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宋朝喝茶為什麼要打出茶沫

宋朝喝茶為什麼要打出茶沫

宋朝喝茶為什麼要打出茶沫

宋朝喝茶之所以打出茶沫,主要是為了用清水幻變圖案。

點茶使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在此基礎上,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案,提高了藝術性和娛樂性,和一般繪畫技法不同,清水使深色的氣泡微粒變淺從而形成色差出現圖案,古人將這一現象稱為幻變。

宋朝喝茶之所以打出茶沫,主要是為了用清水幻變圖案。

點茶使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在此基礎上,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案,提高了藝術性和娛樂性,和一般繪畫技法不同,清水使深色的氣泡微粒變淺從而形成色差出現圖案,古人將這一現象稱為幻變。

宋朝人在品茗時常常使用泡泡杯,將茶水倒入杯中後,利用杯壁的弧度和茶湯的濃度,輕輕搖晃杯子,使茶湯表面產生泡沫。

打出茶沫的目的是增強茶水的口感和香氣,使茶水更加濃郁、香甜、爽口。

此外,茶沫的形成也能夠表現出品茶者的品位和技藝,是品茶文化中的一種美學表達方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宋朝喝茶打出茶沫是為了方便用清水變換圖案。

在茶水中繪出文字和圖案,提高了喝茶的娛樂性和藝術性。

宋朝是一個非常講究茶道的朝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和繁榮再解和後伯時期。

在宋朝,茶葉的區域日益擴大,茶葉的產量也不斷增加。

茶葉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茶文化也變得豐富多彩。

宋朝的茶為什麼要打

因為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宋朝人的茶葉以團茶、餅茶這樣的緊壓茶為主,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散茶也有,但是都不是什麼好茶,主要是一些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碎末茶。所以喝茶前都要擂開,或者用碾子碾開。

宋朝打茶是什麼意思

打茶是在點茶的時候攪拌茶葉的意思。在宋朝,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製,大部分用竹製,文人美其名“攪茶公子”。水衝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就會慢慢出現泡沫。

宋代盛行鬥茶,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產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福建的建窯盞,即著名的“建盞”。

喝茶的方式上,現代人喝茶的方式就是把茶葉放在茶壺和茶杯裡泡著喝,而古人多用煎、煮的方法。宋朝人飲茶的方式為點茶。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

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

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抹茶粉為什麼要刷出泡沫?

抹茶粉要刷出泡沫是因為喝茶界有講究,皆以茶沫為傲,這層茶沫堪比“人蔘”。

早期我們在宋代的時候鬥茶,越上好的茶,沫就會越多,這個界限就是鬥茶的一個界限,誰的沫先下去誰就輸了,沫少了就會輸,但是上好的茶沫是不容易弄的。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宋朝的點茶之道

導語:宋朝人喝茶有著不一樣的喜好,他們喜歡將茶葉碾得很碎再衝泡,這就是所謂的“點茶”。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唐朝流行煮茶,宋朝流行點茶,明朝流行泡茶。從7世紀到17世紀,千年時光眨眼而過,中國人的.喝茶方法一變再變。

宋朝人點茶,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碾好以後,不放鍋裡煮,而是放到碗裡,再倒入沸水,一邊倒水,一邊攪動,讓茶末跟沸水均勻混合,完了端起茶碗喝茶。

點茶的前兩步跟煮茶一樣,先烤茶,再碾茶,但是由於點茶對茶粉的要求更高(必須足夠細膩),所以講究的茶人還要杵茶和磨茶;用木杵將茶梗搗碎,再放到石磨裡磨上一兩遍,然後才能用茶羅過濾。把過濾好的茶粉分到幾隻茶碗裡,再用帶有提樑和長嘴的鐵瓶或砂瓶燒水,燒沸以後,往幾隻茶碗裡分別澆上一點點,用茶或者茶筅攪成茶糊,攪得茶油都要泛出來了,再繼續衝入更多的熱水,同時迅速攪動,直到每碗茶的表面都泛出一層濃濃的白沫,好像卡布奇諾咖啡一樣,才算大功告成。

北方人喜歡攪麵湯,我覺得點茶跟攪麵湯有些像。茶粉很細,麵粉更細,假如嘩啦一下子衝入很多沸水,受熱就不均勻了,一小塊一小塊的疙瘩漂在水裡,不管怎麼攪都弄不勻。所以必須先往碗里加一點點熱水,攪出一小團油亮亮的糊糊來,然後才能繼續加水攪下去。

宋朝人怎麼喝茶

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入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製,大部分用竹製,文人美其名“攪茶公子”。水衝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就會慢慢出現泡沫。茶的優劣,以沫餑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稱為“咬盞”。茶人以此較勝負,勝者如將士凱旋,敗者如降將垂首。點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餅茶,而直接用備好的茶葉碾末。現今日本末茶法類似宋元的點茶法,不過茶筅攪打無力,並不出沫餑,不過綠錢浮水而已。

宋代人是怎麼喝茶的 丨從歷代名畫看茶事變遷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進,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諾咖啡。在宋朝的茶道中,燒水是很關鍵的一步。宋朝人點茶一般不用鐵鍋燒水,而用瓷瓶燒水。燒水的瓷瓶是特製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溫,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裡裝大半瓶水,一會兒就燒開了。由於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見水開,只能聽聲。聽聲辨水,是宋朝茶藝界的絕活兒。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時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會鄙視瓷器,喝茶用銅碗、銀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鐵碗,拒絕用瓷碗。後來出了一個叫盧廙的茶道高手,他說金銀太貴重,銅鐵太俗氣,這些金屬茶碗還都有腥味兒,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

宋朝已經可以燒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並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歡,一是因為紫砂透氣性太強,茶湯很容易滲透進去,喝完茶不容易刷乾淨(現在流行紫砂壺,人們常說茶能養壺,其實就是指紫砂的細孔裡填充了茶葉渣子,既不衛生,又會影響下一道茶的表現);二是因為紫砂天然有一種土腥味兒。

唐人煮茶,今人沖茶,宋人點茶。點茶無需茶壺,故此宋朝並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種,南宋景德鎮燒造的茶碗屬於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這種茶碗並不受歡迎。宋朝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很笨重,但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現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則喜歡用黑瓷碗。因為宋朝最好的茶湯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顯茶湯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宋代時用什麼方法喝茶

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點茶法。點茶法是在唐代痷茶法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根據宋代蔡襄的《茶錄》記載,宋代的點茶主要特點是:

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羅將茶末篩細,“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即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得很均勻,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製的茶筅(類似小竹刷子)反覆擊打,使之產生泡沫(稱為湯花),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最佳狀態。點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不再將茶末放到鍋裡去煮,而是放在茶盞裡,用瓷瓶燒開水注入,再加以擊拂,產生泡沫後再飲用,也不新增食鹽,保持茶葉的真味。

中國茶文化鼎盛時期的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喝茶?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那麼當時的文人雅士如何飲茶呢?

宋代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範的程式。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後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衝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式,才能衝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南宋羅大經在《茶瓶湯侯》中詳細記載了煮水的要領:“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侯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他認為:水初沸時,如砌蟲聲卿卿萬蟬鳴;忽有千車?載而至,則是二沸;聽得松風並澗水,即為三沸,此時,便應及時提起湯瓶,將開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盞中,隨即用茶筅擊打茶湯,直至水與茶充分交融,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為止。羅大經還認為: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宜老,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

“鬥茶”是宋代茶事活動主要內容之一。當時流行於上流社會、文人雅士之中的鬥茶形式,主要是猜測茶葉的產地、辨別茶葉的採摘時間、說出當下喝的是春茶還是秋茶,以及辨明點茶之水的來源和品質,流行於民間的主要鬥茶形式,是以評出點茶技術和茶品的優劣為主,鬥茶又稱“茗戰”,這種鬥茶形式促進了當時茶葉品質和點湯技藝的提高。

?1?

古代煮茶有什麼講究,是如何煮茶的?器皿都有些什麼?

宋朝人喝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

點茶無需茶壺,故此宋朝並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宋朝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很笨重,但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宋朝人則喜歡用黑瓷碗。因為宋朝最好的茶湯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顯茶湯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擴充套件資料:

茶沖泡時間過長,茶葉中的茶多酚,類脂,芳香物質等可以自動氧化,不僅茶湯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嚐價值。而且由於茶葉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減少,使茶湯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同時由於茶湯擱置時間太久,受到周圍環境的汙染,茶湯中的微生物(細菌和直菌)數量較多,很不衛生。沖泡次數過多 一般茶葉在沖泡3-4次後就基本上沒有什麼茶汁了。

據有關試驗測定,頭開茶湯可含水浸出物總量的50%,二開茶湯含水浸出物總量的30%,三開茶湯則為10%,四開茶湯卻只有1-3%,再多次沖泡就會使茶葉中的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後泡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宋朝的茶道:燒水泡茶有講究 用瓷碗喝茶成風

                        人民網-多喝茶不如會喝茶 喝茶養生要注意7個禁忌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那盛行於宋代的點茶法是怎樣的一種飲茶方式?

謝邀:

開篇明義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飲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唐代以煎茶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將茶末傾入沸水之中以製成茶湯的品飲方法。其中水的沸騰狀態與傾入茶末的時機是檢驗煎茶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

茶聖陸羽在前人對茶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飲茶習俗以及品茶法,並寫成專著《茶經》。在“茶之煮”一章中,陸羽就對其進行了細緻的論述,並將其歸納為“三沸”之義。可以說,唐代的飲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為主。

宋代飲茶風氣不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為詩,以茶取樂。茶葉與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宋代茶藝在繼承前代精華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現團餅茶,享譽京華。而真正引領宋代的飲茶風尚則是點茶。

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手執茶筅(竹絲做成的調茶工具)適時攪拌,茶末上浮,以製成茶湯。

宋人點茶,對茶末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為上品,井水次之。茶葉以白茶為頂級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火候也極重要,宋人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以水剛過二沸為恰到好處;盛茶的茶盞以建盞為宜;最後,點出來的茶湯色澤要純白,茶沫亦以鮮白為佳。

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怡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工藝有著精闢的描述,他將衝點與攪拌視為一個整體,二者同時進行,對注湯的多少與攪拌的力度進行了精妙的探討,並將點茶過程分為七個階段即“七湯”。

“七湯點茶法”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宋人點茶的方法。這“七湯”名為:疏星皎月、珠璣磊落、粟文蟹眼、青雲漸升、浚皚凝雪、乳點勃然、稀稠得中。基於此,“七湯點茶法”的點制過程體驗了宋代點茶的優雅,主要體現在湯花、茶器與點茶手法的優雅上。

“致清導和”是宋徽宗提出來的茶道思想。清與和,除了以上內容它還包含了儒釋道思想的精神內涵,如儒家的中和謙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見性,人們都可以在點茶過程中體會到。

又如點茶人的儀表,要求茶人儀表樸素、乾淨和整潔;挑選的茶器必須潔淨,準備的茶葉是從大自然中親自採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點茶的點茶動作和過程中要求點茶人具有尊卑有禮、內斂沉穩的道德情操。

在點飲時,通過茶自然乾淨的特徵,取得清新、清淨的感覺,從而讓身心淨化,達到一種明心見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點茶和飲茶之人要懂得進退有度,舉止得體,不驕不躁,方可點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最後,佛家追求,點茶人只有明瞭點茶的真諦,才能點得一碗好茶湯,點茶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點茶之美,成就點茶得“得味、得韻、得道”的境界。

點茶中湯花的乳白、鮮白等色澤、變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將湯花之美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點茶的顏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湯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鮮白之色,純白最佳。點注之後,茶湯表面會升起一層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稱為“湯花”。宋代文人們常將它比作乳點、雲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謂的《詠茶》中記錄的“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將純白的湯花比作玉乳、雲朵、白雪。水融入茶盞,點起白色的湯花,湯花在盞中翻騰,就像冬天翻滾的皚皚雪浪。白湯給宋代人在點茶過程中帶來了美的體驗,以及心靈享受。

再如歐陽修詩句中的“憑君汲井試烹之,不是人間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湯滋味的超凡脫俗感,帶來了異於生活的味覺體驗。清香的感官感受常會給我們帶來超凡脫俗、遠離喧囂、平靜安詳的精神美感。

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點茶過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為重要。在中國,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窯黑釉盞為上乘。黑釉盞中兔毫盞最適合點茶。

因點茶的湯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觀察湯花的形態,會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效果。兔毫的紋理也容易讓點茶者產生“咬盞”的清晰視覺效果。白色湯花在黑色茶盞中移動的時候,有白色湯花穩穩“咬盞”慢慢移動的感覺,形成生動有趣的動態景象。

兔毫盞的色澤和厚重感中還蘊含著古樸典雅的生活氣息,黑色沉穩,釉色的溫潤晶瑩,釉面下還有不規則的和彎彎曲曲的形狀宛如山川的影象,影象與兔毫盞融為一體,給人一種古樸、沉穩、優雅的美感。

七湯點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如週迴一線,定點注水和吊水線等方式,只有嚴格點注,湯花才能達到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和週迴旋而不動的要求,才能點出真正的好茶。

七湯點茶法從一湯開始燦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湯擊拂出“珠璣”漸落的茶湯形狀,三湯後“雲霧”慢升,四湯結“浚靄”和“凝雪”,最後盞中出現“乳霧”。

宋人在點茶時,通過利用自然的審美方式去挖掘點茶的美學內涵和精神內涵,從單純的點茶活動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將藝術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美與天然相互依存的狀態。整個點茶過程的樂趣和情趣,通過自然和物像的體現躍然而出,讓人只讀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點茶的美感。

宋代的點茶是宋人智慧的結晶,對人們現代的茶藝的學習、傳承、茶美學建設有著很強的推動價值。我們可以結合宋代點茶的方法、技藝和茶藝審美方向來創造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茶儀軌、行茶形式,還可以推動現代中國茶文化、茶美學的發展,繼而形成具有中國當代茶道特色的點茶形式。

標籤: 宋朝 茶沫 喝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