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生活小竅門

> 父母怎麼幫助孩童面對負面

父母怎麼幫助孩童面對負面

孩子越長大,越想知道更多。10、11或12歲年齡的孩子開始認識到這個世界比他們原來想像的更為複雜和不安全,負面事件對他們的困擾會很大。如果孩子不主動談論這些事件,家長就不用強迫孩子談論,但若孩子想要繼續討論這個話題,就不應該忽視孩子

在各種傳媒無處不在的時代,一些負面新聞如擊或災難事件的照片或視訊經常反覆出現在網際網路或電視中。雖然心理學家警告這些畫面會困擾孩童,但孩子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很難避免不接觸,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呢?

方法

傾聽孩子心中的恐懼

其中,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寬容心。 建議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寬廣的胸懷,培養孩子擁有豁達大度的美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

沒有辦法阻止孩子得知這類負面新聞,他們早晚會得到訊息,並可能會感到害怕。建議父母和孩子談談這些令他們害怕的事。當然父母必須說真話,不過程度上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瞭解孩子知道了什麼,在擔心什麼。有時候家長認為孩子知道如何去面對,而事實上孩子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辦。 

五年級家長會材料家長怎樣配合學校教育孩子尊敬的家長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感謝你們對學校工作的支援,在百忙之中來參加家長會。期會考試過去了,孩子們的成績大部分的家長已經瞭解了.有的孩子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有的孩子的成績卻不理想或後退。

不要等到睡覺前進行這些交談,這樣可能讓孩子睡不著。

平時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都很擔心自己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那父母應該怎麼避免給孩子樹立壞榜樣,又該怎麼培養孩子健康的情緒呢?前不久,兒童教育科技公司愛貝睿舉辦了一次“聰明養育”峰會,認知與情緒專家、臺灣輔仁大學副教授黃揚名

父母怎麼幫助孩童面對負面

調整與孩子溝通的方式

當我的孩子犯了錯誤,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冷靜下來,去尋找一下錯誤的根源。 為什麼呢?因為只有我們找到了孩子犯錯誤的根源,才會徹底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如果我們找不到孩子錯誤的根源所在,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的話,那麼我們就不

孩子越長大,越想知道更多。10、11或12歲年齡的孩子開始認識到這個世界比他們原來想像的更為複雜和不安全,負面事件對他們的困擾會很大。如果孩子不主動談論這些事件,家長就不用強迫孩子談論,但若孩子想要繼續討論這個話題,就不應該忽視孩子的需求。

與孩子做好約法三章首先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然後再獎懲分明,鼓勵孩子而不是批評孩子為主,一次的失敗並不是永遠的,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

有的孩子可能會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沃爾夫認為,這是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聲,並與他們深入交談的好機會。不用隱瞞事實,也不用哄他們“別緊張,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安全的,但負面或悲慘事件有時的確會發生,藉此機會教導孩子安全的觀念或行為操守。

01 最近看了個新聞,嘆息之餘又有點兒堵心。 據報道,湖北漢陽的陳女士,自去年夏天開始,給兒子龍龍報了包括圍棋、架子鼓、英語、速算在內的多個培訓班。 孩子不負所望,表現得多才多藝。 可是,去年11月,龍龍的速算老師發覺:孩子上課時肚子

父母怎麼幫助孩童面對負面 第2張

觀察孩子有無異樣

時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都很擔心自己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那父母應該怎麼避免給孩子樹立壞榜樣,又該怎麼培養孩子健康的情緒呢? 首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親子互動是很重要的。 那些和家長互動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有45%的人會在孩童時

家長要關注負面新聞可能對孩子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影響,留意孩子食慾、情緒和睡眠的變化。男孩和女孩經常有不同的反應,男孩談論自己的感情可能有困難或者他們不願承認。

1 沒找到劃橫線的句子 2 你那麼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莢中的青豌豆。 保護他,憐惜他愛他,生怕他受傷害的心情。 3 我想這對於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都像走路會摔交一樣應該得到原諒。 4 打和不打都是出自於同一個心情,打是因為希望你變得更好,

現代資訊傳播速度很快,孩子被這些負面訊息淹沒的速度也很快,家長必須留意孩子的反應,儘快幫助孩子解決困擾,避免負面訊息在孩子心中留下太深的陰影。

1、用拼搏的汗水灌注無悔的高三路。考前不怕,考後不悔。 2、你曾擁有陽光燦爛的昨天,你將迎來美麗快樂的明天,勇敢地面對未來的道路吧! 3、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通過檢查孩子的作業來逐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4、父母

父母怎麼幫助孩童面對負面 第3張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父母怎麼培養孩子健康情緒?

時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都很擔心自己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那父母應該怎麼避免給孩子樹立壞榜樣,又該怎麼培養孩子健康的情緒呢?

首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親子互動是很重要的。

那些和家長互動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有45%的人會在孩童時期得精神健康的疾病,有32%的人會在成年期得精神健康的疾病。研究發現,當父母在場的時候,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會比較好,尤其是比較有能力處理負面情緒。

其次,父母在場的情況下,也是有差別的。

有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引導孩子去面對情緒,而不是逃避情緒,就會建立比較安全的依附關係,這時候父母從孩子那裡感受到的負面情緒也會比較少。

所以,除了父母自己本身如何面對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之外,父母如何帶領孩子去面對情緒,對孩子的情緒發展的影響更直接。

過去的研究顯示,中國人在這方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66137面比較弱,中國家長不是去處理孩子的情緒感受,而是去教訓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

比如,當孩子和別人爭吵的時候,華人家長一般都是先教訓孩子,而不是問孩子為什麼想要和別人吵架,也不會想到是不是孩子在處理憤怒情緒上出了問題。

最後,孩子的情緒發展,其實和其他心智功能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比如,孩子要有能力預計事情會怎麼發展,才會在事情發展和自己預期不一樣的時候,表現得很生氣。對多數的孩子來說,生氣大概是在三到六個月發展出來的。

再比如恐懼這個情緒其實和記憶有關,也就是說,要有恐懼的情緒,必須有記憶力,如果記不起來什麼讓你害怕,日後碰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沒辦法害怕。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比較小的孩子都不太認生,一方面因為他們還沒有產生強烈的依附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產生分離的恐懼感受。大多數孩子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才會開始有所謂的分離焦慮。

此外,在大腦中,與情緒最有關係的區域是杏仁核,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杏仁核的反應是比較強烈的。

這是因為小孩子生存能力比較差,所以需要通過強烈的情緒反應,來強化孩子的生存能力。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了,杏仁核的反應會越來越慢,一方面是孩子有經驗了,知道不用有這麼強烈的危機意識了。

還有一個原因和大腦前額葉有關。這個區域是發育比較慢的腦區,和控制情緒有關係。

所以小孩經常會鬧脾氣,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發展比較慢,導致不能很好地調節情緒。

那怎麼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呢?

一、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孩子的情緒。因為情緒本來就是非常個人化的,不同年齡的人,對情緒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二、大腦發展的差異會對情緒的發展造成影響。當父母覺得孩子沒辦法很好地處理情緒的時候,要考慮他們的大腦發展情況,特別是那些發展比較慢的孩子,要對他們多一點兒耐心。

三、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親子互動對情緒有很大的影響。

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閱讀答案

1 沒找到劃橫線的句子

2 你那麼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莢中的青豌豆。 保護他,憐惜他愛他,生怕他受傷害的心情。

3 我想這對於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都像走路會摔交一樣應該得到原諒。

4 打和不打都是出自於同一個心情,打是因為希望你變得更好,不打也是希望你能自覺,自己醒悟快樂的成長。所以都是出於一種愛。

5 這個利用自己的話說吧。

6 哪個家長是成心打孩子的,打還不是恨鐵不成e79fa5e9819331333262376639鋼急的嗎?沒有愛哪裡來的恨呢。

不打孩子,是因為家長愛孩子即使發現孩子有錯處也不想打,因為這個時刻的家長知道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錯,他們相信孩子自己能明白過來的,相信理解也是愛。所以打和不打都是愛。

父母不應該經常打孩子

7因為平常一個愛護孩子的父母,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哪怕父母一個不高興的眼神,孩子都會看到!父母說話重一點,孩子都印象深刻,可能說到哭!

8平常一個打孩子的父母,孩子都操練皮實了,再打都沒感覺了,麻木了!還會增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打了半天,還不如別人一句重話氣場強大

打是恨鐵不成鋼,不打是捨不得打你.

打與不打,父母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使孩子變好.

一般情況下,父母最好不要打孩子.

如果孩子長大了,他就懂事了,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教育,跟孩子進行溝通了.這時孩子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了,父母可以給孩子講道理,說服孩子,而不應再打孩子了.

況且,孩子大了,父母也已打不動孩子了.

所以,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是最好的.

再有,從孩子方面來說,父母打你,也是為了把你教育成材,是為了你好,要理解父母.

參考資料:大腦

家長留言怎樣寫'

1、用拼搏的汗水灌注無悔的高三路。考前不怕,考後不悔。

2、你曾擁有陽光燦爛的昨天,你將迎來美麗快樂的明天,勇敢地面對未來的道路吧!

3、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通過檢查孩子的作業來逐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完全有必要在孩子完成作業時認真檢查並督促孩子改正。家長留言。

5、家長要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家長也關注孩子上課情況。

6、家長檢查作業很有必要,不能只是口頭詢問一下,要翻開作業本看看。當然,檢查作業也要有方法,不能讓孩子有依賴性,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7、孩子的個體差異較大,檢查作業也要因人而異。家長要檢查孩子作業的工整性和完整性,對不懂的知識點給予輔導。家長要把握好“包辦”和“幫助”的尺度。觀點沒有對錯,我們有著共同的出發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留言。孩子一天天在長大,家長也要在家庭教育領域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

8、今後的人生中,可能會遇到些挫折和打擊,你必須堅強面對。有些現實你無力改變,但只要你具備坦蕩的胸懷仁厚的心靈,你就會從容面對一切。

9、從容應對,傾出所能,走過風雨必現彩虹。

10、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拼搏無極限。

11、成功要靠自己努力,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能放棄,堅信自己我能行!

12、作為家長有義務幫助孩子檢查作業,孩子的成長需要老師和家長雙方監督。

13、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孩子的成長和興趣有很大的幫助,作為家長要積極配合老師,監督學習情況,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14、十八年的歲月,陪伴著你的是父母的含辛茹苦,十八年的成長,是一位位老師嘔心瀝血,十八年後的今天,更是家長老師的殷切希望。社會正以深切的目光關注你們,學校家庭更是以信任的目光在期待著你們。今天你們在這裡宣誓,新的人生目標將從現在開始,願你們把握今天,把握現在,以繼承歷史創造輝煌追求卓越為目標,放眼未來,與時俱進,永遠朝氣蓬勃,永遠不懈進取。作為新的一代,願你們積蓄著青春所賦予的銳氣,張開青春的臂膀,擁抱美好的明天!鋪開青春的畫卷,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3373062書寫絢麗的人生!

15、學習沒有捷徑,能力增強自信,樂觀有益人生!

16、最好不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去幻想什麼,而要在旭日初昇的時候即投入學習。

17、家長會會配合老師檢查孩子作業完成情況,督促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18、有平常心,就會有最佳的發揮;懷自信心,便能跨越每一個障礙。

19、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正在慢慢形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會和老師一起牽著孩子的手,幫助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20、當年襁褓中的你已長大*,十八年的點點滴滴父母已為你精心收藏,願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未來,為你的青春填上濃墨的一筆。

21、教育好孩子,不僅是老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培養好。孩子自控能力較差,對學習作業檢查嚴,孩子作業就認真;反之就會下降。

22、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很重大,只有家長積極參與、配合學校教育,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孩子。我們的付出都是一個目的——一切為了孩子!

23、青春的執迷和堅持會撐起你的整個世界,願你做自己生命中的船長,在屬於你的海洋中一帆風順,珍惜生命並感受生活的真諦!

24、困境是一種磨難,當你不能如願時,一定要做到積極面對,盡力而為,美好的未來總是在你奮鬥之後擁抱你。

25、今天,你羽翼已豐,天高任飛翔;但要準備好時刻面對風雨。今天,木已成舟,海闊憑遠航,但要準備好時刻挑戰駭浪。

26、國小時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學校有所約束,回到家裡,需要家長積極配合老師,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茁壯成長。孩子是自己的,作為家長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27、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抽出時間檢查孩子作業,從中可以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28、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29、不能只是表面關注孩子是否按時完成作業,而應當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才能發現孩子知識是否掌握準確,以便提高孩子掌握知識的技能。

30、人生的路上也許是荊棘,坎坷;也許是鮮花,掌聲;也許是平淡,庸碌;但父母對你無盡的愛將永遠伴隨你,希望你永遠快樂,勇敢,自信,博愛。

31、孩子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學習效率,家長有責任培養、監督和檢查。

32、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

。命運不是機會,而是一種選擇;命運不能靠等待,只能靠爭取。

33、家長要配合老師及時發現孩子問題,培養興趣愛好,提高成績。

34、經常檢查孩子作業便於家長及時瞭解孩子學習情況。老師佈置的口頭作業是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擴大知識面。

35、家長檢查作業可以根據學習進度來了解孩子學習情況,也能瞭解孩子知識掌握情況。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和老師注意引導和關注孩子,孩子的成長軌跡就不會偏離方向。

36、用汗水織就實力,用毅力成就夢想,用拼搏鑄就輝煌。

37、家長要對孩子的作業和學習情況認真督促檢查,提高孩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配合老師更好的教育孩子。

38、十八歲的天空,自由,遼闊,暢想,願你自由的飛翔,不求你擁有世界,只願你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39、家長不能認為孩子應該自覺完成作業,需要家長親自監督和引導。同時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40、家長要對孩子的作業、學習生活、身體狀況進行監督,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糾正和改進。

41、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時代,而你又處於一個非常時期,今後的考驗會越來越嚴峻,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夠得到回報。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它只留給勇於吃苦敢於拼搏善於捨棄的人,留給已經準備好的人們。

42、作業是對孩子課內所學知識的鞏固,適量的作業對孩子來說是必須的。好的學習習慣一生受益,這其中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

43、家長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學習優異,但不能把這種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家長本身應有的責任。

44、家長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品性和習慣,應該自律,自我完善和提高。只要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家長就要配合,最終受益的是孩子自己。孩子間存在著差異,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與老師溝通,贊成多種形式的作業。

45、在孩童時代培養良好的習慣,孩子的一生將受益。家長在檢查作業時關注作業中、試卷中的錯誤之處,找出根源並加以改正。家長、老師之間形成良性的、定期的互動,一定會促進孩子各方面的進步,讓孩子在快樂、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46、大學聯考的競爭是壓力和挑戰,也是機遇和希望,成功屬於戰勝自我的人。

47、家長的監督引導對孩子學習能力培養至關重要,學習的關鍵在於課堂聽講,作業是鞏固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

48、再好的老師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再聰明的學生也不能過目不忘。檢查孩子的作業,是驗證孩子學校學習情況的一種方式,能及時跟進並改正。喜歡這種交流方式,沒有距離,有的只是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孩子!

49、希望你一生平安,幸福,像燕雀般起步,像大雁般雲遊,早日像鷹一樣翱翔。

50、只有你在業務上勤奮,你才會變得博學;只有你勤儉節約,你才會變得富裕;只要你積德行善,你就會心情暢快,只要你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你就會迎來成功!

51、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希望你能引以為鑑,謹防惰性,知難而進,走好人生的路。

52、家長檢查作業能隨時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適當的檢查孩子的作業,使孩子有一種緊迫感,就達到目的了。

53、不能只是口頭問一下孩子知識掌握情況,要真正看著孩子學,才能把知識掌握牢固。

54、寬嚴結合,定時檢查作業,督促孩子改錯題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培養孩子認真檢查作業的能力。

55、家長不僅僅檢查作業就ok了,最主要的是發現問題,還要有一種好的辦法來解決,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指點。

56、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它當初的芽兒,浸透著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57、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沉下一顆心,以不變應萬變。

58、檢查作業發現問題時不應直接告訴答案,這樣不利於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應該先讓孩子自己對照檢查,家長起監督作用。

59、你的學習從現在開始,無論承受多大的困難和挫折,你都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你會行動,你一定會行動。你正在付出行動。你的意志和行動將體現你的風采。我不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大學聯考,便只顧風雨兼程。

60、成年意味著獨立,三個月後你將離開我們,獨自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度學習和生活,這將會可能成為你人生的轉折點。我們佩服你的勇氣並羨慕這個令人激動的機會。此時此刻,我們從沒像現在這樣更加希望你知道我們是如此的愛你。

61、老師給孩子的每一句教誨,激勵的話語,會隨時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甚至會影響一生。

62、孩子的學習家長當然責無旁貸,在學校要認真聽講,家庭作業及時檢查,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3、孩子的作業對於學習很重要,作業既是鞏固的過程,又是保證學習質量的先決條件,也可通過作業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64、做作業的確是鞏固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家長應該拿出一定的時間來檢查家庭作業完成情況,配合老師的工作,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責無旁貸。

65、1苦戰兩月終生不悔,迎六月一生無憾。

66、明確目標是人生的追求,健康身體是未來的保障,知識積累是人生的階梯,堅定信念是成功的鑰匙!請記住:笑看人生,日事日清。

67、家長會全力配合學校的教育,監督孩子日常學習,做好基礎工程,給孩子以良好習慣的培養。

讀高中的男孩子討厭父母勸說,放假不願回家,討厭對他嚴格的老師,怎

大多數孩子到了入學年齡,總是盼望儘早跨進學校的大門.然而,有些孩子卻不願上學;有的上了幾天學,學習熱情卻逐步下降.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多我樣;一是上學前,聽了某些人的議論,怕入學後緊張,受約束;二是上學後捱了批評,感到委屈,覺得不如在家裡溫暖;三是學校要求過多、過嚴,孩子原有的生活習慣未能順利克服,新的習慣又沒有養成,覺得無法適應;四是有的孩子在校受到同學的欺侮與威脅,心裡害怕,不願再去上學.

孩子不願上學,家長一定要認真瞭解和區別情況,“對症下藥“地解決.如果是孩子怕緊張,應當大講學校新天地的美好生活,同時用小夥伴的先進行為加以引導,從而激發孩子積極學習的勇氣和信心;如果是孩子怕老師批評,就要講批評使人進步的道,消除委屈心理;如果是孩子怕捱打,則應主動與學校,找出合理的解決辦法.只要家長教育得當,孩子是會高高興興地去上學的.

孩子不願上學去?

(一) 前言

由於普及教育的施行,學童的逃學、中輟等問題,逐漸被視為需要解決及研究的社會問題。於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期,校方為了處理學生曠課等問題,大多依賴臨床兒童心裡學者們提供的方案。初期,最常用來被形容學生不願上學等行為的辭彙為「逃學」。逃學一辭源自於舊時的法文用語truand,意思是「乞丐」、「寄生蟲」、「懶惰的人」、「不乖的小孩」、或是「淘氣鬼」。早期的文獻中,「逃學」主要意指非法且刻意「在沒有家長知道及同意的情況下,自學校缺席」,也是學生對於學校、教室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許多人都相信逃學與青少年犯罪、亦或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兆有關。當時認為,逃學的原因及特徵包括以下幾點:如家庭問題、健康狀況、校外*、學校適應能力低、智力不足、問題學校、導師等,然而這些並非全為今日的實際證據所支援。因為有些曠學行為不一定具有犯罪的性質,而是與「焦慮」相關之狀況。之後,許多專家也紛紛將此類行為進行研究、定義及分類。

Johnson() 等人,他發現有些兒童長期缺課,然其缺課並不屬於逃學的行為問題,而是一種對於上學產生強烈的莫名焦慮與恐懼,並伴隨多種的身心症狀(psychosotics),以至於產生學校適應的情緒障礙,是屬於恐懼症的一種,他認為主要因素是由於學童對於離開母親身邊感到不安,強調病因是由於*分離不安所引起的現象。其後,Waldfogel、Coolidge及Hahn() 將此行為定義為「學生對某種學校狀況產生憂慮的恐懼,因而導致不願上學」。這個定義有助於日後研究拒學的概念發展,認為學校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非完全為家庭或*分離所引起。

綜觀來說,孩子不願上學是由於某種內部的(精神、心理、疾病等問題)或外部的(學校、老師、同儕關係、家庭狀況等)因素而導致對學校產生非理性的恐懼、厭惡、排斥抗拒等心理而無法到學校上課之行為及症狀。

(二) 表徵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不願上學的孩子伴隨著心身症狀,他們會因為一些病痛或情緒問題而無法上學。心身症是指個體受到內外因素的,產生壓力,而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孩子在準備出門的剎那,出現猶豫不決,煩躁的情緒,嚴重者的生理現象有:肚痛、頭痛、嘔吐、抽搐等。

除此之外,不願上學的孩子也會因為上學焦慮產生許多特異的行為表徵,如以下幾點:

1.情緒困擾:緊張、焦慮、不安、憂鬱、暴躁易怒、沮喪、封閉及無助、

罪惡感等。

2.嚴重抗拒、逃避就學。

3.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常缺席。

4.未經父母同意或同意而滯留家中。

5.訴稱身體不適或以學校因素為逃避上學等事實或虛構理由。

(三)原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除了本身的人格特質外,對他的身體、心理影響最深的莫過於生活環境。通常在不願上學的兒童身上,可以看到在與父母的相處上有親子關係的缺陷,所謂的缺陷通常是由溺愛、放任、嚴格、喜怒無常管教不一等教育態度而發生。此外,許多研究指出,學校環境裡存在許多問題會誘使孩子不願上學行為的發生。以下圖表綜合了各方面的因素:

I) 學校因素

學業

1. 跟不上課程的進度﹔

2. 某些科目如美術或體育,在上課時需較多的表e799bee5baa631333361326338達,而自己卻感到表現得力不從心,便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3. 考試壓力;

4. 未完成功課。

老師

1. 怕被捱罵,家人許多時會說:「你這樣做會被老師罵的。」,這容易形成孩子對上學的恐懼感;

2. 老師譏諷語氣、有偏愛、教導方法不為孩子接受和人格出現問題。

同學

1. 受欺負、冷落﹔

2. 有嚴重的人際關係衝突﹔

3. 缺乏同儕的支援網路;

4. 同儕的比較。

其他

1. 覺得高年級同學身體較自己高大,有威脅性;

2.長假期後要重新適應;

3. 上學路線上有障礙或受欺凌或目睹交通意外;

4. 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

5. 無法適應團體生活;

6. 受一些負面經歷影響。

II) 家庭因素

1.孩子本身的身體有病或有弟兄姊妹出世而誘發產生的情緒性混亂,有不安感覺而不願上學。

2.父母過份溺愛或壓抑,以自己理想去塑造孩子, 孩子會缺乏自主的生活空間,不堪負荷,容易產生厭惡或是過份依賴父母,

3.*分離的不安感,常在校門哭鬧不願與母親分開。母親的不安也會形成孩子也有不安感而不願上學。

4.父母對孩子上學之事漠不關心,他會討厭需要用功且有約束的學校生活,終致不肯上學。

5.父母的管教態度不一致,形成孩子偏激、反抗、橫蠻、離家或離校出走。

6.父母不和或常吵架,造成孩子不安,無法安心上學。

III) 孩子本身的生理因素

1.個性比較神經質,自我期許很高,凡事要求完美,特別在乎別人的批評。

2.可能是生理因素形成屬於憂鬱症及躁鬱症等精神性疾病。

3. 父母或自己的期望過高,怕無法達成目標而逃避。

(四)探討香港的實況

透過派發問卷、直接訪問、專業人士臨床個案參考及對老師及社工的訪問以瞭解香港孩子上學的情況。

&#;問卷調查

我們發出了份問卷給從5歲至12歲國小生。而已收回份,簡單地統計了他們對喜歡上學不上學的原因。

從數字上的瞭解,總括來看有61%的學生喜歡上學,但看列出喜歡與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比例是:,約是2:1,可略知學生不願上學的程度。

(圖表請參閱附錄)

簡要如下:

1)你喜歡上學嗎?

- 喜歡

68 - 有時喜歡

8 - 不喜歡

2)你喜歡上學的原因是甚&#;?(可選擇多於一項)

- 有同學一起玩耍

- 學習知識

- 可以打球、畫畫、遊戲

74- 有老師教導

27- 因父母喜歡

7- 其他

3)你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是甚麼?(可選擇多於一項)

45- 考試成績不好

44- 害怕功課做得不好

41- 老師很嚴厲

31- 上堂不明白老師所教的課本

24- 同學欺負

22- 沒有同學一起玩

16- 捨不得父母

12- 害怕陌生環境

8- 其他

4)你試過不想上學嗎?

- 沒有

82- 有 (請回答第五題)

5)當時,你如何處理呢?

96- 堅持回校

24- 請假

5-遲到

2- 其他

&#;直接訪問

詳細內容請收聽附上錄音帶

&#;專業人士臨床個案參考

1.日本個案 (資料來源—河合洋著《瞭解拒絕上學的孩童》三民書局)

兒童精神科醫生河合洋先生親身接觸一個不願上學的孩子二十年的經驗。孩子的父母是中產有知識份子,對孩子要求較高,希望其成優材生。孩子在進讀幼稚園時討厭去幼稚園,在門口緊抱母親,大哭及不願進去,但在父母的強行帶他返學下,過了一段時間這拒絕的情況消失了,他也能容入校園生活。

到小一、二時,成績有好表現,父母便把他帶進優秀補習班,三年級開始不時在看電視時大叫「他媽的」,「烏蛋」、眨眼、聳肩等動作。初次到作者處診療,經腦波檢查沒有發現甚麼毛病,應是由於對母親不滿而出現抽搐症狀。但母親不能接受這結論,不久便停止不再來診療。一年後在讀五年級上學期開始,他常稱自己有感冒、頭痛和想嘔吐而不願上學。父親又重施故技,強行帶他返學於是他到達學校門口便逃跑了。老師家訪,他就把自己關在內,開始過隠蔽生活。不上學,只留在家中,日間睡覺,晚間活動:看電視、打電腦遊戲、吃飯,不與父母同吃,又不洗澡(一星期只洗兩次),母親就把三餐放在雪櫃內。

一天,媽媽襯他不在時,進去整理,被他發現他即時向媽媽用拳,打到母親倒地,還在她胸前打兩拳,以致母親折了兩條胸骨。於是父親情急下把他送去精神病院。他吃了藥,整個人呆了,只會流著口水,住了兩個多月,才回家,他又再作隠居者。他不肯到作者處接受診治,作者只會面其父母以瞭解他的情況。終於在父親苦口婆心地勸他去見作者,他終於願意接受診治。

作者的方法是介紹他到咖啡店留宿做工,可以完全離開母親。結果他肯去,並開始學習自主自立。不久,他覺得這兒工作辛苦,覺得回學校好,但又不想回家住,於是作者安排他到作者的朋友—一位牧師所屬的一間幼稚園任助理,他喜歡孩子所以喜歡這份工作,並住在這位牧師的家中,又參與夜間課程,開始社交生活,結識女朋友,後失戀,但有身邊朋友安慰,不久便回覆平靜並生回家的念頭。終於他回家,並自己明白要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考了兩次大學入學試,終於成功進入某大學的法學院,之後也成為了一位律師。

個案學習:

&#;把孩子「強行」帶回學校不但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釀成真正的反抗,遭成日後更嚴重的後果。

&#;不可輕看「不願上學的問題」,可能造成傾向或隠蔽青年。

&#;要了解父母情況,不要單從藥物上治療,並要父母願意接受自己的問題和*,一同合作去協助孩童所面對的問題。

2.學校社工的訪問撮要 (位於葵湧的一間國小):

平均每年都有三至四位國小生會有『不願上學』的情況,普遍原因都是覺得老師太惡,經社工與老師、家長及學生互相協調後,學生便適應過來,而通常該情況都是在開學時期發生。但也有一位同學是因父母離異,母親只顧工作而忽略管教,化了很長的時間,才可改善。

在一個完整家庭中,『不願上學』的情況不嚴重。從社工的訪問,可以再深入研究以下問題以找出原因:

&#;老師的態度是否太嚴厲?

&#;家長是否對子女太呵護,以致認為老師應有的態度是太嚴厲?

以上的訪問顯示:家庭問題似乎是導致孩童『不願上學』的最主要因素。

3.國小老師的訪問撮要 (位於深水步的一間國小)

孩子『不願上學』的情況並不嚴重,一年只有二至三位,一般是貪玩,家庭管教寬鬆,老師會交由社工跟進。從訪問中似乎老師的參與不大,可能是因為工作繁重,沒有時間跟進一些問題學生。

(五) 不同輔導學派對孩子不願上學的處理手法

基於不同轉導學派對「孩子不願上學」這現象背後的成因有不同的見解,它們所提出的方案亦有所不同。現試從心理治療法、行為治療法、認知行為治療法及家庭治療法等四個學派去探討「小孩不願上學」的成因及建議的處理方法。

心理治療法指出孩子出現不願上學的行為乃歸於分離的焦慮,母親過份保護的行為,會令孩子過於依賴家人的共處,避免回校。此外,孩子擔心上學會破壞或減低其於家庭中所建立的「自我」、「地位」等角色亦會使孩子不願上學。

處理手法:

&#;先瞭解孩子不願上學的原因及想法;

&#;探討過往曾採取的解決方法;

&#;輔導過程中,較重視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幫助父母與子女建立安全感及健康的自我形象;

&#;同時,輔導員在輔導過程中加強孩子的自我瞭解及解難能力。

在行為治療角度來看,孩子出現不願上學的行為是指他們在正常的學習到的不適應行為的反應。行為治療學者亦認同孩子會因分離而產生焦慮,過於依賴,視家庭為避難所,不願上學;同時,若孩子於學校經歷一些焦慮情景或事情,亦會減低學生上學的意願。行為治療法提出較平衡的解釋,概括學校及家庭等因素。

處理手法:

&#;先嚐試減輕對學校所感到的恐懼感及因分離而產生的焦慮。

&#;採取有系統的程式,透過意象(Emotive Igery),向產生的焦慮的處境進發,一步一步地把感覺及意念表達。

&#;運用行為治療法策略:減敏治療(desensitization)、模型(modeling)等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學者孩子出現過份的焦慮是歸咎於其不理智的思想模式 (irrational belief)。他們持守一些信念,令自己緊張、易擔憂。舉例

來說,孩子認為自己溫習便可取高分數,若結果不如所想,他們會感到十分挫敗,對自己亦感到失望。

處理手法:

&#;探索其不理智的思想模式 (irrational belief)及源頭;

&#;輔導過程中,輔導員會幫助孩子面對恐懼,運用鬆弛方法(relaxation), 敢於自表訓練(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FEAR plan等策略。

家庭治療法認為不願上學的孩子是家庭的情緒繼承者。學者認為孩子乃家庭系統的一份子,他們的行為正反映家庭的狀況。此學派假設該孩子的父母中,必有一人過份投入處理孩子成長的需要,產生情緒困擾,出現焦慮、過份擔心等想法;相反,另一方卻處於疏離態度管教子女。因此,孩子出現不願上學的行為去反映家庭的問題。

處理手法:

&#;瞭解夫妻間相處的模式;

&#;夫婦間管教的不同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

&#;制訂計劃,幫助夫妻間的合作及協調。

(六) 應對方法

在處理孩子不願上學問題時,最重要的是去發覺孩子的內在條件(例如:性格傾向、抗壓性、感受及成熟度等)及相關的環境因素(家庭互動、學校生活、壓力來源)。不願上學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混亂的狀態,當他們情緒不穩定,周遭的人又不斷指責及催促孩子「一定要去上學」反而會使他們陷入恐慌狀態,在被*得走頭無路時,更會產生畏縮反應使問題越來越嚴重而無法解決。

首先要了解真正原因,可能在詢問或談話過程中孩子只是隨便說出某些原因,要仔細研究其背後情況。可從學校及家庭方面協助學童。

* 學校方面

i.協助其適應,瞭解他與同學、老師的人際關係,觀察他們如何適應學校生活。

ii.對於孩子不擅長的科目,老師在教導時一方面要避免釀成他有自卑感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在他擅長的領域發揮,幫助他有參與班級或體活動的勇氣。

* 家庭方面

i.瞭解父母的感情關係、他們關懷及教育子女的態度。

ii.母親的不安也會感染孩子也有不安感而不願上學,造成「學校恐懼症」。所以母親應對孩子上學事放心及放手把孩子交給老師,不要在孩子面前也表現不安。

iii.瞭解造成過度保護孩子的母親的背後原因,可能是一種權力的擁有或自我身份肯定的表現。

iv.不要指責孩子,認定他犯錯,真正關懷及瞭解孩子的感受,協助他緩和不願上學的情緒,使他鼓起勇氣。

v.給予溫暖的家,培養堅強過性,使他即使遇到上學不如意事或阻力,也能適應。

vi.分享孩子在學校裡的喜與樂,與老師有良好的溝通,告知在家情況,瞭解在校內的表現態度。

* 其他

i. 若因性格問題,父母可用方法幫助他們減低心理壓力。

ii. 若因生理因素影響,則需要接受專業人仕的診斷及治療。

(七) 結論

孩子不願上學並不一定是個小問題,若不正視行動背後的真正因素,很可能形成傾向青年或隱蔽青年,校園的事件也可能是這行為演變的後遺症。在處理的過程中,不要先責備孩子,要用恰當的方法,循循善誘,細心觀察,與老師傾談,以瞭解真正的原因,對症下藥,好好善用父母的影響力,所以必須與父母合作。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教師的協助也是不可或缺的。若孩子不願上學的行為是由學校引起,老師更應協助學生減低焦慮,避免問題惡化。若原因是關於生理因素,則必須接受專業人仕的治療及診斷。

(八) 參考書籍

林孟平 () 輔導與心理治療 (第十版) 香港:商務印書館

河吉洋 () 瞭解拒絕上學的孩童 臺北:三民書局

板本升一 () 孩子拒絕上學怎麼辦?臺灣:親職教室

曾文星 ( ) 兒童心理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參考文獻:

家長如何面對孩子在幼兒園分離焦慮

每個孩子和媽媽都遲早要面對送園的分離焦慮。能否正確的應對,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和心理髮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平常時候百,要注意培養孩子兩個方面的能力:

1.獨處的能力

大人跟孩子在一個房間的時候,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讓他在看得見你的範圍內自己玩。

2.等待的能力

孩子吵鬧的時候,要用溫柔的話語跟他交流,但人不要馬上過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告訴孩子

大人忙完手上的事情就會過去。等忙完手頭的事情,大人一定要過去抱抱孩子,讓孩子對等待

有信心。

大人與孩子分離的時候要注意:

要讓孩子看著大人離開,並且告訴孩子,大人去幹什麼,一會兒就會回來的。孩度子心中有個期

盼和安慰,會等待大人的回來。這樣孩子不會因為與大人的暫時分離而驚慌。

一些親子共玩的遊戲,對於幫助孩子的分離焦慮也很有幫助,比如《普蕾成長計劃》、沙盤遊戲等。

標籤: 孩童 父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iaoqiaomen/wxk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