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繁體字臺灣怎麼寫

繁體字臺灣怎麼寫

1. 臺灣用繁體字怎麼寫

臺灣繁體字寫法如下圖:

繁體字臺灣怎麼寫

一、臺拼音: tái 、tāi

釋義:

[ tái ]

1.平而高的建築物,便於在上面遠望:瞭望~。塔~。亭~樓閣。

2.公共場所室內外高出地面便於講話或表演的裝置(用磚砌或用木料製成):講~。舞~。主席~。

3.某些做座子用的器物:鍋~。磨~。燈~。蠟~。

4.(~兒)像臺的東西:井~。窗~兒。

5.桌子或類似桌子的器物:寫字~。梳妝~。乒乓球~。

6.用於整場演出的戲劇、歌舞等:一~戲。一~晚會。用於機器、儀器等:一~機床。三~天文望遠鏡。

7.指臺灣省:~胞。

8.敬辭,舊時用於稱呼對方或跟對方有關的動作:兄~。~鑑。

9.姓。

[ tāi ]

台州(Tāizhōu),地名;天台(Tiāntāi),山名,又地名,都在浙江。

二、灣拼音: wān

釋義:

1.水流彎曲的地方:河~。

2.海岸向陸地凹入的地方:港~。渤海~。

3.停泊:把船~在避風的地方。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後臺[hòu tái]

劇場舞臺後面的部分。常用於演員化裝、更衣、擺放道具等。也指戲劇演出的幕後工作部分。

2.樓臺[lóu tái]

泛指樓(多用於詩詞戲曲):近水~。

3.檯面[tái miàn]

(~兒)席面;桌面兒上:你的話能拿到~上說嗎?

4.露臺[lù tái]

晒臺。

5.炮臺[pào tái]

舊時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構築的供發射火炮的永久性工事。

2. 臺灣用繁體字怎麼寫

「臺灣」兩字在臺灣,分正式寫法(正式公文或政府機單位等使用)與一般日常的寫法,兩種都可以,附圖中第一種是正式寫法,第二種是一般日常寫法。

在華夏曆史上,雖然簡體字一直存在,但繁體中文一直都是我國的官方文字,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進行了一次文字由繁到簡的改革。

由於當時香港和臺灣兩地並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沒有被包括在改革範圍內,所以現在還在用繁體字。 五十年代初期,國內還是通用繁體字,之後曾不斷簡化,而臺灣、香港和澳門至今仍通用繁體字,對繁體字起著保護和傳承作用。

繁體字有其幾千年歷史,雖然時有簡改,但未大刀闊斧。新中國成立後曾幾次簡化繁體字,簡化字型很多,語言學家在繁體字形的基礎上儘量保持原字形,在筆畫上縮減,以不完全失去原字形狀有便以書寫。

擴充套件資料: 臺灣繁體字簡化的三種情況: 1、用已經存在的簡單的字代替複雜的字,如“後”(皇后、皇天后土)代替“後”(後面)、“裡”(如:故里、公里、里程碑)代替“裡”(如:裡面)。 2、用一個新的簡化字代替兩個或多個字,如“歷”(日曆)和“歷”(歷史)合併為“歷”。

3、部分合並,即將某字部分意義載入到另一個筆畫簡單的字上,該字其他意義仍然保留的,如:藉口、憑藉的“藉”簡化作“借”,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瞭讀liǎo(瞭解)時,簡作“了”,讀liào(瞭望)時作“瞭”,不簡作“了”;乾坤、乾隆的“乾”讀qián(前),不簡化為“幹”;宮商角徵羽的“徵”讀zhǐ(止),不簡化為“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繁體字。

3. “臺灣”的繁體字怎麼寫

臺灣(tái wān)臺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

從歷史上看: 臺灣和大陸的真正關係

1.臺灣介於東海與南海之間,東臨浩渺的太平洋,西面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遙遙相望,最近處相距僅130公里,臺灣總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狹之勢,由於臺灣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清朝時就被視為東南之鎖鑰,數省之屏障。

2.據考古發現臺灣很早就有人類居住生息繁衍,閩臺兩地之間的古人類,與文化關係,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家在臺南縣發現的人類頭頂骨化石殘片年代距今約三萬至兩萬年,而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年代距今約五千年至一萬五千年之間或更早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發現的左鎮和長濱兩處古文化遺址和福建清流、漳州、東山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其體質形態基本相同。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徵,可見兩岸古人類,有著共同的起源。

3.遠古時期,中國的大陸和臺灣是連成一體的,後來因為地殼的運動,臺灣出現海嘯,就把大陸和臺灣分割開來了,因此很多我們中國的先民,為了謀取生存的條件,就跨過今天的海峽,就到達臺灣去,所以這個不僅是地質學上的而且從考古學上,從民族人類學及歷史學上,都由充分的證據證明,臺灣的原住民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據文獻記載,自漢代起大陸與臺灣的交往就正式開始了,這其中既有大陸民眾因戰亂或迫於生計移民到臺灣求生的,也有因貿易而往來於海峽兩岸者,尤其是11世紀中葉以後,兩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絡更趨緊密,由此中原王朝也日益對臺灣予以關注和經營,南宋時開始在澎湖派兵戍守,公元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造屋二百間,遣將分屯,隸屬於晉江縣,元朝至元年間,又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自此臺澎地區開始正式被納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轄!

4. 為什麼臺灣是寫繁體字的

那是因為大陸實行漢字簡化 而不是臺灣繁體化 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的結果作了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其中收錄的39個選用字習慣上看作簡化字。 1956年1月28日**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的《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

1977年12月20日,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稱為「二簡字」,試用一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而宣佈廢除。 1986年6月24日,**發出《**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佈廢除「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刊載在10月15日的《人民日報》(共收2235個簡化字)。 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5. 臺灣是寫繁體字麼

基本是繁體字。

不過近年改了、慢慢學習簡體了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主張推行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裡,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兩年後,錢玄同等人又提出8種漢字簡化策略。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第一批簡體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暫緩推行”。

1956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訂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又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試用了約8年便宣佈廢除。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 新加坡在1969年推出自己的《簡體字表》,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有差異,詳見新加坡漢字。

1976年5月,頒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採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馬來西亞在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授簡化字,實際教學中簡繁並用 本來大陸也是寫繁體字的,解放後大陸推出了漢字的簡化版書寫方案,然後就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字型樣式了。

至於臺灣為什麼至今還是繁體字,很簡單了,因為當時大陸推出簡寫方案的時候大陸和臺灣還搞對抗呢,這個方案肯定不會在臺灣實施了 . 當時大陸為了降低文盲率,所以專門設立了專家小組研究出一套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但是香港和澳門當時未臺灣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但仍採用中國傳統的繁體字,與大陸實行文字改革後的簡化字有所區別。

但隨著兩岸交流與交往的不斷增加,兩岸這種簡繁文字差別在縮小,臺灣已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簡體字,有利兩岸的文化交流與文字語言的統一。這種共同的語言和文字,也是海峽兩岸實現祖國統一的最重要基礎和保證。

現在的臺灣使用的文字叫做正體中文..是正體,不是繁體 77%臺灣民眾反對採用簡體字 崔立潔 高達77%的臺灣民眾反對未來臺灣全面使用簡體字;其中又以19歲以下的受訪者反對最力。 “中時電子報”昨天發表的最新民調顯示,在臺灣完全看不懂簡體字的民眾高達44.5%,另有41.5%的受訪者自認能看懂一點簡體字,只有14.5%的民眾可以完全看得懂簡體字。

完全看得懂簡體字的以20歲至49歲的民眾為主,完全看不懂的民眾則分佈在50歲以上。大多數受訪民眾指出,看不懂簡體字,是因為簡體字的簡化並無規則。

在被問到臺灣學生是否應該學習辨認簡體字,有51.5%的民眾反對,但有26.7%的民眾贊成。這個現象顯示兩岸實力的差距,以及經貿的交流,已經讓部分民眾意識到有必要讓下一代具備辨識簡體字的能力。

雖然有部分民眾認為下一代應該看懂簡體字,但不認為臺灣應該放棄使用繁體字。有高達77%的受訪者反對未來臺灣全面使用簡體字,只有7.5%的民眾贊成。

其中19歲以下的民眾,是反對最力的年齡層;這年齡層有高達92.3%的人反對臺灣未來全面使用簡體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簡明勇向本報分析這現象時指出,或許這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從國小、國中、高中才剛接受完一連串完整的繁體字教育,所以不願意有所改變。

也或許這個年齡層尚未擴大國際接觸面,也還未感受到兩岸交流的密切程度,無法體會簡體字在國際間的普及程度,因此反對力也較高。 “中時電子報”是於4月3日至6日,以臺灣家戶電話為樣本,訪問1077名民眾。

繁體字也是文化的傳承 從2008年起,聯合國所有中文文書將只使用簡體字,取消現行簡繁並行的方式。但受訪的民眾有高達66.4%不知道有這回事,而有65.2%的民眾不擔心國際上全面使用簡體字後會讓臺灣更加邊緣化。

其中最不擔心臺灣邊緣化的年齡層同樣出現在19歲以下的受訪者。 這個結果到底是顯示臺灣民眾對自己非常有信心?或者是不在乎臺灣邊緣化?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也許同樣也印證了臺灣民眾國際觀有待加強。

民調數字反映出臺灣民眾對繁體字的維護。臺灣學者同樣希望聯合國莫讓繁體字在國際舞臺上消失。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簡明勇向本報強調,聯合國接受中國大陸的提議,全面使用簡體字,這是形勢比人強。目前世界上使用簡體字的人數比使用繁體字的人多出很多,也是事實。

然而繁體字不只是工具,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不該是少數服從多數的邏輯。簡明勇說:“我只問你一個問題,古籍是用簡體字寫的,還是繁體字?” 德國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譚克(Roderich Ptak)也持相同意見。

不久前,譚克對《中國時報》說:“簡體字歷史只有幾十年,中華文化卻有幾千年歷史,漢學研究專題和專案的年代,都在簡體字發明之前。” 也有正在學中文的德國學生提到,剛開始學簡體字會很高興,因為筆畫少,比繁體字簡單省事。

但後來發現,很多字太相像,還有很多字明明是同一個字,意思卻風馬牛不相及,例如麵包的“面”、繁體字原是“面”,以麥字為邊旁;簡化了以後,與顏面的“面”是同一個字,在記憶上反而對外國學生產生困擾。 同樣的問題也在韓國出。

6. “還是臺灣好”繁體字怎麼寫

是好 是傳承字,繁體簡體一樣

還字的繁體如下(還珠格格的第一個字)

臺灣二字如下

7. 臺灣人是寫繁體字嗎

本來大陸也是寫繁體字的,解放後大陸推出了漢字的簡化版書寫方案,然後就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字型樣式了。

至於臺灣為什麼至今還是繁體字,很簡單了,因為當時大陸推出簡寫方案的時候大陸和臺灣還搞對抗呢,這個方案肯定不會在臺灣實施了 . 當時大陸為了降低文盲率,所以專門設立了專家小組研究出一套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但是香港和澳門當時未臺灣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但仍採用中國傳統的繁體字,與大陸實行文字改革後的簡化字有所區別。

但隨著兩岸交流與交往的不斷增加,兩岸這種簡繁文字差別在縮小,臺灣已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簡體字,有利兩岸的文化交流與文字語言的統一。這種共同的語言和文字,也是海峽兩岸實現祖國統一的最重要基礎和保證。

現在的臺灣使用的文字叫做正體中文..是正體,不是繁體 77%臺灣民眾反對採用簡體字。

8. 臺灣人為什麼寫繁體字

臺灣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但仍採用中國傳統的繁體字,與大陸實行文字改革後的簡化字有所區別。但隨著兩岸交流與交往的不斷增加,兩岸這種簡繁文字差別在縮小,臺灣已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簡體字,有利兩岸的文化交流與文字語言的統一。這種共同的語言和文字,也是海峽兩岸實現祖國統一的最重要基礎和保證。

現在的臺灣使用的文字叫做正體中文..是正體,不是繁體

77%臺灣民眾反對採用簡體字

崔立潔

高達77%的臺灣民眾反對未來臺灣全面使用簡體字;其中又以19歲以下的受訪者反對最力。

“中時電子報”昨天發表的最新民調顯示,在臺灣完全看不懂簡體字的民眾高達44.5%,另有41.5%的受訪者自認能看懂一點簡體字,只有14.5%的民眾可以完全看得懂簡體字。

完全看得懂簡體字的以20歲至49歲的民眾為主,完全看不懂的民眾則分佈在50歲以上。大多數受訪民眾指出,看不懂簡體字,是因為簡體字的簡化並無規則。

在被問到臺灣學生是否應該學習辨認簡體字,有51.5%的民眾反對,但有26.7%的民眾贊成。這個現象顯示兩岸實力的差距,以及經貿的交流,已經讓部分民眾意識到有必要讓下一代具備辨識簡體字的能力。

雖然有部分民眾認為下一代應該看懂簡體字,但不認為臺灣應該放棄使用繁體字。有高達77%的受訪者反對未來臺灣全面使用簡體字,只有7.5%的民眾贊成。其中19歲以下的民眾,是反對最力的年齡層;這年齡層有高達92.3%的人反對臺灣未來全面使用簡體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簡明勇向本報分析這現象時指出,或許這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從國小、國中、高中才剛接受完一連串完整的繁體字教育,所以不願意有所改變。也或許這個年齡層尚未擴大國際接觸面,也還未感受到兩岸交流的密切程度,無法體會簡體字在國際間的普及程度,因此反對力也較高。

“中時電子報”是於4月3日至6日,以臺灣家戶電話為樣本,訪問1077名民眾。

繁體字也是文化的傳承

從2008年起,聯合國所有中文文書將只使用簡體字,取消現行簡繁並行的方式。但受訪的民眾有高達66.4%不知道有這回事,而有65.2%的民眾不擔心國際上全面使用簡體字後會讓臺灣更加邊緣化。其中最不擔心臺灣邊緣化的年齡層同樣出現在19歲以下的受訪者。

這個結果到底是顯示臺灣民眾對自己非常有信心?或者是不在乎臺灣邊緣化?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也許同樣也印證了臺灣民眾國際觀有待加強。

民調數字反映出臺灣民眾對繁體字的維護。臺灣學者同樣希望聯合國莫讓繁體字在國際舞臺上消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簡明勇向本報強調,聯合國接受中國大陸的提議,全面使用簡體字,這是形勢比人強。目前世界上使用簡體字的人數比使用繁體字的人多出很多,也是事實。

然而繁體字不只是工具,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不該是少數服從多數的邏輯。簡明勇說:“我只問你一個問題,古籍是用簡體字寫的,還是繁體字?”

德國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譚克(Roderich Ptak)也持相同意見。不久前,譚克對《中國時報》說:“簡體字歷史只有幾十年,中華文化卻有幾千年歷史,漢學研究專題和專案的年代,都在簡體字發明之前。”

也有正在學中文的德國學生提到,剛開始學簡體字會很高興,因為筆畫少,比繁體字簡單省事。但後來發現,很多字太相像,還有很多字明明是同一個字,意思卻風馬牛不相及,例如麵包的“面”、繁體字原是“面”,以麥字為邊旁;簡化了以後,與顏面的“面”是同一個字,在記憶上反而對外國學生產生困擾。

同樣的問題也在韓國出現。韓國首爾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康齊,日前就在《朝鮮日報》上發表評論,建議韓國政府應該同時敎導簡體漢字和傳統漢字(意義近似於繁體字)。學簡體字當然是為了方便一般民眾與中國大陸交流,而傳統漢字則是理解朝鮮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

標籤: 臺灣 繁體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oweo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