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英式下午茶能夠風行歐洲的原因

英式下午茶能夠風行歐洲的原因

英式下午茶能夠風行歐洲的原因

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英式下午茶能夠風行歐洲:

1. 禮儀和傳統:英式下午茶是一種傳統的保持方式和熱鬧禮儀的體驗。它包括精美的茶具、糕點、糖果和三明治等經典美食,這些食物被擺放在優雅的遺產中,啟發了歐洲人對英國文化的浪漫化。

2. 酒香:要享受下午茶,就必須搭配好茶。在英國,茶的品種是多種多樣,而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最喜歡的茶的選擇和口感。這也迎合了研究酒文化的歐洲人口味。

3. 休閒場所和創意活動:在英式下午茶餐廳裡,人們可以享受豐盛的美食,還可以交談和碰見新朋友。許多餐廳還會組織創意活動,比如可以學習如何做糕點或者參加美食博物館參觀。

4. 反傳統:和往常那樣的午餐或者晚餐不同,下午茶是一種休閒的聚會方式,更加香甜美味,更能增進親密關係和對話。

這些原因都可以解釋為什麼英式下午茶能夠在歐洲的茶文化背景中風靡。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贊 (0)

上一篇: 要過年了,能說下大家各地的習俗都是什麼嗎?

下一篇: 民俗是甚麼具體點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象中最深刻的下午茶,是在巴斯,簡·奧斯汀的故居內,身穿19世紀服飾的胖大嬸和模樣年輕俊俏的姑娘,忙不迭地穿梭於密匝匝的小桌,為又興奮又飢腸轆轆的客人送上餐牌或者茶點。巴斯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點,而前往二樓品嚐下午茶的百分百都是遊人,故居的茶室卻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居家氛圍,輕鬆不拘束,茶室並不大,聲音悶在裡面,加上木質樓梯,顯得熱鬧哄哄。我正要把那個帶著濃濃麵粉清香的、剛烤出來的司康餅送進口,一抬頭就看到達西先生的肖像,嚇得我趕緊一口嚥下去,並且順便舔舔嘴邊的鮮奶油。

要知道,英國人喝茶,可是連加牛奶的先後順序都能分出個階級,更不說泡茶也必須要是茶葉茶,並且要保溫很好的茶壺,最好有折得方方正正的茶巾包裹著的,才是喝茶的真正開啟方式。當那些混合著大吉嶺、錫蘭或者印度阿薩姆的紅茶茶葉,被放進上好的瓷茶壺裡,加開水悶一悶,泡好倒進茶杯,依次加入牛奶,以及一塊塊結結實實的糖。這時候,才一手捧著茶碟,一手捏著杯耳,開始品嚐。

但是,誰說在下午茶誕生地的英國,一定要拘束的呢?如今的英國人,能用茶葉沖泡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儘管每天依然喝著5杯茶,他們的做法是,把茶包扔到馬克杯或者茶壺裡,兩分鐘,有繩子的就直接提起茶包扔掉,如果沒有繩子,那就用個金屬夾子或者勺子撩起茶包。何況簡· 奧斯汀描寫的,不也正是紳士淑女們的鄉間生活嗎?而無論《高斯福德莊園》或者《唐頓莊園》,也都是以鄉間莊園作背景。

無論如何,就在那個下午,安靜的街道、熱鬧的茶室、帥氣的達西先生,以及香氣迷人的司康餅,那是美妙的回憶。據說下午茶是Bedford公爵夫人Anna Maria Russell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發明出來的“填肚子”妙招,到了眼下,不分社會階層,“下午茶果腹”這招卻一直沒變,畢竟要提供能量(以及好心情)。

說到吃,其實茶餐分很多種,下午茶是一種,午前茶也是一種,還有比下午茶進餐時間更晚而豐盛的High Tea,這意味著,只要你喜歡,你可以從早午餐到晚餐前都一直“茶餐”,差別只在於,你是隻吃司康餅,還是有更多的撻、三明治或者甜點。

下午茶是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以至於即便是二戰期間的倫敦,人們經常還會在飽受空襲之苦的時間裡,躲在地下管網中吃一次下午茶。

所以如今,要來一場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大概需要到高階酒店裡去,裡面不僅有各種茶葉,你還很容易可以從食物上分辨出,這是英式的下午茶,或者法式、義大利式。不過除非你是典型的英式下午茶狂人,不然,大概你也會只看顏值以及口味吧,

酒店裡面提供的除了“正宗”,更多還有氛圍和創意:就拿剛去過的臺北文華東方酒店來說,青隅餐廳就提供了一個讓城中名媛貴婦聚焦的下午茶場所——是的,這裡是臺北名流圈的小縮影,午後時分,這裡就陸陸續續聚集了人氣,同伴說,“啊,我看到莫文蔚了。”而一抬頭,卻是看到了音樂人姚謙。文華東方酒店,也許吸引名人的不僅是便捷的地理位置,精緻可口的美食,還有一場場的品牌課堂:在年初,這裡舉辦過主題為La Prairie魚子醬的茶宴,在5樓的文華café也舉辦過與DIOR合作的“J’adore In Joy”愉悅淡香水下午茶,眼下正是Sisley的黑玫瑰珍寵下午茶時段,當西點主廚貴格瑞·鐸彥(Gregory Doyen)將玫瑰奶餡搭配覆盆莓果泥和杏仁海綿蛋糕置於如同黑玫瑰水凝面霜的玻璃容器內,還有放上精緻玫瑰花瓣的法式費南雪蛋糕甜甜圈,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吃進了一個可以由內而外美麗到底的靈藥,不僅美出了境界,連呼吸都變得帶著玫瑰氣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臺灣名媛都熱愛來這裡,青隅確實給予了美人們一個真實的夢境,在酒店的玫瑰花、水晶吊燈以及絲絨沙發的包圍中,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更優雅更有氣質。

當然了,除了美,你還可以提升藝術和時尚品位,比如將下午茶與歌劇、畫廊或者奢侈品的結合,比如卓美亞卡爾頓酒店就與倫敦V&A博物館合作“歌劇下午茶套餐”,北京瑜舍酒店每三個月會佈置一次藝術作品展,而三年前與英國香氛品牌祖·瑪瓏(Jo Malone)合作的牡丹與胭紅麂絨下午茶,也在品質生活的群體掀起了一陣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深圳君悅酒店和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都曾與三宅一生合作過,將三角、圓、方等幾何元素自由組合,在甜品上創造出鏡面、褶皺和磨砂等三宅一生的標誌性質感。前來品嚐的食客不一定都提著那個皺褶包,但不無意外地卻都裝走了一肚子的茶點。

除了品位,也有小趣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Tosca就曾試過與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馬戲團下午茶,將Marcel Wanders的Alessi Circus馬戲團系列餐具,餐具上菱形、圓形、條紋的圖案躍然桌上,配以顏色鮮豔的雪糕、棉花糖和雞肉腸等充滿“看馬戲必備”的甜品,充滿童真和幻想,魔術師還不時出現,為大家帶來驚喜,一切安排佈置得如同私家的“戲班”。而在廣州麗思卡爾頓酒店,也曾舉辦過與英國骨瓷品牌Ali-Miller合作的英式下午茶,Ali Miller是誰?一位布萊頓大學的藝術與雕塑系畢業的女設計師。憑藉《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用這個茶壺給他的宿敵,莫里亞蒂,倒了一杯茶。這套“甜蜜家園”也因為極具英倫風格,懷舊地印著英國的氣象圖、舊式三桅帆船,與杯壁上紅色的皇冠,相映成趣。於是,因為一齣劇,品牌成為了人們熱捧的茶具。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吃進去了皇家夏洛克、果仁瓜納哈巧克力泡芙,咬著香甜鬆軟的提子司康餅,還是在品嚐一種穿越了的風情,一場下午茶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肚子的飽,還可以有更多滿足。

英國人能有如此濃重的茶文化傳統,這都要得益於他們最值得驕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雖然在17世紀60年代,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帶動的飲茶之風就讓英國貴族紛紛效仿,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物質生活水平有限等因素,並不足以造成所謂的“奢靡之風”。

而到了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後期,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老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廉價進口生產原料,逾百年間完成了大量的財富掠奪與積累。

這就讓英國人,尤其是貴族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十分閒適富足,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自然有了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慾望,這時的英國社會普遍醉心於精緻文化的內涵與生活品味,這一切都為精巧、充滿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錢燒的”只是英式下午茶在特定條件下流行起來的一個助推劑,而下午茶被髮明的原因則讓人忍俊不禁,那就是困擾英國人已久的用餐時間問題,英國人午餐時間一般為13時,而且都以冷食為主,菜品皆是冷菜、冷肉,所以晚餐才是他們一天中的正餐,但是時間一般在晚間19:30以後。可想而知,靠著中午如同剩羹一般的冷食支撐到晚飯時間,是一件多麼煎熬的事情。

所以,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一個忍飢挨餓、百無聊賴的下午,吩咐僕人準備一些麵包與茶用以果腹,這一舉動便算是正式發明了英國下午茶。

後來公爵夫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喝茶蠻無聊的,就邀請兩三好友共行此事,沒想到一時間在貴族圈中廣受歡迎,蔚為風尚,下午茶這項活動就此流行開來。

物質上的豐腴,確實造就了下午茶的流行,但說完了物質層面,接下來我們從精神層面分析分析。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吃飽喝足以後,接下來就想跟其他人接觸,以滿足社交需求。而英式下午茶這種招待友人共同歡聚的社交茶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需要的就是尊重,得到別人的認同與稱讚。而每天下午的茶話會就成了名媛貴婦展現自己華美衣飾的最好場合。

所以,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英式下午茶給我們的印象一定華麗無比:女士身著俏麗的洋裝、男士身穿燕尾服;三層架上擺滿了品類繁多的各式點心;如同藝術品一般高貴、價值不菲的茶器,從吃、穿、用到衣著、配飾乃至行為禮儀,無不極盡奢華。

可以說,英國人在這一時刻竭盡所能的展現著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與尊重,不可謂用心不良苦!

可見,精神層面的高階追求,也是英國下午茶能夠風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標題:英國下午茶文化是怎樣風靡全歐洲的?  

要說六大茶類中是受眾最多、世界影響力最大、全球銷售額最高的茶,那非紅茶莫屬了。

紅茶,因長相烏黑,取英文名為Black tea,屬全發酵類茶。

現流傳至今的英國“下午茶”風尚飲用最多的茶類也是紅茶,“她”也是英國女王的最愛。

英國,本土幾乎沒有茶葉種植,卻是全世界茶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可見他們對茶的迷戀程度。

而關於英國“下午茶”的起源故事你知道多少?她是怎樣風靡全歐洲?

她究竟經歷了什麼?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追溯英國的歷史吧。

引入茶葉

1607年,荷蘭海船專門從爪哇來中國澳門販運茶葉,並運轉至歐洲。

在1660年的英國曆史上,有人第一次在信中提到了茶這種飲料。

當時紅茶價格非常高,堪比同重量的黃金,還處於不溫不火的階段,之所以風靡全球還得歸結於當時的天時地利。

在十七世紀,當時正處於西方大航海時代,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商人們打算從東方兜售胡椒和香料,結果胡椒價格暴跌後,他們發現了茶葉有利可圖,於是將紅茶傳到歐洲。

自從,歐洲人也能夠享用茶葉了。

紅茶香甜味醇,稀罕昂貴,是當時身份地位的象徵,貴族們可以拿來顯擺,隨後紅茶在各國的貴族圈中流行起來。

18世紀初的某段時間,倫敦茶價,每磅茶值到四英鎊,摺合人民幣約8千。到18世紀中期,茶價還是很高。

當時茶葉稀少罕見,英國人並不是人人都懂得喝。

《吃茶去》中就記述英國人”吃茶“是吃茶葉渣子,還拌些黃油和鹽,敷在麵包上吃。

1699年到1721年,英國茶葉進口增加了一百倍,但還是貴族拿來喝著消食。

到19世紀,英國茶葉價跌到二先令一磅,摺合人民幣約200元,老百姓普遍也喝得起了。

開啟英式下午茶

當象徵身份地位的茶變得貧苦大眾也都喝得上之後,高傲的貴族們就坐不住了,他們認為英國普通大眾不該喝茶,說白了就是嫌人民粗窮,影響人家的尊貴地位。

但沒辦法,茶葉價格還是跌,普通百姓都能喝,也沒法禁。上等人們只好拔高自己,把喝茶弄得有噱頭。

當時“英式下午茶”就是這些紳士和貴婦們的風雅據點,他們把飲下午茶作為高雅的社交活動。

出席的茶會須有好茶室、好器皿、飽學貴人、莊園主、藝術家們才有味道。

他們規定著裝要典雅,舉止高貴得體,喝茶配備琳琅滿目的下午茶點 ,進下午茶點時,茶要點點潤飲,點心要細細品嚐。

對比尋常體力勞動者,通常是一大碗茶水就著粗麵包,一頓下去飽腹,再用衣襟擦下嘴角,繼續幹活去,這就有了階級之分。

18世紀,當時被貴族視為風雅的英國茶,絕大部分是紅茶。

紅茶能夠揚名歐洲,還是取決於紅茶的特性——耐久藏。

茶葉從東方運到英國,路程遙遠,而綠茶、豆腐和酒,又是出了名的不經久運,於是全發酵、耐久藏的紅茶,在進口物品中還真是個寶貝,而且發酵後的紅茶,入口香醇,深受大眾喜愛。

茶葉和蔗糖的邂逅

18世紀,英國人喝紅茶加糖,你可別怨他們不懂茶,茶葉和糖的完美邂逅,可引領了此後幾百年的社會風尚,現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奶茶就是這樣演變過來的。

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時,糖和茶葉都是非常貴重的商品,也就富裕人家才能用得上糖。

你說兩樣都那麼昂貴了,還茶配糖,他們是想幹嘛?

為了顯擺。

可能覺得一種不夠炫耀的分量,1+1結合就達到了雙重炫富的效果,像是叫囂:你們茶和糖都吃不上,我們能隨意揮霍!我多有能耐!

要我說這些貴族們真是有錢沒地方花啊,心思盡放在炫富上了。

隨著當時中南美洲甘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蔗糖產量與日俱增,蔗糖的價格已經降到平民可以消費的程度。

你猜當時英國喝茶加糖有多誇張?

英國商界想統計全國一年喝茶多少,走私偷稅影響統計,乾脆統計起全國一年消耗多少砂糖。

據統計,1770年,英國人均消費了20磅砂糖,約18斤,而這些糖絕大部分都是加到茶裡面的。

在當時也就英國人富裕到可以喝茶加糖,對比其他國家的人民,就沒有那麼“闊綽”了。

當時,英法兩國正在對非洲、印度等地進行殖民侵略,非洲黑奴正在被販賣壓榨。

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種甘蔗,奴隸販子把非洲黑人搶到手,在經過美洲,把他們賣給美洲種植園主,買槍支週轉到非洲再賣給他們,來換取奴隸,形成了著名的歐美非三大洲的“三角貿易”。

要說甜齁的英式下午茶浸透了無數非洲黑奴和亞洲貧苦農民的血淚和汗水,好像也沒有那麼甜了。

不過也是因為蔗糖的收入可觀,英法兩國為了搶奪世界貿易和殖民地的控制權戰爭不斷,還間接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事出皆有因,我們也不好評判對錯。

也正因為茶葉、蔗糖的引入,才有了風靡全歐洲的“英式下午茶”,引領了近、現代世界飲料潮流。

愜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也成為歐式生活品質的重要象徵,茶也慢慢成為英國傳統的大眾化飲料。

到現在,英國人的生活已經完全離不開飲茶了,下午茶也成了一門綜合的藝術,華麗卻不庸俗。

據統計,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英國人每天就要喝1.65億杯茶,每年全國消耗掉近20萬噸的茶葉,佔世界茶葉貿易總量的20%,為西方各國之冠,堪稱“飲茶王國”,而大部分進口的茶葉來源地都是中國。

(圖片來源於茶道新生活及網路,侵刪。)

英式下午茶是怎麼流行開來的?

現在隨著我國的逐漸發展,我們人民的主觀都逐漸的轉向了我們的養生方面,現在我們的人民的兜裡都鼓了起來,也學習了許許多多的外國人養生的妙招,英式下午茶現在在我們中國是非常的就行了,那麼他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下午茶的歷史吧。

英國下午茶是英國人下午喝茶吃點心的傳統。英國人有300年飲紅茶歷史,是紅茶的愛好國家,加糖、牛奶,往往成為餐後的必備飲料,因此英國是紅茶消費量最多的。可以說還沒有一個國家對紅茶的品嚐水準,有英國的專業。在英國他是非常流行的,逐漸的也流進啦我們中國。

其實英式下午茶是一種奢侈的體驗,但他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好處的,我們再看一下他的步奏吧:

第一步:享受美味的點心

一般英式下午茶的三層塔裡面,第一層放的就是鹹味的各式三明治,比如說火腿芝士等等口味,而這些三明治並不是點心主廚做的,而是由另外一個三明治師傅製作的。第二層和第三層就會擺上不同款式的甜點,在中間那一層一般會有草莓塔,這是英式下午茶必備的。其他的還有泡芙餅乾或者巧克力等等就會由主廚隨心來進行搭配。

第二步:精緻的茶器

下午茶可以說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給人一種簡樸但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的感覺,雖然說喝茶的時間和吃的東西是下午當中最重要的一環,但是少了好的茶品,瓷器音樂等等下午茶就會顯得美中不足。

第三步:品茶

顧名思義,下午茶裡面茶是絕對的主角,專用下午茶可以分為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茶等等幾種,一般都是直接沖泡茶葉,然後再用茶漏過濾掉茶渣才能倒入到杯中飲用。當熱水傾注而下的時候,可以看到水中的茶葉慢慢的暈開,最美的就是玫瑰花茶,可以看到小小的玫瑰花瓣在水中輕舞飛揚。

下午茶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值得去了解的文化,而下午茶還可以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力量和能量,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正確的去認識下午茶。

其實主要流行起來的原因也就是這是養生的東西,對身體也有好處,可以促進我們的身體迴圈。

總結一下,主要流行起來的原因也就是:1現在人們都有了大量的時間。2人們現在都有了足夠的金錢去享受生活。3現在的人們都懂得如何去過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啦。所以他就是這樣流行起來的。

下午茶起源於哪個國家?

下午茶

下午茶是餐飲方式之一,現在多指享負盛名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

喝下午茶的習慣興起於英國,發展傳播到了整個歐洲,成為歐洲餐飲文化的特點之一。歐洲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喝下午茶的特點,茶具。著裝。禮儀。均有不同。演變至今,成為了歐洲茶文化中的獨特文化現象。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西元1840年,英國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時刻就意興闌珊、百無無聊,心想此時距離穿著正式、禮節繁複的晚餐Party還有段時間,又感覺肚子有點餓了;

就請女僕準備幾片烤麵包、奶油以及茶。

後來安娜女士邀請幾位知心好友伴隨著茶與精緻的點心,同享輕鬆愜意的午後時光,沒想到一時之間,在當時貴族社交圈內蔚為風尚,名媛仕女趨之若鶩;一直到今天,已儼然形成一種優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這也是所謂的

維多

利亞下午茶

的由來。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階、優雅的茶具來享用茶,後來漸漸的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茶會,進而衍生出各種禮節,但現在形式已簡化不少。雖然下午茶現在已經簡單化,但是茶正確的沖泡方式、喝茶的擺設要優雅、豐盛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吃茶的傳統而繼續流傳下來。

下午茶的由來

下午茶的由來

下午茶起源於17世紀。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的早餐都很豐盛,午餐較為簡便,而社交晚餐則一直到晚上八時左右才開始,人們便習慣在下午四時左右吃些點心、喝杯茶。其中有一位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伯爵名叫安娜瑪麗亞,每天下午她都會差遣女僕為她準備一壺紅茶和點心,她覺得這種感覺真好,便邀請友人共享。很快,下午茶便在英國上流社會流行起來。

紅茶傳進歐洲時,由於是遙遠東方來的珍品,“喝茶”還只是上流社會的專屬享受。後來紅茶在倫敦的咖啡屋、紅茶庭園開始流行。咖啡屋是名流聚集交流、飲茶的場所。紅茶庭園則出現於倫敦郊區,大多數英國人藉此才開始接觸紅茶。18世紀中期以後,茶才真正進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國貴婦人之間風行的時尚便逐漸平民化,下午茶風俗開始盛行於飯店和百貨公司之間。

英國貴族賦予紅茶以優雅的形象及豐富華美的品飲方式。下午茶更被視為社交的入門,時尚的象徵,是英國人招待朋友開辦沙龍的最佳形式。享用下午茶時,英國人喜歡選擇極品紅茶,配以中國瓷器或銀製茶具,擺放在鋪有純白蕾絲花邊桌巾的茶桌上,並且用小推車推出各種各樣的精製茶點。至於音樂和鮮花更是必不可少,並且以古典為美,曲必悠揚典雅,花必清芬馥郁。

英國人最喜愛的下午茶時間,多集中在下午3時到5時半之間,在優雅的氛圍裡往往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心靈的祥和與家庭式的溫暖,從而舒解一天的疲勞。

據說遠在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時光並非如此美妙。那時候,無所事事的貴婦人們利用午後的閒暇時光,在茶香的掩映之中,有些興奮、有些嫉妒地談論著別人的私生活。幸好,社會的發展解脫了對女人的束縛,生活空間的擴充套件使得女人們不再侷限於狹小的天地,輕鬆的下午茶時光,真的變成了享受。

如今的女性們越來越注意生活的質量與情趣,那麼,在週末的午後舉行一次小小的下午茶聚會,招待二三知己,既有氣氛又有面子,多好的事啊。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基本禮儀

(一)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鐘(就是一般俗稱的Low Tea)

(二)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是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現在每年在白金漢宮的正式下午茶會,男性來賓則仍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白天洋裝,且一定要戴帽子。

(三)通常是由女主人著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請女傭協助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一般來講,下午茶的專用茶 為大吉嶺與伯爵茶、火藥綠茶、或錫蘭茶傳統口味純味茶,若是喝奶茶,則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四)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點心是用三層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開回吃。至於Scone的吃法是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下一口。

這是一種紳士淑女風範的禮儀,最重要是當時因茶几乎仰賴中國的輸入,英國人對茶品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與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過程難免流露出嚴謹的態度。甚至,為了預防茶葉被偷,還有一種上了鎖的茶櫃,每當下午茶時間到了,才委由女傭取鑰匙開櫃取茶。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標準配備器具

瓷器茶壺(兩人壺、四人壺或六人壺..視招待客人的數量而定);濾匙及放篩檢程式的小碟子;杯具組;糖罐;奶盅瓶;三層點心盤;茶匙(茶匙正確的擺法是與杯子成45度角);七吋個人點心盤;茶刀(塗奶油及果醬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鮮花;保溫罩;木頭拖盤(端茶品用)。另蕾絲手工刺繡桌巾或托盤墊是維多利亞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備,因為象徵著維多利亞時代貴族生活的重要家飾物。

英國下午茶是怎麼回事?

英國下午茶,“茶”是絕對的主角。專用下午茶分為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茶等幾種。一直到今天,已儼然形成一種優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正宗的英國下午茶特色有三:優雅舒適的環境如家中的客廳或花園,請客的主人都會以家中最好的房間招待客人,當賓客圍坐於大圓臺前面,主人就吩咐侍女捧來放有茶葉的寶箱,在眾人面前開啟,以示茶葉之矜貴。下午茶,“茶”是絕對的主角。專用下午茶分為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茶等幾種。一般都是直接沖泡茶葉,再用茶漏過濾掉茶渣才能倒入杯中飲用。透明的玻璃茶壺,當熱水傾注而下,可以看到在水中慢慢蘊開的茶葉尖。最美的是玫瑰花茶,看著小小的玫瑰花瓣在水中輕舞飛揚,心情也跟著飛舞起來。不過在這個季節,奶茶是我的最愛。紅茶與牛奶的組合彷彿是優雅的貴族邂逅了名流紳士,無論是小啜一口還是大口暢飲的酣暢淋漓,在寒冷的冬季,滾燙的奶茶無疑是一劑溫暖的祕方,瞬間從舌尖順滑到胃壁,許久之後,口中仍留有淡淡的香甜,讓人回味,奶茶還可以隨心搭配午後點心,無論是濃郁的芝士蛋糕、甜糯的巧克力鬆餅,亦或是隨性的厚多士、憨厚的菠蘿包,亦中亦西,奶茶都可以欣然相佐。喝茶的擺設要優雅,正統英式下午茶,所使用的茶以"紅茶中的香檳"--大吉嶺紅茶為首選,或伯爵茶,不過演變至今連加味茶都有。

英國茶文化:早餐茶、伯爵茶和下午茶

英國人愛好飲茶。從英格蘭的多佛到蘇格蘭的阿伯丁,幾乎全英國都流行喝茶的風俗。 1657年以後,茶葉從中國傳到歐洲,英國人逐漸瞭解到茶是一種很好的飲品,喝茶可以延年益壽,明目健體。其後的200年,由於茶葉價格昂貴, 飲茶沒有在社會上盛行起來。直到1826年,英國人在印度北部山區偶然發現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樹,大喜過望的英國商人和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東部地區大面積種植茶樹,並加工裝運回國。英國下午茶的普及便從那時開始,至今約有180年的歷史。 英國的早餐和下午茶,無論是色彩和花樣都比英國晚餐豐富。豐盛的早餐必佐以一壺咖啡或茶,才算是最好的享受。英國人將茶葉與牛奶調製成“英國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國人認為這是兩種文化的融和。英國的下午茶非常流行且有品位。下午茶一般配以可口的糕點,邊吃糕點邊品味英國茶。 全英國最著名的茶室約有125間。茶室環境優雅,文化氣息濃郁,佈置裝潢精美。茶室一般都掛有茶歷史的圖片。倫敦的酒店和百貨公司也均設有茶座,其中以比卡地利的老百貨店福登梅生及對面的皇家咖啡屋最為著名。福登梅生的茶座設在維多利亞式裝潢的糖果部後面,四周畫有巨大的淡彩畫,描繪著維多利亞時代印度和埃及的風景。當你一邊品茶,一邊聽著輕音樂,一定別有一番感受。如果碰巧遇到一位帝國情結非常濃厚的英國紳士,他可能會喋喋不休地向你講述大英帝國的歷史或茶文化的故事。 英國人飲茶,不僅重視茶的味道和品質,也很講究飲茶的形式。一般來說,要有一套很講究的茶具。比如,配備一套維多利亞古瓷杯、盤和純銀茶壺、茶匙。飲茶的時候,還要備有各式各樣的蛋糕、點心,放在塔形的碟架上,花樣繁多,乾淨整潔,十分講究。飲茶實際上成了一種文化享受。在飲茶的時候,英國人也盡情展現自己的文化氣質和個人修養。紳士在陽光下戴著墨鏡,行為穩重,舉止得體。茶具都輕拿輕放,室內比較安靜。女士則談吐優雅,舉止從容,當有人從面前經過時都要禮貌地輕輕挪動身姿,報以微笑。年長的女士在外面喝茶的時候,相互交談聲音很小,動作輕緩。 英國茶發展到現在,可以說品種繁多。除了傳統的英國茶外,如今,英國人又在紅茶中添加了各類鮮花、水果及名貴香料,配製成當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這些茶都非常受歡迎。比如,玫瑰香茶色澤豔麗,香氣四溢;櫻桃梅子果茶、橘子檸檬果茶,果香濃郁,飲後令人回味無窮,十分愜意。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飲用英國早餐茶及伯爵茶。其中英國早餐茶又名開眼茶,系精選印度、錫蘭、肯亞各地紅茶調製而成,氣味濃郁,最適合早晨起床後享用。伯爵茶則是以中國茶為基茶,加入佛手柑調製而成。香氣特殊,風行於歐洲的上流社會。英國人熱愛紅茶的程度世界知名。在一天中許多不同的時刻,都會暫停下來喝杯茶。英國女皇愛好飲茶並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人喝早餐茶的風氣。英國女爵安娜瑪利亞於1840年代帶動了喝下午茶的習慣;維多利亞女皇更是每天喝下午茶,將下午茶普及化。 傳統的英式下午茶,會在三層籃上放滿精美的佐茶點心,有三道精美的茶點:最下層,是佐以薰鮭魚、火腿、小黃瓜的美味的條形三明治;第二層則放英式圓形鬆餅搭配果醬或奶油;最上方一層放置令人食慾大動的時令水果塔。食用時,由下而上按序取用。

英國的下午茶文化,究竟有什麼魅力?英國人有多愛下午茶呢?

下午茶可以說是英國最為典型的傳統習俗之一, 下午四五點鐘,英國人需要進食一些甜品和飲料,於是形成了英國人的“下午茶”時間。在享用下午茶時,英國人鍾愛極品紅茶,一般會選擇中國祁門紅茶、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紅茶等。

下午茶是怎麼來的?下午茶文化在哪個地區最流行?

下午茶在17世紀的時候開始出現並興起,起源於英國的上流社會。現在很多的人在閒暇之餘,喜歡去喝一杯下午茶。多數的人認為下午茶就是在下午喝上一杯自己泡的茶,但實際上這只是對這個名詞的表象意思的解釋。實際上下午茶源自於英國的上流社會,是一種有著比較明顯階級性的飲食文化。

在17世紀的時候,英國上流社會的早餐非常的豐盛,相對來說午餐就比較的簡潔了,而在晚餐的時候,他們則是通過和朋友聚在一起的方式去進行的。那麼晚餐也就被稱之為是社交晚餐,因為在晚餐的時候他們會一同就餐之後開始跳舞。那麼這個晚餐開始的時間相對來說也會比較的晚一些,要等到大家的工作和事宜都完成之後才開始,那麼就需要等到晚上的8:00左右。

而這個時候對於那些早餐吃的很飽,午餐卻十分清淡簡便的貴族來說就有些承受不住了,因為保持飢餓的狀態實在太過難熬,所以說人們便會在下午4:00左右的時候吃一些點心,喝一杯茶來暫時緩解自己的飢餓,然後等到晚上8點的時候再去吃正餐。

在這時有一名女伯爵每天都會讓自己的女僕為自己準備一杯紅茶和點心。英國的甜品糖度很高,喝紅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用紅茶的苦澀儘可能的削弱點心的甜度,所以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即打發了下午的時光,又能夠緩解飢餓。後來的她發現自己一個人吃點心喝茶實在是太沒意思了,於是就邀請自己的朋友到家裡面來和她一起享受,也是通過這裡下午茶慢慢的開始流行起來,成為了西方的一種飲食文化。到現在為止,下午茶依舊很是流行。

英國下午茶文化簡介

我為大家介紹英國下午茶文化簡介,希望對出國留學的同學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留學精彩內容,為你詳細解答。   說起英國的下午茶,你一定會聯想到茶文化的故鄉中國。在中國更加重視品茶,茶文化流傳到日本,開始講究茶道。有一種突發奇想,都說中國人辦事,講究的是請客吃飯。飯桌上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吃人家的嘴短。那麼自然,委託他人辦的事也水到渠成。與此相比,英國人公事公辦的風氣似乎更濃一些。喝茶,講究的就是一個字“調”。約上三五好友,喝茶敘舊,忙裡偷閒唄。在茶餐廳你會奇異地發現,來喝下午茶的人,各個年齡段都有。如果你以中國人的思維問:“他們不上班麼?”那麼你就out啦。島國不僅有各種假日:長的,如聖誕元旦假期;平時,有bank holiday。就連工作日出去喝茶,也是光明正大的。

  英式下午茶用茶以印度大吉嶺紅茶為首選,發展至今多種茶葉混合製成的伯爵茶也常為人們所選擇。如今的英式下午茶以印度大吉嶺茶(取其濃度)、斯里蘭卡錫蘭茶(取其滋味)、中國紅茶為基茶調配的混合茶——伯爵茶為主。(英文:Earl Grey Tea)英式下午茶甜點品種繁多,講究的英國人,幾片Sandwiches充飢,然後再細品抹最著名和最經典的司康餅(scone)。司康餅原是蘇格蘭人的一種速制面包,得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被稱為“司康之石” (Stone of Scone)的地方,那裡是原蘇格蘭王室的加冕之地。傳統的司康餅做成三角形,以燕麥為主要材料,是將麵糰放在煎餅用的淺鍋中烘烤。而流傳到現在,小麥麵粉成了主要材料,也有圓形、方形等形狀,還可以加入葡萄乾、果仁等一起入烤箱烘焙。司康餅的製作關鍵在於發酵和烘烤。好的司康餅看起來外表很硬,吃起來卻無比鬆軟。

  剛烤出爐,輕咬一口,既有餅的酥香,又帶著略微溼潤的柔軟,很獨特的口感。打鐵要趁熱,這司康餅也要趁熱食用。將司康橫向切開,塗抹上Clotted Butter是最正式的吃法。再喝幾口濃濃的英式紅茶,簡直美翻了。紅茶與司康是絕佳搭檔。喝一口紅茶,品一塊司康,不是舌尖的,卻是午後的遐想。

英國下午茶的文化

茶在英國文學作品中更是頻頻泛起,娓娓道出人物的餬口及場景,在英式下午茶文化的薰陶下,英國文學家不同凡響的明顯特點,就是時常表現出對中國茶的歌頌。 一八世紀英國文壇泰斗塞繆爾·約翰遜(一七0九~一七八四)自稱是“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典型頑固不化的茶鬼”。 他創立的文學俱樂部便曾以茶會友,風靡一時。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位初到老外的法國外交官,被某公爵夫人請去喝下午茶,他喝到第一四杯時腹脹難忍,只不錯求夫人手下留情,不管怎麼樣不能再添了。原來,這位法國人不懂英國人的規矩,每次“乾杯”後,沒有將茶匙放進杯中以示到此為止,不知底細的公爵夫人只不錯不停地續茶。 實在,豈止那位法國人的腸胃受不了,公爵夫人更是萬分痛惜她那寶貴的茶葉。

劇作家皮內羅(一八八五—一九三四)對品茶的精神文明更是讚賞備至:“茶之所在,等於但願之所在。”其他如詩人華茲華斯、作家狄更斯等,無一例外埠對茶文化領贊有加。 《傲慢與偏見》中的眾多主角們,用完餐後必有中國茶會。鐘敲四下, 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英國與中國同為飲茶大國,各具獨特的茶文化,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飲茶風格。 然而,歷史上從未種過一片茶葉的英國人,卻用中國的舶來品創造了自己獨特華美的品飲形態,以內涵豐碩、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譽天下。 就今天,不管英式紅茶、香草茶仍是生果茶, 世界各地的人們皆對其愛好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為英式典雅餬口形態的象徵。 一天下午四點多鐘我到大學辦事,只見辦公室大門緊閉,所有人都不翼而飛。 左顧右盼,發現門下角有塊小牌子,上書“Teatime”(飲茶時間)。 此時,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恭候英國人喝完了下午茶再說,這是雷打不動的規矩。 一首英國民謠就是這樣唱的:“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

下午三四點是濟濟一堂的高峰時分英國人天天“Teatime”之多,使外來者感覺英國人l/三的人生都消耗在飲茶之中了。清早剛一睜眼,即*在床頭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務再繁忙,也得停頓20分鐘綴口“工休茶”;下午放工前又到了喝茶吃甜點的法定時刻;回家後晚餐前再來一次“HighTea”(下午五六點之間、有肉食冷盤的正式茶點);就寢前還少不了“離別茶”。 真恰是以茶開始每一天,以茶結束每一天。英國人天天一絲不苟地重複著茶來茶去的作息規律並樂此不疲。 此外,英國還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園茶會(Tea in garden)以及週末遠足的野餐茶會(Picnic-Tea),真是花腔百出。

英式下午茶,其來有自開風氣之先帶動英國貴族享受中國茶的元勳,當屬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人稱“飲茶皇后”。 當年她的陪嫁包括221磅紅茶和精美的中國茶具,那個時代紅茶之珍貴堪與銀子匹敵。 新王后高雅的沖泡品飲的表率作用,引得貴族們爭相效仿,品茗風尚迅速風行併成為高貴的象徵。 此後,瑪麗二世以及安妮女王也都熱衷推廣茶文化,舉辦中國茶會時,宮內特地布里得頗具中國情調,以屏風、中國茶具、銀器以及提高前輩的移動式茶几來點綴。 然而,“英式下午茶”這一稱謂的正式發明是在19世紀40年代。當時,那些富極無聊的貴族太太小姐們,逐日享用完午餐後,便為怎麼樣打發晚餐前的漫長下午而犯愁。 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靈機一動,發明了喝下午茶這個節目,此舉立刻受到上流社會的歡迎並爭相效仿。 從此,有錢又有閒的大富大貴們,天天便有了一個高雅正式的名義聚在一起“說長道短”了;而貴婦淑女們又多了一個展示華美衣飾的毫不錯機會和場所。不外,英國人喝茶的形態卻與中國著土偶大相徑庭。 中國著土偶講究的是一杯清茶在手,清風朗月喝的就是那股清新芬芳氣味;而英國人複雜得多,他們要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和糖,同時佐以餅乾、甜點等。英國人習慣晚上點才進晚餐,下午茶正不錯可以墊補一下肚子。 我每次請英國人喝茶時,都堅持誇大中國綠茶不宜加入牛奶和糖,最不錯的享受就是品它的原汁原味。很多英國人對此例也欣然接受。 當然,也有一些胃口頑固的怯而改口道:“仍是要英國茶吧。”所謂的英國茶即紅茶。那麼為何中國生產的綠茶,運抵老外後卻變成紅茶了呢?傳說古時中國綠茶得坐一年半多的海船才能駛達英國,綠茶在海上漂泊期間自動發酵,到達英國時就變成恰到不錯處的厚味紅茶了。

中國茶,曾是鬥富的寶貝中國茶葉是17世紀開始傳入英國的,因為運費昂貴,加上英對這種“東方洋玩意”課以重稅,最高時竟達逐19%,因此能享用得起茶葉的只有那些富貴階層。 既然茶葉如斯金貴,喝茶便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能夠用中國茶招待賓客,成為誇耀富裕的最佳形態。 當時,英國名媛淑女們腰間都藏有一把鍍金嵌玉的小鑰匙,用來開啟特製的茶葉箱,即使是泡茶也由女主人切身主持,怕的是傭人會順手牽羊偷茶葉。 到了18世紀下半葉,英終於將茶葉稅降到12.5%,從而結束了茶葉只是貴族富豪享受的歷史。伴隨喝中國茶時髦起來的是中國茶具迅速走俏,用中國瓷茶壺、茶杯衝飲中國茶,才算是正宗隧道。 當時英國出品的瓷器,從造型到圖案花色,皆模仿中國,不外始終比不上擁有世代相傳的精神工藝的中國貨。據說,用英國茶具沏茶時茶杯會因受熱而爆裂,因此,要先往茶杯裡倒些冷牛奶,然後才能用開水沖茶。有錢人為了誇耀自己用的是高價購來的正宗中國茶具,往往故意當著客人的面,先將滾燙的開水直接澆到茶杯裡,爾後才注入牛奶。 於是,先茶後奶被看成是有錢人家的規矩講究。不外當今現實令人痛心,假如你去西方購物走走,會發面前高檔瓷器櫃檯找不到中國瓷器的影子,那些琳琅滿目、精美絕倫、價格令人咋舌的瓷器,均是歐洲產品。 瓷器對西方人來說,不僅僅是盛飯飲茶的實用品,更是擺在櫥櫃裡供人賞識的裝飾品和藝術品。

英人對茶的迷戀一如既往,並喝出一些新花腔。冬天,有些英國人熱衷“雞尾茶”,就是將威士忌酒倒入滾燙的熱茶裡。很多英國人甚至連洗澡也不忘衝上一杯躺在浴缸裡享用。英國是世界頭號茶葉消費大國,天天要喝掉1.35億杯茶,年茶葉消費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4。 英國每年出版一本《全英最佳茶屋指南》,專門先容聞名且有特色的喝茶場所,這中間倫敦里茲飯店的茶室總以昂貴與尊貴名列前茅。該飯店是由與戴安娜王妃同赴黃泉的男友多達之父規劃管理的,戴妃生前時常光顧。來這裡喝下午茶,男士必需打領帶才能入內,並一定得事先預訂座位,最忙時需提前兩個禮拜方能覓得一席。 事實上對很多人來說,到里茲喝茶,吃難得的法國點心,被視為一項不同平常的經驗。此刻,高尚迷人氣氛對照後更凸起下的紅茶,已與華麗的茶具、高貴的廳堂、豔服的紅男綠女以及練習有素的酒保渾然一體,體現了物質與精神並重的享受。 “茶壺送進書房來時,房間裡立刻瀰漫著沁入心脾的芬芳。一杯茶落肚後,整個身心得到了極不錯的慰藉。綿綿細雨中散步回來,一杯熱茶所提供的溫馨美妙得難以形容。”

什麼是下午茶文化?

發展歷史從飲茶文化的發源來講,最早於下午喝茶的民族,理應是一向以茶文化著稱的古代中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將下午茶發展為一種既定習俗的文化方式,則是英國人。一種流行的傳說認為,在1840年兩位英國上流社會的女士: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下午時分因百無聊賴,讓女僕準備了少量的烤麵包片、奶油和紅茶。這種簡便的飲食方式很快就成為了英國貴族們打發下午時光的一種絕佳方式。不過下午茶的發展也受到了當地文化的影響,在以嚴謹的禮儀要求著稱的英國,下午茶逐漸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禮節要求與習慣。併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中每日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飲食文化英國英國人喝下午茶的方式豐儉由人,由高貴的正式茶聚(tea party),到可以不喝茶只吃點心的餐飲(high tea),都可以稱為下午茶。隨著時代發展,英國婦女逐漸擁有自己的事業,部分人視傳統的下午茶為過時的習俗。現在不是所有英國人都一定要喝下午茶的。時下的英式下午茶一般在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半進行。英式下午茶的專用紅茶為產自英屬殖民地印度的大吉嶺紅茶與伯爵茶、或錫蘭高地紅茶。除此之外英國也有在下午茶時喝奶茶的習慣。隨茶而來的還有切成薄片的檸檬及奶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在早期上不得檯面的加味茶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這令下午茶在普通民眾中流傳更為廣泛。然而喝茶並不是主要的環節,品嚐蛋糕、三文治等各種點心,反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正式的下午茶點心一般被壘成「三層架」的形式:第一層放置各種口味的三文治(tea sandwich),第二層是英國的傳統點心鬆餅(scone),第三層則是小蛋糕和水果塔。這個三層架點心應先從下往上吃。除了這種必不可少的三層點心,一些牛角麵包、葡萄乾、魚子醬等食品也會被擺上來,來迎合賓客的口味。德國在德國,下午茶被稱為Kaffee(咖啡)。世界各地隨著英國在19世紀末的強盛,下午茶文化從英國本土帶入歐洲和它的殖民地。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標誌之一。幾乎在每一家西式餐廳,下午都會有下午茶供應。下午茶業在推廣的時候有了不同的品嚐方式與名稱,如英國下午茶又被香港人習慣稱作Hightea,更昭顯了下午茶文化在世界中的廣泛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w14v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