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端午節的民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民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民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到端午佳節,各種賀節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節味濃郁,熱鬧喜氣。正如歌謠:“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掛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祝福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屈原等歷史人物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祭祀或其它意義,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的物件是老年人。“端午節安康”,在文獻上無任何相關記載,於近年才始流傳。很多古人詩文都講到歡喜快樂過端午,祝“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

事實上,端午節的起源與任何人的投江都沒有關係,端午節是可以慶祝、可以快樂的節日,而真正起源於祭祀的節日同樣也可以慶祝快樂的。中國傳統的民俗大節大多數都與祭祀有關,端午節因賦予有祭祀成分而不能互道"快樂",是對中國文化缺乏認知的說法,它還窄化了端午節的形式和內容。流傳的不能端午節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只是噱頭罷了,並無依據。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

北大教授張頤武曾在微博上闢謠端午不能說快樂的說法,引用的例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張頤武寫道:“有媒體炒作,有位不知其來歷出處的非遺專家楊廣宇,說不能說端午快樂,只能安康,結果成了網路裡流行的帖子“。這位所謂非遺專家之說並無依據。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現已經證實,所謂的“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子虛烏有,查無此人。流傳的端午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是對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缺乏認知而產生的鬧劇。唐代《端午殿宴君臣》詩的序,其中寫到:“嘆節氣之迴圈,美君臣之相樂”,這是表明古人也在道一聲“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說“端午快樂”與“端午安康”都是有理可依。不過,"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老年人的慣用語。而用於節日不分物件不論男女老幼,對普羅大眾均祝安康,顯得不倫不類。總體來說,按傳統的“端午快樂”較為適宜。

標籤: 端午節 民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3ke2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