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六堡茶的歷史

六堡茶的歷史

六堡茶的歷史

六堡茶是中國著名茶葉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相傳,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漳州籍人士黃文叔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縣的六堡地區創制了六堡茶。

在清朝時期,六堡茶作為一種優質的茶葉得到了廣泛推崇和認可,成為了官方貢品。同時,六堡茶也被遠銷海外,成為了一種享譽世界的名茶。

隨著中國茶葉文化的發展,六堡茶也逐漸走出國門,成為了中國茶葉的重要代表之一。今天,六堡茶已經是全球知名的名茶品牌之一,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欣賞。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六寶茶葉是什麼茶

六寶茶葉是黑茶。

六堡茶(LIUPAOTEA)屬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的黑茶,是一種後發酵茶,是我國著名的“僑銷茶”,因原產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而得名。六堡茶歷史悠久,在中國南北朝時代的《桐君錄》就有記載,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七十多年。清代嘉慶年間,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而被列為當時全國24大名茶之一,享譽海內外。

六堡茶的發展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期間,梧州六堡茶作為地方土特產品送上北京,許多領導也很喜歡喝;原副李濟深特別喜歡家鄉的六堡茶。現在北京、上海、重慶、廣東、港澳臺有少部分人家還收藏有三十年以上的梧州六堡茶,品質甚佳,可以稱得上是“可以喝的古董”。

六堡茶的歷史沿革

六堡茶在清代嘉慶年間,以特殊的檳榔香味而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享譽海內外。

清朝初期,在廣州、潮州一帶,六堡茶漸漸興盛起來。至清代嘉慶年間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而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享譽海內外。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在兩廣湧現了一批六堡茶老字號。

《蒼梧縣誌》記載蝦鬥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 。六堡茶當年廣為流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見西方在中國沿海地區非法貿易活動猖獗,便封閉了福建、浙江、江蘇三處海關,只留廣州一個口岸通商,於是“十三行”便獨佔中國對外貿易。六堡茶也隨之名聲大噪。六堡茶的發展歷經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災”、“太平天國”、“鴉片戰爭”、“辛亥”、“抗日戰爭”等諸多歷史風雲,幾經磨難,大小茶號遍佈粵桂、港澳、南洋,並將茶葉貿易做到了英國等歐洲國家

一直以來,在中國出口的商品中,以茶葉為最大宗。大量的茶葉通過“十三行”加工、包裝,然後再運往世界各國。而六堡茶則主要以銷往南洋諸國為主,得益於當時興旺的水路運輸,商人們憑藉著西江這條黃金水道將華南、西南的豐富物產以最低的成本運達廣州,再從廣州轉口外銷。茶葉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每一個產茶季節,六堡產出的大量優質茶葉,從六堡的合口街碼頭裝上尖頭船,經梨埠換大木船,進入賀江,經封川江口,進入西江之後再經都城裝卸到大船中,運送到廣州,再轉口南洋和世界各地,這就是當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這條熙熙攘攘、舟楫往來的“茶船古道”,見證了六堡茶的興衰沉浮。

六堡茶在200多年前從湖南江華道縣,通過廣西賀州八步傳入境內,品種屬櫧葉種。湖南茶樹有櫧葉種,在安化等地產的黑茶。其加工方法與六堡茶大同小異,故較為可信。《蒼梧縣誌》載:“茶產多賢鄉六堡,味厚。隔夜不變,產長行蝦捅者名蝦耳茶,色、香、味俱佳”。《廣西特產志略》(1937年)載:“在蒼梧之最大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產額在60萬斤以上,在十五、十六年間(1926年—1927年),每擔估價三十元左右。

《廣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於穗、佛、港、澳等埠”。《廣西農業通訊》(1945年)載:“蒼梧茶尚多,尤以六堡鄉(今六堡鎮)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頗負盛名,其餘所產品質亦佳,戰前(抗日戰爭前)交通便利,所產茶除本縣飲用外,全部銷售港澳等地,自抗戰後,交通阻塞,銷售範圍日形縮小,一般茶農生活無法維持。多棄茶而經營其他,於是茶葉衰落矣。六堡鄉(今六堡鎮)佔全縣面積之半,全縣面積11455畝,年產茶5450擔,抗日時外銷日減,估計每年平均產茶1500擔左右。現有面積7500畝。”據彭慶中《中國六堡茶》載:舊時粵南在廣西六堡鄉(今六堡鎮)合口街設莊收茶葉。廣西六堡茶在歷史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曾一度達到1500噸左右,抗日時期大幅度下降,僅為197.5噸,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所恢復,1953年產六堡茶450噸,比抗日時期增加1.28倍。橫縣也由抗日時期年產221噸恢復到400噸。

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批准釋出公告《DB45/T 581-2009 六堡茶》廣西地方標準獲得批准,進一步規範、統一六堡茶在生產、加工、檢驗、貿易等環節的監管,確保六堡茶質量的穩定。

從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資料看,六堡茶的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分別是:6.73億元、8.30億元、8.79億元,在黑茶類的排名分別是:第三、第二、第二。可以看出,近三年六堡茶的整體市場狀態呈現穩步上升態勢。

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茂聖的六堡茶緣

文/記者鄔拉(節選整理)

2012年9月7日,梧州六堡茶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授牌儀式在廣西南寧舉行。

臺左一為茂聖茶業董事長:蘇淑梅女士

對於六堡茶來說這是一個等待多時的契機,因為這標誌著廣西六堡茶產業叢集正式開啟統一使用區域產業品牌,依靠標準化和國際有關智慧財產權協議走現代產業之路。更標誌著六堡茶這個延續1500年的古老名茶終於開始擺脫困境走上了“復興之路”。

六堡茶——梧州昔日的名片

梧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站,西江流域的“茶船古道”,見證了六堡茶發展走過的滄桑歷史。

六堡茶屬黑茶,其產製歷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早在19世紀,六堡茶就順著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和香港、澳門等地區,成為深受廣大僑胞和名界人士喜愛的“僑銷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封閉福建、浙江、江蘇三處海關,只留廣州一個通商口岸,茶葉是廣州通商口岸中出口業務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從事貿易的廣州“十三行”把全國各地的茶葉運集廣州,通過加工、包裝,再運往世界各國。當年梧州六堡茶又稱之為“船幫茶”。六堡鄉處於交通不便的鄉間,六堡茶運出山外,要靠小竹伐,小木船、大木船三度運輸才能送出西江。正因有了這條著名的“茶船古道”和西江黃金水道,六堡茶順利銷往粵、港、澳和東南亞,並遠銷歐洲,梧州六堡茶大小茶號遍佈海外,六堡茶也成為暢銷海外的“僑銷茶”。

至清嘉慶年間六堡茶名列全國二十四名茶之一,享譽海內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茶莊以出售六堡茶為榮,常在門臉前懸掛“正宗蒼梧六堡茶”大字招牌,以招徠顧客。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蒼梧建立了兩家國營六堡茶廠,所產產品全部銷往東南亞地區,是當年的外匯大戶。

一度淪落為“夕陽產業”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六堡茶卻進入了發展的絕境。在國內市場上,六堡茶的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2002年,廣西的六堡茶生產企業僅存兩家,產量不足1000噸,產值不足2000萬元。在國際市場上,六堡茶的產品銷售65%主要供出口,但是由於粗製濫造,再加上傳統工藝及傳統風味的流失,在2001年到2006年間,廣西的六堡茶共出口2310.5噸,年均出口385.1噸。

這與《中國六堡茶》一書中記載的“舊時粵南在廣西六堡鄉合口街設莊收茶葉。廣西六堡茶在歷史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曾一度達到1500噸左右”,差距實在太大了。

六堡茶的轉型之路

——且看一家民營企業的轉型路

1、品質為先

(1)提升原料等級

2000年左右,人們對六堡茶的評價就是質量差、價格低的低檔茶。傳統六堡茶的製作工藝中,頭一道選茶標準就撞上了“品質”的口。按照老規矩,六堡茶的原料茶一般選 擇二、茶葉,這是茶葉中的下等品,製出的茶易出現茶底髒、口感差的問題。

2003年建廠的茂聖在選擇原料茶的時候將標準提高,選擇了特等及一等的優質茶作為原料茶,而這迎合了茶業市場的發展大勢,因此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老舍茶館在引進茂聖六堡茶駐店銷售的時候曾經這樣評價茂聖的六堡茶“茶底乾淨、入口順滑,改變了黑茶的固有印象。”

老茶茶館內,茂聖六堡茶一角

(2)革新傳統“漚堆”工藝

2005年左右,普洱的價格大幅度回升帶動黑茶市場逐步走熱,給了全國黑茶產業一次重新發展的機會,六堡茶也藉著這一股東風開始重新獲得了世人的注目。但是,六堡茶製作工藝當中一個名叫“漚堆”的製作工序卻又成為了六堡茶復興的“絆腳石”。

所謂“漚堆”,就是把經過“殺青”、“揉捻”工序處理後的半成品茶放到竹笪上進行發酵。六堡茶所具有的“紅、濃、陳、醇”的特點基本就決定在這一步上。傳 統上,這步工序都是在地上完成的。但是現代的消費者對於在地上做出來的“進口食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抗拒,同時這也不符合國際食品衛生標準。

於是,茂聖開始著手對六堡茶的生產線進行改造。經過五年的努力,成功研製出了領先國內同行的專業裝置,實現了全程離地生產的改變。其中由茂聖研製的發酵罐更是填補了行業空白,不但實現了整個六堡茶生產線的離地化生產,

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六堡茶生產全線機械化。

(3)國際茶博會上金獎拿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普洱帶出的黑茶走俏,相繼的安化黑茶崛起,六堡茶要復興很難,事實確實如此。

2006年,茂聖六堡茶獲得國際茶博會金獎,實現了六堡茶在國際茶博會金牌榜“零”的突破。茂聖六堡茶產品,相繼獲國內外“黑茶類”獎項多達40多項。

在過去的2015年,茂聖六堡茶榮獲米蘭世博中國名茶金駱駝獎。

六堡茶是嶺南人民積累千年的民族精品,如何傳承、保護、發展好這個流傳千年的品牌,值得我們深思。同樣,與六堡茶類似的那些民族精品如何在現代社會通過合法有效的途徑進行保護與發展也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六堡茶屬於什麼茶?

六堡茶屬黑茶類,其條索長整緊結,湯色紅濃,香氣陳厚,滋味甘醇可口。正統應帶松煙和檳榔味,葉底銅褐色。

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喝過六堡茶的人都會對它的“中國紅”情有獨鍾,六堡茶業界認為,必須以“中國紅”的文化韻味和民族特色為準則,使六堡茶走上覆興之路。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淵源

六堡茶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清嘉慶年間,其以獨特的檳榔香味入選中國24個名茶之列。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檳榔味而入中國名茶之列。同治版《蒼梧縣誌》載:“茶產多賢產六堡,味厚隔宿不變”,說的即是蒼梧六堡茶。

經過發展,六堡茶的產地有蒼梧、賀縣、橫縣、恭城、貴縣、三江、河池、柳城等20餘縣。在六堡茶區範圍內,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離湧村茶、蠶村茶等,在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葉最好,橫縣嶺溪所產茶葉品質和製法與六堡茶相近,亦統稱為六堡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六堡茶

六堡茶名字的典故

  六堡茶屬黑茶類,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以下是我整理的六堡茶名字的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堡茶屬於黑茶類,因原產於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鄉而得名。與其它茶品一樣,關於六堡茶名字的由來也是有歷史典故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龍母在蒼梧縣做了很多好事,幫助貧苦的人民。後來龍母死後由於其具有功績成了神仙,但是還不忘蒼梧的老百姓,因此回到蒼梧體察民情,當她當蒼梧時,確發現村裡人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這裡多山少田,人們種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夠,還要拿出一部分出山去換鹽巴,因此百姓生活的很艱苦,看到這裡,龍母很想解決這樣的情況,但是龍母嘗試了很多方法也沒有用,就在一籌莫展時,她看到黑石山下的泉水清澈明亮,忍不住嚐了一口,覺得清甜滋潤,異常鮮美,而且連所有的勞累也一掃而空了,龍母娘娘想了一下,那麼甜美的泉水一定能灌溉出好的植物。於是,龍母呼喚農神讓它在這裡撥了些茶樹種子,經過龍母悉心栽培,果然長成了一棵長勢旺盛、葉綠芽美的茶樹。

  之後龍母就把這棵茶樹告訴了人們,只要把茶樹的葉芽拿去賣給其他地方的人就能換回鹽等,就不用糧食去換了,這樣人們的生活就可以改善了,後來人們就按著龍母說的去做了。之後龍母返回天上,之後這棵茶樹開始開枝散葉,隨著時間的推移,後面六堡鎮滿山遍野都長滿了茶樹,人們就收穫了很多茶葉,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因此此茶遍佈六堡鎮,因此人們就稱其為六堡茶了。

  拓展閱讀:六堡茶的功效及沖泡方法

  六堡茶

  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與雲南普洱茶同為千年中國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關鍵在於“中國紅的特色。

  中華人民的主題色彩是中國紅,也是中國人的精神依託。

  中國紅,寄寓著平安喜慶、和諧團圓、興旺發達!中國紅,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傳承。

  可謂是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繁榮興旺歷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學觀。

  六堡茶做展現的“中國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獲得了海內外文化界、茶葉界和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認同,社會影響力大大增強。

  六堡茶,屬黑茶類。

  六堡茶的養生功效

  生物成分

  六堡茶屬於溫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溼、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功效。

  既可飽食之後飲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飲之清腸胃。

  在天氣悶熱的時候,飲用六堡茶可以祛暑氣,很舒暢。

  六堡茶在晾置陳化後,茶中便可見到有許多金“金花,這是有益品質的黃黴菌,它能分泌澱粉酶和氧化酶。

  可催化茶葉中的澱粉轉化為單糖,催化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使茶葉湯色變棕紅,消除粗青味。

  科學試驗和六堡茶愛好者品茗實踐證明,六堡茶除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於其它茶類。

  故六堡茶具有更強的分解油膩、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

  長期飲用可以健胃養神、減肥健身。

  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適宜人群

  適用於高血壓、高血脂(血粘高、膽固醇高、甘油三脂高)、高血糖(糖尿病)、尿酸高引起的`痛風症等人群。清熱利溼、通便驅痢、散瘀通脈、理氣止痛、消脂降壓、降糖安神等作用。

  養生原理

  六堡茶除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醇素高於其他茶類。

  故六堡茶具有更強的分解油膩,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膽固醇,甘油三脂及血尿酸高的功效。

  長期飲用六堡茶可以健胃養神,健身減肥。

  綜上所述,六堡茶保健的主要功能是。

  1、提神醒腦,消除疲勞。

  2、除油膩、助消化、醒酒。

  3、利尿解毒,殺菌消炎防病。

  4、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

  5、六堡茶可以防輻射,抑制癌症。

  6、保健美,減肥胖,延年益壽。

  六堡茶的沖泡方法

  飲用六堡茶時,把六堡茶放在瓦鍋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後,稍置放。

  待微溫飲用,倍感味甘醇香。

  有提抻、益脾消滯、生津解暑的功效,若加適量冬蜜攪勻飲之,可治痢疾。

  儲存五年以上的陳六堡茶,可治小兒驚風等症。

  六堡茶沖泡後隔夜滋味不變,湯色不濁,喝時清涼祛暑。

  結語:看完本文相信大家對六堡茶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其實六堡茶有很多的功效,而且六堡茶也有自己的沖泡方法,大家在平時沒事的時候不妨泡一杯六堡茶喝,對女性還有減肥健身的效果,可謂是好處多多。

  六堡茶製茶技術

  (一)自然環境

  蒼梧縣的六堡鄉位於北迴歸線北側,年平均氣溫21.2℃,年降雨1500毫米,無霜期33天。六堡鄉屬桂東大桂山脈的延伸地帶,在境內從塘平到不倚,從四柳到高梘。從梧垌到合口這些村鎮,峰巒聳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較大。茶葉多種植在山腰或峽谷,距村莊遠達3~10公里。那裡是個林區溪流縱橫,山清水秀,日照短,終年雲霧繚繞。歷史上,六堡茶產區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蠶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質最佳。據記載:村所產的茶,因其地處崇山峻嶺,樹木翳天,所植茶樹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霧獨多,每天午後,太陽不能照射,則蒸發少,故其茶葉厚而大,昧濃而香,往往價格昂貴。其次為黑石村所產之茶。其山為黑石與坭所造成,溪澗之水長流,故茶樹得水足,茶葉大而厚。除六堡外,蒼梧縣的五堡鄉獅寨,相鄰的賀縣沙田,以及岑溪。橫縣等20多個縣均產六堡茶,鄰近的廣東羅定、肇慶等地也產六堡茶。六堡大部分為雲班石沙岩。風化變成黃赤色沙土,含磷、鐵質多,當地主產稻穀、木薯、紅薯、木材、松脂、竹、竹紙及茶葉等。

  (二)茶樹品種

  據當地茶農說:六堡茶在200多年前從湖南江華道縣,通過廣西賀縣八步傳入境內,品種屬櫧葉種。湖南茶樹有櫧葉種,在安化等地產的黑茶。其加工方法與六堡茶大同小異,故較為可信。

  六堡茶為灌術型中葉種,樹勢開展。分枝密,從芽色分有四種。即青苗茶佔60%,紫芽茶佔20%,大白葉茶佔5%,米碎茶佔15%。以青苗茶產量最高。品質也最好。

  二年自然生長的茶樹高200釐米,樹幅80釐米,分枝密。節間3.6釐米。葉片半上斜著生;葉長8.3釐米,寬3.6釐米。葉形橢圓。葉色綠,葉面平滑或微隆,光澤中。葉緣微波,。

  嫩芽梢淡綠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發芽密,持嫩性較強;發芽密度702個/平方米,l芽3葉長6.2麒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開採,屬早芽種,萌芽終止期在10月中旬鋸齒粗、深而稀,葉身平展稍內卷,葉質中,葉端鈍尖;側脈6~9對。

  花冠直徑3.9釐米,屬中花種。花萼5~7片,綠色,無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帶綠,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開花結果能力強。種子成熟期在10月下旬。茶果直徑1.5~3.4釐米,果皮棕褐色,果實為腎形或球形;果柄長0.6~1.3釐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實l~3室,每室l粒種子。種子圓形,少數長形。黑褐色。直徑i—1.5釐米。

  葉片結構:葉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柵欄組織二層,厚107.2微米。第一層細胞排列較緊密,第二層較疏鬆;海綿組織厚147.7微水,細胞結構較疏鬆,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厚度的比例為0.73:l.春茶鮮葉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氨基酸總量3.12%。咖啡鹼3.77%,兒茶素143.99毫克/克。

  在60年代,六堡鄉改為六保公社,當時辦了公社茶場。引進了雲南雙鳳大葉種,在當地產量較高,品質也好,適合加工六堡茶。在六堡,舊時種茶採用棋盤式叢栽,用種子直播,不修築梯地,幼齡茶園間種木薯,一兩年後退出間種。開始採茶。茶園不施肥,在夏秋之際中耕除草一次,公頃產225~375千克茶葉,1949年後,逐步推廣梯級茶園,條裁密植,每公頃種茶達27000~33000株,開始施肥,修剪。合理採摘,茶葉產量提高。

  (三)歷史沿革

  蒼梧六堡茶,在清嘉慶年間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而列為全國24個名茶之一。

  《蒼梧縣誌》載:“茶產多賢鄉六保,味厚。隔夜不變,產長行蝦捅者名蝦耳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成品有製成塊狀的,也有製成磚狀、金錢狀的,如“四金錢”。還有散裝的。其品質特點是:色澤黑褐光潤,特耐沖泡,葉底紅褐色。湯色紅濃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潤可口。有檳榔味。越陳越好,港商常以“陳六堡”,“不計年”作商標。陳六堡茶含茶黃素0.13%,含茶紅素18.7%。還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陳六堡茶有消暑祛溼、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悶熱的天氣裡,喝六堡茶特別舒暢。

  《廣西特產志略》(1937年)載:“在蒼梧之最大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區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產額在60萬斤以上,在十五、十六年問(1926~1927年),每擔估價三十元左右。”

  《廣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於穗、佛、港、澳等埠。”

  《廣西農業通訊》(1945年)載:“蒼梧茶尚多,尤以六堡鄉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頗負盛名,其餘所產品質亦佳,戰前(抗日戰爭前)交通便利,所產茶除本縣飲用外,全部銷售港澳等地,自抗戰後,交通阻塞,銷售範圍日形縮小,一般茶農生活無法維持。多棄茶而經營其他,於是茶葉衰落矣。六堡鄉佔全縣面積之半,全縣面積11455畝,年產茶5450擔,抗日時外銷日減,估計每年平均產茶1500擔左右。現有面積7500畝。”

  據蘇海文在《中國茶訊》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紹:“舊時粵南在廣西六堡鄉合口街設莊收茶葉,計有“廣元茶”,“廣福泰”,“新記”,“三紀”,“永組”,“公盛”等茶莊六個,以後將六堡茶炊蒸在籮,由合口街用小鏟裝運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時每鏟裝運四十擔。秋冬水小時每鏟只能裝運二十擔。由梨埠換大木船運至封開,再用電船裝運廣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銷售一部分外,其餘大部分銷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帶。五堡茶多銷南洋大埠,價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費物件,大部分為工人階級,尤其是南洋一帶的礦工,酷愛飲用六堡茶。”

  廣西六堡茶在歷史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曾一度達到1500噸左右,抗日時期大幅度下降,僅為3950擔(1975噸),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所恢復,1953年產六堡茶450噸,比抗日時期增加1.28倍。橫縣也由抗日時期年產221噸恢復到400噸。

  1954年以後,六堡茶由國家統一制定收購等級樣茶和收購價格,由供銷部門統一收購,但是,六堡茶的收購價格比同等級的烘青茶收購價格低,所以有不少原產六堡茶的開始轉產烘青茶,雖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個級,但加工方法與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還多一個漚堆的工序,實際上用工也差不多。

  六堡茶歷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場占主導地位,但由於廣西六堡茶減產,加工粗製濫造,傳統風味消失,銷量逐漸降低,終於為其他名茶所取代。1981年。雲南銷往香港普洱茶500噸,四川銷往香港普洱茶650噸。廣西六堡茶卻由原來年銷1500噸左右下降到444噸。同時,越南的賀江茶,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國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場,現六堡茶年銷往香港量為300~400噸,1983年,橫縣茶廠加工的六堡茶成品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和經貿部榮譽證書。

  四、採製技術

  過去,六堡茶初制由農戶手工操作,採摘標準1芽3、4、5葉。其初制方法是:“將葉採下後,放於沸騰的水中,使其葉軟而柔即得,約五分鐘置於籮中,用腳踩壓,至茶葉捲縮為度,然後以火焙乾,乾燥後以蒸氣蒸至柔後,乃置於籮記憶體放待售。”1937年,《廣西特產志略》載:“日間將茶摘取,放之於籃,入夜置釜中炒至極軟,視茶內含粘液,略起膠時,即提取,乘其未凍,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則葉愈收縮而細小,再用微火焙乾。轉為黑色,成為茶葉。”

  舊時茶商收購六堡茶分為細茶、元度、粗茶、行茶四個級,收後炊蒸在籮就運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六堡茶初制仍是由農戶分散進行。成立了大隊和公社以後,在六堡公社的不倚、四柳、高梘、梧垌等大隊成立了茶葉初制廠,採用水利帶動的揉捻機,將全大隊大部分茶葉集中在大隊茶廠加工。在60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廠,既收購鮮葉加工毛茶,又收購毛茶加工精茶,按國家規定:六堡茶毛茶分為1、2、3、4、5、6(級外)、7級(粗茶),每級又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除六堡茶廠加工成品六堡茶外,其餘的六堡茶都集中在梧州茶廠、橫縣茶廠、桂林茶廠加工。現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藝為:殺青~揉捻~漚堆~復揉~乾燥。

  六堡茶的複製工藝為:過篩整形~揀梗揀片~拼堆~冷發酵~烘乾~上蒸~踩簍~涼置陳化。

  現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藝是:鮮葉原料多為l芽3、4葉,白天採,晚上制。六堡茶殺青鍋溫160℃,每鍋投葉2~2.5千克,殺青機每次投葉7.5千克,下鍋後先悶炒後揚炒,然後悶揚結合,嫩葉多揚少悶,老葉多悶少揚。一般殺青5~6分鐘,到芽葉柔軟,茶梗折而不斷,葉色轉為暗綠為適度。攤涼後進行揉捻,有手揉和機揉兩種,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機揉依揉捻機的大小而定。

  六堡茶揉捻以整形為主,細胞破損為輔,葉破損率在40%即可,揉時加壓要適度,其過程大體如下:輕揉~輕壓~稍重壓~輕壓~輕揉,揉後解塊。一般1~2級茶揉40分鐘,3級以下的茶揉45~50分鐘。揉好之後,進行漚堆,即將揉好的茶坯放入籮內或堆放在竹笪上進行漚堆發酵。這是決定六堡茶色、香、味的關鍵工序。堆高3~5釐米,每籮裝溼茶坯15千克左右,堆漚時間在15小時以上,茶堆溫度一般在40℃左右為宜。如溫度高過50℃,則會燒堆,因此在漚堆過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熱。漚堆時溫度低,即用60'c左右的火溫將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幹再漚堆。經過漚堆發酵之後,茶條會輕散一些,因此要進行復揉5~6分鐘。六堡茶烘乾也分毛火和足火兩次進行。傳統的方法是用烘茶?h(烘籠),攤葉3.3釐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溫80~90℃,每隔5~6分鐘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幹下焙攤涼半小時,即進行打足火,足火溫度50~60℃,攤葉厚度6.6釐米,烘2~3小時,茶梗一折即斷即可。

  六堡茶精製,現在足先進行冷發酵,將毛茶增溼,含水量達12%。堆漚7~10天,以補初制發酵不足,當茶葉水分幹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時,至葉全軟為度,葉含水達到15%~16%。傳統的製法是將茶炊蒸後堆置20~30天,這些漚堆的溼熱作用。進一步促使茶葉內含物的變化。由於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繼續使茶黃素,茶紅素等有色物質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達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質風格。

  六堡茶的品質要陳,涼置陳化,是製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一般以簍裝堆,貯於陰涼的泥土庫房,至來年運銷,而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風格。因此,夏蒸加工後的成品六堡茶,必須經散發水分,降低葉溫後,踩簍堆放在陰涼溼潤的地方進行陳化,經過半年左右,湯色變得更紅濃,滋味有清涼爽口感,且產生陳味,形成六堡茶紅、濃、醇、陳的品質特點。

  五、名茶文化

  在六堡茶的故鄉。飲時是把六堡茶放在瓦鍋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後,稍置放,待微溫飲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滯,生津解暑的功效,若加適量冬蜜攪勻飲之,可治痢疾。儲存五年以上的陳六堡茶,可治小兒驚風等症。六堡茶沖泡後隔夜滋味不變,湯色不濁,喝時清涼祛暑。

  近年來,隨著傳統僑銷黑茶——雲南普洱茶需求量和影響力的擴大,同屬傳統僑銷黑茶的梧州六堡茶也為眾多愛茶之人所推崇,其獨有的風味品質和保健作用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六堡茶在梧州市的銷量逐年上升,喝六堡茶、談論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為飲茶愛好者追求的新時尚。並暢銷於穗、港、澳等地,其品質素以“紅、農、醇、陳”四絕而著稱,。六堡茶色澤黑褐光潤,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氣醇陳、有檳榔香味,葉底紅褐,並且耐於久藏,越陳越好。如果說對其它茶類人們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麼對六堡茶而言,它打動人的則是歲月的滄桑,那愈陳愈香的特質是其它茶類不具備的。

  六堡茶屬於溫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溼、明目清心、幫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飽食之後飲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飲之清腸胃。在悶熱的天氣裡,飲用六堡茶清涼祛暑、倍感舒暢。科學試驗和六堡茶愛好者品茗實踐證明,六堡茶除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於其它茶類,故六堡茶具有更強的分解油膩、降低人體類脂肪化合物、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長期飲用可以健胃養神、減肥健身。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六堡茶採用傳統的竹簍包裝,有利於茶葉貯存時內含物質繼續轉化,使滋味變醇、湯色加深、陳香顯露。用六堡散茶蒸制、壓模,可製成“六堡餅茶”、“六堡磚茶”、“六堡沱茶”等,同樣受到六堡茶收藏者的青睞。

  製茶技術——六堡茶製造

  六堡茶因產於廣西蒼梧縣六堡鄉而得名。六堡茶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二、三葉至三、四葉。採後保持新鮮,當天採當天制完。

  六堡茶的製造工序依次為:殺青、揉捻、漚堆、復揉、千燥。

  (1)殺青

  六堡茶的殺青特點是低溫殺青。但相比較而言,全程溫度大致有一個從低—高—低的變化過程,其他要點和綠茶殺青相同。殺青方法有手工殺青。和機械殺青兩種。手工殺青用60釐米的口徑鐵鍋,斜裝30度,每鍋投葉量3-4公斤,投葉前鍋溫約80-90℃,投葉後,先悶炒,後抖炒,然後抖悶結合,動作是先慢後快。約炒2分鐘,逐步提高鍋溫達140℃左右,翻炒2-3分鐘後,再降低鍋溫炒2分鐘左右。翻炒時注意:老葉多悶少揚,嫩葉多揚少悶。炒至葉質柔軟,葉色變為暗綠色,略有粘性,發出清香為適度,全程約5-7分鐘。機器殺青,鍋溫160℃左右,投葉量一般為5公斤左右。投葉量多少因殺青機大小而異。殺青時間5^-6分鐘。如果鮮葉過老或遇高溫乾燥氣候,可先噴少量清水再殺青。

  (2)揉捻

  六堡茶的揉捻以整形為主,細胞破碎率為輔。因六堡茶要求耐泡,細胞破率不宜充分,細胞破碎率掌握在65%左右為宜。殺青葉揉捻前須進行短時攤涼,以半小時為好。粗老葉則不必攤涼,須趁熱揉捻,以利成條。投葉量不宜過多,以加壓後佔茶機揉桶容積2/3為好。殺青葉子裝機後,先輕揉5分鐘左右,待葉子基本成條時,再加壓15分鐘,揉出茶汁,卷緊條索,再鬆壓輕揉5分鐘,回收茶汁。下機後進行解塊篩分,再上機復揉10-15分鐘。揉捻時間較長,一、二級茶約40分鐘左右,以下茶約45-50分鐘。

  (3)漚堆

  漚堆是形成六堡茶獨特品質的關鍵性工序,其目的是通過漚堆的溼熱作用,促進內含物質的轉化,減除舍澀味,使滋味變醇,消除青臭氣,發展特殊香氣,破壞葉綠素,使葉色轉變為深黃褐色。

  二葉以上的嫩葉,揉捻後先經低溫烘至五、六成幹再進行漚堆,否則,容易漚壞或餿酸。漚堆厚度視氣溫高低、溼度大小、葉質老嫩而定。原則是嫩葉薄堆,老葉厚堆;高溫高溼薄堆,低溫低溼厚堆。一般堆高33-50釐米。堆溫控制在50℃左右,如超過60℃,要立即扒堆散熱,以免燒堆變質.在漚堆過程中,一般要扒堆1-2次,把邊上茶坯翻入中心,使之漚堆均勻。漚堆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為10-15小時。漚至葉色變為深黃帶褐色,茶坯出現粘汁,發出特有的醇香,即為漚堆適度。

  (4)復揉

  經漚堆後的茶坯,有部分水分散失,條索回鬆,需復揉一次,使條索卷緊;漚堆後,堆內堆外茶坯乾溼不勻,通過復揉使茶汁互相浸潤,於溼一致,以利乾燥。復揉前最好烘熱一下,用50-60℃的低溫烘7一10分鐘,使茶坯熱化回軟,以利成條。復揉方法要輕壓輕揉,時間約5-6分鐘,使條索達到細緊為止。

  (5)乾燥

  六堡茶的乾燥是在七星灶上採用鬆柴明火烘焙。烘焙分毛火和足火兩次進行。毛火焙簾烘溫80-90℃,攤葉3-4釐米,每隔5-6分鐘扒一次,使受熱均勻,乾燥一致,烘至六、七成干時下焙。攤涼20-30分鐘,待水分佈均勻後再打足火。足火是低溫厚堆長烘,烘溫50-60℃,攤葉厚35-45釐米,時間2-3小時,烘至含水量在10%以下,即為乾燥適度。

  六堡茶乾燥切忌以晒代烘,所用燒柴切忌用有異味的樟木、油松等柴火或溼柴,以免影響品質。

六堡茶在中國茶道處於什麼地位?產於哪裡?

“茶產多賢產六堡,味厚隔宿不變”,這是清同治版《蒼梧縣誌》的記載,說的即是蒼梧六堡茶。六堡茶為廣西特產,有散茶和簍茶兩種,屬黑茶類。產於廣西蒼梧縣六堡鄉,故稱為蒼梧六堡,已有二百多年曆史。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就以其特殊的檳榔味而入中國名茶之列。

六堡茶屬山茶科常綠灌木,葉呈長橢圓披針形,葉色褐黑光潤,間有黃花點,葉底紅褐。六堡茶素以“紅、濃、陳、醇”四絕著稱。其條索長整緊結,湯色紅濃,香氣陳厚,滋味甘醇可口,正統應帶松煙和檳榔味,葉底銅褐色。

六堡茶的製作是採用當地的大葉種茶樹的鮮葉作為原料,採摘標準是成熟新稍的一芽二三葉或一芽三四葉,經殺青,揉捻,渥堆,復揉,乾燥五道工序製成;殺青特點是低溫殺青,揉捻則是以整形為主,細胞破碎為輔,渥堆是形成六堡茶獨特品質的關鍵性工序,其目的是通過渥堆溼熱作用,促進內含物質的變化,減掉苦澀味,使滋味變醇,消除青臭氣,並使葉色變為深黃褐青,渥堆時期,掌握到出現粘汁,發出特有的醇香,即為適度,所以屬於後發酵茶。

六堡茶中之簍茶,乃是用竹簍包裝的六堡緊壓茶葉,將毛茶經過蒸揉後,裝簍,壓實,然後放置陰乾處,晾貯幾個月通過後發酵使茶緊結成塊,即可形成有獨特醇、陳香味的六堡簍茶。傳統的竹簍包裝,有利於茶葉貯存時內含物質繼續轉化,使滋味變醇、湯色加深、陳香顯露。用六堡散茶蒸制、壓模,可製成“六堡餅茶”、“六堡磚茶”、“六堡沱茶”等。

經過發展,六堡茶的產地現有到蒼梧、賀縣、橫縣、恭城、貴縣、三江、河池、柳城等二十餘縣。在六堡茶區範圍內,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離湧村茶、蠶村茶等,在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葉最好,僅橫縣,嶺溪所產茶葉,品質和製法與六堡茶相近,亦統稱為六堡茶。

六堡茶宜久藏,越陳越好,因為久藏的茶葉有“發金花”,即生有金黃黴菌(學名為冠突麴黴菌)。因金黃黴菌能分泌多種酶,促使茶葉內含的各種物質加速轉化,形成特殊風味,藥效顯著,是一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金色菌類。金花生長的越多,代表六堡茶的品質越好。陳年的老六堡,在三十至五十年左右,色澤黑褐油潤,會有檳榔、松煙香味,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湯色澄明。據化學分析,茶葉含咖啡鹼、茶鹼和揮發油等特質,有興奮大腦、心臟和健脾胃的功能。六堡茶為傳統出口產品,歷來除內銷兩廣之外,大部分運銷港、澳、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南洋群島。

六堡鎮大茶壺什麼時候建的

六堡是地名,今廣西梧州六堡鎮。明朝時,此地有頭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產的茶在該茶產區品質最佳,故以“六堡”作為這個茶產區茶的名字。六堡茶有著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以散茶為主,按六大茶類的分類方法,歸屬黑茶類。六堡茶因其獨特的祛溼調腸胃功效而興盛與傳承。六堡鄉鎮及周邊地區自古產茶,茶業發展經歷四個階段。

一、肇始階段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大業起,被派遣駐紮在嶺南的五十萬大軍便開始尋求緩解潮溼悶熱氣候而引起的水土不服。自古南方多瘴氣,智慧的嶺南先人便會採摘野茶直接煮飲,以祛溼解暑,秦人們紛紛效仿。而先進的農業技術也由秦人帶入,採摘野茶慢慢地形成零散種植,喝茶逐步成為流行,同時也形成了客至奉茶的待客禮儀。至三國時期,出現製茶工藝萌芽,採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晒乾或烘乾。在《晉書》記載“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可見,茶經過秦漢、三國、晉代的漫長時期,茶在生產、工藝、品飲上都處於一個相對原始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廣西地方誌編簒委員會編.廣西通志·農業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306

2、裴淵.廣州記[M].東晉

3、茶的歷史[M].中華五千年網

二、發展階段

自唐至宋,興盛朝代下,文人推崇,喝茶更是成為時代潮流。隨後貢茶興起,貢茶院對製茶技術的研究,促使了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同時,茶葉的重心南移,福建,兩廣地區氣候較暖,茶葉得到迅猛發展,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品飲方式由煎茶轉為點茶,茶葉形態也由團茶轉為散茶。

值得一提的是,陸羽《茶經》中所提到的“蒸之”,在宋朝發展成為主要六堡茶的製茶工藝。在今天六堡鄉里,仍有製茶人傳承著,用於六堡茶老茶婆的殺青,去除鮮葉青氣。而六堡茶的茶葉形態則從宋元開始,古法六堡茶一直以散茶的形式存在。雖說當時六堡茶尚未得名,但史書上均有六堡茶的身影。宋代《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的“春紫筍茶,夏紫筍茶”和北宋詩人鄭剛中“予嗜茶而封州難得有一種如下等修仁殊苦澀而日進兩杯”。據考,當時的封州正是今天封開縣,是六堡茶外銷的必經之地。再者,在六堡周邊的叢林裡,不難發現一些樹齡在800年以上古樹,這也足以證明,宋朝,六堡茶已經有栽培管理、茶葉加工技術。

梧州出土的銅製盉,外形與茶急較為相似,現藏於梧州市博物館

參考文獻:

1、陳椽.茶業通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唐.陸羽.茶經[M]

3、李綱.樑溪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23

4、宋.樂史.大平寰宇記[M]

5、茶的歷史[M].中華五千年網

三、鼎盛階段

六堡茶經歷了宋元大發展之後,自明代起,確立了茶名。明代推行保甲制度,蒼梧縣下設多賢鄉等十一個鄉的建制,多賢鄉設頭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因六堡所產的茶在該茶產區品質最佳,故以“六堡”作為這個茶產區茶的名字。六堡茶大多以大籮筐裝散茶形式在民間售賣,俗稱六堡散茶。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們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製茶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大茶壺的泡飲逐步流行,在嶺南的廣府文化區,人們習慣用一種民窯粗瓷洋桶大茶壺來泡茶飲用,正是廣東人的嗜茶習慣,刺激了六堡茶在廣東的消費,增加了茶葉的需求量,也促進了六堡茶後來的興盛。在咸豐、同治年間,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變餿的特點,慢慢深入人心,成為廣東很多地方的民眾日常用茶。

清代,廣東人在嶺南園林庭院飲茶的場景

在清中後期,當時社會動盪不安,南方華人為了躲避亂世,紛紛背井離鄉,遠渡南洋。同時,馬來西亞發現的巨大錫礦,吸引了大批華人移民。這些華人不僅帶去了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還帶去六堡茶和他們飲茶的習慣。人們發現常飲六堡茶的礦區工人甚少得病,於是六堡茶調理腸胃、祛溼驅痢的功效很快就傳開了,也帶動了嶺南人們鍾愛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代“落南洋”謀生的廣東人

在六堡茶需求量大幅度增長和航運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六堡茶的工藝得到飛躍的發展,炊蒸壓簍、焗堆、雙蒸雙壓等工藝逐步出現並日益成熟,成為六堡茶現代工藝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愛新.廣西茶業史[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中國農業全書·廣西卷》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全書廣西[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3、.溫雄飛.南洋華僑史[M].東方印書館.1929

4、楊璐.尋訪南洋老六堡[M].三聯生活週刊

5、黃濱.近代粵港課上與廣西城鎮經濟發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王炳坤、王棟.蒼梧縣誌[M].同治13年(1874)刻本

7、蒙起鵬、黃誠沅.廣西通志稿[M].38年(1949)

8、李民.歷史時期廣西茶業研究[M]

四、衰落階段

1938年,日寇在廣東“大亞灣”登陸,戰爭切斷了西江水運,六堡茶產量一落千丈。直至抗戰結束,許多茶莊均已停業或倒閉,六堡茶產業大傷,跌入谷底,從此一蹶不振。在全國解放後,即使有短暫的復興時期,但後來的種種原因,六堡茶的鼎盛只能停留在過去。六堡茶的古法工藝也因此基本是半“銷聲匿跡”狀態。甚至有學者說:六堡茶斷代了。

參考文獻:

1、陳愛新.廣西茶業史[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廣西航運史》編審委員會.廣西航運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華傳統文化明顯復興,茶文化再度興盛,六堡茶也開始並一再被提起,而經過了二十幾年的後的今天,人們對於茶的認識,更趨於理性,也正因如此,六堡茶重入茶人視線。這個千載名茶,必將伴隨中華民族復興而再次走向鼎盛!

蒼梧六堡茶(老茶婆)屬於哪兒的特產

傳統農家六堡茶不是老茶婆。過去,六堡茶初制由農戶手工操作,採摘標準1芽3、4、5葉。殺青後揉捻成條。

老茶婆也是農家六堡茶的一種。1954年以後,六堡茶由國家統一制定收購等級樣茶和收購價格,由供銷部門統一收購,但是,六堡茶的收購價格比同等級的烘青茶收購價格低,所以有不少原產六堡茶的開始轉產烘青茶,雖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個級,但加工方法與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還多一個漚堆的工序,實際上用工也差不多。

1953—1955年對六堡茶進行了成本調查,每50千克六堡茶的生產成本為28~36元,而1955年銷售價格僅25元,低於生產成本11元,嚴重損害了茶農對茶葉生產的積極性:1955~1961年六堡公社(鄉)人均口糧也比較低,尤其是國家對糧食實行了統購統銷以後,由於六堡茶價偏低,茶區口糧少。致使六堡茶減產茶樹大量砍伐,六堡茶歷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場占主導地位,但由於廣西六堡茶減產,加工粗製濫造,傳統風味消失,銷量逐漸降低,終於為其他名茶所取代。

但六堡鄉的村民還保持喝六堡茶的習慣。因茶樹少。茶芽不能滿足製茶的需要。農民編採摘粗老茶葉製茶,採摘粗老茶葉回來,用大鍋把水燒開,把茶葉放到鍋裡用沸水煮一下殺青,再撈起晒乾。成茶。農家習慣把茶掛到廚房裡,用煙火薰。六堡茶的老茶婆的味道淡,有羅漢果的香味,很甜,有的還有煙火味。

三鶴六堡茶的簡介

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與雲南普洱茶同為千年中國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關鍵在於“中國紅”的特色!

肖健指出,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六堡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智慧財產權永久屬於梧州市所有,並對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屬性及行業標準作了科學解釋和規定。對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直接推動梧州六堡茶文化發展躍上了更高層次。但近年來,梧州茶葉界普遍將對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關注度,集中在“紅、濃、陳、醇”的品質特徵上,而對梧州六堡茶歷史追溯、發掘的力度仍然不夠。其實,梧州六堡茶不但有著顯著的自身特色,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梧州六堡茶在歷史上,曾有過與雲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響和輝煌。建議,梧州六堡茶葉界積極思考,如何讓梧州六堡茶在中國茶葉界重新奪回應有的地位,重鑄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輝煌。

六堡茶的文化定位:六堡茶演繹“中國紅”

梧州六堡茶與雲南普洱茶同為千年中國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關鍵在於“中國紅”的特色!中國紅,既是中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中國人的圖騰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國紅,寄寓著平安喜慶、和諧團圓、興旺發達!中國紅,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傳承,可謂是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繁榮興旺歷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題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學觀。六堡茶演繹“中國紅”,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諧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獲得了海內外文化界、茶葉界和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認同,社會影響力大大增強。

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六堡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智慧財產權永久屬於梧州市所有,並對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屬性及行業標準作了科學解釋和規定。對梧州六堡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直接推動梧州六堡茶文化發展躍上了更高層次。但近年來,梧州茶葉界普遍將對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關注度,集中在“紅、濃、陳、醇”的品質特徵上,而對梧州六堡茶歷史追溯、發掘的力度仍然不夠。其實,梧州六堡茶不但有著顯著的自身特色,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梧州六堡茶在歷史上,曾有過與雲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響和輝煌。建議,梧州六堡茶葉界積極思考,如何讓梧州六堡茶在中國茶葉界重新奪回應有的地位,重鑄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輝煌。

六堡茶,屬黑茶類,原產、主產於中國廣西梧州六堡鎮、享譽海內外,紅、濃、陳、醇,有獨特檳榔香氣、越陳越佳,採摘一芽二三葉,經攤青、殺青、揉捻、漚堆、乾燥等工藝製成,分特級和一至六級。

喝過六堡茶的人都會對它的“中國紅”情有獨鍾,六堡茶業界必須以“中國紅”的文化韻味和民族特色為準則,使六堡茶走上覆興之路。

標籤: 歷史 六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lxe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