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顧景舟紫砂壺賞析

顧景舟紫砂壺賞析

顧景舟紫砂壺賞析

顧景舟是中國紫砂壺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紫砂壺作品在技藝和藝術性方面都具有極高的水準。以下是一些顧景舟紫砂壺的賞析和評價。

1. 作品風格

顧景舟的紫砂壺作品不論是在造型上還是在比例上,都有着極高的精度和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善於將自然界的元素和人造物品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充滿流動感和生命力的形態。同時,他的作品也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使人們在欣賞之餘也能夠使用並享受其品質。

2. 技藝水平

顧景舟的紫砂壺作品所展現出的高超技藝是其不可忽視的優勢。他在製作過程中採用的粘貼、揉捏、壓實、搓制、雕刻等手法,都非常嫺熟和精湛。除此之外,他還運用了各種不同的燒製工藝,創造出了各種絢爛多姿的作品。

3. 藝術性

顧景舟的紫砂壺作品不僅僅是實用品,更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品。他的作品運用了各種豐富的意象和象徵,表現出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他透過壺身的造型、紋理和雕飾,表達出了自然和人文之間的關係,使人們對於自然的美與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顧景舟的作品中,不僅有着出色的技藝和藝術性,更重要的是他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對於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關注,這些都使得他的紫砂壺作品成爲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紫砂壺大師顧景舟的壺有什麼特點

1、胎質:不同時期的紫砂壺所使用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質,不同地方的紫砂泥料也不同,顧景舟製作的紫砂壺胎骨堅緻,色澤溫潤,色澤溫潤,是上好的宜興紫砂泥料。

2、製作工藝:顧景舟製作技藝高超,紫砂壺均爲手工製作,線條柔和,與批量機械製造的紫砂壺有明顯區別。

3、款識和銘刻: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1955年,始用閒章:啜墨看茶;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顧景舟的作品欣賞

高13.5釐米 寬9.8釐米

三線咖啡壺 爲紫砂胎內施白釉,有壺、杯、碟、糖缸、奶杯,按咖啡具配套的紫砂陶器。是五六十年代爲紫砂工藝品出口需要設計打樣之作。底鈐“曼希陶藝”方印,蓋內鈐“顧景洲”小章。“曼希陶藝”之印款,曼代表美,希

即曙光在眼前,其內涵豐富,展示顧氏的抱負,大顯身手的時候。顧氏四十歲以後,完整掌握了從選礦、泥料配製、燒成到成品加工的一整套工藝知識,潛心於紫砂壺造型的研究,終於形成獨特的成型技法。三線咖啡壺形制極簡,但最見製作者的功夫。壺身直挺,依三條圓渾線分割裝飾,尺度權衡,嵌蓋式,蓋面穹起,桶式嘴型,橋鈕,扁圓圈把,玉璧底與壺體統一協調,平淡的造型中透出靈氣。此壺製作難度極大,完全靠線面轉折周正、舒坦和色調雅合來完善整件作品,壺面不事雕琢,毫無假借、遮掩之處,技藝嚴正,幾乎無可挑剔。 蓋印:顧景洲底印:行一日間爲我福

壺身略成扁圓狀,由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棱,線條明析工整,轉折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此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做工嚴謹。

高:9公分 寬:18.3公分 壺身書刻: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石生氏刻。

柱礎氏古建築支撐樑柱的石墩,顧景舟早年作品。 高14.5公分,寬:15公分

壺身銘:東坡陶壺,唐貢山茶,玉女潭水,足供高人清賞,乙酉秋月爲鴻法兄清玩,範順琪福贈。34年制,鴻法宜興土地改革所所長,範順琪宜興市政委送 顧老親手刻畫寫。 款:荊溪惠孟臣制(底) 景記(把) 高6公分,寬8.5公分

顧景舟早期朱泥壺顧景舟魏紫熙合作--- 矮井欄壺款識:

底款:景舟制壺

把款:壺叟

蓋款:顧景舟

銘文:神韻天成己巳秋紫熙

顧景舟-紫砂壺

底款: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蓋款:顧景舟 高6.8公分,寬811.2公分

顧景舟早期紫砂作品 1932年,在家從祖母邵氏學藝,始用印: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1942年,印有自怡軒、自怡軒主人、得一日閒爲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藝,並磨去武陵逸人印。

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

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

1955年,始用閒章:啜墨看茶

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

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年代:現代

類型:工藝品雜項 紫砂

價錢:在北京保利2013年秋季拍賣會上,以287.5萬元人民幣成交

顧景舟擅制光器,每器必精心構撰,可謂出手皆成華章。此壺是以多個三角的線性有機的組合,壺底的三足穩重中又不乏靈巧之氣。

此壺直流嘴胥出優美,壺把圈而圓,橋型蓋鈕,自然清晰,身筒比傳統的虛扁更扁,虛中有實,扁而不塌,通體不施任何裝飾,它以透徹的裸胎之美,展示着紫砂泥質最本真的魅力。

“武陵逸人”爲顧景舟制壺藝名,表露自己瀟灑飄逸的當年個性,朝氣蓬勃的向上精神,也表達自己奮發向上的遠大理想和追求靈秀風格的奮鬥目標。

什麼是顧景舟紫砂壺顧景舟紫砂壺鑑定及價格

說起紫砂壺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喜歡用紫砂壺泡茶喝,但往往我們用的都只是普通的紫砂壺,其實還有很多非常名貴的紫砂壺,今天就帶大家去了解下什麼是顧景舟紫砂壺,看看顧景舟紫砂壺價格情況以及顧景舟紫砂壺鑑定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進來了解下吧!

什麼是顧景舟紫砂壺

顧景舟人稱顧老,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紫砂陶藝家,近代宜興有著名的七大藝人之一(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生前致力於創建紫砂工藝廠,其作品充份表現精、氣、神、韻之美,不但深具東方特有藝術特色,更賦予時代氣息,堪稱爲紫砂壺之一代宗師!80年代在香港拍賣價已爲65萬元人民幣。現每把壺時價均超過一百萬元,廣受海內外收藏家爭相購藏,可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顧景舟紫砂壺鑑定:

識別砂壺的真假,一如鑑定書畫,首先從提高理性認識,理性即培養自已的學識素養,以資提高審美觀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觀賞某些名家的傑作,提高感性,探討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風格形制,技巧手法,藝技擅長,使用原料泥色的習慣性,印章的規格特徵,把握關鍵性的依據,逐漸累積經驗。

這幾張是顧老的款,透過對比能進行初步的鑑定。

顧景舟紫砂壺價格:

其實,從2011年開始,“沾顧”的紫砂作品開始呈現價格高漲的趨勢。除在北京保利秋拍創出1782.5萬元的高價外,顧景舟的“四方回紋竹壺”和“矮八方壺”分別以460萬元和402.5萬元成交。在北京歌德一場拍賣會,顧景舟制“笑罌壺”以552萬元成交現在距離紫砂壺拍賣剛剛興起的2008年不過才四年光景,但拍賣價格卻上漲不止四倍。

老壺“錢景”好

與拍賣市場上的其他藝術品相比,紫砂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老壺”的價值還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有研究人員分析,一方面,和其他藝術品門類相比,優秀的老紫砂作品存世量少;另一方面,一些藝術品藏家對紫砂尤其是“老壺”的鑑賞能力還有待提升,這也制約了紫砂老壺的買賣人氣。

有專家估計,像乾隆早期及以前的老壺,在未來兩三年內會引起藏家的高度關注,因爲這批壺在數量上極爲稀少,悲觀估計可能不到200個,而且“高古”壺是紫砂壺藝術的原創期,用砂極爲優秀,大師輩出,其藝術品質與實用性絕非後世作品可比。

買壺選對工料和陶藝師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市場上賣的紫砂壺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主題多樣,價格也有不小的差異,從數十元到上萬元不等。一家茶葉店中有套紫砂套壺標價880元,折後價150元。而在茶城裏那些專賣紫砂壺的店裏,一把紫砂壺的價格高達萬元。據介紹,紫砂壺價格這樣懸殊的原因,在於壺的作者不同,不同的壺選擇的泥料也不同。一般情況下,工藝師的職稱越高,壺的價位也會隨之上升。“至於那些數十元一把或者一套的紫砂壺,一般都是批量生產的,大多是用‘僞紫砂’製造,收藏價值並不大。”店主說,“那些有投資價值的紫砂工藝壺消耗的紫砂泥量很小,一把壺一般用不了半斤泥,很多陶藝師一年都用不了一百斤泥,有人甚至一個月都做不了一把壺,他們的年產量還不如廠家商品壺一天的產量。”

分析紫砂壺藝術品的拍賣行情,業內人士認爲,乾隆早期及以前的高古壺,漲勢不可逆轉。而那些已被業界公認的、已故名家的作品,如“紫砂七老”的名壺風頭正勁,它們和個別堅挺的當代名家作品,與高古壺一併成爲紫砂壺的三大板塊。對於初入門的紫砂壺愛好者,可以從那些工料俱佳、具有成長潛力、工藝職稱較低的陶藝師的作品入手比較穩妥。

紫砂壺歷來都是按人定價。明、清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一般爲上萬元,但名家名作可達10萬-15萬元,清代名作也要5萬-10萬元。

2003年,紫砂大師顧景舟和著名書畫家江寒汀、吳湖帆合作的作品“石瓢壺”在臺灣拍出10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

2008,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於北京落槌,場內一件紫砂大師顧景舟制“雨露天星壺”以近157萬元高價成交.

2012年,顧景舟、朱可心、蔣蓉制等宜興紫砂壺大師價格最少也是30萬元,部分優質紫砂壺甚至已經達到上百萬元。

顧景舟紫砂壺鑑別方法

  現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的砂壺的買賣,交易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尤其是顧景舟紫砂壺,那如果買到了假的顧景舟紫砂壺,後悔都來不及,那該怎麼辨別呢?以下是我爲你整理的顧景舟紫砂壺鑑別,希望能幫到你。

  顧景舟紫砂壺鑑別四大要點

  跟着生活水平的進步和市場的升溫,紫砂壺珍藏垂垂從文人雅士轉釀成通俗民衆,現已成爲全民珍藏。顧景舟巨匠的紫砂壺更是遭到衆藏家的爭搶,顧景舟紫砂壺辨別辦法有哪些呢?除業餘的判定巨匠外,真正懂得紫砂壺判定的人很少。我在這教您顧景舟紫砂壺的四點判定辦法。

  1、顧景舟紫砂壺判定起首要看外型。每一個巨匠都有自己的奇特作風,顧景舟在每一個分歧的時代所制的壺外型都不盡相同只要懂得顧景舟平生閱歷,清晰其成長進程能力真確識別。

  2、顧景舟紫砂壺判定要看胎質。分歧時代的紫砂壺所使用的泥料有着分歧的泥質,分歧地方的紫砂泥料也分歧,顧景舟製造的紫砂壺胎骨堅緻,光彩溫潤,光彩溫潤,是上好的宜興紫砂泥料。

  3、紫砂壺判定要看製造工藝。顧景舟製造身手高明,其壺均爲手工製造,手工製造的紫砂壺具有生氣,其靈活性是可與批量機械製造的紫砂壺有顯著區其餘。

  4、紫砂壺鑑定要看款識和銘刻。顧景舟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1955年,始用閒章:啜墨看茶。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顧景舟紫砂壺判定並非簡略的工作,判定常識並非一天兩天就可以周全控制,除肉眼判定外還依附迷信儀器的判定,如許能力加倍精確。以是,顧景舟紫砂壺判定還需要找業餘的平臺停止業餘判定。

  走出辨識顧景舟紫砂壺真僞的幾個誤區

  誤區之一:只做光貨不做花貨

  開宗明義何爲光貨、花貨? 紫砂百科有解:“光貨是指壺身爲幾何體、表面光素的紫砂壺,是紫砂壺中最爲常見的款式。”也就是說以幾何形體爲主紫砂製品,是以自然淳樸、簡練、高雅取勝,僅以簡潔的形態來表達自己的生命力,最符合人們質樸自然的欣賞習慣。在紫砂陶藝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光貨是最爲常見的,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而把自然界、動植物界的天然形態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裝飾設計成仿生形象的茶壺,人們稱之爲“花貨”。

  央視端午節一錘定音特別節目上,某專家拿出顧景舟的一把“陰線扁竹壺”時說,“這是他(顧景舟)唯一的一把花貨”。此話一出,震驚兩廂,一片譁然。一是將那些對顧景舟紫砂壺不甚瞭解的人來說“恍然大悟”:原來除了這把壺,顧景舟沒做過花貨!二是激怒了許多藏家:幾十年的藏品瞬間變成了“贗品”、“假貨”!一些覬覦顧大師作品而未如願的新藏家暗暗竊喜:沒收到“假貨”!

  顧景舟一生中的最高成就集中於光貨,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要說大師一生中只作一把花貨,不僅有失偏頗,而且是荒謬的、完全不能接受的。

  我們都知道,顧景舟把裸胎藝術當作是紫砂光貨素器的最高境界、最佳表現形式。確實有個時期顧景舟看不起花器,在他看來,花器與光器相比,顯得繁複、花哨而缺乏想象力,還曾戲稱蔣蓉的花器作品是“瘌痢頭花”,這都是實情。儘管他是紫砂巨匠、跨世紀紫砂泰斗,可在他的心裏,還存有對花貨魅力的欣賞隱情。因此,“私下裏還悄悄地”做了不少花貨,甚至“推陳出新”。

  最典型的是他早年仿製的供春的樹瘤壺(亦稱樹癭壺)。供春的樹瘤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紫砂塑器”,堪稱花貨鼻祖。遍查顧景舟作品圖錄,可以輕易看到他製作的大梅花、八仙、十二生肖、獅頭蓮心、樹樁柵欄、超大超扁南瓜、魚蟾竹編等花壺,不一而足。如顧景舟製作的回紋竹壺,“以竹爲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流、把化爲新抽綠枝,動勢內蘊,生動有力,蓋上堆塑曲曲的竹枝爲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花貨製作技巧可謂躍然整個壺面。

  另外,顧景舟簡介中有這樣一段記敘:“20歲左右,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所仿清陳鳴遠款的龍鳳把嘴壺和竹筍小盂因技藝高超,竟被作爲陳鳴遠的傳器爲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幾十年後他爲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鑑定時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作品……他每遇歷代名作,都反覆揣摩,悉心研究,吸取並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 這兩件作品不僅是顧景舟製做的花貨精品,也是大師博採衆長的寫照。

  也就是說,顧景舟一生追求紫砂光貨素器之精美和境界,不僅做了大量精美光貨,而在花貨製作上也是技藝超羣,花貨在他的作品中也是有一定比例的。君不見,在已拍賣的顧景舟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不可多得之傳世花貨極品。像2010年北京長風的拍賣會上,顧景舟的綠泥紋竹壺,估價120萬—150萬元,成交價爲224萬元;在2010年中國嘉德的拍賣會上,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的相明石瓢壺,估價220萬—320萬元,成交價則到達了1232萬元;在日前進行的“紫泥春華——近現代紫砂臻品”專場中,這套九頭詠梅茶具創下了2875萬元的高價。“九頭詠梅茶具”就呈現出顧景舟在製作花貨上的風格與功力。子這次拍賣會上,顧景舟制供春壺也以345萬元成交,列該場第二位。買家不惜百萬甚至千萬金收藏顧景舟的花貨,就已經說明一切了。

  誤區之二:所有作品都溫潤細膩的

  溫潤細膩是對未經過調製的紫砂泥製品的基本要求。但在紫砂壺製作上還有調砂、鋪砂等工藝和手法。未經調製與調砂、鋪砂製品在外部形態和感官上各有千秋。它們之間對比起來,如同男人與女人的面板,女人的面板略顯細膩、白皙、嬌嫩,而男人的面板雖然略顯粗糙,但凸顯着剛性、結實和力量之美。

  所謂調砂,就是在練生泥時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細的熟(或半熟)砂粒。不僅可以提高成品率,而且可以提高紫砂製品的質感和骨感。同時,由於裏面含砂,增強了透氣性,更利於泡茶。雖然調砂製品沒有未經調砂的原礦紫砂泥做出的成品那樣溫潤如玉,但在質感、骨感方面,是未調砂、鋪砂製品望塵莫及的。顧景舟製做的大仿古壺、公冶父壺、砂梨提樑壺等就是用這種手法做出來的,感官滋潤,顯得特別挺拔大氣。

  鋪砂是將處理好的缸砂或紫砂泥礦砂撒置在紫砂泥片的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嵌入泥片的表層之內,經燒成後,使燒成後的紫砂器表面鋪入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加了紫砂的裝飾美感。如顧景舟製作的砂梨壺和鋪砂菊瓣壺,就顯現出了“珠粒隱現,光閃奪目”的顏色和肌理效果。

  顧景舟未經調製的紫砂製品潤滑如玉這不待說,作爲紫砂巨匠,他在調砂與鋪砂工藝上也是爐火純青。他的代表作大仿古壺、如意仿古壺以及大掇球壺等作品,就是利用調砂、鋪砂工藝製作的,這種工藝的紫砂壺大約佔了其作品的三分之一。

  如若藏家只拘泥在細膩溫潤上,那將會使你的藏品不僅單調,或許會失去很多收藏古大師作品的機會。

  誤區之三:常用印款除了篆字沒別的字型

  顧景舟藝名,壺用印款之多、之廣,可以說是當代紫砂藝輩中無與倫比,無人超出的,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史無前例”的。在他的印章中幾乎所有的印章都是篆書,而且是繁體字。所以人們一看到顧大師的作品中鈐有簡體或楷書款的,腦海裏瞬間就會打出了是否仿製、是否臆造……等諸多問號。

  20多年前我就收藏過一把底款爲“鐵畫軒”的紫砂壺,蓋內就鈐有“顧”、“景舟”字樣兩個楷書陽文小印款。

  當其時,因沒有電腦資料查找困難,就放下了。後來還真從百度搜尋出有“顧”、“景舟”和“顧景舟”楷書字樣印款圖片。該種簡體楷書印章是顧景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曾使用過,但少之又少。爲什麼顧景舟在這一時期使用簡體楷書印款,回顧歷史就不難理解了。1956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文字改革,啓用簡化字,顧老響應國家號召適應形勢,啓用簡體印章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另從顧景舟與鐵畫軒之間的合作看,1956年鐵畫軒實行公私合營,爲促進鐵畫軒在經濟恢復時期的發展,支援國家建設,顧景舟仍一如既往地支援轉制後的鐵畫軒,與鐵畫軒合作生產了一批紫砂製品,壺上鈐有簡體來書印款也是非常自然的。可惜的是存世量極少,如同鳳毛麟角。因此,在顧景舟常用紫砂印款圖錄中根本查不到。難怪此印款紫砂壺一經展示便遭來非議。

  也正因爲如此,能得到鈐有顧大師一生中極少使用的簡體印款的紫砂作品,更是彌足珍貴。

  以上事實早應該使紫砂愛好者們對顧景舟及其作品有更清晰的認知。然而,時至今日,尚有許多“專家”、“學者”還在鼓譟“顧景舟只做光貨不做花貨”等言論,甚至走上央視擴大誤導。是這些人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還是企圖享佔顧景舟“唯一花貨”或“花貨孤品”的壟斷地位,不得而知。

  顧大師仙逝多年,我們還是“用壺說話”,用大師的存世作品作爲正本清源的事實證據,儘早走出上述誤導誘發的誤區!

  挖掘、傳承先生在紫砂藝術上的高超技藝與精神,而不不是爲一己私利,抹殺大師在製作花貨上的豐功偉績。

顧景舟紫砂壺求鑑定

這個還真難說,得找更專業的才行,就其實來說,的確有做像的一段時期,但後因!像一般難有人購買和因素後作罷,以顧景舟製作的風格,的確,會底部印章上寫字…(因此可以參考些其他博物館收藏的真品來對此字跡,至於章是不作爲參考要點的…)其次要看製作壺的神韻(這個比較難)以上說了,時期的製作,所以再來推測,假設是真的,難麼是顧景舟收人所託特製的紀念壺!(此點判斷爲,時期多用“中國宜興”章,雖也有個別作者蓋個人章)此壺有兩大疑點,一時時期,特意強調了製作時間(包括落款上的印章,一般顧老底部落款爲對聯式手寫,似“問”字結構)其二就是當時廠裏統一的壺型基本爲,中國宜興,顧老的章集裏也有中國宜興字樣(百度收索顧景舟印章)因此不用此章做像被發現是要被無產階級批鬥的……所以,特定紀念壺?那買的人必然很有身份…

以上是個人對時期作品的瞭解,另外前些年對時期的壺炒作的非常厲害,還掛了顧景舟的名…建議朋友還是拿到專業!的鑑定機構鑑定下…(私認爲真品可能性不大)

顧景舟1968年制的獨孔紫砂壺,石泉刻字。壺蓋非常精緊密合縫,嚴實。求大師給鑑定估價,謝謝?

顧景舟的壺現在市場上很有名氣,1968年制的獨孔紫砂壺,石泉刻字,壺蓋非常精緊密合縫,嚴實,現在能值八千元以上。

請問:顧景舟老師製作紫砂壺,上刻”爲君傾一杯,狂歌竹枝曲。“的意境和用意是什麼?謝謝

顧景舟石瓢壺上刻的”爲君傾一杯,狂歌竹枝曲。“這一句詩,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小橋前新竹招客》。

雁齒小紅橋,垂檐低白屋。橋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皮開坼褐錦,節露抽青玉。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觸。

閒吟聲未已,幽玩心難足。管領好風煙,輕欺凡草木。

誰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爲君傾一杯,狂歌竹枝曲。

這把壺的壺蓋內壁有“顧景舟”篆印,壺底爲“戴相明”篆印,於2010年春季藝術品拍賣中以1232萬元高價成交。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石瓢這種泡茶的器具,大家都是比較感興趣的,而且說到顧景舟誰人不知,紫砂界的泰斗級人物,從壺到刻繪再到一些紫砂雜件都在他的手中玩轉得活靈活現,下面看看顧景舟的五把石瓢。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1

  要說紫砂壺中最具有代表的壺,當屬石瓢壺。石瓢壺,爲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經多人改良,細分爲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但最終萬海歸宗,同出一源,此款應爲曼生所創十八式之一。

  “紫砂泰斗”顧景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與梅派藝術文化大師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程十發、戴相明交往甚密。1948年顧景舟製作了5把石瓢壺,均由江寒汀作畫、吳湖帆寫詞,燒製後每人一把收藏留念。下面我就給大家觀賞一下,絕對讓你大飽眼福。

   一、相明石瓢壺

  2010年在一場春季拍賣會上,顧景舟的“相明石瓢壺”閃亮登場,並以高出估價5倍左右的1232萬元的高價成交,創出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

   二、寒汀石瓢壺

  此壺正面畫【風動疏竹】,落款湖帆,反面鐫刻"寒生綠罇上 影入翠屏中",並以1485萬元拍賣成功。

   三、唐雲石瓢壺 拍賣價格318萬元

   四、湖帆石瓢壺

  這把壺是由顧景舟製作、吳湖帆題書並珍藏,2015年5月19日以2450萬元落槌。足以可見壺上宜書宜畫,工藝精到、技法老辣,頗受市場青睞。

   五、景舟石瓢壺

  喜歡石瓢壺的無不知道景舟石瓢壺,而這把壺從未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一直由顧景舟家人收藏,其價值更是難以想象。

  一把合格的石瓢壺,一定要調節好石瓢各個線條所構成的三角形的比例關係,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終突出其獨特的力度與氣韻。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2

  顧景舟的一生中有那麼一段窮困潦倒的歲月,生活拮据,還未成名,出售自己的作品已是不得已而爲之。所以,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等人的出現真的可謂是貴人相助,如魚得水。

  深交之後,顧景舟與戴相明成爲世交,與唐雲等人也成爲了莫逆之交。所以,這五把大石瓢是顧景舟饋贈好友之傾情之物,也是一段海上文人與一代宗師顧景舟之間的一段傳奇故事。

   相明石瓢

  成交價:RMB 27,025,000

  正面:畫 風動疏竹 落款 湖帆

  反面:鐫刻"爲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落款: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唐雲石瓢

  成交價:RMB 42,560,000

  正面:畫 韻竹,落款:湖帆

  反面:鐫刻"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落款:藥城兄屬 吳倩並題

   寒汀石瓢

  成交價:RMB 14,950,000

  正面:畫 風動疏竹 落款 湖帆

  反面:鐫刻"寒生綠罇上 影入翠屏中"

  落款:寒汀兄屬,吳倩並題。

   湖帆石瓢

  成交價:RMB 28,175,000

  正面:畫 孤雀雪梅 落款:湖帆道兄正畫寒汀

  反面:鐫刻"細嚼梅花雪乳香"

  落款:寒汀兄爲餘畫茶壺 倩自題

   景舟石瓢

  正面:未知反面:鐫刻"但爲清風動,乃知子猷心。"

  落款:景舟先生 吳倩並題

  前頭四把大石瓢都送給了相應的友人,唯有最後一把景舟石瓢顧景舟自留之,至今顧氏一脈也都保留家中,從不輕易示人,神祕至極!從一千多萬到四千多萬,這五把大滿瓢的價值每年都在直線上升,能收藏到一把絕對值了~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3

   最經典的五大石瓢壺

   1、相明壺

  相明壺是戴相明製作的精品紫砂壺,它是鐵畫軒的第2代傳人,具有精湛的畫工,因早年時運不濟,家道中落,只能去陶廠做工,隋代當時的紫砂窯戶和技師爲師掌握了精湛的制壺技巧,他一生創作了很多經典的紫砂壺,但以石瓢壺最爲有名,它製成的`石瓢湖,都被人們稱爲相明壺。

   2、寒汀壺

  寒汀壺也是石瓢壺的經典之作,這個湖的原作者是江寒汀,他早年以賣畫爲生,善於描繪各種琴鳥,他製作了這把紫砂壺,正面畫有韻竹,反面則雕刻着寒生綠鑽上引入翠屏中的落款,這個紫砂壺在2013年北京保利拍賣會上拍出了1,495萬的高價。

   3、唐雲壺

  唐雲壺也是1石瓢壺中的經典之作,這個紫砂壺在2008年上海拍賣會成交,成交價格318萬,這個湖的反面娟刻着白居易的吳克近日近有風中夜涼的詩句,而且底印是顧景舟,正面還畫有韻竹和湖帆。

   4、景舟壺

  顧錦州市近代紫砂壺,大家他製作的紫砂壺工藝精湛造型漂亮,它有很多紫砂作品,但以石瓢壺最爲有名,他製作的石瓢壺古樸典雅,行氣雄健嚴謹,而且線條十分流暢,有着大雅而深意無窮,被人們稱爲東方藝術特色的代表之作。

   5、湖帆壺

  湖帆壺出自近代書畫大家吳湖帆之手,這把胡不丹造型古樸大方,上面的書畫也別具一格,有着濃郁的東方色彩,是中國近代紫砂藝術的精品,也是人們爭相收藏的名品。

  最經典的五大石瓢壺就爲大家介紹這麼多,雖然他們的造型相同,但不同的捐客給了他們不同的神韻,讓它們擁有了不同的韻味與氣質,如果能一睹真容,會是特別幸運的事。

顧景舟做過什麼壺形

名壺賞析!紫砂壺歷史中顧景舟經典的相明石瓢壺賞析,宜興紫砂壺,紫砂壺景舟石瓢,相明石瓢壺,紫砂壺經典壺形,壺型,顧景舟相明石瓢壺,紫砂壺歷史上經典壺形,壺型,景舟石瓢相明石瓢欣賞,經典名紫砂壺鑑賞顧老

怎麼看顧景舟紫砂壺的落款

顧景舟紫砂壺的落款如下文所述:

綜觀現代壺藝大師顧景舟的壺上用印及所出現的藝名,無不反映出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活動、藝術追求、抱負理想、心境愛好。

從顧景舟的藝名隨着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到顧景舟從藝歷程中的曲折迂迥,成藝過程中的心境意趣,而最終昇華至一種迴歸的自然境地和自然心態;平衡的、坦然的、淡泊的、歸宗的,猶如禪機、悟性,“正道”、“得果”一般。

“墨緣齋制”、“墨緣齋景堂制”、“墨緣齋意堂制”、“景記”,爲顧景洲早期初制水平壺壺用印款。因家境困窘,生活所,顧景洲祖母說服顧炳榮,在1932年初帶顧景洲學制水平茶壺。數月後,顧景洲學成後自制水平茶壺,即在壺底使用“墨緣齋制”印款。

接着又在壺底使用“墨緣齋景堂制”印款,並在壺把或壺蓋上使用“景記”印款。後又接用“墨緣齋意堂制”印款,把款用“景記”印款。壺款俱是顧景洲親自鐫刻,表明了顧景洲喜美術,習書法,好舞文弄墨之志向,並用壺來反映其自己的這一觀點。

“曼晞陶藝”,爲顧景洲跟隨儲銘學藝時所用之藝名印款。1933年下半年,顧炳榮爲顧景洲的前途着想,先後懇請陶刻名手陳少亭、書法家潘稚亮收徒傳藝,末成。

顧炳榮又懇請制壺名家程壽珍收顧景洲爲徒,又未成。後來,顧炳榮再三相邀蜀山制壺好手儲銘至家中邊制壺邊傳授顧景洲技藝,事成。

“武陵逸人”,爲顧景洲應上海“郎氏藝苑”之遨,仿古作陶間所用藝名印款。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藝苑”主人郎玉書走訪宜興丁蜀上袁村等地,看中顧景洲所制“矮石瓢”等傳統壺款式,聘顧景洲至上海仿古,所制傳器嚴謹典雅,工整精緻。

一年後顧景洲回家鄉制壺,即開始用藝名“武陵逸人”,表露自己瀟灑飄逸的當年個性,朝氣蓬勃的向上精神,也表達自己奮發向上的遠大理想和追求靈秀風格的奮鬥目標。

“自怡軒”,爲顧景洲被聘爲上海標準陶瓷公司堆塑制模室任技師期間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財大氣粗的上海標準陶瓷公司聘顧景洲至公司,任堆塑制模室技師,並制翻模具。工餘閒瑕,顧景洲仍制壺不輟,並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陶醉。

有時興起,在壺身鐫銘短詩茶話、格言家事,並署號“自怡軒主人”。這是他思想意識上首次不把制壺當成純粹活計,而是把制壺、生活與藝術結合掛靠,把做壺與閒玩聯繫起來,把欣賞與情趣溝通的內心表露。

“瘦萍”、“老萍”,爲顧景洲從滬歸來後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年底,顧景洲從上海標準公司回家鄉後,生活的艱辛使他飄泊不定,且因他在滬制壺仿古而不爲家鄉制壺圈內人所知所識所承認,終日爲生活而奔忙,像浮萍似地四處飄泊又體弱多病,瘦骨嶙峋,故用“瘦萍”爲藝名。

在多災多難的歲月,在艱苦生活的磨練中,顧景洲逐漸成熟,他把飄泊不定,走南闖北,創蕩江湖自喻爲雲遊四方的俠客,並以“老萍”取代“瘦萍”。這是顧景洲生活在抗戰最艱難歲月的真實寫照。

“荊南山樵”、“荊山壺隱”,爲顧景洲與滬上書畫家交往後所用藝名印款。1948年後,顧景洲與滬上書畫名家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王仁輔、來楚生等開始交往並受其影響,開始萌發“高士隱居”的想法,開始反思自己。

他開始步人成年期,逐漸走向成熟。他只想像樵夫隱居在深山,高興時做做壺,高興時看看書。他以隱士自居,開始學些歷史文化知識,開始鑽進書堆裏埋頭讀書,開始打下理論基礎,隨時等侍出手的機會。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閒爲我福”,爲顧景洲成名後所用藝名印款。1948年,顧景洲在滬上仿製時大彬《僧帽壺》、陳鳴遠《四方壺》獲得成功。顧制僧帽壺、四方壺極爲精緻,獲得各界好評,贏得家鄉宜興紫砂同業公會的承認併爲時人稱謂“方器高手”之美譽。

顧景洲爲榮譽而驕傲,更加勤奮,埋頭製作,以閒玩情趣來調節自己的疲勞和辛勞,親自鐫刻“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閒爲我福”之藝名章,既是顧景洲內心的真情流露,也充分體現出顧景洲對事業的忘我精神。

他對紫砂已入了迷,愛得發狂,愛不釋手,忙得一天都不得閒,忙得一天都沒時間休息,故發出“得一日閒爲我福”之感嘆。

“宜興人”,爲顧景洲40年代末所用印款。至40代末,顧景洲步人成年期,已不像青年時期那麼富有幻想,那樣鋒芒畢露。他用“宜興人”爲壺用印款,是成功後的謙虛表現,通俗而平凡,淡化自己以往強烈的名利觀點,也顯示顧景洲成熟地走向中年老成期。

“景舟製陶”、“景舟制壺”、“景舟手製”,爲顧景洲改名後所用印款。1948年秋,在豐收季節,取得豐碩成果的顧景洲,接受藝人“藝海一小舟,鼓足風帆,勇往直前”的建議,顧景洲改名顧景舟。在這個“舟”字上,顧景舟曾解釋“藝海一舟。

即是把自己的命運隨着藝海的一舟而搏擊,永不停息,永往直前!”這意味着顧景舟的崇高理想和目標追求,是要當一舟之“長”,掌一舟之“舵”。而不想再當一舟之上的水手,撐篙、拉線、搖櫓。“景洲”改“景舟”,是顧景舟思想上的一大飛躍,也顯示了顧景舟的雄心壯志。

擴展資料:

“啜墨看茶”,爲顧景舟帶藝徒後所用藝名印款。1955年底至1956年初,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並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藝徒61名,由朱可心、顧景舟等七人擔任技術輔導員。顧景舟收受徐漢棠(入杜前即隨顧學藝)、李昌鴻、沈巨華、束鳳英、高海庚等爲藝徒。

精心培育,耐心傳授。顧景舟用啜墨看茶來比喻制壺人的個性培養、文化修爲,用深入淺出的道理來教育藝徒,一遍遍反覆解釋修心養性和做壺的關係,以至藝人在心態平和,心境平衡的狀態下,心領神會其制壺工藝之要領。

最終達到形、態、氣、神、韻之最高境界。這是顧景舟對下一代藝徒的殷殷期望和苦口婆心,也表達了顧景舟對其藝徒的一種特殊的授藝方法與心得體會。

“壺叟”、“景舟七十後作”,爲顧景舟晚年成熟期制壺印款。人至將老,名利淡泊,制壺不息,追求不止,所制之器,已達到出神入化之至高境界。幾乎無可挑剔,無瑕可擊。年紀已老,技藝愈高,取名“壺叟”。

是對自己所追求的紫砂光貨素器一派裸胎藝術的肯定和驕傲,也是對自己獨特的靈秀藝術風格的肯定和驕傲。注:“壺叟”之印原用於在上海仿作的供春款作品上,老年時顧景舟乾脆作爲自己的別號,用於自己的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顧景舟紫砂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1l4x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