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中國烹飪發展

中國烹飪發展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應該從工具,食材,製作工藝等幾個維度去考慮。 先秦:炙啖基本吃法 這一時期由於材料和工具的,基本以烤,燉煮為主。比如,先秦至秦漢時期,詩經《爾雅·釋草》“蒿菣” 晉郭璞 注:“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這裡的炙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發現了一些調味品,並且普遍會使用炊具。到了夏商周時期,烹調取得飛速進展。從秦到唐的近一千年時間裡,我國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

1.歷史悠久 2.原料眾多 3.刀功精湛 4.技法多樣 5.講究調味 6.注重火候 7.流派眾多 8.注重養生 9.講究美感

中國烹飪發展

烹調的出現是一個偉大的進步。據考古發現,人們掌握烹調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所謂“烹”,就是用火煮或者烤;所謂“調”,就是加上各種調料。烹調的出現很快就豐富了人們的味覺,吃東西不再像原來一樣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還可以充分享受那獨特的美味。

中國飲食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食用的食物原料,還是來源於採集和狩獵,並不充裕。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已經發現了一些調味品,如粗鹽、梅子等。從考古發現來看,這個時期的炊具已經很豐富了,有陶製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等。不過,我國飲食文化在這個時期仍然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如當時最好的美味就是彭祖為帝堯調製的野雞湯。

一.中國烹飪的優勢 中國烹飪歷經數千年,不斷興盛,並且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以其為中心的東方烹飪,與其自身的優勢密切相關。這種優勢集中體現為既重科學,又重藝術。中國烹飪所注重的科學,是建立在中國特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基礎上的,這

到了夏商周時期,烹調取得飛速進展。這個時候,人們已經學會了種植五穀,我國開始從遊牧社會向農耕社會轉變。青銅冶煉技術的成熟為烹調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在考古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炊具。此外,調味品也增多了,米醋和姜都已經出現。飲食的作用不僅僅是滿足人的口腹之慾,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夏商周時期的人們認為,飲食和人的健康有很大關係,周王朝設定了食官這樣的職位,專門負責飲食。此外,吃飯的時候再也不能像原來那樣大嚼大嚥了,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孔子就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中國烹飪技術的發展歷史上大變革的時代是( )。 A.秦、漢階段 B.史前階段C.春秋、戰國階段 D.明、清階段 答案C~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

從秦到唐的近一千年時間裡,我國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從西域引進了很多植物,如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極大地豐富了供人食用的蔬菜種類。據《鹽鐵論》記載,到了冬季,西漢的菜市場上仍然有蔬菜出售。此外,飯店也開始大量出現。在唐代以前,我國的經濟中心一直位於北方,很多人也都喜歡吃北方菜,北方菜系在這個時候已經嶄露頭角。安史之亂以後,經濟中心南移,人口也大量南遷。到了元代,南北人口的比例為八比二,人們在烹調的時候,結合南方的氣候特點,逐漸形成了川菜、粵菜等南方菜系。

中國烹飪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

中國烹飪發展 第2張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中國烹飪的形成?

先秦時期中國烹飪的起源歷史久遠,根據中國考古界的研究論斷,距今五六十萬年以前的北京人已開始用火熟食,烹飪由此發端.從而將禽獸用食物充飢解渴的飲食方法,逐漸升華為人類一項文明的享受.“烹飪”最早見諸文字,在2700年前的《周易��鼎》:“以木巽火,烹飪也.”意為把食物原料放在順風點燃的柴草上炊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烹飪方法也不斷改進.先秦時期,我國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畜牧業都有了重大發展,為飲饌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由於狩獵和漁撈工具的逐步改進,食用禽獸和魚鮮也較為普遍.當時人們常用的食品原料為“五穀”(稷、黍、麥、菽、麻)、“五菜”(葵、藿、薤(xiè)、蔥、韭)、“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慄、杏、桃)等,特別是這一時期調料也迅速增加,如鹽(新石器時代已開始食鹽)、醢、梅、飴、蜂蜜、椒、姜、酒等,這為以後中國菜品多樣化打下了基礎.期間還非常注重選料,《周禮��天官》“獸人掌罟(gǔ 網)田獸,辨其物名”,指應當善於識別、鑑定用料.為選擇優質原料,還制定了比較具體的標準,尤其對祭祀用品要求更嚴.《禮記��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tú 肥)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槁(gǎo 枯乾)魚曰商祭,鮮魚曰脡(tǐng 長條的乾肉)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同‘香’)合,粱曰薌其,稷曰嘉蔬,稻曰豐本,鹽曰鹹鹺(cuó 鹽)…….”這些選擇原料的寶貴經驗,至今仍然適用.早在商朝,烹飪時已開始使用金屬工具,在殷墟出土文物中就有薄刃的銅刀和帶耳的銅釜.隨著金屬刀具的使用,烹飪技術領域開始出現了刀工技術.據《禮記》記載,當時在祭祀時,先把牲口分割成7塊,待煮熟後再分成12檔.由此可見,商周時期,對動物肉的分檔、選用已相當精細.周朝對刀工要求之一是“膾不厭細”,如切牛肉要“薄切之,必絕其理”.除了刀工技術以外,商朝時期人們還開始掌握了火候技術.隨著商朝出現比較完整的爐灶,人們開始認識倒火候與烹飪的關係,把火候看成滅腥除臊去羶的“綱紀”,並注意到掌握火候要“時疾時徐”,有“九沸九變”等.先秦時期,我國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食品雕刻.《管子��侈靡》有云:“雕卵然後瀹(yuè 煮)之.”由此可見,最遲在春秋時期我國已經有雕刻的食品蛋了.隨著烹飪技術的發展,大批美食問世.如著名的“周八珍”,它是周時專供周天子食用的宴席,由炮豚、炮羘、搗珍、漬、熬、肝肯六菜和淳熬、淳母二飯組成,反映了黃河流域飲食文明,開後代八珍宴席的先河.當時楚國貴族的飲食也很有特色,據《楚辭��大招》所列的食單,當時楚國貴族吃得十分講究,有主食7道、菜品16種、飲料4種,其味酸甘苦辛鹹五味俱全,烹飪方法有燒、烤、煎等多種.這些都說明我國先秦時期烹飪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烹飪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在800多年的歷史中,由於農業、手工業、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對外交易日漸頻繁,在*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烹飪文化不斷出現新的特色.這一時期末,戰爭頻繁,封建割據,統治階級奢侈腐化,尋求各種新奇的刺激.中國烹飪在社會大變革中博採各民族飲饌精華,蓄勢待變,煥發出新的生機.首先,在先秦五穀、五畜、五菜、五果的基礎上,選料有了重大突破.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黃河流域的31個菜品.張騫通西域以後,引進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品種,進一步擴大了食源.漢魏時期,豬的飼養量已佔世界首位,取代了牛與羊的位置,成為肉食菜餚的主要原料.同時炊具食器也有顯著變化,鍋釜由厚重向輕薄轉變,鋒利輕巧的鐵製刀具廣泛使用,改進了刀工刀法.爐灶的煙囪也由以前的垂直向上,變成“深曲通火”,並逐步使用煤炭,有利於控制火候.上層統治者進膳時,使用青瓷器皿、髹(xiū)漆盤碗和金玉酒器.秦漢以來,廚膳的勞動分工日趨周密,出現了爐案分工的新局面,有利於提高烹飪技術和效率.各種美食大量湧現,如《淮南子》記載:“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為酸,或以為甘,煎熬燎炙,齊味萬方,其本一牛之體.”即用一頭牛的各個部位,採用不同烹調方法,製作出多種多樣的菜品.東漢張衡在《南都賦》裡稱中州南陽菜餚“百名千種”,西漢枚乘在《七發》中贊吳楚食餚“天下之至美”,反映了當時烹飪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精湛的水平.這一時期出

中國烹飪的誕生標誌是什麼?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菜已經歷了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組成,主體是各地方風菜。其高超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五味調和的美食觀 《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這種和,由調製而得,既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調和中得到統一。美食的調和,是對飲食性質、關係深刻認識的結果。味是調和的基礎。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飲食五味的調和,以合乎時序為美食的一項原則。中國烹飪科學依據調順四時的原則,調和與配菜都講究時令得當,應時而製作餚饌。追求餚饌適口,應以適口者為珍。

中國飲食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展階段。

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

夏商周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秦漢魏六朝時期

引進了眾多外來原料,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養殖技術,食源進一步擴大,改進了爐灶和炊具,以漆器為代表的餐具輕盈秀美;調味品顯著增加,開始使用植物油,油煎法問世;菜餚花色品種增多,質量有所提高,素菜發展較快。《齊民要術》貢獻卓著

隋唐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屬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期,先後經歷過隋、唐、五代十國、北宋、遼、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個朝代,統一局面長,*時間短,政局較穩定,經濟發展快,飲食文化成就斐然,是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第二個*。

明清時期

統治階級驕奢淫侈,貪求無厭,烹飪迅猛發展,宮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滿漢全席"為標誌的超級大宴活躍在南北,中國飲膳結出碩大的花蕾,達到了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

中國烹飪協會的發展歷史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射手落日餘暉

____L________€__爢___________騒__騒_____MV藇`匭|_曜b珇噗床義,_]饏錩即釲4=5}}{\*\userprops{\propnameKSOProductBuildVer}\proptype30{\staticval2052-9.1.0.4715}}{\*\xmlnstbl{\xmlns1http://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2003/wordml}}\paperw11906\paperh16838\margl1800\margr1800\margt1440\margb1440\gutter0\ltrsect\deftab420\ftnbj\aenddoc\pgnstart2\trackmoves0\trackformatting1\donotembedsysfont1\relyonvml0\donotembedlingdata1\grfdocevents0\validatexml0\showplaceholdtext0\ignoremixedcontent0\saveinvalidxml0\showxmlerrors0\aftnnar\formshade\annotprot\readprot\horzdoc\dgmargin\dghspace180\dgvspace156\dghorigin1800\dgvorigin1440\dghshow0\dgvshow2\jcompress\lnongrid\viewkind1\viewscale100\splytwnine\ftnlytwnine\htmautsp\useltbaln\alntblind\lytcalctblwd\lyttblrtgr\lnbrkrule\nobrkwrptbl\snaptogridincell\allowfieldendsel\wrppunct\asianbrkrule\rsidroot1518119\stylelock\stylelockenforced\stylelockbackcomp\newtblstyruls\nogrowautofit\utinl{\*\fchars!),.:\'3b?]\'7d¨·ˇˉ―‖’”…∶、。〃々〉》」』】〕〗!"'),.:;?]`|}~¢}{\*\lchars([\'7b·‘“〈《「『【〔〖(.[{£¥}\fet0{\*\wgrffmtfilter013f}\ilfomacatclnup0\enforceprot1\protlevel3{\*\background{\shp{\*\shpinst\shpl

中國烹飪的起源和發展摘要怎麼寫

一、烹飪、烹調、烹調工藝

烹飪,是人類為了滿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用適當方法,加工成為直接食用成品的活動。它包含烹調生產和飲食消費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烹飪一詞,最早見於2700年前的曲籍《易經·鼎》中,原文為“以木巽火,亨飪也。”《易經》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在宗教迷信外衣下,介紹當時社會狀況,儲存了一些古代樸素辨證法的思想。“鼎”是先秦時代的炊、食共用器,形似廟裡的香爐,初為陶製,後用銅製,還充當祭祀的禮器。“木”指燃料,如柴、草之類。“巽”的原意是風,此處指順風點火。“亨”在先秦與烹通用,為煮的意思。“飪”既指食物成熟,也指食物生熟程度的標準,是古代熟食的通稱。“以木巽火,亨飪也”就是:

將食物原料置放在炊具中,新增清水和味料,用柴草順風點火煮熟。由此可知,烹飪這一概念在古代包括了炊具、燃料、食物原料、調味品以及烹製方法諸項內容,反映出奴隸社會時期先民生活狀況及其對飲饌的認識。還由於古代廚務沒有明顯分工,廚師既管做菜,又管做飯,還要釀酒、造醬、屠宰、儲藏,因此烹飪一詞,在古代實際是食品加工製作技術的泛稱。

烹調,製作菜餚、食品的技術。一般包括原料選擇、粗加工、細加工、臨灶製作、用火、調味以及裝盤的全過程。烹調一詞,在唐宋時期即已出現。如陸游《劍南詩稿·種菜》:“菜把青青間藥苗,豉香鹽白自烹調。”這時的“烹”加熱烹炒,“調”即配料調味。烹調工藝,是製作各類食品的全部加工技法及其流程的概稱。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將烹飪原材料製成可口的食品,即有目的有計劃有程式地對烹調原料進行切割、組配、調味和烹製,使之成為能滿足人們飲食需要的菜品的規範方法。

二、菜、菜式、菜品

菜、菜式、菜品都指通過烹調製成的食品。但是,按餐飲業的語言使用習慣,它們的含義也有一些細微區別。菜,含義比較寬廣,有時是單稱(如這道菜),有時是複稱(如湯菜),其內涵要視具體語言環境而定。菜式,多指菜餚的品種花色(如燒烤菜式),主要見於南方。菜品,是手工食品的通稱,包括菜點羹湯,如蒙古族菜品中就有“紅食”與“白食”之分;現今使用菜品一詞,主要是和輕工業食品、天然食品相區別。

三、麵點、點心、小吃、主食

麵點,是以米、麥、豆、薯等為主料,肉品、蛋奶、蔬果、調味品作輔料,通過制胚、包餡、成型、熟制等工序製成的食品。它的外延最寬,包括中點和西點、大路點心和筵席點心、日常小吃和節令小吃、通行麵點和地方面點,以及歷史名點、祭點、民族點心等。其特色是: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幫式眾多,宜時當令,可塑性強,在海內外影響深遠。

點心,又稱細點或花點,是麵點中的一個大類。其特色是:注重款式和檔次,講究造型和配器,玲瓏精巧,觀賞價值高,多作席點或茶點食用。有些地區如上海和廣東等地將麵點統稱為點心。小吃,也叫小食、零吃,係指正餐和主食之外,用於充飢、消閒的糧食製品或其它食品。也兼作早餐或夜宵。小吃的提法主要見於四川和北方,其特色為:一是用料葷素兼備,每份量大。二是多為大路品種,檔次偏低。三是常由攤販制

作,在街頭銷售。四是地方風味濃郁,顧客眾多。主食,即麵食。包括飯、粥、面、餅、包、餃、糕、粑等可以充當正餐的食品,一般由家庭或集體食堂製作,其特色也十分鮮明:一是用料大多單一,調配料較少,主要提供糖類,在膳食結構中佔據主導地位。二是品種基本固定,四季三餐變化不大,人們食用已成習慣。三是工藝簡便,易於

掌握,現做現吃,且與菜餚配套。四是成本低廉,每餐必備,有明顯的地區指向性。

四、烹飪史、烹調(麵點)工藝學、烹飪學

烹飪史,是烹飪的歷史。它主要研究烹飪的發展歷程及其規律。它以歷代的烹調原料、炊飲器皿、調製技法、菜品屬性、筵席格局和菜系演變作中心課題,還要解答飲食市場、飲食民俗、食療健身和烹飪等方面的問題,並要勾劃出各個時代的飲食風貌,論其成就與不足。這門科學與社會經濟史、農藝史、畜牧史、漁業史、食物保鮮史、生物化學史、飲食器械發展史、營養學史、食療史、飲食風俗史、各族文化史、中外經濟交流史等關係密切,是烹飪研究中的重要領域。烹調(麵點)工藝學,是研究烹調工藝的一門學科,是研究菜(點)烹調工藝中的法則與規律的科學。它著重探討料、味、水、火、灶、器、刀、勺等諸要素在烹調中的作用,及其對菜品(麵點)質地的制約或影響;它要總結各類技法的規程,使烹調工藝科學化;並提出菜品(麵點)質量檢測

和考評的理化指標和審美原則,研究如何制菜(點)才有利於健強國民體質,符合時代需求和國情;還要分析菜(點)風味特徵的由來,建立科學的烹飪體系,中國烹調(麵點)工藝學的研究目前剛剛起步,現有教材很不完善,需要幾代人努力開拓。

至於烹飪學的屬性,目前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這是研究食物來源、烹製、保藏和提高食用價值的科學;有人認為,這是研究烹飪歷史、烹飪原理、烹飪工藝的科學;有人認為,這是研究中國菜點及其生產與消費規律的科學,並且具有綜合科學和邊緣科學的屬性。現在,第三種觀點已被越來越多 的學者認可,還有許多從業人員投入到這一研究的行列中來。考慮到本教材的目的要求,本書僅從概述的角度,對中國烹飪學的主要原理進行簡要闡述。

中國烹飪發展歷史劃分為哪幾個階段,為什麼如此劃分?

中國烹飪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標籤: 烹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93ro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