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

,在演員選角方面,他相信新人的表演能力,因此他挑選了一些並不知名的演員來擔任主演角色。他還強調劇本的重要性,要求演員在表演時遵循劇本的要求。此外,他還注重場景的選擇和佈置,以及服裝和道具的細節,讓每一個細節都能營造出完美的場景和氛圍。他對音樂的使用也非常注重,利用音樂來增強情感和氛圍,使故事更加感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作為柯里昂的扮演者

卡里迪。但派拉蒙高層認為他身高太高不適合,轉由詹姆斯·凱恩飾演。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係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線。

科波拉在指導教父時原本想要哪個演員

《教父》系列導演科波拉原本要讓卡里迪出演柯里昂,但派拉蒙高層認為他身高太高不適合,轉由詹姆斯·凱恩飾演。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

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議。

角色介紹

1、維託·柯里昂

演員;馬龍·白蘭度

第一任教父,具有紳士風度和懾人的威嚴。少年時,他生活在西西里,後逃到美國建立黑手黨帝國。作為黑手黨的首領,他常常幹違法的構當。然而,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的愛戴。他有一個準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索拉索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

2、邁克·柯里昂

演員;艾爾·帕西諾

維託的小兒子,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繼承了父親沉著、冷靜、精明、堅強的性格。刺殺索拉索及麥考斯基後,到西西里避風頭,結識當地美麗女孩而結婚。當妻子遭謀殺後,返回美國接掌家族事業,成為第二代教父,並一次性清掃家族內奸及敵人。

索菲亞科波拉在教父中的演出為什麼遭到否定?

1.因為她是導演的女兒

2.導演的女兒的演技卻很一般化,讓人懷疑她憑藉的是實力還是隻是父親

3.導演的女兒長相也一般化,尤其在好萊塢美女如雲的地方,另同上

4.導演的女兒的戲份也一般化,類似於可有可無(麥克對女兒的“利用”能說明什麼非同尋常的道理呢?)

5.導演的《教父3》相比前兩部也一般化,全篇在大力渲染懸念,尤其是冗長的歌劇片段,而教父麥克的歸宿也讓人感到過於平淡,畢竟《教父》系列吸引大家眼球的不是教父最後會懺悔,或者家族裡又迴圈地出現安東尼這樣一個新麥克,或是出現了一個殺人耍酷的新教父,或者麥克和凱的感情與現實的碰撞……

所以觀眾們要向這部電影發發怨氣,索菲亞科波拉只是其中之一,這部電影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都被髮過牢了

包括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牢滿腹的

如果確實要衡量導演女兒的演技,或許可以找來她的其他影片看看,雖然不知道她是否有其他影片

教父1科波拉是如何創造性的使用電影敘事語言的?

《教父》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其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為觀眾帶來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以下是他在電影敘事語言方面的一些創造性用法:

非線性敘事:電影的開始並不是故事的開頭,而是故事的中段。通過使用回憶的方式,以追憶和現實之間的切換,讓故事更具有張力和層次感。

鏡頭和畫面的使用:科波拉在電影中運用了很多具有藝術性的鏡頭和畫面,如開場的教堂內部畫面,表達了主角的內心矛盾和折磨;拍攝黑幫家庭聚會時,鏡頭的運用更具有戲劇性,展示了人物之間的關係。

音樂的使用:電影中的音樂配合非常到位,如使用了“聖母頌”來展現主角對家庭的忠誠和虔誠。音樂與畫面的結合,更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角色的塑造:科波拉對於每個角色都有深入的剖析,使得角色更加真實和立體。主角的情感衝突、家族之間的利益關係等都被很好地展現出來。

總的來說,科波拉在電影敘事語言方面的創造性使用,使得觀眾更容易被電影所吸引,並更能夠深入地理解故事和角色。他對於鏡頭、畫面、音樂、角色等各個方面的處理都體現了其作為一名傑出導演的才華和能力。

科波拉的影路歷程

在剛剛被英國某雜誌評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中,作為唯一一名上榜的女性,索菲亞·科波拉的經歷堪稱傳奇。

索菲亞·科波拉的“鳳凰三重奏”

英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大全》近日評選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曾執導《迷失東京》、《絕代豔后》的索菲亞·科波拉成為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女導演。《電影大全》給她的評語非常獨特,“做演員她表現垃圾,但作為導演卻很有主見,她的作品能打破固有框框,展現出她勇敢、冷傲及愛幻想一面。”

這位出生於好萊塢名門世家,集模特兒、攝影師、設計師、演員、導演、編劇於一身的女人,雖然被人評價為“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女人,她幾乎得到了一切她想要的東西”,但也曾經遭受唾罵被電影界遺棄,然而沉寂多年後,作為導演的她只用了三部大銀幕作品就讓無數之前不屑的眼神變成驚歎和讚賞。

盛名所累:她曾被電影遺棄

1971年5月,好萊塢的名門望族——科波拉家族喜添千金。科波拉家族在電影界的地位絕不亞於界的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這位一出世就被家族光環籠罩,不用飛上枝頭已是鳳凰的女嬰,正是索菲亞·科波拉。

她的父親,家族掌門人是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執導經典黑幫電影《教父》三部曲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而有這樣一位父親的好處就是,索菲亞還在襁褓之中就被作為“道具”帶上了銀幕,在《教父》結尾作為接受洗禮的小嬰兒出現,在無知無覺中便與觀眾打了個招呼。兩歲時,她再次出現在《教父Ⅱ》中,飾演了一個在輪船上玩耍的兒童。從小索菲亞就跟著拍片的父親奔波各地,“我在世界各地上學,就像一個隨軍的孩子。”在父親的安排下,8歲的索菲亞開始了她的“正式演出”生涯,相繼出演了老科波拉執導的《鬥魚》、《局外人》等多部影片和另外幾位導演執導的電影,頻繁在銀幕上曝光。家族名望無疑給索菲亞帶來很多機會和便利,但盛名之下的生活並不是一路凱歌。1990年,索菲亞18歲,堅持“上陣父女兵”的老科波拉在最後一刻用她替掉了由本已選定的薇諾娜·賴德在《教父Ⅲ》中出演的角色。這次的臨陣易將非但未給第一次擔綱主演的索菲亞帶來任何讚譽,由於演技稚嫩,觀眾對科波拉家族“理所應當”有好表現的觀念在索菲亞身上得不到迴應,影片公映後媒體和對其大肆討伐,人們嘲笑她的鷹鉤鼻,批評她不夠漂亮的臉孔,甚至在她飾演的角色被殺時影院觀眾齊聲歡呼。當“可恥的裙帶關係”,“一場令人發笑的表演,毫無前途可言”等刺耳的評論鋪天蓋地向索菲亞席捲而來,索菲亞遭遇了她人生第一個低沉期。

隨後在《星球大戰前傳Ⅰ》裡索菲亞的表演也被眾人嗤之以鼻。第二年3月,美國“金酸莓獎”頒給她最差女配角獎和最差新人獎。面對這樣的打擊,在演完電影《InsideMonkeyZetterland》之後,索菲便無奈退出了銀幕。

載譽而歸:她因導演而成功

事業受挫的索菲亞離開了好萊塢,但或許天生註定和電影有不解之緣,作為演員表現失敗的索菲亞將會以另一種身份迴歸電影界。

據說,在索菲亞還只有3歲時,有天老科波拉和太太突然在車上大吵起來,在吵得不可開交之際,索菲亞突然大喊一聲:“Cut!”從那一刻起,老科波拉就認定這個小女兒將來會成為導演,因為她已經知道如何掌握失控的現場。1998年,離開電影界快10年的索菲亞嘗試導演了一部僅長14分鐘的短片《LickTheStar》。雖然短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贏得了一些褒揚,索菲亞卻還沒有底氣說“我要成為一名導演”。

1999年是索菲亞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她被小說《之死》吸引,那種對難以忘懷的青春期故事的描寫牢牢抓住了她。“我很想把它拍成電影,”索菲亞說,“它激發了我的創作。”索菲亞開始埋首創作,最終拿出的劇本好得令電影公司不惜棄用原稿,甚至請她親自執導該片。

這次索菲亞以導演身份重出江湖,耍出了一記漂亮的回馬。

在《之死》中,索菲亞細膩地營造了一種哀怨的懷舊格調,流露出的青春期少女的深邃憂傷震驚了世界。影片一上映,就受到近乎狂熱的歡迎。《之死》令索菲亞榮獲了“好萊塢最佳年輕導演獎”和“MTV電影製作最佳新人獎”兩項殊榮。在戛納電影節首映時,它被盛讚為“讓人為之一振的導演作,可以拿金攝影機獎的影片!”她通過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讓人們重新把目光聚焦於科波拉家族。索菲亞興奮地說:“第一次在如此聲名顯赫的家庭之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真令人興奮,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如果說《之死》讓索菲亞順利地在電影界立穩腳跟,那麼第二部作品則把她推到了舞臺的中心。2003年,由索菲亞再次編劇、導演,投資僅400萬美元且只有了27天就拍攝完成的《迷失東京》使她再次成為焦點。索菲亞坦言自己是王家衛迷,該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影片講述了兩個陌生美國男女在東京相遇的故事,索菲亞精妙到位的拿捏使影片流淌出不可抵禦的憂傷和迷離卻又不失溫情脈脈。《迷失東京》成為當年最受矚目的電影之一,獲獎無數。其中包括威尼斯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獎、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本獎,囊括美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劇本和最佳男主角四項大獎,同時獲得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4項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原創劇本獎。索菲亞因此成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美國女導演。

2006年,索菲亞大膽地把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搬上銀幕。號稱每次拍攝都需四小時的造型,被稱為索菲亞“最野心勃勃的影片”的《絕代豔后》,在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摘得“最佳服裝設計獎”桂冠。

作為一個只拍過三部電影的導演,在英國電影雜誌《電影大全》近日“史上百位偉大導演”評選中,索菲亞赫然上榜,且成為唯一一位被選中的女導演。

索菲亞效應:時尚界的“繆斯女神”

在那段離開好萊塢的時間裡,索菲亞對時裝和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天意從來就偏袒這位天之驕女,她一直是時尚界炙手可熱的寵兒。她所引領的潮流指標更被譽為“索菲亞效應”而風靡歐美,不斷獲得國際時尚媒體的讚譽。獨特的衣著品位和設計風格令她在時尚圈裡大放異彩,索菲亞還曾被美國時尚雜誌《名利場》授予年度十佳衣著獎。

早在加州藝術學院上學的時候,身材高挑的索菲亞被著名時裝大師朗格·斐邀請當“香奈兒”的代言人。除了在T形臺上散發魅力之外,索菲亞更渴望成為一名藝術家,天資聰穎的她不斷嘗試每個藝術領域,曾淺嘗繪畫與攝影,另外還隨設計師卡爾拉格福德學習服裝設計。後來索菲亞加入服裝品牌X-Large成為其合夥人,激發起索菲亞創業的勁頭。經過一番努力,屬於索菲亞的休閒時裝品牌“MilkFed”終於誕生。1997年,MilkFed獲時尚雜誌評選的最佳時裝品牌之一。

此外,她還身兼法國名牌LV設計總監馬克·雅格布的潮流顧問,馬克的個人品牌時裝每季都以索菲亞為潮流指標。還將一款手提包命名為“Sofiabag”,這款紅色的豪華鱷魚皮手提包售價更是高達近7000美元,被列為馬克·雅格佈設計的十大手提包之一。

之後索菲亞又把精力轉移到攝影跟視覺設計。她專為《時尚》、《》、《細節》等雜誌拍照,這為她後來在電影裡定位獨特的視覺風格奠定了基礎。

<<教父>>這部電影太經典了!!導演是誰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Coppola)

中文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英文名:Francis Ford Coppola

性 別:男   

生 日:1939-04-07   

職 業:編劇,導演,演員   

家人:女兒 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   侄子 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

  從1963年起開始拍片,1970年他與諾思合寫的《巴頓將軍》劇本獲美國奧斯卡最佳編劇獎;1972年他導演的《教父》獲最佳影片獎,《教父》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為最受注目的年輕導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對話》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同年,《教父》(續集)在美國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70年代後半期是他事業的頂峰時期。八十年代他的事業慘敗,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第三集,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業。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簡介及詳細資料

早年經歷

1939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生在美國底特律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科波拉童年時就混跡於劇院後臺,還經常偷看父親的演出。9歲的時候,他得了小兒麻痺症,天天躺在床上,在自己的大腦裡編故事玩。17歲時,他進入了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系。大學畢業後,科波拉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攻電影,其間,他應聘參加了好萊塢導演羅傑·科曼的攝製組,當了一名打雜工。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演藝經歷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62年,科波拉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此後一直在嘗試著拍一些短片,其中還包括了 *** 。但這些作品只給他帶來了一些讚譽,卻讓他逐漸地陷入到經濟危機當中,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導演的天分。

1960年後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1969年,他與喬治·盧卡斯一起建立了美國活卡通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

1970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的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此後,科波拉才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1年,因為拍片欠賬的緣故,封了科波拉的辦公室。由於被上了絕路,科波拉不得不接下了派拉蒙公司《教父》的拍攝工作。

1972年,科波拉執導的黑幫電影《教父》上映,他有意識地去表現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係,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了這些人物的“人性”。影片上映後在觀眾中引起了反響。影片耗資700萬美元,卻賺回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科波拉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由此,科波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的雙重認可。

1974年,由於《教父》第一集取得的成功,派拉蒙公司提出了《教父2》的拍攝計畫,該片仍由科波拉執導並參與了劇本的創作和影片的監製工作,該片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獎項,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而同年上映的,由科波拉編導的驚悚電影《對話》獲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金棕櫚獎。

1979年,科波拉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啟示錄》。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爭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為了拍攝這部影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3600萬美元。此片推出後,美國評論界一片死寂,觀眾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並沒有表現出科波拉斯待的熱情,在奧斯卡上也毫無作為,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擊。不過科波拉因該片獲得了第3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2年至1987年,科波拉相繼執導了愛情片《心上人》,劇情片《鬥魚》,犯罪片《局外人》、《棉花俱樂部》,奇幻愛情片《佩姬蘇要出嫁》和劇情片《石花園》等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既無藝術成就也談不上票房成績。

1988年,科波拉離開了好萊塢。

1990年,科波拉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3》,影片主角延續前作,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亞飾演新一代人,導演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也參加了演出。影片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各7項提名。

1992年,執導並監製了由加里·奧德曼、基努·李維斯主演的恐怖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該片全球票房超過2億美元。科波拉因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

1996年,科波拉拍攝了內蘊悲涼的喜劇片《家有傑克》,講述一個患有早衰症的男孩傑克的故事。影片以喜劇形式向人們闡述了珍惜光陰的生活理旨,上映後受到好評。

1997年,編導了改編自美國作家約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說的劇情片《造雨人》。

2007年,10年沒有電影問世的科波拉攜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迴歸影壇,該片改編自羅馬尼亞作家兼哲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的小說,拍攝達18個月。

2009年,編導並監製了參雜科波拉早年回憶的半自傳性質電影《泰特羅》,該片在第62屆坎城電影節的“導演雙週”單元以開幕影片的形式首映。

2010年11月14日,科波拉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即終生成就獎)。

2011年,編導製作了由艾麗·範寧、方·基默主演的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影片講述了一個融合了哥德式恐怖和浪漫的故事,部分內容為3D版,是科波拉首次拍攝3D電影。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2013 帕羅奧圖 The Judge 吉雅·科波拉 艾瑪·羅伯茨, 詹姆斯·弗蘭科 2006 Heard Any Good Movies Lately?: The Sound  ---- Kim Aubry Ioan Allen, Richard Beggs 2005 AFI Tribute to Gee Lucas ---- 劉易斯·霍爾維斯 Melissa Disney, 沃倫·比蒂 2004 科西嘉歷險 ---- Alain Berberian 克里斯汀·克拉維爾, 讓·雷諾 2001 R2-D2: Beneath the Dome ---- Don Bies, 斯賓塞·薩瑟 Bob Hesse, Robbie Edwards 1994 The World of Jim Henson ---- ---- Jim Henson, 弗蘭克·奧茲 1991 黑暗之心 ---- ---- 山姆·伯頓斯, 馬龍·白蘭度, 考林·加普 1982 反向角 Himself 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 1979 現代啟示錄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馬丁·辛, 馬龍·白蘭度 1975 The Godfather Comes to Sixth St. ---- Mark Kitchell John Broschak 1963 The Young Racers ---- 羅傑·科曼 馬克·達蒙, 威廉·坎貝爾 1962 獵戰 ---- Denis Sanders 約翰·薩克鬆, 羅伯特·雷德福

導演作品

上映時間 劇名 主演 1962年2月12日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June Wilkinson、Don Kenney 1963年6月17日 《恐懼》 波利斯·卡洛夫、傑克·尼科爾森 1963年9月25日 《Dementia 13》 威廉·坎貝爾、Luana Anders 1966年12月9日 《豔侶迷春》 Elizabeth Hartman、傑拉丹·佩姬

1968年10月9日

《彩虹仙子》 弗雷德·阿斯泰爾、佩圖拉·克拉克 1969年8月27日 《雨人》 羅伯特·杜瓦爾、雪莉·奈特 1972年3月24日 《教父》 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 1974年4月7日 《對話》 吉恩·哈克曼、約翰·凱澤爾 1974年12月20日 《教父2》 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 1979年8月15日 《現代啟示錄》 馬丁·辛、馬龍·白蘭度 1982年2月12日 《心上人》 弗雷德裡克·福瑞斯特、特瑞·加爾 1983年3月25日 《局外人》 馬特·狄龍、拉爾夫·馬奇奧 1983年10月21日 《鬥魚》 馬特·狄龍、米基·洛克 1984年12月10日 《棉花俱樂部》 黛安·蓮恩、理查·基爾 1986年9月12日 《伊奧船長》 麥可·傑克遜、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6年10月10日 《佩姬蘇要出嫁》 凱薩琳·特納、尼古拉斯·凱奇 1987年5月8日 《石花園》 詹姆斯·凱恩、安傑麗卡·休斯頓 1988年8月12日 《塔克:其人其夢》 傑夫·布里吉斯、瓊·艾倫 1989年3月1日 《紐約故事》 伍迪·艾倫、米婭·法羅 1990年12月25日 《教父3》 阿爾·帕西諾、安迪·加西亞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 阿爾·帕西諾、羅伯特·杜瓦爾 1992年11月13日 《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加里·奧德曼、薇諾娜·瑞德 1996年8月9日 《家有傑克》 羅賓·威廉士、黛安·蓮恩 1997年11月21日 《造雨人》 馬特·達蒙、丹尼·德維託 2000年1月14日 《逾時空危機》 詹姆斯·斯派德、安吉拉·貝塞特 2008年4月21日 《沒有青春的青春》 蒂姆·羅斯、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2009年6月11日 《泰特羅》 文森特·加洛、阿爾登·埃倫瑞奇 2011年9月11日 《此刻與日出之間》 艾麗·範寧、方·基默

監製作品

時間 劇名 1963年 《恐懼》 1971年 《五百年後》 1973年 《美國風情畫》 1974年 《對話》、《教父2》 1979年 《現代啟示錄》、《黑神駒》 1980年 《影武者》 1982年 《哈麥特》 1983年 《失衡生活》、《黑神駒2》、《鬥魚》 1985年 《三島由紀夫傳》 1987年 《石花園》、《男子漢不會跳舞》、《獅心王》 1988年 《變形生活》 1989年 《Wait Until Spring, Bandini》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風:超越極速》、《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 1993年 《祕密花園》 1994年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1995年 《天生愛情狂》、《玉米田的天空》、《穿梭陰陽戀》 1996年 《家有傑克》、《黑天使》 1997年 《山上的倖存者》、《奧德賽》、《巴迪》 1998年 《Outrage》、《白鯨》 1999年 《佛羅倫斯人》、《自殺》、《化身博士》、《第三個奇蹟》、《斷頭谷》 2001年 《完美女人》、《驚心食人族》、《暹羅女王》、《終止不幸》 2002年 《Pumpkin》、《殺手探戈》 2003年 《驚心食人族2》、《迷失東京》 2004年 《金賽性學教授》 2006年 《絕代豔后》、《特務風雲》 2007年 《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羅》 2010年 《在某處》 2011年 《此刻與日出之間》 2012年 《在路上》

編劇作品

時間 劇名 1962年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1863年 《鬧鬼的宮殿》、《Dementia 13》 1966年 《蓬門碧玉紅顏淚》、《巴黎戰火》、《豔侶迷春》 1969年 《雨人》 1970年 《巴頓將軍》 1972年 《教父》 1974年 《了不起的蓋茨比》、《對話》、《教父2》 1979年 《現代啟示錄》 1982年 《心上人》 1983年 《鬥魚》 1984年 《棉花俱樂部》 1986年 《伊奧船長》 1989年 《紐約故事》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傳奇:1901-1980》 1997年 《造雨人》 2007年 《沒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羅》 2011年 《此刻與日出之間》

電影《教父》的導演是誰?他還有哪些經典的作品?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是一部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影片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託·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馬龍·白蘭度)、最佳改編劇本獎(馬里奧·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及第30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1970年,他因《巴頓將軍》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時,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此後,科波拉又滿懷熱情地擔任了導演的職務。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把影片的立意與美國觀眾的需要、美國社會的注意力相結合。

1974年,科波拉又執導了《對話》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氣氛,從某一側面反映出了美國公眾當時出現的對美國和社會的那種惶惶不安情緒。影片廣受好評,再次顯示了科波拉傑出的導演才華。

同年,科波拉還導演了《教父2》,該片又當之無愧地贏得了當年奧斯卡六項大獎。1979年,他決定獨資拍攝《現代啟示錄》。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爭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為了拍攝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三千六百萬美元。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而且上映後評論界一片死寂,觀眾也沒有表現出他期望的熱情,在奧斯卡上毫無作為,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擊。

1982年至83年,他執導了影片《心上人》、《鬥魚》、《局外人》等影片,但都反響平平,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一蹶不振。但是,經歷大劫的科波拉還是挺過了難關。

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導演,拍的電影都很經典。

教父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教父》改編自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維託·科萊昂的原型是被稱為“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Frank Costello和Vito Genovese都是紐約黑手黨的成員,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於兩人制造的真實事件。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沒能出現在影片中,比如維託·唐·科萊昂對於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為黑手黨的教父。 。

導演選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教父》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但是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這部電影,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後來科波拉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 。

演員選擇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託·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議。在試鏡中,白蘭度擊敗了競爭對手歐內斯特·博格寧,並獲得了派拉蒙公司上層的認可 。

製片方本想請羅伯特·雷德福或瑞安·奧尼爾扮演邁克,而科波拉則希望啟用看上去像義大利人的陌生面孔。科波拉看中了初出茅廬的阿爾·帕西諾,可製片方認為身高只有1米70的帕西諾不適合扮演邁克。雖然傑克·尼科爾森、達斯汀·霍夫曼、沃倫·比蒂、馬丁·辛和詹姆斯·凱恩都參加了試鏡,但科波拉仍堅持為帕西諾爭取這個角色,並以退出拍攝相威脅,無奈之下製片方最終只得妥協 。  除去片中的主角外,其他角色也競爭激烈。布魯斯·鄧恩、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都是扮演湯姆·哈根的最初人選。安東尼·博金斯和米亞·法羅也分別參加了桑尼和凱伊角色的試鏡。羅伯特·德尼羅參加了邁克爾、桑尼、卡洛和鮑利四個角色的試鏡,並得到了鮑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選擇用他完成“交易”,因為在製片方無法確定是否該讓阿爾·帕西諾扮演邁克時,帕西諾已經簽約出演《我的子彈會拐彎》,科波拉為了得到帕西諾,就必須用德尼羅交換 。

拍攝場景

1971年3月29日,《教父》正式開拍。片中沃爾茲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磯大多,其餘外景則多數在紐約拍攝完成。影片中西紅柿花園是在紐約長島的一處私人居住地實景拍攝。為了拍攝邁克爾和凱伊在聖誕節的購物場景,劇組特地將已經關閉的Best Company旗艦店重新裝扮 。

電影道具  在拍攝莫·格林被殺的鏡頭時,為打造出子彈射穿眼球的效果,劇組在演員的鏡架上隱藏了兩隻管子,分別裝有血液和BB彈及壓縮空氣,當響後,BB彈在壓縮氣體的作用下從內部擊碎鏡片,血液也隨之湧出。麥克勞斯基額頭中彈的效果也同樣出自一系列機關,劇組為演員製作了一個假前額,並在額頭留出缺口,向缺口注滿假血,然後再用一塊“肌肉”堵住缺口 。

《教父》獲得了美國電影空前的成功,你是怎麼看待的?

科波拉導演了人物眾多、氣勢巨集大的的史詩巨片《教父》,獲得了美國電影史上空前的成功。影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暢銷小說,通過描寫黑手黨興衰史對美國社會進行了哲理性的揭露。

兩年之後,科波拉又拍攝了《教父續集》。在續集中,科波拉沒有簡單地重複《教父》的路線,而是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構想,在表現兩代教父成長經歷時,他採用了平行蒙太奇結構,將老一代教父維託從西西里島來美國的創業的發跡史和新一代教父邁克爾經營家族生意的現實交織起來描寫,形成一種隱喻和對照。

把黑色人物的爾虞我詐、陰謀和罪惡刻畫得入木三分

把黑色人物的爾虞我詐、陰謀和罪惡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時另一面又將這些人物親情、愛情表現得細膩珍貴;將人性的美好和人性的陰暗完美地溶於一爐,使人物的命運更具悲劇色彩,正如《教父三》的宣傳語:世上再強大的力量都抵不過命數。

《教父》它成就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也成就了一群演員,也成就了一群演員,或者說是他們共同成就了《教父》。

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重新詮釋了什麼叫做黑幫領袖

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重新詮釋了什麼叫做黑幫領袖,幾十年過去了,一提起教父,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腦海中會出現馬龍白蘭度的偉岸身影,他對教父的獨特詮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心,他讓教父這個角色不朽於電影史冊,他所飾演的教父成為電影界一個不老的神話!不可的神話!

劇情與角色:電影獲得第45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劇情輾轉起伏自然不在話下。馬龍白蘭度飾演的第一任教父維託科里昂沉穩、老練、果斷,內心世界豐富,少年生活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後來到美國建立黑手黨,掌控著美國政屆、財屆、法律屆等眾多精英,從而維繫著家族發展。

傳統意義上的黑幫電影,總是沉迷於激烈的戰

傳統意義上的黑幫電影,總是沉迷於激烈的戰,或者血腥的砍殺場面,又或者是浮誇的西部風情。而影片《教父》則不同,它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真正的美國黑幫應該有的樣子。整部影片很少出現血腥的場面,就連家族互相襲擊也是點到為止。

相比血腥暗殺,這部影片更加註重對人物攻心的描述,以及家族之間對於計謀的使用。因此,通過《教父》這部影片,人們也認識到了美國黑幫的另一面——不只是打打殺殺,更重要的還是相互之間謀略水平的較量。

人人都有兩面性,就連黑幫一樣

而更讓人詫異的是,本屆教父,居然會因為拒絕販毒而與其他黑幫同行翻臉,從而使自己遭人暗算。這一切都讓人無法與“無惡不作”這個詞語聯絡起來,比起以往的黑幫,甚至是一般人,這個教父簡直就是個“大善人”了。

這就是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了:人人都有兩面性,就連黑幫一樣。導演通過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黑幫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僅僅靠暴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而這一面往往與其留給大眾的印象很不一致。

標籤: 教父 指導 科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en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