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古時候乞巧節是什麼時候

古時候乞巧節是什麼時候

古時候乞巧節是什麼時候

古時候乞巧節是什麼時候 乞巧節是哪一天

古時候乞巧節是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民間稱之謂女節。

七夕節的由來

農曆七月七日古稱“七夕”、“雙七”、“巧日”、“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等,七夕節的形成與織女、牽牛二星的傳說有密切的關係,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織女星指銀河(古稱“天漢”)北濱的三顆星辰(西方謂之天琴座d星)。因其從早到晚七次更動位置,其運動規律酷似織布的杼軸,故名。牽牛星,指與織女隔著銀河遙遙相望的一顆星(西方謂之天鷹座d星)。

人們心中的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所以七月七日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每逢“七夕”,民間的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有人稱為“乞巧節”;又因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者是女性,故又有“女兒節”之稱。這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古時候乞巧習俗

乞巧之風,以宋代為最盛,其原因與宋太宗的提倡有關。清代王士禎《香祖筆記》談到,“宋太平興國中詔以七日為七夕,著之甲令”,可見其鄭重其事。因為注重七夕,皇帝先於初六在外地乞巧,初七回皇宮與家人一起過節。朝廷官員為趕赴宮中的七夕活動,則於初六夜先行過節,六夕遂在民間流傳開來。

宋代大詞人陸游《入蜀記》曾對此事有一段記載:某夜右文林郎監大軍倉王桓來訪,“王言京口人用七月六日為七夕,蓋南唐重七夕,而常以帝子鎮京口,六日輒先乞巧,翌旦,馳人建康宮赴內燕,故至今為俗雲”。陸游則表示“此說恐不然”,“太宗皇帝時,嘗下詔禁以六日為七夕,則是北俗奕如此”。說明六夕在北方也很普遍了。

宋代由於城市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每逢七夕,市面上也出現了“乞巧市”,專門銷售各種乞巧用品。一般人家的門口,還要搭一個“乞巧棚”。《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里巷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爭以侈靡相向。”隨著七夕乞巧活動的發展,娛樂性活動也相伴其中,出現了熱鬧非凡的乞巧廟會。節日中的飲食風俗,也開始發展,並融人乞巧的活動中。

清代,乞巧習俗依然盛行,李於磺的《汁宋竹枝詞》寫道:“貧家兒女也穿針,半臂涼添不制襟。合裡蜘蛛如大米,吐絲可許結同心。”婦女們祈求智巧,預卜自己未來的命運。馬樸臣的《七夕》:“何關人事說年年,此夕銀河分外妍。閒對半灣無主月,痴看一片有情天。別離隔歲仙難免,漂泊經秋客可憐。忙煞鄰家小兒女,唱隅乞巧不成眠。”

牛郎星與織女星

最早在商周時期已經有了牛郎、織女等星辰的記錄。在觀星授象的遠古時代,人們非常注意天上星宿的變化,尤其是以最亮的星為觀測的重點。北斗七星是中國古代定季節的傳統的標誌,所謂十二斗建,即是指此而言。故道教將北斗七星作為特定的夭象來祭祀。古時以鬥並柄初昏時的指向定月序。正月北指,七月南指,按順時針方向,月移一辰。七月時織女星正是最亮的星星,它的旁邊有四顆菱形排列的小星,因為像織布梭子,故有織女星的命名。

《夏小正》“七月”篇有“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的記載。上古人們將織女星作為季節的標誌星,“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在西洋的星座體系中,織女星屬於天琴座,與另外兩顆星構成一個大三角形,織女星是其中最亮的一個主星。

與天琴座相對的是天鷹座,也有三顆,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通常說的牛郎星是指河鼓二。《爾雅》中“河鼓謂之牽牛”,指的就是河鼓二。人們把河鼓一和河鼓三視為牛郎挑的兩個孩子。牛郎星東南方的六顆牛宿星,被認為是牛郎牽的牛。

標籤: 乞巧 節是 古時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vo0n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