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家鄉的變化300字

家鄉的變化300字

家鄉的變化精選範文集合,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家鄉的變化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採用合適的方法來開頭,引出本文要介紹的地方;第二部分寫在這裡發生的具體的事情;第三部分寫這個地方,這些事情帶給你的感受。

【鄉鎮街道範文】一

保康,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山城。站在高處遠眺,荊山巍巍,沮水綿綿,不論是城鎮,還是新農村,都是一派和諧幸福。不僅讓我感受到花的海洋,而且感受到綠的世界。

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一片綠就在我心中湧起,於是,我就要和大自然來個零距離接觸。來到大山中,無須說,除了那奔來眼底的密密麻麻的樹木,觸目盡是滿眼的綠色與和諧。

站在高處遠眺,不論是城鎮,還是新農村,都是一派和諧幸福令人陶醉。

一個小山村吸引了我,放眼望去,呈現的是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象,桃花、杏花、梨花,競相開放。紅瓦白牆的房屋,掩映在藍天白雲之下。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就像一條條玉帶一樣環繞著整個村莊。走進村子,人們沉浸在春播當中,對我的到來毫不知情,對於他們的這份投入,我不敢去打擾,只能用手中的相機,“咔咔”留下那美麗的瞬間。

我來到一座四合院前,院外長滿了大小不一的綠樹,那樹葉綠得簡直不可思議,我飽餐著那份綠色帶給我的驚喜,使我也想起湯顯祖的絕妙好詞,“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元來春心無處不飛懸。”綠色牽引著我的腳步,不自覺地就邁進了這個小院,眼前的情景讓我眼睛一亮,地上長的,盆中栽的,到處都是一片綠,於是,使我又想起歐陽修的“長郊草色綠無涯”和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的詩句。我暗暗思忖,“綠”字在這些文豪的筆下所以頻頻出現,大概是因為她傳遞著大自然的靈性與和諧,綠是生命,綠是感情,綠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風景線;而和諧是美,和諧是融洽,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組合。試想如果把綠與和諧去掉,我此行遊覽的城鎮和新農村會是什麼模樣?

院內不只是綠,還有一口小池塘,水尤清冽,池中有魚百許頭。我猜想院的主人一定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果然,主人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者,精神矍鑠,臉色紅潤,那股超凡脫俗的氣質暗蘊其身,他對我的到來表示了極大的熱情,更對我喜愛這些花草樹木而感到高興。是啊,在這個遠離城市喧鬧的農村,本身就融入大自然當中,這位老者還在院內侍弄一些花草樹木,此情此景足以說明人與自然相處的是多麼和諧完美。

走過一條條林蔭小路,大自然毫無保留地把一切都獻了出來,紅的花,綠的葉,清的水我就像一隻快活的小鳥一樣穿越在花草樹木之中,完全置身於自然之中,也忘了路的遠近。

穿過一片又一片森林,樹木茂密的枝葉隨意地伸展著,無拘無束的向上攀登,它們快樂自由奔放,守候著那份綠。這裡的人們也為了那份綠,小心呵護著每一棵樹,每一根草,從不濫砍濫發,從不毀壞任何一棵樹,哪怕是一棵小草。因而,這裡又是鳥兒的樂園。哪裡有生命哪裡就有鳥,哪裡有鳥哪裡就有生命。它們從這棵樹上跳到那棵樹上,一刻也不知道疲倦,因為在它們的心裡永遠有這樣一片綠在等著它們,因此它們總是唧唧喳喳叫個不停。

山村的水也是綠色的,綠的潔淨、清雅、不媚俗、不囂張。一條河延伸在村子盡頭,河水緩慢地流淌著,它似乎是山村的哲學家,因為它走的最踏實最沉重,它穿過一座橋又穿過一座橋,跨過一塊巨石又跨過一塊巨石。

都說好水隱藏在深山,遠離風塵,美麗純潔,我看這條河就是這山中的隱者。群山環繞,小鳥歡唱,可謂山奇水秀景宜人。來到這裡,遠離了城市的繁華,也就遠離了一個個慾望流淌的日子,心中充滿寧靜安逸。晴空下,滿目綠色,顯得是那麼和諧。豐富的水資源也給老百姓帶來了福音。水上養殖業的發展,旅遊資源的開發,讓他們的腰包漸漸地鼓了起來。

為了更親密地接觸到河水,我坐上小木船,向水的中央駛去,這個時候,兩岸的青山,被我不停地甩在腦後,河面時而寬廣,時而狹窄。我蒙塵的雙眼,被潔淨的河水洗淨了,不斷加固了我的心,所有的不快在消逝。河水在與天與地與世間萬物既不熱烈又不疏離的交合中自在生息,寂寞但不孤獨,美麗但不憂傷。這就是河水的真面目,沒有矯情的忸怩,沒有取寵的修飾,她緩緩地孕育自己水的情態,來打動人心靈中最善良的部分。在碧綠的水面之間,我的心底也豁然開朗。

在這樣碧綠的河水中,我願洗去塵埃,濯盡鉛華,還原人的本色。在清澈的河水裡,我甘願做一片水草,一隻雀鳥,一粒石子

深綠色的是池塘的水,流水不腐,池塘的水是靜止的,但它卻沒有腐的味道,總是散發出一絲絲清香,如農戶剛泡出的那杯綠茶清新飄逸。

是的,這裡從不缺乏綠,綠的樹,綠的水,綠的茶,綠的讓人快樂,綠的讓人幸福,綠的讓人溫暖。

當我回到縣城被春風吹透胸膛的時候,我感到了一股股暖意,因為我已經領悟了人生的永恆綠色並不受地域和時令的限制,它鮮活在綿延不絕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長河中。

【鄉鎮街道範文】二

地處湘贛交界的蓮花縣,素有“滬瀟理學、碧雲文章”的美譽。在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絢麗的鄉土民俗共同作用下,一千多年前,蓮花縣路口鎮街頭村誕生了打錫文化,並一直傳承至今。

路口的錫藝歷史悠久,工藝精湛。1921年鑄造的16套、32件錫制兵器中,每件都鑲有精美的圖案。其造型新穎的設計、精美至極的工藝,令人歎為觀止。如今,路口的街頭打錫蓬勃發展。以街頭村為中心,周邊各村的錫匠師傅就多達300餘人。我在路口見到打錫匠人的工具,包括打錫擔子、板籮、曲砧、作方、模板等等。在過去許多年裡,錫匠們用扁擔挑著這些工具,走南闖北,將路口打錫文化傳播到各地。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鄉土性也體現在日常家庭用具的普遍性上。從餐飲席上的酒壺、茶壺到廚房裡的水盆、火鍋,錫製品在每家每戶的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燭火搖曳的寺廟、祠堂裡,錫制的神龕在莊嚴肅穆的氛圍裡閃耀著安寧的光澤;在婚嫁喜事的酒桌上,美麗樸實的錫器給人們帶來吉祥和福祉;在月亮升起的夜色裡,錫制酒壺和酒杯又給平常百姓增添了歡喜和醉意。

錫器給平常百姓人家帶來吉祥和如意,而路口的打錫文化又是錫器的靈魂,在歷史激盪歲月裡奏響清脆而動人的樂章。這是一曲民俗文化和鄉土文化的奏鳴曲,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希望和憧憬。

家鄉的變化300字

【鄉鎮街道範文】三

要說豫西南的古村落,河南省平頂山市的汝墳橋村是個繞不過去的地方。因為這個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村子,在上個世紀50年代前,曾名播四方聞名遐邇,連大哲學家馮友蘭的著作中都曾提到它。

從它的名字有一“橋”字,就可以斷定,這村子與橋有關。縱觀它的興衰史,可以說,它是依橋而興,又因橋而衰。首先說它依橋而興。汝墳橋村緊臨著一條河,這條河古代叫汝水、滍水,近現代叫沙河。這沙河是豫西南地區一條主要河流,汝墳橋村所在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九省通衢”之地。據說,從春秋戰國時代起,汝墳橋這裡的河上就有了橋。縣誌記載,這橋明清兩代曾經歷過兩次大修。清代大修時,立的記事碑,現在還矗立在河邊。由於有橋,車、人來往,加之上下的船隻在此停留休整,這裡就成了水旱碼頭、陸路驛站。由於成了碼頭、驛站,南來北往、西上東下的人多在此留駐,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村落。形成村落後,一街兩行就蓋上了房屋,有些房屋就成了驛站的客房。這樣,就聚起了人氣,後來就形成了個有寨牆、有集市的繁華熱鬧的大村莊汝墳橋街。

再說它因橋而衰。上世紀50年代初,為了改善許昌到南陽的交通狀況,在汝墳橋村東南方的沙河上,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從此,這裡的交通改道,汝墳橋村旁的渡口就被冷落了。隨著渡口的冷落,在村子裡靠開店、賣飯等為生的人們的生意也蕭條了。這樣,繁華熱鬧的汝墳橋村,就由興變衰,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老輩子的時候,南來北往的人們,除了生意人外,眾多的就是上京赴省謀業或趕考的文人學子了。為了迎合文人墨客的習性吸引文人墨客駐足,當時的驛站就蓋起高屋大廈,用石灰墁白了牆壁,供他們題詩留詞。這些留有文人墨客墨跡的高屋大廈,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被荒棄,隨著歲月流逝,慢慢消失殆盡。

大哲學家馮友蘭的父親馮臺異,為求取功名,清末曾兩度路過汝墳橋,因陰雨滯留在旅館裡,為排遣兩試不第的鬱悶,他有感而發,在店裡的題壁牆上,揮毫寫下了六首詩。馮臺異寫這些詩,雖為一時消遣,但因為上乘,竟被過往士人廣為傳誦。大哲學家馮友蘭也曾駐足汝墳橋,晚年在其自傳《三鬆堂自序》中這樣寫道:“我聽說父親在汝墳驛的一家旅店牆上寫了幾首詩,當時很是傳誦。我就在我們住的這個旅店牆上找,事有湊巧,他住的果然就是這家旅店,我一找就找到了他寫的題壁詩。”在路過的驛站旅店裡,讀到已故父親二十多年前寫的題壁詩,可想大哲學家有多高興了,致使他多年難以忘懷。

也真是“事有湊巧”。由於張邦基和馮友蘭在他們的著作中儲存了這些詩句,才讓我們可窺古時和過去“汝墳”之一斑。儘管由於那座公路橋的興建,使古老的汝墳橋失去了“九省通衢”之地的功能,讓汝墳橋村也淡出了世人的視野,但它並沒有因此而落伍。這些年來,踏著改革開放的鼓點,汝墳橋村也在與時俱進。村民們在預製構件業的帶動下,大都走上了致富路。在一個冬日裡,我們一行來到汝墳橋村,站在高高的河堤上,環望這個古村落,令人有一股“新”的感覺:新樓房代替了舊瓦房,水泥路代替了泥水路,小汽車代替了毛驢車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r0mz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