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山東青州導遊詞參考模板

山東青州導遊詞參考模板

山東青州導遊詞參考模板

青州屬溫帶季風性氣候,著名景點有云駝風景區、仰天山、黃花溪等。青州河流分屬彌河、小清河兩大水系,其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礦、水泥用石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巖等。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山東青州導遊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鑑賞!

山東青州導遊詞1

青州,爲古“九州”之一。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總面積1569平方公里,屬半山區半平原地形結構。轄4個街道、8個鎮。人口90萬。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7項,是山東30強、全國百強之一。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1984年建設新館,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爲仿古式民族建築羣。青州博物館是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收藏各類文物2萬餘件。海內外孤本--明萬曆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填補了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東漢大型出廓“宜子孫”玉璧爲目前僅見的有字漢璧;青州龍興寺石刻佛教造像羣被評爲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數量之大、雕工之精、貼金彩繪儲存之好爲中國文物考古所罕見。陳列方式以精品化、專題化爲原則,運用先進的藝術手段,推出了簡史陳列、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書畫、古貨幣、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個專題陳列廳。展覽融實物、照片、模型、圖表、文字、講解爲一體,並配以光、聲等特殊效果,使您儘可領略青州璀璨的歷史風采。

青州還有一個旅遊勝地--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佈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平原拔笏,鬆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爲魯中名山。主峯大雲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託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爲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古“青州八景”稱之爲“雲門拱壁”濰坊青州古城導遊詞濰坊青州古城導遊詞。登臨山巔,便可飽覽“駝嶺千尋”、“劈峯夕照”和“三山聯翠,障城如畫”的壯麗景觀。

山東青州導遊詞2

各位貴賓,您已經來到古城青州。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的領導及全體工作人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在這裏,我先介紹一下青州的概況。

這裏先解釋一下“青州”這一地名。衆所周知,大禹治水時期,把全國分爲九個區域讓人居住,九個區域就是“九州”,九州也就成爲中國的代名詞。過去,中央電視臺有個欄目,就叫“九州方圓”,青州即爲九州之一。

爲什麼叫青州呢?青州,即爲東方之州。按照古人的五行觀念,它地處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爲青,故名青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東,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爲春。”晉朝王隱說:“東方少陽,其色青,其氣清,歲之首,事之始,故以青名也。”所以,在古人的理念中,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氣清色綠,萬物茂盛,生機盎然,是一年的春天,事物的發端。由此可見,青州是一個包含無限發展生機和希望的美麗家園。

正因爲如此,歷代文人墨客讚美青州的詩文不勝枚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有詩句:“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青州西踞泰山,東瞰大海,沃野千里,自古繁華。所以,青州憑藉她的美麗,享有“東方第一州”的稱號。

各位遊客,我再介紹一下青州的現狀。今天的青州市,位於山東省中部,西部與淄博市毗連,北端與東營市接壤,東部分別與壽光市、昌樂縣爲鄰,南部緊靠臨朐縣。全市面積1569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9個鎮;人口90萬,其中有回、滿等少數民族2萬多人。它的經濟規模比較大,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0億元,財稅總收入超過2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萬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千元,城鄉居民儲蓄130億元,。

青州市處於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交接部位,呈現多姿多彩的地貌特徵,展示壯觀秀美的亮麗身影。西南部爲峯巒疊嶂的山區,佔全市面積的接近一半。主要山峯有30餘座,海拔多在400米以上。其中雲門山、駝山、玲瓏山、仰天山、唐賽兒寨爲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這片山區多爲石灰岩質,喀斯特溶岩地貌特徵顯著。可以想象,這裏曾經是浩瀚的大海,因爲劇烈的地質運動,深藏海底的岩層斷裂隆起,才形成了一座座山丘。遠古時期,這裏的氣候溫暖溼潤,植被豐厚,處處蒼翠欲滴,是巖穴時期青州先民的理想棲息地。

東北部爲平原地區,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土質好,墾植歷史久,熟化程度高,物理性狀好,適種多種作物,是歷史上最早農業開發的地域。古人稱“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土方二千,戶餘十萬,四塞之固,負海之饒,可謂用武之國。”青州北部平原正處在“青齊沃壤”的中心部位,從先秦到魏晉時期,這裏是中國大地最爲富庶的地區。

流經和發源青州市的河流衆多,主要有彌河、淄河、南陽河、北陽河等。淄河、彌河爲主幹流。如果把青州市看作一頂轎子,那麼,這兩條幹流就像擡轎的轎杆,分置左右。兩河是青州的母親河,哺育了青州燦爛的歷史文化。

青州城區坐落於山區與平原的結合部,西郊與南郊羣山聯翠,障城如畫;東郊與北郊綠野蔥蘢,擁城似錦。城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建成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30萬。它是國家級的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國知名的優秀旅遊城市。今天的青州城區,已經成爲一個經濟繁榮、文化先進、環境優美、功能齊全、具備最佳人居環境的新興城市。

青州城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說它古老,因爲它已經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在這裏先後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旗兵城5座城池,千餘年間是山東東部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交通樞紐。現在儲存比較好的是南陽城,這座古城處於青州中心位置,從高處望去,蜿蜒曲折的城牆所勾畫的輪廓很象一頭雄健的牛臥在那裏,所以人們稱這座城爲“臥牛城”。很久以來,不知何人立下規矩:賣豆腐的不準在城裏敲梆子,怕驚動了“牛”,直到今天,當地人賣豆腐一進城區,他們會自動收起梆子,改爲沿街叫賣了。

青州是歷史之城,文化之城。範公亭路和十里古街,依然青石板路面,古色古香。許多建築飛檐畫壁,金碧輝煌,亭臺閣榭,粉壁花牆,在綠樹掩映之中,分外妖嬈。城區有衆多的園林,範公甘泉、偶園假山、松林書院、萬年古橋、衡王石坊、真教古寺、天主教堂等等,隨處可以領略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風情。

說它年輕,是因爲自從中華民國以後,青州這一名稱就消失了,這裏只存在益都縣。直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都縣,建立青州市,到現在只有20餘年歷史。但是,20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這座城市快速發展,突飛猛進,到處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青州是一座春天之城,綠色之城。滿城春色滿城綠,翠蔭流溢一城花。南陽河猶如一條綠色飄帶,穿城而過,河濱楊柳飄揚,綠地如茵,翠竹環繞,流水潺潺。城區街道兩側的梧桐、國槐、雪松,綠蔭如傘的山楂樹,枝幹如盆景的柿子樹,構成一條條綠色長廊。每當舉辦花博會,青州到處是花的世界,樹的海洋。青州又是一座商貿之城,現代之城。新城區現代化建築鱗次櫛比,各類市場星羅棋佈,車水馬龍,工廠密集,交通發達,商客雲集,人流興旺,物流暢達。

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青州的歷史。青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從西漢設立青州刺史部,到明初的山東省會,歷經1500年,青州城一直作爲青州、北海郡、平盧淄青鎮、京東路、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國家一級政區和一級軍區的駐所,相當於今天的省會。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青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管轄範圍很大,轄10個郡國,領93縣,區域相當於今山東省的魯北和膠東地區。兩漢時期的青州是全國最爲富庶的地區,農業發達,商業繁盛,是全國的.糧倉,絲綢之路的源頭。其地位相當於今天的長江三角洲。漢武帝劉徹曾數次巡查青州,並在青州以北的巨洋澱躬身事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大地陷入腥風血雨的混戰之中。公元311 年,大將曹嶷佔領青州,築廣固城。廣固城易守難攻,成爲兵家必爭之地。此後的200年間,發生過20 多次慘烈的戰爭,15 次易主。伴隨着民族爭戰,也帶來了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公元399年,鮮卑貴族慕容德在青州廣固城建國稱帝,史稱“南燕”。南燕國國祚衰薄,只延續了12年,但卻使青州成爲齊魯大地歷史上唯一有人稱帝的地方。

隋唐時期,青州又稱北海郡,設青州都督府,其軍事重鎮的地位更加突出。公元755年,風流皇帝唐玄宗享樂誤國,導致“安史之亂”,青州成爲平叛的最前線。高麗人李正己從遼東帶平盧兵將跨海來到青州,抵禦叛軍。從此,亂世梟雄李正己父子割據青州50年,與朝廷分庭抗禮。他佔有15個州的地盤,地跨今天的山東、河南、江蘇,“擁兵十萬,雄據東方,鄰藩皆畏之”。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纔將其平定。此後,任命名將薛仁貴的孫子薛嵩鎮守青州。

宋太祖趙匡胤一條軍棍打300軍州,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京師汴梁以東設京東路,設安撫使,治所設在青州,管轄20個州軍、81縣,範圍包括今山東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青州知州大多兼任京東路安撫使的要職。青州地控要津,朝廷所任官員多爲知名人物。如大名鼎鼎的開國元勳曹彬、朝廷重臣富弼、耿直名相寇準、“憂樂關天下”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連中三元的王曾、招安宋江的張叔夜等,都曾居官青州。著名文學家李清照也屏居青州20年,“婉約派”詞作傳頌千古。

明朝初年,青州古城仍爲山東省省會。1376年,朝廷將山東布政使司從青州府移治到濟南府。從此,青州作爲山東地區政治中心的地位宣告結束。明朝設立青州府,轄3州16縣,管轄從東營渤海到日照黃海的廣大區域。青州府雖爲二級政區,但處於山東東部的樞紐位置,被稱爲兩京通衢,海岱都會,依然是歷史人物風雲際會的重要場所。

青州上下五千年,猶如一幅斑駁燦爛的歷史畫卷,濃縮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下面,我再介紹一下青州的文化底蘊。

古代青州是東夷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上世紀70年代,在青州市東夏鎮桃園村發掘出了7塊陶片。據考證,這是新石器早期北辛文化的遺物,7000年前的東夷先民已經定居在青州的沃野膏壤。東夷部族崇拜太陽,以鳳鳥爲圖騰。青州出土的大量彩陶文物,傳遞着東夷文化的最早資訊。而且,青州仍保留着東夷先民活動的遺蹤。有堯巡獵的堯王山,許由、伯益隱居的萁山,逄伯陵命名的逄山。蘇埠屯商墓是全國除安陽之外最大的商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大型銅鉞,器身透雕作“饕餮”紋,張口怒目,刻有“亞醜“字樣的銘文。

青州自古教育發達,精英薈萃,人才輩出,成爲全國聞名的進士狀元故里、文人嚮往之地、名士屏居之鄉。從隋朝科舉取士到清朝末年,青州市境內考中的進士位居山東之首,有姓名可考的就有155人,其中包括6個狀元。現存於青州博物館的趙秉忠狀元卷,是明朝之前全國唯存的孤本,堪稱國寶。它全卷21折,長3.46米,全文2460字,以“實政”和“實心”,精闢闡述了改善吏治、興國安邦的治國之策,代表了儒家文化在青州的深厚底蘊。

青州是中國最早的佛教文化傳播地之一。從魏晉開始,佛教寺院在青州一地大量發展,達200餘處。千年古剎龍興寺被稱爲“東方之甲寺”,唐代書法家李邕爲其題寫寺名。其遺址出土的400餘尊佛造像,被評爲20世紀全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駝山有中國東部最大的佛教造像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有大小石窟5座,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過方寸,造型精美奇特,雕刻流暢細膩。雲門山精美的造像被梁啓超之子、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評價爲唐代“開皇中之最精品”。由2600米連續9個山頭組成的山體大佛,被認定爲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三大奇蹟。巨佛鼻樑修長,眼窩深陷,隨着不同角度觀察,雙脣呈現開、合變化,彷彿在誦經參禪。

元朝之後,佛教沉寂,道教在青州崛起。就藩青州的衡王是道教的大力倡導者。他在雲門山、駝山修復碧霞宮、昊天宮,鐫刻巨壽,開闢陳摶洞,造馬丹陽浮雕。道教文化尊崇一時。鐫刻於懸崖上的巨壽,整個大字通高7.5米,寬3.7米,僅壽字下面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在當地有“人無寸高”的戲語。青州城東南聖水峪中的修真宮,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美麗傳說。道觀面南鄰水,門前有千年古槐,玉皇殿內供有“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牌位。

元代之後,青州形成回族聚居地,伊斯蘭文化紮根這座古城。位於回族聚住區東關的真教寺,始建於公元1302年,是全國僅存的元代三大真教寺。經歷代修葺,規模不斷擴大。它融匯了中外建築之精華,既有中國宮殿式建築的特色,又明顯地帶有阿拉伯式的建築風格。

19世紀中葉,西風東漸,青州地處山東要津,成爲東西方文化碰撞、浸滲的中心。青州天主教堂、_堂就是這一交融的見證。

悠久的歷史,給青州留下了瑰麗的文化遺存,猶如時光播撒的一路珠璣,昔日輝煌,今又流芳,都足以使今人領略古代青州的卓越丰姿。青州的旅遊事業,也緊緊圍繞歷史文化底蘊,創建自己的獨特品牌。當前,青州旅遊資源從總體格局上可以概括爲:一個品牌,四大片區。一個品牌就是“佛國壽山、古州福地”的旅遊目的地形象品牌。四大片區,即:以雲門山、駝山、和在建的龍興寺爲主體的“佛國壽山”文化旅遊區;以博物館、範公亭公園、明清古街爲主體的“古州福地”旅遊區;以仰天山國家森林公園爲主體的“山地森林”休閒度假旅遊區;以黃樓花卉基地、彌河水系爲主體的“農家樂”旅遊區。在這些旅遊區及其周圍,青州開發了50多處觀賞、休閒景觀,主要的有:郊區的雲門仙境、摩崖大壽、駝嶺千尋、石窟造像、山體大佛、玲瓏秀色、古剎佛光、仰天秋月、天槽林壑、靈澤奇洞、黃樓花卉等,城區的範公甘泉、清照歸來、松林書院、偶園假山、真教古寺、萬年古橋、十里古街等,還有博物館的龍興寺造像、趙秉忠狀元卷、宜子孫玉璧等珍貴文物。

我們今後將陸續安排參觀上述景點。預祝大家在青州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開心。

山東青州導遊詞3

各位旅客:

大家好!

古代青州是東夷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上世紀70年代,在青州市東夏鎮桃園村發掘出了7塊陶片。據考證,這是新石器早期北辛文化的遺物,7000年前的東夷先民已經定居在青州的沃野膏壤。東夷部族崇拜太陽,以鳳鳥爲圖騰。青州出土的大量彩陶文物,傳遞着東夷文化的最早資訊。而且,青州仍保留着東夷先民活動的遺蹤。有堯巡獵的堯王山,許由、伯益隱居的萁山,逄伯陵命名的逄山。蘇埠屯商墓是全國除安陽之外最大的商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大型銅鉞,器身透雕作“饕餮”紋,張口怒目,刻有“亞醜“字樣的銘文。

青州自古教育發達,精英薈萃,人才輩出,成爲全國聞名的進士狀元故里、文人嚮往之地、名士屏居之鄉。從隋朝科舉取士到清朝末年,青州市境內考中的進士位居山東之首,有姓名可考的就有155人,其中包括6個狀元。現存於青州博物館的`趙秉忠狀元卷,是明朝之前全國唯存的孤本,堪稱國寶。它全卷21折,長3.46米,全文2460字,以“實政”和“實心”,精闢闡述了改善吏治、興國安邦的治國之策,代表了儒家文化在青州的深厚底蘊。

青州是中國最早的佛教文化傳播地之一。從魏晉開始,佛教寺院在青州一地大量發展,達200餘處。千年古剎龍興寺被稱爲“東方之甲寺”,唐代書法家李邕爲其題寫寺名。其遺址出土的400餘尊佛造像,被評爲20世紀全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駝山有中國東部最大的佛教造像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有大小石窟5座,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過方寸,造型精美奇特,雕刻流暢細膩。雲門山精美的造像被梁啓超之子、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評價爲“開皇中之最精品”。由2600米連續9個山頭組成的山體大佛,被認定爲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三大奇蹟。巨佛鼻樑修長,眼窩深陷,隨着不同角度觀察,雙脣呈現開、合變化,彷彿在誦經參禪。

謝謝大家!

山東青州導遊詞4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您來到青州著名風景名勝區——雲門山景區。我是大家的導遊劉x,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很高興爲大家提供導遊服務,同時也希望大家配合我的工作,謝謝大家!

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主峯海拔421米,屬於泰沂山脈。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文物古蹟衆多,爲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可以說雲門山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現在就請您隨我走進雲門山走進這美麗的歷史畫卷。

前面四柱三門的牌坊便是雲門山的山門了,仿古建築,金黃色璃瓦覆頂,匾額上“雲門山”三個大爲原書法協會主席舒同的題寫。

雲門山有近千級的石階直達山頂,整個石階爲999級。這些石階修的很科學,每上二三級臺階,就有一小段平路,讓您的腿有個緩衝休息的時間,這樣上山下山都不至太累。

觀壽亭是一座兩重檐五重樑的仿古高亭,此處爲觀壽的最佳角度,故名“觀壽亭”,毀於47年解放戰爭於84年按照隋朝模式重修。在觀壽亭內有六個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產青剛石製成,上面分別刻有貂禪、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雕工細膩,線條流暢。亭子上方繪有八仙、觀音、壽星的圖案。觀壽亭建在登山的必經之路,登山的遊客可以在這裏稍事休息,看看山頂的壽,登山的勁頭就更大了。而當地的很多老年人經常來雲門山,在這亭子裏打打撲克、下下象棋,談談雲門山的典故,呼吸一下大山的清新空氣,天晚了下山,也算是遊了雲門山了。

離觀壽亭不遠處的小型石制建築爲雲門山的山神廟,您可不要因爲它小而小瞧它,這裏住的可是雲門山的主人---雲門山山神,客人們來到這裏,先拜一拜主人,也是應該的。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然這廟也不在大,有神則靈。

一路往山上走,路邊好多松樹杈上都放滿了石頭,這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係,用我們青州話來講叫“壓松枝”,“松枝”諧音“送子”或“孫子”,老太太門抱孫心切,希望家裏早添人丁,就到山上的送子娘娘跟前求拜,下山時就捎一塊石頭放在樹杈上,這樣就寓意着送子,來年就可以抱孫子,心想事成了,還有人會折一小段松枝,插在耳後或頭髮上,說是“下山戴松枝,回家抱孫子”。這算是表達心願的一種方式吧!

雲門山自古以來就是佛、道共同青睞的一座山峯,山頂有巨大的洞穴,南北貫通,遠望如高懸太空的明鏡,每逢夏秋之季雲霧常穿門洞而過,景色非常壯觀,人們稱此景爲“雲門”或“雲門仙境”,雲門山因此而得名,據山頂碑文記載隋朝此山被稱爲雲門山。

雲門山上有一段奇特的路稱爲龜背石或龜背路,因路面表層上的圖案與形狀特別像龜的貝殼,因此而得以美名。我們來到了“漸入佳境”。這四個刻在這塊小石壁上,有點信手塗鴉的感覺,這是明朝著名書法家雪蓑在雲門山上的第一處題記。相傳有一次雪蓑酒後登山來到這裏,他看到山下大霧瀰漫,山上卻是春光明媚,一個個山頭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島,他以爲自己看到了人間仙境,便寫下了“漸入佳境”四個,雖似信手拈來,其中卻隱含深意。他的意思是說雲門山的景緻從這兒越來越好了。

從“漸入佳境”再上幾個臺階,眼前豁然開朗,平坦的空地上是一個紅牆的院落“望壽閣”。望壽閣屬於佛道兩家的共同遺址。隋唐爲鼎盛時期,這裏供有靈光菩薩的塑像,是和尚們的天下。唐以後,道教開始興盛,佛道之爭日顯。到了元朝,忽必烈作了皇帝,道教被定爲國教,道士們就把靈光菩薩撤掉,改爲道觀,取名“靈官廟”。解放戰爭中毀於戰火。青州市政府非常重視旅遊事業,於84年重修,因爲從這裏可以清楚地看見山頂的壽,於是命名爲“望壽閣”.正門遍額上“望壽閣”三個大是我國原書法協會主席啓功的題記。望壽閣的正殿爲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築,殿內供奉的是福、祿、壽三星,門楣上的牌匾爲三星共照。

東邊廂房裏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實際上我們民間所稱的“泰山老母”就是泰山上的碧霞元君。

西邊廂房供奉的是關公和文武財神。《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廣爲流傳,那位紅臉的美髯公關羽更成爲正義的化身,關公成爲國家祭祀的進階神詆後,佛道兩家爭相把他拉入自己的教門充當護法,他既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伽藍神,同時也是道教的護法神之一。關公供奉在此意寓保平安之意。

財神可分爲文財神和武財神兩類。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我們此處供的文財神是比干丞相。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爲人耿直。比干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便直言相諫,最後紂王惱羞成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個竅!”說完,就命人把比干的心給挖了出來。比干被刨心後,走出宮闕,雖然他沒有了心,但是他吃了仙人送的仙丹,並未死去。正因爲無心,也就無偏無向,辦事公道。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干這位公正無私、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敬爲財神,當然人人信服而無異議。

武財神趙公明爲道教神明。您來到此處道教聖地,可以誠心的拜一拜,保佑自己與家人平平安安,財源滾滾,在這裏將會使您的心願達成圓滿。

望壽閣建在雲門山最北端,左右及後面三面懸崖,屬雲門山的一處風水寶地。一路行來,無論天氣有多麼炎熱,在此處也可以感到涼風習習的,而且還可以觀賞到四周美麗的景緻。

站在望壽閣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勝地—駝山盡收眼底。駝山位於青州城西南5公里處,主峯海拔408米,屬於沂山山脈。站在此處,遠望羣山山峯如千匹臥着的駱駝的駝峯。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記載:“因山形似駝,故名駝山”。駝山現爲國家重點文物保戶單位。位於駝山東南面峭壁上,大小並排着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儲存非常完整,是山東省儲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羣,被譽爲“齊魯石窟之冠”。駝山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是因爲山上衆多的石佛造像,而且在駝山上可以觀賞到世界上最大的山體巨佛。位於駝山東南面,雲門山的陽坡前面,有一座奇妙的山體巨佛。佛像從髮髻到喉結全長2600米。這尊巨佛形象逼真,造像者藉助山勢,根據登山不同的方位,修鑿出巨佛口型一張一合的變化。在青州當地,有一拜佛、二拜壽之說,其中拜佛,則是到駝山拜謁佛祖,因此駝山還有一個名爲佛山。

北望——青州城的全貌盡收眼底。大禹治水後,全國置九州,即按照當時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爲九個州,青州就是其中之一。根據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記載:“海岱爲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也就是說從渤海之濱到泰山腳下這一大片的青山綠水都爲古青州的所在地,按照中國古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記載:青州的地理位置位於最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爲青,所以被稱之爲青州,並被譽爲“東方第一州”。

眼下被松樹林覆蓋的山,像一隻展翅的鳳凰,此山名爲鳳凰山。鳳凰爲傳說中的一種很有靈氣神鳥。相傳它要到一個很有靈氣的地方繁衍生息,於是它便不遠萬里飛翔尋找,當它飛到青州時,被雲門山的景緻和靈氣深深吸引了,於是定居下來傳爲美談。

東望——天氣晴朗時,您會發現東方有一條潔白的玉帶在輕輕飄浮着,那就是青州母親河——彌河。

“海岱雄風”爲原江蘇省書法協會主席武中奇的題記。武中奇,19__年出生,山東長清人。海:指渤海。岱:泰山。即從渤海之濱到泰山腳下,這一片的綠地爲古青州的所在地,以當今的青州爲治所是從東晉開始的,此後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雖建制頻仍,但均爲州、府、郡、道、路的治所,長達16__年之久,是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中在明洪武九年,青州由省級治地降爲地級治地。旁邊的竹林圖爲我省著名畫家於希寧的作品。

路邊的這塊平坦的大石頭,剛好容納一個人躺在上面,石臺上方寫着“蓑老臥豆巖”,您一定會非常奇怪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處題記是明朝書法家雪蓑的又一處題記。相傳,又一次雪蓑酒後登臨雲門山,走到此處後躺在這塊岩石上睡着了,到了晚上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順着岩石流淌下來,淋溼了雪蓑的半邊身子,他一時興起,寫下了“蓑老臥豆巖”的題記,後來,雪蓑和友人來到此處,他人不解,問其含義,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腦袋。友人恍然大悟:“頭”的半邊淋溼了,去掉“頁”,就剩下“豆”了。這是雪蓑留給我們後人的一處謎。(這處題記爲郭沫若所釋義)。

“敬神如神在”刻在路邊的石壁上,非常醒目。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後面加上一句“不敬是泥胎”就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即爲“如果你心裏敬信神佛,神就真的存在;如果不信,它也就只是一尊泥胎而已”。信則有,不信則無,可見孔子是最早具有辯證思想的人,是一位大智者。

當我們踏着999級美好的祝願來到壽跟前,眼前豁然開朗。在山陰石壁上鐫刻着我國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壽”。這個端莊大方,結構嚴謹。通高爲7.5米,寬3.7米,僅寸子就2.30米的高度。所以青州當地便有了“人無寸高”的戲語。“壽比南山”這個人們過壽時最美好的祝願即出於此,這在辭海里有名確記載。這個壽爲明朝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內掌司冀陽周全所獻書,寓意着“壽比南山”的含義。(即公元1560年所刻,歷經現在已有447年的歷史)。

關於這個壽在我們青州當地還流傳着一個神奇的說法。那年,衡王過壽,發出告示:誰獻的禮最多最厚,就可以座壽筵的首席首座。一時間,文武百官、豪紳貴族們爲了討好衡王,拼命的爭富比貴,獻上自己認爲最重的禮物。可是到了壽筵的這一天,將近中午,仍沒有人敢做壽宴的首席首座,因爲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獻的禮物是否最厚。這時,從門外走來一個穿着破舊的老道士,名爲雪蓑。傳說雪蓑爲半仙半道之體,有着非凡的能力。只見他大搖大擺,旁若無人的徑直到首座上座了下來,大家都驚歎嫉妒不已,紛紛上前質問雪蓑:“你究竟獻的什麼壽禮,敢做這個位子!?瞧你穿的這副窮酸樣,能獻什麼好東西?”雪蓑不慌不忙的站起來,對大家說:“各位請隨我來!”他帶着大家來到院子裏,擡手往南邊一指,只見南山上出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壽,光芒直逼衡王府。衡王可高興壞了,可又仔細一瞧,壽下面的寸少了一點。衡王忙問雪蓑是怎麼一回事,雪蓑說:“你只會以貌取人,不辨賢能,這一點就隨他去吧!”衡王又是再三請求,雪蓑才讓衡王拿來綢團,名文武百官一起磨墨,然後拿起綢團,王磨盤中一蘸,隨手向南扔去,綢團向南飛了五華里,正好補上了這一點。隨着這一點的形成,又是一陣強烈的金光閃耀,耀的衆人眼睛都掙不開了。據說這光向北一直照到了渤海之濱,於是老百姓都說在青州城的北邊便出現了壽光縣。這神奇的現象讓大家驚歎不已,雪蓑也在壽宴上出盡了風頭,讓文武百官羨慕極了。酒足飯飽後,衡王帶領大家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南山上,一路上還暗自盤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鑄成了這個壽。可是到了壽跟前一看,衡王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原來這個壽是用紅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貼上一層麥秸皮,陽光照在上面一反射,就感覺金光閃閃。衡王惱怒之餘,卻又捨不得這個壽,便找來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壽刻在了山崖上,壽是留住了,金光卻永遠的消失了。

在壽西側,一個不被有人注意的僻靜處,有一處價值極高的淺浮雕像非常罕見,那就是金代道士馬丹陽浮雕像。馬丹陽浮雕像高約80釐米,寬約60釐米。凸面高約半釐米,爲頭部側面像。雕刻十分細膩,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適當,面部清瘦,鬍鬚飄拂,表情寧靜,正在凝神東望。其仙風道骨的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

“神在”兩個大,是雪蓑在雲門山的又一處題記。這處題記爲雲門山的第二大,徑約一米,與大壽相鄰。該在摩崖上鐫刻而成,筆墨飽滿,架構矯健,古拙渾樸,雄渾生姿,揮灑自如,矯若驚龍,一氣呵成,盡顯狂放流姿之美,可謂神來之筆。遊人往往於不經意間擡首便見二,悠然之情暢然於心,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

“雲龍之門”則爲軍中書法家李鐸的題記。近年來,在修復雲門山古蹟的同時,先後徵集我國當代書畫家武中奇、舒同、李鐸、高啓雲、於希寧、史進前等名人畫,精心鐫刻於崖壁之間,爲了和山上的古蹟相互區別開來,我們特意把新增題記塗抹成藍色,給古老的雲門山增添了新的生氣。

這個南北貫通的天然大洞爲雲門洞,高闊過丈,天然形成。遠望如高懸太空的明鏡近看如拱璧月門,由此雲門山有了一個非常有意境的名“雲門拱璧”。關於雲門洞的來歷,我們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衡王招親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個女兒,才貌出衆,人稱“詠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華,許多王孫公子都來攀親,但衡王夫婦愛女如掌上明珠,不願輕易許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選個品學兼優,有才能的如意郎君。於是她讓父王發出告示:誰能在南山上掛一面能在王府的繡樓就能看清的鏡子,她就嫁給誰,凡年齡在16—25之間的青年都可應試,那些王孫公子、富人子弟聽到這一消息,都爭先置辦銅鏡,有的竟不惜賣掉家產。銅鏡鑄造得如此之大,數十人才能擡到山上,令人懸掛山上,但終因相距太遠,因爲沒有太陽光的反射,在王府難以看到,王孫公子、富人子弟紛紛敗下陣來。這時,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個小石匠說他能辦到,並說十天後來回話。小石匠帶了錘釺、鑿子工具來到雲門山大雲頂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早了起來,他不分晝夜,終於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個南北貫通、高闊過丈的大洞,襯着山前的陽光,從衡王府邸望去,這個洞恰似一個高懸太空的明鏡。小石匠聰明勤勞,堅定不拔的毅力感動了公主,這位“詠絮公主”雖然出身名門,卻心地善良,不重門第之分,她決定嫁給小石匠,衡王夫婦也因有言在先,拗不過女兒,就同意了這門婚事。公主下嫁後不靠婚資過活,與小石匠勤儉持家,至今使村中的一段佳話,而古青州八景之一的“雲門拱璧”就此誕生。

雲門洞北側的兩個池子名曰“二龍池”,聽老年人們將這兩個池子原爲泉眼,池子裏水清甘冽,清澈見底,是山頂的兩顆明珠。近年來,水位下降,池子裏多半積攢的雨水,但即使天氣再旱,這兩個池子也沒有幹過,可見山多高水多深是有一定含義的。

雲門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上三種文化鼎力,分別爲佛家、道家、儒家。穿過雲門洞我們來到了佛教聖地—雲門山石窟造像羣。在雲門山陽坡石壁上大小並排着石窟五座,石佛造像二百七十二尊,它與西邊的駝山石窟造像同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羣,被譽爲齊魯石窟之冠。並且在石窟旁邊的崖壁上歷代名人的題記遍佈山崖,可以說雲門上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雲門洞上方“雲門山”三個篆體,形象地體現出雲門仙境名的意境。此出題記爲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的官居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樂平人喬宇的題記。“鬼斧神功、“超塵離夢”、“玄之又玄”分別是雪蓑的題記。“鬼斧神功”四個爲虞雲門洞南端內側懸崖之上。“超塵離夢”位於雲門洞上。“吐納風雲”爲清朝的題刻。“雲門山大雲寺”這個題記爲唐朝所保留下來,據《新唐書》載唐天授元年,青州雲門山雲門寺的發明和尚透過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獻《大雲經》給武則天,說武則天時彌勒佛下凡,應該主皇權,做皇帝,武則天非常高興,詔令全國各地都要刻印學習《大雲經》,各州縣都要建大雲寺,這個時候青州雲門山的雲門寺也就改成了大雲寺,現在這個大雲寺已經蕩然無存了,只留下了這六個大。

雲門洞上方的三窟石窟造像風格相同,都爲一佛、二僧、二菩薩、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最西邊的窟中供的是釋迦牟尼像,兩邊有身着甲,手執叉,腳踏魔鬼的天王像,與龍門、莫高窟等石窟羣中所雕的唐天王像,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完全相同。中間一窟所供的主佛也是釋迦牟尼像,左右兩邊分別有二僧、二菩薩像和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着裙、赤腳的唐代力士像,頭上的冠雖然看不清楚,但雙鳥尾卻清晰可見,這些力士像不僅是當時一般武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徵。最東邊的石窟內有唐開元十九年益都縣令唐照明的“雲門山功德錄”刻,由此可知這一窟的開鑿年代,這三窟的造像題材佈置和作風相同,從而也就知道了前兩窟開鑿的時間也在開元前後。這一窟中還有一種特別的造像,佛坐下有益都縣令唐照明和夫人韋氏的像,稱爲“供養人像”。即有錢人出錢作功德,把自己或親人的像在石壁上刻出來,所刻的就是供養人像。

繼續往西走,石壁上有一個進深兩米多,沒有佛像的石窟,稱之爲葬窟,與遍佈山崖的方形小龕相互關聯,這些小龕稱爲“骨灰龕”。在古代,得道的高僧和主持和尚圓寂時在葬窟中坐化,弟子便把他們從葬窟裏擡到空地上焚燒,之後把他們的骨灰放入骨灰龕中,外面鑿一塊與骨灰龕同樣大小的石碑把它蓋住,並把他們的姓氏和籍貫刻在上面。其形式類似於今天的牆壁是公墓,但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可以把骨灰放到這裏,只是寺院的住持纔可以,用我們今天的一句話來解釋,不妨這樣認爲:有一定級別的人才可以享受這種待遇。因爲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來,骨灰也隨風而去,只留下這遍佈山崖的石龕向過往的客人講訴着這過往的史實。

這一山石自然裂縫,口如井狀,深不可測,稱爲“雲窟”。每逢夏秋之際,常有云霧從窟中泛出,穿雲門洞而過,將山頭包於雲霧當中,所以雲門山的名由來雲窟功不可沒。相傳在隋朝時,青州有一位財主叫李清,他這年正值六十大壽,卻對朋友們說,什麼金銀財寶都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繩便可。李清把這些草繩連起來,一端綁上一個筐,他手裏拿着一面鑼,坐入筐中,讓家人把他放入窟中,並約好,當家人聽到敲鑼聲後再把他拉上來。可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後也沒有聽到敲鑼聲,於是把筐拉上來,卻發現裏面空無一人,沒有辦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裏了呢?原來,李清在窟底敲鑼,上面卻聽不到,李清只好順着窟底往裏走,走了好長一段路,正好看見兩個白鬍子老頭在下棋,他便站在一邊看棋,卻沒發現身邊的樹是一會兒發芽,一會兒長葉,一會兒又枯黃了,俗話說;“窟底一日,世上百年”。李清便在這裏住了下來,老人告誡他,北邊牆上的這扇窗戶不能隨便開啟。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這扇窗戶開啟了,發現窗外就是家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讓老人把他送出雲窟,可等到回家時,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幾代都過去,後人早已不認識他了,李清很傷心,又回到窟底,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看來李清是得道昇天了。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有一篇《李道人獨步雲門》,就是根據這個傳說演義而成的。

雲窟旁邊的兩窟爲北齊和隋朝開鑿的石窟,主要爲西方三聖像: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在這一窟中又隋開皇九年(589年)至仁壽二年(6__年)的十餘處題記,主體造像開鑿於隋朝初年,最後完成於公元589年之前。東邊一窟爲中型窟,開鑿於北齊,這一佛龕,在雲門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肋侍菩薩雕刻得最爲工細精美。這一龕選擇了石壁前尤爲開闊的最佳位置,這是爲了接納更多的修行着,來此做法事。這些特點,表明了這一龕在雲門山造像中的重要性。

這一龕東側菩薩的飄帶上,可有一男一女裸體《雙身法身圖》,雙身修法不是“合歡”。密教認爲,男是禪定,女是智慧,只有禪定和智慧相結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這表明,這一龕是最爲規範、規格最高的密教造像。因此可以說,這一龕在雲門山造像中,具有“首席”的意義。

站在此處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縫清晰可見。旁邊微凸起的山峯,可以形象的看到如一方寶印,而此山就是前面所提到過得寶印山。古時,人們對於五行極爲推崇,認爲青州即是東方之州,是最早見到太陽時的地方,此處又云霧繚繞,充滿靈氣,並配有“烏紗帽”和“寶印”,於是認爲此處爲風水寶地,必將會出現非凡之人。公元399年鮮卑人慕容德便多方考證,最後定都青州,建立南燕國。這也是山東境內唯一一處建國都的地區。關於這道劈縫,在當地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相傳,二郎神跟衆神仙打賭,說他能擔着兩座山追趕太陽,衆神們不相信,於是他一頭挑起劈山,一頭挑着雲門山追趕太陽。當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時,挑劈山的地方豁口了,無法再挑了,於是就放在了這裏,二郎神怕無法和衆神仙們交待,就從扁擔上拿下一個寨子,隨手在地上畫了一個“十”做記號,於是在青州雲門山南面有了一個十村,還有一個寨子村。當二郎神把扁擔抽出來時,雲門山上便出現了雲門洞,這是關於雲門洞的有一個傳說。二郎神繼續往東追趕,忽然覺得鞋子裏有一塊小石頭硌腳,就脫下鞋子來一磕,這塊小石頭滾落地下就形成一座小山,雖說是從鞋子裏磕出來,也不能稱爲臭山吧?乾脆,取名香山得了,這就是鄭母鎮香山的來歷了。

雲門山的頂峯稱爲“大雲頂”,當我們登天梯來到大雲頂“雲門仙境”盡收眼底,此處碑文爲,明朝萬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灤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戰亂被損,清順治庚子年,時任青州知府的夏一鳳重建。據史志記載,明朝末期,山頂上原有的碧霞祠、關帝廟、東西閬風亭等建築,在解放前夕被毀。

三皇殿建在雲門山頂峯中部,供奉着人類的三個祖先—伏羲、神農、軒轅,即天皇、地皇、人皇。

迎旭門——元朝古建築風格,爲全石無樑拱形建築,這個建築很有代表性。

天仙玉女祠,是爲紀念多情的七仙女而建,始建於元朝。原來此處建築爲蒙古包式,體現出統治者的皇族建築(忽必烈爲蒙古族)。後來,忽必烈崇尚道教,於是下令將此建築改爲道士帽形狀,以示對道教的崇敬。

玉皇殿原爲元朝古建築,毀於解放戰爭初期,於84年重修。近年來景區又對塑像進行重塑。

《重修雲門山碑記》,該碑位於山頂,採用雲門山青石製作,高265釐米,寬108釐米,厚8釐米,包括碑首兩,全文,徑3釐米,正楷書寫,它做工精細,雖久歷滄桑,至今儲存完好。

更爲奇特的是在離碑文不遠處,平坦的地面上鐫刻着蒼勁有力的“天池”兩個大,這處題記刻於嘉靖四十三年。

站在山頂上,遠望西南羣山,您會深切的體會到詩中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含義。東西閬風亭分別位於望海峯之上與西邊山崖處,如仙境中隱現的兩道仙門,而此處它卻另有含義。在古代,大家閨秀的繡樓都有東閬門、西閬門,沒有出嫁以前,絕對不能走出這兩個門,只有出嫁那一天,才能走出這兩個門,嫁到夫家去。在雲門山兩端的東西閬風亭,與山頂的天仙玉女祠、玉皇殿遙相對應,而劈山、駝山雄峙雲門山東西,紗帽、寶印圍繞左右,此乃真天庭也,真仙境也!

陳摶石雕像位於雲門山山陰東側的萬春洞內,該洞高1.6米,寬1.2米,深5米。洞內南側有石牀,上有陳摶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書長眠,常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傳說陳摶辭官歸隱後,高枕無憂,一覺睡了八百年。所以當地老百姓有諺語:“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至今,石像已被人們摸的周身發亮了。該洞是明朝嘉靖年間衡王府內典膳掌司周全爲紀念陳摶老人而鑿,所以當地人稱爲陳摶洞。

陳摶睡像石雕前上方有雪蓑的《山居吟》摩崖題刻:

夜宿石牀類洞天,斗笠脫放海東邊。

夜深熟睡白雲起,莫管龍來榻下眠。

此詩徑9釐米,篆刻細膩,詩中大意是雪蓑生活理想的寫照。

陳摶洞口還有明代姜雲谷的詩刻:

君睡容我醉,我醉學君睡;

醒者徒紛紛,未許同把臂。

北宋年間的青州知府盧士宗曾說:周環衆山,雲門爲冠,然此山實不聞天下,乃不得與龍山、虎丘決雄唯可惜也。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青州的衆山中,雲門山是最美的,可惜雲門山在天下卻沒有名氣,因此不能與洛陽的龍山和蘇州的虎丘來一比高下,真是太可惜了。而今天的雲門山在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洗禮之後,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上,展示着它的雄姿。我們常說來美麗的青州做客,不登雲門山,不算青州客,登臨雲門,平步青雲。相信景色秀麗的雲門山會帶給您最美好的記憶,並送給您最真誠的祝願,祝願天下人大壽、高壽、壽比南山!

好了各位,雲門山遊覽到此結束,歡迎您的下次光臨!

山東青州導遊詞5

各位團友:

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小劉,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青州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景區—駝山。駝山位於青州市西南五公里,與雲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主峯海拔408米,爲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稱爲"駝嶺千尋"。屬於沂蒙山支脈。駝山之所以引人注目,聞名遐邇,不僅僅因爲他有陡峭的山峯,古老的松柏以及盤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這裏有衆多的佛教文化遺址—中國東部儲存最大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羣,天下一絕的青州巨佛等價值極高的文物古蹟。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拜佛臺,在這裏你將會看到一座奇妙而神祕的巨佛。拜佛臺史觀佛的最佳角度。您往東南方向看,就會看到這座有九個山頭組成,全長2600米的巨佛頭像。這是公元552年至576年間,也就是南北朝時期,藉助山勢雕鑿而成。佛像直鼻薄脣、神采飄逸、惟妙惟肖,令人稱奇道絕。這座山體巨佛,是上世紀90年代偶然發現的。當時青州市書畫家丁伕力和妻子、兒女到山上玩的時候無意中拍了一張照片,後來沖洗出來之後又無意中發現酷似一尊仰面的巨佛,自此之後巨佛才能公諸於世,當時這張照片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在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請全國知名的十幾位考古專家,對巨佛進行專題論證,比較一致認爲“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體景觀基礎上,經過修整而成的珍貴遺存。他充分體現了自然造化與人類智慧的完美結合。

山前石壁上刻的“駝山”這兩個大,是明朝正德年間喬宇題寫的。喬羽,山西樂平人。

您或許會問了,這座山爲什麼叫“駝山”呢?在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中說,“因它山形似駝,故名駝山。”它綿延數裏,疊翠千尋,山頂上雙峯對峙,猶如一匹俯臥的駱駝,又稱“駝嶺千尋”。近來又有人考證,駝山多佛教石窟,爲“佛陀”之山。“陀”音通“駝”,因此,駝山就是“佛山”的意思,這是駝山名稱源由的另一說。

前面的六角涼亭是觀雲亭,它正好建在半山腰上,我們過去休息一下。觀雲亭的“雲”語意雙關,一是指站在此亭之上可以遠望雲門山,雲門山的亭臺樓閣掩映在雲霧之中,由此可品味“雲門仙境”的奇妙。另一點是我們朝山谷中望去,陰晴四時,各有情趣。明代謝肇之遊玩至此,寫下了“不厭駝山路,千峯到翠屏,天連海樹黑,日落岱雲青”的詩句讚美駝山。

從這裏再往前去就是東天門,在這條路上,不僅只有千年的古樹在向您訴說駝山的古老歷史,山上的魚類化石會把您帶進另外一個年代,滄海桑田,在駝山上的這些魚類化石上得到了印證,百米高山,這裏曾經也是一片滄海。

走到駝山的東天門了,這裏平坦開闊,四周古柏掩映。駝山是佛道兩家共處一山,集佛、道兩家於一身,既有佛教的精華,又有道教之遺風。上面是道教遺址,側路是佛教遺址。從這裏向北是淨海池,淨海池池水澄清見底,四季充盈,大旱之年從不枯竭。池水平明如鏡,根本看不到有泉水外涌,但是池子卻四季盈溢,怎麼汲用也不見少,這就是志書上多有記載的龍湫了。我們先到佛教遺址看一看。駝山正所謂:“石窟萬載華夏之光,駝嶺千尋古州勝景”。駝山以她古老的傳說與美麗的風光吸引着中外遊客。駝山主峯東南懸崖聳空,峭壁崢嶸,夏秋季節常有云霧繚繞,映入眼前的是兩條百米多長的巨龍雲遊山間,龍頭相對,二龍戲珠,龍下紅牆,形成一道山頂屏障,護住有名的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羣,這是中國東部最大的造像羣。

石窟是古代一種在岩石上開鑿進一段距離之後而鑿成的寺廟建築,裏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和石刻等;而摩崖則是將文、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駝山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1處,大小造像638尊。最大的通高7米有餘(帶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釐米。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暢細膩。造像題材多爲西方的三聖像,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飛天像及較小的供養人像等。這些造像,其雋美的女性形象和奇異的服飾,常使前往考察的專家和觀光遊客讚歎不已,流連忘返。駝山造像羣開鑿於北周至中唐我國佛教興盛時期,特別是隋朝時期的佛雕造像,雕刻技藝精湛,儲存完好,是我國其他佛教造像羣中少有的精品。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羣是山東省內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羣,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極爲珍貴的實物資料。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羣1988年1月3日被定爲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我們由東向西,先看第一窟,這是駝山石窟中最具審美趣味的作品。

(一)、他經過了兩次開鑿。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不久便遭破壞。原來的兩罪護法天,頭部完全破毀。北壁菩薩的頭部也被破除。主佛像的被毀程度也就更爲嚴重。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由於佛事的興盛,青州密教在原來石窟的基礎上,又把進深向內推進了160釐米,重新造出了主佛像和肋侍菩薩。他的衣料薄似煙羅,袈裟緊貼身體,衣紋清晰流暢。

造像者還爲佛像戴上了精美的項圈。項圈分爲內外四層。最外一層由大片的蓮瓣狀的金箔組成。裸露的右臂上,還帶有一隻金質臂釧。

武則天在沒有做皇帝之前,有一個法明和尚向他進獻了一部《大雲經》,其中說,武則天是西天彌勒佛下凡,應主皇權。武則天見了之後非常高興,下令全國都建大雲寺,都讀大雲經。此時,青州雲門寺,也改爲大雲寺。第二年,也就是690年,武則天稱帝,還把年號改爲天授,意思是,他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

此後不久,這裏就雕刻出了武則天的形象。

(二)、武則天形象的主佛像身後,一左一右侍立着釋伽牟尼的兩位弟子,伽葉(she)與阿難。

伽葉位於主佛左側,他頭戴僧帽,穿腋下開襟的緊身袈裟,兩手屈於胸前,右手拎着一串佛珠。

伽葉面部肌肉瘦削,頸部的喉管與筋絡,清晰可見。胸前的三條肋骨,在衣領的開口處,明顯的暴露着,觸目驚心的瘦。由此表現了伽葉的遲暮高齡和飽經風霜。

(三)這一窟的菩薩像亭亭玉立,不再是莊嚴神聖,而是嬌媚俏麗,是武則天時期風行一時的美女形象,至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頸下佩飾着極爲複雜的纓絡項圈,手臂佩釧,上身袒露,頭梳螺旋式髮髻,手持一朵鮮花,腰間裹一襪肚,肩上的佩帛飄然下垂,下身如蟬翼般的長裙緊貼肢體,勾勒出女性所獨有的優美曲線,恰似出水芙蓉,被許多前來觀賞的藝術家稱爲“東方維納斯”。

這一窟的造像題材十分豐富,您看,有共同託舉寶塔的飛天、護法天中的另一類造像—怪獸(在駝山造像中,只有這一窟中有)、供養人像等,在這裏,有一處題記,是青州刺史尹思忠在長安二年的題記,(702)年,也就是武則天正式稱帝的第__年。爲我們提供了造像的準確時間。

第二窟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造像儲存得極爲完整。中間阿彌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翹,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繪出的方格。兩邊雕有菩薩像,雕刻別緻。菩薩頭戴高冠,冠上雕刻極爲複雜的花紋和化佛寶瓶,冠兩旁有較大的如翅,如翅上有兩條下垂的飄帶,頸部配有連珠狀的項鍊和極爲精緻的纓絡,寬闊的裙帶下垂至腳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穿戴衣着多爲直線線條,刀法流暢,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這兩尊菩薩當初裝飾得極爲華麗,千年的日曬風吹,當時彩繪的顏色仍保留清晰。

門邊兩位力士,赤裸上身,屈臂收腹,怒目圓睜,手舉兵器,是力量的象徵。尤爲奇特的是,在北邊石壁下方,有一個西方弟子雕像,頭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領長袍,腰扎皮帶,足蹬尖頭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的生動形象,此爲青州石窟造像一絕。這說明,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

我們來到了第三窟,這是千佛寺中最大的一窟。開鑿於隋代,有一佛二菩薩和341尊千佛像,主佛像高455釐米,基座高140釐米。是中國隋代第一大佛。

正面主佛像,以蓮花坐坐於金剛座,雙膝幾乎與窟門同寬。我們如由窟門外向內看去,看到的是主佛像和環繞它的千佛像。千佛像玲瓏剔透,主佛像碩大無朋。視覺上的強烈對比,襯托得主佛像,分外雄偉、莊嚴、氣魄宏大。更具魅力的是,兩尊肋侍菩薩,還不是隱藏於左右石壁之後,而是分別露出身體的一側。這種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吸引人們走進主佛像,急於看清菩薩的全貌。當人們走進時,就站到了主佛像的雙腿之下,這時便愈加感到大佛的氣勢磅礴。這屬於當時的一種造像手法。

彎彎的雙眉,纖細修長。月牙似的雙目,似睜若合。鼻樑修長,鼻翼豐滿。雙脣微張,下頜突圓。圓大的耳輪,垂於腮頰兩側。威嚴莊重的神態中,流露着智慧與善良的笑意,讓人感到和悅可親。

佛像的手印很重要。手印又叫“印契”。它象徵佛的內在智慧與公德。您看,他右手是屈肘伸掌、手心向外、五指向上的手印,這種手印叫“施無畏印”。表示佛救濟衆生的大慈心願,能使衆生安心,無所畏懼。左手是手心向上置於左膝,成禪定印。

兩側的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身材窈窕,目如飛風,頭戴化佛高冠,冠徑小於頭徑,面目略微清瘦,頸部沒有橫線,項鍊呈箭頭狀,寬大的外袍,肥肥的袖子,直拖到地面,下襬整齊,很少有變化,並且上身過長,肩寬,比例嚴重失調。最爲特別的是,觀世音菩薩垂下的右臂,長度過於超常。臂彎還未伸直,手指已到小腿,倘若伸直,只怕要觸及腳背了。這位“長臂觀音”,其實是密教千手觀音的過渡。因此也就彌足珍貴。

駝山第四窟內主佛像以善伽跌坐的姿勢,坐於與佛窟同寬的金剛座上。雙腳踩地。這一窟遭到嚴重破壞,我們看到兩側菩薩像中細緻的纓絡聯接在其胸前一個獸頭形的飾物上,然後向下分別垂到腿部。我們從胸前獸頭形的環飾來看,這一窟造像是隋朝時開鑿。

在主佛像右上方這一小龕中,有一對夫妻的供養人像。形制十分小巧,丈夫跪於左肋侍菩薩的左下方,雙手合十。妻子跪於右肋侍菩薩的右下方,雙手託有供養品。(供養人像是佛教造像的一個種類。他刻畫的是,對建寺或開窟提供淨財、善財的人。)

駝山上有一處摩崖造像,是由隋代至唐代初年,分組雕成的,共有七組、15尊像。整體方位,正對巨佛。

最南面一窟,鑿於北齊,是與巨佛同時開鑿的。

在駝山與雲門山的石窟造像中,只有這一窟的朝向特殊,他沒有面對巨佛。頭像後面石壁上,刻有大型的橢圓形光背。這尊佛像光背的中間位置,圍繞佛像頭部,刻有一週蓮花瓣。蓮花是佛家的法物。蓮花的運用,帶有讚美和供養的意思。在光背中刻製出蓮花,還有一層意思,就佛光的形象化表現。駝山的主佛像中,光背中刻蓮花的,唯有這一處。

這一窟的形制十分小巧,雕刻時,窟內容不下許多人,所以他需用的工作量反而很大,他與巨佛同時完工。

駝山上的五座石窟和一處摩崖,我們都已經看過了,這些石窟造像跨度五百年,展現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藝術特點和追求,既表現出佛教哲理內涵的大千世界,又可謂是雕塑藝術的一幅歷史畫卷。駝山石窟,經過了1400餘年的滄桑,至今仍儲存完整。咱們中國的石窟造像,殘損的原因除去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最重要的就是佛、道相爭。駝山石窟除在元朝被道教略有破壞外,__期間並沒有損壞。居住在山下的王家莊村民,__時,自動持槍上山日夜巡邏,保護造像,才使駝山石窟造像在__中安然無恙。他們都是保護國寶的功臣。

我們在這裏可看到一處題記,君吐凌雲氣 子射飛霞光德平嶽戌年九月句中的“德”用的是異體。對聯正對巨佛,是描繪巨佛的。句中的“君”和“子”,是對人的尊稱,這裏指巨佛。巨佛頭像仰面朝天,雙脣或開或合,極有“君吐凌雲氣”之感。上午陽光斜照巨佛時,由於山脊對光線的折射,常使巨佛面部出現光波,這就是“子射飛霞光”的原意。這落款中的德平嶽是元代的一位道人。這是他看到巨佛後,以道家的思想評價巨佛。這是一位德行很高的道士。他認同密教的教規,沒有寫明它是爲巨佛題的詞。這一年是元仁宗延佑五年,也就是1318年。

好了,我們再去山頂看看道教盛行時的遺址---昊天宮。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段路,非常陡峭,有點攀登泰山十八盤的感覺。所以,古時候稱這裏爲雲梯。駝山的山頂是整座山上最涼快的地方。沿山頂林蔭路便到“南天門”。在此觀展仰佛,情景大不相同,邊走邊看,仰佛的嘴巴由開而合,甚爲奇觀。一路走來,透過旁邊的松林向山谷中望去,只見霧氣瀰漫涌動,而我們彷彿是處於__大海之中的一葉小島上,一眼望去,沒有邊際。耳邊風聲松濤就像是海浪拍擊海岸的聲音。我們已經來到了道教仙境。穿越石門,前面就有天河。天河之水天上來,冬春雪水盈滿,夏秋雨水流淌,玲瓏秀美的天橋橫架在天河之上。天橋欄杆上有“雲漢斜傾三寶地,虹橋幾近九重天”。道出天橋之高欲接雲天。

前面就是昊天宮了,“昊天宮”三個蒼勁有力的大掛於門楣正中。昊天宮以它的衆多碑刻而知名。雖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爲破壞,至今尚有120餘方,被稱爲青州駝山碑林。這些碑刻,多數是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獻,但也有歷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記,記錄了昊天宮的歷史變遷和昔日輝煌。其中,最爲重要的是歷史名人胡宗憲所立《重修昊天宮記》、元代的《大元降御香記》等碑。駝山碑林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駝山的重要文化景觀。我們待會就一一地去看這些碑。

“昊天宮”門外有碑亭兩座,碑柱上書:“靈威赫福有報”、“善惡必報天心自古無私”。教人嫉惡如仇,行善樂施;“拔苔扶石遙遙人帶曉風來”。說的是山高路險人們一手拽住青草,一手攀援山石而登山時的辛苦和來到山頂清風送爽的愜意心情。

碑亭東邊有一巨大石池,相傳遠古時代有天上五龍下界在此戲水,爲作紀念,後人稱此池爲“五龍池”,並將“五龍池”三刻在池沿下。

昊天宮,南北長約一百五十米,東西約一百米,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它分爲七寶閣、玉皇殿、戲樓、東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計殿、堂、樓、房等五十多間。“昊天宮”宮門宏偉高大,門上之樓如同城樓,登臨北望,宮外松柏茂密,東西羣山逶迤。放眼南望,松濤起伏中南天門金頂碧瓦,極目遠眺,遠山近峯逶迤重疊,雲霧繚繞,二龍山遙遙相望,玲瓏山近在咫尺,巍蔚壯觀。現正殿爲慈航殿,供有慈航道人。

昊天宮在歷史上多次修葺,後多數建築毀於戰火。1986年政府出資對大門等部分建築進行了修復,使昊天宮舊貌又現。如今,這裏成了善男信女進香拜佛的最佳去處。

院內南側,有兩眼深池,名日天泉。池邊聳立着的一塊石碑上,鏤刻着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寫的天泉兩個大。這是當時青州知府杜思遊駝山來到這裏,視之清澈透明,飲之甘甜如飴,遂立碑紀念。

杜思,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進士,曾任青州知府十餘年,在任期間爲官清廉,愛護百姓,政績斐然。

東面的聚仙樓,傳說是神仙相聚的場所。

玉皇殿爲宮內主體建築,木石結構,雕樑畫柱,殿內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元重建昊天宮碑

這方碑刻與降御香碑均爲元代所立,相距65年。這是孟道和等人於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又一次重修昊天宮時立碑。碑文共。

再往後就是“七寶閣”,建於元代,系石質雙拱閣樓式建築,上下兩層,數間樓閣全部無樑,結構奇特,建築藝術別具一格,是全國罕見的全石無樑建築。順治丙甲孟夏時十九日立的石匾“七寶閣”鑲嵌在底層的門上方。二層爲三清觀,觀內供有老子、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塑像。“七寶閣”是駝山的制高點,順石階攀登而上北望青州城一覽無遺,南陽湖如一片明鏡在陽光下閃閃放光。再觀駝嶺數峯,綿延起伏,偶有白雲從山中穿過,更有神駝奔行在雲霧之中的壯觀!“七寶閣”下的老虎洞遊人罕到,儘管烈日炎炎,洞內卻涼爽宜人。

山東青州導遊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xuexijiaoyu/6pvw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