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於19世紀初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於19世紀初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於19世紀初

,是德國最早的現代化管理體系之一,它採用主權國家的思想,強調各級政府之間的垂直層級關係,並重視自治權的分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核心是由政府和權力機構組成的統治集團,這些機構對行政區劃、財政、法律和軍事等領域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此外,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還注重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提高國家實力和競爭力。這一體系在德國的現代化程序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對其他歐洲國家的現代化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

問題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開始形成和初步形成是在什麼時候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指的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0世紀初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即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國家和其他非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經濟聯絡而形成的統一的經濟整體。它既包含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過程,又包含資產階級按自己意願改造世界的過程。它包括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0世紀初形成的)

問題二:歷史上的世界體系 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

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二、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在怎樣的情況下召開的?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係的中心舞臺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 *** 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

1919年1月18日~1920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與戰敗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其間,協約國同德國於1919年 6 月28日簽訂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通稱《凡爾賽和約》。和約關於對德和約部分規定:①確定了戰後德國的新疆界。②德國放棄其海外一切殖民地及領地。③德國的軍備及確定德國的戰爭賠款。此外,協約國還同德國的盟國分別簽訂了和約。協約國同德國及其盟國締結的上述一系列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四、雅爾塔體系

蘇、美、英三國首腦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溫斯敦?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於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議,討論了關於攻擊法西斯德國、德國的佔領與管制、德國的賠償、關於聯合國會議、關於被解放的歐洲宣言、關於和平時期保持並加強在戰時所實行的合作以及蘇聯對日作戰等問題。會議祕密簽訂了《雅爾塔協定》,發表了《克里米亞宣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使國際關係格局發生了轉變,而且發生於二戰後期的第三次科技把人類歷史推進到“電子資訊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法兩國勢力,使之成為二等國家,大大改變了世界格局,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係舞臺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極格局。

五、佈雷頓森林體系

在20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佈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

關稅總協定作為佈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佈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佈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是按照美國製定的原則,實現美國經濟霸權的。

維斯特伐利亞體系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主要內容:

(1)歐洲領土的區域性分割:法國取得阿爾薩斯和洛林,並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個主教區;瑞典則獲得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並且取得了軍費賠償。

(2)了皇帝的權利,承認了各諸侯具有的內政、外交權;還規定卡爾文與路德教享有同樣的權利,制止了天主教對新教的。

歷史地位: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但結束了30年戰爭,而且在歐洲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但它在調和原有矛盾的同時,又造成了新的矛盾,從而擺脫不了最終瓦解的命運;而該體系所確立的原則、法則和制度卻有久遠的意義。

以全球為參照系的國家主義是國際意義上的國家主義,這種國家主義是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奠定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不僅是近代國際關係史上的第一個國際體系,也是國際關係史上第一次以條約的形式肯定國家主義的國際體系,從而使國家主義具有了某種法律的意義。

擴充套件資料

影響

對人類文明

和約對戰俘、人類信仰等問題的關注體現了人類的文明進步。

和約第110條還提到了現代意義的戰俘問題,並提出瞭解決的建議。這也為後世戰爭樹立了規範作用。

1785年,普魯士和美國簽訂了世界上第一個內容涉及保護戰俘的雙邊條約,規定應給予戰俘正當待遇,禁止將戰俘囚禁在罪犯的監獄裡並禁止使用鐐銬,戰俘必須監禁在合乎衛生的場所,可以像軍隊一樣地生活、飲食和進行體育運動。

19世紀,戰俘的待遇應和本隊的待遇相類似的原則得到了普遍的承認。保護戰俘的國際公約。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中,戰爭法規則中的人道主義法逐漸成型。

在現代國際法中,“日內瓦條約體系”專門規定了給予戰爭受難者(包括武裝部隊的傷、病員、戰俘和平民等)人道主義待遇和保護的原則規則。已有近190個國家參加了這一公約。

和約第49條明確承認宗教信仰自由原則、新教教徒因此具有與天主教教徒相同的權利。宗教平等原則成為和約國際保證的一部分。對的關注這一原則也成為近代早期國際關係中一個重要組織部分,為宗教平等原則建立了法律上的保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歷史上,世界有幾個國際體系?

歷史上世界有五個國際體系分別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維也納體系、雅爾塔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2、佈雷頓森林體系

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佈雷頓森林體系”。

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佈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佈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於1971年被尼克松宣告結束。

3、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

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建立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係的中心舞臺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4、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對1945年-1991年間國際格局的稱呼,得名於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今屬俄羅斯克裡米亞)舉行的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體系其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區域性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誌著兩極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徵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戰後,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錯誤繼續,重新鞏固了帝國主義在世界上的位置,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使中國回到了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支配的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雅爾塔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維也納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佈雷頓森林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時間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於哪一年()。

A.1646

B.1648

C.1649

D.1684 

解析 B。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

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威斯特伐利亞和會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國際會議。1643年和談開始,在閔斯特參加談判的是神聖羅馬皇帝、法國、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諸侯的代表,在奧斯納布魯克參加談判的是神聖羅馬皇帝德意志新教諸侯的代表。

各國外交家雲集於此,教皇也派代表聽取會議。然而會議進行得十分拖拉,前後延續5年之久。因為戰爭仍在繼續,每個國家都想在全面停戰前多撈取一點討價還價的資本。

在和談會議進行中,帝國皇帝的代表利用法國和瑞典的矛盾,創造對帝國有利的條件,使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地利免於肢解。

另外,法國和西班牙還都沒有要結束爭奪的念頭,實際上兩國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659年簽訂《比利牛斯條約》為止。但是,大部分參戰者在1648年接受了停戰條件。

1648年10月24日,在與威斯特伐利亞相鄰的兩個城鎮閔斯特和奧斯納布魯克分別締結的條約被統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是在新教勢力取得相對優勢的情形下進行的,這種實力對比在和約中有所體現。

為什麼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國際關係的開端

是因為;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但結束了30年戰爭,而且在歐洲形成了一個力量相對均衡的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但它在調和原有矛盾的同時,又造成了新的矛盾,從而擺脫不了最終瓦解的命運;而該體系所確立的原則、法則和制度卻有久遠的意義。...............對近代國際法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意義):

第一, 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第二, 劃定了歐洲各國的國界,承認了國家的和主權,並鳴國家主權、國家領土、國家等原則已經確立為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準則;

第三, 首次創立並確認了條約必須遵守和對違約的一方可施加集裁的原則;

第四, 承認新教和舊教享有同等的權力,打破了羅馬教皇神權統治下的世界主權論。

第五, 在歐洲開始確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的制度,各國普遍建立了外交使節,進行外事活動。

威斯特伐利亞的歷史

775年頑強抵抗查理大帝的入侵。到12世紀,威斯特伐利亞人與安格里人之間的差異消失,威悉河以西的薩克森統稱為威斯特伐利亞。1180年,科隆大主教獲得威斯特伐利亞作為公爵領地,但領地實際上只限於科隆以北地區。各種各樣的實體在此地區紛紛出現,諸如明斯特、帕德博恩、奧斯納布呂克和明登諸主教區,瓦爾德克、紹姆堡、利珀、拉文斯堡和馬爾克諸伯爵領地,以及多特蒙德帝國直轄市,埃森隱修院轄地等等。1512年,設定帝國管轄的下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區。子17世紀早期起,勃蘭登堡-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統治者獲得威斯特伐利亞部分領土,1803年他們又得到帕德博恩以及蒙斯特的大部分。同時黑森-達姆施塔特取得科隆,奧斯納布呂克併入漢諾威,明斯特的剩餘部分併入奧爾登堡。1807年,拿破崙將傳統上的威斯特伐利亞的大部分劃給貝格大公國。拿破崙的幼弟熱羅姆所建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則由威悉河與易北河之間的普魯士及漢諾威領地以及黑森選侯區的大部分組成,其首都為卡塞爾。1814年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舊威斯特伐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劃歸普魯士,包括首府明斯特在內。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魯爾河流域人口稠密,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威斯特伐利亞省與利珀省於1946年併入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舊威斯特伐利亞(自1866年起大部屬於普魯士)的北部併入下薩克森州;而瓦爾德克(自1929年起屬普魯士黑森省)則成為新建的黑森州之一部。

歷史上,世界有哪幾個國際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維也納體系: 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係的中心舞臺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帝國主義戰勝國佔支配地位,非歐洲大國美、日第一次參與主宰世界事務,以侵犯中國權益,最後完成了帝國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世界的重新瓜分,從而建立起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多極結構,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在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在原則上倡導和平,民主,其中最主要內容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定戰後歐亞的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等等.  

佈雷頓森林體系 :在20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佈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 

由佈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國際體系也就是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所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其中國際行為主體分為國家和非國家兩類。相互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為行為體之間的相互衝突、 競爭、合作和依存。在國際體系中基本狀態是無狀態。

國際體系是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殖民行為將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域連線起來,從而在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為標誌而最終形成。國際體系按照地域範圍和規模分為區域性結構層次和總體結構層次兩類。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指的是什麼

17世紀中葉因《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而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個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從條約裡可以看到,曾經一統天下的神權世界已經無可避免趨於瓦解,民族國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權威,這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國際基本原則。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署,標誌著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幾個國際關係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主權平等原則,不干涉內政原則,勢力均衡原則。當代的國際秩序,仍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前行。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並沒有在歐洲消滅戰爭。眾所周知,發生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其策源地和最重要的戰場,也都在歐洲。但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又確實是為和平而設立的,且也許是現實條件下維護世界和平的最佳模式。一戰和二戰的發生,本質上是新興強權挑戰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從而觸發了作為體系基石原則之一的均勢原則,引發其他國家對挑戰者的集體遏制。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指的是什麼?與中國的朝貢體系有什麼區別?

在宗藩體系(即朝貢體系,下文皆稱宗藩體系)下,一方面是處於中心位置的宗主國——中國,一方面是從中心向四周輻射 又從四周向中心凝聚的藩屬國,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了體系的行為主體。從架構上看,體系 內國家間的這種“宗藩關係”呈現出一種垂直的上下尊卑的等級形態,但這種等級關係本身 就是前近代尚不存在主權國家間平等關係的產物,並服務於農業社會統治的國家關係形 態。宗主國對於藩屬國,除了定位上的上下關係和尊卑關係以外,還有更直接的訴求, 即所謂“中外相安”。藩屬國對於宗主國,儘管在形式上或是名義上必須依附和順從,但這種 歸順在很多時候、很多區域並不具有強制性,它們內部的自主權也不因此而被剝奪或侵蝕,

構成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行為主體的是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被建構的,它擁有兩個最基本的特性,即對內是最高的,對外是的。主權國家間的關係,通常由國際法加以界定和規範。從表象上看,主權國家之間呈現的是一種平行的形態。如同 有些學者所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由許多大小不一的國家相互之間橫的關係所構成的。在那裡並沒有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的一個強大的中心,構成國際秩序的基本準則是至少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國間的並列關係。”而,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以來,長期主導國家間關係的卻是一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弱肉強食法則,體系內大國和小國、強國和弱國之間的關係,很難用主權和平等來加以界定。

具體差異如下:

① 體系的行為主體不同。宗藩體系的行為主體是根據東方文化建構的宗主國和藩屬國,威斯特伐 利亞體系的行為主體則可以看作是不完全的主權國家。他們之間的分野很難簡單地用平等來加以評判。

② 體系的權力結構不同。宗藩體系的權力結構體現為中華帝國一統天下的垂直型的等級結構,其內部形 態通常隨著宗主國國勢的盛衰而變化;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則可以看作一種水平型的均勢權力 結構,其內部形態隨著體系內國家力量的消長而變化。

③ 體系的組織原則不同。宗藩體系的組織原則主要是依據宗主國和藩屬國之間的不同地位而規定的不 同的權利和義務;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組織原則主要體現在大國協商和國際法的應用。

④ 體系的目標訴求不同。作為宗主國的中國對於體系的基本訴求,是通過將上下尊卑的內部秩序向外延伸,維 系體系的穩定和和平,進而為內部的農業生產營造有效的外部環境。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目標訴求可以體現為排他性的利益,而這種利益又是和工商社會的發生和發展緊密相連的,是以對原料、市場和投資場所的角逐為目標訴求的。

⑤ 行為體的互動方式不同。

更詳細內容請見:

“宗藩體系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兩種經典國際體系的比較與啟示” 胡禮忠 邢新宇

國際觀察 2011 年第 6 期

什麼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

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

和約的簽訂開創了以國際會議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和約涉及領土劃分及賠款、宗教等複雜問題。通過召開國際會議有效地處理了這些問題。這為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範例。自威斯特伐利亞以來,和平商議、協調解決已經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模式。

從條約裡可以看到,曾經一統天下的神權世界已經無可避免趨於瓦解,民族國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權威,這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國際基本原則。

擴充套件資料

和約的部分主要內容:

1、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2、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

3、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其中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

4、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唯不得對皇帝及皇室宣戰。

5、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為國家。

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z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