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送亮是什麼風俗

送亮是什麼風俗

送亮是什麼風俗

送亮是光山縣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即燈節)的習俗,在這一天一個家族集合在一起,準備好蠟燭、香火、紙錢、炮竹,裝在掛包裡,然後結伴向青山進發,在自家前輩的墓前,鄭重其事地點燃蠟燭,放在墓前,整晚都能看到山上一片明亮。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送亮是一種中國的傳統風俗,也稱為送亮燈。這個習俗通常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進行。在這一天,人們會點亮各種彩燈,掛在宅門口或院子裡。送亮的意思是為了迎接新的一年,祈求幸福和吉祥。

送亮的燈籠通常由紅紙製作而成,上面繪有各種吉祥的圖案和寓意。這些燈籠會點燃蠟燭或燈油,散發出溫暖的光芒,象徵著祝福和希望。

除了點亮燈籠,送亮還可以包括其他活動,比如猜燈謎、放煙花、舞龍燈等。人們會聚集在一起,共同慶祝節日,增進親友之間的情誼。

送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新年的祝福。這一風俗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並在現代社會中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

什麼是送亮?

個人理解來講送亮是一種民間風俗,據傳是從朱元璋朝代流傳下來的,是祭祖活動中的一個儀式,通常是在春節期間進行。送亮的意義,是後輩們對先人的緬懷,寄託了後輩們對於先輩們無限的思念,以及祈求生活順利、家庭和睦等美好願景。

送亮是什麼風俗

送亮是光山縣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即燈節)的習俗,在這一天一個家族集合在一起,準備好蠟燭、香火、紙錢、炮竹,裝在掛包裡,然後結伴向青山進發,在自家前輩的墓前,鄭重其事地點燃蠟燭,放在墓前,整晚都能看到山上一片明亮。

送亮是光山縣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即燈節)的習俗,在這一天一個家族集合在一起,準備好蠟燭、香火、紙錢、炮竹,裝在掛包裡,然後結伴向青山進發,在自家前輩的墓前,鄭重其事地點燃蠟燭,放在墓前,整晚都能看到山上一片明亮。

送亮是什麼意思

送燈又稱送花燈,中國傳統民俗。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還有的在元宵節送燈給逝去的長輩,以表達哀思和祝願。

擴充套件資料:

元宵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用麵糰做成各種形狀的燈,如碗燈,上粗下細中間有碗的倒掛金鐘燈,形如酒杯的酒盅燈,形似花瓶的瓶燈等等。做好後放在蒸籠裡蒸熟,出鍋冷卻後將燈中倒入豆油,放上燈捻,到用時點燃。為了使燈具有不同的顏色,人們使用不同的麵粉來製作,用玉米麵做成的燈金光閃閃,所以叫“金燈”;

用小麥麵粉做成的燈白盈盈的潔淨,所以叫“銀燈”;用蕎麥麵做的燈黑拗助的結實,所以叫“鐵燈”;還有用彩紙糊成的各種燈,燈中放小蠟燭,五彩繽紛,非常好看;還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燈,在玻璃面上貼上各種彩色人物花鳥剪紙,蠟燭光一照,極富美感。

送亮是什麼風俗

送亮又叫送燈,是春節期間祭祖風俗。就是在除夕夜和元宵節夜裡給先人墳上點一盞燈。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請問土家族過年有什麼習俗?

土家族過年的節日風俗

下午吃了團年飯之後要“送亮”,也叫上墳。帶上蠟燭香、紙錢到亡人墳前祭奠,點上蠟燭和香之後,磕三個響頭,放一掛鞭炮,這樣亡人也就過年了。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內的直親,所有的親戚要給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墳前祭拜)。

土家族人在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覺的,要“守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排龍門陣,我們稱之為“擺場”,主角一般都是年長的老人,他們愉快而興奮的講述著他們年輕時的輝煌,奇異的經歷和見聞。火爐中的火也有講究,要放一根主柴,這是最大最粗的一“桐”年豬柴,要一直燒到正月十五,“年豬柴”還要有一尺多長剩餘,塕到豬圈裡,祈求來喂大豬。年三十的火要燒的越旺越好,火勢旺來年的運頭才旺,火苗發笑,正月客多。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們將做好的端出來,放進鍋中煮沸,將湯圓投進去,等到湯圓浮起的時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團圓”的意思。 零時整的時候,一家人到院子裡“放天星”,將年前買回的煙花爆竹在院子裡燃放,迎接新年的到來,此時所有的人都必須在家。放天星是最熱鬧的時候,所有人都將自家的煙花爆竹在這一刻燃放,比拼著誰家的煙花衝的高,誰家的鞭炮放的響,還有人為此專門自制炮竹,響聲如雷,震徹山谷。。大年七年級要拜年,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長輩,長輩對晚輩特別是幼輩分別給“打發”,俗稱“壓歲錢”,故俗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請坐、請坐,粑粑兩個”和“大人愛種田,伢們愛過年”之說。“七年級拜家神,八年級拜丈人”,七年級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後才到丈人家去。正月九年級清早挑銀水,並要燒香祭天神。

土家人過年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即元宵節.人們又叫過十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餅,也叫“十五巴巴”。將糯米蒸熟後,做成臉盆大小的薄餅,用刀劃成小塊蘸上白糖即可。其次是搭毛狗蓬,搭毛狗蓬就是推上易燃易爆的柴禾,到了傍晚天擦黑時點燃,熊熊大火夾雜著竹節燃燒時噼裡啪啦的爆炸聲,一家人都去喊天吼地地趕叫,稱之為“趕毛狗”。“毛狗”是狐狸的土稱,過去山寨多狐狸,專事偷雞吃蛋之能,為山裡所厭惡,所以借元宵“趕毛狗”表達一種美好願望。

正月十五又稱“燈節”,放陽燈也是元宵節少不了的,也叫孔明燈。一到元宵夜,往嶺上一走,即會看到不時有陽燈從山凹的農家升起,隨著風向,緩緩移動,伴隨陽燈的漸多,乍一看去就像星星,給過年增添了喜慶的氛圍。陽燈放上天后,順風而走,待油盡燈枯,陽燈落地。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諱,大年七年級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會不順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尤其忌說死。正月七年級至九年級,一般不會掃地,怕把財神掃走了。正月七年級到初六這幾天不動刀叉,怕有血光之災。

過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節日,從內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節日都要隆重,持續時間也最長。土家族過年比漢族過年要早一天,即月大過臘月二十九,月小過臘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將這種比漢族提前一天的過年方式叫做過趕年。土家人過趕年就是紀念抗倭征戰,提前一天過年遂成其俗。據土家族父老相傳,土家過趕年是始於明嘉靖三十三年。是年冬,明王朝調永順、保靖、容美土兵協剿倭寇於蘇鬆,為了按時出征,土兵將士來不及待到三十過年,只好提前一天趕快過年,按時出征,而叫“趕年”。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種過年習俗。

土家人過趕年因隆重而準備時間較長,一般從冬至就開始殺年豬,準備炕年肉。古時土家人殺年豬是有神祕儀式的——土家人將年豬殺死後,要用棕簑衣遮上,手拿長梭標在屋四周看一下,有如臨大敵。說這是祖先殺年豬怕外族搶奪,看後才放入槽盆刨修去毛。殺年豬還要用錢紙和三根香捲筒粘血,插在豬欄上敬六畜保護神。殺年豬這天要請親朋吃刨湯肉,這一餐以吃大塊回鍋肉為主,又叫吃熱肉,其味之美在土家族地域傳為佳話。

時進臘月,趕場賣的東西如:粉條、糖、紅魚、燈籠、花布之類都叫“打年貨”。臘月的市場繁榮貨多,人多,一般較平日貴,故鄉人彥語云:“有錢莫買臘月貨”。一般有錢人在未進臘月就購全了過年貨物。時到臘月二十三日。白天家家要打掃簷塵迎過年。這天晚上要燒灶書,送灶神菩薩上天。時到臘月二十四日。土家山寨戶戶寫、貼年聯。其聯有云:“憶抗倭過趕年家家熱鬧;跳擺手迎新春戶戶平安”時到臘月二十五日。土家人,家家推年豆腐。年豆腐衝漿水清,豆腐多又硬,才是好兆頭。時到臘月二十六日。家家炒“炒米”,炸“團饊”。炒米白,團饊起得好,預兆來年運氣好。時到臘月二十七日。土家人戶戶打年粑,年粑有糯米、亦有包穀、小米、高梁等雜糧粑粑。蒸粑粑上氣快,粑粑糯喜泡多,兆頭才好。時到臘月二十八日。家家要到村頭土地祠前殺雞鴨。每支被殺的雞要扯一點毛,並粘上血貼在土地祠上,叫感謝土地。時到臘月二十九日,稱“過年樣樣有”。這一天男人要上山為祖墳送年飯,回來要背柴(財)歸家燒旺火,女人則一天忙辦年。

土家族過趕年的習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觀念、思想情操和一定的宗教觀念。透過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歷史淵源。過趕年的習俗,表達了土家人對勢力的反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能世世代代促使土家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斷流傳,而且也是土家族反抗壓迫的備忘錄。過趕年習俗中,也體現了一種和諧的親情與和睦的人際關係,其內容的豐富多彩,時間之長,都具有很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研究價值。它對於提升親情關係、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土家族的過趕年起著一種社會調節器的重要作用。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有殺年豬、打粑粑、推豆腐、吃團年飯、送亮、掃塵、守歲搶年、拜年等。殺年豬:是傳統年俗。平時殺豬家裡人一時半會吃不完,一般都是賣了換錢花。唯獨過年(春節)是個例外,進了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備肉料,民間謂之“殺年豬”。打粑粑: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有殺年豬、打粑粑、推豆腐、吃團年飯、送亮、掃塵、守歲搶年、拜年等。

1、殺年豬:是漢族的傳統年俗。平時殺豬家裡人一時半會吃不完,一般都是賣了換錢花。唯獨過年(春節)是個例外,進了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備肉料,民間謂之“殺年豬”。

2、打粑粑: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粑粑製成之後,五個一疊放在案板上冷卻,乾冷後在家中一干淨的器具裡放上七、八天,然後再用山泉水浸泡,隔個十天半月換一次水。

3、推豆腐:在過年前一天,土家人會將這些豆腐用油炸成或三角形、或小長方形、或小正方形、或立方體的各種形狀的油豆腐,這樣炸成的油豆腐香味無比。

4、吃團年飯:土家族人過年,講的是閤家團圓的歡樂,過年之前,遠離千里之外的親人也要趕回家來,全家老少團聚同桌吃飯,這叫吃團年飯。團年飯是土家族人過年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儀程。

5、送亮:即送燈。團年飯吃好後,還得去給已逝的祖輩一一上墳,土家人謂之“送亮”。

6、掃塵:在土家族地區,每逢臘月三十(月小則為二十九)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屋前屋後屋裡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重慶酉陽過年有哪些年俗

重慶酉陽過年年俗有以下幾種:

1、土家人有個習慣,就是早早起來,將年飯辦好,然後跑到外面放鞭炮。鞭炮放的早,證明這家的年飯已經開始噠。過年這天,小孩不許哭,不許港(講)不吉利的話,如:死、去、拐噠、懶門搞呀等等。再就是,過年這天吃飯時,不許喝湯,港過年喝湯噠,辦什麼事都肯落雨。

2、三十過年這天下午,土家人都有送亮的風俗。就是下午吃了飯,早早地去給死亡的長輩,親人去送亮(祭拜)。一是表示對死去的人一種尊重;二是過年噠;三是深深懷念以過世的親人。

3、正月七年級這天,土家人都有比起早床的風俗。就是看誰家的鞭炮放的早,鞭炮一響,迎接新的一年真正開始。這天,也不許掃屋,不許倒水,掃屋表示將吉利東西掃走噠;倒水錶示將財喜倒出去噠。

土家人過年,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有句話可以證明: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正月十五送花燈,傳統民俗送孩兒燈?

在雲霄佳節,除了賞花燈之外還有一項特殊的民俗:送孩兒燈,那麼什麼是送孩兒燈呢?送孩兒燈都是送什麼燈呢?本期民俗節日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五送花燈,傳統民俗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又稱送花燈,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種傳統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起源來歷“正月十五賞花燈”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正月十五送花燈”相信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這裡的“送花燈”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祭祀方式,即正月十五這天要在逝去的人墳前點燃一盞燈,寓意著給他們送去溫暖、送去光明。“花燈”不是普通意思上的油燈、蠟燭,而是用黃豆磨成的面(俗稱豆麵)做成的,是有講究的。

以前在農村,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燈”。“花燈”選料主要是豆麵,和著油跟白糖,不經發酵直接做成。做的過程基本上跟過年做花餑餑一樣,但樣式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分兩類,祭祀花燈和祝福花燈。

祭祀花燈做起來很簡單,模樣跟蠟燭差不多,但比蠟燭短且粗。一端用手指捏出碗狀,中間插上一根棉棒或火柴做燈芯,棉棒或火柴的表面往往纏繞著一圈圈棉花,外面裹著蠟油,目的是燒的時間能更長些。簡單點的沒有任何裝飾,如果講究的話,可以把“碗”沿捏上各種花飾,這樣的花燈看起來更加美觀。祭祀時,只要把燈芯點燃即可。花燈一燃一滅,就代表著給逝者送去了溫暖與光明。

送燈形式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像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蘇杭的琉璃花燈,廣州的鴛鴦戲蓮燈,東北的冰燈,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元宵之夜,小孩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伴隨著花燈夜市,歷來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等,華燈照夜,萬戶生輝,人們上街踏月觀燈,遊戲雜耍,盡情玩樂。鬧社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由來已久。

春秋時代、就有孔子觀社火的記載。從廣義說,社火節目有七十餘種,耍龍燈,舞獅子,旱船,高蹺,竹馬,大頭娃娃,啞老背妻等,都屬社火範圍,形式豐富多彩。

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瞭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籤、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複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選線上諮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陝西省內的習俗,給小孩送“全燈”,是源自什麼時候?

從正月初五起,開始送燈活動。主要是舅父給外甥送燈,俗話說:“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的諧音)。另外還有乾爸給乾兒女送燈的。燈的式樣很多,有宮燈、碌碡燈(圓燈)、蓮花燈、盆燈、羊燈、魚燈等,還有各式各樣的花鳥燈。一般送一對燈籠,10根蠟燭,10根麻花,連送12年。孩子接到燈後,每晚打(挑)燈成群結隊地玩耍嬉鬧,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的“玩燈”叫做“鬧燈”,“玩”、“鬧”、“完”各有含義,

“玩”就是盡情地玩,特別是正月十五這天,燃放鞭炮,敬神祭祖,晚飯後門首掛燈,屋裡院內旮旯拐角燃燭照明,給祖先墳墓燒紙送燈。然後外出看熱鬧(焰火、獅子、龍燈、猜燈謎等)。元宵節的特色就是大鬧花燈,大鬧而特鬧之,要鬧出一個水平來,看誰的燈籠好,看誰耍燈的技術高,誰就光采!也給娃的舅父臉上增添光彩!到了正月十六日晚上,這是一年燈節最後一個晚上,所以叫做“完燈”。

意思是今年的燈節完了,因此要盡情地玩燈,耍以燈打燈,把燈打碎、燒掉,這樣才開心。因為明年不能打舊燈籠,打舊燈籠,舅父就會害紅眼病,這是民間的忌諱,所以把燈籠打完了事,就是“完燈”的含義。到了唐玄宗時,元宵賞燈更為盛行。規定元宵節前後三夜馳禁,開市賞燈。宋代與唐朝相同,曾頒佈詔令,把元宵節賞燈作為一項制度定下來。明太祖建都南京,為了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天。

清太宗時,仍然規定元宵三夜,開市賞燈。到了近代,全國各地賞燈的日期,雖然參差不齊,但賞燈的風俗已經固定化了。以來,元宵節賞燈的時間一般為三天,正月十四日為“試燈”,正月十五日為“鬧燈”,正月十六日為“完燈”。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給去世的人送燈是兒子還是姑娘?

在我們北方給去世的人送燈,一般情況下都是兒子、孫子送的,很少也姑娘給父母送燈的。

標籤: 風俗 送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4l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