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談家鄉的變化

談家鄉的變化

家鄉的變化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採用合適的方法來開頭,引出本文要介紹的地方;第二部分寫在這裡發生的具體的事情;第三部分寫這個地方,這些事情帶給你的感受。


【鄉鎮街道範文】一

如果你走進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的大張村,你就會被村裡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狀態和村裡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吸引。隨便進入一戶村民家中,就會發現屋內的牆上有許多獎狀,桌子上有獎盃,相簿裡有太多的比賽照片,比如棋類、牌類、球類的比賽,吹拉彈唱、舞蹈大賽有的村民家裡的牆上獎狀貼不下,桌子上獎盃擺不下,相簿裡照片放不下。誰家的這些東西多,誰家就越光榮。這些賽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在這裡找不到。村民幹勁十足,文明程度高,鄰里關係和諧,真正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說起這些,人們就會說起一個人村支書張春青。

張春青雖然只是高中畢業,可腦子活,能幹,會鑽研。畢業後跟隨父親在外做生意,生意也是風生水起,業界有名。在外時間長了,張春青就想把村裡帶起來,一塊富裕,咋帶?從哪裡入手?張春青就開始琢磨了。這時正趕上村裡選舉,他以全票當選村支書。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從村民的文化生活入手,先解決貧乏的村民文化生活,增加村民的凝聚力。村委通過認真研究,制定出適合本村的村民文化生活實施方案。張春青先自掏腰包搞了一個家庭拔河比賽,要求必須有男有女,拔河比的是團結,這樣經過訓練,比賽,就能促進家庭和睦,評委是村裡威望比較高的村民擔任,獲勝的家庭不僅能獲得物質獎勵,還能由村民敲鑼打鼓胸戴紅花送回家,非常光榮。接著,又舉辦了媳婦背婆婆跑和婆媳相互配合認字比賽,融洽了婆媳關係。隨後舉辦了鄰里三戶廚藝大賽,一家出兩個拿手菜,六個菜為一個單元參加比賽,這樣既和諧了鄰里關係,又提高了廚藝

比賽一個接一個,村民的精神風貌、鄰里關係、家庭關係、幹群關係等漸漸發生了變化。張春青經過認真研究及時把賽事轉向了才藝方面,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是越來越豐富多彩,一些不好的習俗逐漸沒有了,村民空前團結,幹勁十足。在村委的積極籌措下,功能齊全的文化大院拔地而起,人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連六年,大張村被評為先進村、文明村、模範村,許多外地的村幹部也來學習參觀。

走在大張村寬敞的街道上,想起大張村這幾年走過的路,一股敬佩之情在心底升起。我知道:大張村的文化生活會越來越豐富多彩,村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

【鄉鎮街道範文】二

從銅關坳口沿彎道下去,一片開闊的谷地裡,一條小河流碧淌翠,任古榕婆娑著水面,彎彎曲曲朝西而去,一簇簇煙熏火燎的吊腳木樓靜靜地散落在河流兩岸。宰拱侗寨就在這裡詩意地棲居著。

一個秋天的上午,我們到這裡的時候,幾個婦女坐在店門口閒聊,有說有笑,把收割後的悠閒從容地晾在秋陽下。我們進路邊的小賣鋪買糖和水果,打聽吳萬麻後代的住處。

順著店主手指的方向過去,陳舊的木樓裡坐著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孫女。孫女約八、九歲。我們用侗語向她表示問候,說明來意。她臉上的皺紋漣漪一樣漾開來,閃耀慈祥、和善的光澤。

老人名叫乃建超,是宰拱的歌師,今年76歲。她說:“現在宰拱寨上有2個老歌師,4個年輕歌師,年輕的歌師都是她帶出來的,這邊寨2個,對門寨2個,平時教年輕人唱萬麻公傳下來的歌。萬麻有一首《勸世歌》,寨上的一茬茬娃娃,唱這首歌長大。”她念罷歌詞,抑揚頓挫一大串,然後悠悠地唱起來:

唱首勸歌勸大家, 不搞陰暗要磊落;

公共場所要老實, 隨水走岸學鴨鵝。

勸那乖人莫亂來, 講那呆人莫犟殼;

有錢還要讀書好, 有書不讀就空落;

油鹽酒米由土變, 坐地不知哪裡撮。

光坐不知哪裡有, 好生種地財寶撮;

老人教歌幾十年早已把自己定位在導師的位置,面對我們這樣的陌生人到來,她一樣的把我們當作學徒,一邊唱,一邊解釋歌詞的含義。我靜靜地聆聽,覺得這些歌詞句句都是至理箴言,那麼,這些歌詞是從《論語》來的麼?是從《幼學瓊林》來的麼?是從《菜根譚》來的麼?聽那濃濃的土語鄉音,似乎又不全是。總之,那是一道道叮嚀,一聲聲囑咐。這時,我感覺坐在面前的這位老人,儼然一座古塔,一座見證世道滄桑,洞察人間永珍的森森古塔,古塔裡傳出來的歌聲,穿越重重歲月,輕拂我們的面頰,從頭到腳摩挲著我們的身體,用道德、倫理的淨水一遍遍搽洗我們的身軀,直至浸入我們的肌膚,浸入我們的內心。

下午,在卜朝剛家裡與幾位歌師聊,他們講吳萬麻的故事,唱吳萬麻傳下來的歌,我一首,你一首,歌聲在屋簷下繞著,繞著,就把夜幕拉下來了。

秋天的夜晚,天空純淨如洗,朦朧的月光下,田野靜得遼闊,山岡靜得肅穆,山寨靜得優雅。忽然,一縷晚風送來悠揚的歌聲,我們循聲而去,20來個中年男女,在唱侗族大歌。

歌聲再起,男聲高八度,女聲低五度的旋律像一圈圈清涼的波紋向四面八方漾開,時而巨瀑訇訇,時而彩雲悠悠。無論聽者還是歌者,均可憑藉第一個音節登高縱覽,極目曠野,任心思載著陽光的碎片隨起伏的岡巒逶迤而去,向天邊逶迤而去;任心思揚起遐想的風帆隨奔湧的江河恣意遠航,駛向無涯的湛藍;任心思飽蘸翠綠的音符攜著松濤攜著流泉在天地間徜徉。

一曲終了,歌聲戛然而止,宛若浩浩蕩蕩的漫天雪花瞬間在大地凝結,萬籟俱寂。歌聲如水。每當一曲終了,就像一淙叮咚的山泉、一派嘩嘩的江流溶入一座水庫,流淌的聲音化作潛流,蘊蓄揚波的衝力,等待開閘。

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唱著,唱得自信、張揚。他們深信祖先流傳下來的滋潤心田、滋養人們成長的東西總是好的。因而,這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歌唱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表白愛情的日子,思念親人的日子,收割五穀的日子,只要一開口,便從胸腔噴發一闋婉約的相思、一抹飛動的彩雲、一幅美麗的圖畫和一陣幸福與快樂。

不僅僅宰拱,都柳江和清水江分水嶺上的侗寨都是這樣,如水的歌聲日日夜夜在時光的河床裡流淌,直到永遠。

談家鄉的變化

【鄉鎮街道範文】三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鎮位於揚州市東郊,在這片5萬多人口的土地上,有建於漢代的古萬壽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三次來吳橋拜訪著名學者宗元鼎。抗戰時期,陳毅等新四軍將領以此為陣地,開闢了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故有 “蘇中小延安”之美譽。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作為革命老區,吳橋的文化基礎設施相對滯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任重道遠。當地的文化工作者嘔心瀝血,在文化建設方面亮出一次次精彩的手筆:成立江都首家文化志願者藝術團、摘取揚州唯一的“省民間文藝家之鄉”榮譽,建立全國首家鄉鎮文化網

讀書以明理,吳橋鎮數年來連續開展以“讀書推動發展”為主題的“全民讀書節”活動。在濃厚的文化氛圍影響下,當地文藝作品頻出,草根藝人隨之不斷湧現:萬壽村60多歲的村民沈亭僅僅國小文化,憑藉著順口溜的愛好,從田間地頭演到城市舞臺,成為“揚州市特色文化標兵”;幾朵金花張永萍、吳秀等農村婦女,或擅長歌舞,或精於拳術,她們接受培訓後擔當起社會體育指導員,業餘時間義務廣泛授徒。

瞅準時機成熟,吳橋於2008年成立鎮級文聯,下設詩詞、文學、書畫、戲曲、攝影、民間文藝等7個協會,不少村民也加入其中。經幾年的發展,鎮協會會員加入揚州市級以上各文藝專業協會的達60多人,省級以上的也有10多人,鎮文聯每年組織開展“十佳書香家庭”評比、書畫作品展,讀書徵文等20多次群眾文化活動。

當今時代,網路傳播具有便捷、開放、迅速的特點,備受人們歡迎。吳橋文化部門秉承“創新、創優”的理念,於2010年4月底成功建立全國首家鄉鎮文化網《吳橋文化網》,及時傳遞全鎮最新文化活動資訊,推薦和展示文藝愛好者的藝術成就,為多層面、多角度詮釋吳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搭建了平臺。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10月,吳橋鎮籌建江都首家文化志願者藝術團,100多名文藝愛好者報名參與的火爆場面,令鎮文化站不得不通過現場表演形式,公平競爭選拔團員。現在藝術團開展的“歡樂村村行”活動不但表演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而且把黨的方針政策、先進典型事蹟編成節目,寓教於樂。

重數量同樣重質量,吳橋文藝演出節目亦不乏精品,2012年,非遺專案“吳橋社火”登上央視三套《我們的節日?端午》。吳橋鎮民間文藝表演團隊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守望社火》,榮獲第29屆江蘇省電視金鳳凰獎短篇紀錄片一等獎,繼而列為優秀紀錄片向全國推廣。2014年4月,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吳橋鎮“江蘇省民間文藝之鄉”稱號,這是揚州首家獲此稱號的鄉鎮,標誌著吳橋民間文藝的挖掘、整理,傳承和研究走在全市各鄉鎮前列。

魅力文化讓老區吳橋綻放新姿,孜孜不倦的吳橋人開創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新局面,也讓文化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標籤: 家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nz12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