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而義自見怎麼寫

而義自見怎麼寫

1.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對還是“其義自現“對

正確的應當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而義自見怎麼寫

見為顯現的意思,古通“現”。此處“見”為通假字。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是: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出自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擴充套件資料

通假字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出現的原因:一是古時有多個字皆可表達一個意思的現象,沒有一定的規律。所以時代越久遠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二是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由於當時背誦者只注於個讀音,而選擇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百度百科-通假字

2. 文言文:《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①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採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雲:“苦渴②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①質訥:質,質樸;訥,口齒不流利。 ②渴:有急切之意。翻譯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實而且很好學。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3.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全文翻譯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乾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扣難道會不到嗎?

4. 書讀百遍 其義自見 原文及解釋 (文言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概述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釋〗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導人讀書。

文章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①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②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質訥:質,質樸。訥,口齒不流利。 2渴:有急切之意。

翻譯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實而且很好學。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編輯本段]對其認識

中國有一句古話:“少年不讀書,老來空白首。”世間萬物,皆屬身外,惟有書能夠滲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塵的心靈,讓你耳聰目明,心高志遠。任何時刻拾起書本,開啟扉頁,都可以在夏曰裡讀出雪意,于山間聞到泉鳴。

讀書人多的時代,是書籍繁榮的時代,亦是社會文明、人類進步的時代。讀書多的時期,則是生命充實豐盈的時期,是激情熾熱,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時期。於是《三國志·魏書》中出現這麼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覆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瞭解它的涵義。這是一種通過精讀以促進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尤其適用於自學者的鑽研。

對於此觀點,我保留了自己的看法。逐字逐句地反覆閱讀未必能達到精通的程度,如果沒有悟性地理解只會成為可憐的書呆子紙上談兵,只知表面膚淺的文字表述,未必可深入內涵。有悟性地讀書,可以與作者融洽地平等交流,在心靈的碰撞和摩擦中靈思如泉湧,思考得更透徹。如果我們不帶思索地讀百遍書,又怎會奇蹟般地自見其意呢?這種低效率的苦差事不但浪費時間,而且致命地澆滅你對書本知識的熱情和自信。我們讀書卻不理解,讀出來的往往是自己加給作者的思想,活在自我世界的樊籠裡,如井底之蛙,仍舊心胸狹隘,孤陋寡聞。

我們在一生中讀過許多書,也許每本書會讀許多遍,但恐怕吸收的並不多。盲目地追求讀書的數量而忽視了覺悟,只能導致絕大部分知識像破磚爛瓦,雜亂無章地堆積在大腦某個易被遺忘的角落。悟性便如建築師手中的設計圖,能將這些零亂的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構築成知識的大廈,這樣我們讀書的目的會更明確、輕鬆。

英國作家菲爾丁曾忠告:“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把你戕害。”的確,沒有選擇性和悟性的書極為破壞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令人萎靡不振,不思進取。這從反面又顯示出悟性讀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生命不息,攻讀不止。“要讓書成為自己的註解,而不要做一顆繞書本旋轉的衛星,不要做思想的鸚鵡。”愛迪生如是說。那就讓我們讀百遍書,帶悟性思索,其義自見。

5.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讀了一百遍的書,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

原文:

《三國志.董遇傳》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向他)說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了一百遍的書,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

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一天的空閒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空閒。”

出處:《三國志·董遇傳》——西晉·陳壽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讀書百遍與三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志

標籤: 而義 自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own8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