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

潮汕地區的民俗非常豐富多彩,包括傳統節日和習俗。

除了一些已經消失的中原習俗外,潮汕人還保留著盂蘭節、中秋燒塔、新年燒龍等特色習俗。

冬至也是潮汕人非常重視的節日,有“挲圓”、“拜老公”、“掛冬紙”等民俗專案。

此外,潮汕人還有品茶、剃胎髮、七樣菜等獨特的食俗和儀式。

這些民俗反映了潮汕人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也是他們驕傲的地方。

潮汕地區的民俗非常豐富多彩,包括傳統節日和習俗。

除了一些已經消失的中原習俗外,潮汕人還保留著盂蘭節、中秋燒塔、新年燒龍等特色習俗。

冬至也是潮汕人非常重視的節日,有“挲圓”、“拜老公”、“掛冬紙”等民俗專案。

此外,潮汕人還有品茶、剃胎髮、七樣菜等獨特的食俗和儀式。

這些民俗反映了潮汕人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也是他們驕傲的地方。

冬節: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

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

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習俗。

勞熱:勞熱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

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

潮汕婚俗:潮汕婚俗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

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

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吊燈習俗: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

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出花園: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成人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冬操麼節: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來自小過年。

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

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措調培東戰適派紙”)習俗。

勞熱:勞熱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來自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

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愛誰器距蒸垂外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

潮汕婚俗:潮汕婚俗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

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

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吊燈習俗: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

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出花園: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房棉正們世七成人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易要雖施代杆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

潮汕的習俗有哪些?

潮汕的習俗: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

2、剃胎髮

在潮汕大部分地方,嬰兒出生滿月時,長輩要為其剃胎髮。也有些地方是在嬰兒出生12日時進行。新生兒的第一次剃頭歷來被看作是一件喜事,剃了孃胎裡帶出來的胎毛,終於可以“從頭開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髮的儀式嚴肅而隆重,講究一定的規矩。

3、七樣菜

七樣菜是潮汕民間頗具特色的一種食俗,這種用七種不同品種的蔬菜煮成的菜餚,有“新春發大財”的寓意。雖然味道比較怪,但主要是為了過年圖個吉利頭。

4、打油火

“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種風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須請師公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閤家居住平安。這是潮汕鄉下入厝的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

5、出花園

出花園是指當男女孩長到15歲時,便接受這樣一種儀式的洗禮。關於“出花園”一語的由來,普遍認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個五彩繽紛的花園裡,直至15歲到來,宣告童年時代向另外一個時代的轉變,所以要從“花園”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門檻,從此要對自己,對社會負責。

潮汕文化特點:

1、民間性。

如潮劇、潮汕音樂、潮汕民俗、潮汕民間文學等,皆植根於海內外潮眾,深受海內外潮人鄉親的歡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為海內外潮人所喜愛,在海內外潮人日常飲食中十分普及。

2、相容性。

潮汕文化既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的優良傳統,又吸取古代南粵土著文化的優良成分,同時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優良成分,互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群體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魄。

3、精細性。

潮汕木雕、石雕和美術陶瓷,都十分精細雅緻。潮汕農藝具有潮汕婦女一絲不拘細緻繡花的風格。潮陽英歌舞中108條好漢,皆有獨特的臉譜、服飾和性格,十分精細。

4、開拓性。

潮劇吸取了不少古典戲劇和潮汕民間音樂、舞蹈等不少優秀成分,創造而成為富有特色的劇種。潮汕音樂既儲存中國古典音樂的精華,又吸收民間音樂的優秀成分,創造而成為民間很喜愛的音樂。

潮汕的風俗

潮汕的風俗有遊神賽糖獅、分家風俗、青龍廟會、奉財神、送春籃、吃年夜飯、祭祀、元宵插榕、穿蔗巷、饒平彩青、祭拜“五穀主”等。潮汕民俗繁多,而且,這也是潮汕人一直驕傲的地方。除了傳統的節日外,他們還保留著盂蘭節。另外較有特色的還有“人節”食七樣羹,澄海賽大豬,鹽灶拖神等等習俗。

潮汕人在農曆二月七年級,潮州市潮安區鳳塘鎮後隴村舉行一年一度的“賽糖獅”民俗活動。鶴隴賽糖獅的習俗由來已久。古時鶴隴盛產甘蔗,每年在冬季糖寮榨甘蔗之後,就會用紅糖和花生製成供品敬奉神明。而獅子形態威猛,能坐鎮山埔保豐收,所以供品都做成了獅子形狀,祈求神明保佑作物豐收。因此,這裡很多人家都會製作糖獅。

潮汕的家庭有分家的習俗,指把一個家分開,分成若干個家。一個完整的家解體,幾個新的家庭成立、誕生。分家,主要是分財產。財產中,主要分固定資產和資金,即父母的積蓄,父母的私產。俗話說:"樹大分杈,子大分家。"潮俗“分家”從儀式到內容等有顯著的地方特色。

潮汕地區不論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向有奉拜“財神爺”的風俗。民間的傳說財神是范蠡,傳說奉拜“財神爺”,能招財進寶,生意興隆,於是,這一天的商戶“老闆”、“頭家”們,大辦“三牲”禮品,虔誠跪拜,禱告許願,舉拜時人們常常用一截大木炭來插香,因在人們的意念中,“炭”的正音與潮語的“賺”諧音。傳說宴席越豐盛,請的人越多,今後生意越是發展興隆。

送春籃是潮汕地區春節期間一個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所謂春籃(木盛)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木盛)”。大年七年級,孃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木盛)中,然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這就是俗稱的“送春”。

潮汕特色的風俗習慣

一、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二、勞熱 

“勞熱   ”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

“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三、潮汕婚俗 

潮汕婚俗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等儀式;滿十二天或滿四個月要行“歸寧”禮——“返厝”。頭、二“返厝”,新娘在孃家炊煙起時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孃家過夜。

四、吊燈習俗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五、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

潮汕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

潮汕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有紙影、南糖、草粿、腸粉、英歌舞。

1、紙影

潮汕地區的紙影戲,本是由南宋時期從福建地區傳入的紙影演變而來,後來逐步演化,從紙影到木偶,從平面到“圓身”,演變出著名的鐵枝木偶戲。

2、南糖

南糖是潮汕地區名點之一,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普寧南糖。南糖選料精闢,工藝獨特,貨真價實,別有風味。其主要用料是精選花生米、新鮮豬油、優質麥芽糖和白砂糖。

3、草粿

同屬潮人世代相傳的夏日清涼解渴傳統小吃,為“姐妹品種”。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草粿、豆花這兩種食品是許多人兒時記憶裡的美味。草粿色澤黑亮,豆花則白淨無暇,一黑一白,構成潮汕人夏日解暑小吃的主色調。

4、腸粉

腸粉是早餐宵夜皆宜的選擇,算得上是惠來人最喜愛的美食之一,畢竟幾塊錢就能解決一頓飯,好吃又不貴。經常聽到在外的遊子說最想念的家鄉的美食就是一條簡簡單單的腸粉,雖然每家店的製作用料不同,各有特色,但重要的是家鄉的味道。

5、英歌舞

英歌舞是流行於潮汕地區的一種舞蹈形式,可追溯到明代。演員造型為梁山泊好漢形象,舞蹈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舞后還有歌舞小戲,稱“英歌后棚”。

潮汕的風俗是什麼?

潮汕的風俗是:

1、冬節丸

冬至是中國農曆每年24個節候之一。地處地球北半球的中國,這一天是全年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

過了這一日,白晝時間逐日增長,直至來年的夏至過後才逐日縮短。後來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一年之首後,才將冬至稱為亞歲。

潮汕人說冬節是小過年,也即亞歲之意。又說:“食了冬節丸增一歲。”都有過了一年的意思。民間傳說謂古代死囚都在冬至前處決,若過這一日必將再延一年,囚犯家屬乃送湯丸給食為賀。

民間相傳成習之說不足憑,而“冬至陽生春又來”,才是民俗賴以產生根源。因是“冬至陽生”,故是一年的重要節日,必祭必賀。潮俗此日,除三牲粿品祭拜祖宗外,必有人人晨食冬節丸之舉。

這天一早,主婦們就起床搓糯米丸,而且大小都來搓,人越多越吉利。大家圍著寬平的竹箕,喜氣洋洋,搓後即煮湯丸吃。

除人人吃湯丸外,還將湯丸喂牛喂狗餵豬,將丸粒粘在牛頭牛角牛身牛尾上,還將丸粒貼上在門頂、碓臼、爐灶、米缸、谷簟、犁耙、水車以及豬雞鵝鴨牛寮上,祝其平安過冬,新年健旺。

冬節丸有用粳米粉制的尖頭丸(俗稱尖米丸),但更多是用糯米粉搓成的糯米丸。制丸的米粉還要部分留著以待外出親人回來時食用,以慶團圓。

2、潮汕的“出花園”

男子到二十歲時,要選擇吉日,選擇替他加冠的大賓,然後舉行加冠禮儀。這就是古代的成年禮。

潮汕的冠禮至清代時在做官人家中也只是“存其名”,在一般平民百姓中早就廢止了。但潮汕有一種近似成年禮的禮儀“出花園”,至今還相當流行,不過它不分男女。

潮汕人認為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園裡的。孩子長到了十五歲,就得擇吉日舉行“出花園”儀式。

這一日,要採來十二樣不同的鮮花,浸在水裡給孩子沐花水浴,讓芬芳洗淨身上的孩子氣;紮上母親親手縫的新腰兜,腰兜裡壓著十二顆桂圓和兩枚“順治”銅錢。

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雙紅皮木屐,還讓孩子跨出花園,一帆風順。還要拜床上的神“公婆”。這時要在床放上一隻淺沿的大笸籮,用米筒盛滿米、插上三炷香。

前面擺上十二碗甜薯粉圓、十二盅烏豆酒以及紅桃(桃形果)、發果(發糕)、三牲(魚、豬頭、三鳥)。男孩子供的三鳥是一隻公雞,象徵著朝氣勃發,女孩子供是母雞,祈求將來能生兒育女。

拜“公婆”有個來歷。元朝時,元兵攻陷潮州之後,強迫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元兵無惡不作,霸佔民婦為妻。老百姓忍無可忍,一箇中秋之夜,一齊行動,都把家中的元兵打死。

傳說,元兵的陰魂不散,時常作祟,對幼小的孩子進行報復。後來,為了孩子平安,只得承認這些陰魂為祖宗,供起他們的靈位,祭祀他們。

母親還得代表孩子帶上供品,到街頭巷尾的廟宇祭祀與孩子“廝守”在一去的“花公花奶”,答謝他們看護庇佑之恩。

這一天,出花園的孩子不能跑到當空之下,要躲在屋子裡。這實際是要他從這天做起,不再貪玩,做個循規蹈矩的孩子。

這一天,還用用供果、三牲宴請親戚朋友。“出花園”的孩子要以大人相待,破例讓他坐到席上的大位,象徵著孩子已成了家中的棟樑。席間,親人們要向孩子祝願,贈寄美好的期望。

從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園牆,告別了花香鳥語、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而又懵懂無知的童年,標誌著他(她)進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3、小孩入學吃“聰明蛋”

小孩上學的第一學期(即第一次上學),外婆家都要給外甥或外甥女做“聰明飯”、買書包,父母親要給獨生女煮“聰明蛋”。

“聰明蛋”顏色是粉紅色的,還要有蔥(聰)、蒜(算)、豬肉。雞蛋帶蛋殼煮熟染上紅色,就叫“聰明蛋”。要取雙數。“聰明飯”和“聰明蛋”,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

4、好事送禮要成雙,歉事送禮可奇數

一般贈送禮物,數量要偶數。俗稱“好事成雙”。如過年給長輩和小孩送壓歲錢,節日農家親友互送粿品,給友人送水果,給產婦送豬肉雞蛋等營養品,多寡不論,數量必定要偶數,不取奇數。

但如果是賀歉喜即賀過運,如送一條豬肉加上一粒雞蛋卻可去慰問剛剛康復的病人。一粒雞蛋象徵被慰問的友人已經過了一個倒黴的運氣,走上了一個好運。

送奇數的禮品賀歉喜,但不能有“九”數,潮汕音“九”與“狗”同。因此,是一大忌。

5、潮汕小孩的禁忌

潮汕地方,小孩子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禁忌。

忌提老鼠尾。潮汕人認為小孩15歲之前為未成年,不可提老鼠尾巴,否則長大後手要發抖,寫不好字;也不可吃雞爪,說長大會抓破書。

年前忌食魚卵,因魚卵狀如秤星,如果吃了會辨不清秤星,不會使秤。

小孩忌往火堆上小便,否則便玷汙了火神,火神見怪後,使生殖器發生紅腫。

小孩忌大便後用字紙、書紙、信紙擦拭。否則是對孔聖人的不尊重,長大後會笨頭笨腦,讀不好書。

小孩忌吃飯時捧碗邊走邊吃,否則長大後讀書辦事精神不集中,人稱“魂不守舍”。忌在吃飯時服,否則長大後記憶力差,易忘事。

小孩忌用盤、碟當碗盛飯,否則長大後“腸肚淺”,器量小,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成不了大器

小孩吃飯用筷子忌握在筷子的末端,說握筷子低娶老婆近在屋邊,握得太高或握在筷子的末端,娶的老婆會在遙遠的異鄉。

小孩吃飯忌把筷子插在飯碗上,因為狀如燒香祭神,不吉利。

小孩吃飯時忌用筷子敲打碗邊,此舉是窮相,因為乞丐在討食時才用筷子擊碗沿。

小孩用餐夾菜忌“遊筷”,即夾菜時拿不定主意,在席上游動,意味心神不定,長大後辦事不認真,成不了材。

潮汕人有哪些風俗習慣?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菸茶。敬菸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菸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菸。潮人好臉子,敬菸要用高階煙,若無高階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菸,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菸,就給客人捲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菸捲菸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菸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潮汕人(英文名:Teochew people,Hokkien),即明清時期所稱河洛人,近代所指潮州人,當代民系學裡所指河洛民系、潮州民系、潮汕民系,系歷代從中原南下福建後遷入粵東地區的早期漢人後裔,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成名於海外,當代絕大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約一千萬,常住國內其他地區的潮人超一千萬,遷居海外的則有一千多萬,故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說,該群體在海內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近代以來享有盛譽,為各國元首所重視。

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他們在各大領域尤其是商界成就顯著 。故早在上世紀初便被譽為"東方猶太人" 。

潮汕地區的前身是有著共同語言及民俗文化的潮州八邑地區 ,即今潮汕三市(1991年,汕頭市 分置為潮州市,揭陽市和汕頭市)和豐順縣,廣義上還包括汕尾市,另在過去的定義中還分佈加入潮州第九邑大埔縣、漳州市南部。

近年來,潮汕三市已逐步落實同城化,並討論構思規劃潮汕城際軌道。2013年3月,關於合併潮汕三市並升級為副省級"潮汕特區"的提案已提交全國討論。2014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商會會長兼陳經緯再度提案,建言潮汕三市合併 。

有關於潮汕民風和民俗的資料

1,潮汕婚俗

潮汕婚俗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2,吊燈習俗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3,禮“出花園”

“出花園”這一潮汕禮,幾百年來成為孩子成長必經的習俗禮儀。其中有著傳統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2009年,潮州“出花園”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擴充套件資料

潮汕民藝:

1,澄海燈謎

澄海區“燈謎之鄉”“版畫之鄉”“動物舞蹈之鄉”揚名海內外,澄海燈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陽美火把節

揭陽陽美漢族人家也有自己的火把節,且源遠流長。旨在祟仰前賢高風亮節,陶冶村民道德情操,弘揚恪守信義、忠孝仁愛美德。“陽美火把節”被列入揭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潮汕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潮汕

潮汕的風俗習慣

潮汕地區有句話叫:“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潮汕人多於這些節日回家與親友團聚,增進彼此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五天。春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綵。吃團圓飯。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潮汕人叫“正月半”,歷來有“小七年級,大十五”之說。當天家家戶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節目主要有:營老爺、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清明節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過紙”。舊時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用紅漆油出新石碑號,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黃白兩色紙條,舉行祭禮。

端午節

潮汕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潮汕賽龍舟分“真龍”和“假龍”兩種。在包粽方面則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簷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施孤”、“鬼節”,也叫“盂蘭勝會”。“施姑”當天,潮州人或以村為單位搭臺“施孤”,或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1.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畏。”;2.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3.燒塔。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傳遞資訊)

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除夕

潮汕人稱之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節日活動是從祭祀祖先開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髮沐浴換新衣,然後開始祭祖。祭品和儀式,祭過祖先,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而後有“圍爐”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又叫“壓腰”)。和守歲諸環節。

勞熱

“勞熱 ”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潮汕婚俗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託媒提親 合婚定親

“提親”、“合婚”、“定親”,即“四禮”的“文定”。

“定親”又稱 “訂婚”、“行定”、“食定”,

行聘擇吉 操辦嫁妝

“行聘”又稱“送聘”,是比較隆重的禮節,婚書帖式、聘禮等都有嚴格規定。

“請期”也稱 “擇日”、“送日”、“提日”。

迎娶新娘 儀式隆重

最後一禮是“迎親(迎娶)”,迎親的程式繁多,儀式隆重。

除上述儀禮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等儀式;滿十二天或滿四個月要行“歸寧”禮——“返厝”。頭、二“返厝”,新娘在孃家炊煙起時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孃家過夜。 “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裡玩鬧的孩童了。

傳說記載:“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於明嘉靖年間潮州府狀元林大欽有關。

潮汕地區的文化習俗

潮汕地區春節習俗:

潮汕地區便有 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習俗活動。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 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撿閱百鬼。如果有惡鬼 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 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樑·宗懍《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 右鬱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鬱壘, 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 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廠 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的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 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 對弈。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 寶奏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 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 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 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鬱壘或兩員雄赳赳的戰將, 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鐗。執 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鐗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鬱壘畫 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 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 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 ·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 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 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 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 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潮汕對聯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七年級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裡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永珍更 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餘”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 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 於大廳,一家人入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場必須用松枝菝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 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 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 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財神,放鞭炮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彙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鐘響,鞭炮喧天,煙霧嫋嫋,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

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 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

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

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六、摜春(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

大年七年級,孃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樁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說的就是這種風俗。,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孃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裡,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託著紅盤,挨家挨戶於門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親鄰睦裡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孃家。七年級回孃家,俗以為對孃家不利。

七、家庭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遊神、遊鑼鼓、標旗和猜謎等。值得一談的是,春節期間以“賭”為樂的習俗。

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兜裡也都有錢。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圍著,更多的是“家庭賭場”,往往是一家老小圍聚一桌,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賭個天翻地覆,但最終是“肥水不流別家田”,因而有的是歡樂,沒有真正時的緊張和擔心。尤其是勞碌一年,難得有歡樂機會的家庭主婦們,更樂意趁此機會玩一玩。大多數家庭只賭一晚便不再賭了,只是舊俗不改罷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賭興,真賭下去,弄得“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天,賭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樂,要徹底改變這一惡習。

八、回孃家(食日晝)

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於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穀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諸路神仙上天的這段日子各鄉村的廟字還不能忘了上供。為什麼神靈上天了還要上供呢?因為上天的僅僅是各路神靈的“領導”,他們的手下還在“堅守崗位”呢!誰勤於祭拜,誰偷懶,他們會一一登記在案。

十、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七年級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髮,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髮同辦喪事聯絡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七年級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隨著時代的發展,潮汕人的婚禮已越來越富於時代氣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擺脫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習俗。然而,傳統婚禮還存在。 提親,亦稱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親,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紹女方情況,男方認可再到女方提親。合婚。這裡有兩個環節,雙方提親認可後,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寫成庚貼送交男方。三天內若男方家裡沒有發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鍋等,這叫做“三日好”。有這個好兆頭,男方才答應互換庚帖。換了庚帖再各自請人占卜合婚,確認男女雙方是相生還是相剋。 定親。合婚之後,就進入了定親階段,即由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定下親事。禮物通常是一對金耳環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項鍊的,還有白糖、麵條,這是表示訂婚的信物。女方在定親禮時,要給親朋鄰里分送糖果餅食,告知親事已定,定親後便行聘禮。 行聘,亦稱送聘。過去的聘禮,富有人家是金銀、綵緞、豬羊酒果;貧者則是檳榔、雞酒而已。潮州人把檳榔當作吉祥如意的象徵,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禮物。現代的聘禮包括實物和現金。實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麵條、大吉(潮州柑)、金銀首飾、布料、餅食等,但不能為奇數,務必偶數。現金也稱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數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禮,即把聘禮中的餅食部分退還,並回贈“鴛鴦蕉”、桔、豬心等。鴛鴦蕉即兩個並生的香蕉,象徵百年偕老;桔諧音“吉”,象徵大吉;豬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徵同心。雙方這時還要用對方禮物中的餅食鄭重其事地分贈給親朋鄰里,報告結婚喜期。親朋鄰里也要回贈禮物表示祝賀。 請期,行聘禮後,就要選擇結婚的日期,並轉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麼時候剪裁結婚禮服,什麼時候“挽面”,什麼時辰沐浴,什麼時辰迎娶等。請期所請的時辰大多在黑夜裡,潮俗保持黑夜迎親的婚俗,實是遠古的遺風。迎親,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也是婚禮中最主要的程式。迎親有兩種:一種是新郎迎親,另一種是男方請“好命人”代迎。這時,新娘往往放聲大哭,這叫“哭嫁”。一方面是為遠別父母親而哭,另一方面據說只有流淚,才能使孃家富裕。彩轎來到夫家門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腳踢轎,卷轎簾,拔下新娘頭上的如意,往新娘額上作勢欲扎。踢轎、扎如意,意在給新娘下馬威:今後一切須如夫意。這是夫權的暗示。接著新娘在伴娘攙扶下跨過門檻底下一堆燃著的“火煙”。新娘進門之後,要在婆家請來的“青娘母”陪伴下,與新郎吃“合房圓”,進洞房,上廳堂給長輩、平輩端茶行禮等。這時,青娘母應在旁誦祝頌歌辭 。 孃家在新娘迎娶當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湯贈與男方,願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給新娘送木耳豬心湯,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孃家親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孃家住上幾天,好好傾吐思念父母之情。這裡的姑娘出嫁時還有分贈“姐妹錢”的習俗。“姐妹錢”是由前來迎娶的新郎分贈給送新娘上路的弟妹們,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贈姐妹錢一對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離)”之意。 新郎在佈置新房時,要舉行莊嚴的“安床”儀式。安床之時宴請算命先生擇日,床頭朝向也有個講究。在安床時,要做“四句”以圖吉利。當新娘豔妝濃抹、將上花轎的時候,新娘孃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轎潑灑,邊潑邊念:“缽水潑上轎,新娘變新樣。”寄寓對出嫁新娘的祝願。不過,現在潑灑的當然不再是花轎,而是自行車或是摩托車、小轎車了。新娘的嫁妝中,過去還必須備有兩雙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趨”之意。新娘過門後,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廚,親自做一碗甜米飯,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後,請他們各嘗一點。據說,這碗甜飯,糖要從孃家帶來,做飯時還必須將一口自己的唾液摻進米湯中。當然,唾液摻米湯得悄悄進行,吃的人也不必多問。這一習俗意味著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飯,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處,生活和睦。 新婚三夭內,新娘子與公婆應避免相見。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將一小撮紅糖和一小撮由孃家帶來的泥土投入井中。這是為使新娘此後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鄰里和諧相處。 鬧洞房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婚禮的最是“鬧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閨房裡刺繡的,人們要從這些刺繡工藝品的手藝高低、數量多寡來品評新娘的靈巧與笨拙、勤勞與懶惰。你如果想一睹新娘的芳容,必須說出吉祥如意的“四句”,新娘才肯放下遮面的扇。也有一些生性詼諧的鬧客,運用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的手法,把個新娘弄得不知如何回答。 特殊婚俗 過去,潮汕地區還存在許多特殊的婚姻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形形式式的婚姻習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雖然尚存其名,但形式已經完全改觀。 指婚(也稱娃娃親):舊交或要好親友,由雙方父母作主,指定懷胎的二家嬰孩出世後若是一男一女即作未來夫妻,稱指腹婚。男女雙方長大後不管中意與否,由雙方父母擇日完婚,謂之‘轉屋”。

潮汕媳婦的禮法:

嫁娶時傳授家規:女子出嫁時,除父母長輩教以當媳婦的一般道理和知識外,有個儀式是要女兒坐在水缸上,然後才上花轎。此俗寓示女兒要像水缸一樣要“大器量”,心胸豁達,勿斤斤計較。

認米缸:聽翁姑介紹米缸位置、家中大小人口煮飯燒粥數量等。

採水缸:聽翁姑告知到什麼地方打水,水桶、桶擔鉤掛在什麼地方以及飲水如何保持衛生等。

攪米泔缸:用木棒攪拌,讓媳婦看看裡面沒有生米熟飯,示意不能浪費。

生火:教媳婦生火煮飯。習俗新娘進門要頂替翁姑或妯娌做飯。即使富戶人家有女傭煮飯,也要十二天,或一月或四個月參加做飯。

站著吃飯:新娘初到要尊老惜幼,開始站著吃飯,且要為長輩添飯。待四天,十二天,父母勸兒媳坐著吃或不必為長輩添飯時才免此禮。還有,如不可站門檻,不可坐正堂;捧茶要按賓主排輩。

洗衣服:須先洗男服後洗女服,先洗長輩衣服,後洗小輩衣服,先洗深色衣服,後洗淺色衣服等

潮汕飲食文化是潮汕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過程同創造出來的,它植根於千家萬戶,有著根其深厚的群眾基礎。這裡介紹一些潮汕地區的民間飲食習俗,目的是使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潮菜、潮汕飲食文化那深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以及潮菜、潮汕飲食文化和人民群眾密不可分的關係。 四點金: 四點金是潮汕民間最為普遍的一種飲食習俗。所謂四點金,即是把一隻白斬雞,在盤中或大海碗中,徹成雞形,然後在雞頭,兩隻雞翅、雞尾分別用食紅點上紅色。在潮汕,凡小孩出花園、婚宴、大龍船桌等喜慶筵席,都要上四點金,藉以寄託大的吉祥意義。這是因四點金雞頭、雞翅、雞尾都齊全,所以用其表達齊全、之意(在潮汕有的地方,四點金還要把兩隻雞小腿也擺上,這是潮汕各地習俗有所不同)。 冬節丸: 冬節丸是潮汕地區在冬至這一傳統節日的祭品、食品,它採用糯米粉加水搓成丸,放鍋中加紅糖或白糖煮成甜湯丸吃。 每年農曆十一月中旬,陽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這一日,就是我國古老的冬節。冬至是中國農曆每年二十四個節候之一,在中國古代,二十四節候是從冬至算起的,認為冬至前一天為除夕,冬至有春至的意思,在那時候的人們看來,冬至就是大過年,後來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一年之首後,人們才把冬至屈尊為亞歲,在潮汕地區民間,都說冬至是小過年,也即是亞歲之意。 按照潮汕地區的民俗,民間都稱冬至為冬節,群眾極為重視這一小過年。這一天一大清早,各家各戶都要搓冬節丸,一家男女老少圍著圓桌搓丸,氣氛十分熱烈,搓完後便將冬節丸煮甜湯吃,寓有閤家團圓之意。在潮汕地區,有些農村除人人吃湯丸外,還將湯丸祭拜祖先,喂家畜,將冬節丸貼在家畜的頭、角、身上,或者貼在門環、傢俱等上面,以祝祈平安過冬,來年健康興旺。 和潮汕地區冬至吃冬節丸相比,在北方地區則在這一天吃餛飩(類似潮汕的餃子),這是因為在古代,餛飩是北方民間祭祖的食物,而那裡的人們也認為“冬至大如年”,所以在這一天當然要祭祖,要吃餛飩了。這樣看來,北方人的吃餛飩和潮汕人的吃冬節丸,都有相同的原由了。 潮汕民間在冬至這一天有說小孩子“食了冬節丸大一歲”的說法,這是由於上面所說的,過去人們將冬至作一年之首,是大過年,所以吃了冬節丸,過了冬至,即意味著又過了一年,當然又是大了一歲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每年過了冬至這一日,官府就不再對死刑犯人行刑,所以在冬至這一天,死刑犯人的親友便以送冬節丸向犯人祝賀,祝賀他又增添一歲(多活一年)。 十六擺碟: “十六擺碟”是潮汕地區傳統婚宴擺臺習俗。十六擺碟是四盤鮮花,即以盤中盛剛摘下來的鮮花,如菊花、玫瑰等,每盤約有幾朵;四盤蜜餞,如甜橄欖、糖柑餅之類;四盤生果(水果),如雪梨、蘋果、潮州柑等;四冷菜,即盤中整齊地排皮旦、山棗糕、燻雞、醬核桃等食物。這十六擺碟,是在宴席大菜未上之前,已經整齊地擺在餐桌四周,上菜之後,這十六擺碟也沒有撒下來。十六擺碟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婚宴筵席的氣氛,不會讓人感到一桌筵席,只有零零丁丁幾個菜。 十六擺碟這習俗,在潮汕地區一直沿用到文化前,文化後,大概因為受到破“四舊”的影響,也就很少再見到了。 甜丸卵: 潮汕地區民間飲食習俗。在潮汕地區,凡新客、貴客、稀客如新女婿、新親家、歸僑、榮歸者、貴賓來作客,必先煮甜糯米湯丸敬客。在潮汕的揭東縣、榕城區一帶還要加2個或4個雞蛋,稱為食甜丸卵。即使已近午晚餐時間,也必先吃。作客的估量吃不完,可請主人打少一點或只吃兩個雞蛋,表示禮貌。 頭尾甜: 頭尾甜是潮菜筵席的一大特色。即潮菜的喜慶筵席,如婚宴、喬遷新居、開業誌慶之類的筵席,一般第一道菜和最後一道菜都要上甜菜,寓有從頭甜到尾的吉祥意義。 潮菜筵席的甜菜一般有“糕燒白果”、“金瓜芋泥”、“蓮子百合湯”等,有些喜慶筵席,還結合筵席的內容,給甜品起了吉祥意義的名字,如有些婚宴的頭道甜菜是“早生貴子”,其名字是從原料紅棗、花生、桂圓,蓮子中各取一字組成。還有如“甜百合湯”稱為“百年好合”。

潮汕地區的習俗?

潮汕地區普遍有“拜月娘”的習俗。以我成長的經歷來說,中秋的習俗包括以下這些方面:

(1)要做“反沙芋”,就是把芋頭切成塊,炸熟備用。熬製糖漿,等糖漿熬製的非常的粘稠,就把芋頭倒進去,翻炒多次,直至糖都全部粘在芋頭上面。然後等待芋頭冷清,就可以了。準備這些,是為了拜祖先用的。

(2)下午拜祖先。潮汕人但凡重要傳統節日,都是要先拜祖先的。會準備好鴨,魚,豬肉,這些俗稱“三生”。然後水果,“豆乾”,“反沙芋”,等等物品。一般是在下午傍晚時分,擺在家裡的重要位置,倒上3杯酒,祭拜祖先。

會祈求祖先保佑,平平安安,做生意順利,讀書順利等等。一般準備以上的物品,都是由家裡的女人做準備的,男人較少參與。等到祭拜的時候,男女都要祭拜。

(3)到了晚上,就是比較特別的了,需要祭拜月亮。在潮汕,“亮”與“娘”諧音。所以,也稱之為“拜月娘”。可能也是大家喜歡把月亮看成是一個大愛的女性,希望她可以帶來更多的祝福吧。

在很多傳統村子裡,都是集體祭拜的,會擺上很多張大桌,各家把水果和月餅拿出來,如果家裡有讀書的小孩,還會買筆記本和筆,拼在一起祭拜,讓“月娘”保佑讀書成績好。

標籤: 民俗 潮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x6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