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以前學的是假成功學,自從看到這本書,才知...

以前學的是假成功學,自從看到這本書,才知...

一、簡介:

以前學的是假成功學,自從看到這本書,才知...

今天把《四書五經》中的《大學》這本書 ,介紹給大家讀 。

《大學》是一本是什麼樣的書呢?大學大學 ,大人之學 。所講的學問,是引導讓一個人心正、意誠、致知、格物 。格物就是有點開悟的味道 。

這本書有什麼用呢?書中講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按現在的話來說 ,就是能經營好自己 ,經營家庭 ,幫助治理國家 ,讓天下和平 。往小裡說 ,成為有用的人 ,一個成功的人 。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介紹大學這本書 ,那麼《大學》 ,就是一本能指導你如何開悟 ,再告訴你如何成功的一本書 。幾千年來無數的中華學子 ,沒有不讀這本書的 。

現在你去採訪 ,作為大學生 ,您讀過《大學》嗎 ?幾乎沒有 。大學一書才2000多個字 ,不讀你虧大了 !不過沒關係 ,從今天開始 ,每天60秒 ,把《大學》說給你聽!一共17講,也就是17分鐘講完《大學》。

二、《大學》思維導圖

《大學》,面對這本古書 ,有些畏難情緒 ,不知道如何去學 ?沒關係 ,我會給大家 ,一張思維導圖 ,一個清楚的脈絡 ,就變得簡單了 。

在開始之前,您最好有一本《大學》原文 ,有時間多熟讀 。古人說 ,經書不厭百回讀 ,熟讀深思子自知 。現在我來告訴你 大學這本書 ,只有兩句話 。

第一句 ,大學之道 ;第二句 ,在明明德 。

請看這張圖。

有人說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什麼意思呀 ?

我不懂啊 !展開講 ,大學之道 ,就是講三綱和六證 。

在明明德 ,講的是八目 :4個內修 ,4個外治 。再展開 :

三綱六證內修外治 ,這樣就能一目瞭然 。一部傳世的經典成功學 ,就呈現在我們的頭腦裡 ,終身受用 。後面一一與大家分享 。

大家可以按上面的圖把原文分段,便於學習。

三、三綱

《大學》明德親民至善

大學之道 ,首先開宗名義 :明明德 ,親民 ,至善 。明明德 ,就是彰顯光明的德行 。宋代明確了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 。人不學不知義 ,德行就不會光明 。正大光明為明德 。明明德 ,就是彰顯正義與光明 。

中國人喜歡厚德載物 ,為什麼?德行深厚 ,才能承載豐盛的人生 。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信於民 ,則國不存 ,所以為官要親民 。過去中國人講 ,父母官愛民如子 ,凡事都想著孩子 ,愛著孩子 ,這就是親民 。

淘寶有個偉大的字——親 !成功的經營理念 ,都源自於利益客戶 。

明德與親民的圓滿 ,就是至善 。學之道 ,就是把 正義光明與仁愛 ,不斷的圓滿兼善天下 。

備註:親民不作新民解。

四、六證:知止

知止定靜安慮得 ,簡稱六證 。用反省來做比喻 ,有反省能力的人 ,和沒有反省能力的人 ,前者在社會上容易成功 。反省是事後對事物的反思 ,是成功人與普通人的差別 。

六證 ,是更高層面的體證 ,甚至已經接近禪門的止、觀 。是事前對因地的反思 ,是區別凡聖的界限 。是修學的人 ,一以貫之 ,修正自我 ,提升能量的方法 。

先說——知止 。人一旦有了一顆不停忙碌折騰的心 ,就不會有一顆 清淨 、智慧 、平和的心 ,會浮躁的很自然 。歇下來 ,休止慾望 ,對自我的鞭撻 。或許這才是成為自己主人的第一步 。

在貪婪和恐懼中前進 ,終究不會收穫 。歇下來 ,休止那些明知

沒有意義的事 。從心去尋找正義光明與仁愛 ,止於兼善天下 。

五、 六證:定而後能靜。

——定:志向的堅定,人就有定力。喪失了定力,人就會被假象迷惑,見異思遷,心猿意馬,為物所牽。喪失了志向,虛浮驕矜,眼高手低,利慾薰心。

一個人,目光迅嫉,自恃意氣,盛氣凌人,並不是內心強大。整日廢話連篇,忐忑不安,懷著一顆散亂破碎的心,又能成就什麼?

——靜:會讓人變得神色自若,面對外界的繽紛,視而無見 。慢慢地,當我們世界靜下來,就能聽見內心的聲音 。靜得像面鏡子時,就能照見自己 。

大家猜個字迷 ,靈臺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 。悟空當年 ,就在這個字裡 ,拜的須菩提祖師 。你若能猜到 ,你的師父或許在這裡等您很久了!

六,六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

——安:雁過潭不留影 ,風過竹不留聲 。說的是把那顆曾經躁動不安的心 ,安住在當下的覺照之中 。佛說 ,人的煩惱,好比旅店的客人 。住幾天就走了 ,而主人不會走 。不要錯認煩惱為主人 ,枉受痛苦不得安生 。不懂安身立命 ,如何心安理得 。

——慮:我是誰?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真相的究竟?需要我們去思慮 。如果有人認為大學之道 ,正義光明仁愛 ,都是扯淡 ,那麼終將不得正果 。因為他沒想明白 ,沒找到信仰 。

——得:理上通了事上才能得 ,腳不著地的生如同活夢境 。去掉偽裝 ,不自欺欺人,每一天才是真實的 。

三綱為宗 ,八目為序 ,六證為法 ,一生所用 。

祝您成功!每天60秒 ,把《大學》說給你聽 。

七、什麼是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什麼是格物?

先看原文。八目首一是格物,不明白格物, 後面的都做不對。很多人一生不成功,就卡在格物這裡。

那麼格物究竟是什麼?

格物不是一句話,格物是一道坎。對於普通人來講,就是開竅,不開竅就格不了物。王陽明咯噔一下,明白了窮究事物道理。但我們聽懂了嗎?事物的道理又是什麼呢?人們還是不明白。王陽明明白的是,如何推究事物的道理。重點在如何推究,而不在道理本身。

把原文反過來,就是推究的方法。大學裡教我們,凡事圍繞三剛的宗旨,六證的方法,八目的次第,去推究,就沒你格不了的物。懂得如何去推究事物,就是格物。成功取決於面對事物時,能用正確的程式,去推究去格物。

八、八目:知至。

大家把原文琢磨一下。

這一段把幾個關鍵詞弄明白:本末、厚薄、薄厚、修。懂了之後再把它代進原文就明白了——知至。本:是指初始的三綱六證格物的功末。末:指4個外治事情的結果。

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改變思維,結果永遠得不到改變。舉個例子,同一件事,聰明一休用頭腦想一下,然後去做就成功了;倒黴熊想一下,再做還是倒黴了。什麼決定的?

是本——初始格物的功夫不同。

前面原文提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說,六證為道。懂得這個道的人,功夫一日千里。不懂的人呢,磨磚成鏡,怎麼努力也不會長進,原因在此。

後面還有一點時間不夠,大家自己看一下。

明天分享——意誠

厚者薄:指4個內修的功夫深厚,然後4個外治成果就差;薄者厚:指4個內修的功夫膚淺然後4個外治成果豐盛。修:圍繞著三綱六證的方法去思慮,從八目8個方面,來回的推理再行動,就能不失人心而天下平。

簡譯: 從天子到最平常的百姓,一概皆是以修身作為處世的根本。如果根本的修正不好,卻想要把事物治理得有條不紊,是不可能的。 自身德行深厚,才能治國平天下,若自身不注重修養,以輕簿處世卻說要有所造化,那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治國之道是從自身的修養開始的人,才算是個真正懂道理有文化的人。

九、何謂意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大學》_八目:意誠

意誠:先講個公式:自欺_欺人_被人欺。再解釋一下“慎獨”,這一章大致就能瞭解。

自欺:人首先要騙過自己,然後再去騙別人。把不道德的,想成正義的。壞事想成好事,才能理直氣壯。自古盜賊,都會給

行竊打劫的行為,冠以正義的名號。鬼子侵略的時候,講什麼共榮圈,很多國家的人,不但不反抗反而歡迎。這就是欺人。看似正義的背後,卻是侵略和tu殺。結果被人欺:現在的鬼子,就像某國的一條gou。

那麼,我們要不要反省,平時那些理直氣壯理由的背後,真的是仁愛嗎?所以,大學這裡教我們謹慎獨處。用這個方法,

來克服和訓練人們對自我欺騙的防範。免得自欺_欺人_被人欺,還說老天不長眼。知善知惡是良知,凡事先意誠,再談明明德。

簡譯:所謂誠其意,是不要欺騙自己。 像厭惡不好的氣味一樣,令人作嘔。猶如喜歡美色一樣,一見就歡喜。保持恭順謹慎自謙的行為。所以,君子必要謹慎自己的個人行為,猶其是獨處時的所作所為!

小人閒居的時候所作所為多有不善。看到君子就掩飾自己的行為,做點善行來掩飾,自欺而不能誠於中。讓人一眼就看穿了,有什麼好處呢!

這就叫做人心是怎樣的,顯露在外的也就是怎樣的。所以君子必須謹慎自己獨處時的所作所為。

十、如何正心?

原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

所謂修身,只要有壞脾氣,不得正心;只要有恐懼,不得正心;只要好欲而樂不思蜀 ,不得正心;只要有擔驚受怕,患得患失不得正心。一個人被這些情緒所控制,便不得正心。是情緒的僕人,還是情緒的主人?是運用情緒,還是被情緒所用?常用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

修身正心的一個關口,是情商與仁愛。心思若不在要求和慾望上面,不跟忿懥恐懼走,不跟好樂憂患跑,自然不見不聞,方能運用好情緒。說到食而不知其味,八戒貪吃,唐僧貪吃嗎?一個聊以卒歲,一個任重道遠。

修身正心的表現,重點在不被慾望牽著走,不沉浸在負面的情緒中。不被聲色所迷惑,事來心現事去心空。前面說過客塵煩惱,錯認了主人,是不能正心修身的原因。

十一、怎樣修身?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簡譯: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對於他們所親愛的,所敬畏懼怕的,所哀矜傷心的,所傲惰懈怠的,人就會偏向一面,而失去另一面。

所以,人若能從自己所喜好的方面,知道厭惡的方面。能從醜惡的方面,知道它美好的方面。這樣的人,天下少啊!

諺語有說:人皆因愛自己的孩子,愛看好的一面而,看不出孩子身上的惡的一面。

不能不知道的是,小苗它也會長大、也會結果的哦!就是說身上不好的一面不修去,將來不可以齊家。

文章說道,

親近、至愛、敬畏、懼怕、哀矜、傷心、傲惰、懈怠

這些詞,會讓人偏向一面,而失去另一面。相容正反兩方面思維,一件事同時看見好與惡的二面。厭惡中能看到喜好,美好中能看到醜惡。這樣的人少之又少,人們幾乎都很片面。做事要麼一根筋,要不兩頭堵。這種片面行為不修,不可以齊齊家。

如果去掉-私,學生用模擬教小白的方法,就是最快的學習方法。

商人能找出賺錢的方法,幫別人賺錢,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扔掉仇恨真正地去愛,不祈求別人愛你,你也很快樂。

救人苦難,人就會無所畏懼。

所以,不努力改變自我,不修身,永遠不會成功。

好惡—自私—偏向

修身的重點,在身上的好惡導致的片面。

十二、齊家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八目_齊家

——齊家

我們講了三綱、六證、四個內修,是人與人看不見的區別。四個外治,是人與人看得見的區別。很多人從齊家作為起點去平天下,少了前面的內修功夫。還有很多人家都不用齊了,直接治國-平天下去了。

講回-齊家。

書中說到,治國必先讓家庭成為榜樣,自家不能經營好,而能教人的人沒有。所以君子不出家門,而能夠把事業成功經營到各地。因為治國之道同於齊家。家庭孝道可用於事君,兄弟友愛之道能用於事長。慈悲仁愛能得到民眾擁護,如同保護嬰兒一般對待百姓。

齊家治國之道也一樣,只要你誠心去做,雖不能完全達到,但也差不遠。好比愛子之事,天生就會,是不需要學的,只要誠心去做。沒有哪個姑娘,先學生娃再嫁人的吧!

十三,國治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一家人,遵守道義禮讓,一國人,也會崇尚道義禮讓;一個人,貪婪暴虐,一國人,就會犯上作亂;其中奧妙就是如此。一句錯話就可能壞事,一人的行為,也可以決定一國的命運 。

堯舜以仁政率領天下,於是百姓追隨仁義;桀紂以暴政主宰天下,於是百姓而為暴虐。領導者怎麼做,大眾跟著怎麼學 。如果領導的指令,和他的行為不符,那麼百姓是不會追隨的。

所以,君子要領導大眾,就要自己做到,然後再要求別人。先要杜絕自己所反對的,才能指責別人。自身有所好惡,說一套做一套,卻要說服別人,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治國先齊齊家。

十四、國治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戮矣。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國治_上

所謂天下和平,在於治國之道。領導者孝養老人,尊敬兄長,民眾就會盛行孝悌之風。領導者能哀憐孤寡,百姓就不會背棄惻隱之心。所以君子懂得衡量人事的方法。

若厭惡上級的言行,就不要用它來對待下級;若有厭惡下級的言行,就不要用它來對待上級;以至於前後左右關係,都可以這樣,己所不欲毋施於人。

詩經上說,樂於仁愛的君子啊!愛百姓之所愛,惡百姓之所惡,真的和人民的父母做的一樣。高峻的南山啊層層疊起,人們都在注視你。高高在上人,不可以不謹慎,偏離了正道,會遭到天下人的殺戮。

殷朝在未喪失眾望的時候,還能秉承天命,但暴政終究讓他

失掉了上天的眷顧。要以史為鑑,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所以想成為治國的君子,需先謹慎德行。

十五、國治_中

原文: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違反,違背)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有德行就有人歸附,有人歸附就有疆土,有疆土才能生財,財富充足,滿足民眾生活需求。明德是根本,財用是末節。本末倒置,就會爭民施奪。

財富集中在君主手中,則民眾離散。把財富分散到民眾手中,則民眾歸附。如果用悖理的話指責別人,別人也用悖理的話回敬你;財貨不合情理地佔有,終會不合情理地喪失。

天命是不會常常偏佑誰,行善政得天命,反之則失天命。

楚國沒有什麼可以稱為寶貝,只把善良的品行當作寶貝。

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值得他稀罕。在他們心目中,只有遠方家人親情,是值得寄託的寶貝。

十六、國治_3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chì僅僅)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職也,俾為門侍人)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作為一個官員,誠實專一就算沒什麼技能,但心胸寬廣能容人。別人有本事有能力,如同自己有一樣,別人才德出眾,打心底裡歡喜。不是口頭上說說的,真能夠容人的人,才能夠保育我子孫民眾。就這樣的人,對國家來說仍然有很大的利益。

如果別人有本事,心懷妒忌而憎惡,別人才德出眾,故意刁難。如此不能容人的人,不能保養我子孫民眾,就是國家的危難。對於那些媢嫉之人,由仁政們流放。驅逐到邊區,不與他們同住。這就叫仁德之人,能愛人也能惡人。

賢人得不到舉薦,舉薦了卻不能任用,這是命。發現不善的不能退卻,退卻而不能遠離,這是過錯 。

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是違揹人性,災禍必然降臨。

所以君主,用修己治人的方法治國,必定以誠意忠信獲得民心。若驕傲自大,將會失去民眾。

十七、國治天下平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生財之道:生產的多,消耗的少;生產的快,消耗的慢。就能財富充足。

有仁德的人,目的是,藉助財物幫助別人,得到民眾的擁戴。沒有仁德的人,目的是,利用身份地位來搜刮財富,結果招來殺身之禍。

沒有哪個君主好德,而臣子不好義;沒有好義之人,不是始有終。沒有哪個府庫裡的錢財,不是國家的。

大夫人家,不在乎雞豚之事;卿大夫之家,不在乎牛羊之事;軍賦之家,不在乎聚斂之臣。養些敲詐百姓的臣子,猶如家中養賊。治國不以聚斂財富為利益,而是以追求仁義為利益。

如果掌握國家的人,聚斂財富,必定是有小人。小人治理國家,災害就來了。即使有賢德的人,也難扭轉危害。所以國家不以追求財富為利益,以追求仁義為利益 。

——大學終

把《大學》說給你聽 。

一燈原創

標籤: 成功學 本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y5v8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