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禪茶意境的名字

禪茶意境的名字

禪茶意境的名字

1. 涵靜園

2. 清心亭

3. 閒雲庭

4. 心語閣

5. 靜思齋

6. 寂靜堂

7. 景行閣

8. 禪意居

9. 茶心軒

10. 吟遊閣

11. 我心舍

12. 靜室香

13. 真趣堂

14. 靜修齋

15. 香韻居

16. 心靜處

17. 禪意樂

18. 清心庭

19. 靜思舍

20. 禪心室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茶香中,一顆心慢慢沉靜下來,浮躁世界紅塵滾滾,惟願內心清風朗月;如生如茶,靜心以對;白茶清歡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你;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

人生如茶,沉浮隨意,自能品出生命滋味;人生如棋,攻守隨勢,自能把握當下契機;人生如書,精進隨志,自能悟出大道至簡。

品茶,就是為了品一盞純粹,一盞美好,一盞慈悲。我們就在茶的安靜,茶的溼潤裡,從容不驚地老去。

一天身心柔軟、寧靜、從容,疏朗,就是因為你早上喝了一杯沏著陽光的茶。

幫忙取個新中式禪意茶樓名字謝謝?

品茗軒,禪茶一味,菩提明境,尚茶閣,聽雨樓,茗樓軒,浮生若夢,向心閣,聽水軒等。

想給店取名字。做陶瓷禪藝,茶盤茶具,禪茶香....,後面加一個,或者兩個什麼字會更有意義。

單字“沁”這個字意思有三層:

1.(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人心脾。額上~出了汗珠。

2.頭向下垂:~著頭。

3.往水裡放。

重點取第一層意思,意思是佛的偉大精妙滲透到人的心脾。

也可以理解人們在佛面前低下頭朝拜。

還可以理解,佛祖把愛播撒到信眾的心靈。

看到這個字就想到觀音的玉淨瓶裡的水灑向信眾心靈,非常有禪意。

有寓意的茶館名字?

茶館可以說是許多人的夢想之地,很多人都想要在退休之後開一家茶館,閒暇時間邀請朋友來喝茶。開一家茶館,光有想法是不行的,得付諸行動,第一步便是起一個有寓意的茶館名字。茶館名字即代表茶館老闆的品味,只有一個好的,能與茶館環境相融合的名字,才能令人心生喜愛。

有寓意的茶館起名知識

茶是養生之物,能靜心另身體放鬆舒暢,而茶館即是品茗茶的場所,嫻靜充滿禪意的音樂,搭配古色古香的風格裝修,能給人帶來安寧感,而這樣的茶館也要匹配一個相符合的,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茶館氛圍。

一、有寓意的茶館起名方法

【財富取名】

開茶館辦茶館自然想招財進寶,沒有哪個店老闆不想。“財源茂盛達三江,生意興隆通四海”的。一般說來,都不會缺少吉祥如意的字眼。有人曾總結出中國八句店鋪:“國泰民安福永昌,興隆正利同齊群,協益長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順良。惠豐成聚潤髮久,謙德達生洪源強,恆義萬寶復大通,新春茂盛慶安康”這56個字,雖未將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盡,開店者只要從中取出1個字或2個字,甚至3個字,都可以組成店名。

【文學取名】

也有不少有一定文化教育修養的店主,附會風雅,往往撇開傳統文化中招財進寶的俗字,而選用儒雅的字、詞作為店名的。例如:來今雨軒茶社、雅園茶社、松風閣、青蓮閣、天香閣、宛在軒……真可謂琳琅滿目,爭奇鬥妍。還有把古人的姓名作為茶館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的“仝羽春茶館”,把唐代的盧仝、陸羽兩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而為一作為店名,且十分貼切自然。廣州有家茶館乾脆就用古人名,稱“陸羽茶室”。

【人名取名】

也有以店主姓名加吉祥如意一類字詞作為店名的,如馬聚興茶館、聶順興茶館;或直接以店主姓為店名的,魏家茶館、魯記茶館、石記茶館。不過一般說來,這類茶館規模都不是很大,來的茶客也大都是下層勞動人民以及這類人中的老年人。

【地域取名】

有的茶館坐落在歷史上文化遺址或名勝古蹟之處,店名招牌也就“攀龍附鳳”。從唐以來,南京就被稱為之為六朝古都,坐落在夫子廟旁的一家茶社就因此得名,叫“六朝居茶社”。上海靜安寺有一口古井,井水向上騰湧,稱為“湧泉”,好事者把它品評為“天下第六泉”,坐落在此處的茶社也就取名“品泉樓”。

【環境取名】

北京有一家“綠柳軒野茶館”,因地處郊外,故謂之“野”;茶館就坐落在一個土山凹裡,四周楊柳重重,主人開池引水,種滿荷花,極富詩情畫意,故名“綠柳軒”。揚州城北豐樂街有一家“香影廊茶社”。該茶社“面河(有)水閣數間,朱欄一曲,相掩映於溪翠柳間,頗為幽絕”,每到月明星稀,芳香四溢,枝影搖曳,店主遂請當地著名文士取名,題為“香影廊”。

【詩詞取名】

也有借古人詩句,或取自古人書中,或直載了當取古人書名作為茶館店名的。浙江省嘉興南湖有家茶社叫“煙雨樓”,取自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詩句“多少樓臺煙雨中”。南京的“大觀園”茶館,其名取自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書。

二、有寓意的茶館廣告語推薦

(1)、去金先生品茶,比法國更浪漫,比英國更優雅!

(2)、天然醇香,天下共茗。

(3)、會心今古遠,怡情天地寬。

(4)、悠享品質生活!

(5)、禪若古道,心靈息兮。

(6)、城市的喧囂隨茶融入沉寂,分享寧靜平和!

(7)、坐,了卻心中不甘事;品,菩提自在茶中藏。

(8)、和風細雨,潤悟人生。

(9)、尚品茶香第一家!

(10)、茗茶秋豪,恤民生/關注民生。

(11)、品茗秀道,達觀天下。

(12)、天下客,茶為先。

(13)、真茗士,茶君子。

(14)、悠心,友情,有茶——茶藝館。

(15)、四海品金山茶。

(16)、流年人生,亦如一杯古色茗香茶。

(17)、閒適生活,有朋陪伴!

(18)、金風玉露葉中藏,一杯香茶醉柔腸。

(19)、迴歸寧靜心自閒!

(20)、脣齒留香心中悟。

(21)、茗香天下,藝品人生。

(22)、好茶好景好故事。

(23)、潮起潮落,獨秀品百態。

(24)、給你一個心靈棲息地,為你打造一個生活圈。

(25)、喝茶的男人不變壞,喝茶的女人更可愛。

(26)、茶藝,需要秀出來。

(27)、御茶清雅神曠怡。

(28)、貴賤同素雅,蒙賢共神聰。

(29)、品馨金山,享春體驗。

(30)、中西之精華,品茗之佳所。

(31)、一茶一世界,一茗一人生。

(32)、金茶館,新境界,心愉悅。

(33)、金山玉露醉柔腸,一杯清茶香四方。

(34)、古色古香中一掬笑,清幽淡雅中一杯茶。

(35)、茶如人生,當細細品味!

(36)、品一品好茶,聊一聊天下。

(37)、茶餘飯後,談天說地,享歲月靜好。

(38)、品韻味之茶,臨境界之巔。

(39)、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40)、喝茶品茗,隨心所欲。

(41)、人生路漫漫,到小店歇歇腳。

(42)、金先生說,不忘初心,人生需要“茗”記。

(43)、品茶論藝,名滿堂。

(44)、一茶一座,一盞一生。

(45)、秀外慧中,茗秀館。

(46)、品茶品德品生活。

(47)、精心沏得茶香溢,渾然忘卻紅塵憂。

(48)、一壺好茶,茗秀生活。

(49)、閒芸漫步品人生。

(50)、茗秀茶會館,好茶,好舒坦!

三、有寓意的茶館名字取名原則

1、自然

茶,人在草木間,所以茶館的名字總是跟山水、草木等脫離不開。中國自古以來就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而人在喝茶的時候也講究意境,所以茶館的名字中可以新增一些山泉、茗、澗、風、荷、雨、露等跟自然和山水等掛鉤的字詞。

2、禪

禪茶一味,佛道兩家是心靈哲學,他們追求的是一種空靈的出世境界。所以基本上跟空、清、明、淨、和、靜、清、寂等字眼都可以稍稍用一些。

3、地名或人名

有些茶館的名字就是根據當地有名的地方或者明人來取的。比如,上海靜安寺內有口古井,井水跟沸騰一樣向上翻湧,所以得“湧泉”一名,還有人將它品評委“天下第六泉”,藉由此,在這裡有間茶館便以此為名,曰“品泉樓”。

4、典故

關於茶的典故,詩書、文獻等記載的多不勝數,包括近現代的名人對於茶的鐘愛也曾有故事傳出,像是作家老舍,因為喜歡茶還有一篇《茶館》,所以北京前門不就有一家茶館叫作《老舍茶館》的嘛!像是“苦口師”、“吃茶去”、“板橋茶緣”等典故都可以拿來借鑑。

有寓意的茶館名字

茶文化在國內擁有悠久的歷史,它從過去的三教九流到如今的大家風範,其變化從茶館的發展過程就能看出。茶館如今已經是享受生活的地方,也是許多名人雅士喜歡的地方。如下便給大家推薦幾個有寓意的茶館名字。

——青山館

青山館是很朗朗上口的一個名字,讀起來好聽,而且還特別容易讓別人記住。給人一種文人墨客的感覺。

——乾隆大茶館

這個茶館的名字看起來非常的具有古香古色的韻味的一個茶館,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使人欣賞的意思,而且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的響亮,容易讓別人記住,也同時讓人更容易選擇。

——老地方

老地方是一個可以聚客會友好地方,可以在這裡談談大家的過往,聊聊自己的現在,是一個非常有暖意,又讓人感覺非常歡樂的地方。

——思源館

思源館中,源字代表的是水的意思,可以間接的表現出這個地方所經營的品類就是茶館,從思字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地方是會讓人懷念的,所以整個名字的意思就是讓人懷念的一個茶館,非常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名字。

——聽風閣

適合自己閒暇時間,在這個地方好好的小憩片刻,可以帶上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或者是一些自己最喜歡的音樂,靜靜的,沒有人能夠打擾到的欣賞書中的內容,或者是聽著歌,望著窗外的飛鳥和窗外的景色,享受一段閒暇的時光。

——時光香茗

時光香茗同樣是可以讓自己在這裡歡樂的地方,可以在這裡感受一份寧靜的歡樂,讓自己在生活中的壓力,在這個地方得到緩解。

——聚香閣

聚香閣這個名字是指自己的茶館經營的品類非常的豐富,儘量滿足大家的需求,可以說這個名字非常的大氣,給人的感覺也是非常的有自信,做茶經驗比較老道的地方。

——香亭

香亭是一個非常有畫面感的一個名字,我們可以想象茶館的整個風格是非常的具有古風色彩的,而且香亭是很有特色的一個名字。

——煙花三月

煙花三月是一個特別典雅的名字。三月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是一個非常讓人驚歎的場景,壯觀的美麗同樣也是讓人感覺震撼的。

有寓意的茶館名字大全

若要開一家茶館,一定會選擇有寓意的茶館名字,富有典故能引起共鳴的茶館名字,才有意義。如下為大家準備了一批有寓意的茶館名字大全內容,希望大家會喜歡。

001、茶趣園

002、思怡緣茶坊

003、乾元茶館

004、巨集達茶館

005、茗香軒

006、徽福茶館

007、草木軒

008、友緣

009、吳郡茶藝館

010、心相約茶館

011、故人茶館

012、阿君茶室

013、清芳溪茶館

014、生源茶館

015、春來茶館

016、工夫茶館

017、沁園春茶館

018、茗仁茶館

019、茗香閣茶館

020、鼎滇茶館

021、秋水人家

022、天茗閣

023、愛草茶館

024、黃龍茶藝館

025、集芳園茶館

026、裕祿茶館

027、煌上茶館

028、惠風堂茶館

029、採芝齋茶館

030、眾恆茶館

031、立農茶館

032、逸茗坊

033、阿朗茶館

034、雲龍湖茶館

035、忘憂茶館

036、茗話齋

037、同馨茶館

038、菲兒茶室

039、老倉茶館

040、綠沁源

041、和韻茶坊

042、智悟茶館

043、國茗茶館

044、世紀紅茶坊

045、水韻茗香

046、振洲茶館

047、雙天茶館

048、水起茶館

049、天天茶舍

050、帝仙茶館

051、一品茗茶社

052、品茗樓

053、茶緣居

054、三萬昌茶館

055、翠雨廳茶館

056、恆榮茶館

057、悠悠茶館

058、舒心茶館

059、茶田吾舍

060、茗月軒

061、祥龍雲茶館

062、漢潤雲峰茶館

063、在水一方

064、君臨騰龍茶館

065、高香茶館

066、天涯海閣

067、吾要茶館

068、正元茶館

069、東創茶館

070、茗源茶館

071、茗緣茶館

072、怡心閣

073、香茗閣

074、茶之龍城茶館

075、雅茗軒

076、明清園茶館

077、雅典茗香園

078、邦田茶館

079、悠然茶居

080、碧玉茶館

081、悅心茶館

082、君悅

083、金成茶館

084、一品閣

085、翠雨廳茶室

086、寧德泰成茶館

087、六義春茶莊

088、藝玲茶館

089、滿福樓茶館

090、華嘉茶品茶館

091、大唐茶館

092、紫藤苑茶館

093、五龍山茶館

094、碧雅園

095、天然居

096、聖賢莊

097、寸村樸茶坊

098、江山紅茶館

099、紅寶石茶館

100、品品香茶館

101、茶壽茶館

102、泳綠茶館

103、江南秀語茶

104、豫龍茶館

105、秦漢堂茶館

106、雨竹軒

107、絲竹坊

108、唐韻茶坊

109、花魂閣茶館

110、御茗居茶館

111、大江山茶館

112、聚仙閣

113、雅香閣茶館

114、興順祥茶館

115、清一

116、一香源茶館

117、綠園春

118、綠星茶館

119、大碗茶茶館

120、沁園春茶閣

您還可以點選底部客服諮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鋪起名,還有寶寶起名,我們會根據寶寶出生年月日和時間,為寶寶起一個帶著好運的好名字!

有誰知道有個姓胡的詩人寫大紅袍的詩叫什麼名字

姓胡的詩人寫大紅袍的詩叫《夜宿天心》,作者是明代詩人胡瀅。

《夜宿天心》

明·胡瀅

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

幽徑石寒竹影下,紅袍味裡夜可無?

釋義:

這是一首描寫武夷大紅袍原產地的茶詩妙句,詩詞的大致意思是:雲霧飄散到山中,遮掩住了這座禪院,月光對映在這天心岩上的禪房中。兩旁的竹林對映在這石階鋪成的幽靜小路上,難不成在深夜裡就聞不到大紅袍的悠長香味了。

擴充套件資料

茶詩《夜宿天心》賞析

這是我國最早讚美大紅袍的茶詩。雖在五代、宋、元都有關於武夷巖茶的記載,但並沒有如此針對的描寫大紅袍的詩句,這首詩是當之無愧的大紅袍第一茶詩。

詩中“天心”指天心岩,是武夷山的核心產茶區之一。天心岩在武夷山東北部,據說這裡是全武夷山的中心,就如同天之樞極,故得名“天心”。珍貴的大紅袍母樹便生長於武夷山天心岩的九龍窠峭壁之上。

禪茶一味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擴充套件資料:

禪茶一味:茶禪中的意境。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自神農嘗百草開始就廣為中國人知曉,佛教東傳後,修行的僧人更發現茶可提神,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合。

唐、宋以後飲茶的習慣在各個大、小寺廟裡風行,古載唐宋的寺院裡設有“茶堂”或“茶寮”,僧人們在此討論佛理、禪道及飲茶,並在茶堂外懸掛“茶鼓”,擊鼓以招僧眾飲茶論佛理。

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其實迴歸原本,生活是種感覺,泡茶、品茶也是種感覺,所以泡茶並無坊間幾分鐘、水溫幾度的制式條規,而是講求心要沉澱、專注於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壺、倒水動作輕柔,如對萬物的掌握。

品茶者採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細細品,呈現一種文雅、放鬆的“茶禪”意境。

茶禪的意境可說是貼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結構,發現“人”在草木之間,才能平衡發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輕鬆、享受的環境下,說話就會輕柔、柔順,待人處事也就進退得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禪茶一味

有關禪茶的成語

對花啜茶 [ì huā chuò chá]

賞花時沒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

茶至無味仍餘香,人若無妄心自清。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實簡約,雅緻純清。遊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欄,自若自清。禪在茶的餘味裡得道,茶在禪意裡衍生。禪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有沒有即短又精美的散文,能表達出意境的。

我不知道哪些是教材上所沒有的,只好找了一些我的圈子中的文章以及我的空間裡的文章。實在是字數所限,不能再打字了。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到我空間裡找,圈子裡也可以。

1 因為太陽照在那兒 作者:普美(wsh6101) 來源:散文網

有一個故事觸動我的靈魂已經很多年了: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後,太陽如火炙烤大地。一位老太太吃力地翻晒著大片的蘑菇,汗水沿著鬢髮不間斷地滴下。有過路人同情地問;“老人家年齡這麼大了,為什麼在正中午做這艱苦的工作?”老人淡淡地笑了笑:“因為太陽照在那兒。”

“因為太陽照在那兒”。淡淡的一句話,卻如驚雷般劃過。

朝升夕落,太陽默默地把溫暖和光明灑遍大地。我困惑,是什麼力量推動他穿越億萬年的歲月而無絲毫退縮和怨恨?婉轉百啼,青鳥執著地把和歌聲獻給春天。我感動,是什麼力量激勵她唱響生命的禮讚而不悔鮮血染紅白羽?

浩浩湯湯,天地萬物運化不息,各自秉承一份生命的職責,默默奮鬥,無怨無悔。茫茫的宇宙,人於其間恰如微塵一粒,卻因為生命的賦予,擁有了生存發展的權利而不容輕慢侮辱,擁有了生存發展的意義而不可摧殘磨滅。

歷史的長河,浪潮湧動,坎坎坷坷,險阻重重。一部《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審其時也,太史公蒐羅百代,踏尋萬里,身受腐刑,歷人生奇恥大辱而成絕世奇書。猶如“高速旋轉的陀螺,混忘世界”,居里夫人幾十年的青春折耗於黑暗狹小的實驗室,那一克比黃金還要貴重百倍的鐳來自於幾噸重的瀝青提煉。

有誰的生命風帆永遠順暢,哪一個的人生道路坦蕩如砥?“因為太陽照在那兒”,這難道能成為退縮不前的理由,怠惰放縱的藉口?

一切的風浪波折因為生命的自我覺醒而平息。正是因為內在的覺醒,生命的歷程才無怨無悔,沉默也如驚雷。

2遊思飛絮 -作者:普美(wsh6101) 來源:散文網

如果有來世,茫茫的人海中相會,還能夠相識嗎?是否能穿越死亡的黑色障壁,記起今世的陽光,今生的綠柳,記起陽光下柳絲飄動飛逸的縷縷思念?

相信前生嗎?是否曾經有過生命的預約,才在今世裡苦苦執著這份永不褪色的情感,可曾尋訪到那段渺遠悠長的共同記憶?

當時間的飛鳥盈盈地穿凌幾十年的青冥,當霜雪斑斑無聲地欺上伊人的頭顱,當生命沐浴徜徉在金色的夕陽中,回首漫漫的風雨歷程,是會因為無怨無悔地走過而感激上蒼呢,還是因為忙忙碌碌地錯過而悵然留恨?是否能夠鼓起勇氣走進那片無盡無際的黑色大幕?

走過舊日校園,迎來的是一片清新爽潔的氣息。幾方齊整的草萍簇擁了一座白色石雕,展示著新主人的昂揚自信。人潮喧譁著奔湧過來了,卻是一片陌生的笑,陌生的吵。昔日的讀書聲已撒散在歲月的風中,那熟悉的身影也模糊在一片沉落許久的日色裡了。一切,一切,那奢侈的煩惱,那純淨的理想。淡淡地,淡淡地如夢幻般模糊又清晰著。在這個夏日的陽光裡,一個傻傻的人,在悵然的追思尋覓一段已流逝多年的經歷。

校南幼兒園緊閉的鐵門,閃過那個夏日的雨後,一個全身飄雪的女孩,安閒的在屋門前讀書,飄略心頭的竟是荷塘裡無聲地綻開了一朵靜雅的白色蓮花。正是灰塵滿面的歸來,攜一卷“靈輝”的詩,卻又無從訴說正是為這女孩的專門遠行。心漸漸的沉下去了,沉沉中似乎明白一道無形的障壁,永遠的隔離在這咫尺間,這卷詩也許永遠不能遞送過去了。

是執著無盡地高飛,卻又不停息地墜落,墜落。底下是湍急飛流地綠水,渾濁深邃,泛著詭異的暗光。滿空裡是夜鳥梟梟地叫,直刺入心底深處。嘈嘈雜雜中醒來,依然是無盡的影象在星星地閃爍,沙沙地是秋風是夜雨?呢喃中直是一片無盡的冷,象一柄刀在嘶嘶地切割著掙扎的靈魂。還有的,那是一片溫暖,淡淡地模糊在心底。是一彎金色的微笑,無聲的承諾,飄渺在心頭,卻是挽不住,挽不住。

風在陽光中緩緩地流淌,歌唱。那歌聲有十年了吧,淡淡地漸是一片純淨,一片溫暖。挽不住的流光,慢慢積澱,再刨出來,已然一杯醇酒,揮一揮手,祭灑在歲月的長河中。

-

3】《詩意的棲居》 作者: 輕柔的霞 《普美圈*文苑華章》

“人,應該詩意的棲居。”

心中缺少暖意時,我們需要:“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生活悲苦沉重時,我們需要:“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精神輕鬆閒逸時,我們需要:“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我們有湧動的情感,我們有浪漫的情懷,我們有美麗的憧憬,那麼——我們就需要詩歌。

需要李白的壯懷豪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也需要顧城的童真亮麗“我希望/每一個時刻/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需要舒婷的熱烈坦誠:“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需要席慕容的矜持含蓄:“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需要詩歌,就需要詩歌的沃土,需要詩歌的麥田。

“有這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呢,就站在那懸崖邊上。我的職責是在那兒守望——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詩歌板塊的斑竹,就是這塊麥田的——守望者。

我見青山多嬌媚,青山見我應如是。

做為守望者,我學會了欣賞。

以一種閒逸恬淡的心情,漫步詩歌的麥田,賞麥苗青青,看群鴿飛過,聽風彈雨吟,聞麥花飄香。

觀一花一草,如觀一片心靈一個世界。

我品讀著一音一符,一詩一韻,沉醉藍天白雲、紅花綠草,倚聽斜陽晚風中飄來的平仄叮噹。

欣賞著每一個人,每一道風景,不覺中自己也成了風景。

“慢慢走,欣賞啊!”——朱光潛說

慢慢走,欣賞啊!我學會了珍惜。

珍惜文字,新詩歌賦,楚韻,唐詩宋詞,乃至刀光劍戈的三國,情詩千載的紅樓;

珍惜緣分,旅途上小草小花的凝眸;紅塵中點點滴滴的過往;

珍惜當下,生命裡的歡歌清淚,日月中的綠肥紅瘦。

指尖閃亮,一針一線,我細密的編織閒雅的歲月,串起或淡然、或凝重的時光。

珍惜本真,心有桃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詩言有盡意難盡。

做守望者,我學會了沉默。

在什麼也說不出,什麼也不用說時,一個默默的凝眸,一片輕輕的祝福,一縷會意的微笑,就足以表達你我他心靈的感應。

為那份深深的、釅釅的人情味,內心悄悄瀰漫開感動和開心。

沉默,是陽光的語言。

陽光的語言,讓我學會了包容。

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萬丈紅塵撲面,我選擇了擁抱與品味。

淡看別人的嬉笑怒罵,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坐觀新陽噴薄如霞,靜賞星月熠熠生輝;

泰山的刻石、黃山的怪鬆、華山的冷峻、廬山的俊美,花有花的世界,草有草的世界,從容面對,從中領略人生的曠達和況味,從中汲取感悟與自勵。

我採擷最美的片段,珍藏。

珍藏於筆端,言湧於心,心得於情,情繪於景——

一切的景語,皆源於情語。

微醺的晨光下,我閱讀著輝煌的黎明;淺淺的星河裡,我閱讀著靜夜的恬淡;一杯淡茶,幾點詩花,我閱讀著如霞的童話,如夢的歲月,如鴿的飛翔,如月的情懷,如巖的執著,如陽的熱烈,如秋的——壯麗人生。

壯麗人生,像守望一塊麥田,是一份汲收,一份感覺,一份愉悅,一份灑脫,一份情懷。

累,並快樂著;痛,並甜美著。

我靜靜地、不倦地做著一個忠誠的——守望者。

2007年12月14日

4】《禪茶一味》作者: 輕柔的霞 《普美圈*文苑華章》

週末與朋友相約於中糧廣場的五福茶藝館。這是一所老字號茶館,也是京城首家茶藝館。裝修古樸典雅,環境幽靜別緻。優揚的絲竹聲,聲聲繞耳,絲絲縈迴;縷縷茶香,嫋嫋輕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給人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

與友對坐品茗,忽然頓悟了那句俗語“美酒千杯難成知已,清茶一盞也能醉人”。友是一位職業歌手,音質的天賦自不必講,他演唱的大部分歌曲都是自己作詞作曲。琴棋書畫,談不上精通,卻是樣樣拿得起來。那份才情不多見,那份雅興不多見,身處紅塵、燈紅酒綠之中,那份處世的淡泊與修為亦不多見。淡看名利,靜做自己。若是沉湎於功利,那他如今也會是大紅大紫了。

靜坐藤椅,輕捧雕花瓷杯,淺笑細看如花的葉瓣在清水下展開,水從澄澈到淡綠,青青如一幅水墨畫。人在畫中沉湎、遐思、回憶。誰能想象那綠意下面藏著的美麗和滄桑。一如對面的友人,寧靜而深邃。多少年的奮鬥、漂泊,從維也納到悉尼,又輾轉東京6年,最後寄居京城,但是我從他的臉上讀不到滄桑和疲憊,有的只是那永遠綻開在嘴角的純純的淺笑,讓人信賴,不張揚。乾淨、純粹、透亮,間或一點點尷尬沒任何做作;目光柔和、豁達、朗然,沒有遮攔。像空無一人的曠野般清晰明澈,渾然而就。那笑是天生的笑,天生的能夠承擔一切的笑。友人在為事業奔波的時候,也許連自己的命運都抓不住,但是他依然保持著那份清茶般的心境,寧靜而從容。生活在他面前就像茶,一節茶骨,就是一段記憶,把一生的經歷積蓄,泡上一杯,細細啜飲。

我們端起歲月,在絲竹和梵香的清芬中,靜坐,內視,深省,看茶骨穿透時間,漸漸綠透……

坐在這遠離喧囂和浮躁的環境裡,我被一種巨大的寧靜所包圍,恍然身處“瑤林仙境”,回到曠古未有的空靈之中。心裡的浮躁慢慢沉澱,慢慢變靜;心裡的塵囂慢慢盪滌,慢慢變清。茶水一滴一滴流進身體,那緊閉的心扉,陡然就亮起來。心裡、身體裡,彷彿注滿了一汪清漣之水,輕盈盈的,如綠山泉邊一朵靜靜開著的花兒,盈滿了生命的清涼和愜意。

“一紙書香,滿行茶味”友人喜歌,亦愛詩,更懂喜愛文字的我。叫上一壺碧螺春,自斟自飲間,友人隨口一句“洞庭無處不飛霞,碧螺春香萬里醉”,笑問我知不知道碧螺春雅名的由來,我故意佯作不知,於是友人向我娓娓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傳說。講完了,茶也喝到剛剛好。他淺淺一笑:“碧螺春產自江蘇吳縣,有四絕之美譽——形美、色豔、香濃、味醇。賞茶是欣賞它的第一絕,形美。生產一斤特級碧螺春約需六萬多個嫩芽。你看它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渾身披毫,銀白隱翠,多像傳說中嬌巧可愛的碧螺姑娘。”說著示意我稍等,起身離去。

一會兒,隨他走來了一位面漾微笑,青春靚麗,身材修長,俊眉秀目,著綠色上綴小白花旗袍,很文靜很美麗的服務生。看樣子似乎他們很熟悉。

女服務生衝我親和地一笑,以清水淨手,端正儀容,平靜而愉悅,伴著絲竹聲聲,進入茶境……

服務生神態恬靜,纖纖玉手,輕輕持杯,展示茶具,並用茶壺裡的熱水採用迴旋斟水方式,浸潤茶杯,目的是提高茶杯的溫度,使茶最大限度的揮發香氣。這是茶藝表演的開始叫“沐浴甌杯”;接著叫“飛澈甘霖”。就是用左手托住杯底,右手拿杯,從左到右由杯底至杯口逐漸迴旋一週,然後將杯中的水倒出,經過熱水浸潤後的茶杯猶如珍寶一般光彩奪目,使客人能更好地欣賞到碧螺春的湯色和外形;然後是“雨漲秋池”。取自唐代李商隱的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意境。即向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滿;最後採用上投法,用茶匙把茶荷中的碧螺春依次撥到已衝了水的玻璃杯中去,叫“飛雪飄揚”。渾身披毫,銀白隱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紛紛揚揚飄到玻璃杯中,吸收水分後即向下沉,瞬時間銀光爍爍、雪花紛飛,很是美麗。

女服務生那一連串的動作嫻熟、流暢、優雅——是一首詩。

茶藝表演到此結束,我們開始品茶。第一口品飲碧螺春感到色淡香幽,湯味鮮雅;第二口感到茶湯更綠,茶香更濃,滋味更淳;品第三口時,我們所品到的已不在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氣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機,在品人生的百味。

欣賞完優美的茶藝,漂亮的女服務生又向我們講起了茶道。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理。

於是,從靜思、靜慮開始,品茶中的“放”。放下手頭的工作,放鬆緊繃的神經,放開被囚禁的個性。放下一切,讓自己輕鬆起來,那麼在這種心境中看世界,自然天高雲闊,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曾有仁居士詩云: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放下名利、放下牽絆,做一個無牽掛的茶人。靜靜地守著一杯茶,在茶道的禪意中啟悟人生。

其次,品茶中的“無”。“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慧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茶

學也一樣,只有了悟了“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

再者,品茶中的“真”。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製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心靈,放牧天性,迴歸人性的本真;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所以茶以自然、樸實為味美。倡導人的行為應如茶,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不矯情、不造作。人的精神應該遵循自然,返樸歸真,讓性情得到完全解放,讓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悟我”的境界。

做人要懷一顆平常心,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追求本真之道。

另外,茶道中的“真”,還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閒。茶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活,讓自己的身心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更恬靜。

然後,品茶中的“尊”。尊人的思想表現為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茶人們習慣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託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如果僅用杯子喝茶,而杯託、杯蓋都放在茶桌上,這種手法稱為“唯我獨尊”。對茶的認識上,古人認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靈芽。對於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勞最大。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一種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最後,我靜靜地自品,自我體悟、感懷。我喜歡靜,喜歡那種飄逸、無物、自由的意蘊;喜歡在嫋嫋的茶香中體悟那份寧靜的氛圍和空靈。當茶的清香慢慢地浸潤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時,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思緒便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這種意韻恰到好處地契合了我對詩歌的某種情結以及對瑜伽的那份喜愛,她們有著相通、相溶的內在神韻。於是不自覺再次提到品茶中的——靜。

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祕?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提升修養,鍛鍊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禪味。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也寫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所謂“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有很多,如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採茶相遇》,寫的是境之靜。詩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而宋代杜小山的《寒夜》,寫的是夜之靜。詩云: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茶道中,靜與美相得益彰。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寵辱不驚。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寫詩歌、做文章、揮毫潑墨,一樣都需要靜。

以禪喻茶,以茶入禪。茶與禪的確有著一種濃稠得剪不斷化不開的千絲萬縷的情結。其實我們不必拘泥於茶葉、茶具的好壞,不必在意煎茶工夫的優劣,也不必執著於吃茶的禮儀,只需品味那濛濛水霧中柔和清爽的嫋嫋茶香,丟開凡塵的喧囂,暫時忘卻煩惱和紛爭,體會那一份靜謐,那一份淡遠,那一份幽雅的詩情。

與友人走出茶屋,天上飄起了細細斜斜的雨絲,街上也飄起了一朵朵傘影,如一叢叢花海。雨滴打在傘上,濺起層層水花,似鬱金香次第開放。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清煙裡,這一切那麼寫意,雨像世界的幕布,隔開了塵囂,隔開了煩悶,留給人一種祥和安謐。彷彿雨的快樂已經滲透每一個角落,沒有一樣東西不感到滿足。

沒有打傘,我們就那樣在雨中走著,雨絲輕觸肌膚,清涼柔和,臉上麻酥酥的滿是細細地滋潤。友人孩提般展開雙臂,像一隻在湖面滑翔的燕子,我的笑聲像湖面上飛濺的水珠。寬闊筆直的馬路畫卷般無窮無盡地鋪向遠方……

5冬日漫思 作者 普美如來

今日立冬,凜凜的北風一過,天空也跟著一片寒瑟昏暗。冬主收藏,一切浮動的氣息被悄悄地收斂著,心思也慢慢靜下來了,渴望著一片溫暖安逸的空間休憩。

現代的社會是沒有冬天的,嘈嘈雜雜依然是不盡的追求,計劃,事業,奮鬥,成果。。。人於其間,或是不由自主隨波逐流,或是鯤鵬展翼心繫高遠,都在磕磕絆絆不息腳步。春節是一年的開始,但更具社會心理意義的是一年終了的成果檢驗總結。為著這個總結,在這漸漸寒冷起來的冬季,人們還是不能停息休憩,與自然合其德。

冬去春來,四季更交。世間永珍,永遠止息不了的是潺潺而逝的時間。浮浮沉沉,人的心思也隨之變換,無盡的理想,成果,曲折迴環。日子還是悠悠而逝,無聲無息。“大哥大嫂,你們從哪裡來?我們向何處去?辛苦的路上追尋著什麼?”平凡的日子裡,我們的心頭可曾有過如此的困惑?

2500年前的恆河岸菩提樹下,尊貴的釋迦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久久地思索著這個問題。萬眾豔羨的富貴尊榮都拋棄了,因為這一切解決不了他心頭煩惱的糾纏,六年的雪山苦行,消瘦已至人的生理極限。“不證人生至理菩提聖果,誓不離此座。”誓言出而睹明星大徹大悟。心靈如水瑩澈,永珍因果歷歷而明。尊貴的佛陀誕生了,慈悲智慧香飄萬里,一顆明燈開始照耀世間。

塵海漫溯,上下求索。千辛萬苦歷盡,“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還說什麼?“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歸來還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是啊,萬水千山踏遍,才曉得驪宮明珠原在自家心頭,卻已是兩鬢蒼蒼飛霜滿頭,這情景怎禁得涕淚交零?

止息了吧,止息了吧。在這彤雲初布的日子裡,讓永珍歷歷劃過心頭,溫暖的冬夜,朔風尖嘯,瑩瑩的一盞心燈亮起,照耀那隱匿不知何處的陰霾霰雪消融無跡。

6 真實的意義 普美如來

今上午,很好的陽光,他突然微笑:就是有一些事做才行,人閒了就會無事生非。很和藹也安靜的樣子,我知道,他也絕無以勢凌人的意思。畢竟是身份的不同,雖是閒談還是潛著訓導人的思想陰影,我笑笑沒有答話。實際上,在“社會”的中國,還是沒有休閒的文化,休閒被賦予懶惰罪惡的潛在意思。儘管在傳統文化中我們有陶淵明的桃花源,有王摩羯的田園詩,但那不是主流,是“明主不遇人生失意後”的頹唐放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才是千百正統知識分子的理想所在。 影響到現代,休閒還是不能正正大大地展示自己的面目,理直氣壯地爭取自己的地位。

休閒與做事實在不是人生善惡區劃的標準。莫非做事者必然會功德巍巍惠澤四方,休閒者一定是不堪造就罪不容誅?始皇嬴政役使萬夫大興土木,阿房宮,驪山陵,民不堪命;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欲,開運河,徵高麗,民怨沸騰。。。呈現的是統治者無盡的貪慾,賤視他人如糞土。布衣王冕,絕棄功名,簡車深山,清心畫梅;奇女三毛,漫遊世界,無羈博覽,自詡怡性。。。展現的是素顏素心,娛情適性,好一派自在從容。

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心靈,澄澈空明無一絲渣滓。休閒與做事不是鏡花水月,實實在在,明澈本心後一切都是那樣意味充足。所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一點一滴,在在處處,都如是清新藹然。細品一杯清茶,從容自在;綻現一個微笑,氣象萬千。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我最愛的說行天下

禪茶一味的詩意人生

“禪茶一味”這個詞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算陌生,自古以來,禪與茶便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人們在茶語中悟禪道,在禪語中參人生。飲一杯清茶,能讓人心曠神怡,參一天禪,亦能讓人起伏不定的內心安靜下來。所以,茶禪一味,是很多人一生嚮往的境界。

  大詩人蘇東坡雲:“茶筍盡禪味,鬆杉真法音。”說的就是茶中有禪,禪茶一味。茶對禪宗而言,即是養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徑,更是體道法門。

  茶如果只像開水一樣,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樣,僅是提神,斷不能由單純的物質成為 文化 的載體。像修禪那樣去品茶,才知道好茶的精妙。茶道的目的不是為了 飲茶 止渴,也不是為了鑑別茶質。茶能清心去火,禪能靜心明性。茶中有禪,茶禪一心,更能清靜人的靈魂。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體會就是悟,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有它們的共同之處。所謂“體驗也得處,皆是悟”,“必工夫不斷,悟頭始出”。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複雜的程式和儀式去感受。碾茶過程中的輕拉慢推,煮茶時的三沸判定,點茶時id提壺高注,飲茶過程中的觀色品味,都藉助事茶。體悟。佛性,喝進一縷縷大自然精英,換來一道道佛國美景。

禪茶一味,妙蘊人生,淡泊寧靜,虛懷若谷。一壺茶,盛放的是一顆雲水禪心,是一種人生態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靈去悟。“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手執一杯香茗,茶韻生香,融入靈性,一道茶煙,輕輕一嗅,便疏通了靈秀之身心,隱逸而恬淡,清寧而閒適。

  人間心意千萬種,一款心意一款茶。靜品歲月風雨,淡讀時光蒼茫,笑看天際流雲,墨守四季輪迴。生如春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禪茶一味,悟道如水。朝華夕拾,滄海桑田。彈指間,生命這本書已翻閱了大半,雖未腰纏萬貫,甚至清貧,但聊以的是在自己擁有權勢的那些年,沒有迷失自己,沒有折戟官場,沒有做金錢的奴隸,也實在是一件幸事。不是嗎,做一個輕鬆的清貧者不比做一個負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嗎?做一個“無知”的“智者”不比做一個“無智”的“知者”更輕鬆自然嗎?

  “茶為水骨,水為茶神”,自古以來,茶,更是諸多文人墨客的摯愛,茶如人生,有苦有澀,喝茶,喝的是心 情,品的是意境。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喝的是一種豪爽;陸游“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喝的是一種雅緻;文徵明“寒燈新茗月同煎, 淺甌吹雪試新茶”,喝的是一種歡愉;更有“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喝的是一種超然。

  人的靈魂總是被太多的瑣事束縛著,只要靜心坐下,排除雜念,體味如茶道一般的禪道,就能頓悟。在品茶時放下世間的一切紛擾,專心體會清靜超脫。人世間。浮華的也好,功名的利祿也罷,多一份淡泊,就會得一分寧靜,自然就有了超凡脫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

  禪宗的理想境界是將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濃澀人生,清淡日子,流年歲月中,一份寧靜,一份幽然,一份感悟,盡在一盞清茶中。

  “茶禪一味”是法語,坐在屋前陽光下,泡一杯茶,不說話,喝茶讓你靜了心,清了志,明瞭理,讓你的心靈和行動更加和諧與統一。悟禪喝茶的日子,雲淡風輕,心無掛礙。

  禪與茶,是一份寧靜的人生歸屬;茶與禪,是一次精神的人生沉澱。

  禪茶一味,詩意人生,心有花開,歲月靜好。

茶禪的寓意和境界

  “茶禪一味”、“茶禪一體”是中國 傳統 文化 中一個獨特的現象,也是茶文化和禪文化合二為一的集中體現。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禪的寓意和境界,一起來看看。

   茶禪的寓意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 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藥有治病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雲:「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茶文化,這裡是因為 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製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規則、制度、習慣、風俗與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裡,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面,又謂-- 茶道。《周易.繫辭上》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 陸羽的《 茶經》說:「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樸自律;對客,待之以禮」。

   “茶禪一味”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茶禪一味”與日常生活的相融

  日常生活是“茶禪一味”,的基石:“茶禪一味”,是日常生活的昇華這兩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

  ⒈茶葉與農禪

  佛門的茶事活動,與新式的禪林經濟為特定的“農禪並重”密切相關正是農禪,為茶、禪的結合提供了物質基礎。約八世紀中葉,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農禪結合”的習禪生活方式,鼓勵門徒自給自足。其弟子百丈懷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創《百丈清規》,並把世俗的生產方式移入佛門。約九世紀中葉,由於新型的禪林經濟普遍得到發展,寺院栽茶、製茶就在這種自立求生、經濟的背景下大規模興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飲茶之風無疑也刺激了這種生產活動的持續展開。

  其時,著名的佛教寺院普陀寺,即擁有了普陀山的茶地僧侶從事茶樹 種植 並積累了豐富的種茶、採茶製茶 經驗 。據傳,直至康熙、雍正年間普陀佛茶才開始少量供應朝山香客。而九華山佛茶大約也是唐時開始培育出來的。其僧人培植的“金地源茶”在當時就被譽為色味俱佳的名茶。四川蒙山生產的“蒙山茶”,相傳最初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所培育。由於它的極為優異的質地,長期被奉為貢品,又被人們稱為“仙茶”。著名的“烏龍茶”,亦即“武火巖茶”的前身,也是福建武火山當地的僧人所培育種植。據考,此茶在宋元后亦以武夷寺內僧人制作為最佳。清郭柏蒼所著《閩產異錄》載:“武夷寺僧多普江人,以茶坪為生。每寺請泉州人為茶師。 清明 之後 穀雨 前,江右採茶者萬餘人”。由於僧人技藝高超,又把不同時節採摘的茶葉,用不同的工藝分別製成“壽星眉”、“少蓮子心”和“風味龍鬚”三種名茶,使其享有盛譽,經久不衰。浙江的徑山茶,名聲極高。徑山為著名茶區,宋政和七年,徽宗賜徑山寺名為“徑山能仁禪寺”被唐太宗賜名“國一禪師”的僧人法欽,就在寺院親植茶樹,茶林遍野而茶風亦極盛。此外,還有唐代荊州玉泉寺附近山洞水邊羅生一種野茶,經玉泉寺真公和尚加以曝制,使之“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李白曾對此茶讚不絕口,稱其“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答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並序》)江蘇洞庭山水月院的僧採製的“水月茶”是現在皖南“屯綠茶”的前身。在明降慶年間,僧大方製茶技法精妙,因而名揚四海,人稱“大方茶”此茶流傳至今,改名為“碧螺春茶”。還有浙江雲和縣惠明寺僧人種制的“惠明茶”,雲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亦是當地著名的佛茶。而“羅漢供茶”原由浙江天台山佛寺所供;“香林茶”則初為杭州法鏡寺所供;“雲霧茶”最早也是江西廬山、雲居山及安徽黃山的寺院僧眾培育或加下製作出來的聞名遐邇的好茶。

  總之,在由江西創闢“農禪並重”的風尚佛教僧眾的種植茶樹與茶葉製作加工活動積累了許多經驗;長期的精心勞作,畢竟成就了茶業界繁榮,製成了諸多獨具特色的名貴茶葉。正因為如此,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唐宋時的禪寺,多建造在高山峻嶺之中,僧人禪師往往時節一到便製茶。茶成了文人進入佛寺進行各類活動的最好中介,而僧人也是以茶來敬客,這成為唐宋時一派獨特的文化氣象。

  ⒉飲茶與坐禪

  佛教僧眾坐禪飲茶的文字可追溯到晉代。《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在後趙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鎮守藥”外,“時復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唐代陸羽曾在寺院學習烹茶術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經》記載的“煎茶法”即源於叢林(佛教僧眾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亦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終使僧人飲茶成風,有的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飯後三碗茶”成為禪寺“和尚家風” 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中唐後,南方許多寺廟都種茶,出現了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就記載了山僧種茶、採茶、炒制及沏飲香茶的情景。飲茶為禪寺制度之一,寺中設有“茶堂”有“茶頭”,專管茶水,按時擊“茶鼓”召集僧眾飲茶。

  ⒊茶事活動與禪宗儀禮

  茶在禪門中的發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莊重嚴肅茶禮儀式,最後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層的原因當然在於觀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質與禪悟本身融為一體。正因為茶與禪能融為一體,所以茶助禪,禪助茶,“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決非僅由其藥用性質的特殊方面所決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觀念上把茶吸納進其“自然之道”的理論系統中一樣,禪門亦將茶的自然性質,作為其追求真心(本心)說的一個自然媒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事實中,這都是一個絕佳的無與倫比的自然媒介。它的無可替代性正是禪宗能將其真正作為一種文化而大大興盛起來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與禪的碰撞點,最旱發生於藥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開始便與禪門最基本的工夫---禪定結合在一塊。而禪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連最富神祕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場合也無法離開茶。

  實際上,佛教禪宗不僅對中國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的製作技術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由於禪茶精神對整個中國茶文化的滲透與普及,人人提高了茶文化的美學境界,這種境界首先體現在佛教茶文化的每一環節內。由此茶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品味也大大提高,可見禪宗的功勞之大。

  的確,禪僧高士能悟得禪理、茶性之間箇中之味,與其本身的修養及其美學境界有關。他們注重精神追求,淡泊物質享受和功利名份。這是他們得以保持那份清純心境,以隨時進入藝術境界的前提。因而,“碾茶過程中的輕拉慢推,煮茶時的三沸判定,點茶時的提壺高注,飲茶過程中的觀色品味,都藉助事茶體悟佛性,喝進大自然的精英,換來腦清意爽生出一縷縷佛國美景。”(樑子《中國唐宋茶道》)這是一種純粹的美的意境。

  佛教對各類“行茶儀式”的美學昇華,一方面是山於茶事活動的普遍展開,場所日益增多,交流傳播日益廣泛,因而要求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又因出現了一些精益求精又熱心茶道的禪僧。此外,茶器的日益精良,也必然地推動著這一美學化的程序。那一套套順應佛教儀軌的茶道形式——寺院茶禮,正是適應禪僧們的集體生活而必然形成的嚴格要求。

  第二重境界:“茶禪一味”與開悟頓悟的相通

  茶如果只像開水一樣,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樣,僅是提神,斷不能由單純的物質成為文化的載體。在禪林公案中,茶與佛教的開悟頓悟相通達,終於發生了根木性的轉變。

  ⒈“吃茶去”中禪意深

  根據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禪一味”作為固定片語的成型有一個發展過程。這一禪林法語與“吃茶去”的佛家機鋒語有著內在的聯絡。“吃茶去”出自唐代名僧從諗,由於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古佛”。趙州主張“任運隨緣,不涉言路。”學人問:“如何是趙州一句?”他說:“老僧半句也無。”關於“吃茶去”這一公案,《五燈會元》卷四有較詳細的記載:

  一人新到趙州禪院,趙州從諗禪師問:“曾到此間麼?”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答曰:“不曾。”師又曰:“吃茶去!”後院主問:“為什麼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喚院主,院主應諾,師仍雲“吃茶去!”

  趙州三稱“吃茶去”,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所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據說,一落入妄想分辨,就與本性不相應了。茶與禪淵源深長,“茶禪一味”的精練概括,濃縮著許多至今也難以闡述得盡善盡美的深刻涵意。佛教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的傳播等方面,其巨大貢獻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個字,並非提示那提神生津、營養豐富的茶是僧侶們的最理想的平和飲料,而是在講述佛教的觀念,暗藏了許多禪機,成為禪林法語“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歷史上許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禪林寺院。這對禪宗,對茶文化,都是無法迴避的重頭戲。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禪宗逐漸形成的茶文化的莊嚴肅穆的茶禮、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審美思想、審美趣味和藝術境界,因而它對茶文化推波助瀾的傳播,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全面興盛及禪悟之法的流行。

  2、飲茶與開悟

  自從諗禪師開啟以茶入悟的法門之後,叢林中多沿用趙州的 方法 打念頭,除妄想。例如,楊歧方會,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敗將不斬,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如,僧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道,不將語默對,來審將甚麼對?”義存答:“吃茶去。”再如僧問保福從展禪師:“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麼生?”從展拈起茶盞。還有,人稱“百丈(道恆)有三訣:吃茶、珍重、歇、”(均載《五燈會元》)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法師祖珍和尚為僧徒開講說:“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雲恁麼說了,你若不會,則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這裡更有什麼用處,各各歸寮吃茶去。”(《石堂揭語》)。清代楊悼《遊牟山資福寺呈霞胤師》詩云:“趙州茶熱人人醉,臥聽空林木葉飛。”至今杭州龍井附近,懸有古楹聯:“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曰歸可緩,試閒吟陌上花來。”總之,飲茶不僅可以止渴解睡,還是引導進入空靈虛境的手段。無怪乎,中教協會趙樸初先生1989年9月9日為《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題詩曰: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也題詩:“趙州法語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誇”。

  在禪宗眼裡,任何事物都與道相通。“一切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永嘉大師禪宗集證道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景德傳燈錄》卷六)這裡,最關鍵的是一個“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為,就會“矇蔽其真識,不可救藥,終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為目的,從而經常會成為悟的束縛。禪宗強調自悟自性,也就是對本性真心的自悟。

  ⒊“茶禪一味”的禪式理解

  顯然,禪師論禪,是要排斥法執、我執,以便自悟本性。執,即束縛。就如“吃茶去”,如拘泥於此三字,死鑽牛角尖有可能成為人們理解上即“悟道”的束縛。因此禪宗是要人們做到“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也就是說要達到“內外不住,來去自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壇經》)的精神境界。禪茶的深厚基礎,緣真實體驗的深刻性。正是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有了它們的共同之點。所謂“體驗有得處,皆是悟”,“必工夫不斷,悟頭始出”,“古人把此個境界看作平常”,都與茶及茶事活動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茶事及其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極平常而自然的境界,然而真正要有高深的境界又必須是工夫不斷,“悟頭始出。”雖然“凡體驗有得處,皆是悟”,但此體驗本身即得來不易,必工夫不斷,方可有悟。進而言之,悟雖可得,亦隨時可失,所以說“得火不難,得火之後,須承之以艾,繼之以油,然後火可不滅”。這就全然是一個保持境界的事了。禪宗的茶事活動之所以日益講究,甚至將其化為一個藝術境界,奧妙全在於此。

  趙州和尚的“吃茶去”早已從具體實際生活上升到超脫物我的一種“悟”,從而具備了一種嶄新而深刻的文化意義。如果我們僅僅依據茶的醒腦提神的藥用功能,對禪宗的坐禪修持的證道法,倒有解釋的用場,但對慧能以後禪宗那種“見性成佛”,不靠禪定的那種順乎自然的境界,則很難解釋得通。說到底“吃茶去”,是和“德山棒,臨濟喝”一樣的破除執著的特殊方法,是要去除人們的執著,一任自心。

  為了使人“妄心不起”,就執著坐禪,這豈不是將人作為死物一般。須知“道須通流”,心若住而不動就是心被束縛。在禪宗看來,悟道成佛完全不須故意做作,要在極為平常的生活中自然見道。長慶慧禪師,二十餘年坐破七個,仍未見性,直到一天偶一卷簾,才忽然大悟,即作頌口:“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人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頭打。”一旦豁然貫通靠的卻是解去坐禪的束縛。因而真正深通禪機者,往往一切聽之自然,自在無礙。“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慧能所以強調“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外再無什麼“道心”。就這點而言禪宗的確表現了“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的世俗精神。而茶正好應合了這種世俗精神,體現了這種世俗精神,它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毫無神祕之處,卻又是世俗生活中不可少之物。有了它,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茶之為物,在禪宗看來,真可悟道見性,因它是物又超越物,如“吃茶去”,就是悟道方式的機鋒;又因它有法而又超越法,自在無礙,不須強索。正如臨濟義玄所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語錄》卷十一)這正是禪宗的精神所在;這種精神無不體現在禪宗的茶文化中。

  江西的黃龍慧南禪師,即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宗的開山祖師,他就曾以“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了?”“我手何似佛手了?”“我腳何似驢腳了?”這三個牛頭不對馬嘴的提問,標榜為“黃龍三關”,而且“三十餘年,示此三問”,藉以“接引”僧眾。這位黃龍宗的開山祖師,在鄭重地 總結 “三關”的“自頌詩”中,特別地突出了“趙州茶”。據 ((五燈會元》載:“師自頌曰:‘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吃趙州茶。’”其實自趙州從諗禪師發明“吃茶法”這一偈語後,“趙州茶”也成為禪門徑直使用的 典故 。從諗是南泉願禪師的弟子,江西馬祖道一禪師的徒孫,當時即名揚天下,人稱“趙州眼光,爆破四天下”(《五燈會元·浮杯和尚條》)其時,“趙州茶”與“吃茶去”早已成為人們熱知的“趙州關”。黃龍慧南禪師的“三關”當不會與“趙州關無關吧。前者與後者都是以茶連線的。其實從諗禪師曾留下許多著名禪案。如“大道透長安”、“無”、“庭前柏樹子”等等。然至今仍傳頌入口的不就是“吃茶去”嗎。可見它是滲透了“茶禪一味”的文化意義,才穿透歷史時空而被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所接受的。

  第三重境界:“茶禪一味”與平常心的相和

  開悟頓悟自然是高境界,而具備平常心是更高的境界。平常心的養成是和茶禪一味相和諧的、相協調的。而平常心的倡導,又是和江西密不可分的。

  禪宗的“一華(花)五葉”,孕育開放於唐宋時代,而它生根建基的上壤乃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江西大地。“五葉”之中的曹洞、溈仰、臨濟三宗以及臨濟分權而出的楊岐、黃龍二派,皆直接誕生於江西曹洞之名得自宜豐的洞山和宜宣的曹山,溈仰之名一半來自宜春的仰山,楊岐之名得自萍鄉的楊岐山,黃龍之名得自修水的黃龍山,而臨濟宗名雖山義亥禪師傳法河北臨濟村所起,但義玄受法參學處正是江西,宜豐的黃果山才是該宗的祖籍祖庭。“五葉”中的另兩枝雲門宗、法眼宗,分別由文偃禪師創建於廣東雲門山、文益禪師創建於南京清涼山,他們都是青原一系的法嗣,二宗的主要活動雖然當時不在江西,卻與江西的關係甚為密切。雲門宗主文偃創宗前遍參江西名山尊宿,在廬山、水修等地建寺修學,其宗門子嗣在江西活動的大有人在,像洞山的曉聰、契嵩,雲居山的佛印,廬山的懷璉,都是名震人主的雲門龍象。法眼宗主文益開悟於漳州羅漢院,得桂琛禪師法緒,然後受江西撫州牧的延請,住持撫州曹山崇壽院,開堂授徒。他在撫州傳法,“四遠之僧求益者,不減千計”。其門下諸如德韶、道欽、慧明等一批優秀徒眾,皆學禪得法於崇壽院。文益晚年始受唐國主之邀,住金陵弘法,而其宗風禪法早在江西撫州就已經定型。雲門、法眼二宗若要溯源其出,江西吉安的青原山,乃其尋根祭祖的聖庭。因此,也不妨這樣說:江西是禪宗五宗七派的共同發源地。

  談到江西禪宗,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著名的禪師馬祖道一。在中國禪宗發展史上,馬祖道一確實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胡適先生在《論禪宗史的綱領》中對此曾有過這樣一段評論:“達摩一宗亦是一種過渡時期的禪。此項半中半印禪,盛行於陳隋之間,隋時尤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說是中國禪。中國禪之中,道家自然主義成分最多,道一門下不久成為正統。‘中國禪’至此始完全成立。”印順禪師所著的《中國禪宗史》也持類似觀點,認為馬祖道一的洪州禪出現之後,才標誌著禪學中國化的真正完成。作為繼慧能之後出現的偉大禪師之一,馬祖道一在禪學領域的影響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在於他提出了“平常心是道”這樣一種充滿中國特色的佛性理論。

  馬祖道一此說一出,幾乎成為後世洪州禪學的不二法門。特別是到了臨濟義玄手中更是將“平常心是道”的 口號 表述為“立處皆真”。義玄認為“佛教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 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你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古尊宿語錄》卷四)。主張人與道之間沒有間隔,自然相契,,並有偈雲:“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臨濟語錄》)至此不難看出,“平常心是道”的佛性論,實際上已經把慧能開闢的南宗禪所獨有的那種自在無礙、隨心所欲的活潑宗風發展到了極致。

  慧能開闢的南宗禪向來提倡“直指人心,頓悟成佛”,而“直指”與“頓悟”的前提則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要截斷思維意識的邏輯執行線路。用宋代楊岐派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話來說,就叫做“截斷眾流”。圓悟克勤在《碧巖錄》中總結當時風行的石門禪的禪風的特點時說道:

  雲門尋常一句中,須具三句,謂之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流句,截斷眾流句。放去收來,自然奇特,如斬釘截鐵,教人度不得。

  所謂“教人度不得”,也就是要截斷人們思維意識的邏輯執行線路,使人們通常的思維活動在其中寸步難行。

  禪宗是中國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國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種佛學流派更多地從老莊思想及魏晉玄學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盡意”、“少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華,形成了以直覺觀、沉思默想為特徵的參禪方式,以活參、頓悟為特徵的領悟方式;以自然、凝鍊、含蓄為特徵的表達方式改變了過去佛教灌輸與說教的習慣,突出了自悟的知覺觀照方式。禪宗常講“平常心”,何謂“平常心”呢?即“遇茶吃茶,遇飯吃飯”(《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這是參禪的第一步。禪宗又講“自悟”,何謂“自悟”?即不假外力,不落理路,全憑自家,若是忽地心花開發,便打通一片新天地。“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淨心境,唯是有清淨心境,方可自悟禪機。”(葛兆光《佛影道蹤》)既不要開悟也不要頓悟,而是能夠自悟,平常心怎麼不是一種更高超的體道呢?因此,清代湛愚老人《心燈錄》稱讚:“趙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黃龍慧南禪師也有偈雲:“相逢相問知來歷,不揀親疏便與茶。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準辨滿甌花。”

關於茶禪一味詩句

1.關於茶禪的詩句

1、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copy客醉流霞。

錢起·唐《與趙莒茶宴》 譯文:翠竹下之下舉行茶宴,一道飲紫筍茶,並一致認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還好。俗念雖全消,茶興卻更濃,直到夕陽西下才盡興而散。

2、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李清照·宋《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百 譯文:酒後更喜歡品嚐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餘香。

3、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唐《山泉煎茶有懷》 譯文: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4、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晒穀天晴。張繼·唐《山家》 譯文:全家正忙著趁晴焙茶、晒穀。

屋子裡因為焙茶燒柴充滿煙霧,屋外晒場上的穀子又時時需要翻晒。 5、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辛棄疾·宋《定風波·暮春漫興》 譯文: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裡燒一盤香,喝上度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2.關於禪茶的詩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餘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鬆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3.描寫禪茶的詩詞

禪茶詩

燕拽春光度柳池,

雲邀竹影賦閒詩.

清風有意傳書信,

又恐相思嫋娜遲.

禪茶詩:

獨守空庵醉品禪茶

千年的寂寞風乾成一陀古茶

誰能分辨哪是芽哪是花

或許心有靈犀的您

能參透他

可是心有靈犀的您在哪

千年的寂寞風乾成一陀古茶

泡開她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許萬種柔情能泡開她

這萬種柔情出自誰家

不泡也罷不泡也罷

泡得開唐詩宋詞

泡不開秦磚漢瓦

泡得開晨鐘瞢鼓

泡不開驛路風沙

心有靈犀的您在哪

這萬種柔情出自誰家

不泡也罷不泡也罷

獨在天涯醉品禪茶

禪茶一味

1

乞火燒蘭葸,臨流煮梅香。

好茶烹一盞,先供我佛嘗。

2

香溪醍醐嫩,蓮峰蘊真香。

一入靈山路,便覺眼生光。

3

初嘗冷香烈,再啜火生涼。

飄若對傾城,醉比沐天香。

4

雪霽春泉碧,雨潤百草芳。

月下煮松風,甘露其君嘗。

清煙久消歇,紫雲時飛揚。

至今潭中水,猶作笑語香。

5

名山蘊紫氣,瑤草凝清輝。

寒泉不混世,積雪入精微。

采采需及時,莫待嫩綠肥。

4.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茶禪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

“茶禪一味”的相關傳說:

相傳,當年禪宗初祖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已歷九年仍未破壁。有一天,達摩祖師竟然沉沉睡去了。他醒來後,十分悔恨,割下自己的眼瞼扔在地上。

沒想到,扔在地上的眼瞼竟然長成了一株茶樹。達摩祖師摘取茶葉之後,以熱水衝飲,從而消除了睡意,面壁十年後,終成正果,創立禪宗。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茶禪一味

5.茶禪一味的下一句是什麼

茶禪一味是一個佛學概念,沒有下一句。

1、茶禪一味:

“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之說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盤境界。

2、出處: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

擴充套件資料:

茶禪一味典故--吃茶去:

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在這個禪院(當時叫觀音院)主持40年,有著“吃茶去”、“庭前柏樹子”等幾樁有名的禪門公案。最有名的就是“吃茶去”公案。

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也從而奠定了趙州柏林禪寺是“禪茶一味”的故鄉的基礎。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茶禪一味

搜狗百科--吃茶去

標籤: 禪茶 意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ywke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