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梅州市五華縣歷史介紹

梅州市五華縣歷史介紹

梅州市五華縣歷史介紹

1、梅州市五華縣,原名長樂縣。據史書記載:西漢初,趙佗(河北真定人)為龍川縣令,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趙佗一次為狩獵率行部到五華山下(即今華城北門外),恰巧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為了朝拜漢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築臺於五華山下,名為長樂臺。以後以人口繁衍,設為長樂鎮。在北宋熙寧四年置縣時,因縣治所在取名為長樂縣。

2、五華縣,戰國時為百越地。秦漢西晉時為南海郡龍川縣地,東晉時為東官郡興寧縣地,南齊時屬齊昌縣,樑初廢齊昌縣,屬興寧縣。隋朝時屬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東)。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撤去循州總管府,原循州總管府轄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歸廣州總管府,此後為唐嶺南五管。廣州總管府轄下的循州,轄境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興寧、五華、陸豐、海豐、惠陽、惠東、博羅、紫金等地及揭西縣西部。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置禎州,循州移治雷公墩(今五華華城鎮)。河源縣、博羅縣、歸善縣屬禎州;齊昌縣(今興寧市)升格為齊昌府;龍川縣、興寧縣(今五華縣)屬循州,治所雷公墩。宋熙寧年間(1068—1077)循州遷治龍川佗城。1071年(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設長樂縣。據史籍記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築臺於五華山下,稱長樂臺,因而得名,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屬循州。縣治初設長樂鎮,1149年(宋高宗紹興十九年)遷至七都九龍崗,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復縣治於長樂鎮。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併入惠州,是惠州府七縣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築城牆。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屬潮循道,道治在潮安縣。民國25年(1936)屬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轄興寧、梅縣、龍川、大埔、蕉嶺、和平、平遠、連平、五華等9個縣;因行政駐所興寧縣為原循州舊地,故而通稱循州地區。民國38年(1949)初改為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興梅專區。1952年後屬粵東行政區。1954年縣治遷至水寨鎮。1956年後屬汕頭專區。1965年6月屬梅縣地區。1988年1月地改市,五華隸屬梅州市。

3、五華人傑地靈、以“華僑之鄉”、“足球之鄉”、“文化之鄉”、“工匠之鄉”而著稱。全縣有華僑和港澳臺同胞30多萬人,有石匠、鐵匠、木匠、雕刻匠、泥水匠10多萬人。五華石業工藝飲譽海內外,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地區都有五華石工的傑作。五華是已故“亞洲球王”李惠堂的故鄉,1964年被省定為足球訓練基地,1979年被國家體委譽為“足球之鄉”,2000年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五華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木偶戲、採茶戲曾先後到泰國、臺灣等地演出,2001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實施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縣,新橋鎮(2003年11月併入華城鎮)被省文化廳授予“竹馬之鄉”稱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r450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