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燈會是什麼節日

燈會是什麼節日

燈會是什麼節日

元宵燈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隋煬帝時期,每逢正月國都洛陽宮城正門端門舉辦燈會,端門燈火盛極一時。中國的元宵節是漢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由元霄而孕萌的元霄燈節和燈會是中國遍及漢民族居住地的重大年節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中國情人節之一。這天晚上,中國人不僅要吃元宵、放煙花,還要趁著出門賞花燈(彩燈)的機會,為自己物色物件,這是屬於中國人的傳統浪漫。2006年5月20日,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的秦淮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50)。2008年6月7日,多地合併申報的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81)。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元宵節的時間,習俗?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圓潤的滿月,正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僅這一點來說,就足以引起中國古人的重視,再加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和元宵,更能襯托出家庭團圓的美好寓意。

元宵節習俗有:賞花燈、吃湯圓、走百病、送燈與打燈、燈球和燈輪、猜燈謎、放天燈、放煙花、舞龍舞獅、踩高蹺、祭門、祭戶等。我認為在元宵節眾多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元宵節的習俗之一:踩高蹺🌷✨

踩高蹺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民間技藝性表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了元宵節,很多地方更是盛行這種踩高蹺的民間活動。高蹺一般都是木質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個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用繩索綁在腿上。表演者踩著高蹺,不但可以行走自如,還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等各種高難度的動作。

民間有一種傳說,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汙吏作鬥爭聯絡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裡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元宵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穀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財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牆、過護城河,繼續歡度元宵節,樂在其中。據此,元宵節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元宵節的習俗之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習俗,“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 御花園 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叫元宵的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 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漢武帝聽聞此事,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到了正月十五 長安城 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

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元宵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元宵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傳統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之三:情人相會🌷✨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的習俗之四:猜燈謎🌷✨

猜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來的,起源自先秦時期。猜燈謎盛行於宋朝,元宵佳節,在賞花燈會上,將詩詞謎語書於花燈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猜“燈謎”。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節都會打出燈謎,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喜愛。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製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有一年元宵節, 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緻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 《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 猜謎。


✨🌷元宵節的習俗之五:燈球和燈輪🌷✨

早在唐代長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在廣大的農村中,盛行燈球和燈輪的習俗活動。當時在長安城繁華的大街上、樹枝上,懸掛許多“燈球”,遠看好像顆顆明球、五顏六色,煞是好看。這種風俗的遺蹟流傳到現在,每年的元宵節,繁華的地帶,在樹枝上、城門上、電杆上、土堆上,高懸各式各樣的花燈,供人們欣賞。

唐代把賞燈的時間正式定為正月十五,據史載,睿宗景雲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裡,於安福門外,做了一個20丈高的燈輪,用錦繡加以裝飾,掛上5萬盞花燈,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樹。成千的宮女和長安在燈下唱歌跳舞。

“燈輪”乃元宵節鬧燈又一景,高懸“燈輪”的習俗,早在唐代長安就很盛行。人們在製作“燈樹”的同時,長安的皇親國戚,為了誇富鬥威,他們不惜用大量的絲綢鐵絲,製作比“燈樹”更高階的“燈輪”。燈輪高達幾十米,上纏五色絲綢,裝點金玉寶器,懸彩燈萬盞。除圓心主燈(都是大燈)外,周圍還有許多花燈圍繞,可以轉動,有立體感、動態感,十分壯觀。此習俗流傳至今,每逢盛大節日,仍可在城鄉的許多地方看到。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幾千年來,元宵節的習俗在流傳中逐漸發展演變,但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盼。

元宵燈會的傳統習俗

在元宵節上,按照民間習俗,人們會在元宵時節點起萬盞彩燈用來慶祝佳節。從古至今人們流傳下來的民間主要習俗包括: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

在元宵節,最重要的其實就是鬧花燈的習俗。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會掛上燈籠,張燈結綵,到正月十五這一天會達到,從街頭到巷尾,到處花燈高掛,熱鬧非凡。而在民間傳統習俗中,元宵節這一天不僅要家賞月、點燃萬盞彩燈、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解謎題,還會有耍龍燈或者舞獅子等等傳統民俗的表演。

擴充套件資料:

元宵節賞燈起源於“火把節”,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元宵燈會

燈會是元宵節還是春節的

燈會是在元宵節,而不是春節的。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小正月、元夕、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所以把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燈會的寓意

元宵節燈會寓意著祈求光明、平安團圓,也寓意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元宵節的寓意則是普天同慶、和諧自由。元宵燈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

元宵節燈會的寓意

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綵的景況後來也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

元宵節賞燈起源於“火把節”,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標籤: 燈會 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q4nm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