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茶的傳播

茶的傳播

茶的傳播

茶是一種天然草藥,起源於中國,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西漢。茶的傳播可以追溯到14世紀,當時茶葉開始被用作交易貨幣,並經過海洋貿易傳播到其他國家

茶文化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道、茶藝和茶文化也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並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文化。茶葉的出口貿易使得茶文化傳播到英國、法國、荷蘭等地,併成為歐洲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了。茶的傳播使得茶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化,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同時,茶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國茶葉對外傳播的四種方式和兩條線路

來源|伴夏茶網

編輯|極致揚

       茶,以及由此繁衍而生的茶文化,源於中國,傳播於世界。中國茶及茶文化的傳播,經歷了由原產地在向全國範圍擴充套件、逐步向外傳播,並最終走向全世界的過程。那麼中華茶和茶文化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和路線向外傳播的呢?

一、中國茶向國外傳播的四種方式

       中國茶葉向世界的傳播,在當時的情況下,多依託四種方式:

(一)通過來華學佛的僧侶和遣唐使,將茶帶往國外,如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台山將茶籽引種到日本。

(二)通過古商路,以經貿的方式傳到國外,如唐代時,京城長安與回紇進行茶馬交易。

(三)通過派出的使節,將茶作為貴重禮品,饋贈給出使國,如1618年,中國公使向沙皇贈茶。

(四)應邀直接以專家身份去國外發展茶葉生產,如清末時,寧波茶廠廠長劉峻周帶技工去喬治亞種茶。

       依託以上四種主要方式,中華茶文化向外傳播,主要有兩條路線,即陸路傳播路線和海陸傳播路線。

二、茶的陸路傳播

1.向中、西亞的傳播

       中國茶最早是從陸路向與中國接壤的鄰國傳播開始的。早在西漢(前206~公元25年)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至唐代,京城長安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當時的中原一帶,飲茶已是“比屋皆飲”、“投錢可取”。許多阿拉伯商人,在中國購買絲綢、瓷器的同時,也常常帶回茶葉。於是,中國的茶葉從陸路傳播到阿拉伯國家,是飲茶之風向中亞和西亞一帶傳播開來。學者們一般認為,在公元7世紀時,中國茶葉經陸路傳播到中亞、西亞一帶,開始了茶馬互市。

2.向歐洲的傳播

         中國茶傳播到歐洲,除由海陸傳到西歐,同時還有一條經陸路傳播到歐洲的通道。隨著古絲綢之路的逐漸衰落,在中國興起了另一條陸路上國際商路。此路以山西、河北為樞紐,經長城,過蒙古,穿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直達歐洲腹地。而蒙古由於是這條國際商路的出口處,所以飲茶為時較早。據《宋史·張永德傳》載:“永德在太原,嘗令親史販茶規利,闌出徼外羊市。”可見,宋朝時中國已與蒙古用茶換茶,說明當時蒙古已開始飲茶了。

3.向的傳播

        在明代時,對茶葉貿易控制很嚴,據《明史》記載:“太祖時,茶法初行,駙馬歐陽倫以私販論死,而高皇后不能救。”但明朝朝廷仍有與塞外的“茶馬互市”,用茶易馬進行貿易往來。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中國公使攜茶赴,向朝廷饋贈茶葉。由於當時從未有人飲茶,並未引起重視。1638年,斯特可夫(Starkoff)又從蒙古將中國茶帶去。至18世紀初,中國茶葉才開始經蒙古從陸路銷往。當時,茶葉十分昂貴,只有王公貴族、地方官吏才買得起。18世紀50年代開始,飲茶逐漸形成風尚,對茶葉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1833年開始,從中國湖北羊樓洞引進茶籽、茶苗,試種於現今的喬治亞一帶,但都未獲得成功。1889年,以吉霍米羅夫為首的考察團到中國研究茶葉的產製,回國後開闢茶園15公頃,後又擴充套件到ll5公頃,並建成一座小型茶廠。1893年又聘請中國劉峻周等10位茶工去喬治亞進行種茶技術指導,終於獲得成功。從此,才有了茶業。如今,劉峻周的後代仍留在當地。在劉峻周等中國茶工當年工作過的地方,還建立了一座劉峻周紀念館,以緬懷這位中國茶的傳播者。

4.向南亞的傳播

       1780年,南亞的印度開始種茶,一直未獲得成功。為此,1834年成立植茶問題委員會,並派遣委員會祕書哥登(G.J.Gordon)到中國購買茶種,種於印度的大吉嶺;並請雅州(今四川雅安)茶業技工,傳授種茶和製茶技術。經過百餘年的努力,直到19世紀後期,終使茶葉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大吉嶺一帶發展開來。現今南亞的孟加拉國種茶,在印度之後。至於巴基斯坦種茶,是1983年中國派專家指導才獲得成功。該國目前已開闢茶同100餘公頃。

        緬甸、柬埔寨、越南等與中國是近鄰,中華茶文化都是通過陸路傳播這些國家的,這些國家種茶的歷史也都比較早。

三、茶的海路傳播

1.向朝鮮半島的傳播

        中國茶通過海路向外傳播的歷史也很早。4世紀末5世紀初,佛教開始由中國傳入高句麗,飲茶之風亦開始進入朝鮮半島。不過,高句麗種茶,卻始於中國唐代。據《東國通鑑》記載:公元828年,“新羅興德王之時,遣唐大使金氏(即:金大廉),蒙唐文宗賜予茶籽,始種於金羅道智異山”。當時新羅國的教育制度還規定,除“詩、文、書、武”為必修課外,還要學習“茶禮”。12世紀,高麗的鬆應寺、寶林寺等著名寺廟積極提倡飲茶,使飲茶之風很快普及到民間。自此,朝鮮人不但飲茶,而且種茶,只是由於氣候等原因,如今茶園還只有500公頃左右,主要依靠進口。

2.向日本的傳播

        有人認為,中國茶葉進入日本始於漢代。因為漢武帝東征後,日本派遣使臣來中國洛陽,向漢武帝表達敬意;同時,漢武帝也向使臣還以印綬。此後,日本飛鳥時期藥師寺的藥草園中,發現有種茶的痕跡。另外,在彌生後期日本發掘出的文物中,發現了茶籽。由此,人們推測:早在漢代時,中國的茶文化已通過海路,傳播到日本。但有確切史料的年代是在唐代。唐永貞元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和弟子義真來中國天台山國清寺學佛,回國時,帶去茶籽,種於日本近江的臺麓山,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如今,遺址尚存,並立碑為記。

        次年,日本高僧空海又來華學佛,回國時也帶去茶種,種於日本京都高山寺等地。此後,日本嵯峨天皇於弘仁六年(公元815年)四月巡幸近江,經過梵釋寺時,該寺大僧都、遣唐使永忠親手煮茶進獻,天皇賜予御冠。天皇巡幸後,下令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貢品,日本的茶葉生產才開始發展開來。

3.向歐洲的傳播

        清代趙翼《簷曝雜記》載:“自前明設茶馬御史(注:永樂十三年,即公元1415年),大西洋距中國十萬裡,其番船來,所需中國物,亦惟茶是急,滿船載歸,則其用且極西海以外。”可知中國茶在15世紀初,已有較多的輸往海外各國。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從中國販運茶葉至歐洲各國。隨著歐洲飲茶風尚的盛行,普魯士國王於1757年,在波茨坦市北郊的無憂宮園林內,特地修築了一座具有中國風格的茶亭,稱中國茶館,後被毀。1993年,德國為保護歷史文物,投資200萬馬克,修復“中國茶館”。

        嘉慶十七年(1812年)至道光五年(1825年)期間,葡萄牙人先後從澳門招募幾批中國種茶技工到巴西種茶。巴西為表彰這些中國種茶技工為發展巴西茶葉生產作出的貢獻,在里約熱內盧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建立中國式亭子,以作紀念。

         由此可見,世界各國的茶種,以及飲茶的文化習俗,都是直接或是間接地出自中國,這也印證了各國“茶”字的讀音多源自中國的現象。我們不但可以說“天下‘茶’字同一宗”,也可以說“天下茶葉同一宗”。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茶樹是什麼時候從哪裡發源來的

➤茶樹是什麼?茶樹的一生究竟如何?

➤茶葉到茶杯的距離

關於茶文化的傳播方法是什麼

茶 文化 的傳播可以促進茶葉市場的拓展。反過來說,茶葉市場的拓展也能使茶文化在更廣的範圍內得到傳播。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傳播 方法 ,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傳播方法1

1,加強旅遊茶園觀光建設。旅遊茶園是一種供旅遊者參觀瀏覽、休閒度假的茶園。茶園應該做到有景可觀,有茶可飲,有茶可購,以生態學、經濟學為指導,實現茶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對茶葉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

2 ,全力打造茶文化紀念品,吸引遊客。相比一般的紀念品,要更能突顯出其使用價值、 收藏 價值及其欣賞價值。要讓遊客深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

3,興辦茶文化休閒村。茶文化村可以選擇在清淨、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室、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茶具專賣店等,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

4,加大青少年茶葉知識 教育 。建立茶葉科教基地讓中國小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茶葉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等。

5,公共關係活動。公共關係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是“傳播溝通,宜傳造勢,塑造形象,創造無形資產”。巧妙的將其特有的職能運用在茶葉策劃上。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2

第一,要加強對茶文化網站的開拓和管理,實現不同人群的互動交流。為此,要建立專業的茶文化資訊資源中心,蒐集、加工、處理、管理各種茶文化資訊資源,將原始資料錄入資料庫,建立資訊服務系統,向公眾提供免費或有償的資訊檢索服務、電子文獻傳遞和查詢相關資訊等服務。

第二,加強茶文化的學術交流。利用現有的一些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協會作為平臺,在網上釋出茶文化學術研討的通知、新聞或徵稿啟示,並開設網上論壇,網上講壇,擴大學術宣傳的範圍,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對中國茶文化的認識和交流,同時普及茶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三,可以通過與其他大型的入口網站合作,以服務外包的方式,下大力氣培養一支強有力的網上傳播隊伍,製作設計、文字、圖片、內容俱佳,可讀性強,時效性強的宣傳材料,並針對不同受眾的特點,採用聲音、影象、漫畫、卡通、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細緻地開展茶文化的傳播活動。

第四,加強與我國茶葉主產地的茶商合作,依託當地的中國名茶的品牌優勢、自然景區的生態資源優勢和旅遊要素優勢,通過網路宣傳、開發品茗休閒活動,比如茶園探幽、峽谷探險、品茗文化休閒之旅等,這些活動還可以通過網路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擴大影響。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3

中華茶文化的傳播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它隨著茶飲的普及擴充套件,不斷地浸潤著人們美好的心靈。隨著歷史的腳步,中華茶文化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不斷傳播於中華大地各族人民,並披澤海外,聞名於世。

1、茶馬古道與茶文化傳播

在茶葉歷史上,茶葉文化有內地向邊疆民族的傳播,主要是由於兩個特定的茶政內容二發生的,這就是“槯茶”和“茶馬互市”(也稱茶馬交易)。

“槯茶”的意思,就是茶葉專賣,這是一項對茶葉買賣的專控制度。“槯茶”,最早起於唐代。到了宋初,由於國用欠豐,極需增加茶稅收入,其次,也為革除唐朝以來茶葉自由經營收取稅制的積弊,便開始逐步推出了槯茶制度和邊茶的茶馬互市兩項重要的國策。

? 茶馬交易

茶馬交易,最初見於唐代。但未成定製。就是在宋朝初年,內地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主要還是用銅錢。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因此,宋朝從和貨幣尊嚴考慮,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藥材等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槯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職官志》在茶馬互市的確立之後,宋朝於今晉、陝、甘、川等地廣開馬市大量換取吐蕃、回紇、党項等族的優良馬匹,用以保衛邊疆。到南宋時,茶馬互市的機構,相對固定為四川五場、甘肅三場均用來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馬匹,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馬互市再度恢復,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漸漸廢止。

? 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記載是在唐代。唐代對吐蕃影響漢族政權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視,因為與吐蕃的關係如何,直接影響到絲綢之路的正常貿易,包括長安到的路線,及由四川到雲南直至境外的路線和區域。因為這些路線和區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響之下。唐代的文成公主進藏,就是出於安邊的目的,與此同時,也將當時先進的物質文明帶到了那片蒼古的高原。據《 日記 》記載,文成公主隨帶物品中就有茶葉和茶種,吐蕃的 飲茶 習俗也因此得到推廣和發展。到了中唐的時候,朝廷使節到吐蕃時,看到當地首領家中已有不少諸如壽州、舒州、顧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後,茶馬交易是吐蕃與中原的關係更為密切。

? 茶入回紇

回紇是唐代西北地區的一個遊牧少數民族,唐代時,回紇的商業活動能力很強,長期在長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紇與唐的關係較為平和,唐憲宗把女兒太和公主嫁到回紇,玄宗又封裴羅為懷仁可汗。

《新唐書·陸羽傳》中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回紇將馬匹換來的茶葉等,除了飲用外,還用一部分茶葉與土耳其等阿拉伯國家進行交易,從中獲取可觀的利潤。

? 茶入西夏和遼

西夏王國建立於宋初,成為西北地區一支很強大的勢力。西夏國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發展而成的党項族。宋朝初期,向党項族購買馬匹,是以銅錢支付,而党項族則利用銅錢來鑄造兵器,這對宋朝來講無疑具有潛在的威脅性,因此,在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葉等物品來與之作物物交換。至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不久便發動了對宋戰意。元昊雖向宋稱臣,但宋給夏的歲幣茶葉等,則大大增加,贈茶友原來的數千斤,上漲到數萬斤乃至數十萬斤之多。

北宋時期,在與西夏周旋的同時,宋朝還要應付東北的契丹國的侵犯。916年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後,以武力奪得幽雲十六州,繼而改國號稱遼。遼軍的侵略野心不斷擴大,1044年,突進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組織阻擊,雙方均未取得戰果,對峙不久,雙方議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議和結果是,遼撤兵,宋供歲幣入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此後,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朝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

? 茶入金

1115你那,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改名旻,國號大金。1125年10月,下詔攻宋。1126年金兵至黃河北岸,童年閏十一月,京師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議和條件,宋欽宗入金營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貴妃等赴金營。最後掠徽、欽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結束。

金朝以武力不斷脅迫宋朝的同時,也不斷地從宋人那裡取得飲茶法,而飲茶之風日甚一日。茶飲地位不斷提高,如《松漠記聞》載,女真人婚假時,酒宴之後,“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數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時,漢家飲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響也很深,如党懷英所作的《青玉案》詞中,對茶文化的內蘊有很準確的把握。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4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華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展得過程中,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

? 茶入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據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遍及全朝鮮。後來,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逐漸統一了全國。

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關係也比較密切。特別是新羅,在唐朝有通使往來一百二十次以上,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研究唐代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新羅的使節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後期,將茶籽帶回國內,種於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朝鮮的種茶歷史由此開始。朝鮮《三國本紀》卷十,《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雲:“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於此盛焉”。

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化的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禮。這套茶禮包括:

一、吉禮時敬茶;

二、齒禮時敬茶;

三、賓禮時敬茶;

四、嘉時敬茶。

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高利時代迎接使臣的賓禮儀式共有五種。迎接宋、遼、金、元的使臣,其地點在乾德殿閣裡舉行,國王在東朝南,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或國王在東朝西,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有時,由國王親自敬茶。

高麗時代,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容,與宋代的宮廷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

? 茶入日本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係。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薰陶慼慼相關。

? 茶入日本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係。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薰陶慼慼相關。

都永忠在興仁寶龜八年(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隨著唐使到了中國,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後與最澄等一起回國。都永忠平生好茶,當弘仁元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賀的韓琦,經過梵釋寺時,作為該寺大僧的都永忠,親手煮茶進獻,天皇則賜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每年的貢品。後來,茶葉逐漸成為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寵愛,並逐步向民間普及。

茶文化網路傳播方法5

方法/步驟

11,加強旅遊茶園觀光建設。旅遊茶園是一種供旅遊者參觀瀏覽、休閒度假的茶園。茶園應該做到有景可觀,有茶可飲,有茶可購,以生態學、經濟學為指導,實現茶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對茶葉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

22 ,全力打造茶文化紀念品,吸引遊客。相比一般的紀念品,要更能突顯出其使用價值、收藏價值及其欣賞價值。要讓遊客深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

33,興辦茶文化休閒村。茶文化村可以選擇在清淨、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室、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茶具專賣店等,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

44,加大青少年茶葉知識教育。建立茶葉科教基地讓中國小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茶葉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等。

55,公共關係活動。公共關係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是“傳播溝通,宜傳造勢,塑造形象,創造無形資產”。巧妙的將其特有的職能運用在茶葉策劃上。

中國茶通過哪些途徑對外傳播

中國茶通過多種途徑對外傳播。首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展覽和博物館中的茶文化展示,為外國人提供了接觸和學習中國茶的機會。其次,中國茶也通過國際貿易途徑傳播。中國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感受到世界茶愛好者的歡迎,通過出口銷售進入國際市場。此外,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也為中國茶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人們可以通過線上商店購買中國茶,同時網際網路平臺上的茶文化分享和教學視訊也幫助外國人瞭解中國茶的製作和品飲方法。通過這些途徑,中國茶成功地在世界茶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

中國茶向外國的傳播

每日一個茶知識。

茶在國外的傳播:

1.茶葉茶文化起源於中國茶文化茶最早向外傳播據史料記載,我國茶葉最早傳入朝鮮半島。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南北朝時期),茶葉隨佛教由中國傳入高麗國(今朝鮮和韓國)。到了唐代,朝鮮半島已開始種茶。《東國通鑑》載有“新羅(國)興德王之時,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賜予茶籽,始種於金羅道之智異山。”公元828年,朝鮮派到中國的使者金大廉由中國攜回茶籽種於智異山下華巖寺周圍。到公元12世紀,高麗國的鬆應寺和寶林寺等寺院大力倡導飲茶,使飲茶風氣普及民間。

2.茶東傳日本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師人華求法;公元805年,他師滿回國時帶去茶樹種子,種植於近江(今日本滋賀縣境內)的比睿山麓。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到南宋時期,日本榮西禪師分別於公元1168年和1187年兩次來我國學習佛經,並在我國學茶,親身體驗宋代的茶藝及飲茶的效用。榮西還用漢字撰寫了兩卷《吃茶養生記》。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人宋求法,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鬥茶等飲茶習俗,帶回中國茶典籍多部及徑山茶宴用的茶臺子及茶道器具多種,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3.茶南傳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從公元7世紀起即與我國有往來。1684年,印度尼西亞開始引人我國茶籽斌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印度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到1826年,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從我國引進茶種,才真正奠定了茶業基礎;1827年由爪哇華僑第一次試製樣茶成功。

4.茶傳入印度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1780年歐洲人開始提倡印度植茶運動,英屬東印度公司幾次運去中國茶籽種植,未獲成功。1834年,印度到我國購買茶籽、茶苗種植於大吉嶺,並請中國種茶製茶專家指導,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在此基礎上,紅碎茶才開始出現,併成為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5.茶傳入俄羅斯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時的中國公使曾攜帶幾箱茶葉饋贈沙皇;1638蒙古的也曾攜帶茶葉返回。此後,飲茶就在流行起來,茶葉也成為中俄貿易中的主要商品之一。1833年,向我國購買茶籽、茶苗,栽植于格魯吉亞的尼基特植物園內,後又擴充套件其他植物園,並依照我國製法製成茶葉1884年索洛左夫從漢口運去茶苗和茶籽,在外高加索巴統附近,開闢茶園,從事茶樹栽培。1893年波波到我國訪問了寧波一個茶廠,購買了大量茶種和茶苗,聘請了10名茶業工人到高加索,並且完全按照我國形式建設一座小型的茶廠,依照我國的製茶法生產茶葉,從此有了茶業。

6.茶傳入斯里蘭卡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4~5世紀就與中國有文化交流。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從我國引茶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和聘請技術人員;1869年,斯里蘭卡的咖啡業遭受蟲災失敗後,決心以茶業來替代,從而茶葉生產迅速發展起來。

茶文化傳播的歷史是什麼

  茶文化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傳播,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傳播的歷史

  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九世紀時,由日本僧人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逐漸在日本普及為大眾化飲料。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階禮品。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於十八世紀開始大規模經銷中國茶,並獲得了鉅額利潤。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紀末,英王專程派特使來中國商討發展貿易時,從中國得到了幾株茶樹苗,隨後即移植在印度,擬發展英國自己的茶葉生產。中國茶樹苗經精心培植,終於長大成林,後來印度產製的茶葉即開始在倫敦市場上銷售。

  十九世紀,中國的茶葉終於走向全世界,成為了世界性飲料。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向馬裡、幾內亞、阿富汗等國派出植茶技術人員,幫助他們將茶樹、茶籽在不利生長的酷熱地區生根落戶。

  目前,我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中國近年來的茶葉年產量達50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當今,茶葉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諸多效用,已被愈來愈多的人們所認識,成為舉世公認的“天然第一保健飲料”、“二十一世紀世界飲料之王”。

  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

  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歷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

  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進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已有飲茶習俗。

茶的起源及傳播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茶的起源及傳播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區域性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範圍相符。明清以後,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2.茶在國外的傳播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製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後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並進而傳到美洲,又由北方傳入波斯、。唐代中葉,中國茶籽被帶到日本種植,茶樹開始向世界傳播。據文獻記載,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台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於日本近江。

  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後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鬥茶等飲茶習俗,並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

  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製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茶的分類

  以顏色(或製作工藝)分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茶類名製作特色代表產品綠茶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龍井茶,碧螺春黃茶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白茶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君山銀針青茶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紅茶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祁門紅茶,荔枝紅茶黑茶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六堡茶,普洱茶花茶以季節分類:一、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製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

  茶諺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話。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儲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一枝娟秀的小花。茶諺不是與茶俱有,而是茶葉生產、飲用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國飲茶和種茶的歷史十分久遠,但是,關於茶諺的記述,直至唐代末年,蘇廣的《十六湯品》才見。在我國整個古代茶書和其他有關文獻中,

  布依族“姑娘茶”

  布依人用的茶葉都是自採自制,他們有時也上山去採和茶葉一樣能泡開水飲用的其他植物,然後和茶葉一起進行加工,再加入一種名叫金銀花的中草藥,製成混合茶葉。這種混合茶葉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還具有清熱提神的作用,泡出來的茶水是很好的飲料。布依人制作的茶葉中,另有一種茶葉很有特色,相當名貴,而且味道別具一格,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製作的茶葉,制好的這種茶葉都不拿出來出售,而只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或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家作為信物送給情人。意思是用純真精緻的名茶來象徵姑娘的貞操和純潔的愛情。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飲茶。茶是他們生活中最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飲料。

  哈尼族土鍋茶

  喝土鍋茶是哈尼族的嗜好,這是一種古老而簡便的飲茶方式。哈尼族土鍋茶,哈尼語“繪蘭老潑”。煮土鍋茶的方法比較簡單,一般凡有客人進門,主婦先用土鍋(或瓦壺)將水澆開,隨即在沸水中加入適量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鐘後,將茶水傾入用竹製的茶盅內,一一敬奉給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歡在勞動之餘,一家人喝茶敘家常,以享天倫之樂。

  傈僳族油鹽茶

  傈僳族大多與漢族、白族、彝族、納西族等交錯雜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是一個質樸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鹽茶是傈僳族廣為流行而又十分古老的飲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鹽茶,製作方法奇特,首先將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熱,然後在罐內放入適量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併發出焦糖香時,再加上少量食油和鹽。稍時,再加水適量,煮沸3分鐘左右,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油鹽茶因在茶湯燒煮過程中,加入了食油和鹽,所以,喝起來“香噴噴,油滋滋,鹹兮兮,既有茶的濃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來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團聚喝茶的一種生活方式。

茶與茶文化向國外傳播過程

【答案】:1.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地區。

2.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

3.公元1610年左右,荷蘭的商船將茶葉由我國帶到歐洲。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併成為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茶葉成了英國上層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階禮品。之後,飲茶之風迅速風靡歐洲。

4.1780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將我國茶籽帶入印度種植並研製開發了茶葉製作技術。至19世紀後葉,“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產茶量最多的國家。

5.從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雖然斯里蘭卡的面積大小僅和我國的臺灣差不多,但由於其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目前是世界上茶葉出口最多的國家。

6.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我國的茶葉種植又相繼直接或間接地傳入、土耳其、肯亞、阿根延、巴基斯坦、阿富汗、玻利維亞、祕魯等國家和地區,遍及全世界各地。目前,我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茶葉的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茶主要是通過哪幾種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

期朝鮮半島、日本僧侶在到中國學佛的同時,傳去了茶葉、茶文化等。根據查詢茶學界專家、學者研究表明得知,中國茶傳播到世界各地,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一是早期朝鮮半島、日本僧侶在到中國學佛的同時,傳去了茶葉、茶文化;二是朝廷、官府作為高階禮品賞賜或饋贈給來訪的外國使節、嘉賓;三是通過貿易,輸往世界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茶文化的傳播方式有哪些

1、加強旅遊茶園觀光建設

旅遊茶園是一種供旅遊者參觀瀏覽、休閒度假的茶園。茶園應該做到有景可觀,有茶可飲,有茶可購,以生態學、經濟學為指導,實現茶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對茶葉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面的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茶葉生產模式。

2、全力打造茶文化紀念品,吸引遊客

相比一般的紀念品,要更能突顯出其使用價值、收藏價值及其欣賞價值。要讓遊客深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

3、興辦茶文化休閒村

茶文化村可以選擇在清淨、優雅的環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內設茶史館、茶樓、品茗室、茶具室、詩書畫欣賞室及各類茶葉、茶具專賣店等,有條件的還可開設茶葉批發集散地。定期開辦茶文化講座和茶文化學術交流,舉辦評茶會、鬥茶會,欣賞我國各個民族以至世界各地的飲茶風俗,使之成為茶的“世界大觀”。

4、加大青少年茶葉知識教育

建立茶葉科教基地讓中國小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茶葉技術,認識我國的茶文化等。

5、公共關係活動

公共關係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是“傳播溝通,宜傳造勢,塑造形象,創造無形資產”。巧妙的將其特有的職能運用在茶葉策劃上。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是怎麼傳播到世界的?

中國的確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是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流向世界的。

中國是茶之故鄉

中國有著悠久的茶葉飲用史和文化史,最早關於茶的歷史要追溯到神農嘗百草,將茶入藥作為藥引。到了周武王伐紂時期,茶葉作為貢品和祭品,再到西漢時期,茶葉則轉換為商品。作為茶之故鄉,中國對於茶葉的種植遍佈幾個省區,包括安徽、廈門、江西等。

絲綢之路讓茶葉傳向歐洲

茶葉在100多年前被一個叫李希霍芬的德國人在經過七次考察之後確定要將其成為貢品帶回歐洲。漢朝時期對歐洲地區開闢了絲綢之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獨有的特產被傳向歐洲,其中就包括茶葉。1606年,荷蘭人第一次將茶葉輸往歐洲,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裡,茶葉開始陸續成為輸往歐洲的重要商品。

中英貿易,讓茶葉成為主要商品

1716年,茶葉成為中英貿易之間的重要商品。英國和中國在廣州商岸,運回了3000擔茶葉,英國也成為中國對外最大的茶葉貿易國。道一期20年之後,歐洲的茶葉消費開始出現迅速的增長,茶葉也成為東方貿易公司最為重要且盈利最大的專案之一。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好的飲料,那就是茶。到18世紀,英國對於茶葉開始徵收奢侈品重稅,將茶葉的價值又向上翻了一倍。

中國是茶葉的種植之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之地。中國對於茶葉的炒制技術是非常保密的,所以引起了西方人極大的好奇,因為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原因,茶葉開始陸續的向西方輸送,讓世界品嚐到了來自中國的神奇飲料。中國的茶文化隨著世界交流的開啟而陸續傳播到西方國家。

標籤: 傳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ywm4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