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美麗的鄉村小鎮

美麗的鄉村小鎮

美麗的鄉村小鎮範文精選,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美麗的鄉村小鎮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採用合適的方法來開頭,引出本文要介紹的地方;第二部分寫在這裡發生的具體的事情;第三部分寫這個地方,這些事情帶給你的感受。

【鄉鎮街道範文】一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鉏。”當驀然想起蘇轍《詠茶花》的這幾句詩時,我就乘坐在去安溪尚卿鄉的車上。

冬日的陽光像慢慢地展開來的摺扇一樣照射到寬闊的公路,照在車窗上,只見溫暖的光芒,隨著急馳的大巴車在身後上下飛揚。泉州市作協組織的安溪尚卿採風採訪活動,在和煦的陽光朗照下,前往這個被稱作“中國滕鐵工藝第一鄉”的古鎮,車子沿著蜿蜒的公路行走,進入尚卿,只見山上林木蔥翠,山中霧海流光溢彩;層層梯田,簇簇茶樹圍繞山間,彷彿一幅懸掛在天邊的水墨丹青。在城裡呆久了,這樣的景色,一旦闖進人們的視線,讓人有一種如詩如畫的感覺。

福建安溪尚卿格美茶花文化公園位於風景秀麗的翰卿村格美山麓,方圓千畝,園中栽植的名貴樹種達一萬餘棵,遠遠望去,似一團團緋雲,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恍如仙境。走在茶園小徑,山坡上漫山的茶樹迎風傲立,那滿樹怒放的茶花,爭奇鬥豔,絢爛多姿;走近細看,有的花朵向上盛開,如同燦爛的笑容;有的花朵低垂,似少女含羞的臉頰。我走近一棵盛開的茶樹,掐了一瓣花朵,聞一聞,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心醉。陪同我們參觀的臺灣園藝師說:“這種茶花叫香水茶花。”就在凝眸間,讓我感覺它是一朵奇妙無比的花,它的花香襲人。不知誰叫我擺好姿勢,於是,在茶樹旁留下美好的瞬間。

陪同我們參觀的鄉黨委書記汪禮才指點滿山茶樹,胸有成竹。他說,“格美茶花文化公園是以宗教和茶花文化為主題,規劃佔地面積500畝,由鄉賢廖清江先生為主捐建。現已完成觀音寺、觀音文化廣場、登山道,山上種植名貴茶花500畝1萬多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茶花樹3000餘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要將這裡建成群眾休閒旅遊樂園。”眺望半山腰,一尊十幾米高的觀世音菩薩雕像巍然屹立,備顯尊嚴,喻為佛光普照,福佑巨集澤。我想,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變成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景點。

尚卿山鄉的峰巒疊嶂被冬日的陽光照耀著,茶花文化公園、茶葉莊園沉浸於蒼茫翠綠之中。登臨此地,目睹此景,好一派大地的恩典呵!

在五閬山麓,我們看到譽豐國心茶葉莊園,徐徐展開的一幅青綠茶山美麗畫卷,遠山的茶樹,近處的茶廠,整座山洋溢著大興土木的建設之中,蜂蝶的飛舞,採茶的忙碌,早已淹沒在採摘茶葉收成時節的丰姿中。泡一杯國心茶,品一品茶的馨香,“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據譽豐國心茶葉有限公司張總監介紹,國心茶產於五閬山,處於東徑117度,北緯25度,方圓百里無任何汙染源,氣候溫潤,四季分明,日照短,且早晚雲霧籠罩,能提高茶葉中所含的茶胺酸及可溶氮等人體有益成分。他還告訴我們,國心茶從茶樹培植、茶園生產管理、到精製生產,真正做到“看得見的健康”,是一種健康生態的時尚茶飲品。走在茶園小徑,滿目蒼山翠綠,雄偉的五閬山迎迓著鮮麗的朝日,輕爽地微笑起來。此時,漫天的霞光,像潑墨一樣點染整個山峰,然後慢慢地從山上抹到山下,山腰間的樓房,通往茶廠的小道,也漸次在晨光中被清晰地描畫出來。

在製茶車間,一座偌大的廠房,我們看到一些先進的製茶裝置,儘管我們來的不是採茶季節,但可以想象那火熱的製茶勞動場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將經過晒青和晾青後的茶青倒入“搖青機”進行搖青,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轟鳴的搖青機在工人的操作下,像在演奏勞動進行曲一樣令人陶醉。經過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進行揉捻,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裡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裡,當然每一道工序都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製茶的這種情境,讓我想起餘姚詩人黃宗羲的《制新茶》:

簷溜松風方掃盡,輕陰正是採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頂,出市都爭穀雨前。

兩筥東西分梗葉,一燈兒女共團圓。

炒青已到更闌後,猶試新分瀑布泉。

勞動之餘,製茶人用瀑布泉泡上一杯瀑布新茶,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該是何等的愜意與滿足呵!

血紅的夕陽,在雲朵霞片中徐徐下沉,四周黛綠的群山,變得一片棕紅。當我們依依不捨地離別尚卿鄉的時候,望著車窗外,一張張微笑的臉龐,一幅嶄新的山村剪影,眼前的情景,讓我無法形容激動的心情,於是,在心裡默誦著一句話;祝福你,吉祥尚卿,美麗鄉村。

【鄉鎮街道範文】二

芝林村是四明山北麓餘脈峻嶺山嶴中的一個小山村。位於浙江省餘姚市大隱鎮西南7.5公里處,南臨河姆渡河姆村,西北界陸埠洪山的大坪地村,方圓面積9平方公里。

芝林村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連綿,山嶴彎彎,植被豐富,竹木茂盛,溪流縱橫,泉瀑淙淙。境域內以白巖溪為中軸,由西向東再轉北,形成之字形,橫貫全境。白巖溪兩岸奇山怪石林立,山巒彎彎,溪澗曲曲,飛瀑清溪穿梭於幽谷之間,盡顯奇麗景色、山水畫意。

白巖溪在芝林村境內長約十華里,溪流上段山高谷深,落差較大,故溪流迭疊壯觀,形成有瀑布、深潭等景觀;中下部溪灘寬闊,溪底平坦,溪流較緩,溪間灘潭相間,極具特色;溪中卵石無數,大的有數噸乃至數十噸之巨,小的如豌豆細圓,點綴溪間,錯落有致,形態各異,風韻獨具。不少形態各異的溪巖形若不同的物像,繁衍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溪間伴生有一些芝林獨有的水產品,如南風蛤、黑珍珠螄螺、白石蟹等,這些水產品不僅是風味獨特的特色產品,而且還伴有美麗的傳說。白巖溪兩岸青山逶迤,竹豐林茂,溪間流水潺潺,林間鳥語聲聲,故有“浙東九寨溝”之佳稱。進入峽谷長溪,猶如進入人間仙境,不僅能領略到山水自然美景,更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無限情趣,真是美不勝收。

芝林村歷史悠久,相傳,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年左右。據《孫氏家譜》記載, 芝林村的先祖在長安城郊咽喉之地的孫家埭。孫家埭所居住之百姓乃隋末唐初名醫孫思邈的後裔,他們以“耕讀行醫”傳家。後因安祿山起兵謀反,“安史之亂”使孫家埭飽受戰亂之苦,村人紛紛外出避難。其中,有一孫姓郎中流落於古越之地,居住在河姆馮家。後因才草藥進山,來到芝林,她見到芝林山巒連綿,植被豐滿,溪流泉瀑,流水潺潺,氣候溫和,土地溼潤,盛產草藥,地域隱蔽安全,風光秀麗旎旖,是極為難得的棲息之地。於是便攜妻子兒女來此結廬築棚,安身定居。成為芝林村的開山始祖,也就是芝林村孫氏家族的始祖。

芝林村村民姓氏以孫氏為主,孫氏居民經過十幾代的繁衍生息,成了現芝林村中最大的一個姓氏居民。這期間,先後有茅氏、毛氏、羅氏、王氏等不同姓氏的居民陸續從外地前來定居,形成了一個較為龐大的山區村落。

芝林村文化積澱深厚,自然、人文景觀眾多。境內有遠近聞名的白巖寺,該寺坐落在芝林村西四公里的白巖山麓。據《光緒慈溪縣誌》記載:宋乾德四年(966)置,原作教院,《延裕志》作教寺。《成化府志》作講寺。天聖中賜額,禮部尚書高衡孫請為功德院,嘉慶四年重修,現廢。境內另有一寺,名曰“香積寺”,位於芝林嶺崗間,舊稱“香積庵”,僧心目建。該寺氣勢巨集偉,建築樣式獨特。清咸豐年間,芝林人孫美皋曾出資重修。於同治八年又重修。現尚存禪房三間。在芝林,有宋代禮部尚書高衡孫墓,有白巖寺開山方丈古墓。

芝林村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年代,曾為革命做出過血肉的貢獻,是浙東根據地主要活動場所,有名的抗日村。1940年,為應付日偽對寧波地區的經濟、文化用品的封鎖,由開明紳士李衛初先生出資,選擇地形隱蔽、又有群眾基礎和生產條件的芝林創辦了芝林造紙廠,生產浙東抗日戰爭所需的紙張,一直到1945年部隊奉命北撤為止,為浙東的抗日鬥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芝林村因地處隱蔽的山巒之中,慈南辦事處領導同志經常住在芝林村指導工作。村中也曾儲存過萬斤以上的軍糧,併為爭奪軍糧而展開過激烈的戰鬥,同時還湧現像民兵隊長茅洪雪、運輸隊長孫本良等英勇戰士。

芝林村雖說地處偏僻山區,但改革開放以來,豐富的毛竹、林木、茶葉等山林特產資源以及服裝、五金、勞保用品、儀器儀表、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企業的發展,為勤勞的人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芝林村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小山村。

近年來,隨著鄉村休閒旅遊業的興起,歷史悠久的山區古村落,山清水秀、風景獨特的“浙東九寨溝”,原汁原味山村“農家樂”,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往休閒度假。

美麗的鄉村小鎮

【鄉鎮街道範文】三

“扶農政策順民安,建設新村邁小康。碧水翠欄妝秀色,紅樓玉璧裹銀裝。寬巨集大道春風蕩,皓浩明燈旭日光。喜看稻棉金白浪,豐收碩果溢清香。”這首小詩刊印在一期叫《泗橋俚歌》的詩頁上,其作者是江西湖口縣流泗鎮流泗橋社群泗橋詩社社員,流泗村村民方火球。

繼湖口縣流泗橋區泗橋詩社成立之後,近日,該鎮棠山村詩社又成立了。至此,該鎮基層詩社已達5家,這個群眾自發成立的詩詞文化組織,現有成員幾百名,已出版了幾十輯詩冊,詩作多反映農村生活的時代變化和嶄新風貌,帶有濃郁的田野和地方氣息。至此,這個“鄉土文人之地”在引領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詩篇中又掀起了新的一頁。

近年來,湖口縣流泗鎮群眾性詠詩創作、運用詩詞活動蓬勃興起。寫詩、吟詩、賽詩更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機關的牆報有詩詞作品,中國小校刊有詩詞園地,學校、村組都相繼成立了基層詩社和詩詞小組。一個鎮、村、組三級詩詞網路框架正在該鎮形成。不少農民詩人脫穎而出,大量弘揚主旋律、謳歌新時代的詩詞作品相繼問世,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到目前為止,該鎮有中華詩詞和省、市、縣詩詞會員150多人,詩詞愛好者近千人。據統計,該鎮群眾創作的詩詞聯作品已達3萬多首(幅),在各級詩詞刊物發表作品一萬首(幅),其中有10多人已出版詩集。在此基礎上,每位成員還出版了個人詩集,他們在不斷的創作與完善中感悟生活,提高修養。他們還有組織地開展創作交流活動,近期,還舉辦了穀雨詩會,既幫助作者提高了水準,又贏得了創作的樂趣。他們還計劃邀請教授到詩社講授詩詞創作知識,與市縣詩詞學會交流創作體會,並利用流泗鎮這個集貿重鎮優勢,主動與外地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切磋。

流泗鎮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能寫會畫的人才每個村都有。早在1982年,流泗鎮長壠廖村就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民詩社。當時長壠廖村村民廖雄文看到村民文化生活一度貧乏單調,人們閒下來不是打麻將就是聊天、孩子們迷戀在電子遊戲中,偶爾有幾個青年寫寫畫畫,也由於缺少指導,只作偶爾消遣,沒有實質性進步。他便和村裡的幾位愛好者商議,從提高農民詩詞書畫水平、培養影響青年學生入手,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民詩社文通詩社。詩社的成員共有50多人,年齡最大的90多歲,年齡最小的也有34歲,詩社成員的平均年齡是56歲。成立之初,這個文化團體就把活動目標定位在服務於農民,同時潛移默化倡導農村文明新風尚。村裡有喬遷新居的、辦喜事的、商鋪開張的,詩社的成員都要送上對聯,老人過生日,詩社成員製作了一個大大的“壽”字匾牌,並贈送賀詩一首,遠勝於蛋糕的香甜,老人都說這是他們過的最有意義的生日。漸漸的,紅白喜事中有沒有詩社的對聯,已成為哪戶有無威信、是否受人尊重的一個標誌。從1982年成立詩社以來,只要村裡有考上大學的,大家就會寫詩相送,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只要有男婚女嫁,詩社會員就會作一些嵌名詩聯,營造喜慶氛圍。鄉村百事,都構成了他們作詩吟詞的一部分。由於文通詩社遠近聞名,還吸收周邊村落乃至安徽宿松詩詞愛好者參加。一些在田間耕作的農民經常在一起,吟詩頌詞,抒發感情,描繪農村的美好生活。文通詩社還將收集來的幾百篇詩作,匯成一集《文通詩詞》。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編輯,《文通詩詞》於2005年5月出版,共分慶賀篇、歌頌篇、緬懷篇等10個篇目共500多首詩。

文通詩社的成立,成為該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又一面“旗幟”。詩社成員均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卻有著對詩詞歌賦共同的愛好,並能夠出口成詩,成立詩社,將農村的時代變化和美好生活凝於筆端,收集整理俚語佳句,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成為流泗鎮一帶農民詩詞愛好者創作提高的園地,

該鎮群眾在詩社的影響帶動下,各類書法、寫作、攝影、秧歌等群眾自發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在這塊新天地中遍地開花。它們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成為縣內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的有效載體。詩社充分發揮“文化帶頭人”的影響帶動作用,把詩詞愛好者吸收到詩詞分會、詩社中來,通過每年舉辦賽事或展覽,組織聯絡多場文化交流活動,使詩社成員成為農村文化陣地中一支“不走”的文化工作隊伍,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現在,寫詩作畫的多了,打麻將、玩遊戲的少了;講文明、講禮貌的多了,打架鬥毆、滋事鬧事的少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發案率逐年下降,這已成為該鎮的文化現象。他們用一首首飽含激情的詩詞和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圖畫,描繪著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z526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