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商鞅為何會從改革家變成“全民公敵” 拍案

商鞅為何會從改革家變成“全民公敵” 拍案

   一

拍案:商鞅為何會從改革家變成“全民公敵”

讀《史記》中的商鞅傳,商鞅是一個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憐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於他意志堅定,理想執著,目光遠大,行起事來雷厲風行,果斷斬決,一意孤行,不計後果。他具備了一切改革家應當具備的優點,又有秦孝公始終不渝的信任,二十餘年裡放著手,放著心,讓他這把鋒銳的刀在秦國羸弱多疾的肌體上切割剜除,他果真就在這邊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業,讓連續幾代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而為諸侯列國的前茅,且矛頭所向,勢如破竹,“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桑弘羊),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政治體制基礎、思想基礎和軍事基礎。商君相秦十年後,《史記》記載是:“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令人惜,乃是因為他是一個善處事而不善自處的人,或者說,他能做大事,卻只能做小人。處事練要,為人刻薄。為國謀,善;為己謀,拙。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卻敗了。郭沫若認為,他與秦孝公都是大公無私的人(順便提一下,“公私分明”這個詞最早就出現在《商君書》裡),其實孝公還有為子孫謀的私心,而商君真是把一切都奉獻出來了。《戰國策·秦策三》記秦國後來的應侯範睢說商鞅:

事奉孝公,竭盡自己所能沒有二心,一心為公不顧私利,使賞罰誠信而致國家大治,用盡自己的才智,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騙故友,俘虜了魏國的公子卬,最終幫秦國擒獲敵將破敗敵軍,掠地千里……

[原文: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慧,示情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卬,卒為秦禽(擒)將破敵軍,攘地千里……]

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獻出去的地步。為了秦國,他把自己的名譽、人格都丟棄不要了。當一個人對一種政治實體皈依到“無己”的地步,悲劇也就開始了。因為人類畢竟還有更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原則。這關乎著人類的尊嚴、價值、幸福的根基,這是人與上帝之間的信諾,是一切一時的政治需要所不能取代和凌駕的。郭沫若都對此不能理解:“雖然是兵不厭詐,人各為主,但那樣的出賣朋友,出賣故國,實在是可以令人驚愕的事。”秦孝公死,那個被商鞅處罰過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風聲日緊,不祥的陰雲越來越濃,已請求退休,蟄居自己封地的商鞅,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便帶著家屬老母要回歸魏國。魏人不接受,理由是:“因為您竟然能出賣欺騙您的老朋友公子卬,我們無法知道您的人品。”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於商鞅使秦國強大,各諸侯國還不敢得罪秦國,誰也不敢收留他。《呂氏春秋·無義篇》就此議論道:“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出賣良心去附會政治,拋棄價值去迎合權勢,這種“大公無私”,實在是中國幾千年來知識分子常常發作的羊角瘋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p5kyx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