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冬至節的來歷及習俗

冬至節的來歷及習俗

冬至節的來歷及習俗

1、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間又把冬至俗稱為“日短”。他們認為,從冬至開始,陽氣四開,又有了“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故冬至有3種意義:一是陽極之至;二是陽氣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謂“冬至”。

2、從冬至這一天起,到驚蟄節後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稱為一個“九”,即:公曆從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數九寒天”,還曾有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永定河兩岸民間的“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俗稱“亞歲”。舊時,每到冬至前幾天,各家各戶要準備好魚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後拜父母尊長。

4、冬至節還要吃餃子,這源於一個故事:醫聖張仲景,原是一名官員,時值寒冬,他告老還鄉。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凍爛了。孫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後,心裡非常難過。冬至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溫熱的藥材,熬煮煉製“祛寒嬌耳湯”。煮好後,分給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藥材搗碎,用麵粉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分給凍傷人每人兩隻。人們食後,頓覺渾身發熱,兩耳起暖。從冬至到大年三十,張仲景用這種方法把人們的耳朵凍傷都治好了。從此,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便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了“餃子”。

5、過了農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約陽曆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開始數九。入九以後,民間流行消寒活動,逢九日飲酒消寒,席間慣擺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6、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7、滿族人則不同,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殺豬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門的.東南角立一高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內裝用碎豬腸,豬腔骨拌的米飯祭祀烏鴉,烏鴉是滿足古老氏族的圖騰(氏族標誌,北方氏族多以飛禽為族標),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俗稱“神餘”。

8、冬至過後,我國各地都相繼進入寒冷的季節。此時正值我國的小寒、大寒節氣。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團”之說。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的記錄中,則往往是小寒卻比大寒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寒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當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寒冬臘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別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歡歡喜喜迎新春。

9、特別是年輕人在寒冷的臘月,有的人穿著則“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種極端的著裝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的空氣層的厚度有關。羽絨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氣孔不直通,兩種保暖效能都很不錯。寒冬臘月外出時,應注意以保暖為主。“寒從腳起”,人們腳的保暖尤為重要。

標籤: 冬至節 來歷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mlng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