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普洱茶的傳說故事

普洱茶的傳說故事

普洱茶的傳說故事

普洱茶有很多神話傳說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

1. “百年老樹”:相傳普洱茶的原料來自百年以上的大葉種茶樹。據說有一棵傳說中的“百年老樹”在雲南某地,這棵樹的高度可達10米以上,樹冠直徑可達3米,枝葉茂密,形態優美,被認爲是普洱茶的至寶。

2. “飲茶成仙”:傳說有一位叫李白的唐朝詩人,他喜歡飲茶,尤其是普洱茶。據說每次喝完普洱茶後,他都會神遊天外,最終達到了成仙的境界。

3. “千年古茶香”:相傳有一種古老的普洱茶,它被儲存了數百年,並且還保留了當年的香氣和味道,被稱爲“千年古茶香”。這種茶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前採摘的新芽才能製成,因此也被稱爲“元宵普洱茶”。

4. “龍珠普洱”:中國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祕的生物,被認爲是五行之首。相傳龍會飛到普洱山上,將普洱茶的香氣吞到肚子裏,然後口吐龍珠,龍珠中便有着普洱茶的香氣和味道。

這些神話傳說故事豐富了普洱茶的文化內涵,也讓人們更加熱愛並尊重這種茶的文化價值。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說: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製茶售茶爲業。

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爲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乾,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

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開啟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爲黴變而變色了。

兩人本來打算自殺,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鑑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製茶。

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

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

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

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

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

”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爲雲南普洱府所貢。

”“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製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髮揚光大。

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

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爲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普洱茶的起源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雲南的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出現一羣自稱“布朗”的人,他們被稱爲蒲蠻族。

他們在崇山峻嶺中以打獵,採野果和野菜爲生。

有一天,他們發現了一種清苦的野菜,開始把它當做“得責”(布朗語“作料”)食用。

當時人們主要的食物是肉類,食用後體內比較熱,疾病也多。

當人們吃了這種“得責”後,會覺得渾身舒服爽快,頭腦清醒,眼睛明亮,進而對其產生了興趣,逐漸的這種“得責”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但那時這種“得責”稀少珍貴,不容易找到,人們爲了找到這種“得責”,想了很多辦法。

這時候布朗族出了一位關鍵人物,他就是現在被稱爲布朗族祖先的--叭巖冷。

叭巖冷領着自己的族人開始了對這種“得責”植物的進行人工培植和移栽。以後的打獵中只要發現這種植物就記上標記,記好地點,進行人工管理和保護。

同時在管理中他們還發現草木灰施在“得責”的根上,味道更好。

後來他們採摘下果實帶回部落住地進行人工種植和發展,這樣,野生"得責"就慢慢地變成了人工種植。爲了和其他野菜分開使用,叭巖冷給“得責”取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臘”,意味綠葉。

人們把“臘”摘下來帶在身上,勞累時就放到嘴裏含着來消除疲勞,保養身體。後來又出現把“臘”摘回來,用鍋炒,用手揉,用陽光曬乾的加工方法,爲了發揮“臘”的藥性作用,喝時先把“臘”放入小茶罐烤香,然後放水熬成湯來喝。

慢慢地這種帶着藥性的食用佐料,就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於是種植的人越來越多,從幾顆發展到小片種植,從房前屋後發展到山上林間,大面積的連片開墾種植,經過千餘年的種植歷史,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僅存的萬畝古老茶樹林。

現在你知道了,布朗人最先發現的清苦野菜,就是現在的普洱茶啦。

小知識:“臘”爲茶葉之意,在雲南現在還在沿用。

例如在雲南,有個產茶葉非常出名的地方叫“勐臘”,

勐是地方的意思,臘是“茶”的意思,合起來“勐臘”即是產茶地方之意。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千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下面由茶能成事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關於普洱茶的歷名淵源。

“普洱”(Pu-er 或 Pu-er h)爲雲南少數民族哈尼族語,意指“水灣寨”,有親切家園之意。景邁山布朗族石碑記載,茶樹種植始於傣歷五十七年(公元696年),至今1300餘年。

“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道出了普洱茶最大的特點---“越陳越香”。在普洱茶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的熟普洱茶,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普洱茶傳說,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民間有“武侯遺種”(諸葛孔明)的說法,以致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傳說,至今有許多少數民族奉諸葛孔明爲茶祖,深信武侯植茶樹爲事實,並世代相傳。相傳基諾族祖先隨孔明南征,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而相傳附會爲“攸樂”的來源。

據傳,古六大茶山也是以孔明遺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蹟》記載:“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錛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撒,因以名其山。

普茶一詞,首次出現在明代萬曆四十八年(1620)謝肇淛的《滇略》中:“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從明末謝肇淛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普茶雖已是蒸壓成團的緊茶,但製作工藝粗糙,青氣重,茶並不好喝。此“普茶”是否是普洱茶?似乎難以定論。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寫道:“普雨茶,蒸之成團,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與六安同。”

雖然到了期間,普洱茶貢隨着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但是,從期間普洱茶的製作,還是能夠窺見前朝工藝的影子與傳承。曹清明講的“尖梭蓋面”,基本與範和鈞講的“梭邊”的外形與功能近似。

爲什麼說普洱茶是茶中的皇族呢?有什麼典故嗎?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有很多傳統的手藝都被傳承了下來,其中就包括了泡茶這一項手藝。中國的茶葉的種很多,要泡好茶首先就要有好的茶葉,才能不辜負辛苦的準備。這就要提到茶中的皇族,普洱茶。普洱茶之所以能成爲茶中的貴族,是因爲它在清朝的時候地位很高,只有皇家成員才能喝。普洱的名字起源於雲南,是少數民族的語言,還有普洱茶傳說以及武侯植茶樹。

一、關於普洱茶的傳說

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普洱茶了。相傳諸葛孔明在南征的時候,遇到了落魄的基諾人,諸葛孔明看他們非常可憐,於是就給了他們茶籽,讓他們好好種茶。還有就是可能當時途徑的地方是西雙版納,土壤肥沃,氣候也適宜,所以就給了他們茶籽,普洱在少數民族的語言中是一個地名。後來也有少數民族稱諸葛孔明爲茶祖。

二、普洱茶在清朝很貴重

自從唐朝陸羽鑽研茶道併成書之後,世人對於喝茶就更加流行了。在東漢就有茶的出現,一直流行至今,依然是不可缺少的飲品。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他們是遊牧民族,喜歡吃肉,所以喝茶可以幫助刮脂,有利於健康。清朝人對茶十分追捧,特別是普洱茶。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爲皇家的普洱茶製作程序多,規格高,選用的都是嫩芽。

皇家普洱茶的味道清爽,而且十分細膩,喝完脣齒留香,十分甘甜。但是如今很多人都可以買得起茶葉,而且很多茶葉都是十分有名,味道也可以與普洱茶媲美。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它包含了很多的歷史知識,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們會在歷史的舞臺上繼續閃耀着獨特的光芒,像茶一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請問,普洱茶有什麼歷史故事?

普洱車有個歷史故事是關於諸葛亮的 是說當時諸葛孔明帶兵大戰到雲南 當時士兵都患有眼疾所以導致很多人生病 這是諸葛亮就把自己的柺杖插到一個山上 這個柺杖就變成了一棵樹 士兵用這個樹葉泡水喝就都好了當時得知這個地方叫普洱縣所以起名普洱茶 從此人們到了這個時候就放孔明燈紀念諸葛亮

經典茶文化的小故事欣賞 茶文化的故事

  關於茶文化的小故事有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關於茶文化的小故事,一起來看看。

  關於茶文化的小故事:岳飛巧用姜鹽茶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將,著名的軍事英雄。傳說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奉朝廷之命帶兵南下與楊幺領導的農民作戰。由於岳家軍多來自北方中原大地,進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腹脹,嘔吐,腹瀉,乏力,眼看着難以正常作戰。平時喜讀醫書的岳飛將當地盛產的茶葉,芝麻,生薑,黃豆一起熬煮讓屬下飲用,果然治好了軍中的惡疾。此茶被稱爲姜鹽茶,之後很快在附近百姓間流傳開來,至今湘陰的家庭中仍然可見。姜鹽茶,具有健脾胃,驅風寒,去膩強身的藥用效果。從中醫看來,茶性寒,姜性熱,一寒一熱,因而陰陽調和。

  關於茶文化的小故事:神農氏與茶

  神農氏,亦稱神農,是傳說中對中華民族具有巨大貢獻的祖先。據《白虎通義▪號》記載,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製作出各種農具,教民耕種,使人民獲得很多的好處,故稱神農。他不但發明了農耕技術,教會人類農業生產,還發明醫藥,教會了人民吃藥治病。中國古代第一部藥學鉅著《神農本草經》就託名爲神農所作,傳說共記錄了365種藥名,多爲神農氏親自嘗試瞭解得來。

  關於茶文化的小故事:普洱茶

  傳說,乾隆年間(1736—1795)普洱地區的濮家茶莊將沒有完全曬乾的毛茶壓餅、裝馱進貢。到了京城發現,原本綠色泛白的茶餅變成了褐色。護送茶葉進京的茶莊少主人因爲貢茶麪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斷生命,但卻在無意間發現茶的味道變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紅濃明亮。這些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並賜名普洱茶。據史料記載,早在清初(1659年),清便將普洱茶正式列入貢茶案冊,清代宮廷也一直有“夏喝龍井、冬飲普洱”的傳統。據《普洱府志》記載,普洱府當時會館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是國內外影響較大的商貿重鎮。

  20世紀60年代,北京故宮的茶庫裏存放着清宮沒有喝完用完的普洱茶貢茶數噸,當時已儲存了150多年。2004年,由著名作家魯迅的遺孀許廣平珍藏的清宮普洱茶,在北京廣東大廈拍賣,其中一塊(約3克),拍出1.2萬元(約合1451美元)。專家將藏品中的散塊普洱茶用開水沖泡,茶塊很快融開,茶湯呈褐泛紅色,茶香陳厚,經數次沖泡後茶塊全部融化。收藏普洱茶成了一種新的時尚。但是,貯藏普洱茶一般要求有專門的貯藏室、嚴格的溫度、溼度控制、室內通風、每隔3個月翻動茶葉一次、並用紫外線燈消毒貯藏室等,這些條件,一般茶葉愛好者很難做到。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小故事” 

雲南茶歷史

雲南茶葉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

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透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

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爲華夏中心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的記載。

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

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爲兒子夏啓奪權,啓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峯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爲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

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爲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

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

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

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爲“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爲皇室貢茶,成爲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裏“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 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荒蕪;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衆,假冒僞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說: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製茶售茶爲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爲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乾,就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開啟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爲黴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鑑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製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爲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製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髮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爲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雲南名茶-雲南的普洱茶屬於什麼茶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其中包括歷史上經自然發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種加工方式),也包括現今人工發酵和自然發酵的普洱茶。普洱茶發酵有兩個途徑,一是自然陳化,成型時俗稱生茶生餅(或青茶青餅),自然陳熟後稱"原舊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爲加溼加溫渥堆,成型時俗稱熟茶熟餅。雲南大葉鍾茶屬性物質重,加工的曬青毛茶苦澀濃烈,發酵陳化後,其濃烈性味得以收斂,雜味散失。

普洱茶品性溫和,不像茶那麼清寒,也不像紅茶那麼濃烈,獨具陳香、醇厚、甘滑的風韻。 普洱茶雖發展演變於曬青茶,但曬青茶絕不等於普洱茶。

由於普洱茶的商品概念源於地名,產區和銷區常混淆普洱茶、曬青茶和滇青茶的界線。雲南省從1974年開始在昆明茶廠試驗人工發酵普洱茶,成品後只供出口,沒有內銷。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簡述一下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雲南省地方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首先,我們對爲這個定義而作出努力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似乎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身世複雜,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茶類象普洱茶這樣外表粗樸簡約而內質變化萬千,所以"什麼是普洱茶"這樣看上去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並不簡單。"地方標準"的定義就有這麼些問題:

1、不利於原產地保護。想,把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原料大車大車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來的不是普洱茶嗎?但是,聽說過茅臺酒在其他省開分廠嗎?況且,雲南大葉種完全可以引種到非洲美洲,你說人家生產的不是普洱茶?但是,爲何雲南宜良生產的寶洪茶,又是小葉種,加工工藝完全是龍井工藝,香氣指數還在綠茶中最高,爲何人家就不讓你叫龍井茶?

2、加工工藝問題:"後發酵加工成"這裏指的只是人工發酵,即先發酵再製成品形狀;實際上,發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餅熟茶兩類: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發酵技術是1973年纔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沒有普洱茶?

4、如果承認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這一點我想誰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應該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綠茶(這一點似乎有道理),但是,這意味着,要麼是我們割斷了歷史,要麼是歷史犯了錯誤?只是有一點,如果普洱茶名來源於普洱地名(有好多說法另文討論),但是人工發酵技術是在昆明搞出來的,爲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餅、青磚不叫普洱茶的話,到市場上走走,您立刻會發現,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尊重現實;紅印黃印你說它是青茶綠茶,商家肯定會說你是茶盲——同時這又意味着,要麼是我們無視現實,要麼是現實錯了。

6、"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這樣的文字說的是質量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確確實實是普洱茶(儘管只是該定義說的熟茶),但質量較次的普洱茶,湯色完全可以紅濃,但卻並不一定明亮;"陳香"二字之外,我們看不出這和紅茶有多大區別。

7、不管自然還是人工,發酵過程並非一次性完成;從生產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費的最後一刻,發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陳越香"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沒有這一點,普洱茶沒有今天這個樣子,更不會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輝煌。

說了半天,這時會有人問:你說人家沒說清普洱茶,那你說說看。

——好,沒問題, 定義的目的是確定本質;雖然定義本身並沒有確定的定義。但是一個定義既要反映事物本質,又要堅持和邏輯和現實的統一;至少,要堅持三條原則:

1、歷史與現實統一原則:我們尊重客觀現實,又不割斷歷史;(這裏順便說說"傳統普洱茶與現代普洱茶"之分也不好。這種說法有意無意割斷了歷史,所謂傳統並非僅僅屬於歷史:如果民間作坊手工製茶是傳統,機器揉捻機器壓餅哪裏不現代了?

2、實用理性原則:要有利於原產地保護;

3、約定俗成原則:"名者實之賓也。"歷史和現實沒錯,青餅也是普洱茶沒錯。生普、熟普的說法大家都已經接受,是事實,只是普洱茶不同其他產品,每片普洱茶真正成品是直到被喝掉的那一刻。

所以,什麼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爲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

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千年茶農

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廣南縣誌》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僚、濮爲主的部落組成句町國。西漢時,漢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漢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領母波爲句町王。句町國盛產茶葉,至今濮人栽種留下的古茶樹仍生長在九龍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裏。史載漢晉時期,德宏、保山、臨滄、西雙版納、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晉元康末年(公元299年),臨滄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馬。隋唐時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蠻分佈在景東、保山、雲龍等地,麗江塔城、沿瀾滄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蠻(布朗族)遷至鎮康、順寧一帶。明初,布朗族成爲風慶縣的主體民族。清代,順寧、寶通(雲縣)、慶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漸南遷。

這些布朗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積的茶地,成爲雲南茶葉的主產區。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着原始農業時期某些耕作遺蹟。從布朗族生產方式可以推斷出布朗族先民種茶的方法。

11月至12月期間,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樹林作爲種植茶樹的場地。清理場地後,把伐倒的大樹解成建竹樓的木料運進村寨,樹枝作生活燃料。雨季來臨前的四五月間,放火燒地,然後把茶籽直接點種進舒鬆肥沃的土壤裏。幾年後,茶樹長大,森林也恢復了原貌,茶樹也成爲原始森林中的一員。

布朗族原始農耕種茶、種山谷的生產方式,一直沿襲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 *** 大力推廣科學種茶法。章朗村布朗族開墾臺地,採用選育良種、密植無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產臺地茶園3100畝。

千年製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着千年原始的製茶方法。布朗族傳統手工製茶方法有六種:

第一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炒,茶葉經過拌炒殺青後放在竹篾或者竹蓆上,用雙手揉捻成條,最後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曬乾即可飲用,人們稱之爲曬青毛茶。

第二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雙手拌炒,然後趁熱把茶葉塞入竹筒裏,一邊塞一邊用木棍舂緊。最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當竹筒的皮烤焦後,便可以破開竹筒取出茶葉,存放幾年後飲用。此茶湯色褐紅、香氣獨特,人們稱爲陳香竹筒茶。

第三種:將採來的鮮茶葉放在鍋裏用開水煮熟,把煮熟的茶葉放在陰暗處十餘天讓茶葉發酵,然後把茶葉裝入竹筒內並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裝有茶葉的竹筒埋在土中一個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稱爲“勉”,俗稱“酸茶”。酸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裏含。據說,嘴裏含一兩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時酸茶在生活中不僅是重要的禮品,也是重要的社會交往媒介。

第四種:醃茶葉。製做掩茶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採來的鮮茶葉先用水煮熟,然後將其放在竹筒里加適量水,最後用笆蕉葉封口,醃製十多天後便可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採來的鮮茶葉用甄子甄熟後曬乾,然後用冷米湯拌茶葉,最後把茶葉放進竹筒裏醃製十多天。醃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可以當作菜食用,也可以當作零嘴食用。

第五種:制青竹茶。青竹和茶葉同時準備好,首先將水放進青竹筒裏,然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同時把鮮茶葉用竹夾子夾着放在火塘上燒烤,當茶葉烤黃時便放進竹筒裏煮,水燒開則可飲用。

布朗族的六種方法制出的茶葉,風味獨具特色。食用的醃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還有醃菜的酸味。飲用的竹筒茶,湯色、香氣各異,獨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數千年的種茶、製茶歷史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布朗族茶習俗。

“茶請柬”(布朗語稱爲“恩膏勉”)是傳遞布朗族社會重大活動資訊的一種重要禮儀,凡是接到“茶請柬”的人,必須按時參加這項活動。例如,寺廟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布朗族家庭送小孩當和尚、升和尚、升佛爺,或娶媳婦、嫁姑娘。

請柬茶是用芭蕉葉包着一小包茶葉和兩支臘條,用竹篾捆成的資訊媒介載體。

無論走進那家的竹樓,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敬獻到客人的手中。這杯茶稱爲迎客茶。布朗族竹樓的火塘邊,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壺,當客人坐定後,茶水已經煮沸燒開,一個個用竹子製作的茶杯,盛滿茶水奉獻到每位客人手中。

有誰知道普洱茶的歷史多久了

雲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曆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貢茶開端。目前民間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宮留下的人頭貢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來源: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 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爲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爲“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 *** 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 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 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說,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爲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箐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 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爲 *** 、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裏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裏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準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

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爲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說,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說“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

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爲核心,以普洱爲中心的思茅地區,製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說,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說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

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爲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說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說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

下面的論述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製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

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 *** 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

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羣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爲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

可以肯定地說,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爲,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資訊,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

說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裏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裏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

而要說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說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爲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說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爲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

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陸羽《茶經》裏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係,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製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製茶工藝(蒸青製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說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爲“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爲哈尼語,“普”爲寨,“洱”爲水灣,意爲“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 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爲步日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銀生茶是爲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時稱之爲普茶 ,明萬曆年才定名爲普洱茶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記載: “普洱所屬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 ”,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爲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爲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爲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擴展資料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準,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爲嚴謹的分級標準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茶的來由

普洱茶蘊藏着廣泛的民族特徵和豐富文化內涵。普洱茶的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據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記載;早在1700多年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已開始種茶。而最早在歷史文獻中記載普洱茶種植的人,是唐代鹹通三年(公元862年)曾親自到過雲南南詔地的唐吏樊綽,他在其《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茶”即是指普洱茶;“銀生”是唐南詔六國節度之一,“銀生城”即今景東縣城;“銀生城界諸山”,即今景東城東的哀牢山和城西的無量山,表明這些地區在唐代已馴化和利用、開發茶葉,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並作爲商品,形成一定的市場。南詔時“銀生節度”轄今普洱地區和西雙版納州以及大理、臨滄部分地區。“散收、無採造法”指當時茶葉主要是散收,沒有采用內地“蒸之、搗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的製茶法;“蒙舍蠻”指當時南詔的統治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指當時飲茶的方法是將茶葉、花椒、姜、桂片等物一起放在鍋內烹煮後飲用。(由於未經加工的茶葉或殺青溫度不夠的曬青茶葉有一種青草似的生澀味,因此,古南詔的少數民族用“ 椒、姜、桂 ”等重味佐料和茶葉一起烹煮不失爲一種較好的飲茶方法,同時,“椒、姜、桂 ”的散風去寒、溫熱助陽作用對生活在高原的人們也具有藥理作用。)《蠻書》所載內容,明確記述了茶葉產地及創建姜飲方式的種茶人“蒙舍蠻”。從所記載產茶的區域、種茶民族推斷,與後來普洱茶的主要產區是相吻合的。《雲南志》中有這樣一段話:“普洱山在車裏軍民宣慰司北,其上產茶,性溫味香,名普洱茶。”清康熙年間的《元江府志》也說:“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溫味香,異於他產。”

普洱茶七最

普洱茶七最如下:

1. 最甜—冰島:冰島,隸屬於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其原產的普洱茶樹是我國1984年首次認定的國家級良種。 冰島行政村下轄五個自然村:冰島、地界、糯伍、南迫、壩歪。 最珍貴的雲南普洱茶之一,它是典型的勐庫大葉喬木樹,長大葉、墨綠色,葉質肥厚柔軟、茶香濃郁,非常獨特。 茶湯色勻鮮亮、清澈見底、濃厚如油、杯壁有明顯光圈;冰島茶滋味微苦甘甜、變化多端、脣齒留香;飲畢,茶杯內蜜香濃厚,久久不能散去,飲10泡後,葉底仍有餘香。 有人把冰島茶形容成女人茶。冰島茶的香氣很柔和,與茶湯相生相隨相伴,掛杯持久而不事張揚,像一位款款而行的女子,迷人而不媚人。

2. 最苦—老曼峨:老曼峨地處雲南版納勐海境內布朗山的中心地帶,是整個勐海縣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布朗山系中產茶較大的寨子之一。

3. 最霸氣—老班章:老班章在普洱茶界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普洱茶的王者,茶友們戲稱“班章爲王”。 老班章茶的霸氣和勁道,是其他地區產的茶無法比擬的。 獨特的霸氣和勁道使得老班章茶在與其他茶的鬥茶大賽中獨佔鰲頭,成爲全國茶友們人手一份的緊壓茶。

4. 最柔—易武:易武地處雲南省勐臘縣,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之一。 易武茶山有着悠久的產茶歷史,其古樹茶以“香揚水柔”著稱,入口就有一股濃郁的香氣,並且茶湯柔滑細膩,入口醇厚,茶氣深沉悠長,是一款實至名歸的佳品。

5. 最香—景邁:景邁位於雲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南部,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之一。 景邁山的古茶樹面積很廣,而且樹齡都超過數百年,是普洱茶的產區之一。 景邁山的普洱茶以香氣著稱,入口有着濃郁的香氣,並且茶湯醇厚、入口綿柔,是一款非常適合品飲的普洱茶。

6. 最鮮—昔歸:昔歸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邦東行政村,是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莊。 昔歸普洱茶屬於邦東大葉種,其特點是茶多酚含量高、內涵物質豐富、膠質豐富,入口鮮爽醇厚、回甘生津、脣齒留香,被讚譽爲“臨滄班章”。

7. 最少—曼鬆:曼鬆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象明鄉,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區之一。 曼鬆普洱茶的產量非常低,但品質卻非常高。 其特點爲幹茶細嫩顯毫,色澤墨綠油潤,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銳持久,滋味鮮爽回甘,且持久耐泡。

以上是普洱茶的一些傳說和故事,如果您感興趣可以深入瞭解。

標籤: 普洱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8lm0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