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鍊鋼的鋼怎麼寫

鍊鋼的鋼怎麼寫

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造渣:調整鋼、鐵生產中熔渣成分、鹼度和粘度及其反應能力的操作。

鍊鋼的鋼怎麼寫

目的是通過渣——金屬反應煉出具有所要求成分和溫度的金屬。例如氧氣頂吹轉爐造渣和吹氧操作是為了生成有足夠流動性和鹼度的熔渣,以便把硫、磷降到計劃鋼種的上限以下,並使吹氧時噴濺和溢渣的量減至最小。

出渣:電弧爐鍊鋼時根據不同冶煉條件和目的在冶煉過程中所採取的放渣或扒渣操作。如用單渣法冶煉時,氧化末期須扒氧化渣;用雙渣法造還原渣時,原來的氧化渣必須徹底放出,以防回磷等。

熔池攪拌:向金屬熔池供應能量,使金屬液和熔渣產生運動,以改善冶金反應的動力學條件。熔池攪拌可藉助於氣體、機械、電磁感應等方法來實現。

電爐底吹:通過置於爐底的噴嘴將N2、Ar、CO2、CO、CH4、O2等氣體根據工藝要求吹入爐內熔池以達到加速熔化,促進冶金反應過程的目的。採用底吹工藝可縮短冶煉時間,降低電耗,改善脫磷、脫硫操作,提高鋼中殘錳量,提高金屬和合金收得率。

並能使鋼水成分、溫度更均勻,從而改善鋼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熔化期:鍊鋼的熔化期主要是對平爐和電爐鍊鋼而言。

電弧爐鍊鋼從通電開始到爐料全部熔清為止、平爐鍊鋼從兌完鐵水到爐料全部化完為止都稱熔化期。熔化期的任務是儘快將爐料熔化及升溫,並造好熔化期的爐渣。

氧化期和脫炭期:普通功率電弧爐鍊鋼的氧化期,通常指爐料溶清、取樣分析到扒完氧化渣這一工藝階段。也有認為是從吹氧或加礦脫碳開始的。

氧化期的主要任務是氧化鋼液中的碳、磷;去除氣體及夾雜物;使鋼液均勻加熱升溫。脫碳是氧化期的一項重要操作工藝。

為了保證鋼的純淨度,要求脫碳量大於0.2%左右。隨著爐外精煉技術的發展,電弧爐的氧化精煉大多移到鋼包或精煉爐中進行。

精煉期:鍊鋼過程通過造渣和其他方法把對鋼的質量有害的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經化學反應選入氣相或排、浮入渣中,使之從鋼液中排除的工藝操作期。 還原期:普通功率電弧爐鍊鋼操作中,通常把氧化末期扒渣完畢到出鋼這段時間稱為還原期。

其主要任務是造還原渣進行擴散、脫氧、脫硫、控制化學成分和調整溫度。目前高功率和超功率電弧爐鍊鋼操作已取消還原期。

爐外精煉:將鍊鋼爐(轉爐、電爐等)中初煉過的鋼液移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精煉的鍊鋼過程,也叫二次冶金。鍊鋼過程因此分為初煉和精煉兩步進行。

初煉:爐料在氧化性氣氛的爐內進行熔化、脫磷、脫碳和主合金化。精煉:將初煉的鋼液在真空、惰性氣體或還原性氣氛的容器中進行脫氣、脫氧、脫硫,去除夾雜物和進行成分微調等。

將鍊鋼分兩步進行的好處是:可提高鋼的質量,縮短冶煉時間,簡化工藝過程並降低生產成本。爐外精煉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常壓下爐外精煉和真空下爐外精煉兩類。

按處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鋼包處理型爐外精煉及鋼包精煉型爐外精煉等。 鋼液攪拌:爐外精煉過程中對鋼液進行的攪拌。

它使鋼液成分和溫度均勻化,並能促進冶金反應。多數冶金反應過程是相介面反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擴散速度是這些反應的限制性環節。

鋼液在靜止狀態下,其冶金反應速度很慢,如電爐中靜止的鋼液脫硫需30~60分鐘;而在爐精煉中採取攪拌鋼液的辦法脫硫只需3~5分鐘。鋼液在靜止狀態下,夾雜物靠上浮除去,排除速度較慢;攪拌鋼液時,夾雜物的除去速度按指數規律遞增,並與攪拌強度、型別和夾雜物的特性、濃度有關。

鋼包喂絲:通過喂絲機向鋼包內喂入用鐵皮包裹的脫氧、脫硫及微調成分的粉劑,如Ca-Si粉、或直接喂入鋁線、碳線等對鋼水進行深脫硫、鈣處理以及微調鋼中碳和鋁等成分的方法。它還具有清潔鋼水、改善非金屬夾雜物形態的功能。

鋼包處理:鋼包處理型爐外精煉的簡稱。其特點是精煉時間短(約10~30分鐘),精煉任務單一,沒有補償鋼水溫度降低的加熱裝置,工藝操作簡單,裝置投資少。

它有鋼水脫氣、脫硫、成分控制和改變夾雜物形態等裝置。如真空迴圈脫氣法(RH、DH),鋼包真空吹氬法(Gazid),鋼包噴粉處理法(IJ、TN、SL)等均屬此類。

鋼包精煉:鋼包精煉型爐外精煉的簡稱。其特點是比鋼包處理的精煉時間長(約60~180分鐘),具有多種精煉功能,有補償鋼水溫度降低的加熱裝置,適於各類高合金鋼和特殊效能鋼種(如超純鋼種)的精煉。

真空吹氧脫碳法(VOD)、真空電弧加熱脫氣法(VAD)、鋼包精煉法(ASEA-SKF)、封閉式吹氬成分微調法(CAS)等,均屬此類;與此類似的還有氬氧脫碳法(AOD)。 惰性氣體處理:向鋼液中吹入惰性氣體,這種氣體本身不參與冶金反應,但從鋼水中上升的每個小氣泡都相當於一個“小真空室”(氣泡中H2、N2、CO的分壓接近於零),具有“氣洗”作用。

爐外精煉法生產不鏽鋼的原理,就是應用不同的CO分壓下碳鉻和溫度之間的平衡關係。用惰性氣體加氧進行精煉脫碳,可以降低碳氧反應中CO分壓,在較低溫度的條件下,碳含量降低而鉻不被氧化。

預合金化:向鋼液加入一種或幾種合金元素,使其達到成品鋼成分規格要求的操作過程稱為合金化。多數情況下脫氧和合金化是同時進行的,加入鋼中的脫氧劑一部分消耗。

2. 鍊鋼文言文為什麼從假鋼寫起

由“假鋼”寫起,一則由“假鋼”的煉法引出“真鋼”的千錘百煉之法,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二則可以形成對比,突出“真鋼”之奇。

譯文供參考:手風箱冶鐵爐 世上鍛鐵所稱的鋼鐵,是先把熟鐵彎曲盤捲起來,又將生鐵陷入其中,然後用泥包裹好加以燒煉,煉好後再加鍛打,使熟鐵和生鐵互相摻雜滲透,這樣鍛煉出來的鋼就稱為“團鋼”,也叫“灌鋼”。這其實是一種假鋼,只不過暫時借生鐵提高熟鐵的硬度,經過兩三次燒煉之後,生鐵自然變熟,則得到的還是熟鐵。

然而天下人都不以為這辦法有什麼不對,大概是由於不知道什麼是真鋼。我出使河北時,曾到磁州的鍛坊看鍊鐵,才知道什麼是真鋼。

凡是鐵裡面含有鋼的,如同小麥麵粉和成的麵糰裡頭有面筋,把麵糰的軟面洗乾淨了,才會見到面筋。鍊鋼也是這樣,只要取精純的熟鐵燒煉鍛打百餘火,每次鍛打都稱稱重量,鍛一回輕一回,直到屢次鍛打而斤兩不減,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煉上百次也將不會再有損耗。

這是最精純的鐵,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而磨光之後又顯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鐵迥然不同。也有鐵煉盡了而全無鋼的,這都和鐵的產地有關係。

3. 鍊鋼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鍊鋼的容器現在主要有轉爐和電弧爐,平爐已經淘汰。

將高爐中煉出的鐵水,或者鐵錠與費鋼進行切割後,投入鋼爐中,進行融化,然後向爐內吹氧或加入脫氧劑,比如矽鐵和錳鐵,將鐵水中多餘的碳氧化掉,生產二氧化碳。對脫氧後的鋼水進行成分控制後,這就是普通的碳素鋼,經過連鑄,就形成了鋼錠。

合金鋼的生產還要在鋼水中加入合金元素,並且要在保護氣氛中進行熔鍊,防止過分氧化。

鍊鋼使用的能源有高爐煤氣和電力。所以通常大型的鍊鋼企業都與鍊鐵廠共同建設,形成大型的鋼鐵聯合企業,這樣對高爐的副產品可以充分的利用,可以減少成本,提高生產率。

我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上海寶鋼的年產量已經達到了2000萬噸。

4.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寫法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一本讓人讀後覺得蕩氣迴腸的書,這是一首英雄的頌歌。本書所描寫的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背景的一個傳奇人物--保爾·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發生於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歷史時期。保爾·柯察金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書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林什維克朱赫萊的影響下從自發戰鬥走向自覺戰鬥的。在戰鬥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會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舊世界必須成為“勇敢堅強的階級弟兄”和“堅決鬥爭的鋼鐵戰士”。在積極投身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中,他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和祖國聯絡在一起時,才會創造出奇蹟。他曾說:“我贊成那種認為個人的事情絲毫不能與集體的事業相比的革命者。”

本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釋這部作品的標題時說:“鋼是在烈火裡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鬥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中從不灰心喪氣。”作者在塑造保爾這一形象時,用內心獨白、書信、格言警句,揭示了這一形象的內心的全部複雜性和成長過程。保爾的形象是社會主義青年一代中最光輝最典型的代表。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藝術形式來看,這部小說都可以稱為30年代的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對讀者影響的力量和深度來說,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爾精神” 對人們的影響也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的。拿我國來說,八十年代起我國邁入了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保爾那個時代的具體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任務,也有一大堆新的問題需要解決。現實生活不再要求我們像保爾當年那樣一天發起十七次衝鋒去攻佔一個城堡,也不再要求我們在身患傷寒的情況下踩著寒冷徹骨的爛泥去修建小鐵路。但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進軍中,保爾的那種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種把崇高理想和每一個具體行動結合起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那種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勇於進取,艱苦創業的精神;那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卻仍然是時代的最強音。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保爾精神仍然是我們強有力的武器。

“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時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本書中大概可以算最震撼人心,最精彩的一段的。我想保爾·柯察金那段名言將伴隨我一生,鞭策我抓緊每秒每分鐘的時間,去做一些有利於人類發展、進步的事,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回首往事時,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5. 夢溪筆談 鍊鋼 翻譯

鍊鋼原文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此乃偽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

予出使至磁州鍛坊,觀鍊鐵,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揉麵,則麵筋乃見;鍊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鍊不耗矣。

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暗暗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

譯文世上打鐵所稱的鋼鐵,是用熟鐵盤繞起來,再把生鐵嵌在它的中間,用泥把爐子封起來燒煉,鍛打使它們相互滲入,叫做“團鋼”,也叫做“灌鋼”。這只是假鋼罷了,暫時藉助於生鐵使它堅硬,燒煉2、3次以後生鐵就成了熟鐵,得到的仍然是熟鐵。

但是天下沒有人認為不對的,那是因為不認識真鋼罷了。我出使時,到磁州打鐵作坊看鍊鐵,才認識了真鋼。

凡是有鋼的鐵,就像面裡有面筋,洗盡柔軟的面,麵筋就出現了。鍊鋼也是這樣,只要選取精鐵鍛打百多次,每鍛打1次稱1次,鍛打1次就輕一些,直到多次鍛打斤兩卻不再減少,那就是純鋼了。

即使再鍛打上百次也不會耗減了。這才是鐵裡面的精純部分,它的色澤清明磨得光潔明亮了,就呈現暗淡的青黑色,與一般的鐵明顯不同。

也有鍛打到最後卻根本成不了鋼的,全是因為產地的緣故。

6. 鍊鋼是怎麼來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之一。

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 的墓葬中發掘出一把銅格“鐵劍”,通過金相 檢驗,結果證明是鋼製的。這是迄今為止我 們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鋼製實物。

它說明從春 秋晚期起中國就有鍊鋼生產了,鍊鋼生產在 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15世紀,居住在高加索中南部的 亞美尼亞入就知道如何鍊鋼。

他們的鍊鋼技 術名叫“滲碳法”,具體方法是將熟鐵反覆加 熱錘打,使碳素在熟鐵表面滲入。這種原始 的鍊鋼辦法後來得到人們的重視,一直到18 世紀還在應用。

“滲碳法”這種鍊鋼技術流傳了很長時 間,雖然造出的刀劍鋒利驚人,被當成是至 寶。 但這種千錘百煉的辦法實在太耗費精 力,煉出來的鋼數量也很有限,與人們需要大 量鋼鐵的情況已經大不適應了。

1740年,英國人哈爾曼以印度的“掛堝” 鍊鋼法為基礎,通過不斷實驗,創制了一套現 代的鍊鋼技術。他把銑鐵、碎玻璃和木炭盛 在坩堝裡,放在反射爐裡從上加熱。

經過這 番研究,銑鐵就能夠熔化成鋼落入坩鍋底部, 然後使之進入模型,冷卻後就能作為製造工 具和武器的材料了。 說到現代鍊鋼技術,其發明權則應屬於 另一個英國人貝塞麥。

1854年,英、法、土聯軍在近東和俄國作 戰,打得非常激烈,這場硬仗就是克里米亞戰 爭。 貝塞麥發明的來複線派上了用場,它使 大炮射程更遠,也能更準確地擊中目標,可當 時的大炮因為所用的鋼鐵原料質量不佳,炮 管總是會破裂。

軍方給貝塞麥下了一道指令,要求他研 製出一種堅固耐用的大炮,以利於克敵制勝。 而他卻知道,要使炮的質量達到上乘,關鍵是 要煉出高質量的鋼。

為解決這一難題,他閱 讀了大量與冶金技術相關的資料,考察了英 格蘭的鍊鐵廠,隨即又建立了冶煉實驗工廠。 有一次,貝塞麥正在實驗工廠鍊鐵,他使 鼓風箱運轉起來往坩堝裡吹風,偶然發現一 塊鐵片在鍋邊上緊緊粘住。

當他將這塊鐵片 取下來,仔細察看時,發現這是一塊煉成了的 鋼。 此時他十分興奮,於是下定決心要將鐵 片變鋼的奧祕揭開。

經過多次試驗,貝塞麥終於明白了。原 來,由於氧氣吹進坩堝,導致生鐵中的碳大部 分被氧化,成為貨真價實的鋼。

想到這一點, 他茅塞頓開,想出一個從鍋底部吹進大量氧 氣的好辦法。 很快,這種辦法得到了實際運用,因而造 成了一種新式轉爐。

這是一個罐形裝置,可以轉動和傾斜。鐵水進入轉爐,人們再加入 清除雜質的物料,然後從爐底吹人強烈的 熱風。

1855年7月的一天,貝塞麥發現,從鍋口 有許多雨點般的火花飛出,僅僅過了一刻鐘, 就沒有火花了,火焰由紅變白,再變弱,最後 完全消逝。 他迅速取出樣品進行化驗分析, 證實這次煉出來的是相當優秀的純鋼。

以往 要用幾個星期才能煉成的鋼,現在只用了十 幾分鐘就完成了。 這年8月,他在英國將這項鍊鋼的新技 術予以公開。

1877年,英國人托馬斯使用鹼 性耐火材料,使轉爐有了一層鹼性內襯。 這 樣一來,過去容易被磷腐蝕的轉爐,其效能有 了極大的提高。

1952年,奧地利的林茨公司和德納威茨 公司進行合作,通過不斷研究,創造了氧氣頂 吹轉爐鍊鋼法。這種轉爐是從上部用高速噴 嘴向爐裡吹氧氣,而不是從底部將氧氣吹入, 這樣就將爐子的容量擴大,也使產品質量得 到很大提高。

目前在多數情況下,現代化鋼廠還是使 用這種耐用的轉爐。

7. 古時鍊鋼生鐵是怎麼完成的

人類早期冶煉的鋼一般都是在低溫還原冶煉後再經滲碳而成,整個過程約分兩步:第一步先由礦石煉取塊鍊鐵,第二步再由塊鍊鐵滲碳成鋼。此滲碳過程中要不斷地摺疊鍛­打,以幫助碳的擴散。這樣得到的鋼便叫塊鐵滲碳鋼。燕下都鋼劍等兵器就是由這種鋼製成的。如若控制得當,也有不經第二步,而一次還原冶煉成鋼的,這種鋼便叫塊煉­鋼或自然鋼。這兩種鋼的強度和硬度均較塊鍊鐵為高。其缺點是:(1)含碳量一般較低。(2)碳分佈往往不夠均勻。(3)鋼中所含夾雜往往較多。(4)生產率較低­。在中原文化區,這種制鋼工藝一直沿用到西漢中期,之後由於炒鋼的發明和發展而漸被取代。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佩劍和錯金書刀等皆由塊鐵滲碳鋼製成,其夾雜已較燕­下都鋼劍為少,組織亦較之均勻緻密。這種鋼主要用來製作刀劍等兵刃器,農業和手工業中使用甚少。

炒鋼工藝是一種半液態冶煉。它以生鐵為原料,把生鐵加熱到液態半液態後,利用鼓風中的氧使生鐵脫碳到鋼和熟鐵的成分範圍。冶煉過程中要不斷地炒動金屬。古謂之“­搗剛”,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習謂之炒鐵、炒“熟鐵”。我國古代炒鋼技術約發明於西漢中晚期。

如前所述,炒鋼冶煉是在半液態下進行的,所以渣鐵分離依然較難,只有通過反覆鍛打,才能進一步排除夾雜。在一定條件下,反覆鍛打的次數越多,夾雜排除越充分,鋼­的質量就越好,於是便產生出一種以“煉數”來標明鋼鐵質量的工藝。從現有資料看,“百鍊鋼”說約出現於東漢晚期,至魏晉南北朝,這工藝便達到了比較繁盛的階段。 唐宋之後,因灌鋼工藝的發展等原因,百鍊鋼有所減少,但這工藝形式卻一直沿用下來。

灌鋼工藝是我國古代刃鋼生產的主要方法。它以生鐵和“熟鐵”(一種含碳量較高的炒煉產品)為原料,將它們加熱到生鐵熔點以上,合煉而成鋼。 我國古代關於灌鋼的記載始見於東漢晚期。灌鋼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一項傑出創造,它利用生鐵含碳量較高、“熟鐵”含氧化夾雜較多的特點,用“熟鐵”中的氧來氧化生鐵中的矽、錳、碳,造成激烈的“沸騰”­,而達到去除夾雜的目的。雖操作簡單,效果卻十分明顯,這是人類古代制鋼工藝中所獲得的最高成就。

標籤: 鍊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y44q6.html