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智利大選

智利大選

智利大選

智利大選是指智利國家元首和國會成員的選舉。智利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議員選舉每四年一次(半數議員每兩年選舉一次)。智利的政治體系是一個總統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他或她被選舉為由兩院議會選舉的國家元首。智利的政黨制度允許多個政黨公正地競選,並且大多數政黨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和政治觀點。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全球鋰價新變數:智利左翼總統當選,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度緊張

【文 觀網 財經 /王木巨】智利是全球第一大銅礦供應國和全球第二大鋰礦供應國。“家裡有礦”的智利,其總統大選挑撥著全球銅、鋰礦行業的神經,新能源 汽車 行業同樣緊張。

12月19日,加夫列爾·博裡奇(Gabriel Boric)當選智利總統,他主張強化國家、提高礦企特許權使用費、反對礦產資源私有化、推動建立國營鋰業公司等。週一(20日),美股鋰電池板塊走低。

在外媒看來,博裡奇在採礦方面的執政措施,難免會對中國企業產生影響。

外媒報道截圖

智利左翼總統當選, 全球鋰價再生新變數?

鋰是電動 汽車 行業不可或缺的材料。

智利礦業機構Cochilco報告顯示,未來十年電動 汽車 行業將主導鋰的需求,到2030年鋰將佔超輕電池金屬消耗量的79%,高於2019年的三分之一。Cochilco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電動 汽車 對鋰的需求減弱,預計為7.5萬噸左右,但到2030年將飆升至140萬噸。同時,到2030年手機和其他消費品的需求將達到37.7萬噸,而2020年的預期為24.2萬噸。

該報告預測,澳大利亞和智利將以更小的利潤率保持其在生產方面的領先地位,

商務部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市場的鋰資源主要來自6個國家:澳大利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中國和美國。智利儲量大於750萬噸,擁有佔全球(1400萬噸)的52%,主要來自第二大區的阿塔卡瑪鹽湖(Salar de Atacama,儲量佔全國的81%)。

鋰礦開採權屬於智利。鋰礦是智利的戰略資源,開採實行配額控制。智利是世界最大的碳酸鋰生產國之一,鋰在智利礦產品出口額排名中位於銅、鉬和鐵之後。主要出口至韓國、中國和日本,佔全部的73%。

智利是美洲礦產大國 商務部網站圖

當地時間12月19日,智利左翼聯盟“贊成尊嚴”(Apruebo Dignidad)候選人博裡奇以出乎意料的優勢,擊敗右翼政黨聯盟“教 社會 陣線”候選人何塞·安東尼奧·卡斯特(Jose Antonio Kast),當選智利新總統。綜合路透社、法新社和衛報等媒體訊息,博裡奇競選時明確主張強化國家、提高礦企特許權使用費、反對礦產資源私有化、推動建立國營鋰業公司。在看來,全球鋰價或將再生新變數。

鋰消費市場需求強勁 公告截圖

博裡奇當選,市場動盪: 中國新能源 汽車 發展計劃也要被打亂?

出於對之後可能出臺的激進經濟擔憂,週一智利股市與外匯價格齊跌。智利基準股指收盤下跌6.2%,此前跌幅達7.5%。智利2050年到期的美元計價債券的收益率上升了8個基點,至3.3%。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智利股指下跌10.45%,為5月中旬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在智利運營的礦業公司股價應聲下跌,週一倫丁礦業公司(Lundin Mining Corp.)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下跌近17%,英國礦業公司安託法加斯塔(Antofagasta)在倫敦股市下跌超過5%。全球第二大鋰生產商智利化工礦業(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 de Chile SA,SQM)領跌智利主要股指IPSA,跌幅達14%,為疫情以來最大跌幅。

wind截圖

市場情緒也傳導到了國內鋰價格。上海有色網資料顯示,20日,金屬鋰大漲2萬元/噸至117.5萬元/噸,月漲幅超7%;電池級碳酸鋰漲0.35萬元/噸至24.15萬元/噸,月漲幅超18%,不斷重新整理統計口徑內(2017年至今)新高。

目前,智利的鋰行業主要由智利礦業化工(SQM)和雅寶(Albemarle)主導。

其中SQM和中國企業關係頗深。

SQM網站截圖

智利礦業化工成立於1968年,經營化肥、化工產品、碘、鋰的生產及銷售。資產總額13.6億美元。2017年實現利潤4.28億美元,同比上漲54%。1971年,SQM公司曾被完全國有化,但在皮諾切特政變上臺後被私有化。

2018年,來自中國的天齊鋰業斥資40.66億美元收購SQM23.77%股權,交易完成後合計持有A、B類股25.86%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筆天價收購使天齊鋰業的負債率從2017年的40.39%飆升至2019年的80.88%,但全球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崛起後,也讓天齊鋰業佔盡先機。

公告截圖

博裡奇的上臺,讓外界對天齊鋰業和整個鋰市場充滿猜想。

《金融時報》認為,博裡奇反對“破壞”環境的採礦計劃,導致了天齊鋰業持股的SQM股價下跌。美國銀行分析師西蒙納託(Isabella Simonato )釋出研報,將智利礦業化工(SQM.US)的評級從“中性”下調至“跑輸大盤”,目標價從67美元下調至50美元。西蒙納託認為博裡奇雖然暫時沒有正式提出提高稅收和特許權使用費,但這些對智利礦業化工構成潛在下行風險。

公告截圖

除了鋰資源行業之外,整個新能源 汽車 產業鏈也面臨著成本繼續上升的風險。由於全球新能源 汽車 銷量增長極快,今年以來,鋰電池所需的鋰、鎳、銅等金屬資源價格已經大漲,對寧德時代等鋰電池廠商的利潤率造成嚴重影響。如果未來成本繼續抬升,可能會導致鋰電池和新能源整車價格上漲,疊加新能源補貼退出步伐,恐怕會對消費者需求形成較大壓力。

國泰君安證券表示,此次選舉在中短期內不會影響已規劃產能的鋰供給;長期看,對未開採資源專案有延期可能,對遠期全球鋰資源供給釋放有所。

隆眾資訊分析師認為,在博裡奇執政期間,最悲觀的情況是提前收回智利礦業化工(SQM)的勘探許可,但這是非常極端的情形。短、中期內,當地已規劃的鋰供給不會產生影響,前期投建的產能也將逐漸達產。長期來看,未來新建專案或有延期可能,對遠期全球鋰資源供給釋放有所。

“儘管博裡奇努力強調他的經濟模式不會激進,但很明顯,對市場有利的可能已成為過去。”布朗兄弟哈里曼(Brown Brothers Harriman)全球外匯策略主管Win Thin表示,“市場討厭不確定性,而智利提供了未來多年的不確定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智利前總統皮涅拉贏得大選曾強調應加強對華關係嗎?

12月18日據英國報道,智利中右翼反對派聯盟“智利前進”的總統候選人、前總統皮涅拉宣佈贏得了第二輪總統選舉,而其競爭對手吉耶也承認敗選。

據新華社早前報道,根據智利選舉服務局11月19日晚公佈的智利總統選舉初步計票結果,智利中右翼反對派聯盟“智利前進”總統候選人、前總統皮涅拉和中左翼執政聯盟主要候選人亞歷杭德羅·吉耶將進入12月17日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

皮涅拉得票率為36.63%,吉耶得票率為22.66%,排名第二。由於無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超過50%的選票,根據智利法律,得票最多的兩人將進入第二輪投票,得票多者當選總統。

這是自1990年智利軍“還政於民”以來舉行的第七次總統選舉。自1999年智利總統選舉以來,所有勝選總統均於第二輪投票中勝出。

11月20日,皮涅拉曾召開與外國記者見面會,他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說:“中國是新興大國,對於智利來說,在各領域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是重中之重。我們應盡一切努力加深、拓寬兩國關係,使兩國關係更為完整。”

皮涅拉說,智利是首個與中國建交的南美國家,是首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中國簽署雙邊協議、首個同中國簽署自貿協定的拉美國家,有著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的傳統,如今中國已成為智利第一大貿易伙伴,因此,他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關係。

皮涅拉表示,智中兩國不僅要發展貨物貿易,還要加強服務貿易、投資和其他各領域的合作。他說,他在擔任總統時曾於2010年訪問中國,與中國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其中部分涉及可再生能源、科技等領域,智利應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合作。

智利總統的競選資格

智利規定,由國家元首共和國總統負責。凡在智利出生、年滿40歲、有選舉權並具備其他必要條件的公民均可競選總統。每屆總統任期結束前90天,必須舉行新總統選舉。國家不設副總統職位,若當選總統因故暫時無法就職,應按參議院院長、最高院長和眾議院院長的順序出任總統。若當選總統因故根本不能就職,應在60天內重新進行大選。若總統出國訪問等,短期不能行使職責可由一名內閣(一般是內政)出任代理總統。若總統在任內去世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完成任期,由參議院以絕對多數同意任命一位繼任總統,任職到該屆期滿為止,並不得參加下屆總統競選,其任職期間擁有給予共和國總統的一切職責,但無權解散眾議院。未經參議院同意,總統出國不得超過30天,也不得在其任期最後90天內離開國家。總統任期屆滿後必須按期交權。

阿連德社會主義又稱“智利道路”,阿連德社會主義是怎麼回事?

1970年智利大選中,由社會黨、激進黨、黨、社會民主黨、統一人民行動運動和人民行動等6個黨派組成的“人盟”的總統候選人、社會黨領導人薩爾瓦多·阿連德當選為總統。阿連德就任總統後自稱:“我的將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而是要“通過民主、多黨制和自由的方式走向社會主義”,他說這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第二種模式。

他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實行國有化。阿連德將美國壟斷資本霸佔的銅礦、以及被美國資本和其他外國資本控制的鐵、硝石等礦業,全部收歸國有;還對70多個壟斷企業或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實行徵收、接管、徵用或國有化;並對16家外國和本國私人銀行也實行了國有化。智利人民興奮地稱這是“第二次”。二、是實行土地改革。在智利農村中,大莊園制佔統治地位,約有1.35萬個大莊園主控制著佔全國87%的耕地。阿連德對佔地在40公頃以上的莊園主的耕地實行徵收,並將這部分耕地分給農民,在農民中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阿連德執政的第一年,共徵收了1328個大莊園主的240萬公頃耕地。三、是實行福利。如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資,改善貧困戶的居住條件,低價出售糧食、生活必需品,對孕婦、育嬰婦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每天免費供應半公斤牛奶等。

在對外方面,阿連德堅持反帝、反殖、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的立場。它提出在拉丁美洲國家中建立反帝陣線,支援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強調“多種意識形態並存”,積極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1971年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阿連德是一個進步、民主的,它所實行的改革反映了智利人民的願望,具有進步作用,但並沒有超越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範疇。阿連德沒有也不可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而是依靠舊軍隊,按照資產階級和現行法律來實現所謂經濟、社會和改革,鼓吹在智利開闢一條通過合法途徑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1973年9月11日,智利武裝部隊三軍司令和首腦,在美國的支援下發動了政變。政變部隊要求阿連德總統立即辭職,並許諾提供飛機,送他與家屬及合作者一起離開智利,阿連德總統對此斷然拒絕。政變部隊向總統府發起進攻,除使用坦克外,還出動飛機對總統府進行轟炸和掃射。阿連德總統率領30多名總統衛隊的戰士堅持抵抗,一直戰鬥到英勇犧牲。執政不滿8年的阿連德被右派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了,智利頓時處於白色恐怖之中。阿連德關於“通過民主、多黨制和自由的方式走向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薩爾瓦多·阿連德·戈森斯的當選總統

1970年大選時,以智利社會黨和黨為主,聯合激進黨、人民行動運動、社會民主黨和人民行動共同組成了人民團結陣線,阿連德被推舉為人線的總統候選人。人民團結陣線在其競選綱領中指出:“智利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它依附於帝國主義國家,並被資產階級集團所控制。”教民主黨不過“是為國內外資本主義服務的資產階級”,它所進行的改革“只造成了經濟停滯、生活費用上升和嚴厲群眾”。要根本解決智利存在的問題,必須要走“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道路。人民團結陣線提出的施政綱領是:擺脫外國資本主義的控制以獲得經濟上的;加強和擴大人民的民主權利;進行全面的土地改革;減輕工人階級的負擔;重建智利的經濟和,以便過渡到社會主義。

1970年10月大選的結果是,第一輪中沒有人超過半數,教民主黨候選人拉米多羅·托米奇得票佔27.8%,人民團結陣線候選人阿連德得票36.2%,民族黨(由保守黨和自由黨於1966年合併成立)的候選人豪爾赫·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得票佔34.9%。根據智利規定,在總統候選人沒有獲得半數以上選票的情況下,在得票最多的兩人中由議會通過投票選舉來決定總統人選,簡單多數即可獲勝。

阿連德熱衷於馬克思主義,公開批評資本主義,致力於社會主義改革。美國在智利擁有實質性的經濟利益,一旦社會主義者執政,一些美國的大公司就有可能被智利國有化或沒收。美國擔心智利會成為主義國家,加入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因此阿連德在美國中不受歡迎。

第二選開始前,美國情報局聯絡即將卸任的智利總統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希望他能說服他所在的智利教民主黨在國會投票中支援民族黨候選人豪爾赫·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按這一計劃,亞歷山德里在就任總統後將會立即辭職,並舉行新一屆總統選舉。弗雷就能夠合法地再次競選總統(智利不允許同一人“連續”擔任兩屆總統,但對非連續的當選沒有),按照當時形勢,亞歷山德里應該能夠輕鬆擊敗阿連德。

美國及智利一些右派集團力圖阻止阿連德當選,在進行二選前夕暗殺了智利武裝部隊總司令雷內·施耐德(施耐德主張反對軍人干政),這件事使智利民眾和教民主黨極為震驚。之後教民主黨決定支援阿連德當選,但向阿連德提出了“保證條例”,作為在議會選舉中支援他的條件。其主要內容是:阿連德執政以後一切活動必須嚴格遵守,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不能破壞的任何條文;必須尊重軍隊和國家的原有、等級制,不得建立同國家軍隊和相平行的武裝組織。阿連德接受了“保證條例”,智利黨也保證要在資產階級法律範圍內行事。

在議會投票中,教民主黨支援人民團結陣線的阿連德,從而保證了阿連德的勝利。阿連德在議會選舉中獲勝。1970年11月3日,阿連德正式就任智利總統,成為智利乃至拉丁美洲歷史上第一位通過競選獲勝的具有主義傾向的總統。 由於阿連德沒有掌握軍隊等重要的國家機構,以及忽視了組織生產和會發必要的社會經濟秩序,加上失誤、國際形勢變化,阿連德執政兩年後,智利經濟形勢惡化,政局動盪。

1972年,由於需求過旺,智利出現了商品短缺的局面,物價持續上漲,通貨膨脹率高達140%,而採取的限量供應,凍結物價等方法使黑市上的大米、大豆、糖、麵粉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飛漲,在土地改革方面,農民和地主的矛盾加深,衝突日益激烈。國際銅價此時也在下跌,1970年高峰時銅價在66美元每噸,而到了1972年銅價每噸不足50美元。智利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罷工和次數不斷增加,早在1971年年底,婦女們便組織了,以喚起人們對商品奇缺的關注,1972年8月,零售商們舉行罷商活動,當年10月,爆發了席捲全國的大罷工,此次罷工由公司職員、商人、律師、司機、工人和學生等發起,持續了長達24天,此次全國大罷工給智利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阿連德總統也由於過於擔憂得了心臟病,為了防止引發政變,阿連德生病的訊息一直被嚴格封鎖,11月2日,智利將軍卡洛斯·普拉茨出任內政後,罷工才通過談判逐漸平息。

到了1973年,智利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社會動盪加劇,國內局勢一片混亂。1973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6%,為了增加就業和生產,積累了大量的財政赤字,1973年9月通貨膨脹率達到381%;由於土地改革的失誤,農業生產下降,1973年農業生產下降22%,小麥產量下降40%,為保證糧食的供應不得不增加糧食進口,1970年進口糧食花了1.35億美元,而1973年則花了5.11億美元,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出現了嚴重問題,銅價下跌使智利銅的生產和出口下降,加上美國對智利的制裁,阻止國際組織給予阿連德援助,阿連德的國家財政儲備瀕臨枯竭,智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阿連德與教民主黨主導的國會摩擦不斷。教民主黨作為左翼政黨參加了1970年大選,然而在阿連德的任期內,該黨不斷右傾,最終與右翼的國家黨結成聯盟。他們指責阿連德將智利引向古巴式的,試圖反對阿連德的一些激進改革措施。阿連德與他的反對者在國會互相指責對方違背,踐踏民主。

阿連德愈加堅定的社會主義(部分是應同盟中激進成員的要求)和與古巴的親密聯絡使美國憂心忡忡。尼克松通過多邊組織向智利施加經濟壓力,繼續支援阿連德在國會中的反對派。阿連德當選後,尼克松隨即指示情報局和對阿連德“施加壓力”。

對政變的擔心持續了很久,最遲在1972年就有流言傳出。1973年,由於智利的貿易伙伴對阿連德心懷不滿,而銅價又快速下跌,智利經濟墜入低谷。到9月,惡性通貨膨脹和商品短缺導致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

雖然經濟指標下滑,但是阿連德所在的人民團結聯盟在1973年早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所獲席位仍然些微上升至43%。然而此時與教民主黨結成的非正式聯盟已經解體,教民主黨與右翼的民族黨結盟組成“民主聯盟”,繼續反對阿連德。

1973年6月29日,羅伯託·索帕上校指揮一批下級軍官起事,政變軍隊的坦克團朝國防部前進,到了國防部,坦克就開始密集開火,導致22人死亡,32人受傷,此次軍事被稱為“坦克突擊”,政變軍人還企圖攻佔總統府,但並沒有成功。最終軍人在武裝部隊總司令普拉茨的勸說下放下了武器。

8月9日,阿連德任命普拉茨將軍為國防,但這一決定招致包括人民團結陣線內部和部分軍人的不滿,8月23日,普拉茨宣佈辭去國防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職務,由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取而代之。阿連德相信皮諾切特能使國家恢復穩定。

在這幾個月中,由於擔心國家軍隊對的忠誠度,阿連德始終不敢動用軍隊來維持國內秩序。1973年8月,憲政危機已經浮出水面,最高公開抱怨執行土地法不力,而眾議院(此時教民主黨已與民族黨結成緊密同盟)指責阿連德違背,號召軍隊維持秩序。 國內外反動勢力本來就對阿連德懷有敵意,在上的失誤、經濟形勢的惡化和人民團結陣線內部意見分歧,再加上阿連德沒有掌握軍隊等重要國家機器,受到左、右兩面夾擊,政局開始動盪,阿連德面臨政變的危險。阿連德在幾個月前便預感到政變,他的朋友曾勸他出國,但他堅定的回答:“讓他們拽著我的雙腳,把我拉出莫內達宮!”

1973年9月,全國性的大罷工持續不已,內外交困的阿連德構想通過公民投票的方法解決危機,同時決定自己的去留,然而一切為時已晚。與反對派勢力經過激烈較量之後,醞釀已久的軍事政變終於在1973年9月11日發生。

9月10日,阿連德的擁護者們在各大城市發現了軍官們的反常行為;第二天凌晨1點半,全國各地的軍隊紛紛開始行動,分頭出擊的部隊很快控制了聖地亞哥的廣播電臺、市政設施、局和其他要害部門。瓦爾帕萊索港早晨7點落入叛軍之手,全國第三大城市康塞普西翁不久後也被佔領。軍方在佔領電臺後,開始廣播進行曲,並不時插播新聞說軍隊正在控制國家局勢。

阿連德心知大勢已去,他出人意料地回絕了下屬們讓他出國避難的請求,決定前往總統府進行最後的抵抗。9月11日上午7點半,四輛藍色“菲亞特”和一輛小貨車出現在總統府前的廣場上。阿連德大步從車中走出,他的身邊跟隨著23名戰士,每人都身佩自動步,還帶著兩挺機和三支火箭筒。阿連德頭戴鋼盔,手中則緊握著一杆由菲德爾·卡斯特羅親自贈送的AK—47自動步,那上面銘刻著“送給我戰鬥中的朋友和同志”的字樣。

阿連德在總統府內,其空軍副官通知他,空軍參謀長加夫列爾已為他準備了一架飛機讓他國外。阿連德卻堅定地對空軍副官說:“你去轉告加夫列爾將軍,智利總統決不逃跑。他知道怎樣履行一個戰士的職責!”總統將部下召集起來,告訴他們自己將在總統府獻身。

8時30分,以皮諾切特為首的三軍司令和局組成的員會發表公告,勒令阿連德立即辭去總統職務,並把政權交給軍警當局。叛軍首腦的電話很快打來,聲稱如果阿連德願意投降就放他一條生路。阿連德拒絕了——他知道,出爾反爾的皮諾切特一定會在他乘坐的飛機離開智利領空前將其擊落。之後阿連德在總統府兩次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強烈譴責軍事政變,斷然拒絕辭職,起初他呼籲人民保衛,但之後他為了減少無辜群眾的傷亡,放棄發動民眾抵抗軍隊。

大約9點鐘左右,他走上陽臺,無比淒涼地望了一眼空蕩蕩的廣場,通過臨時搭建的廣播站向全國發表了最後的講話:“我決不辭職。我將用一切方式進行抗爭,哪怕以生命為代價……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聯合——使得智利軍隊放棄了傳統,發動了政變……智利萬歲!智利人民萬歲!……我相信,自己不會白白犧牲;我相信,這至少給大家上了一堂道德課,是對犯罪、懦弱和叛國的斥責!”

之後,在重火力的掩護下,聽命於皮諾切特的步兵團開始向總統府進發,總統府內忠於阿連德的侍衛與政變部隊展開激戰,雙方互有傷亡。11點30分,皮諾切特向阿連德發出最後通牒,如不投降就轟炸莫內達宮。阿連德拒不投降。12點,兩架英國造的“獵鷹”戰鬥機升上了天空,向總統府投擲(發至少18枚導彈),勢頭之凶狠甚至讓人懷疑它們是否是由美國人直接操縱。十幾門大炮很快也加入了圍攻的行列,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總統府頓時一片火海,濃煙滾滾……

13時30分,政變軍隊發起最後的進攻,步兵衝入總統府,聲零落,有一些人員傷亡,阿連德和他的一隊人退入廳內,13時45分,政變部隊徹底攻陷了這座千瘡百孔的建築物,阿連德以身殉職,人民團結垮臺。指揮這次襲擊的哈維爾·帕拉西奧斯將軍通過無線電向上級報告,“總統府已被攻下,總統死亡。”

關於阿連德的死,有兩種說法,按照軍的官方版本,阿連德是用AK—47自動步自殺身亡的,託上鑲嵌有黃金,上刻“送給我戰鬥中的朋友和同志,菲德爾·卡斯特羅贈。”多年以來,阿連德的支持者幾乎一致認為他是被政變軍人殺害的。近些年來,自殺的這一版本開始被接受。另一個版本稱,阿連德是在總統府外臺階上的交火中被射殺的。

阿連德去世時65歲,當了1042天總統。人民團結的失敗,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國內外右翼勢力的聯合進攻是人民團結失敗的重要原因,而本身與策略的失誤,則是一個嚴重的教訓。 美國在政變前插手了智利,介入的程度仍眾說紛紜。情報局在政變前兩天得到了訊息,但中情局稱其“沒有直接參與”政變。皮諾切特掌權後,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向總統尼克松彙報說,美國“沒有發動政變”,但是“盡力創造政變的條件”,包括領導經濟制裁。1977年,尼克松承認美國曾捲入智利政變,他表示:“對於美國的安全來說,智利的右派要強於左派民主。近期解密的檔案顯示,美國和情報局曾試圖在1970年阿連德就職之前推翻智利,計劃代號“福貝爾特”(Project FUBELT),導致當時智利陸軍總司令雷內·施奈德被暗殺。許多相關檔案至今仍未解密,因此情報局是否直接參與了1973年的政變還沒有公開的檔案證據。

導致阿連德下臺的這場政變是美國冷戰時期對外行動的熱點話題。雖然同一時期拉丁美洲也發生了多起政變,這場政變仍然是最具爭議性的。

智利的總統是誰?

總統裡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爾 (Ricardo Lagos Escobar),2000年1月當選,同年3月宣誓就職 今年1月15日,米歇爾.巴切萊特當選為智利新總統.她也是該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塞巴斯蒂安·皮涅拉的競選總統

皮涅拉在競選中提出的口號是給所有智利人“希望、改變和未來”,承諾給智利委靡不振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加強民主和,推崇改革和創新,並實施打擊不平等現象以提高社會福利的舉措。在選民最關注的社會保障等上,皮涅拉提出了關注貧困群體、為貧困家庭提供補貼等競選承諾。他甚至提出了具體的“指標”資料,包括將在未來四年內創造一百萬個就業機會,落實家庭補貼和就業補貼等計劃,幫助五十萬智利人在2014年前擺脫貧困生活狀態,並使智利人均收入增長百分之六,達到一萬二千美元,承諾將全球最大的銅生產商智利科德爾克銅公司的百分之二十的份額私有化,僱用一萬名新改善治安,推動可再生資源發展,改善公共教育。同時他還將擴大的合法權益,促成婚姻合法化和允許收養孩子等等。皮涅拉提出的這些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內容頗得人心,並使他得到了很多中左選民的支援。

在制定和實施競選策略時,皮涅拉還十分注意總結歷史經驗。皮涅拉所代表的“爭取變革聯盟”屬於中右派,包括民族革新黨和民主聯盟這兩個政黨。在他之前,智利右派曾連續四次在大選中敗北,這與選民因軍問題而不信任右派政黨有很大關係。智利前軍十七年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經濟發展,但在社會問題等方面備受譴責。在皮諾切特統治期間,有三千多人被殺或“失蹤”,還有兩萬多人慘遭酷刑。軍與智利右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民主聯盟黨的很多黨員都是前軍,皮涅拉競選團隊的三名首席顧問中,有兩人曾在軍時期任職,皮涅拉的哥哥還是軍養老金改革的設計者。對此,皮涅拉非常警覺。儘管他代表智利中右派參選,但皮涅拉始終以溫和右派的形象示人,並與1973年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智利軍“劃清界線”。皮涅拉在競選中多次表示,目前智利的中右派與歷史上的右派不同,他代表的是現代的、溫和的、自由的和反的新右派。他還再三強調,如果他當選總統,他的中不會有前軍的擔任重要職務。在競選過程中,他親自參與造勢拉票,做出種種親民舉動,曾用踢足球、騎車等方式與年輕選民拉近距離。 2010年1月17日,智利舉行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據智利內政部當晚公佈的計票結果,在99.2%已統計完畢的選票中,智利反對派聯盟“爭取變革聯盟”總統候選人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得票率為51.6%,執政聯盟候選人、前總統愛德華多·弗雷·魯伊斯-塔格萊得票率為48.3%。皮涅拉當選總統已成定局,將成為智利第51任總統,同時也將是智利52年來首位通過投票當選總統的右翼黨派總統。結束了智利1990年“民主化”以來執政聯盟持續當權20年的格局。

智利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通過電話向皮涅拉及其夫人表示祝賀。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皮涅拉的支持者紛紛走上街頭,呼喊口號、揮舞旗幟慶祝勝利。皮涅拉當晚將在其競選大本營發表獲勝演講。 2010年3月11日,智利當選總統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在國會宣誓就職。就職儀式在位於海濱勝地瓦爾帕萊索的智利國會舉行。

皮涅拉是智利政壇半個世紀來通過大選上臺的第一位右翼總統,上臺後他的將面臨領導智利災後重建的重大挑戰。

皮涅拉向參議院議長豪爾赫·皮薩羅宣誓,表示將捍衛國家,忠實履行全民族賦予的職責,按良知嚴格遵循行為準則,保守國家祕密,尊重並執行議會決定。隨後,皮涅拉宣佈被任命的內閣名單。

皮涅拉是在“2·27”大地震發生後第12天宣誓就任總統的。2月27日,智利中南部發生里氏8.8級強烈地震,目前已確認身份的遇難者為497人,2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估計達約300億美元。皮涅拉被寄予領導智利抗災重建的歷史使命。

智利總統的現任總統

米歇爾·巴切萊特 (Michelle Bachelet) 1951年9月29日出生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她的父親阿爾貝託·巴切萊特曾是智利空軍少將,母親安赫拉·赫里亞是考古學家。少年時代,由於父親工作原因,她隨父親在國內外多處生活和學習。1970年,她進入智利大學醫學系學習,同年參加社會黨,作為學生領導人組織學生運動。

巴切萊特青年時期歷經坎坷。1973年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執政後,巴切萊特的父親因同阿連德合作而慘遭,入獄致死。1975年,巴切萊特和母親曾遭到軍情報機構拘捕數月。獲釋後,她中斷學業,與母親澳大利亞和原東德,並在柏林一所大學繼續攻讀醫學。

1979年回國後,巴切萊特繼續學業。1996年至1998年間,她還先後在國立和戰略研究學院及美國泛美防務學校進修了軍事學的課程。

1990年智利軍還政於民後,從1994年起,巴切萊特先後在民選的衛生部和國防部擔任顧問。2000年,巴切萊特出任衛生。2002年,她成為智利首位女國防。在擔任期間,她為解決群眾看病難和協調與軍隊的關係作出了貢獻。

2004年9月,她辭去國防,為競選總統做準備。巴切萊特在競選中強調的連續性,並重視社會領域的工作。在同僚們眼裡,巴切萊特是一位堅強有魄力、工作不知疲倦、具有親和力和誠信度的女性。

2006年1月15日,巴切萊特作為智利執政聯盟總統候選人蔘加大選並獲勝,成為智利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同年3月11日宣誓就職,任期4年。

2010年9月14日,潘基文在聯合國紐約總部任命智利前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擔任婦女署負責人。

2013年3月15日,巴切萊特辭去聯合國婦女署執行主任職務,2013年12月15日,米歇爾·巴切萊特再次當選智利總統。

問一個政治人物

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爾特(卡斯蒂利亞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1973年至1990年為智利軍事首腦。他通過流血政變,推翻了民選總統阿連德建立軍。在任內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但是同時殘酷打擊異己,造成大量侵犯的事件。

1973年9月11日,皮諾切特指揮軍隊包圍總統府,總統阿連德遇難。隨即皮諾切特建立軍,中止執行,解散國會,執行嚴厲的言論檢查,取締左翼政黨,暫停一切活動。根據近年美國CIA的解密資料,皮諾切特的行為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軍對左翼活動的導致至少約3,000人被殺或失蹤,超過27,000人遭監禁或拷打,其中許多人國外。

1980年,新在一次普遍認為是“不規範、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獲得通過。新規定,1988年進行等額選舉的總統大選,1990年還政於民。皮諾切特在那次大選中失利。1989年,智利舉行差額選舉的總統大選,帕特里西奧·埃爾文(Patricio Aylwin)獲勝,於次年接替皮諾切特出任總統。皮諾切特卸任後,仍保留軍隊總司令的職務至1998年。根據1980年的規定,他可以在智利參議院獲得一個終身參議員席位。

1998年,皮諾切特前往英國就醫。西班牙法庭發出傳票,將其拘禁在家中逾一年。最終由於健康原因,皮諾切特獲得釋放回到智利。2002年,智利最高裁定皮諾切特因為血管痴呆症不適宜出庭接受侵犯的指控,他隨即放棄了在參議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又裁定他具有接受審判的能力。當年12月他遭到多項罪名的起訴。

皮諾切特的支持者認為他的主要功績是:阻止了主義的蔓延,同左翼運動之類的激進組織的恐怖活動作了鬥爭,執行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為1990年代智利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反對者則認為,皮諾切特破壞了智利的民主,實行了導致數千名反對者死傷的國家恐怖主義,攫取個人利益,經濟迎合富人而中下階層利益受損。

早年生涯

1915年11月25日,皮諾切特出生於智利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1933年進入軍校學習。1937年以少尉畢業成為步兵。1939年晉升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學校學習。1943年1月30日結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諾切特進入戰爭研究所。作為該所最年輕的軍官,他尚有任務需要執行,次年才真正開始在研究所的學習。1951年,他獲得了參謀長的職務,回到軍校教書,他同時在戰爭研究所做助教,講授軍事地理學和地緣學的課程。另外他還積極參與學術刊物《百鷹》(Cien águilas)的編輯。

1953年,他晉升至少校。隨後回到聖地亞哥接受了戰爭研究所教授職位的任命。後又進入智利大學法學院學習。

1956年,皮諾切特與一群年輕的軍官同時被選中,與厄瓜多戰爭研究所進行合作專案。他不得不因此放棄了法學的學業。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於地緣學,軍事地理學和情報學的研究。

1959年末,皮諾切特回國,進入陸軍第一師總部。1960年,他被任命為“埃斯莫拉爾達”軍團司令。由於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為戰爭研究所副所長。

1968年,他出任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年底擢升為準將,出任第六師師長。

1971年1月,皮諾切特任聖地亞哥駐軍司令,晉升為少將。1972年,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國內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切特出任智利陸軍總司令。

政變前後

1973年9月11日,叛變的智利空軍轟炸了陸軍部隊包圍的總統府。薩爾瓦多·阿連德總統遇難。普遍認為阿連德是用一把AK-47步自殺的。仍存爭議。

政變後建立的軍由代表陸軍的皮諾切特和海軍、空軍、軍警各一名代表組成,以皮諾切特為首。原本計劃由這四人輪流領導,但之後皮諾切特的地位得到了鞏固。軍立即開始對左翼反對者進行,數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殺害。接下去的3年裡有數千人遭監禁和拷打,超過3,000人遇害。皮諾切特踐踏的行徑造成了國際影響,包括大量的失蹤人口。

皮諾切特在其傳記中稱自己為政變的領導者,他作為陸軍總司令牽頭與海軍、空軍、軍警達成了政變計劃。近年來,有當時的高階軍官指出皮諾切特只是在政變計劃進行前幾天勉強介入其中,而且在政變中接受了其他軍種(尤其是海軍)的領導。

軍上臺後,皮諾切特鞏固了自己的唯一領導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諾切特自任總統。他的也提升到“大元帥”,之前只有殖民首腦和智利開國元勳得到過這一軍階。

軍中的空軍代表古斯塔博·雷(Gustavo Leigh)逐漸對皮諾切特的不滿。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軍。

1977年至1978年間,智利與同處於軍事下的阿根廷瀕臨戰爭邊緣,起因是對於美洲南端的三個小島(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歸屬。天主教羅馬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兩國間的全面戰爭。這一爭議最終於1984年以和平友好條約的形式獲得解決。智利獲得了對係爭島嶼的主權。

經濟

皮諾切特上臺後,立即採取了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將智利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度,而不是無產者的國度”。皮諾切特起用“芝加哥小夥”(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學學習過的經濟學家,貨幣深受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影響)來貫徹他的。

皮諾切特開創了智利經濟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紀元。他先後廢除了最低工資,取消了工會權利,將養老金體系,國有工業和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稅收。這些的支持者們(尤其是弗裡德曼)認為“智利奇蹟”是因此產生的(1960-1980年,智利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了35%)。反對者則指出,智利失業率從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40%。在皮諾切特當政的最後幾年,情況略有改善。1990年失業率降至7.8%。阿連德時期出現的物資短缺現象也得到了補救。

由於受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80年代被其他拉美國家普遍稱為“失去的十年”。相反,在皮諾切特治下的智利經濟保持了強勁且持久的增長。皮諾切特的經濟有三個主要目標:經濟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穩定通貨膨脹。1985年,智利開始了第二輪的私有化改革,它修改了之前的提高關稅,並賦予了銀行更大的權力。80年代中葉,智利的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而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業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的平均GDP增長率達到了6.2%。[1] 皮諾切特下臺後,他的的市場自由化由他的繼任者Patricio Aylwin所繼續使用。[2]

皮諾切特的私有化,公共開支的削減和工會權利的廢除都對智利工人階級產生了消極影響,而對富有階層有利。

異己

掌權後,皮諾切特對前的殘餘支持者進行了殘酷的。軍政權立即取締了所有左翼政黨。對被視為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同情者則採用暴力,一些公開反對的人士也遭到。皮諾切特當政17年間遇難人士的具體數目至今不詳。智利“與和解”國家委員會1991年釋出的報告認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蹤。

嚴刑拷打也是軍異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萬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國外。2004年,“犯與酷刑”國家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大約有35,000人聲稱遭到了軍政權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證詞被認為是合法的。該報告同時認為,超過半數的逮捕行動發生于軍人建政數月內(大約有18,000人稱他們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間遭到拘禁的)。

任內,智利頻繁發生亂與暴力襲擊,政局不穩。另有數次未遂暗殺,深化了的妄想症,加劇了的惡性迴圈。

智利與其他拉美國家不同,在政變之前有長期的民主憲政史,鮮見軍人干政。一些觀察家將軍政權的血腥行動歸咎於非極端措施無法推翻的民主制度。

1976年9月,智利形勢引起了國際關注。前智利駐美國大使,阿連德內閣成員奧蘭多·勒特里爾(Orlando Letelier)在華盛頓特區遭汽車襲擊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陸軍總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對外關係

軍政權在建立之初便立即與古巴斷絕了自阿連德時期建立起的外交關係。當時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均先後進入軍事。六國制定了“禿鷹計劃”,旨在打擊同盟國中的馬克思主義“分子”、游擊隊和他們的同情者。隨著這些政權的相繼垮臺,更多細節洩露出來。該計劃遂被廣泛批評為國家恐怖主義。但軍仍辯稱是為了應對各自國家內游擊隊的武裝行動。

智利是馬島戰爭中唯一不支援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國家。

美國默許了皮諾切特政權,並提供了物資支援。但美國在政變前後的介入程度眾說紛紜。

政權終結

1983年5月,反對派和勞工運動組織了示威和罷工。對此進行了武裝。1986年,安全部門發現了被取締的智利黨的武裝分支曼紐爾·羅德里格斯愛國前線(FPMR)走私的80噸武器,這一行動被古巴情報部門暗中監視,民主德國和蘇聯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用於FPMR發動的一起針對皮諾切特的未遂暗殺。皮諾切特在暗殺中僅受輕傷,但他的5名保鏢身亡。

1985年,3名主義者遭軍警殺害,導致軍成員門多薩(Mendoza)將軍辭職。

1980年,在一場被嚴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過渡條款獲得75%的支援率而通過。條文規定,1988年10月5日將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給予皮諾切特新一屆8年任期。法庭裁定,這場公民投票必須嚴格按照選舉法組織。相關規定包括:所有選項(這場投票中是“同意”和“反對”兩項)將獲得同等的不間斷的電視宣傳時段,所有電視訊道都將同時轉播這些宣傳內容。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宣傳。反對派領導人裡卡多·拉各斯(Ricardo Lagos)鮮明而樂觀地呼籲選民投反對票,並要求皮諾切特對所有“失蹤”人口負責。宣傳“同意”的時段相對而言基調陰沉,他們稱投反對票就意味著回到人民團結聯盟執政的混亂中,試圖向選民灌輸恐懼心理。

最終的投票結果是反對票55%,贊成票42%。總統大選於1989年與國會選舉同時舉行。1990年3月11日,皮諾切特離任。

按照1980年的規定,皮諾切特於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陸軍總司令職務。同時還規定,在任6年以上的總統可以獲任終身參議員。皮諾切特因這一職位獲得司法豁免權。

軟禁經歷

皮諾切特在1998年10月出國治病期間於英國倫敦被捕,並被當局實施軟禁,該國際逮捕令是由西班牙法庭發出的。軟禁開始在他動手術的診所,以後在一個租來的豪華房子。

司法行動

2005年12月,智利最高裁定皮諾徹特的健康適合接受1975年哥倫布行動中六名反對者失蹤案件的審訊。

海外賬戶

2004年7月15日,美國參議院的調查委員會經過長達一年的發表了關於裡格斯銀行(Riggs Bank)的報告,該銀行協助皮諾切特,掌管其財產中的4至8百萬美元。根據這份報告,裡格斯銀行為皮諾切特洗錢,設定離岸空殼公司。

去世

2006年12月3日,皮諾切特因突發急性心肌梗塞和肺氣腫被送往聖地亞哥軍醫院接受治療。10日14點15分,皮諾切特在該醫院去世,終年91歲。

要智利的歷史

早期境內居住著阿勞幹人、馬普切人、火地人等印第安民族,16世紀初以前屬於印加帝國。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從祕魯侵入智利北部。1541年建立聖地亞哥城,智利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8日成立執政委員會,實行自治。此後,智利人民在民族英雄貝爾納多·奧希金斯率領下開展反殖民統治鬥爭。1817年2月同阿根廷聯軍擊敗西班牙殖民軍。1818年宣告。1970年社會黨人阿連德當選總統,組成“人民團結”。1973年以皮諾切特為首的軍人推翻阿連德上臺,開始了長達16年的軍統治。1989年,社會黨、基民黨等組成“爭取民主聯盟”(後稱執政聯盟)參加議會選舉和總統大選,基民黨人艾爾文當選總統,於 次年3月11日開始執政,從而恢復了代議制民主。1994年3月基民黨人弗雷繼任。1998年皮諾切特交出軍權,作為終身參議員進入國會,智“民主過渡” 程序基本完成。

在聖地亞哥舉行的國際圖書節。智利是南美的圖書出版大國,年均出版圖書2500多種。

標籤: 大選 智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o5ko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