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1、肉孜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它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第9月是頌降天啟“古蘭經”經文之月,是一年12個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個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房事等。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準。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後,節日的凌晨,人們淋浴盛裝,聚集在禮拜寺舉行規模盛大的禮拜。隨節日禮拜的結束,從高高的喚禮塔上“納各拉”鼓和哨納聲驟然而起,人們走出禮拜大殿自發的踏著歡快的樂曲聲,跳起“薩瑪”舞,彼此握手道賀。一般維吾爾族婦女不參加聚禮。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饊子、民族式點心、糖果、乾果、水果等。人們身著節日新裝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賀。在肉孜節期間民間有各種遊藝活動,“巴扎”即市場非常熱鬧。關於肉孜節的起源,維吾爾民間有這樣一個宗教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次鬧災荒,孩子們由於飢餓啼哭不止。母親們無奈,把拳頭大小的卵石放進鍋裡煮,哄孩子們說:“媽媽給你們做‘兄古提麻克’(一種飯食,用玉米麵做成,形狀像窩窩頭,水煮,吃時帶湯)吃”並不時地用木棍戳一戳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相信還沒有熟,還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一次又一次,孩子們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鬧著非要吃不可。母親們沒辦法,只好揭開鍋蓋還想用木棍戳給孩子們看。不料,木棍竟然戳了進去。母親們很驚奇,仔細一瞧,原來鍋裡煮的卵石都變成了可以用來充飢的“恰瑪古”(即蔓菁)。人們相信這是神靈為了拯救他們而顯示的奇蹟。人們奔走相告,彼此祝賀得救,載歌載舞,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以各種娛樂的方式歡慶,感謝真主的恩典。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以同樣的方式紀念,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2、冒路德節

冒路德節,又叫聖紀節。每年回曆三月二十日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日而舉 行的節日。伊斯蘭教徒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功德,在他誕生的那天舉行集會,以後逐漸演變為伊斯蘭教的節日。這個節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節日當 天,虔誠的穆斯林紛紛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們唸經,讚頌聖祖穆罕默德的功績。還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圍的鄰居請到家裡舉行小形的聚會,並準備油餅,糖果和水果 等食物,正中間放一個盤子,盤子裡放一些灑了香水的棉花,阿訇邊唸經邊對著棉花吹氣,最後參加儀式的每一個人拿起一小團棉花聞一聞,便放進口袋裡。臨走時 還拿上一點糖果,回家後分給家裡人吃。

3、努吾若孜節

努吾若孜節也叫“撒拉哈特曼節”。“努吾若孜”一詞是波斯語藉詞,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陰曆每年3月21日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突厥語系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它從古代流傳至今,它的內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在過節這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每一個村落的所有人集體做“庫節”即“努吾若孜飯”(幾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悅。做“庫節”一般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加大米、小麥等7種穀物在大鍋裡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餘。此外,節日裡,還舉行各種傳統的民間活動,比如,把一個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後,便脫掉棉衣,給他穿上單衣迎接春天的到來,同時還舉行麥西熱甫、賽馬、叼羊、拔河、摔跤、野遊、唱歌、賽歌、猜謎語、盪鞦韆、作遊戲等各種娛樂活動。到了晚上,年青人帶著火把,唱著“努吾藝孜歌”挨家挨戶的祝福,節日一般持續三天,過節後開始春耕播種。至今很多地方的維吾爾族仍在過此節日,尤其最近5、6年以來無論是政府方面還是民間越來越重視這古老的節日,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舉辦規模巨集大的努吾若孜節文藝晚會,使節日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4、巴拉提節

巴拉提節是維吾爾族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民間也叫“油葫蘆節”,多在“肉孜節”前45天舉行。在伊斯蘭教歷8月15日,在巴拉提之夜誦經、禮拜、祈求安拉恩賜、赦免。節日期間不舉行會禮,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徵是通宵唸經,炸油餅,到墓地祭祀祖先。晚上,各家都將油葫蘆拴在一根杆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並點燃後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腳踏碎此油葫蘆,表示消災滅禍。現在大城市裡已見不到過此節日的維吾爾人,在農村可以見到。

5、白雪節

白雪節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情趣的娛樂節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 量,聯名寫封雪禮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臨祝賀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 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 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6、都瓦節

都瓦節,也叫“超度孽鬼節”,一般在各自的家裡請一些宗教人士和親朋友好一起唸經祈禱,最後到墓地為死去的親人禱告。此節日規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過此節日,類似漢族的清明節。

7、古爾邦節

在肉孜節以後的第70天舉行。“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古爾邦節的那天早晨,幾乎每家都要宰羊,因此也叫宰牲節。宰殺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規定的部分送交寺院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招待客人和贈送親友。

8、庫爾邦節

庫爾邦節,在“肉孜節”後七十天舉行。“庫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獻物”或“血祭”,學術 界意譯“宰牲節”。庫爾邦節像肉孜節一樣對維吾爾族來說是一個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節日前人們準備各種年貨的同時預先買好作為“獻牲”的牲畜。家境稍好一 點的家庭都要宰一隻羊(宰牛、宰駝均可),節日當天早晨,人們首先進行沐浴“大淨”,然後潔衣盛裝到較大的清真寺,參加聚禮。節日禮拜結束後,人們直接上 麻扎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並把墳頭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這叫作“換哈達”。人們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宰殺的牲畜肉不能出賣,但可以 給窮苦人“施捨”一部分,剩餘的用來招待客人。節日期間首先要給長輩拜年,然後和親朋好友相互登門賀節拜年,每家餐布單上擺滿各種節日食品,共餐同飲,吹 拉彈唱,大家一起娛樂。這個節日一般要歡度三天。關於庫爾拜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傳說:據說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 安拉(即真主),“啟示”他宰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以試他的虔誠。先知易卜拉欣醒來後將夢境告訴了兒子,伊斯瑪儀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對真主安拉 的忠誠和順從。當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兒子帶至米納小正要舉刀宰殺時,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公羊代替,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曆12月10日,此後, 阿拉伯人為了紀念安拉的顯靈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誠,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每年此日殺牲血祭,相沿成習。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繼承了這一風俗,並將伊斯蘭 教歷(即回曆)的12月10日定為“庫爾邦節”。

9、拜拉特節

又稱“油葫蘆”節, 在封齋前約半個月舉行。節日夜晚,居民多燒油葫蘆,因而形成滿村燈火的節日盛景;宗教人士則通宵唸經。

維吾爾族介紹

維吾爾族總人口為10069346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維吾爾族人口8345622人,佔全國維吾爾族總人口的99.4%。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我國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繩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5419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