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嗎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嗎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嗎:答案是有。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嗎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嗎:答案是有。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從化石紀錄來看,較可靠的、大量的真核生物化石出現於元古宙晚期,即8-10億年前。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原生動物,它只由一個細胞構成,是單細胞原生動物,雌雄同體。最常見的是尾草履蟲,體長只有180至280微米。壽命以小時來計算,壽命時間為一晝夜左右。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從化石紀錄來看,較可靠的、大量的真核生物化石出現於元古宙晚期,即8-10億年前。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原生動物,它只由一個細胞構成,是單細胞原生動物,雌雄同體。最常見的是尾草履蟲,體長只有180至280微米。壽命以小時來計算,壽命時間為一晝夜左右。

現在有什麼動物是和恐龍同一時代的

恐龍是出現於2.3億年前並繁榮至今的陸生脊椎動物。非鳥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現今存活的與恐龍一個時代的動物很多:1、低等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海綿、珊瑚蟲);2、各種昆蟲(蜻蜓);3、各種甲殼類動物(蝦、蟹);4、各種魚類,兩棲類(蛙、蠑螈、鯢);5、爬行類(蜥蜴、烏龜、鱉)。

恐龍時代有什麼動物?

問題一:恐龍時代還有其他動物嗎? 太多了。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在中生代,也就是從三疊紀,侏羅亥和白堊紀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在這個時候,地球平均溫度很高,連兩極都沒有冰,生物極其繁盛。古生代末期,聯合古陸的形成,使全球陸地面積擴大,陸相沉積分佈廣泛。中生代中、晚期,聯合古陸逐漸解體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歐亞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等陸塊。並在其間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塊的漂移加速,在具有俯衝帶的洋、陸殼的接觸帶上俯衝、擠壓,導致著名的燕山運動(或稱太平洋運動),形成規模巨集大的環太平洋岩漿岩帶、地體增生帶和多種內生金屬、非金屬礦帶。中生代氣候總體處於溫暖狀態,通常只有熱帶、帶和溫帶的差異。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中生代時,存在一些哺乳動物,有些是後來猴類的祖先,也就是現在人類的祖先。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佈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佈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問題二:有什麼動物在恐龍時代就有了 草,海藻,微生物,浮游生物,魚,爬行動物(蜥蜴等)

問題三:恐龍時代到現在的動物有什麼?圖片 鯊魚,鱷魚,蚊子,蜻蜓,鸚鵡螺,蟑螂,還有烏龜變化也不大,太多了,圖片自己百度吧。

問題四:現在有什麼動物是和恐龍同一時代的 恐龍是出現於2.3億年前並繁榮至今的陸生脊椎動物。非鳥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現今存活的與恐龍一個時代的動物很多:1、低等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海綿、珊瑚蟲);2、各種昆蟲(蜻蜓);3、各種甲殼類動物(蝦、蟹);4、各種魚類,兩棲類(蛙、蠑螈、鯢);5、爬行類(蜥蜴、烏龜、鱉)。

有什麼動物在恐龍時代就有了

有三眼恐龍蝦、北鯢、鱟、揚子鱷、腔棘魚等。

1、三眼恐龍蝦

三眼恐龍蝦,學名:佳朋鱟蟲,在中國各地又俗稱馬蹄管子、王八蓋子、翻車車、屎殼郎崽、數錢鎖等,是已知的鱟蟲中唯一在中國發現的一種。

其最早出現在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在經歷了三次地球世紀大滅絕之後,至今仍有數種品系存活,並廣泛地分佈於世界各地。是屬於鰓足綱,鰓足亞綱,背甲目的一類小型的甲殼動物。

2、北鯢

北鯢,兩棲類動物,只產於我國新疆、哈薩克極狹窄的範圍內,所以又叫中亞北鯢;因其極像陸地上的蜥蜴,而民間稱蜥蜴為“四腳蛇”,人們又叫它為“水四腳蛇”。又因為它在陸上行進時像嬰兒爬行,又多了個“娃娃魚”的名字。

新疆北鯢屬小鯢科,是準噶爾盆地水域中,2.5億年前廣泛分佈的有尾兩棲類的一種,是天山、阿拉套山地面抬升時倖存下來的孑遺物種。

新疆北鯢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研究小鯢科分類,系統演化方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新疆北鯢是我國生物寶庫中珍貴的物種資源。

3、鱟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

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

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

4、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揚子鱷屬於爬行動物,卵生。

5、腔棘魚

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目(Crossopterygii)一些葉鰭硬骨魚類的統稱。近緣但已絕滅的扇鰭魚亞目(Rhipidistia)的種類被認為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

在某些分類系統中,腔棘魚和扇鰭魚均被認為隸屬總鰭亞綱(Crossopterygii)內之不同目。腔棘魚最早出現於3.77億年前衍化形成,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

腔棘魚(Coelacanthus)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95億年前)到白堊紀早期(1.44億年前)。腔棘魚屬與其他同類魚一樣,骨化程度較低,表現出脫離早期淡水環境而轉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趨向。

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滅絕,而1938年卻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網捕到一條現生種類——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

在懸賞徵集之下,1952年在葛摩(Comoros)群島捕得第二尾(命名為Malania anjouanae,可能與矛尾魚是同一種)。

以後又在這一地區捕到另外幾尾。後來發現,這類魚已早為島民所熟悉,其肉鹽醃晒乾後可吃,粗鱗用作研磨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眼恐龍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揚子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腔棘魚

除鴨嘴獸之外,從恐龍時代存活至今的生物究竟都還有哪些?

恐龍以前是地球上的霸者這點毋庸置疑隨著恐龍的滅絕一個時代被翻篇,但你們可能不知道現在還有從恐龍時代存活下來的動物,比如如今人見人打的蟑螂“小強”,長命百歲的烏龜,還有號稱“紐西蘭活化石”的喙頭蜥,這些動物如今都存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一、打不死的“小強”是恐龍時代存活的生物你知道嗎?

蟑螂算是目前人類最討厭的一種生物不僅長得醜還特別討厭,最讓人瘋狂是的你根本打不死它所以被網友稱之為“小強”,但你們可能不知道這個外殼不太堅硬生命且極其強硬的生物竟然是從恐龍時代存活到如今,在恐龍稱霸的時候人類還不知道在哪溜達的時候蟑螂就已經存活於世,這種頑強的生命真的讓人震驚。

二、烏龜從恐龍時代存活到現在是名副其實的長命百歲。

要說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那必須得提一提爬行緩慢時刻帶著自己的家散步的烏龜,這種動物因為不願意動所以異常長壽,但近期科學家發現烏龜這種生物在恐龍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有人猜測可能在恐龍遭遇滅絕再難的時候烏龜將四肢縮排殼裡以此躲過了毀滅性的傷害。

三、“紐西蘭活化石”喙頭蜥比恐龍還長壽。

如今與恐龍長得最像的生物就要屬蜥蜴了,在多年的研究後科學家發現紐西蘭有一種名叫喙頭蜥的動物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而且這種蜥蜴的壽命比人類還要長基本上都能活100歲,現在這種蜥蜴大多生活在紐西蘭也因此被稱為“紐西蘭活化石”,喙頭蜥日常靠吃一些小昆蟲和軟體的動物,白天在洞穴中睡覺晚上才會出來覓食。

地球最早期,都有哪些生命存在?

地球的最早期存在著各種藻類,細胞類,菌類,逐漸的進化為各種恐龍,還有猛獁象等遠古生物。

一、根據現在科學的研究,地球最開始在宇宙中形成的時候並沒有生命存在,而是經過了一系列漫長的進化,在大氣中的各種元素,不斷的與自然界各種能源的化學作用下,形成了有機分子,而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的進化為生命單體,在逐步的作用下,形成了生物聚合物,在距今36億年前開始地球就已經有了生命的存在,主要是以一些單細胞物質為主,而這個時期藻類植物發展的非常迅速,與太陽進行著光合作用,不斷釋放氧氣。

二、隨著氧氣的增多,大氣層逐漸完善,為日後的生物進化和發展準備了充足的條件,而到了距今18億年左右,地球又開始進化出來複雜的單細胞生物,這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因為從這一刻開始,生物可以實現器官分化,不同的細胞形態也開始進行變化,從這開始地球進一步的開始演變,慢慢的各種生物就開始繁衍,到了侏羅紀時代,正式進入了恐龍時代,而這一時代長達1.5億年。

三、恐龍是靠著部分後支和四肢行走的一類動物,是在地球不斷進化出來的產物,到現在人類在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經常能夠發掘出來各種恐龍的化石,而在侏羅紀時代,恐龍不斷地進化出來,成各種的爬行動物,有的進化成現在的蛇類,龜類,鱷魚類,蜥蜴類,還有的進化為如今的哺乳類動物。在這個時期,恐龍是地球中的霸主,沒有任何的天敵,處在食物鏈的頂端,最終因為某種原因導致滅絕,而它們的後代鳥類卻存活下來,並且一直存活到現在。

恐龍說明文

  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說明文,說明文體是一種客觀的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這種型別的作文要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恐龍說明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恐龍說明文1

  在這個巨大的世界裡,有成千上萬的動物生活在千千。它們形狀和習性不同,甚至沒有親緣關係。然而,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恐龍。

  38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是生活在海富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經過億萬年的變遷,草履蟲進化成了爬行動物,生活在海洋、陸地和天空的中心;經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世界上第一隻恐龍出現了。

  恐龍家族龐大,據計算恐龍約有50萬種。其中約有5萬屬,無與倫比。所以很多恐龍基本上分為三類:鳥腳類、獸腳類和蜥腳類。

  鳥類腳的恐龍體型較輕,骨骼與現代鳥類最為相似。大多是雜食動物,不敢招惹大恐龍;獸腳類恐龍的身體肌肉非常發達,基本上各種恐龍都敢招惹它們,比如霸王龍、霸王龍、棘龍。霸王龍的牙齒長達30-70釐米,是活生生的“鐵牙鋼牙”!蜥腳類動物是家族中的“巨無霸”,它們無所畏懼。相比41米長,20多米長的地震龍,平均身高1.75米的人類和蟲子沒什麼區別,都是那麼脆弱,那麼不堪一擊。

恐龍說明文2

  一億四千萬年前,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曾出現了一批強大的巨獸——恐龍。它們體態各異,性情不一。這些大傢伙曾在地球上稱霸一時。

  但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它們卻遭到了巨大的滅頂之災!

  一天,一顆行星忽然撞向了地球。頓時,山崩地裂,塵土飛揚。地球被撞得直打顫。山倒了,山上的,山下的恐龍都被埋在了亂石灰土之中。悲痛的叫聲在混沌之中響遏行雲。

  樹也被折斷了,參天的大樹一攤兒地鋪在大地上,樹倒聲,龍叫聲,混在一起。

  河水、湖水、海水被擊得亂噴。一個浪頭兒就有幾十上百米高,恐龍們叫著,逃著,但都無濟於事,它們終究是被潮水帶來去。它們被託到了水中,卻還在苦苦掙扎著。但只是徒勞,一個浪頭就把這龐然大物捲到了半空中,然後又活活摔下來。結果它們只能在被血染紅了的水上起起沉沉——它們無力抵抗了!

  地球的震動慢慢停了下來。

  ——但恐龍早已滿山滿海地死了。

  翼龍在天空中盤旋著,發出好似在追悼死者的悲慘叫聲。霸王龍、劍龍、馬門西龍……都慢慢的鎮靜下來,停止了胡亂奔跑。即刻,它們同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叫聲——是淒涼!是困惑!是畏懼……

  然而,上帝並不想讓它們活下去。

  由於劇烈地撞擊,地球上的塵土被抖了起來,空中早已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塵埃。

  從那時起,地球迎來了三個月的漫長黑夜。

  沒有日光的照射,地球上的植物因無法繼續進行光合作用而漸漸枯萎。許多食草類恐龍沒了食物,便也都紛紛亡去了。它們的死,又減少了食肉恐龍的食物,更加劇了5恐龍的滅亡。

  由於植物的滅亡,地球上的氧氣日漸稀少,恐龍的呼吸也變得一天比一天困難。

  最終,僅僅兩個月,恐龍就已全部死亡了。留下的恐龍蛋,當然也無法孵化了。

  從此,恐龍這個稱霸地球的龐大家族便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三個多月後,第一縷陽光照在了地球上。光明重現時,地球上卻是死屍一片。

恐龍說明文3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巨大的島上,生活著許許多多的恐龍。島上有發著綠光的巨大石頭,還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水歡快地流淌著。小恐龍卡羅和科力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每天在一起打水仗、扔石頭、比賽跑步、捉迷藏,玩得可開心了。

  一天,卡羅和科力去玩捉迷藏,科力一不小心掉進一個很深的洞穴裡,結果被洞穴裡的毒蠍子、毒蜘蛛、毒蛇當成了美味的食物。卡羅傷心極了,因為它失去了一個好朋友。

  不久後的一天,發著綠光的巨石突然爆炸,巨大的衝擊波使整個島上的樹木變成一片火海。卡羅驚慌地向遠處逃去,可是到處都是火焰,他只好躲進了一個山洞裡。不知過了多久,卡羅從洞裡走了出來,外面變成了一片廢墟,所有的恐龍全都死了,只剩下卡羅孤獨的生活著。不知又過了多久,天空中飄起了潔白的雪花,卡羅因為沒有食物,慢慢的死去了。

  恐龍滅絕了,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有一個新的時代來到了。

恐龍說明文4

  星期五,中科院的李教授為我們講解了許多關於恐龍的知識。如果你們也想對恐龍有所瞭解的話,不妨先來看看我下面的文章吧!

  提起恐龍,還得從恐龍蛋說起!在我們中國,光河南一處地方,就發現了兩萬多隻恐龍蛋化石。在我們的家鄉——浙江東陽,也有許多的恐龍蛋化石,大約有15000多個。因為浙江一帶的恐龍化石發源地很多都在東陽附近,所以東陽也被稱為“恐龍之鄉”。我國發掘出來的恐龍蛋化石特別多,所以國家還去申請了吉尼斯記錄呢!

  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體型差異也很大。你們知道最大的恐龍是什麼龍嗎?有人會說地震龍,有的人會說阿根廷龍,還有的人會說易碎雙腔龍?其實都不是!據我們李教授調查,目前我們發現最大的恐龍化石是巨型汝陽龍,它足足有38米長呢!至於易碎雙腔龍嘛,是因為以前的印刷質量不高,不知哪個環節搞錯了,才變成了有60-80米長的大巨龍。那麼,你們知道最小的恐龍叫什麼嗎?哈哈,就是鼠龍。它的身體只有10到20釐米長,真的跟小老鼠差不多大哦,難怪會叫它“鼠龍”。大的有38米長,小的只有10釐米,恐龍們的體型差距可真大呀!

  既然當初恐龍的數量如此之多,體型如此之大,後來它們為什麼會滅絕的呢?李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很搞笑的推理:據說恐龍的牙齒是倒鉤形的,沒法咀嚼食物,只能用胃石代替。但胃石代替的咀嚼效果並不好,故而恐龍經常肚子發脹,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之後就要放屁,那麼多的恐龍就會放出大量的屁。而屁呢!其實是大量的毒素,投放到空氣當中之後,就把能擋住宇宙射線的臭氧層給破壞掉了。繼而,宇宙射線就把植物照死了,淡水也乾涸了,所以恐龍的食物鏈就斷掉了,恐龍也就存活不了了。另外一種推理是:那時候火山噴發比較頻繁,許多塵埃升上天空,使整個地球都變成了紅色,擋住了太陽的照射,導致了植物的死亡,地表溫度也迅速下降,所以恐龍就在飢寒交迫中死去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推理,如火星撞擊地球,恐龍互相偷吃恐龍蛋……哎,這恐龍為何會滅絕,其實至今還是一個謎。

恐龍說明文5

  我最喜歡的動物就是恐龍了。恐龍分為兩種,一種是草食性恐龍,另一種是肉食性恐龍。恐龍大約生活在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非鳥類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

  在草食性恐龍中,我最喜歡三角龍。它們有三個尖尖的角,別看三角龍是草食性恐龍,它們的角可是很尖的哦,能夠刺穿敵人的身體。在肉食性恐龍中,我最喜歡的是雷龍。它們有著血盆大口和尖尖的爪子,用兩條腿走路,非常具有攻擊性。很多小朋友都覺得恐龍很可怕,我卻覺得它們很可愛。如果和它們成為朋友,它們就會保護我了。

  如果我有一個時光機,我會坐著時光機回到恐龍時期,看看真的恐龍。不過世界上沒有時光機,我要好好學習,等我長大了,我才可以成為一名考古學家,研究恐龍化石,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恐龍的生活習性了。

  你最喜歡什麼動物呢?為什麼?它又有什麼特點呢?

恐龍說明文6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是錯的?”

  “我只考了67分,全班倒數第二。你怎麼能讓我出去見人!”

  漸漸地,我受不了媽媽的責罵,大喊:“你不是我真正的媽媽,你根本不愛我。”衝出屋子。漸漸地,我一路跑到了一片大森林。他很難過。他看到地上的草,感覺草在哭。看到樹上的落葉,我看到上面有大大的淚痕。聽著風輕輕吹來,感覺風在和他一起哭。突然,我聽到一個角落裡有哭泣的聲音。一開始我以為我聽錯了。仔細聽了,是真的,還有奇怪的哭聲。一點一點跟著聲音走。最後,在一個小石洞裡發現了一隻小恐龍。恐龍用無助的眼神看著它。漸漸地,我突然忘記了我的苦惱。問小恐龍:“恐龍,你為什麼哭?”

  恐龍說:“有人叫我去偷蛋龍。看到了就跑了。沒人陪我玩的時候我很孤獨。其實我一點也不差,也不是真的偷雞蛋。因為在孵蛋的過程中不能離開,為了讓寶寶健康出生,我用刺紮了一些蛋。但是其他恐龍以為我在偷蛋。所以他們都恨我。”一點一點的,讓我想起了我的悲哀,我也和恐龍一起哭了。

  這時斑馬探長剛好路過,看到他們在哭,就問為什麼。斑馬探長說:“我來幫你。”他說斑馬督察拿出筆記本電腦,在恐龍網站上釋出了一條重要宣告:讓所有恐龍馬上去森林派出所召開緊急會議。斑馬督察在恐龍大會上打開了百度的網頁,讓大家看看偷蛋龍的資訊。現在大家都明白原來偷蛋龍被大家誤解了。原來他也是在護蛋,大家都原諒他了。偷蛋龍很開心。但看到大家都開心了,我又想起了家,又對嚴厲的媽媽哭了。恐龍看到這些,就問情況,說:“小,別哭了。大家都會幫你的。”

  偷蛋龍去森林商店買了一大包彩色氣球,氣球裡裝滿了七色彩紙。讓恐龍寫個紙條,上面寫著:我還是個孩子。媽媽不應該對我太嚴格。以後我會努力的!寫出來放在綵球裡。不一會兒,森林派出所裡全是綵球飄飄。恐龍讓點點把綵球帶回家給媽媽。恐龍告訴點點,一分鐘後,綵球會自動爆裂。我相信我媽看了裡面的紙條,會相信一點的。漸漸地,他手裡拿著綵球走回家。他的眼神不再憂鬱!他彷彿看到了母親臉上幸福的表情!

恐龍說明文7

  一陣眩暈之後,醒來的我,滿山遍野,綠草如茵。瀑布“猛撲”而下,拍手玩石頭。天空就像一塊鑲嵌著幾朵白雲的藍寶石。這裡,可謂“世外桃源”。

  一聲吼叫把我吵醒了。我和機器貓穿越時空進入隧道的時候來過這裡,但是機器貓去了哪裡?這是哪裡?一連串的問題閃過我的腦海。一隻霸王龍出現在我眼前,背上揹著一隻機器貓!我把繩子拿出來,甩下去,正好落在霸王龍的背上。暴龍似乎嚇壞了,轉過身,露出猙獰的表情,惡意地盯著我。我心裡先是一驚,抱著機器貓從霸王龍的背上摔了下來。看到霸王龍的吼聲,突然有了主意:快跑!

  邊跑邊想:這應該是恐龍時代了。這樣跑不是辦法。是的!我從揹包裡拿出一張大網,扔了回去,把霸王龍放進網裡。這時,一大群翼龍從我頭頂飛過。機器貓被他們吵醒了,說:“哦,別煩我!”我把他叫醒,著急的說:出事了,你去看看!

  不一會兒,地震開始了,看到一些恐龍屍體在前面腐爛,很多地方露出骨頭。很恐怖,很恐怖。

  我心想:這裡氣候不太對,為什麼天空陰沉?地面也很溼,是恐龍滅絕的時候嗎?好像是白堊紀晚期。我拿出筆記本,記錄下這張令人恐懼的畫面,暗暗推測恐龍滅絕的原因。

  天上下著毛毛雨,感覺呼吸有點困難。還好之前有氧氣瓶。噴了幾下後,我對機器貓說:“幾點了?”機器貓害怕地說:“現在是早上八點,但你為什麼要問?我要死了!”

  霸王龍也倒在了一聲巨響的後面。我給它噴了幾次氧氣,它又睜開了眼睛。但是身體還是不能動,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恐龍滅絕是因為氣候變化快,恐龍無法適應新環境。

  世界是寂靜的…

  我扔下揹包,回到現代,把筆記本上的記錄告訴世界,終於解開了百萬年的謎團。

  評論:文章材料新穎,構思巧妙。機器貓的出現,語言的活潑,都透露著作者天真可愛的童趣。優秀的文字和好的句子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優美生動,是一篇成功的佳作。期待你下次帶來的奇葩,加油!

恐龍說明文8

  為了搞清楚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小龍和小華開啟時間隧道,拿著時間機器,以光速飛行。幾個小時後,他們終於來到了侏羅紀恐龍時代。

  哇!幾十萬年前,地球的環境真的很美,大大小小的山峰,清澈的河流,綠色的湖泊,原始的森林,綠草如茵,一派原始時代的'美景。在這裡,長頸龍躺在河邊,享受著大自然的美麗,而翼龍在綠色空曠的山野自由飛翔。小龍興奮的在長頸龍的長頸上滑行,而小花則興高采烈的騎在翼龍的背上,上上下下,非常愜意。

  突然!遠處的山峰,熊熊燃燒著火焰,照亮了整個山林,濃煙滾滾。不,火山爆發了!傾刻間,煙霧遮住了太陽,地面震動,密林變成了火海,岩漿淹沒了美麗的山川,恐龍滅絕了...

  小龍和小華回到了現代,卻依然懷念恐龍時代...

恐龍說明文9

  我非常喜歡恐龍,是個標準的恐龍迷,喜歡從書中知道關於恐龍的一切資訊。

  恐龍分兩大類,食肉或食草性。區分它們,只需要記住食肉恐龍是和人一樣用兩隻腳走路,而食草恐龍是四足獸。

  要說最長的恐龍,非易碎雙腔龍莫屬了。它們比鯨還長,平均長度達到35米,最長有60米到80米,最重有220噸,身高在14米到16米之間。

  最小的恐龍,細頜龍當之無愧。體長不到一米,體重約0。83到3。5公斤。別看它小,奔跑的速度可快了。

  說說食肉恐龍的捕食吧。拿細頜龍為例,它非常喜歡群體捕獵,盯緊對手,然後趁獵物不備或疲憊時攻擊。再說傷齒龍,傷齒龍是恐龍中較聰明的恐龍,它們的攻擊具有計劃性和協調性,攻擊時,分工明確。

  在恐龍世界中,也有弱肉強食的規則,所以食草動物中必須有可防身的武器。像劍龍,它的尾巴末端有4根1米長的尾刺,可以刺傷食肉恐龍,而三觭龍是觭龍中體形最大的,頭上長著兩隻長矛似的角,在眼睛和鼻孔之間也有一個角,這樣尖銳的武器可以嚇退食肉恐龍。

  恐龍縱橫一時,卻終究滅絕。關於恐龍滅絕有很多說法,比如隕石撞擊說,彗星碰撞說,造山運動說,氣候變動說,火山噴發說……

  我長大後,也要和科學家們一起查詢恐龍滅絕的原因,解開這一世界難題。

恐龍說明文10

  我第一次見到恐龍是在動畫片裡的“藍貓龍騎團”裡看到的,裡面的恐龍叫霸王龍,霸王龍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讓我感到他很震撼,它的吼聲很大很大,它的體形很高大,可能有兩層樓那麼高,它的嘴巴被稱為“終極碎骨機”,牙齒非常鋒利,擁有巨大的咬力,而且它的尾巴是它另外一個有力武器,好多動物見到它撒腿就跑。

  由於我對它很感興趣,我就去查百科全書,發現霸王龍時報龍家族一員,暴龍的腦子是所有恐龍中最大、最有力的,難怪它有那麼大的血盆大口啦!暴龍是個“打架大王”它們喜歡與其它動物打架,也喜歡跟同伴們打鬥。喔!它有那麼豐富的戰鬥經驗,難怪它的戰鬥力那麼強,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我想那場讓恐龍滅絕的災難,一定很大,不然像霸王龍那麼厲害的恐龍是不那麼容易被打敗的。

恐龍說明文11

  現在世界上的霸主是人類,但在6500萬年前,人類還未誕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一種龐然大物將地球統治了一億多年,那就是恐龍。

  恐龍大致分為兩類:蜥角類與獸腳類。蜥腳類為植食性恐龍,一般體型龐大,擁有自衛的方式,植食性恐龍中也有許多創造了世界奇蹟,如“易碎雙腔龍最大個體長達60到80米,重達220噸,約為兩個藍鯨的大小,接下來介紹蜥腳類恐龍的“死對頭”獸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多為肉食性的,性情凶猛殘暴,有的單獨行動,有的則集體作戰。

  說了這麼多,那恐龍長什麼樣子呢?這個問題目前似乎還沒有答案,這麼說有人就會了,那電影中的恐龍長啥樣,以前的恐龍就長啥樣,不對嗎?對不起,電影中只復原了骨骼和面板,沒有復原軟組織,那為什麼不復原呢?因為幾千萬年過去了,恐龍的軟組織也早已消失,所以我個人猜測恐龍的外貌,再加上羽毛,脂肪等各種軟組織可能像極了一隻肉乎乎的金剛鸚鵡。

  恐龍曾在地球上那麼厲害,為什麼突然消失了呢?目前靠譜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氣侯的變化使恐龍滅絕,一種是隕石撞擊使恐龍滅絕。隕石撞擊假說大家已經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當然,這也是最可靠的假說,所以我打算仔細說說氣候變遷,恐龍早已在地球上存活了一億多年,早就被中生代二氧化碳含量極高的大氣適應了,但是6500萬年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突然降低,使恐龍出現了各種不適應的症狀,最終隕石在對恐龍又“插了一刀”,使恐龍滅絕。

  我想,一個物種滅絕,又一個物種誕生,這才是自然平衡的道理吧!

恐龍說明文12

  恐龍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它們出現在大約2.1億年前,最後神奇地滅絕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關於恐龍的一切都來源於恐龍化石。

  恐龍有很多種。根據它們骨骼化石的形狀,它們可以分為鳥和龍。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也可以分為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不僅恐龍種類繁多,而且它們的形狀遍佈世界各地。它們有的在天上飛,有的在水裡遊,有的在陸地上爬。一隻大的可以大到幾十頭大象;小,但類似於雞。

  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有39到52米長!身高可以達到18米!!重量達到130噸!!!這樣的怪物如果在元爺上行走,每一次它巨大的腳踩在地上都會讓大地顫抖,就像地震一樣,所以被稱為“震龍”。

  恐龍統治地球很長時間,直到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科學家們一直在無休止地爭論恐龍滅絕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小天體撞擊說”。65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地球,引起火山爆發,地球氣候發生巨大變化,最終使地球上的恐龍滅絕;另一種是“火山噴”,即火山噴發,熔岩噴發,隨之而來的是冰雪世界的來臨,導致恐龍滅絕。

  至於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答案還沒有找到,這將是人類心中的一個謎。讓我們探索科學祕密!這個祕密以後再說吧!

恐龍說明文13

  我在電視上所看到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是食草恐龍 ,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的名字。

  它們喜歡成群生活,脖子很長所以可以吃到樹上的葉子,近最最 就是恐龍不能適應當時的環境(氣候)變化,所以滅亡了。

恐龍說明文14

  很久很久以前,浩瀚無邊的宇宙有一顆渺小的行星—地球,但那裡生存著一種巨大的史前巨獸,恐龍。

  恐龍佔領地球的時間很長,約有1。6億年之久,從中晚三疊紀一直到白堊紀末。它們生活在大約6500萬年前到2億多年前。

  經過科學家們,古生物學家們以及考古學家們對恐龍的研究,對化石的挖掘,各種恐龍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比如說霸王龍,它有著健壯的後肢和鋒利的牙齒,是肉食恐龍中的“霸王”,所以被命名為“霸王龍”。再比方說甲龍,有著超厚的皮,猶如鎧甲,所以得名“甲龍”。

  還有兩種特殊的植食性恐龍。它們分別是樑龍和劍龍。樑龍可是個“重量級選手”,體重約8噸,相當於4輛小汽車的重量和,體重超過了100個的體重和,真驚人!所以,跟它比力氣,是幾乎不可能贏的。它的脖子長達9米,比我們教師的長還要長很多。而它那條一甩就可以把你摔死的粗壯尾巴,最長的有15米!而劍龍,背上有兩排劍似的尖刺,用於威懾敵人,也可以吸收養分。

  可是,恐龍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呢?原來,他們會再機器隱蔽的地方把龍蛋藏起來,像慈母龍一樣守護在蛋旁,以免偷蛋龍的偷襲。近幾年,我國居然在河南西峽縣挖出了一個直徑16釐米左右的恐龍蛋化石!普通的中國恐龍蛋化石一般只有10釐米的直徑!

  白堊紀末期,一次可怕的生物大滅絕降臨了。這使恐龍滅絕了,可不為人知的是滅絕的原因。有很多猜測,如氣候變化、火山爆發、電磁擾動、太陽黑子爆發等。不過普遍認為,此次大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氣候變化劇烈、塵埃瀰漫,植物、動物沒有了適合生存的空氣和環境便逐漸滅亡,恐龍就這樣滅絕了。

  恐龍,這個神祕的史前生物,讓我們繼續以科學的方法認識它,探索它!

恐龍說明文15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時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化進行史上的一個謎,至今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勻被記錄在化石之中。

  恐龍的種類很多,如凶猛的霸王龍。霸王龍有堅長的牙齒-,但他的手卻只有30到40釐米。也有體型最大的易碎雙腔龍。易碎雙腔龍,可超過50米。而最小的鳥蜂鳥,還不到十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猛的肉食者。天府峨眉龍約20米。他是生活在1.65億年前的四川地帶。李氏蜀龍9.3米,身穿綠甲。白貢永川龍8米。勞氏靈龍1.2米。恐龍的種類真是無窮無盡。

  中生代地層中,即曾發現很多龍的化石,卻看不到非鳥龍的化石,由此推斷出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所以鳥屬於恐龍。

  在形體上,在溫馨的恐龍時代,即使是最小的蜥蜴恐龍也要比任何動物大。

  在8000萬年前。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猛的肉食者也有雜恐龍。總而言之,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8000萬年。

最早的動物是什麼

動物最早的祖先是海綿,它們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5.6億年,距今約5億年左右的海綿化石也已被發現。 動物界的歷史,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曆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然後爬行類動物進化為鳥類,成為了恆溫動物,不必進入休眠狀態,最後進化成胎生動物哺乳類動物,而人是哺乳類動物中最高階的動物。

現在地球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

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造山紀的地理環境

造山紀,顧名思義,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我們知道,地球形成於45億年前,在剛形成的時候,地球呈熔岩狀,地球上的水都以水蒸氣的形式徘徊在地球周圍,由於地球引力的存在,水蒸氣才沒有飄向太空。

後來,地球逐漸冷卻,水蒸氣才凝結成雨滴,以雨的形式落在地面。早期地球並沒有所謂的坑,和山脈、平原,而是隻有一個,也只有一個海洋。

但由於早期地球內部岩漿溫度比今天高,因此火山和板塊運動也比今天劇烈,在板塊運動和火山噴發的作用下,造山紀時期發生了一輪全球造山運動和板塊漂移,也形成了哥倫比亞超。

但是注意的是,這次板塊運動形成的地理位置並不是我們如今的地理位置,事實上,地球的板塊運動從未停止過,直到今天都還在發生著,因此我們現在的海洋和,並不是在造山紀時形成的。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球的 歷史 中,至少經歷四次所有陸地聚合在一起,分別是距今18.5億年前的哥倫比亞超,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5億年前的潘諾西亞,以及我們熟悉的距今2億年前的泛。

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化

地球生命最早起源於40億年前,由於當時地球還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接穿過地球大氣,到達地球表面。因此,生命無法誕生於陸地和淺海。所以科學家把目光轉移到了深海,後來也證明了生命起源於海底熱泉口附近,而且早期的生命都是單細胞生物。

經過了20億年的發展,地球生命依然保持著單細胞生命狀態,不同的是早期的細胞沒有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只有擬核,體型也不大,平均直徑大概只有1 10μm,因此被稱為 原核生物 。

而真核生命雖然也是單細胞生物,但真核細胞平均直徑3 30μm,在生物學中,由於“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等級觀念,因此真核生命相對於原核生命是更高階的生命狀態。

由於這個時期還沒有形成多細胞生物,因此地球生命最多的是單細胞藻類以及單細胞細菌。

細胞由原核生物走向真核生物,是生命的一次飛躍,而這次飛躍單細胞生命用了20億年,之後單細胞生命演化成多細胞生命又用了大概10億年。

早期生命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所耗費的時間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長久。

大氧化事件

科學家發現,在23.3億年前,地球經歷過一次大氧化事件,由於單細胞藻類繁盛,造成地球上的遊離氧增加,因此大氣中的氧含量上升。

具體是這樣的,科學家研究了已經變成化石的固醇,這是一種需要氧元素參與進來的有機化合物,通過研究發現,大氧化事件至少在23.3億年前。

由於氧氣的出現,導致一批厭氧細菌死亡,而適應氧氣的細菌活了下來。

氧氣的出現,還導致地球上生物發生氧化反應,最典型的是鐵元素和氧元素的結合,形成了鐵氧化物,並存在於地質巖中。

氧元素是極其活躍的元素,能和很多元素髮生化學反應,因此這個時期的地質層出現氧氣的痕跡,至今還能發現。

冰河時代

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熱量並不是穩定不變的,科學家發現,太陽目前雖然正處於主序星時期,但輻射的熱量每10億年增加10%左右,所以遠古時期地球溫度會比現在更冷一些。

而且,地球也會因為圍繞太陽運動的原因而產生大冰期與間冰期,在距今27-23億年前,地球症經歷一場為期4000萬年的大冰期,這場大冰期的遺蹟,至今能在澳大利亞和印度找到。

一天只有10幾個小時

由於地球形成不久,就與一顆火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忒亞一頭撞上了地球,產生的碎片飄向了太空,但由於地球引力存在,這些碎片圍繞著地球逐漸形成了衛星——月亮。

月亮之所以圍繞地球公轉,是因為地球引力對其起作用,同樣,月亮的引力也為地球起到剎車效應。由於月亮的引力,地球會形成潮汐,潮汐碰撞時會散發一部分能量,因此地球在慢慢減速中。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自轉一圈只有幾個小時,在20年左右地球自轉一圈只有10幾個小時,而在恐龍時期,地球自轉一圈需要20小時左右;我們所生活的今天,地球自轉一圈耗時24個小時。

關於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我們就聊到這裡。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 歷史 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 由大到小是:宙—代— 紀 —世 。例如, 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 ,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 20億年前地球處在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

一天15個小時

45.3億年前,太陽的一顆行星——忒亞星與地球相撞,被地球俘獲成為衛星,就是我們的月球。 從此以後地球的自轉軸穩定下來,但自轉也因月球的潮汐作用越來越慢。20億年前,地球的一天——也即自轉週期,大約15個小時,相應的,一年有590天。

太空中看地球和月球

月球的公轉也在逐漸放緩,並且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現在月球離地球38.4萬千米,20億年前只有一半,再加上地球上主要都是海洋, 當時潮汐作用一定更頻繁而且強烈,漲潮時漲得更高,退潮時退得更遠。

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過渡

20億年前的地球還沒有動物和植物,但也並非完全不毛之地。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早在元古宙之前的太古宙就在海洋中誕生了,距今已有38億年,當時是一些厭氧的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即沒有細胞核的生物。

低等真核生物草履蟲,細胞核清晰可見

早期生命進化非常緩慢,十幾億年都沒什麼變化。過去有觀點認為最早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出現於16億年前,但 一塊21億年前的化石上就有了類似於藻類的生物,這意味著真核生物的出現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早得多。

細胞的能量中心:粒線體

20億年前,一種真核厭氧生物吞噬了一種變形菌 ,但沒有徹底將其消化吸收,被吞噬的細菌仍在主體細胞裡存活和繁殖, 最終形成了內部共生關係 。被吞噬的細菌最終成為真核生物的一個細胞器, 作為呼吸中心和產能中心,這就是粒線體 。

大氣的改造

今天金星和火星的大氣中9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早期的地球也是這樣的。後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出現,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這最初沒有引起大氣中氧濃度的上升,因為海洋中溶解了大量的二價鐵,這些亞鐵離子將氧氣還原生成鐵氧化合物,沉澱於海底,淺綠色(亞鐵離子的顏色)海洋逐漸變得清澈,光合作用得以在更深的水層中進行。

大氧化之前形成的鐵礦床

海洋中亞鐵離子的耗盡用了十幾億年,到距今24億年前左右,亞鐵離子完全被氧化,氧氣開始溶解於海水,並釋放於大氣。大氣中氧含量達到了4%(今天是21%),這稱為大氧化事件。氧氣對當時的厭氧生物來說是有毒的,大量厭氧生物死亡,只有極少數適應有氧環境活了下來,好氧生物開始繁盛。

融化的雪球

從地球誕生到20億年前,太陽光強度比今天弱30%到20%,要不是溫室效應,地球可能常年都是零下幾十攝氏度,液態水凍結,生命將難以維持。所幸當時地球的大氣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如今二氧化碳只佔0.03%,甲烷微乎其微),這些是非常強大的溫室氣體,維持了地球的溫暖環境和液態水,生命得以生存繁衍。

然而,藍細菌不斷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又緩慢地將甲烷氧化。 距今24億年前,隨著溫室氣體的減少,加上當時太陽光強度只有今天的85%,幾萬年間地球溫度就下降到了-50 ,整個地球被冰封,地球進入第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冰期——休倫冰期,從距今24億年前持續到21億年前,長達三億年。

北極冰川,休倫冰期整個地球都是這樣

白雪皚皚的地球將更多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形成了正反饋效應,地球變冷的趨勢似乎不可逆轉。所幸地球內部依然活躍, 火山釋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終於有一天衝破了冰蓋,這些溫室氣體幾萬年就將地球解凍。

20億年前,雪球地球已經解凍,地球處於間冰期,但從大氧化事件到6億年前,地球一直處在一個相對較冷的狀態,經歷了多次從冰封到解凍的過程。

哥倫比亞超的誕生

早期地球內部比現在熱,火山遠比今天活躍,當時地質運動有兩種方式: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是板塊內部的沉陷,而水平運動是板塊的碰撞。從25億年前元古宙開始,地質垂直運動不復存在,只剩下水平運動一種了,各大板塊得以逐漸穩定。

哥倫比亞超

距今21億年前到18億年前,發生了第一次全球規模的板塊碰撞和造山運動,結果是形成了地質史上第一塊超——哥倫比亞超。 當然,當時的陸地上沒有任何生命,甚至連土壤都沒有,是一片岩石的世界。在這之後不同板塊又經過了多次的分分合合,海陸佈局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 距今20.2億年前,一顆很大的小行星——遠大於造成恐龍滅絕的那顆,撞擊到今天的南非位置,產生了弗裡德堡隕石坑,這是地球上已知最早而且最大的隕石坑。 隕星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想必當時有不少原始細菌因此而滅亡。

弗裡德堡隕石坑

總 結

一天只有15個小時,以二氧化碳、甲烷為主的大氣正在被改造為以氮氣、氧氣為主,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已經出現,粒線體剛剛在細胞中安家,大量厭氧細菌已經消亡,好養細菌正在繁盛,走出休倫冰期的雪球地球已經融化,大規模的板塊碰撞和造山運動正在發生,哥倫比亞超即將形成,這就是20億年前的地球。

20億年前的地球,看似一片荒蕪,實則生機勃勃,生命賴以生存的海洋廣袤無垠,氧氣越來越豐富,太陽光線越來越溫暖,原始生命生生不息,更復雜的生物正在某處孕育,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瞭解自然科學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想知道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那我們就需要分析地球的進化史,地球的進化史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時期,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46~25億年)----是地球發展最古老的一個階段,持續了20億年之久,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的形成都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這一時期也是原始生命的出現以及演化的階段,不過這一時期的生命也都是一些原核生物,同時這個時候的地球還是極其不穩定,火山、地震頻發。 元古代(25~6億年)----元古代的早期同樣是火山頻發,但大氣圈已經有更多的氧氣,在19億年左右,地球的地表已經出現了範圍廣,厚度厚相對穩定的板塊,這對地表的生命發展十分有利,藍藻和細菌得意持續發展,到13億年前後,已經開始出現最低等的真核生物,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出現了具有明顯特徵的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 古生代(6~2.5億年)----古生代時期一共出現過6個紀,分別是: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其中寒武紀是生物大爆發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無脊椎動物;奧陶紀是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時期有超過60%的生物滅絕;志留紀是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後倖存的生物慢慢復甦,出現脊椎動物和水生植物遷移到陸地的時期;盆泥紀是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有超過75%的生物滅絕,同時這一時期出現了兩棲動物,生物開始向陸地轉移;石炭紀是陸地植物死亡後轉變成煤碳的時期;二疊紀是第三次生物大滅絕,這時期有超過96%的生物滅絕。 中生代(2.5億年~6700萬年)----這一時期分三個階段,分別是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疊紀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侏羅紀是恐龍的統治時期,鳥類開始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白堊紀最早的蛇、蛾、等許多小型動物出現,被子植物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新生代(6700萬年~至今)----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這個時期的生物已接近現代,脊椎動物的特徵是哺乳動物的興起和繁盛.獸類大量出現,從中分化出了一支靈長類,從靈長類中又進化出了猿類.第三紀是哺乳動物繁盛時期.第四紀便進入到了人類的時代.

所以,綜上來看,20億年前地球還只是細菌佔領時期,地球陸地也還只是堅硬的地殼

恐龍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地球是活的!——洛夫洛克(Lovelock)

1.移動的地球物理學家對古老的岩石進行研究後,得知地球的年齡至少46億年。漫長的歲月使地球表面幾經滄桑變遷。科學家發現,這些變遷的主要動力來自地球內部的地函——殼下的一層液態的巖流,驅動著浮在其上的固體陸殼運動。

20世紀60年代,地質科學經歷了一場觀念上的。傳統上,大多數地質學家主要根據垂直運動的觀點分析地球的歷史,認為山脈的出現是由於地殼沉降彎曲的結果。山脈被剝蝕,碎屑被搬運,堆砌成平原;海平面下降,使地區抬高;岩漿受擠壓,改變地球的面貌。60年代以後,海洋地質學和古地磁學的研究和進展產生了新的地球概念,這一概念承認地球除了垂直運動的作用外,大規模的水平運動在整個地球演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地質科學認為今日的是由許多陸塊(12塊)拼接而成的,人們將其稱為“板塊學說”。板塊之間的碰撞活動,能引發地震;推移活動造成地層的堆疊,形成山脈。

吐魯番盆地侏羅系含恐龍化石的紅色岩層。岩層疊壓在一起,一層層東西向展布,紅色的岩層在夕陽的光照下,如燃燒的火焰。這就是著名的《西遊記》中的“火焰山”

假如你有興致,可以找來一個地球儀,仔細地瞧瞧各個的形狀。某些的邊緣可以相互拼接起來,例如南美洲的東北角與非洲的黃金海灣、北美東部邊緣與歐洲的西岸可拼接成一個整體。地球上的各個在2億多年前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地質學家稱它為盤古,也稱泛。

移動的——漂移的過程

2.3億年前(三疊紀晚期),恐龍出現在泛上,因為沒有浩瀚的大洋阻隔,三疊紀時期的恐龍有著世界性的分佈,各上發現的恐龍樣子都很相似。三疊紀末期,泛開始成兩塊陸地,南方一塊叫岡瓦納古,北方一塊稱勞亞。岡瓦納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古老部族的名稱,奧地利地質學家埃杜德?修斯借用它來稱呼南半球這個。因此,這就可以較地解釋了澳洲、非洲、南極洲及印度半島在兩億多年前的沉積中,在古冰川、岩石和古生物等許多方面為什麼有如此相似的原因。

在侏羅紀(距今大約1.6億年前後),北方(勞亞)逐漸漂離了岡瓦納,但尚未完全漂離開,恐龍動物群中的某些分子尚有來往,如巨型的腕龍在東非和北美都有發現就是例證。到1.2億年前的白堊紀初期,各之間的裂縫不斷變寬,大西洋已開始東西加寬,南極洲和澳洲漂離了南美洲和非洲。到了白堊紀末期,印度已由南向北漂移,碰撞到亞洲的南端,巨大的碰撞擠壓使印度和古老的亞洲邊緣隆起,逐漸形成了今日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恐龍時代結束時,各已經移動到了它們現在的位置上。當今地震、火山的帶狀分佈和它們的時常發生,就是仍在繼續移動擠壓的證明。

2.地球的歷史

人們常提問題:恐龍生存在什麼時代?我們的人類祖先看見過恐龍嗎?當然,也有個別的人認為地球上出現了奇形怪狀的恐龍是很難理解的事情。其實恐龍是自然歷史的產物,在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上它們都有獨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弄清恐龍生存的時代。但要搞清這個問題,又必須從地球的歷史談起。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總希望知道地球的過去,為了利用地球上的資源和保護地球環境,也需要知道地球的年齡。

地球的年齡怎樣測定呢?人們想出了許多推測地球年齡的方法。現在比較常用的古生物學的方法是,利用化石的對比來測定地球的年齡。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即按照生物進化的原理。生物總是不斷地“一分為二”地向前發展,即由簡單向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的方向發展。不同的地質年代具有不同的生物類群。當生物死後被埋藏起來變成化石以後,一般的都是低等的生物化石所處的時代較老,高等的生物化石所處的時代較新。這樣,依據不同地質時期的化石,就能建立起地球發展歷史的相對順序。但是用這種方法建立起來的地球歷史只能是時間上的相對順序,不能說出距今多少年的定量數字。而且化石在地球歷史上出現的時代較晚,有些由地殼深部岩漿活動形成的岩石(如花崗岩)不含化石,利用化石方法就無法測定它的地質年代。近年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已經找到了測定地質年代的“時鐘”,那就是放射性同位素。構成物質的各種元素都有數目不等的同位素,同位素又包括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變化時(衰變)不受外界溫度、壓力等影響,它們不斷地發生衰變,其減少到一半所需的時間就叫做“半衰期”。地殼裡的礦物、岩石從形成之時起就含有放射性元素,而且按衰變的規律衰變,由母體同位素變成子體同位素。如果我們知道了它的半衰期,而且測定了母體同位素及子體同位素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礦物或岩石的地質年代。用這種方法測定的年代叫做“絕對年代”。

根據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地球的年齡至少已有46億年了。另外,依據發現的化石及地殼運動,科學家把地球的歷史分為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在“宙”下可以分為若干“代”,太古宙分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古宙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代”下還可分為若干“紀”,“紀”下可分為若干“世”,“世”下還可再分“期”。恐龍就生活在中生代中的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為了弄清恐龍的來龍去脈,讓我們簡略地回顧一下生物的進化歷史。

生物進化的開始是一個原始生命的孕育、萌芽階段。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化石是南非發現的距今32億年的桿菌化石。它是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到了距今18億~13億年,出現了具有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即藍綠藻化石。新元古代距今10億~5.42億年,除了單細胞的藍綠藻以外,還出現了多細胞的藻絲,由單細胞到多細胞,是生物發展的飛躍。

到了距今5.42億年的古生代早期寒武紀,除了菌藻類植物、海綿、腕足類等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外,還出現了較高等的無脊椎動物,三葉蟲就是這一時期最多的無脊椎動物。往昔生命的星火,此時已呈燎原之勢,生物發生了大爆發。到了距今5億多年前,最早的脊椎動物——無頜類出現了。無頜類是魚形動物。在距今4.4億年以前的志留紀早期,出現了最早的有頜類一盾皮魚類。一般認為由原始的魚類演化出兩大支系,即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形成全盛時期,泥盆紀被人們叫做“魚的時代”。與此同時,在湖岸、海邊的近水地帶已有原始的陸生植物——裸蕨大量出現,使高山和荒漠第一次披上了綠裝,這是由水生到陸生的飛躍。

地球的歷史在發展,生物進化的巨流在緩慢地前進。在距今3.5億年的泥盆紀晚期,由原始的硬骨魚類分化出來的兩棲類動物出現了。它的出現,為脊椎動物進一步征服陸地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到了古生代的晚期——石炭紀和二疊紀,整個地球氣候炎熱而潮溼,裸蕨的後代——節蕨、真蕨、石松類等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如石松類中的鱗木可高達40米,形成巨大的喬木。遼闊的上到處是茂盛的原始森林。但是這時既沒有鳥語,也沒有花香,大地顯得單調而幽靜,只有一些行動遲緩的兩棲類動物在叢林的沼澤中游蕩,偶爾可看到體長1米左右的大蜻蜓在低空飛翔。在石炭紀,脊椎動物進化發生了一次大的質變,爬行動物出現了。爬行動物直接把卵產在陸地上,完全擺脫了對水的依賴,使脊椎動物完成了由水生到陸生的飛躍。但爬行動物的大發展,佔據陸、海、空的一切領域併成為地球上的主人,還是中生代的事情。

中生代的地球景觀與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植物中最突出的變化是以蘇鐵、銀杏、松柏型別為代表的裸子植物(用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種子沒有果皮包被的叫裸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被的叫被子植物)代替了晚古生代蕨類的地位。動物界中最突出的變化是:爬行動物達到極盛,成了統治者。陸地上有恐龍,水中有魚龍、蛇頸龍、幻龍、滄龍等,在空中還有翼龍。所以人們將中生代叫做“龍的時代”。在三疊紀晚期,出現了由原始的爬行動物進化來的哺乳動物。侏羅紀晚期,由爬行動物進化的鳥類的過渡型別--始祖鳥也出現了。在中生代末期,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次劇烈的環境改變,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爬行動物都滅絕了,但新生的哺乳動物卻經得起這場鉅變的嚴峻考驗,為新生代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球上的生命史

新生代的自然環境和生物的總面貌與現代基本近似,被子植物大為發展,哺乳動物達到空前的繁盛,特別是在新生代末期出現了人類。人類的活動改變著地球,於是,地球的歷史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通過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恐龍是經過長期的孕育才發展起來的,它是地球發展和生物進化的產物。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出現要比恐龍的滅絕晚6000多萬年,即使我們的祖先也不可能看見過恐龍。有人以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曾經與恐龍搏鬥過,這是不瞭解恐龍生存時代與地球的歷史而產生的誤解。

3.恐龍在動物界的位置

我們已經知道,恐龍是滅絕了的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脊椎動物,它與其他爬行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那麼,恐龍在動物王國中,特別是在爬行動物中佔據什麼位置?它與其他爬行動物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最小的、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到最大的鯨類都是動物王國中的成員。它們雖然大小不一,千差萬別,可是按照它們的解剖特點,特別是按照身體內有無由多塊脊椎骨組成的脊椎柱(即人們常說的脊樑骨),它們可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從最原始的原生動物(如現代常見的瘧原蟲、痢疾變形蟲、草履蟲等)到較高階的節肢動物(如常見的蝦、蟹、昆蟲、蜘蛛,化石中的三葉蟲),以及棘皮動物(如常見的海星、海蔘等)都是無脊椎動物。

前面已經提到,最低等的脊椎動物是無頜類,由無頜類進化到有頜的盾皮魚類,由魚類進化到兩棲類,再由兩棲類進化到完全陸生的爬行類。現代生存的龜鱉類、蛇類、鱷類和蜥蜴類就是古代爬行動物遺留下來的“子孫後代”,恐龍與這4類殘存的爬行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恐龍的骨骼,特別是頭骨的構造與鱷類相似,頭後有一對顳顬孔;它們的牙齒著生方式也很相像,是槽生型多出齒;有些還披著類似鱗甲的骨板,這些特徵告訴我們恐龍與鱷類關係密切,都屬於雙孔類。

為了深入瞭解恐龍的生活習性,我們先對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簡略介紹。一提起爬行動物,人們立刻會想到熟悉的蛇。許多人都知道古代的一個寓言:有一條毒蛇,在路邊凍僵了。一個善良的農夫看到後,很可憐它,便把它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條蛇甦醒以後,恢復了它的本性,一口咬死了它的恩人。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不要憐惜像毒蛇一樣的惡人,另外也告訴我們一個常識:蛇是怕冷的,它的體溫受外界環境的溫度影響而改變,這樣的動物叫“變溫動物”或者叫“冷血動物”。現生的爬行動物都是變溫(冷血)動物。哺乳動物就大不相同了,它們的體溫是恆定的。成年人的體溫如果超過37攝氏度,一般來說就是發燒了。哺乳動物的體溫是不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的,它自身能調節體溫,這樣的動物叫“恆溫動物”或叫“熱血動物”。現代的爬行動物由於體溫不恆定,所以只能生活在熱帶、帶和溫帶。越向地球的兩極,爬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就越少。因為兩極氣候寒冷,而它們又不能找到有效的保溫辦法,所以就會被很快凍死。仍以蛇為例,在外界溫度降到10攝氏度時,它的運動就不很靈活了;當溫度降到3攝氏度至2攝氏度時,可出現全身麻痺;當它的體溫降到零下4攝氏度至零下6攝氏度時即會死亡。同樣,如果天氣太熱,它們也必須躲到樹蔭下、巖縫中或其他避暑的地方,否則會因為不能忍受高溫而死亡。一般來說爬行動物只能忍耐38攝氏度的“高溫”。由於它們對溫度的忍受比哺乳動物差得很遠,因而了它們的地理分佈。關於恐龍的體溫,目前還有溫血與冷血之爭。

爬行動物為什麼不能調節體溫呢?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迴圈系統發育不完全。爬行動物的心臟有兩個心房和一個心室,雖然心室有了左右二室分化的趨勢,但心室分隔不完全,心室內的動脈血與靜脈血發生混合。它們體內沒有控制溫度的機能,體外也沒有保溫的毛皮。爬行動物身體裸露,或蓋以甲板或披著鱗甲,皮下也不像哺乳動物那樣有脂肪層。

爬行動物的繁殖方法是直接把卵產在陸地上,然後孵化出後代。卵不但有較厚的卵殼,而且還有一層養育、保護胎兒和防止乾燥的羊膜,我們稱它為“羊膜卵”,這樣就不像兩棲動物(在水中孵化幼體)那樣需要經過“”,所以爬行動物是真正離開水的陸生動物。有些特殊的類群,如某些蜥蜴,把卵產在母體體腔中孵化,產出小的動物來。這種生殖方式也不同於哺乳動物的胎生,因為它們沒有胎盤,也不吸收母體的營養,故稱為“卵胎生”,魚龍就是卵胎生的。

爬行動物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它們終生都在生長,即一輩子都在長個兒,而哺乳動物的軀體生長到一定的階段就停止了。就因為這個緣故,龜蛋、蛇蛋、鱷蛋雖然很小,破殼後它們也能夠長出很大的軀體。恐龍也是卵生的,這已經從發現的蛋化石中儲存的小恐龍骨骼化石得到證明。因此,恐龍蛋雖然小,卻能長出很大的恐龍來。

恐龍骨骼像現生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分類常常以頭骨的構造作為主要依據,即根據頭骨上有沒有“顳顬孔”以及孔的位置和數目多少。顳顬孔是指位於爬行動物頭骨側面、眼睛後面的顳部存在的孔。顳顬孔的作用一般認為有兩個:一個是可以減輕頭骨的重量;另一個是當上下顎強壯的顳顬肌收縮時使肌肉收藏其中,使得頭骨上的肌肉收縮得更有力量。特別是那些肉食者的這個孔最發達。這是爬行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的結果,兩棲類就沒有顳顬孔。根據這個顳顬孔,生物學家將爬行動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沒有顳顬孔,叫無孔類,是古老的爬行動物,現代還生存的龜鱉類屬於此類。這是在進化上比較原始的特徵。

無孔類

第二類:頭骨的顳顬孔只有一對,但孔的位置靠下,位於耳窩外緣的鱗骨和眶後骨的下方,叫下孔類。在古老的爬行動物中,這一類動物在構造上非常像哺乳動物,人們把它們叫做“似哺乳爬行動物”。

下孔類

第三類:有一對顳顬孔,孔的位置靠上,位於鱗骨和眶後骨的上方,叫調孔型頭骨。幻龍、蛇頸龍等屬於這一種型別。近年來,研究者認為調孔型頭骨是由雙孔型失去側顳孔變來的,所以,幻龍等被歸入雙孔類。

調孔類

第四類:頭骨每側有兩個顳顬孔,分別位於鱗骨和眶後骨的上方和下方,叫雙孔類。這是種類最繁多的一個類群,蛇、蜥蜴、鱷、翼龍、恐龍等都屬於這一類。

雙孔類

恐龍時代有草履蟲。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從化石紀錄來看,較可靠的、大量的真核生物化石出現於元古宙晚期,即8-10億年前。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原生動物,它只由一個細胞構成,是單細胞原生動物,雌雄同體。最常見的是尾草履蟲,體長只有180至280微米。壽命以小時來計算,壽命時間為一晝夜左右。

現在有什麼動物是和恐龍同一時代的

恐龍是出現於2.3億年前並繁榮至今的陸生脊椎動物。非鳥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現今存活的與恐龍一個時代的動物很多:1、低等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海綿、珊瑚蟲);2、各種昆蟲(蜻蜓);3、各種甲殼類動物(蝦、蟹);4、各種魚類,兩棲類(蛙、蠑螈、鯢);5、爬行類(蜥蜴、烏龜、鱉)。

恐龍時代有什麼動物?

問題一:恐龍時代還有其他動物嗎? 太多了。恐龍生活的時代是在中生代,也就是從三疊紀,侏羅亥和白堊紀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在這個時候,地球平均溫度很高,連兩極都沒有冰,生物極其繁盛。古生代末期,聯合古陸的形成,使全球陸地面積擴大,陸相沉積分佈廣泛。中生代中、晚期,聯合古陸逐漸解體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歐亞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等陸塊。並在其間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塊的漂移加速,在具有俯衝帶的洋、陸殼的接觸帶上俯衝、擠壓,導致著名的燕山運動(或稱太平洋運動),形成規模巨集大的環太平洋岩漿岩帶、地體增生帶和多種內生金屬、非金屬礦帶。中生代氣候總體處於溫暖狀態,通常只有熱帶、帶和溫帶的差異。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中生代時,存在一些哺乳動物,有些是後來猴類的祖先,也就是現在人類的祖先。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佈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佈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問題二:有什麼動物在恐龍時代就有了 草,海藻,微生物,浮游生物,魚,爬行動物(蜥蜴等)

問題三:恐龍時代到現在的動物有什麼?圖片 鯊魚,鱷魚,蚊子,蜻蜓,鸚鵡螺,蟑螂,還有烏龜變化也不大,太多了,圖片自己百度吧。

問題四:現在有什麼動物是和恐龍同一時代的 恐龍是出現於2.3億年前並繁榮至今的陸生脊椎動物。非鳥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現今存活的與恐龍一個時代的動物很多:1、低等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海綿、珊瑚蟲);2、各種昆蟲(蜻蜓);3、各種甲殼類動物(蝦、蟹);4、各種魚類,兩棲類(蛙、蠑螈、鯢);5、爬行類(蜥蜴、烏龜、鱉)。

有什麼動物在恐龍時代就有了

有三眼恐龍蝦、北鯢、鱟、揚子鱷、腔棘魚等。

1、三眼恐龍蝦

三眼恐龍蝦,學名:佳朋鱟蟲,在中國各地又俗稱馬蹄管子、王八蓋子、翻車車、屎殼郎崽、數錢鎖等,是已知的鱟蟲中唯一在中國發現的一種。

其最早出現在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在經歷了三次地球世紀大滅絕之後,至今仍有數種品系存活,並廣泛地分佈於世界各地。是屬於鰓足綱,鰓足亞綱,背甲目的一類小型的甲殼動物。

2、北鯢

北鯢,兩棲類動物,只產於我國新疆、哈薩克極狹窄的範圍內,所以又叫中亞北鯢;因其極像陸地上的蜥蜴,而民間稱蜥蜴為“四腳蛇”,人們又叫它為“水四腳蛇”。又因為它在陸上行進時像嬰兒爬行,又多了個“娃娃魚”的名字。

新疆北鯢屬小鯢科,是準噶爾盆地水域中,2.5億年前廣泛分佈的有尾兩棲類的一種,是天山、阿拉套山地面抬升時倖存下來的孑遺物種。

新疆北鯢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研究小鯢科分類,系統演化方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新疆北鯢是我國生物寶庫中珍貴的物種資源。

3、鱟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

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

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

4、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

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揚子鱷屬於爬行動物,卵生。

5、腔棘魚

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目(Crossopterygii)一些葉鰭硬骨魚類的統稱。近緣但已絕滅的扇鰭魚亞目(Rhipidistia)的種類被認為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

在某些分類系統中,腔棘魚和扇鰭魚均被認為隸屬總鰭亞綱(Crossopterygii)內之不同目。腔棘魚最早出現於3.77億年前衍化形成,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

腔棘魚(Coelacanthus)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95億年前)到白堊紀早期(1.44億年前)。腔棘魚屬與其他同類魚一樣,骨化程度較低,表現出脫離早期淡水環境而轉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趨向。

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滅絕,而1938年卻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網捕到一條現生種類——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

在懸賞徵集之下,1952年在葛摩(Comoros)群島捕得第二尾(命名為Malania anjouanae,可能與矛尾魚是同一種)。

以後又在這一地區捕到另外幾尾。後來發現,這類魚已早為島民所熟悉,其肉鹽醃晒乾後可吃,粗鱗用作研磨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眼恐龍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揚子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腔棘魚

除鴨嘴獸之外,從恐龍時代存活至今的生物究竟都還有哪些?

恐龍以前是地球上的霸者這點毋庸置疑隨著恐龍的滅絕一個時代被翻篇,但你們可能不知道現在還有從恐龍時代存活下來的動物,比如如今人見人打的蟑螂“小強”,長命百歲的烏龜,還有號稱“紐西蘭活化石”的喙頭蜥,這些動物如今都存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一、打不死的“小強”是恐龍時代存活的生物你知道嗎?

蟑螂算是目前人類最討厭的一種生物不僅長得醜還特別討厭,最讓人瘋狂是的你根本打不死它所以被網友稱之為“小強”,但你們可能不知道這個外殼不太堅硬生命且極其強硬的生物竟然是從恐龍時代存活到如今,在恐龍稱霸的時候人類還不知道在哪溜達的時候蟑螂就已經存活於世,這種頑強的生命真的讓人震驚。

二、烏龜從恐龍時代存活到現在是名副其實的長命百歲。

要說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那必須得提一提爬行緩慢時刻帶著自己的家散步的烏龜,這種動物因為不願意動所以異常長壽,但近期科學家發現烏龜這種生物在恐龍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有人猜測可能在恐龍遭遇滅絕再難的時候烏龜將四肢縮排殼裡以此躲過了毀滅性的傷害。

三、“紐西蘭活化石”喙頭蜥比恐龍還長壽。

如今與恐龍長得最像的生物就要屬蜥蜴了,在多年的研究後科學家發現紐西蘭有一種名叫喙頭蜥的動物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而且這種蜥蜴的壽命比人類還要長基本上都能活100歲,現在這種蜥蜴大多生活在紐西蘭也因此被稱為“紐西蘭活化石”,喙頭蜥日常靠吃一些小昆蟲和軟體的動物,白天在洞穴中睡覺晚上才會出來覓食。

地球最早期,都有哪些生命存在?

地球的最早期存在著各種藻類,細胞類,菌類,逐漸的進化為各種恐龍,還有猛獁象等遠古生物。

一、根據現在科學的研究,地球最開始在宇宙中形成的時候並沒有生命存在,而是經過了一系列漫長的進化,在大氣中的各種元素,不斷的與自然界各種能源的化學作用下,形成了有機分子,而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的進化為生命單體,在逐步的作用下,形成了生物聚合物,在距今36億年前開始地球就已經有了生命的存在,主要是以一些單細胞物質為主,而這個時期藻類植物發展的非常迅速,與太陽進行著光合作用,不斷釋放氧氣。

二、隨著氧氣的增多,大氣層逐漸完善,為日後的生物進化和發展準備了充足的條件,而到了距今18億年左右,地球又開始進化出來複雜的單細胞生物,這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因為從這一刻開始,生物可以實現器官分化,不同的細胞形態也開始進行變化,從這開始地球進一步的開始演變,慢慢的各種生物就開始繁衍,到了侏羅紀時代,正式進入了恐龍時代,而這一時代長達1.5億年。

三、恐龍是靠著部分後支和四肢行走的一類動物,是在地球不斷進化出來的產物,到現在人類在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經常能夠發掘出來各種恐龍的化石,而在侏羅紀時代,恐龍不斷地進化出來,成各種的爬行動物,有的進化成現在的蛇類,龜類,鱷魚類,蜥蜴類,還有的進化為如今的哺乳類動物。在這個時期,恐龍是地球中的霸主,沒有任何的天敵,處在食物鏈的頂端,最終因為某種原因導致滅絕,而它們的後代鳥類卻存活下來,並且一直存活到現在。

恐龍說明文

  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說明文,說明文體是一種客觀的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這種型別的作文要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恐龍說明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恐龍說明文1

  在這個巨大的世界裡,有成千上萬的動物生活在千千。它們形狀和習性不同,甚至沒有親緣關係。然而,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恐龍。

  38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是生活在海富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經過億萬年的變遷,草履蟲進化成了爬行動物,生活在海洋、陸地和天空的中心;經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世界上第一隻恐龍出現了。

  恐龍家族龐大,據計算恐龍約有50萬種。其中約有5萬屬,無與倫比。所以很多恐龍基本上分為三類:鳥腳類、獸腳類和蜥腳類。

  鳥類腳的恐龍體型較輕,骨骼與現代鳥類最為相似。大多是雜食動物,不敢招惹大恐龍;獸腳類恐龍的身體肌肉非常發達,基本上各種恐龍都敢招惹它們,比如霸王龍、霸王龍、棘龍。霸王龍的牙齒長達30-70釐米,是活生生的“鐵牙鋼牙”!蜥腳類動物是家族中的“巨無霸”,它們無所畏懼。相比41米長,20多米長的地震龍,平均身高1.75米的人類和蟲子沒什麼區別,都是那麼脆弱,那麼不堪一擊。

恐龍說明文2

  一億四千萬年前,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曾出現了一批強大的巨獸——恐龍。它們體態各異,性情不一。這些大傢伙曾在地球上稱霸一時。

  但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它們卻遭到了巨大的滅頂之災!

  一天,一顆行星忽然撞向了地球。頓時,山崩地裂,塵土飛揚。地球被撞得直打顫。山倒了,山上的,山下的恐龍都被埋在了亂石灰土之中。悲痛的叫聲在混沌之中響遏行雲。

  樹也被折斷了,參天的大樹一攤兒地鋪在大地上,樹倒聲,龍叫聲,混在一起。

  河水、湖水、海水被擊得亂噴。一個浪頭兒就有幾十上百米高,恐龍們叫著,逃著,但都無濟於事,它們終究是被潮水帶來去。它們被託到了水中,卻還在苦苦掙扎著。但只是徒勞,一個浪頭就把這龐然大物捲到了半空中,然後又活活摔下來。結果它們只能在被血染紅了的水上起起沉沉——它們無力抵抗了!

  地球的震動慢慢停了下來。

  ——但恐龍早已滿山滿海地死了。

  翼龍在天空中盤旋著,發出好似在追悼死者的悲慘叫聲。霸王龍、劍龍、馬門西龍……都慢慢的鎮靜下來,停止了胡亂奔跑。即刻,它們同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叫聲——是淒涼!是困惑!是畏懼……

  然而,上帝並不想讓它們活下去。

  由於劇烈地撞擊,地球上的塵土被抖了起來,空中早已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塵埃。

  從那時起,地球迎來了三個月的漫長黑夜。

  沒有日光的照射,地球上的植物因無法繼續進行光合作用而漸漸枯萎。許多食草類恐龍沒了食物,便也都紛紛亡去了。它們的死,又減少了食肉恐龍的食物,更加劇了5恐龍的滅亡。

  由於植物的滅亡,地球上的氧氣日漸稀少,恐龍的呼吸也變得一天比一天困難。

  最終,僅僅兩個月,恐龍就已全部死亡了。留下的恐龍蛋,當然也無法孵化了。

  從此,恐龍這個稱霸地球的龐大家族便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三個多月後,第一縷陽光照在了地球上。光明重現時,地球上卻是死屍一片。

恐龍說明文3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巨大的島上,生活著許許多多的恐龍。島上有發著綠光的巨大石頭,還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水歡快地流淌著。小恐龍卡羅和科力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每天在一起打水仗、扔石頭、比賽跑步、捉迷藏,玩得可開心了。

  一天,卡羅和科力去玩捉迷藏,科力一不小心掉進一個很深的洞穴裡,結果被洞穴裡的毒蠍子、毒蜘蛛、毒蛇當成了美味的食物。卡羅傷心極了,因為它失去了一個好朋友。

  不久後的一天,發著綠光的巨石突然爆炸,巨大的衝擊波使整個島上的樹木變成一片火海。卡羅驚慌地向遠處逃去,可是到處都是火焰,他只好躲進了一個山洞裡。不知過了多久,卡羅從洞裡走了出來,外面變成了一片廢墟,所有的恐龍全都死了,只剩下卡羅孤獨的生活著。不知又過了多久,天空中飄起了潔白的雪花,卡羅因為沒有食物,慢慢的死去了。

  恐龍滅絕了,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有一個新的時代來到了。

恐龍說明文4

  星期五,中科院的李教授為我們講解了許多關於恐龍的知識。如果你們也想對恐龍有所瞭解的話,不妨先來看看我下面的文章吧!

  提起恐龍,還得從恐龍蛋說起!在我們中國,光河南一處地方,就發現了兩萬多隻恐龍蛋化石。在我們的家鄉——浙江東陽,也有許多的恐龍蛋化石,大約有15000多個。因為浙江一帶的恐龍化石發源地很多都在東陽附近,所以東陽也被稱為“恐龍之鄉”。我國發掘出來的恐龍蛋化石特別多,所以國家還去申請了吉尼斯記錄呢!

  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體型差異也很大。你們知道最大的恐龍是什麼龍嗎?有人會說地震龍,有的人會說阿根廷龍,還有的人會說易碎雙腔龍?其實都不是!據我們李教授調查,目前我們發現最大的恐龍化石是巨型汝陽龍,它足足有38米長呢!至於易碎雙腔龍嘛,是因為以前的印刷質量不高,不知哪個環節搞錯了,才變成了有60-80米長的大巨龍。那麼,你們知道最小的恐龍叫什麼嗎?哈哈,就是鼠龍。它的身體只有10到20釐米長,真的跟小老鼠差不多大哦,難怪會叫它“鼠龍”。大的有38米長,小的只有10釐米,恐龍們的體型差距可真大呀!

  既然當初恐龍的數量如此之多,體型如此之大,後來它們為什麼會滅絕的呢?李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很搞笑的推理:據說恐龍的牙齒是倒鉤形的,沒法咀嚼食物,只能用胃石代替。但胃石代替的咀嚼效果並不好,故而恐龍經常肚子發脹,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之後就要放屁,那麼多的恐龍就會放出大量的屁。而屁呢!其實是大量的毒素,投放到空氣當中之後,就把能擋住宇宙射線的臭氧層給破壞掉了。繼而,宇宙射線就把植物照死了,淡水也乾涸了,所以恐龍的食物鏈就斷掉了,恐龍也就存活不了了。另外一種推理是:那時候火山噴發比較頻繁,許多塵埃升上天空,使整個地球都變成了紅色,擋住了太陽的照射,導致了植物的死亡,地表溫度也迅速下降,所以恐龍就在飢寒交迫中死去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推理,如火星撞擊地球,恐龍互相偷吃恐龍蛋……哎,這恐龍為何會滅絕,其實至今還是一個謎。

恐龍說明文5

  我最喜歡的動物就是恐龍了。恐龍分為兩種,一種是草食性恐龍,另一種是肉食性恐龍。恐龍大約生活在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非鳥類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

  在草食性恐龍中,我最喜歡三角龍。它們有三個尖尖的角,別看三角龍是草食性恐龍,它們的角可是很尖的哦,能夠刺穿敵人的身體。在肉食性恐龍中,我最喜歡的是雷龍。它們有著血盆大口和尖尖的爪子,用兩條腿走路,非常具有攻擊性。很多小朋友都覺得恐龍很可怕,我卻覺得它們很可愛。如果和它們成為朋友,它們就會保護我了。

  如果我有一個時光機,我會坐著時光機回到恐龍時期,看看真的恐龍。不過世界上沒有時光機,我要好好學習,等我長大了,我才可以成為一名考古學家,研究恐龍化石,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恐龍的生活習性了。

  你最喜歡什麼動物呢?為什麼?它又有什麼特點呢?

恐龍說明文6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是錯的?”

  “我只考了67分,全班倒數第二。你怎麼能讓我出去見人!”

  漸漸地,我受不了媽媽的責罵,大喊:“你不是我真正的媽媽,你根本不愛我。”衝出屋子。漸漸地,我一路跑到了一片大森林。他很難過。他看到地上的草,感覺草在哭。看到樹上的落葉,我看到上面有大大的淚痕。聽著風輕輕吹來,感覺風在和他一起哭。突然,我聽到一個角落裡有哭泣的聲音。一開始我以為我聽錯了。仔細聽了,是真的,還有奇怪的哭聲。一點一點跟著聲音走。最後,在一個小石洞裡發現了一隻小恐龍。恐龍用無助的眼神看著它。漸漸地,我突然忘記了我的苦惱。問小恐龍:“恐龍,你為什麼哭?”

  恐龍說:“有人叫我去偷蛋龍。看到了就跑了。沒人陪我玩的時候我很孤獨。其實我一點也不差,也不是真的偷雞蛋。因為在孵蛋的過程中不能離開,為了讓寶寶健康出生,我用刺紮了一些蛋。但是其他恐龍以為我在偷蛋。所以他們都恨我。”一點一點的,讓我想起了我的悲哀,我也和恐龍一起哭了。

  這時斑馬探長剛好路過,看到他們在哭,就問為什麼。斑馬探長說:“我來幫你。”他說斑馬督察拿出膝上型電腦,在恐龍網站上釋出了一條重要宣告:讓所有恐龍馬上去森林派出所召開緊急會議。斑馬督察在恐龍大會上打開了百度的網頁,讓大家看看偷蛋龍的資訊。現在大家都明白原來偷蛋龍被大家誤解了。原來他也是在護蛋,大家都原諒他了。偷蛋龍很開心。但看到大家都開心了,我又想起了家,又對嚴厲的媽媽哭了。恐龍看到這些,就問情況,說:“小,別哭了。大家都會幫你的。”

  偷蛋龍去森林商店買了一大包彩色氣球,氣球裡裝滿了七色彩紙。讓恐龍寫個紙條,上面寫著:我還是個孩子。媽媽不應該對我太嚴格。以後我會努力的!寫出來放在綵球裡。不一會兒,森林派出所裡全是綵球飄飄。恐龍讓點點把綵球帶回家給媽媽。恐龍告訴點點,一分鐘後,綵球會自動爆裂。我相信我媽看了裡面的紙條,會相信一點的。漸漸地,他手裡拿著綵球走回家。他的眼神不再憂鬱!他彷彿看到了母親臉上幸福的表情!

恐龍說明文7

  一陣眩暈之後,醒來的我,滿山遍野,綠草如茵。瀑布“猛撲”而下,拍手玩石頭。天空就像一塊鑲嵌著幾朵白雲的藍寶石。這裡,可謂“世外桃源”。

  一聲吼叫把我吵醒了。我和機器貓穿越時空進入隧道的時候來過這裡,但是機器貓去了哪裡?這是哪裡?一連串的問題閃過我的腦海。一隻霸王龍出現在我眼前,背上揹著一隻機器貓!我把繩子拿出來,甩下去,正好落在霸王龍的背上。暴龍似乎嚇壞了,轉過身,露出猙獰的表情,惡意地盯著我。我心裡先是一驚,抱著機器貓從霸王龍的背上摔了下來。看到霸王龍的吼聲,突然有了主意:快跑!

  邊跑邊想:這應該是恐龍時代了。這樣跑不是辦法。是的!我從揹包裡拿出一張大網,扔了回去,把霸王龍放進網裡。這時,一大群翼龍從我頭頂飛過。機器貓被他們吵醒了,說:“哦,別煩我!”我把他叫醒,著急的說:出事了,你去看看!

  不一會兒,地震開始了,看到一些恐龍屍體在前面腐爛,很多地方露出骨頭。很恐怖,很恐怖。

  我心想:這裡氣候不太對,為什麼天空陰沉?地面也很溼,是恐龍滅絕的時候嗎?好像是白堊紀晚期。我拿出筆記本,記錄下這張令人恐懼的畫面,暗暗推測恐龍滅絕的原因。

  天上下著毛毛雨,感覺呼吸有點困難。還好之前有氧氣瓶。噴了幾下後,我對機器貓說:“幾點了?”機器貓害怕地說:“現在是早上八點,但你為什麼要問?我要死了!”

  霸王龍也倒在了一聲巨響的後面。我給它噴了幾次氧氣,它又睜開了眼睛。但是身體還是不能動,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恐龍滅絕是因為氣候變化快,恐龍無法適應新環境。

  世界是寂靜的…

  我扔下揹包,回到現代,把筆記本上的記錄告訴世界,終於解開了百萬年的謎團。

  評論:文章材料新穎,構思巧妙。機器貓的出現,語言的活潑,都透露著作者天真可愛的童趣。優秀的文字和好的句子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優美生動,是一篇成功的佳作。期待你下次帶來的奇葩,加油!

恐龍說明文8

  為了搞清楚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小龍和小華開啟時間隧道,拿著時間機器,以光速飛行。幾個小時後,他們終於來到了侏羅紀恐龍時代。

  哇!幾十萬年前,地球的環境真的很美,大大小小的山峰,清澈的河流,綠色的湖泊,原始的森林,綠草如茵,一派原始時代的'美景。在這裡,長頸龍躺在河邊,享受著大自然的美麗,而翼龍在綠色空曠的山野自由飛翔。小龍興奮的在長頸龍的長頸上滑行,而小花則興高采烈的騎在翼龍的背上,上上下下,非常愜意。

  突然!遠處的山峰,熊熊燃燒著火焰,照亮了整個山林,濃煙滾滾。不,火山爆發了!傾刻間,煙霧遮住了太陽,地面震動,密林變成了火海,岩漿淹沒了美麗的山川,恐龍滅絕了...

  小龍和小華回到了現代,卻依然懷念恐龍時代...

恐龍說明文9

  我非常喜歡恐龍,是個標準的恐龍迷,喜歡從書中知道關於恐龍的一切資訊。

  恐龍分兩大類,食肉或食草性。區分它們,只需要記住食肉恐龍是和人一樣用兩隻腳走路,而食草恐龍是四足獸。

  要說最長的恐龍,非易碎雙腔龍莫屬了。它們比鯨還長,平均長度達到35米,最長有60米到80米,最重有220噸,身高在14米到16米之間。

  最小的恐龍,細頜龍當之無愧。體長不到一米,體重約0。83到3。5公斤。別看它小,奔跑的速度可快了。

  說說食肉恐龍的捕食吧。拿細頜龍為例,它非常喜歡群體捕獵,盯緊對手,然後趁獵物不備或疲憊時攻擊。再說傷齒龍,傷齒龍是恐龍中較聰明的恐龍,它們的攻擊具有計劃性和協調性,攻擊時,分工明確。

  在恐龍世界中,也有弱肉強食的規則,所以食草動物中必須有可防身的武器。像劍龍,它的尾巴末端有4根1米長的尾刺,可以刺傷食肉恐龍,而三觭龍是觭龍中體形最大的,頭上長著兩隻長矛似的角,在眼睛和鼻孔之間也有一個角,這樣尖銳的武器可以嚇退食肉恐龍。

  恐龍縱橫一時,卻終究滅絕。關於恐龍滅絕有很多說法,比如隕石撞擊說,彗星碰撞說,造山運動說,氣候變動說,火山噴發說……

  我長大後,也要和科學家們一起查詢恐龍滅絕的原因,解開這一世界難題。

恐龍說明文10

  我第一次見到恐龍是在動畫片裡的“藍貓龍騎團”裡看到的,裡面的恐龍叫霸王龍,霸王龍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讓我感到他很震撼,它的吼聲很大很大,它的體形很高大,可能有兩層樓那麼高,它的嘴巴被稱為“終極碎骨機”,牙齒非常鋒利,擁有巨大的咬力,而且它的尾巴是它另外一個有力武器,好多動物見到它撒腿就跑。

  由於我對它很感興趣,我就去查百科全書,發現霸王龍時報龍家族一員,暴龍的腦子是所有恐龍中最大、最有力的,難怪它有那麼大的血盆大口啦!暴龍是個“打架大王”它們喜歡與其它動物打架,也喜歡跟同伴們打鬥。喔!它有那麼豐富的戰鬥經驗,難怪它的戰鬥力那麼強,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我想那場讓恐龍滅絕的災難,一定很大,不然像霸王龍那麼厲害的恐龍是不那麼容易被打敗的。

恐龍說明文11

  現在世界上的霸主是人類,但在6500萬年前,人類還未誕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一種龐然大物將地球統治了一億多年,那就是恐龍。

  恐龍大致分為兩類:蜥角類與獸腳類。蜥腳類為植食性恐龍,一般體型龐大,擁有自衛的方式,植食性恐龍中也有許多創造了世界奇蹟,如“易碎雙腔龍最大個體長達60到80米,重達220噸,約為兩個藍鯨的大小,接下來介紹蜥腳類恐龍的“死對頭”獸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多為肉食性的,性情凶猛殘暴,有的單獨行動,有的則集體作戰。

  說了這麼多,那恐龍長什麼樣子呢?這個問題目前似乎還沒有答案,這麼說有人就會了,那電影中的恐龍長啥樣,以前的恐龍就長啥樣,不對嗎?對不起,電影中只復原了骨骼和面板,沒有復原軟組織,那為什麼不復原呢?因為幾千萬年過去了,恐龍的軟組織也早已消失,所以我個人猜測恐龍的外貌,再加上羽毛,脂肪等各種軟組織可能像極了一隻肉乎乎的金剛鸚鵡。

  恐龍曾在地球上那麼厲害,為什麼突然消失了呢?目前靠譜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氣侯的變化使恐龍滅絕,一種是隕石撞擊使恐龍滅絕。隕石撞擊假說大家已經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當然,這也是最可靠的假說,所以我打算仔細說說氣候變遷,恐龍早已在地球上存活了一億多年,早就被中生代二氧化碳含量極高的大氣適應了,但是6500萬年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突然降低,使恐龍出現了各種不適應的症狀,最終隕石在對恐龍又“插了一刀”,使恐龍滅絕。

  我想,一個物種滅絕,又一個物種誕生,這才是自然平衡的道理吧!

恐龍說明文12

  恐龍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它們出現在大約2.1億年前,最後神奇地滅絕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關於恐龍的一切都來源於恐龍化石。

  恐龍有很多種。根據它們骨骼化石的形狀,它們可以分為鳥和龍。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也可以分為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不僅恐龍種類繁多,而且它們的形狀遍佈世界各地。它們有的在天上飛,有的在水裡遊,有的在陸地上爬。一隻大的可以大到幾十頭大象;小,但類似於雞。

  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有39到52米長!身高可以達到18米!!重量達到130噸!!!這樣的怪物如果在元爺上行走,每一次它巨大的腳踩在地上都會讓大地顫抖,就像地震一樣,所以被稱為“震龍”。

  恐龍統治地球很長時間,直到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科學家們一直在無休止地爭論恐龍滅絕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小天體撞擊說”。65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地球,引起火山爆發,地球氣候發生巨大變化,最終使地球上的恐龍滅絕;另一種是“火山噴”,即火山噴發,熔岩噴發,隨之而來的是冰雪世界的來臨,導致恐龍滅絕。

  至於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答案還沒有找到,這將是人類心中的一個謎。讓我們探索科學祕密!這個祕密以後再說吧!

恐龍說明文13

  我在電視上所看到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是食草恐龍 ,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的名字。

  它們喜歡成群生活,脖子很長所以可以吃到樹上的葉子,近最最 就是恐龍不能適應當時的環境(氣候)變化,所以滅亡了。

恐龍說明文14

  很久很久以前,浩瀚無邊的宇宙有一顆渺小的行星—地球,但那裡生存著一種巨大的史前巨獸,恐龍。

  恐龍佔領地球的時間很長,約有1。6億年之久,從中晚三疊紀一直到白堊紀末。它們生活在大約6500萬年前到2億多年前。

  經過科學家們,古生物學家們以及考古學家們對恐龍的研究,對化石的挖掘,各種恐龍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比如說霸王龍,它有著健壯的後肢和鋒利的牙齒,是肉食恐龍中的“霸王”,所以被命名為“霸王龍”。再比方說甲龍,有著超厚的皮,猶如鎧甲,所以得名“甲龍”。

  還有兩種特殊的植食性恐龍。它們分別是樑龍和劍龍。樑龍可是個“重量級選手”,體重約8噸,相當於4輛小汽車的重量和,體重超過了100個的體重和,真驚人!所以,跟它比力氣,是幾乎不可能贏的。它的脖子長達9米,比我們教師的長還要長很多。而它那條一甩就可以把你摔死的粗壯尾巴,最長的有15米!而劍龍,背上有兩排劍似的尖刺,用於威懾敵人,也可以吸收養分。

  可是,恐龍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呢?原來,他們會再機器隱蔽的地方把龍蛋藏起來,像慈母龍一樣守護在蛋旁,以免偷蛋龍的偷襲。近幾年,我國居然在河南西峽縣挖出了一個直徑16釐米左右的恐龍蛋化石!普通的中國恐龍蛋化石一般只有10釐米的直徑!

  白堊紀末期,一次可怕的生物大滅絕降臨了。這使恐龍滅絕了,可不為人知的是滅絕的原因。有很多猜測,如氣候變化、火山爆發、電磁擾動、太陽黑子爆發等。不過普遍認為,此次大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氣候變化劇烈、塵埃瀰漫,植物、動物沒有了適合生存的空氣和環境便逐漸滅亡,恐龍就這樣滅絕了。

  恐龍,這個神祕的史前生物,讓我們繼續以科學的方法認識它,探索它!

恐龍說明文15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時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化進行史上的一個謎,至今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勻被記錄在化石之中。

  恐龍的種類很多,如凶猛的霸王龍。霸王龍有堅長的牙齒-,但他的手卻只有30到40釐米。也有體型最大的易碎雙腔龍。易碎雙腔龍,可超過50米。而最小的鳥蜂鳥,還不到十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猛的肉食者。天府峨眉龍約20米。他是生活在1.65億年前的四川地帶。李氏蜀龍9.3米,身穿綠甲。白貢永川龍8米。勞氏靈龍1.2米。恐龍的種類真是無窮無盡。

  中生代地層中,即曾發現很多龍的化石,卻看不到非鳥龍的化石,由此推斷出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所以鳥屬於恐龍。

  在形體上,在溫馨的恐龍時代,即使是最小的蜥蜴恐龍也要比任何動物大。

  在8000萬年前。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猛的肉食者也有雜恐龍。總而言之,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8000萬年。

最早的動物是什麼

動物最早的祖先是海綿,它們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5.6億年,距今約5億年左右的海綿化石也已被發現。 動物界的歷史,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曆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然後爬行類動物進化為鳥類,成為了恆溫動物,不必進入休眠狀態,最後進化成胎生動物哺乳類動物,而人是哺乳類動物中最高階的動物。

現在地球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

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造山紀的地理環境

造山紀,顧名思義,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我們知道,地球形成於45億年前,在剛形成的時候,地球呈熔岩狀,地球上的水都以水蒸氣的形式徘徊在地球周圍,由於地球引力的存在,水蒸氣才沒有飄向太空。

後來,地球逐漸冷卻,水蒸氣才凝結成雨滴,以雨的形式落在地面。早期地球並沒有所謂的坑,和山脈、平原,而是隻有一個,也只有一個海洋。

但由於早期地球內部岩漿溫度比今天高,因此火山和板塊運動也比今天劇烈,在板塊運動和火山噴發的作用下,造山紀時期發生了一輪全球造山運動和板塊漂移,也形成了哥倫比亞超。

但是注意的是,這次板塊運動形成的地理位置並不是我們如今的地理位置,事實上,地球的板塊運動從未停止過,直到今天都還在發生著,因此我們現在的海洋和,並不是在造山紀時形成的。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球的 歷史 中,至少經歷四次所有陸地聚合在一起,分別是距今18.5億年前的哥倫比亞超,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5億年前的潘諾西亞,以及我們熟悉的距今2億年前的泛。

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化

地球生命最早起源於40億年前,由於當時地球還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接穿過地球大氣,到達地球表面。因此,生命無法誕生於陸地和淺海。所以科學家把目光轉移到了深海,後來也證明了生命起源於海底熱泉口附近,而且早期的生命都是單細胞生物。

經過了20億年的發展,地球生命依然保持著單細胞生命狀態,不同的是早期的細胞沒有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只有擬核,體型也不大,平均直徑大概只有1 10μm,因此被稱為 原核生物 。

而真核生命雖然也是單細胞生物,但真核細胞平均直徑3 30μm,在生物學中,由於“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等級觀念,因此真核生命相對於原核生命是更高階的生命狀態。

由於這個時期還沒有形成多細胞生物,因此地球生命最多的是單細胞藻類以及單細胞細菌。

細胞由原核生物走向真核生物,是生命的一次飛躍,而這次飛躍單細胞生命用了20億年,之後單細胞生命演化成多細胞生命又用了大概10億年。

早期生命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所耗費的時間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長久。

大氧化事件

科學家發現,在23.3億年前,地球經歷過一次大氧化事件,由於單細胞藻類繁盛,造成地球上的遊離氧增加,因此大氣中的氧含量上升。

具體是這樣的,科學家研究了已經變成化石的固醇,這是一種需要氧元素參與進來的有機化合物,通過研究發現,大氧化事件至少在23.3億年前。

由於氧氣的出現,導致一批厭氧細菌死亡,而適應氧氣的細菌活了下來。

氧氣的出現,還導致地球上生物發生氧化反應,最典型的是鐵元素和氧元素的結合,形成了鐵氧化物,並存在於地質巖中。

氧元素是極其活躍的元素,能和很多元素髮生化學反應,因此這個時期的地質層出現氧氣的痕跡,至今還能發現。

冰河時代

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熱量並不是穩定不變的,科學家發現,太陽目前雖然正處於主序星時期,但輻射的熱量每10億年增加10%左右,所以遠古時期地球溫度會比現在更冷一些。

而且,地球也會因為圍繞太陽運動的原因而產生大冰期與間冰期,在距今27-23億年前,地球症經歷一場為期4000萬年的大冰期,這場大冰期的遺蹟,至今能在澳大利亞和印度找到。

一天只有10幾個小時

由於地球形成不久,就與一顆火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忒亞一頭撞上了地球,產生的碎片飄向了太空,但由於地球引力存在,這些碎片圍繞著地球逐漸形成了衛星——月亮。

月亮之所以圍繞地球公轉,是因為地球引力對其起作用,同樣,月亮的引力也為地球起到剎車效應。由於月亮的引力,地球會形成潮汐,潮汐碰撞時會散發一部分能量,因此地球在慢慢減速中。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自轉一圈只有幾個小時,在20年左右地球自轉一圈只有10幾個小時,而在恐龍時期,地球自轉一圈需要20小時左右;我們所生活的今天,地球自轉一圈耗時24個小時。

關於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我們就聊到這裡。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 歷史 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 由大到小是:宙—代— 紀 —世 。例如, 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 ,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 20億年前地球處在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

一天15個小時

45.3億年前,太陽的一顆行星——忒亞星與地球相撞,被地球俘獲成為衛星,就是我們的月球。 從此以後地球的自轉軸穩定下來,但自轉也因月球的潮汐作用越來越慢。20億年前,地球的一天——也即自轉週期,大約15個小時,相應的,一年有590天。

太空中看地球和月球

月球的公轉也在逐漸放緩,並且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現在月球離地球38.4萬千米,20億年前只有一半,再加上地球上主要都是海洋, 當時潮汐作用一定更頻繁而且強烈,漲潮時漲得更高,退潮時退得更遠。

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過渡

20億年前的地球還沒有動物和植物,但也並非完全不毛之地。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早在元古宙之前的太古宙就在海洋中誕生了,距今已有38億年,當時是一些厭氧的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即沒有細胞核的生物。

低等真核生物草履蟲,細胞核清晰可見

早期生命進化非常緩慢,十幾億年都沒什麼變化。過去有觀點認為最早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出現於16億年前,但 一塊21億年前的化石上就有了類似於藻類的生物,這意味著真核生物的出現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早得多。

細胞的能量中心:粒線體

20億年前,一種真核厭氧生物吞噬了一種變形菌 ,但沒有徹底將其消化吸收,被吞噬的細菌仍在主體細胞裡存活和繁殖, 最終形成了內部共生關係 。被吞噬的細菌最終成為真核生物的一個細胞器, 作為呼吸中心和產能中心,這就是粒線體 。

大氣的改造

今天金星和火星的大氣中9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早期的地球也是這樣的。後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出現,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這最初沒有引起大氣中氧濃度的上升,因為海洋中溶解了大量的二價鐵,這些亞鐵離子將氧氣還原生成鐵氧化合物,沉澱於海底,淺綠色(亞鐵離子的顏色)海洋逐漸變得清澈,光合作用得以在更深的水層中進行。

大氧化之前形成的鐵礦床

海洋中亞鐵離子的耗盡用了十幾億年,到距今24億年前左右,亞鐵離子完全被氧化,氧氣開始溶解於海水,並釋放於大氣。大氣中氧含量達到了4%(今天是21%),這稱為大氧化事件。氧氣對當時的厭氧生物來說是有毒的,大量厭氧生物死亡,只有極少數適應有氧環境活了下來,好氧生物開始繁盛。

融化的雪球

從地球誕生到20億年前,太陽光強度比今天弱30%到20%,要不是溫室效應,地球可能常年都是零下幾十攝氏度,液態水凍結,生命將難以維持。所幸當時地球的大氣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如今二氧化碳只佔0.03%,甲烷微乎其微),這些是非常強大的溫室氣體,維持了地球的溫暖環境和液態水,生命得以生存繁衍。

然而,藍細菌不斷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又緩慢地將甲烷氧化。 距今24億年前,隨著溫室氣體的減少,加上當時太陽光強度只有今天的85%,幾萬年間地球溫度就下降到了-50 ,整個地球被冰封,地球進入第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冰期——休倫冰期,從距今24億年前持續到21億年前,長達三億年。

北極冰川,休倫冰期整個地球都是這樣

白雪皚皚的地球將更多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形成了正反饋效應,地球變冷的趨勢似乎不可逆轉。所幸地球內部依然活躍, 火山釋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終於有一天衝破了冰蓋,這些溫室氣體幾萬年就將地球解凍。

20億年前,雪球地球已經解凍,地球處於間冰期,但從大氧化事件到6億年前,地球一直處在一個相對較冷的狀態,經歷了多次從冰封到解凍的過程。

哥倫比亞超的誕生

早期地球內部比現在熱,火山遠比今天活躍,當時地質運動有兩種方式: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是板塊內部的沉陷,而水平運動是板塊的碰撞。從25億年前元古宙開始,地質垂直運動不復存在,只剩下水平運動一種了,各大板塊得以逐漸穩定。

哥倫比亞超

距今21億年前到18億年前,發生了第一次全球規模的板塊碰撞和造山運動,結果是形成了地質史上第一塊超——哥倫比亞超。 當然,當時的陸地上沒有任何生命,甚至連土壤都沒有,是一片岩石的世界。在這之後不同板塊又經過了多次的分分合合,海陸佈局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 距今20.2億年前,一顆很大的小行星——遠大於造成恐龍滅絕的那顆,撞擊到今天的南非位置,產生了弗裡德堡隕石坑,這是地球上已知最早而且最大的隕石坑。 隕星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想必當時有不少原始細菌因此而滅亡。

弗裡德堡隕石坑

總 結

一天只有15個小時,以二氧化碳、甲烷為主的大氣正在被改造為以氮氣、氧氣為主,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已經出現,粒線體剛剛在細胞中安家,大量厭氧細菌已經消亡,好養細菌正在繁盛,走出休倫冰期的雪球地球已經融化,大規模的板塊碰撞和造山運動正在發生,哥倫比亞超即將形成,這就是20億年前的地球。

20億年前的地球,看似一片荒蕪,實則生機勃勃,生命賴以生存的海洋廣袤無垠,氧氣越來越豐富,太陽光線越來越溫暖,原始生命生生不息,更復雜的生物正在某處孕育,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瞭解自然科學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想知道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那我們就需要分析地球的進化史,地球的進化史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時期,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46~25億年)----是地球發展最古老的一個階段,持續了20億年之久,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的形成都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這一時期也是原始生命的出現以及演化的階段,不過這一時期的生命也都是一些原核生物,同時這個時候的地球還是極其不穩定,火山、地震頻發。 元古代(25~6億年)----元古代的早期同樣是火山頻發,但大氣圈已經有更多的氧氣,在19億年左右,地球的地表已經出現了範圍廣,厚度厚相對穩定的板塊,這對地表的生命發展十分有利,藍藻和細菌得意持續發展,到13億年前後,已經開始出現最低等的真核生物,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出現了具有明顯特徵的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 古生代(6~2.5億年)----古生代時期一共出現過6個紀,分別是: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其中寒武紀是生物大爆發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無脊椎動物;奧陶紀是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時期有超過60%的生物滅絕;志留紀是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後倖存的生物慢慢復甦,出現脊椎動物和水生植物遷移到陸地的時期;盆泥紀是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有超過75%的生物滅絕,同時這一時期出現了兩棲動物,生物開始向陸地轉移;石炭紀是陸地植物死亡後轉變成煤碳的時期;二疊紀是第三次生物大滅絕,這時期有超過96%的生物滅絕。 中生代(2.5億年~6700萬年)----這一時期分三個階段,分別是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疊紀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侏羅紀是恐龍的統治時期,鳥類開始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白堊紀最早的蛇、蛾、等許多小型動物出現,被子植物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新生代(6700萬年~至今)----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這個時期的生物已接近現代,脊椎動物的特徵是哺乳動物的興起和繁盛.獸類大量出現,從中分化出了一支靈長類,從靈長類中又進化出了猿類.第三紀是哺乳動物繁盛時期.第四紀便進入到了人類的時代.

所以,綜上來看,20億年前地球還只是細菌佔領時期,地球陸地也還只是堅硬的地殼

恐龍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地球是活的!——洛夫洛克(Lovelock)

1.移動的地球物理學家對古老的岩石進行研究後,得知地球的年齡至少46億年。漫長的歲月使地球表面幾經滄桑變遷。科學家發現,這些變遷的主要動力來自地球內部的地函——殼下的一層液態的巖流,驅動著浮在其上的固體陸殼運動。

20世紀60年代,地質科學經歷了一場觀念上的。傳統上,大多數地質學家主要根據垂直運動的觀點分析地球的歷史,認為山脈的出現是由於地殼沉降彎曲的結果。山脈被剝蝕,碎屑被搬運,堆砌成平原;海平面下降,使地區抬高;岩漿受擠壓,改變地球的面貌。60年代以後,海洋地質學和古地磁學的研究和進展產生了新的地球概念,這一概念承認地球除了垂直運動的作用外,大規模的水平運動在整個地球演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地質科學認為今日的是由許多陸塊(12塊)拼接而成的,人們將其稱為“板塊學說”。板塊之間的碰撞活動,能引發地震;推移活動造成地層的堆疊,形成山脈。

吐魯番盆地侏羅系含恐龍化石的紅色岩層。岩層疊壓在一起,一層層東西向展布,紅色的岩層在夕陽的光照下,如燃燒的火焰。這就是著名的《西遊記》中的“火焰山”

假如你有興致,可以找來一個地球儀,仔細地瞧瞧各個的形狀。某些的邊緣可以相互拼接起來,例如南美洲的東北角與非洲的黃金海灣、北美東部邊緣與歐洲的西岸可拼接成一個整體。地球上的各個在2億多年前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地質學家稱它為盤古,也稱泛。

移動的——漂移的過程

2.3億年前(三疊紀晚期),恐龍出現在泛上,因為沒有浩瀚的大洋阻隔,三疊紀時期的恐龍有著世界性的分佈,各上發現的恐龍樣子都很相似。三疊紀末期,泛開始成兩塊陸地,南方一塊叫岡瓦納古,北方一塊稱勞亞。岡瓦納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古老部族的名稱,奧地利地質學家埃杜德?修斯借用它來稱呼南半球這個。因此,這就可以較地解釋了澳洲、非洲、南極洲及印度半島在兩億多年前的沉積中,在古冰川、岩石和古生物等許多方面為什麼有如此相似的原因。

在侏羅紀(距今大約1.6億年前後),北方(勞亞)逐漸漂離了岡瓦納,但尚未完全漂離開,恐龍動物群中的某些分子尚有來往,如巨型的腕龍在東非和北美都有發現就是例證。到1.2億年前的白堊紀初期,各之間的裂縫不斷變寬,大西洋已開始東西加寬,南極洲和澳洲漂離了南美洲和非洲。到了白堊紀末期,印度已由南向北漂移,碰撞到亞洲的南端,巨大的碰撞擠壓使印度和古老的亞洲邊緣隆起,逐漸形成了今日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恐龍時代結束時,各已經移動到了它們現在的位置上。當今地震、火山的帶狀分佈和它們的時常發生,就是仍在繼續移動擠壓的證明。

2.地球的歷史

人們常提問題:恐龍生存在什麼時代?我們的人類祖先看見過恐龍嗎?當然,也有個別的人認為地球上出現了奇形怪狀的恐龍是很難理解的事情。其實恐龍是自然歷史的產物,在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上它們都有獨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弄清恐龍生存的時代。但要搞清這個問題,又必須從地球的歷史談起。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總希望知道地球的過去,為了利用地球上的資源和保護地球環境,也需要知道地球的年齡。

地球的年齡怎樣測定呢?人們想出了許多推測地球年齡的方法。現在比較常用的古生物學的方法是,利用化石的對比來測定地球的年齡。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即按照生物進化的原理。生物總是不斷地“一分為二”地向前發展,即由簡單向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的方向發展。不同的地質年代具有不同的生物類群。當生物死後被埋藏起來變成化石以後,一般的都是低等的生物化石所處的時代較老,高等的生物化石所處的時代較新。這樣,依據不同地質時期的化石,就能建立起地球發展歷史的相對順序。但是用這種方法建立起來的地球歷史只能是時間上的相對順序,不能說出距今多少年的定量數字。而且化石在地球歷史上出現的時代較晚,有些由地殼深部岩漿活動形成的岩石(如花崗岩)不含化石,利用化石方法就無法測定它的地質年代。近年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已經找到了測定地質年代的“時鐘”,那就是放射性同位素。構成物質的各種元素都有數目不等的同位素,同位素又包括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變化時(衰變)不受外界溫度、壓力等影響,它們不斷地發生衰變,其減少到一半所需的時間就叫做“半衰期”。地殼裡的礦物、岩石從形成之時起就含有放射性元素,而且按衰變的規律衰變,由母體同位素變成子體同位素。如果我們知道了它的半衰期,而且測定了母體同位素及子體同位素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礦物或岩石的地質年代。用這種方法測定的年代叫做“絕對年代”。

根據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地球的年齡至少已有46億年了。另外,依據發現的化石及地殼運動,科學家把地球的歷史分為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在“宙”下可以分為若干“代”,太古宙分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古宙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代”下還可分為若干“紀”,“紀”下可分為若干“世”,“世”下還可再分“期”。恐龍就生活在中生代中的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為了弄清恐龍的來龍去脈,讓我們簡略地回顧一下生物的進化歷史。

生物進化的開始是一個原始生命的孕育、萌芽階段。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化石是南非發現的距今32億年的桿菌化石。它是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到了距今18億~13億年,出現了具有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即藍綠藻化石。新元古代距今10億~5.42億年,除了單細胞的藍綠藻以外,還出現了多細胞的藻絲,由單細胞到多細胞,是生物發展的飛躍。

到了距今5.42億年的古生代早期寒武紀,除了菌藻類植物、海綿、腕足類等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外,還出現了較高等的無脊椎動物,三葉蟲就是這一時期最多的無脊椎動物。往昔生命的星火,此時已呈燎原之勢,生物發生了大爆發。到了距今5億多年前,最早的脊椎動物——無頜類出現了。無頜類是魚形動物。在距今4.4億年以前的志留紀早期,出現了最早的有頜類一盾皮魚類。一般認為由原始的魚類演化出兩大支系,即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形成全盛時期,泥盆紀被人們叫做“魚的時代”。與此同時,在湖岸、海邊的近水地帶已有原始的陸生植物——裸蕨大量出現,使高山和荒漠第一次披上了綠裝,這是由水生到陸生的飛躍。

地球的歷史在發展,生物進化的巨流在緩慢地前進。在距今3.5億年的泥盆紀晚期,由原始的硬骨魚類分化出來的兩棲類動物出現了。它的出現,為脊椎動物進一步征服陸地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到了古生代的晚期——石炭紀和二疊紀,整個地球氣候炎熱而潮溼,裸蕨的後代——節蕨、真蕨、石松類等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如石松類中的鱗木可高達40米,形成巨大的喬木。遼闊的上到處是茂盛的原始森林。但是這時既沒有鳥語,也沒有花香,大地顯得單調而幽靜,只有一些行動遲緩的兩棲類動物在叢林的沼澤中游蕩,偶爾可看到體長1米左右的大蜻蜓在低空飛翔。在石炭紀,脊椎動物進化發生了一次大的質變,爬行動物出現了。爬行動物直接把卵產在陸地上,完全擺脫了對水的依賴,使脊椎動物完成了由水生到陸生的飛躍。但爬行動物的大發展,佔據陸、海、空的一切領域併成為地球上的主人,還是中生代的事情。

中生代的地球景觀與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植物中最突出的變化是以蘇鐵、銀杏、松柏型別為代表的裸子植物(用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種子沒有果皮包被的叫裸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被的叫被子植物)代替了晚古生代蕨類的地位。動物界中最突出的變化是:爬行動物達到極盛,成了統治者。陸地上有恐龍,水中有魚龍、蛇頸龍、幻龍、滄龍等,在空中還有翼龍。所以人們將中生代叫做“龍的時代”。在三疊紀晚期,出現了由原始的爬行動物進化來的哺乳動物。侏羅紀晚期,由爬行動物進化的鳥類的過渡型別--始祖鳥也出現了。在中生代末期,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次劇烈的環境改變,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爬行動物都滅絕了,但新生的哺乳動物卻經得起這場鉅變的嚴峻考驗,為新生代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球上的生命史

新生代的自然環境和生物的總面貌與現代基本近似,被子植物大為發展,哺乳動物達到空前的繁盛,特別是在新生代末期出現了人類。人類的活動改變著地球,於是,地球的歷史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通過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恐龍是經過長期的孕育才發展起來的,它是地球發展和生物進化的產物。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出現要比恐龍的滅絕晚6000多萬年,即使我們的祖先也不可能看見過恐龍。有人以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曾經與恐龍搏鬥過,這是不瞭解恐龍生存時代與地球的歷史而產生的誤解。

3.恐龍在動物界的位置

我們已經知道,恐龍是滅絕了的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脊椎動物,它與其他爬行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那麼,恐龍在動物王國中,特別是在爬行動物中佔據什麼位置?它與其他爬行動物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最小的、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到最大的鯨類都是動物王國中的成員。它們雖然大小不一,千差萬別,可是按照它們的解剖特點,特別是按照身體內有無由多塊脊椎骨組成的脊椎柱(即人們常說的脊樑骨),它們可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從最原始的原生動物(如現代常見的瘧原蟲、痢疾變形蟲、草履蟲等)到較高階的節肢動物(如常見的蝦、蟹、昆蟲、蜘蛛,化石中的三葉蟲),以及棘皮動物(如常見的海星、海蔘等)都是無脊椎動物。

前面已經提到,最低等的脊椎動物是無頜類,由無頜類進化到有頜的盾皮魚類,由魚類進化到兩棲類,再由兩棲類進化到完全陸生的爬行類。現代生存的龜鱉類、蛇類、鱷類和蜥蜴類就是古代爬行動物遺留下來的“子孫後代”,恐龍與這4類殘存的爬行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恐龍的骨骼,特別是頭骨的構造與鱷類相似,頭後有一對顳顬孔;它們的牙齒著生方式也很相像,是槽生型多出齒;有些還披著類似鱗甲的骨板,這些特徵告訴我們恐龍與鱷類關係密切,都屬於雙孔類。

為了深入瞭解恐龍的生活習性,我們先對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簡略介紹。一提起爬行動物,人們立刻會想到熟悉的蛇。許多人都知道古代的一個寓言:有一條毒蛇,在路邊凍僵了。一個善良的農夫看到後,很可憐它,便把它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條蛇甦醒以後,恢復了它的本性,一口咬死了它的恩人。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不要憐惜像毒蛇一樣的惡人,另外也告訴我們一個常識:蛇是怕冷的,它的體溫受外界環境的溫度影響而改變,這樣的動物叫“變溫動物”或者叫“冷血動物”。現生的爬行動物都是變溫(冷血)動物。哺乳動物就大不相同了,它們的體溫是恆定的。成年人的體溫如果超過37攝氏度,一般來說就是發燒了。哺乳動物的體溫是不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的,它自身能調節體溫,這樣的動物叫“恆溫動物”或叫“熱血動物”。現代的爬行動物由於體溫不恆定,所以只能生活在熱帶、帶和溫帶。越向地球的兩極,爬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就越少。因為兩極氣候寒冷,而它們又不能找到有效的保溫辦法,所以就會被很快凍死。仍以蛇為例,在外界溫度降到10攝氏度時,它的運動就不很靈活了;當溫度降到3攝氏度至2攝氏度時,可出現全身麻痺;當它的體溫降到零下4攝氏度至零下6攝氏度時即會死亡。同樣,如果天氣太熱,它們也必須躲到樹蔭下、巖縫中或其他避暑的地方,否則會因為不能忍受高溫而死亡。一般來說爬行動物只能忍耐38攝氏度的“高溫”。由於它們對溫度的忍受比哺乳動物差得很遠,因而了它們的地理分佈。關於恐龍的體溫,目前還有溫血與冷血之爭。

爬行動物為什麼不能調節體溫呢?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迴圈系統發育不完全。爬行動物的心臟有兩個心房和一個心室,雖然心室有了左右二室分化的趨勢,但心室分隔不完全,心室內的動脈血與靜脈血發生混合。它們體內沒有控制溫度的機能,體外也沒有保溫的毛皮。爬行動物身體裸露,或蓋以甲板或披著鱗甲,皮下也不像哺乳動物那樣有脂肪層。

爬行動物的繁殖方法是直接把卵產在陸地上,然後孵化出後代。卵不但有較厚的卵殼,而且還有一層養育、保護胎兒和防止乾燥的羊膜,我們稱它為“羊膜卵”,這樣就不像兩棲動物(在水中孵化幼體)那樣需要經過“”,所以爬行動物是真正離開水的陸生動物。有些特殊的類群,如某些蜥蜴,把卵產在母體體腔中孵化,產出小的動物來。這種生殖方式也不同於哺乳動物的胎生,因為它們沒有胎盤,也不吸收母體的營養,故稱為“卵胎生”,魚龍就是卵胎生的。

爬行動物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它們終生都在生長,即一輩子都在長個兒,而哺乳動物的軀體生長到一定的階段就停止了。就因為這個緣故,龜蛋、蛇蛋、鱷蛋雖然很小,破殼後它們也能夠長出很大的軀體。恐龍也是卵生的,這已經從發現的蛋化石中儲存的小恐龍骨骼化石得到證明。因此,恐龍蛋雖然小,卻能長出很大的恐龍來。

恐龍骨骼像現生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分類常常以頭骨的構造作為主要依據,即根據頭骨上有沒有“顳顬孔”以及孔的位置和數目多少。顳顬孔是指位於爬行動物頭骨側面、眼睛後面的顳部存在的孔。顳顬孔的作用一般認為有兩個:一個是可以減輕頭骨的重量;另一個是當上下顎強壯的顳顬肌收縮時使肌肉收藏其中,使得頭骨上的肌肉收縮得更有力量。特別是那些肉食者的這個孔最發達。這是爬行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的結果,兩棲類就沒有顳顬孔。根據這個顳顬孔,生物學家將爬行動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沒有顳顬孔,叫無孔類,是古老的爬行動物,現代還生存的龜鱉類屬於此類。這是在進化上比較原始的特徵。

無孔類

第二類:頭骨的顳顬孔只有一對,但孔的位置靠下,位於耳窩外緣的鱗骨和眶後骨的下方,叫下孔類。在古老的爬行動物中,這一類動物在構造上非常像哺乳動物,人們把它們叫做“似哺乳爬行動物”。

下孔類

第三類:有一對顳顬孔,孔的位置靠上,位於鱗骨和眶後骨的上方,叫調孔型頭骨。幻龍、蛇頸龍等屬於這一種型別。近年來,研究者認為調孔型頭骨是由雙孔型失去側顳孔變來的,所以,幻龍等被歸入雙孔類。

調孔類

第四類:頭骨每側有兩個顳顬孔,分別位於鱗骨和眶後骨的上方和下方,叫雙孔類。這是種類最繁多的一個類群,蛇、蜥蜴、鱷、翼龍、恐龍等都屬於這一類。

雙孔類

標籤: 恐龍 草履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9x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