形成一座天然堆石壩,造成堵江斷流(圖4.1.7),部分滑坡碎屑體衝到金沙江對岸,爬高近100m(唐川等,1997)(圖4.1.8)。

滑坡所在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斜坡陡壁第一裂點高度在2500m左右,2000m以下為一坡度較緩的凹槽,滑坡體就堆積在此凹槽內(圖4.1.9)。滑坡平面形態呈掃帚狀,沿凹槽向上呈收縮之勢;後緣高程約2000m,向河谷方向伸展至高程約為1650m處。滑坡體軸向S70°E,總體坡度24°左右(圖4.1.10),後緣陡壁可見滑坡的殘留碎石和泥土。

滑坡體的物質成分以崩坡積成因的塊石為骨架,內含(夾)大量碎石和少量泥土,土石比為3∶7或4∶6;碎石成分以灰巖為主,次為泥質灰巖。碎(塊)石呈風化~中等風化狀態,其直徑大小從幾毫米到數十釐米不等,一般為數釐米。滑坡體物質主要來源於後緣懸崖陡壁崩落的碎(塊)石,因碎(塊)石含量多,泥土比例小,坡體結構鬆散,膠結程度很低。受重力分選控制可見上細下粗的堆積韻律;土石混雜堆積體孔隙度大,透水性強而不均一。地表流水侵蝕非常強烈,在滑坡體表面發育有縱向沖溝,深度為數十釐米左右。

圖4.1.7滑坡造成金沙江堵塞

圖4.1.8 滑坡碎屑體衝到河谷對岸

圖4.1.9 滑石板滑坡發育分佈圖

滑坡體兩側均可見基岩出露,分屬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層,它們構成滑坡體的側向面。南側為石炭系灰白色大理岩,產狀為92°∠45°,巖體中裂隙發育,裂隙面為二組節理,其產狀分別為70°~80°∠60°~75°、330°~340°∠70°~80°。北側為二疊系灰色大理岩,走向與石炭系大理岩基本一致,傾角約20°。兩套岩層之間呈斷層接觸,二疊系大理岩逆衝在石炭系大理岩之上,受斷層擠壓影響,巖體內褶曲發育並沿坡向上尖滅。滑床為斜坡堆積物與綠泥石片岩之介面(圖4.1.11)。

(2)滑坡體形成機制分析

ⅰ)基礎條件

在我國西南地區江河沿岸斜坡普遍存在著由崩坡積、風化卸荷、殘坡積和衝洪積等複雜成因形成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這類鬆散堆積物是介於土、巖之間的過渡介質型別,由於其力學強度低,穩定性差,成為“易滑體”(劉衡秋等,2010)。滑石板滑坡作為該地區崩坡積鬆散堆積體滑坡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的基礎條件包括:

a.特殊的地形地貌為滑坡提供了有利的臨空條件

新構造間歇式抬升運動,配合長期的、緩慢的河流沖刷作用下,形成區域左岸特殊的上陡、下緩的複式斜坡,一般下緩在25°以下,上陡在38°以上。這種特殊斜坡有利於崩坡積物的發育與分佈,為鬆散堆積體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臨空條件。

圖4.1.10 滑石板鬆散堆積體滑坡平面示意圖

圖4.1.11 滑石板滑坡Ⅰ-Ⅱˊ地質剖面示意圖

b.崩坡積物是形成滑坡的主要載體

後緣懸崖陡壁巖體受斷層錯動的影響,裂隙發育,風化強烈,在自重作用下容易崩落,堆積在下部緩坡地帶。由於結構鬆散,堆積物本身穩定性就差,在達到一定厚度之後堆積體因自重作用具有足夠的下滑力。因此,崩坡積物的堆積是滑坡的前提,大量的鬆散堆積體成為滑坡的主要載體。

c.軟弱岩層構成滑坡的滑移控制面

軟弱岩層是形成滑坡的不利內在條件。滑石板疏鬆堆積體的底板為巖性軟弱的綠泥石片岩,該岩層遇水極易軟化和泥化,透水性極差,加之傾向坡外,不利於鬆散堆積體的穩定。片岩與堆積體之間的接觸面是淺部地下水的彙集與徑流帶,在降雨時斜坡體的水壓力迅速增大,大大降低片岩的抗剪強度。綠泥石片岩構成本區的一個主要軟弱結構面,易形成滑坡的控制性滑移面,這是導致斜坡失穩的一個重要因素。

d.斷裂構造對堆積體形成的控制作用

滑石板斜坡地帶發育有一逆斷層F,二疊系大理岩逆衝在石炭系大理岩之上(圖4.1.12)。該斷層屬研究區一級結構面,一方面對當地主要地貌單元的形成起決定作用,加之水流的沖刷作用,形成向河谷方向的臨空面,較高的重力勢能為巖體崩落創造了基本的運動條件。另一方面斷層起碎化巖體的作用,岩石鬆動破碎,受自重作用向坡下方向源源不斷提供大量的破碎岩石,堆積在下面的緩坡地帶形成鬆散堆積層,為滑坡提供物源。斷裂構造對該鬆散堆積體滑坡的形成起直接的控制作用,它的活動性決定了崩坡積鬆散堆積體變形破壞的形式和規模。

圖4.1.12 堆積體上緣陡壁上發育的逆衝斷層

ⅱ)堆積體滑動的內外動力作用分析

斜坡地帶的第四系崩坡積物,由於其結構鬆散性而易於變形破壞;它對內、外動力作用(降雨、地震和人類工程活動等)非常敏感,易於受降雨形成的流水沖刷、侵蝕、入滲作用以及地震的影響而改變其穩定狀態。

a.降雨對滑坡的觸發作用

滑坡區的地形、地貌十分有利於地表水的匯流和下滲。崩坡積體結構鬆散,孔隙度大,大氣降雨可直接滲入坡體。由於堆積體底板為透水性差的順坡向層狀綠泥石片岩,地下水難以下滲,只能在坡體中運動,形成上層積水,造成強大的動水壓力及孔隙水壓力,坡體與片岩之間介面的力學強度降低,抗滑力下降,促使坡體向下滑坡。滑坡前為長達5個月(6月初~10月初)的降雨期,據永殼氣象站(海拔1920m)1996年9月20日至10月27日的降雨資料統計,總降雨量為165.2mm(圖4.1.13),降雨的誘發作用促使堆積體產生整體式滑動。因此,降雨是觸發該滑坡發生的一個主要因素。

圖4.1.13 1996.9.20~1996.10.26日降雨量統計圖

b.地震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

研究區最近的一次地震活動是1996年2月3日麗江MS=7.0級地震,滑坡區距離震中大約25km,地震烈度Ⅷ度(韓新民等,1997)。受短暫突變的地震力反覆衝擊,此次地震對滑石板崩坡積堆積體結構的擾動還是很明顯的,雖然沒有明顯導致堆積體滑動,但堆積體的穩定性會大大降低,整體處於臨近斜坡失穩狀態。

唐川等(1997)稱滑石板滑坡為地震滯後型滑坡,但從降雨和地震的影響來看,滑坡前一個多月中,日最大降雨量為60.5mm(10月4日),降雨強度並不是很大。因此,我們認為滑石板滑坡是降雨和地震雙重作用而誘發產生的。地震動促使堆積體斜坡變形破壞,穩定性下降並臨近失穩狀態,雨季到來時,雨水沿孔隙滲入,堆積體附加荷載增大,並且水體使片岩軟化,孔隙水壓力迅速增大,造成堆積體整體式滑動。

(3)滑坡演化過程

根據滑石板堆積體滑坡的發育特徵,該滑坡的形成經歷了先堆積後滑動的過程。其演化的全過程是極其複雜的,但本質上是抗滑力F和下滑力F'矛盾的對立和統一過程(下滑力與抗滑力平衡破壞而導致滑坡)。因此,為了簡化演化過程的概念模型,將該滑坡的形成演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圖4.1.14)。

1)碎石體堆積階段。滑石板懸崖陡壁崩落物質加荷於後緣堆積體,部分順坡滾落堆積在下面滑坡地帶,且厚度逐漸增大;由於崩坡積堆積體屬土石混雜堆積,結構鬆散,本身就處於非穩定狀態,因而堆積的厚度越大,其穩定性就越差;潛在滑移體的下滑力F'逐漸增大,但總體上是抗滑力F大於下滑力F',其區域性雖有一定的變形,但整體仍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2)自然休止狀態。鬆散堆積體達到足夠的厚度,整體處於失穩的臨界平衡狀態,對外界擾動作用非常敏感。此時抗滑力F基本上等於或略大於下滑力F',潛在滑體以自然休止角38°~40°堆積在斜坡上。

3)顯著滑動階段。潛在滑動面的抗剪強度受不利因素(如強降雨等)的影響而下降,抗滑力就會降低,水壓力等不利因素又增加下滑力。當整體抗滑力F小於下滑力F'後,堆積體從蠕變、潛移而發展到加速運動,而當位移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整體滑動突然發生。下滑後的鬆散堆積體厚度變小,因自身組織的不斷調整,下滑力急劇下降,此後抗滑力大於下滑力,斜坡體由不穩定轉向穩定的逐漸變化過程中,進入新一輪崩落堆積階段。經持續而又長期的堆積並達到足夠的厚度或臨界平衡狀態後,在環境因素變化下又會產生類似上述的破壞失穩滑動。

圖4.1.14 滑石板滑坡形成演化過程圖

生產五斜面針頭的公司

生產五斜面針頭的公司是諾亞制針專業。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訊顯示:外貿出口獸用針,工業用針頭,實驗用加長針頭,色譜用針,點膠針頭,各種規格側孔針頭,各種異型針頭,銅座不鏽鋼針頭,注射針管,各種異型穿刺針管。

斜面上鑽孔都有些什麼方法

針對加工的孔徑0.8孔,如果長徑比小於5,採用常規方案即可,常見的例如設計鑽模,要注意的是要採取高轉速慢進給這樣可以有引導部分防止直徑太小而發生鑽頭折斷。

如果機床鑽頭軸線無法與孔軸線擺成同向,就得用手電鑽加工了,同樣要先用衝子在孔位打眼定位。衝子眼要打深點才能起到定住下鑽位的作用。單件,最省錢、最簡易的辦法還是這個笨辦法好。

擴充套件資料:

鑽孔用的夾具主要包括鑽頭夾具和工件夾具兩種。

鑽頭夾具:常用的是鑽夾頭和鑽套。

鑽夾頭柄部是圓錐面,可與鑽床主軸內孔配合安裝;頭部三個爪可通過 ;緊固扳手轉動使其同時張開或合攏。鑽套用於裝夾錐柄鑽頭。鑽套一端孔安裝鑽頭,另一端外錐面接鑽床主軸內錐孔。

輸液瓶中有瓶塞,你會怎麼辦?請教教?

輸液瓶的瓶塞的硫化時間為60s--120s,材質為丁基橡膠或溴化丁基橡膠等!!

標籤: 斜面 孔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pw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