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武夷山茶葉面積

武夷山茶葉面積

武夷山茶葉面積

武夷山茶葉種植面積約為29.3萬畝左右,其中以巖茶(烏龍茶)和紅茶為主,佔到了整個面積的80%左右。其他種類的茶葉如綠茶、白茶、黑茶等也在武夷山有種植。每年武夷山茶葉產量達到了1.5萬噸左右,擁有着豐富的茶文化歷史和獨特的茶道文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優質武夷巖茶究竟產自哪裏?

武夷山,面積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

武夷茶葉產製歷史久遠,在宋代,武夷茶作為北苑貢茶,受到宋朝幾任皇帝的青睞。元大德五年(1301年),高興之子高久奉命到武夷山監製貢茶,並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皇家焙茶局,稱之為“御茶園”,製作貢茶。至清初武夷茶隨着烏龍茶的出現而崛起,而這個階段,武夷巖茶生產中心逐漸轉移到山北以天心寺為中心的區域。

那麼所謂的三坑兩澗,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呢?

林馥泉先生《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第一章“茶園概説”之第三節“產茶麪積及其分佈情形"稱:“武夷重要之產茶地多在山坑巖壑之間,產茶最盛而品質較佳者有三坑,號武夷產茶三大坑,即慧苑坑、牛欄坑及大坑口是也。

林馥泉先生指出,倒水坑是慧苑巖的支流。那麼倒水坑自然隨主流慧苑巖一起,併入三坑之列。所以三坑兩澗應該是: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悟源澗。

林馥泉先生《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

張天福1994年出版的《福建烏龍茶》中也提到“武夷正巖茶,產於武夷山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悟源澗等地。

三坑兩澗位於武夷山風景區北麓,是武夷正巖茶區的中心點,也是武夷山正巖的巖茶產區裏五個比較獨特的,能產好茶的地方,它們地理位置獨特,產出的巖茶尤其韻味十足,最能體現武夷巖茶巖骨花香的特徵,故而成為一流武夷巖茶產地的代表。

慧苑坑

慧苑坑武夷山當地人也稱慧宛坑,位於玉柱峯北麓,慧苑寺所在處,平均海拔262米,是武夷山巖茶產區中核心地帶。

三坑兩澗中區域最大,在牛欄坑的北側平行線上,是武夷巖茶的重要產地,史上載説中的八百名叢出自這裏。直到今日仍有鐵羅漢、白雞冠、白牡丹、醉海棠、白瑞香、正太陰、正太陽、不見天等珍稀名叢在慧苑坑內靜靜地散發着馥郁的茶香。

慧苑坑四周山巖林立,其貌似盆地。氣候與眾不同,潮濕而水土豐茂,地質層厚,砂礫多。上游的留香澗和來自倒水坑的小溪,在慧苑坑匯合,流向章堂澗。慧苑坑山谷深幽,日照短,終年雲霧不斷,冬夏季短,春早秋長,茶樹芽葉在秋冬季能得到很好的恢復性生長,故而慧苑坑水仙樹眾多,老叢高叢也得以頤養天年。這裏的水仙茶樹上長滿了青苔樹掛,也使得這裏出產的老叢水仙帶有特別的木質味,勁道十足,對味蕾的刺激不輸於肉桂。

牛欄坑

牛欄坑位於章堂澗與九龍窠之間,為武夷山風景區三條重要溝谷之一。

牛欄坑兩旁危崖懸翠,茶園雅布,一條曲澗凝翠柔水細流,空氣中充滿着茶葉的清香。牛欄坑澗谷土質肥沃、日照較短,兩側山巖上淋沐而下的山泉水和良好的自然植被,為茶樹生長提供絕佳環境,成為武夷巖茶最重要的產區。

沿澗有石砌磴道,原為通往天心巖的重要通道。景區修好通往天心巖的公路後,這裏行人漸少。澗谷南側為杜轄巖北壁,有“虎”、“壽”等摩崖石刻。產自牛欄坑的肉桂品種,香氣獨特,滋味迷人,巖韻悠長,有“牛肉”之稱。因地理,牛欄坑中的茶樹種植面積很有限,最佳採摘時間也非常短,僅有3至4天,加之武夷巖茶的加工製作工藝繁瑣複雜,製作精良品質優異的“牛肉”產量就更小。因此,被視為武夷巖茶中的佼佼者,風向標和優質產品的代表,在茶界卻是無人不知的。

大坑口

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俗名大坑口,進入大紅袍景區的公路就是沿着大坑口修的。從景區公路入口到天心巖的一段巖谷叫大坑口。就地理來説,九龍窠(kē)所在坑澗與大坑口屬同一山谷,而母樹大紅袍所在的位置就是在九龍窠。大坑口——九龍窠沿線集中了許多景緻,標誌性的彌勒佛像,佛像背倚一塊峻峭巖石,石上一“佛”巨字。武夷山景區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天心永樂禪寺也在這條線上。

大坑口是傳統茶區之一,在兩側的山巖上分佈先民開墾的茶園,層層疊疊。這裏環境優雅,水土環境良好,日照適中,谷蜒風習,植被茂密,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

悟源澗

馬頭巖南麓,有一座窄小幽謐的峽谷靜靜坐落。峽谷內,一條清澈、筆直的澗水汩汩流過。澗水淙淙,幽蘭芬香。三仰峯諸多山頭流出的小溪流,彙集到馬頭巖,形成了澗的源頭。澗水一路流淌,注入到山腳蘭湯村的池塘溝渠,最後匯入了九曲溪。而馬頭巖所產肉桂品種,有“馬肉”之稱,也是品質優良的武夷巖茶。

徜徉在悟源澗,澗旁的石徑,靜謐安祥,一條條橫石鋪就的石階蜿蜒向前方,禁不住令人悟“道”思“源”。峽谷的左側山壁上,“悟源澗”三個石刻字古樸而醒目,這正是清乾隆年間江西茶商捐資修建石徑的題刻。

流香澗

流香澗位於天心巖北麓,從大紅袍景區入口步行往水簾洞方向50分鐘便可到達。澗水在崖壁的遮蔭下汩汩流淌,澗旁多花草,水上常飄落葉凋花,蜿蜒在山崖縫隙之間,常有恍若隔世之感。

明朝詩人徐火通遊歷此地,不忍離去,題名“流香澗”。流香澗,產區環境優雅宜人,遊客經過此地也會坐落休息,聽聽溪水,享着谷中蘭香。此地產出的茶,喝起來也是悠哉悠哉,不急不緩,湯水也尤其細膩,想必是流香澗孕育的性格吧。

主要參考文獻:

[1]林馥泉《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

[2]張天福《福建烏龍茶》;

(祥源茶編輯整理,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武夷巖茶產地

武夷巖茶產地是武夷山。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

武夷巖茶的形態特徵: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巖骨花香。武夷巖茶名巖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區內面積70平方千米。

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羣)、國家AAAA旅遊景區,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聖地,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

武夷山又被稱為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縣境內,總面積達999.75平方公里,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

武夷巖茶屬於什麼茶,武夷巖茶簡介

武夷巖茶產於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中。

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巖茶經歷代變遷,種類繁多,品質各異。

包括大紅袍、肉桂、水仙、武夷奇種、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

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

18世紀傳入歐洲後,備受當地羣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的美譽。

武夷巖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長在巖壁溝壑爛石礫壤中。

只有生長在福建省的武夷名樅,用獨特的傳統工藝加工製作而成的烏龍茶才叫武夷巖茶。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藝加工製作而成的烏龍茶才叫武夷巖茶。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面積999.75平方公里,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

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

武夷山地質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

形成了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説,巖茶因而得名。

經風化的礫壤具有豐富的礦物質供茶樹吸收,不僅滋養了茶樹,而且巖茶所含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也更豐富,如鉀、鋅、硒的含量較多。

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發源於明末清初,是在特殊的小氣候條件和適宜的品種前提下用一種特殊工藝製成的茶類。

採摘鮮葉要求新梢生長均臻完熟,俗稱開面採,鮮葉採下後經曬青、搖青、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製成。

殺青前經過酶性氧化,殺青後又經非酶性氧化,而形成部分發酵。

武夷山一年產多少茶葉2021年

武夷山的巖茶總產量約為600萬斤(3000噸)。

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擁有2527種植物物種,近5000種野生動物。

一斤茶暴漲至48萬元,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一份茶葉為何能賣到這麼貴?

主要是一些茶葉上飢餓營銷,故意將價格炒高。來獲取鉅額的利潤。媒體報道,這段時間產茶勝地武夷山引起來茶葉價格飛漲,部分巖茶價格炒作到了幾千甚至上萬元一斤,有福州的茶葉交易市場上,那些包裝非常豪華的巖茶,甚至被惡意炒到了10萬元一斤的天價,而以往,那些標註為“非賣品”的茶葉,也被銷售人員拿出來,高價售賣,一張口就十幾萬的價格。有行業專業指出,這些高價茶已經脱離了實際的價值,茶葉商只是把包裝做得更好一些,就敢直接價格翻倍銷售,這不僅傷害了消費者,也破壞了武夷山茶葉的品牌形象。

有茶葉商人表示,這幾年武夷山的巖茶銷量很不錯,隨之而來的,價格更是越來越高。當時巖茶剛剛火的時候,一斤也就幾百塊左右,就算是品質好一點的茶葉,最多也就是一千多塊一斤。但這幾年,隨着巖茶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普通的巖茶價格已經漲到了幾千塊了,優質的茶葉甚至可以賣到上萬元一斤,還有一些茶葉商,打着各種噱頭,什麼“稀缺茶葉”等話題,將價格炒到十幾萬,這種價格已經遠遠脱離了其實際的價值了。

有當地的茶葉商也表示,這種高價,不合理的茶葉炒作現象,是對當地茶葉產業秩序的一種破壞,長此以往,還會破壞掉當地茶葉的品牌形象,對其市場銷售造成影響。

參考資料: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天價茶”現象表面看是茶葉價格的混亂,這需要加強監管、行業加強自律,但從根源上看,這實質上暴露出茶行業標準滯後、老化、缺失的問題,即茶葉的定價等缺乏相應的標準。

由於我國六大茶類的歷史悠久,受到茶品類的多樣性及農作物特有的地區性等因素影響,導致規範化的茶葉生產、加工、內涵物質測定和色香味形等標準的制定仍具有一定的難度,相應的成本也較大。

福建省茶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紹文指出,近年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雖然有所完善,但還是存在一些缺失。

一是為了考慮行業整體情況,標準整體水平偏低,國際認可度不高,且仍與國際化標準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是標準的制定存在滯後性,跟不上產業目前發展的進度,難以滿足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需求。

三是由於缺乏質量管理、標準化的人才隊伍,導致標準在中小茶企中貫徹、落實不到位。

武夷巖茶的自然地理

武夷巖茶名巖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區內面積70km2,即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黃柏溪的景區範圍。武夷巖茶丹巖產區為武夷巖茶原產地域範圍內除名巖產區的其他地區。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面積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質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

武夷山的中心地帶,盤卧着一條高低起伏的深長峽谷,谷底兩側的九座危峯,分南北對峙駢列。谷中松柏成林,竹海連綿,谷底成行成列的茶樹嬌翠欲滴。茶樹倚山巖而植,是為巖茶。武夷巖茶的茶園幾乎都在“九龍窠”的巖壑幽澗之中,借谷底冬暖夏涼,雨量充沛的條件,特別是這裏的土壤屬於酸性巖石風化後形成孕育出巖茶獨特韻味。 從地理學上來説,武夷山屬於丹霞地形。各具形態的巨大巖石山峯,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現褚紅色,是因為巖石中鐵元素年長日久氧化的結果。武夷山巖石,主要是石英班巖,礫巖,紅沙巖,頁巖,凝灰巖等幾種。表層的土壤,則是富含腐殖質的酸性紅壤。這種土壤,正如古人所説的“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除了地形表土外,經緯度、海拔、氣候也是重要因素。武夷山景區處於北緯27 43,,東經1180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峯729米。屬於中海拔地區。而一般來説,中國的名優茶,特別是烏龍茶,幾乎都產於這種海拔地區。氣候則屬於中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間。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

一巖一茶

正巖區的植被非常特別。因為巖石多,土層薄,高大樹木很少,多為矮小喬木和灌木叢,其中有許多桂花和杜鵑;而在巖壁和溪澗邊,則有許多野生四季蘭和菖蒲。這一來,一年四季,空氣中始終瀰漫着一股清新的花香,對巖茶的香型產生一定影響。

正巖茶區小環境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因為多在峽谷間,雲霧易聚難散,所以空氣濕度大,年平均濕度在80%左右。這種小環境,為茶樹提供了特別的生長條件。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種茶樹,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產生一些變異。這也是武夷巖茶“巖巖有茶,茶各有名”的緣故。

武夷巖茶分類及區別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 武夷巖茶的形態特徵: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巖骨花香。武夷巖茶名巖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區內面積70km2。

品種分類

產於武夷山的烏龍茶,通稱為武夷巖茶。因產茶地點不同,又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正巖茶指武夷巖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 高味醇厚,巖韻特顯。半巖茶指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於正巖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巖兩岸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巖茶中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

大紅袍

巖茶之王——大紅袍

武夷山大紅袍為武夷巖茶四大名樅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譽,具有顯著的健胃養胃藥理作用。大紅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性質温和,適合四季飲用,還有突出的健胃養胃功效,腸胃不好和寒氣重的人可飲用。此外,還有防輻射和防日曬的作用。

鐵羅漢

武夷最早的名叢。清代郭柏蒼《閩產錄異》(1886年)記載:"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止一株,年產少許。"傳説原產地在慧苑巖內鬼洞和竹窠巖長窠。據傳,惠安施集泉茶店於19世紀中葉經營武夷巖茶,以"鐵羅漢"最為名貴,有療熱病的功效,極受歡迎。

白雞冠

白雞冠之名在明代已有傳聞,早於大紅袍。白雞冠樹高1.75米,分枝頗多,該樹葉色呈淡綠,嫩葉淺綠微黃,葉面開展,春稍頂芽微彎,茸毫顯露似雞冠。這也是白雞冠名稱之由來。

水金龜

原產於牛欄坑杜葛寨峯下半巖上,後被洪水衝至牛欄坑坑底的蘭谷巖。1919~1920年間,為此樹曾引起訴訟。

巖茶屬於什麼茶,喝巖茶有什麼好處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屬半發酵茶,青茶(烏龍茶)。主產區為中國福建武夷山茶區。武夷山茶區坐落在福建省東北部,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武夷巖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之王。

  根據現的國家標準,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這裏要注意的

  1,出產於武夷山市2798平方公里土地上

  2,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條索狀)。

  3,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武夷巖茶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名茶。

  武夷巖茶的產地主要是在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武夷巖茶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巖茶歷史悠久,體現着極大的地方特色。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面積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質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行成了“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説,巖茶因而得名。

  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正巖品質最着名。產於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等地,稱“三坑兩澗”品質香高味醇。半巖茶又稱小巖茶。產於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獅巖、碧石巖、馬頭巖、獅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帶,略遜於正巖。而崇溪、黃柏溪,靠武夷巖兩岸在砂土茶園中所產的茶葉,為洲茶。武夷巖茶的產地就是在這裏,也是這裏的特殊環境和氣候似的武夷巖茶有着獨特的口味。飲茶之時,不忘武夷巖茶之美。

武夷山種植茶葉的有利條件

廣義上來説,武夷山人把武夷茶生長的山場分為兩個區域:一、武夷山風景區;二、武夷山高山生態區。這種劃分方法是對武夷巖茶產區的地形、地貌、生態、氣候,以及各地的茶葉品質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在這兩個區域內,武夷山主要的峯巒、坑澗、田地和村落星羅棋佈。

武夷山風景區茶區自古以來就是武夷巖茶的重要產地,區內面積70平方公里,其主要範圍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黃柏溪。

主要產地包括:三姑石——悟源澗——馬頭巖——三花峯——九龍窠——倒水坑——天心巖——杜轄寨——大坑口——牛欄坑——流香澗——慧苑坑——竹窠——章堂澗——鬼洞——丹霞嶂——燕子峯——北斗峯——曼陀巖——水簾洞——桂林——瑞泉巖——蓮花峯——三仰峯——雙乳峯——天遊峯——桃源洞——北廊巖——大王峯——九曲溪——虎嘯巖——一線天——獅子峯——馬枕峯。

生態茶區位於武夷山景區西北邊的高山地區。

主要地點包括:山口——長灘——吳三地——程墩——嵐上——曹墩——黃村——星村鎮。這些產區形成一條非常綠色的茶葉生態壁壘,為人類提供着天然的生態飲品。

渾然天成

地形——鑄就天然温室

武夷山脈的形成主要是在中生代白堊紀初,那時,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地殼運動,地質上稱為燕山構造運動,武夷山脈主要是通過這次地殼運動形成的。由於太平洋板塊從東南方向與歐亞板塊相碰撞,構造運動力來自東南方向,並遭到歐亞板塊抵抗,因而形成了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的格局。燕山構造運動結果,使武夷山脈上升,兩側產生不少斷陷盆地,今日的武夷山市區及風景名勝區當時就是個內陸湖盆,而且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湖泊。湖盆周圍山地各類巖石經過風化、侵蝕,大量的碎屑物質被水流帶到湖盆裏一層一層地沉積,經過長期地質作用,形成堅硬的沉積巖。今天我們從武夷山市區到度假區一馬平川的情形就是那時地質構造的結果。

武夷山最有代表特色的山峯是那種向西傾斜的單斜山,是武夷山景區內最主要的山峯構造類型。究其地質原因,早在第三紀末武夷湖盆回訪上升時,巖層受到近東西向的擠壓力,導致巖層東側產生翹升,向西傾斜,因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單斜山或單斜斷塊山。今天,我們在武夷山天心寺的公路旁依然還可以看到許多的單斜斷塊山。在武夷山景區裏,為了便於記錄,人們把比較有代表性的山石歸納為三十六峯、九十九巖。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十六峯和九十九巖大部分都是昂首向東,遠觀其景,仿如千軍萬馬向東奔流,異常雄偉壯觀。

從植物學上考究,這種地形特徵對武夷山的茶樹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屏障。每年的冷空氣南下到達武夷山時,因受到山脈的阻擋不能直接南下東進。等冷空氣積蓄能量越過武夷山脈,或者經福建東北部繞道到達時,冷空氣已被暖化。武夷山因地形屏障而上升了熱量氣候帶級別,豐富的熱量帶,為茶樹鑄就天然的温室。因此,武夷山的冬天比同緯度內陸的省份氣温高了許多。

地貌——碧水丹山

對於武夷山的地貌,夢筆生花的江淹曾一言以蔽之“碧水丹山”。

所謂的“碧水”首先得益於武夷山每年高達2000毫米的降水量,加上原始森林能保持較多的水份,大量防止水土流失。還有中國最美的溪流——九曲溪,以及被譽為武夷山母親河的崇陽溪縈繞其間。因而崇山眉黛,碧水長流。

“丹山”主要形成於地質歷史上的白堊紀和第三紀。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武夷一帶氣候相當乾熱,沉積物質中的鐵,主要是赤鐵礦,在乾熱氣候環境下,經氧化後變為紅色或紫紅色,這些碎屑巖人們通常稱為“紅層”。武夷山景區內的山就是由“紅層”構成的,因而稱為“丹山”。由於當時氣候乾熱,有利於可溶性鹽類積聚,故紅層含有一定數量的氧化鈣,還有少量的石膏沉積。

在海拔分佈上,武夷山景區境內的茶園山場海拔大多在200~450米,海拔最高的三仰峯也只達729.2米。武夷巖茶的著名產區常常提到“三坑兩澗”——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和悟源澗就在景區內,平均海拔大致350餘米。這些山峯整體高度落差大,高低錯落,地形起伏,峯巒疊障,地貌上山地多平地少,加上這一帶溪流河畔的砂土地,很大程度上為茶樹提供了良好的家園。

光照——散淡而從容

萬物生長靠太陽,茶樹的生物產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適當強度的光照非常必要。但是,因為茶樹特殊的生物品質,光照過強,其生長反而受到抑制。茶樹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喜光怕曬的特性,它們更適合在雲霧多、漫射光多的茶園生長。武夷山每年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雲霧天氣,從衞星雲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這裏經年雲霧繚繞,這些雲霧把強烈的陽光進行了有效的過濾,即降低光照的強度又增加了茶樹益生的漫射光,對茶葉良好品質的形成效果顯著。另外,在武夷山景區多溝谷坑澗,太陽每天東昇西落,而在溝谷坑澗裏的茶園每天的光照都比較少,狹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個小時,光照也剛好適度。

空氣——遠離塵囂

茶樹是天地至清之物,遠離喧囂,氣乃生命之本。由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原始植被,武夷山儼然是一個天然的氧吧。據統計,這兒空氣裏的負氧離子比城市地區高出幾十上百倍。另外,長年的雲霧繚繞,使得武夷山既温暖濕潤,又涼爽安靜,如果在炎熱的夏日暢遊其中,立刻三伏全消。武夷山的茶樹涵養其中,逍遙自在,品質自然清高。

土壤——樂土

武夷山景區內土壤大約在8000萬年以前形成,當時發生火山噴發,再加上後來的地殼變動和地表侵蝕,使市區、武夷、星村一帶形成一個東北方向的短軸盆地,而盆地四周由火山巖組成,在其中間形成湖泊。火山巖風化成含有鐵質巖石的碎片,隨流水搬運沉積湖底。沉積物中的鐵質經過氧化作用變成紫紅色,逐漸形成紫紅色巖層,這就是景區土壤的基礎。這種紫紅色巖層含砂礫量較多,達24.83~29.47%,土層較厚、土壤疏鬆、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氣性好,有利於排水,而質地較粗粘,適合茶樹的生長。另外,這種土壤物理風化強烈、化學風化微弱、石灰開始淋溶,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OM值僅為28g/Kg,但是含磷、鉀豐富。由於紫色土母巖鬆疏,易於崩解,礦質養分含量豐富,肥力較高,再加上這些地方巖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條件好,形成獨特的土層厚、富鉀、錳、酸度適中,多礫質的“茶土”。例如,竹窠茶園的磷鉀高而氮低,赤石茶園氮高而磷鉀低。另外,紅色硅鋁質土層分佈在青獅巖、碧石巖、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層巖紅土,土層較薄。

茶樹有喜酸怕鹼的特性,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壤的PH在4.5~6.0之間。武夷山森林的土壤和茶樹分佈較多地區的土壤都是酸性土,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間,因而,從這一點來看,武夷山也是茶樹生長的天然樂土。這些地方,除生長茶樹外,到處可發現都有馬尾松、杜鵑、蕨類植物等酸性土的指示植物生長,所以在規劃開闢新茶園時,可以觀察該地有否這些指示植物,這是一個很簡便有效的方法。

從地形上看,武夷山土壤中的有機物沉積會隨着海拔升高而逐漸增大。原因有多種:

其一,隨着海拔升高,山體主要植物由木本過渡為草本。這兩類植物凋零之後,主要成分大不相同,木本提供的主要是大量的枯枝落葉,集中於土壤的表層,下層很少,造成有機質由表層向下急劇減少;草本提供的則主要為死亡的根系,地表以灌木為主的枯枝落葉不多,故有機質積累深厚,減少不太明顯。

其二,隨着海拔升高,氣温降低,濕度加大,土壤微生物活性減弱,有機質分解減慢,遂有更多的有機質得以累積。

其三,不同海拔處人類活動干擾程度的差異也是成因之一。海拔高,人類活動受限大,干擾較少,故能夠進入土壤的天然的有機質更多,土壤有機質含量更大。

綜上所述,武夷山各類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小關係為紅壤<黃紅壤<黃壤<山地草甸土。

武夷山高山茶區的典型代表是吳三地。這裏平均海拔800多米,土壤有機物積累深厚,保留完好的原始植被,使得土壤中的腐質層深厚,乃是武夷巖茶茶樹的一片樂土。

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湧動

茶是喜濕植物。武夷山是典型的中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另外,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東南處為迎風坡,每年東南季風來臨時,冷暖流在此頻繁交匯,降水充沛。武夷山地區的年均降水量1600~2200毫米,年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一般在78%~84%之間。由於山區地勢高差懸殊,所以區內氣候的垂直變化頗為顯著,大致為: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温下降0.6℃,降水遞增37.0~54.14毫米。在武夷山濕潤的條件下,茶樹細胞的原生質保持較高水分、芽葉嫩度高、品質好,同時,因為水分充沛,有利於茶葉中有機物積累,提高氨基酸、咖啡鹼和蛋白質的含量。

喜濕怕澇是茶樹的一大特性,若低窪地長期積水,排水不暢,茶樹根系的發育受阻,也不利於茶樹生長。武夷山巖谷峽隙澗的茶園土壤均為風化巖石,土層較厚,土壤疏鬆,孔隙度在50%左右,不會存在洪澇現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武夷山山巖的巖壁上長年濕潤,在其表層下有暗流湧動,溝谷坑澗裏,溪流叮咚,這些都是茶園天然的排水工程,既寫意,又靈動。

“巖巖有茶”、“生態茶園”及其他

武夷山景區內巖石表面多,土壤與泥地相對偏少,茶園主要是以砌石而栽、依坡而種、就坑而植,造就了“巖巖有茶、非巖不茶”的茶園形態。例如,母樹大紅袍就是生長在九龍窠的巖壁上。在武夷山景區邊緣極其外圍的茶地坡度較為平緩,為種植茶樹提供了更多的土壤和陽光。也只有在這些地方,我們才能有幸見到成片整齊的茶園,綠意黯然,暗香浮動。當然,武夷山生態茶區的茶園可謂是養在深閨中,在原始植被的保護下,零星錯落在叢林深處。這些茶園,是大自然懷抱裏的寵兒。

由於先天環境的山場差異,在茶園管理上也有着明顯的不同。

景區內土壤礦物質豐富,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了新叢茶樹在育苗的時候略施點肥料,幫助其生根發芽,往後就不在需要施肥。在茶園的種植上,一般採取深耕法、深耕吊土法、代替施肥的客土法等,有利於滅草除蟲、土壤熟化,對巖茶品質的形成大有益處。

武夷山生態茶區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保持有機茶的生態標準,是生態茶區的不懈追求。有機質的層層積累使得這裏成為奢侈的茶樹樂園,除了新叢茶樹在育苗時略施綠肥或有機肥之外,往後儘量不施或少施肥料。另外,生態茶區海拔高,相對氣温較低,晝夜温差大,再加上生態區生物鏈完整,昆蟲天敵諸多,也間接地減少了茶園的病蟲害。因此,在茶樹的生長期,這裏的茶園不需用藥。早在清朝時期,主產於今日生態茶區的“吳記茶葉”便贏得在下梅、赤石碼頭“免檢上船”的美譽,可見其生態有機質的含量。

武夷茶歷來以質量安全聞名茶界。從2001年到2008年,在連續八年的國家質檢部門抽撿中,武夷茶的農殘、重金屬指標都幾乎為零。

基因王國

由於武夷山景區和生態茶區土壤中的PH值、鉀、鋅、鎂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鬆度差異顯著,直接導致了茶葉品質差異。加上茶樹品種特徵特性和茶農的喜好,以及市場的需求不同,也造成武夷山景區、生態茶區的主要茶樹品種存在一定的區別。

武夷山景區內種茶歷史悠久,主要茶樹品種以水仙(中小葉灌木形態)、肉桂、大紅袍以及茶樹中的傳統品種如矮腳烏龍、雀舌、北斗、鐵羅漢等為主。這裏的茶樹樹齡雖然較高,但是產量穩定,茶青品質優異,每畝產精茶量可以達30-35公斤。

武夷山的當家品種水仙、肉桂在景區內分佈甚廣,景區邊緣及外圍的茶區也普遍種植。這裏的茶園在每年的春茶後,除了一些老叢或高叢的水仙茶園保持不修剪外,像肉桂、黃旦等品種為了穩定產量,便於採摘,要進行一定的修剪。在坡地上的茶園,畝產精茶可達40-45公斤,平地上的茶園畝產值更高,可達50-55公斤。

生態茶區為了保持良好的原始環境,以水仙(小喬木大中葉種類)為主。外加一些早生種如白雞冠、金觀音、丹桂、黃觀音等。小喬木型的水仙一般不需要修剪,任其自然生長,成型的茶園上生態條件好,芽葉肥壯,在茶園畝產量上,由於種植密度低,比較穩定的畝產值可以保持在40-45公斤。那些老叢或高叢水仙的產量以棵計,小棵點的可採得茶青5公斤左右,茶樹年齡較大的,可採得茶青10公斤左右。

武夷巖茶的魅力在於它本身沁人心脾的香氣和百轉千回的滋味上,吸收陽光、空氣、土壤、水分,孕育出獨特的天地精華。武夷山景區是武夷巖茶最古老的產茶地,長年雲霧繚繞,陽光漫射,極為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土壤中豐富的礦物質被茶葉所吸收,空氣中高密度的負氧離子也造就了獨特品質的茶,所出產的茶在香氣、滋味、耐泡度上都是無可挑剔的。溝壑縱橫的地形使得陽光在這個茶區裏分佈得很融洽。山岡上和陽坡裏成了肉桂的領地。馬頭巖和牛欄坑的肉桂,顯得香氣特別好,滋味厚重,霸氣十足,令許多茶客嘖嘖稱讚。對水仙而言,以坑澗谷地生長者為上品,原因就在於水仙的葉片大於一般茶樹品種,這種寬大的葉片決定了它能吸納空氣中的水份,谷澗中的水份持有率往往是比較高的,水仙寬大的葉片使得它的光合作用效果比其他品種強,更有親水性和喜陰性。儘管深谷中陰翳蔽日,對水仙而言,這點陽光已經足夠了。另外比較有名的山場是竹窠,其出產的水仙滋味醇厚,有的老叢水仙青苔味特別濃厚,是眾多茶客所追求的茶品。

景區邊緣以及其周邊地帶不管是陽光還是水分排場都很大,武夷山脈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而河流呈西北—東南走向。不同走向的山川河流恰好交織在這一帶,河灘廣佈,土壤深厚,土質以適宜茶樹生長的紅黃壤為主,非常適宜茶樹生長。這一帶裏的馬枕峯就是肉桂的原產地,其中不乏一些茶樹良種。

生態茶區的茶葉品質和口味在武夷巖茶中獨樹一幟,更以其獨特的生態有機管理漸受茶客們的青睞。高山紫外線較強,有利於芳香物質形成。雲霧天氣每年將近三分之一,多漫射光,這裏的水仙茶種植歷史悠久,房前屋後,山澗溪邊,棵棵老茶樹根連根,枝連枝,葉簇葉,一幅和諧的茶村美景圖。吳三地老叢水仙帶有特別青苔味,湯水厚實潤稠,味醇温和滑爽,高山地域的滋味特徵明顯,尤其與竹林相鄰共生的水仙,更有一份如蘭似竹的清幽,正如武夷山的一對名聯所述“客至莫嫌茶當酒,山居偏隅竹為鄰”。一些高香品種在這裏也得到深厚的滋養,如金觀音、黃觀音、奇蘭、丹桂……其成茶皆有一股特有的高山生態氣息,保健效果極佳。總結為:生態園,山場味;本木香,高山韻。

山場上的種種條件,也深刻影響茶葉化學成分,造成各種山場茶葉的營養成分不同。從茶葉的生化角度來看,茶葉的品質不但與各生化成分總量有關,也與各成分之間的比例有關。在茶樹生物化學含量方面,以當家品種水仙為例,水仙品質主要生化指標差異顯著,各個山場茶葉的茶多酚、咖啡鹼、可溶性總糖、兒茶素總量差異不大,水浸出物差異顯著(茶湯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湯濃度、茶味的輕重)差異極顯著;在香氣方面,巖茶素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之説,茶青中的香氣成分以醇類物質為主,不同品種茶青主要香氣物質(品種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氣總量上,不同品種香氣總量相差較大,肉桂香氣總量是水仙的兩倍左右,種類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氣(工藝香)更加馥郁幽長;不同產地茶青中香氣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質,也有獨有的香氣物質,且同一香氣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土壤香。這也是判定武夷巖茶山場的重要依據之一。

武夷巖茶是紅茶嗎 武夷巖茶的簡單介紹

1、武夷巖茶不是紅茶。

2、武夷巖茶是中國烏龍茶中的極品,屬於半發酵青茶,製作方法在綠茶和紅茶之間。武夷巖茶茶葉的葉端扭曲,類似蜻蜓的頭,色澤鐵青帶有褐油潤,有明顯的巖骨花香。武夷巖茶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區內面積達70平方千米。

3、武夷巖茶主要就是指產於武夷山的烏龍茶,巖茶代表着生長在巖石縫中的茶樹產的茶,其實巖茶種植的範圍不止這一點,還有半巖茶,指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於正巖茶。更遠一點的,還有洲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巖兩岸所產的茶葉,品質不高但價格也不高。

標籤: 面積 武夷山 茶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h-hk/zonghezhishi/v3eo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