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不可不知的二十四節氣常識

不可不知的二十四節氣常識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透過觀察天體執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北緯35°附近的黃河流域,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存在差異,流傳下來的有關節氣的農諺也不盡相同。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如立春表示春季的開始,雨水則表示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24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關於24節氣的知識如下:

不可不知的二十四節氣常識

1、24節氣分別爲: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立春:太陽黃經爲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曆2月3-5日交節。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4、雨水:太陽黃經爲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20日交節。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5、驚蟄:太陽黃經爲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曆3月05-07日交節。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6、春分:太陽黃經爲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

二十四節氣的資料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資料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資料 ,一直以來,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就有着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甚至在國際氣象界中,二十四節氣更是有着“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之稱,以下分享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資料 。

二十四節氣的資料 1

24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節氣。經過不斷地改進後,到了秦漢年間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歷代發佈的時間尺度,而且是指導農業生產、預測日常生活冷暖雨雪的指南針。24節氣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用於指導農業活動,影響着成千上萬家庭的`衣食住行。24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的變化規律。二十四節氣巧妙地將天文、農業、物候和民俗結合起來,產生了大量相關的季節文化,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農曆有多少個節氣

我國農曆有24個節氣,它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爲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立夏爲每年公曆5月6日前後;立秋爲每年公曆8月8日前後;立冬爲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春分爲每年公曆3月21日前後;秋分爲每年公曆9月23日前後。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爲日長至和日短至。夏至爲每年公曆6月22日前後;冬至爲每年公曆12月22日前後。

雨水:指乾旱期已經過去,降雨開始逐漸增多。雨水爲每年公曆2月19日前後。

驚蟄:動物冬眠叫入蟄,復甦後叫驚蟄,古人認爲,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故曰驚蟄。驚蟄爲每年公曆3月6日前後。

清明:是指天氣清明潔淨,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時令。清明的日期爲每年公曆的4月5日前後。

穀雨:古人言,“雨生百穀之意”。此時雨水明顯增多,促使穀物茁壯成長。穀雨的日期爲每年公曆4月20日前後。

小滿:指夏季的農作物開始結穗,但顆粒尚未飽滿,正在成熟期。小滿爲每年公曆5月21日前後。

芒種:指有芒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剛開始熱的時候;大暑是最熱的時候。小暑爲每年公曆7月7日前後;大暑爲每年公曆7月23日前後。

處暑:指天氣轉涼,炎熱的夏季已經結束、隱藏起來。處暑爲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

白露、寒露:氣溫降低,夜間的霧氣已經可以凝結成白色、晶瑩的露珠了。白露爲每年公曆9月8日前後;寒露爲每年公曆10月8日前後。

霜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水汽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霜降爲每年公曆10月23日前後。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開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氣越冷雪就越大。小雪爲每年公曆11月22日前後;大雪爲每年公曆12月7日前後。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爲每年公曆1月6日前後;大寒爲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

結語:以上是整理的“24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歷史起源”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二十四節氣的資料 2

二十四節氣經典諺語

1、立秋纔去頭,晚了兩三候。

2、立秋種蕎麥,秋分麥入土。

3、立秋摘花椒,立冬打軟棗。

4、晚田晚田,三日兩遍。

5、立秋鋤晚田,地鬆籽粒滿。

6、立秋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7、立了秋,把頭揪。

8、早晨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

9、立了秋,蘋果梨子陸續揪。

10、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關。

11、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無雨人人憂。

12、春旱播種難,秋旱減一半。

13、立秋十八日,寸草結籽粒。

14、立了秋,掛鋤鉤。

15、今秋蝗蟲產下卵,來年夏季出蝗蝻。

16、七月水連坡,來年螞蚱多。

17、白露身不露,秋後少游水。

18、精耕細作除蝗害,荒地開墾能免災。

19、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20、立秋不立秋,還有一個月的好熱頭。

21、立秋雨豐,黍子返青。

22、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風倒伏就壞了。

23、立了秋,棗核天,熱在中午,涼在早晚。

24、立秋溫度高,果梨灌漿飽。

25、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26、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

27、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28、七月秋風雨,八月秋風涼。

29、立了秋,扇莫丟,中午頭上還用着。

30、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

31、晝夜溫差大,有利籽粒發。

32、高粱扛了,不怕水汪汪。

33、立秋早晚涼,中午汗還淌。

34、立秋三天,遍地紅。

35、打了老葉耪一遍,高粱粒子眼瞪圓。

二十四節氣的資料 3

二十四節氣的習俗有: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啓,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立春古稱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古時候立春要貼“宜春”春貼,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歲。

2、芒種

進入典型的夏季, 天氣相當炎熱,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種、 夏管統稱“三夏”。 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裏偷閒,有“送花神”的習俗。

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羣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爲她餞行,以示感激。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感,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

3、驚蟄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氣候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

4、春分

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立夏

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6、小滿

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另有解釋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

1、二十四節氣有: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3、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爲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爲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爲24個節氣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4、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爲霜。

5、二十四節氣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用的歷法中所特有的,反映了太陽的週年運動規律,人們用它來指導農事和生產生活,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二十四節氣爲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指導意義,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

古人根據天地執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並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一等份爲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纔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着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一、二十四節氣的分類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分爲以下24種:

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二、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小常識

1.“立春”和“大寒”

分別爲二十四節氣中的

第一個氣和最後一個節氣。

2.每一個月份都有兩個節氣,

每隔十五天一個節氣

3.春分和秋分

太陽直射赤道,

當天晝夜平分,

即當天有

12小時白晝12小時黑夜

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

當天北半球達到一年中

白晝最長一天,

南半球達到

黑夜最長一天;

冬至這天則正好相反,

冬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

當天北半球達到一年中

黑夜最長一天,

南半球達到

白晝最長一天

4.24節氣說法始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確立於秦漢。

5.最熱的節氣是大暑;

最冷的節氣是大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ant/zonghezhishi/rny3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